您好,欢迎来到标准下载网!

【煤炭行业标准(MT)】 煤矿用阻燃电缆 第2单:煤矿用额定电压10kV及以下铜芯固定敷设阻燃电力电缆 第1部分:一般规定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7-05 11:35:47
  • MT818.11-1999
  • 现行

基本信息

  • 标准号:

    MT 818.11-1999

  • 标准名称:

    煤矿用阻燃电缆 第2单:煤矿用额定电压10kV及以下铜芯固定敷设阻燃电力电缆 第1部分:一般规定

  • 标准类别:

    煤炭行业标准(MT)

  • 标准状态:

    现行
  • 发布日期:

    1999-03-24
  • 实施日期:

    1999-08-01
  •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
  • 下载格式:

    .rar.pdf
  • 下载大小:

    528.68 KB

标准分类号

  • 标准ICS号:

    电气工程>>电线和电缆>>29.060.20电缆
  • 中标分类号:

    电工>>电工材料和通用零件>>K13电缆及其附件

关联标准

  • 采标情况:

    IEC 60502-1997 NEQ

出版信息

  • 出版社:

    中国煤炭工业出版社
  • 页数:

    16页
  • 标准价格:

    20.0 元
  • 出版日期:

    1999-08-01

其他信息

  • 起草人:

    钱章兴、王雅萍、胡占华、奚宏
  • 起草单位: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上海分院
  • 归口单位:

    煤炭工业煤矿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防静电及阻燃材料分会
  • 提出单位:

    国家煤炭工业局行业标准司
  • 发布部门:

    国家煤碳工业局
  • 相关标签:

    煤矿 阻燃 电缆 额定 电压 固定 敷设 电力电缆 规定
标准简介标准简介/下载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村准规定了煤矿用额定电压10kV及以下铜芯塑料绝缘阻燃电力电缆(以下简称电缆)的定义、产品命名、技术要求、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标准适用于交流额定电压10kV及以下铜芯聚氯乙烯、交联聚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电力电缆。 MT 818.11-1999 煤矿用阻燃电缆 第2单:煤矿用额定电压10kV及以下铜芯固定敷设阻燃电力电缆 第1部分:一般规定 MT818.11-1999

标准内容标准内容

部分标准内容:

MT818.11~818.13—1999
本标准是在参照德国、美国等有关矿用电力电缆标准及IEC60502一1997的基础上制订的。具体说明如下:
1.半导电层剥离试验参照IEC60502-2一1997中19.21的有关规定。2.考虑到井下着火的危险性及MT386一1995标准的有关规定,本标准所列电缆的阻燃性能均应达到MT386标准的规定要求。
3.基于上述2点的考虑,本标准规定电缆护套材料只采用聚氯乙烯材料。4.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在本标准的制订中,只考虑铜芯电缆的设置。5.根据煤矿的实际需求,本标准只列入了300mm2及以下规格的电缆,6.考虑到煤矿对纸绝缘电缆的接头、修补等许多方面的不便,更主要的是纸绝缘电缆的火灾威肋性以及煤矿实际电缆着火事例,本标准未列入纸绝缘电缆。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在煤矿淘汰纸绝缘电缆。
MT818在《煤矿用阻燃电缆》的总标题下包括以下三个单元:第1单元《煤矿用移动类阻燃软电缆》;第2单元《煤矿用额定电压10kV及以下铜芯固定敷设阻燃电力电缆》;第3单元《煤矿用阻燃通信电缆》。第1、第2单元又包括若干独立部分。本单元包括以下部分:
第1部分(即MT818.11):一般规定第2部分(即MT818.12):聚氯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第3部分(即MT818.13):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本标准自实施之起,用于煤矿井下的电力电缆均应根据此标准进行设计、生产和选用。MT818.11—1999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本标准从1999年8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由国家煤炭工业局行业管理司提出。本标准由煤炭工业煤矿安全标准化委员会防静电及阻燃材料分会归口。本标准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上海分院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钱章兴、王雅萍、胡占华、奚宏。69
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行业标准
煤矿用阻燃电缆
第2单元:煤矿用额定电压10kV及以下铜芯固定敷设阻燃电力电缆
第1部分一般规定
1范围
MT818.11—1999
本标准规定了煤矿用额定电压10kV及以下铜芯塑料绝缘阻燃电力电缆(以下简称电缆)的定义、产品命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存。本标准适用于交流额定电压10kV及以下铜芯聚氯乙烯、交联聚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电力电缆。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2900.10—1984电工名词术语电线电缆GB/T2951.23—1994电线电缆物理机械性能试验方法弯曲试验GB2952—1989电缆外护层
GB3953—1983电工圆铜线
GB/T3956—1997电缆的导体
GB4909-1985裸电线试验方法
GB6995—1986电线电缆识别标志GB8170—1987
数值修约规则
煤矿用阻燃电缆阻燃性的试验方法和判定规则MT386—1995
煤矿用阻燃电缆第2单元:煤矿用额定电压10kV及以下铜芯固定敷设阻MT818.12-1999
燃电力电缆第2部分:煤矿用聚氯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煤矿用阻燃电缆第2单元:煤矿用额定电压10kV及以下铜芯固定数设阻MT818.13-1999
燃电力电缆第3部分:煤矿用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JB/T8137—1995(GB4005--1983)电线电缆交货盘3定义
本标准采用GB2900.10和下列定义。3.1额定电压
电缆的额定电压是电缆设计、选用和进行电性能试验用的基准电压。电缆的额定电压应适合于使用电缆的系统的运行状况,用U。/U(U)表示,均为有效值,单位为k。
国家煤炭工业局1999-03-24批准70
1999-08-01实施
MT818.11—1999
U。表示电缆设计用的导体与屏蔽或金属套之间的额定工频电压。U表示电缆设计用的导体之间的额定工频电压。U,表示设备最高电压(使用设备的系统最高电压的最大值)。三相系统用电缆的额定电压如表1规定。表1
第1类电缆
注:U。按系统接地故障持续时间不同分为两类,具体分类如下:第1类电缆—
第2类电缆一
第2类电缆
用于单相接地故障时间每一次一般不大于1min的系统,亦可用于最长不超过8h、每年累计不超过125b的系统
用于接地故障时间更长的系统以及对电缆绝缘性能要求较高的场合。批是指一次订货的产品数量。
如果一次订货中有不同型号规格的产品,则不同的型号规格应视为不同的批。3.3型式试验(T)
型式试验是制造厂在供应电缆标准中规定的某一种电缆之前所进行的试验。其特点是,在做过一次试验后一般不再重做,但在电线电缆所用材料、结构和工艺有了变更而影响电线电缆的性能时,必须重复进行试验;或者在产品中另有规定,如定期进行试验等,也应按规定重复进行试验。3.4抽样试验(S)
抽样试验是制造厂按制造批量抽取完整的电线电缆并从其上切取试样或元件进行的试验。3.5例行试验(R)
例行试验也称出厂检验,是制造厂对全部成品电线电缆进行的试验。4产品命名
4.1命名内容
电缆的命名由六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第五部分第六部分
芯数×截面
额定电压U/U(kV)
外护层型号
护套(内村层)材料代号
绝缘材料代号
系列代号M
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部分构成电缆的型号;第六部分构成电缆的规格。4.2命名标记
第一部分:用大写字母M表示煤矿用阻燃电缆的系列代号。第二部分:用大写字母V表示聚氯乙烯绝缘材料代号:用大写字母YJ表示交联乙烯绝缘材料代号。
MT818.11—1999
第三部分:用大写字母V表示聚氯乙烯护套(内衬层)材料代号。当电缆有外护层时,本部分表示内衬层的材料特征。
第四部分:电缆外护层型号,应按铠装层和外被层的结构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每一数字表示所采用的主要材料。在一般情况下,型号由2位数字组成。本标准所涉及的铠装层和外被层所用材料的数字及含义应符合表2的规定。表2
铠装层
双钢带
细圆钢丝
粗圆钢丝
第五部分:额定电压等级,用U。/U表示,单位为kV。外被层或外护套
聚氯乙烯外套
第六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别表示电缆芯数及标称截面积,二者之间以“×”连接。标称截面积单位为mm。
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之间用“-”连接。4.3产品表示方法
4.3.1产品用型号、规格及标准编号表示。4.3.2举例:
a)煤矿用铜芯聚氯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电力电缆,额定电压为0.6/1kV,3芯,标称截面240mm2,表示为:
MVV-0.6/13X240MT818.12—1999b)煤矿用铜芯交联聚乙烯绝缘钢带铠装聚氯乙烯护套电力电缆,额定电压为3.6/6kV,3芯,标称截面150mm2,表示为:
MYJV22-3.6/63X150MT818.13—19995技术要求
5.1导体
5.1.1铜导体材料应符合GB3953中TR型铜线的要求。5.1.2导电线芯应采用GB/T3956中第1或第2种导体。5.1.3导体表面应光洁,无油污,无损伤屏蔽及绝缘的毛刺、锐边,无凸起或断裂的单线5.1.44芯电缆的截面有等截面和不等截面(3+1芯)两种,不等截面的第4芯截面应符合表3的规定。
主线芯
5.2绝缘
第4芯
主线芯
第4芯
主线芯
第4芯
主线芯
第4芯
5.2.1根据产品标准(MT818.12~818.13)规定,电缆绝缘可采用下列材料:a)聚氯乙烯绝缘料,代号PVC-I1,分为A、B两类A类—用于U/U<1.8/3kV的电缆;B类-用于U./U>1.8/3kV的电缆。b)交联聚乙烯绝缘料,代号XLPE。72
主线芯
第4芯
MT818.11-1999
5.2.2绝缘层厚度在后续标准(MT818.12818.13)中规定,绝缘厚度平均值应不小于标称值;最薄处厚度应不小于标称值的90%一0.1mm。厚度测量结果应按GB8170规定修约。导体和绝缘外面的任何隔离层或半导电屏蔽层的厚度应不包括在绝缘厚度内。5.2.3绝缘线芯的识别标志应符合GB6995.5的规定。5.3屏蔽
应按MT818.12、MT818.13规定选择导体屏蔽和绝缘屏蔽。5.4缆芯、内衬层及填充物
5.4.1各种具有铠装层、同心导体或金属屏蔽层的多芯电缆,在缆芯上一般应有一内衬层。5.4.2额定电压0.6/1kV以上的非径向电场电缆的内衬层及填充应采用非吸湿材料。5.4.3额定电压0.6/1kV以上、在缆芯上只有绕包金属屏蔽的径向电场电缆的内衬层应采用半导电材料,填充物亦可用半导电物。5.4.4既无铠装层又无同心导体或绕包金属屏蔽层的0.6/1kV多芯电缆,以及1kV以上分相金属屏蔽电缆,只要电缆外形圆整,且绝缘线芯与护套不粘连,即可以省去内衬层。如缆芯中圆形绝缘线芯的导体截面不超过10mm,其热塑性护套允许嵌入绝缘线芯间。若加内衬层,其厚度可不按规定考核。5.4.5额定电压0.6/1kV电缆只有当金属带标称厚度不超过0.3mm时,金属带可直接绕包在缆芯上而省去内衬层,且成品电缆应符合6.4.3.13中的特殊弯曲试验要求。5.4.6内衬层和填充物应符合下述规定:a)内衬层可以挤包或绕包。非铠装电缆内衬层厚度应符合表4的规定。铠装电缆内衬层厚度符合5.5规定
b)圆形绝缘线芯电缆只有在各绝缘线芯间内用基本成型的填芯填充时,才允许采用绕包型内衬层。
c)内衬层及填充物应与电缆的工作温度相适应,并对绝缘材料无有害影响。d)缆芯在挤包内衬层前允许采用合适的带子以间隙螺旋绕包扎紧。5.5铠装
5.5.1钢带与钢丝铠装应符合GB2952规定。5.5.2采用钢带铠装时,内衬层应采用包带层加强。绕包型内衬层与包带层的总厚度应符合GB2952规定。
5.5.3当金属屏蔽外有铠装时,在金属屏蔽上应挤包不透水的内衬层,也称隔离套。隔离套材料应符合5.6.1规定,其厚度应符合GB2952.3规定。5.5.4如采用隔离套或挤包内衬层,不必加包带垫层。挤包内衬层厚度应符合表4的规定。表4
假设直径
>25~35
>35~40
>40~45
5.6护套
内衬层厚度(近似值)
挤包型
绕包型
假设直径
>45~60
>60~80
内衬层厚度(近似值)
挤包型
5.6.1护套材料采用聚氯乙烯护套料,分为S1、S2两类:S1类——代号PVC-S1,用于正常运行导体最高额定温度为70C的电缆。S2类——代号PVC-S2,用于正常运行导体最高额定温度为90C的电缆。材料的确定应根据产品标准中的规定选择。mm
绕包型
MT 818.111999
5.6.2除非另有规定,电缆塑料护套标称厚度应符合GB2952规定厚度测量结果应按GB8170规定修约。5.7交货长度
根据用户需要,交货长度由双方协商确定。长度计量误差应不超过土0.5%。6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
6.1试验条件
6.1.1除非另有规定,电压试验的环境温度为20主15℃,其它试验项目试验的环境温度为20士5℃。6.1.2交流电压试验的频率为49~61Hz,电压波形基本上应是正弦波形。6.1.3冲击电压试验波形规定波首为1~5μs,波尾为40~60μs。6.2例行试验(R)
产品由制造厂质量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并附质量检验合格证后方能出厂。质量检验合格证至少应包括如下内容:
a)制造厂名称;
b)产品型号及规格;
c)长度(m);
d)制造年月或生产批号;
e)标准编号;
f)质检中心须发的合格证号;
g)质量检验专用章。
6.2.1导体直流电阻试验:
6.2.1.1导体直流电阻应符合GB/T3956中第1种、第2种导体的规定。6.2.1.2导体直流电阻试验应在成盘电缆的所有导体上进行。6.2.2局部放电试验:
6.2.2.1额定电压U。为3.6kV以上聚氯乙烯绝缘电缆和额定电压U。为1.8kV以上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应进行局部放电试验。
6.2.2.2多芯电缆的局部放电试验应在电缆的所有绝缘线芯上进行。6.2.2.3试验应在成盘电缆上进行。施加电压1.5U。时,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的放电量应不大于40pC。额定电压U。为8.7kV及以下的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的放电量应不大于20pC。6.2.3交流电压试验:
6.2.3.1试验应在成盘电缆上进行。试验可采用交流电压,也可采用直流电压。电缆按6.2.3.2中的规定施加电压,持续5min。试验过程中绝缘应不发生击穿。6.2.3.2交流试验电压按下列规定确定:额定电压U。为3.6kV及以下电缆:2.5U。+2,kV;额定电压U。为3.6kV以上电缆:2.5U。,kV。对应各额定电压的单相试验电压值见表5规定若用三相变压器对3芯电缆进行试验时,相间试验电压应为表5规定值的1.73倍。采用直流电压试验时,其数值应为表5规定值的2.4倍。表5
额定电压U。
试验电压
6.2.4交货长度
交货长度应符合5.7的规定。
6.3抽样试验(S)
6.3.1抽样试验的频度:
MT818.111999
6.3.1.1结构尺寸检查应在每批电缆中的1根制造长度电缆上进行,其数量应不超过交货批长度数量的10%。
6.3.1.2交货批中多芯电缆总长度超过2km,可根据表6确定抽取的试样数。抽样结果不合格时,应加倍取样,对不合格项目进行第二次试验,仍不合格时,应100%进行试验。表6
电缆交货长度L(km)
>10~20
6.3.2结构检查:
试样数
6.3.2.1导体结构应符合5.1规定。6.3.2.2绝缘厚度应符合5.2.2规定。电缆交货长度L(km)
>20~30
余类推
标称截面相等的3芯或4芯电缆,可取任意3个绝缘线芯进行检查。6.3.2.3铠装及非金属外护套结构尺寸应符合5.5及5.6.2规定。6.3.2.4如果用户有要求,应提供电缆外径的实测数据。6.3.34h交流电压试验:
额定电压U。为3.6kV以上电缆应进行4h交流电压试验。试样数
余类推
除终端外,成品电缆试样长度应不少于5m,按表7规定施加交流电压(试验电压为4U。),持续时间4h。试验过程中绝缘应不发生击穿。表7
额定电压U。
试验电压
6.3.4热延伸试验:
交联聚乙烯绝缘应进行热延伸试验。试验条件及要求符合表15的规定。6.4型式试验(T)
凡生产用于煤矿用的电缆必须由国家采煤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按本标准规定进行型式试验,并获取“产品检验合格证”。
6.4.1额定电压U。为3.6kV以上的聚氯乙烯绝缘电缆和额定电压U。为1.8kV以上的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的电气性能试验:
6.4.1.1试样:
6.4.1.1.1试样为一段成品电缆,除附件外,试样长度为10~15m。6.4.1.1.2除6.4.1.3中规定外,所有6.4.1.2中规定的试验应依次在同试样上进行。6.4.1.1.3多芯电缆的每项试验或测量应在所有的绝缘线芯上进行。6.4.1.2试验顺序:
正常试验顺序如下:
a)局部放电试验;
b)弯曲试验后的局部放电试验;c)tg与电压关系试验;
d)tg与温度关系试验,
e)热循环试验后的局部放电试验:)冲击电压试验及交流电压试验;g)4h交流高电压试验。
6.4.1.3特殊规定:
MT818.11-1999
6.4.1.3.1试验项目c)和d)可以不在用作6.4.1.2中所规定正常试验程序的试样上进行,可以另取试样进行试验,
6.4.1.3.2试验项目g)可以另取试样,但试样应已预先进行过b)和e)两项试验。6.4.1.3.3额定电压U。为6kV以下的电缆不需要进行c)和d)两项试验。6.4.1.4局部放电试验:试验应在短段电缆试样上进行。施加交流电压1.5U。时,聚乙烯绝缘电缆的放电量应不大于40pC。额定电压U。为8.7kV及以下的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的放电量应不大于20pC。
6.4.1.5弯曲试验后的局部放电试验:6.4.1.5.1弯曲试验:试验应在室温下按GB/T2951.23规定的方法进行。弯曲试验用圆柱体直径D按(1)式确定:D=15×(D,+d)±5%
式中:D,—一试样的实际外径,mm;d-试样导体的实际外径,mm。
对于非圆形截面导体电缆d=1.13VSmm,S为导体标称截面积(mm2)。1
6.4.1.5.2局部放电试验:试验应在经过弯曲试验后的试样上进行。试验结果应符合6.4.1.4的规定。6.4.1.6tg与电压关系试验:
额定电压U。为6kV、8.7kV的电缆应进行tgo与电压关系试验。试验应在经过6.4.1.5.1规定的弯曲试验后的试样上进行,在室温下分别在0.5U。、U。和2U。交流电压下测量试样的tg。试验结果应符合表8规定。
试验项目
U,时tg6(X10-*)
0.5U。与2U。之间Atgo(×10-*)6.4.1.7tgo与温度关系试验:
聚氯乙烯绝缘电缆
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
额定电压U。为6kV、8.7kV的电缆应进行tg与温度关系试验。应分别在室温和规定的最高额定温度下用2kV交流电压测量试样的tgo。采用B类聚氯乙烯绝缘的电缆,试验温度依次逐渐升高至60℃、70℃(导体最高额定温度)、80℃和85℃,并在每规定温度士2℃范围内保持2h后测量tgo和电容。试验结果应符合表9规定。
试验项目
室温时tg(X10~4)
电缆最高额定温度时tg8(×10-t)聚氟乙烯绝缘电缆
≤1000
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
*对采用B类绝缘的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相对介电系数和介质损耗角正切的乘积,在环境温度到85℃的温度范围内应不超过0.75,此外,80℃时tgo值应不超过60℃时的tg?值。6.4.1.8热循环试验后局部放电试验:在经过上述正常顺序试验的电缆试样导体上通以加热电流,使试样导体达到稳定的温度,此温度应76
MT818.11—1999
比电缆最高额定温度高10℃。多芯电缆试样的加热电流应通过所有的导体。施加加热电流的时间应不少于2h,接着在空气中自然冷却,冷却的时间应不少于4h。如此循环重复3次,随后进行局部放电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6.4.1.4规定。6.4.1.9冲击电压试验及交流电压试验:6.4.1.9.1冲击电压试验:将电缆试样加热,使试样导体温度比电缆最高额定温度高5℃,接着按表10规定对电缆试样施加冲击电压,正负极性各10次,试样应不被击穿。表10
额定电压U。
试验电压
6.4.1.9.2交流电压试验:试验应在经过冲击电压试验的试样上进行8.7
在室温下,按表5规定对电缆试样施加交流试验电压15min,电缆试样应不被击穿。kv
6.4.1.104h交流高电压试验:按表7规定对电缆试样施加交流试验电压4h,电缆试样应不被击穿。6.4.2额定电压U。为3.6kV及以下的聚氯乙烯绝缘电缆和额定电压U。为1.8kV及以下的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的电气性能试验:6.4.2.1试样:
6.4.2.1.1试样为一段成品电缆,试样长度为10~15m。6.4.2.1.2所有6.4.2.2中规定的试验应依次在同一试样上进行。6.4.2.1.3试验的绝缘线芯数应不超过3芯。6.4.2.2试验顺序:
a)室温下绝缘电阻试验;
b)最高额定温度下绝缘电阻试验;c)4h交流高电压试验。
6.4.2.3绝缘电阻试验:
6.4.2.3.1体积电阻率p(α·cm)及绝缘电阻常数K.(Ma·km)应分别按(2)、(3)式计算:p=
式中R绝缘电阻测量值,;
L—试样长度,cm
d-绝缘内径,mm;
D—绝缘外径,mm。
in(D/a)
LR×10-11
Ig(D/d)
=10-1×0.367p
.(2)
...(3)
注,导体截面非圆形的绝缘线芯,其D/d比值是绝缘表面的周长与导体表面周长的比值。6.4.2.3.2室温下绝缘电阻试验:试验应在未经过任何其它电气试验的试样上进行。试验前,去除所有外包复层,将绝缘线芯浸入室温水中,时间应不少于1h。如有要求,试验应在20士1℃下进行。试验时,在导体与水间施加直流电压80~500V,加压时间应足够长,即1~5min,以达到稳态后测量。
由绝缘电阻测量值按式(2)、式(3)进行计算,其结果应符合表11的规定。6.4.2.3.3最高额定温度下绝缘电阻试验:试验前,去除所有外包复层,将绝缘线芯试样浸入规定温度水中,时间应不少于1h。试验时,在导体与水间施加直流电压80~500V,加压时间为1~5min。由绝缘电阻测量值按式(2)、式(3)进行计算,其结果应符合表11规定。77
试验项目
体积电阻率P
在20℃
在最高额定温度
绝缘电阻常数K,(Mkm)
在20℃
在最高额定温度
6.4.2.44h交流高电压试验:
MT818.11-1999
聚氯乙烯绝缘电缆
试验前,去除所有外包复层,将绝缘线芯漫入室温水中,浸水时间应不少于1h。按表7规定对绝缘线芯试样施加交流试验电压4h,试样应不被击穿。6.4.3机械物理性能试验:
6.4.3.1老化前和老化后绝缘机械性能试验:试验条件和试验结果应符合表12规定。表12
试验项目
导体最高额定温度
老化前机械性能
抗张强度
断裂伸长率
(N/mm)>
(%)》
空气箱老化机械性能
试验条件温度
持续时间
(N/mm2)≥bzxz.net
抗张强度
抗张强度变化率
断裂伸长率
(%)不超出
断裂伸长率变化率(%)不超出
PVCII-A类
100±2
6.4.3.2老化前和老化后护套机械性能试验:试验条件和试验结果应符合表13规定。表13
老化前机械性能
抗张强度
试验项目
断裂伸长率
空气箱老化后机械性能
试验条件温度
持续时间
抗张强度
抗张强度变化率
断裂伸长率
断裂伸长率变化率
6.4.3.3成品电缆段的附加老化试验:PVCI1-B类
100±2
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
135±3
PVC-S1 PVC-S2
(N/mm)z
(N/mm)≥
(%)不超出
(%)不超出
100±2
为了检查运行中电缆绝缘及护套同电缆其它材料接触时有无促进老化的倾向,所有类型的电缆均应按以下程序进行成品电缆附加老化试验78
MT818.11-1999
a)试样制备:取200mm长的成品电缆试样三段,尽量靠近未老化的拉力试验用试样处取样。b)老化试验:试样应垂直悬挂在老化箱中部,彼此间距离应不小于20mm。试样体积应不大于老化箱容积的2%。
老化试验温度为电缆最高额定温度加10℃(温度偏差士2℃)。试验持续时间为7×24h。c)老化后的机械性能试验:老化结束后,立即从烘箱中取出电缆试样,并放置于环境温度下至少16h,避免日光直接照射。然后剥开三段电缆试样,分别从电缆护套和每个绝缘线芯各取2个试片。若试片需要前平或磨平到厚度不大于2mm时,磨削操作应尽可能不影响到试片在电缆中与不同类型材料接触的一面。若试片与不同类型材料接触面的凸背必须磨平或削平时,则应尽量少磨削掉-些,以适度平整即可。
老化前和老化后绝缘及护套机械性能的试验条件和试验结果应符合表12、表13的相应规定。6.4.3.4PVC-S2型聚氯乙烯护套失重试验:试验条件和试验结果应符合表14规定。6.4.3.5聚氯乙烯绝缘和护套高温压力试验:试验条件和试验结果应符合表14规定。6.4.3.6聚氯乙烯绝缘和护套低温性能试验:试验条件和试验结果应符合表14规定。6.4.3.7聚氯乙烯绝缘和护套抗开裂(热冲击)试验:试验条件和试验结果应符合表14规定。6.4.3.8B类聚氯乙烯绝缘热稳定试验:试验条件和试验结果应符合表14规定。6.4.3.9聚氯乙烯、交联聚乙烯绝缘吸水试验:试验条件和试验结果应分别符合表14、15的相应规定。6.4.3.10交联聚乙烯绝缘收缩试验:试验条件和试验结果应符合表15相应规定。6.4.3.11交联聚乙烯绝缘热延伸试验:试验条件和试验结果应符合表15规定。表14
试验项目
失重试验
试验条件:温度
持续时间
高温压力试验
试验温度
压痕深度
低温性能试验
(mg/cm*)≤
未老化前的低温卷绕试验
冷弯曲试验电继直径(mm)
试验温度
低温拉伸试验
试验温度
低温冲击试验
试验温度
抗开裂(热冲击)试验
试验温度
PVCI1A类
-15±2
150±2
PVCI1B类
—5±2
—5±2
150±2
PVC-S1
—15±2
-15±2
—15±2
150±2
PVC-S2
100±2
—15±2
—15±2
-15±2
150±2
试验项
持续时间
热稳定性试验
试验温度
持续时间
吸水试验
电压法
试验温度
持续时间
重量法
试验温度
持续时间
重量变化值
MT818.11—1999
续表14
PVCI1A类
(mg/cm\)S
试验项目
热延伸试验
空气温度
处理条件
载荷时间
机械应力
负载下伸长率
冷却后永久变形率
吸水试验(重量法)
(N/cm)
(%)≤
200±3
PVCIIB类
PVC-S1
重量变化
收缩试验
收缩率
1)对密度大于1的交联聚乙烯正在考虑重量变化大于1mg/cm的要求。6.4.3.12半导电层剥离试验:
可剥离半导电层应经受剥离试验。6.4.3.12.1试验条件:试验应在20士5℃的温度下进行。6.4.3.12.2试样制备:
从成品电缆上取3个长度不小于250mm、带有外半导电层的绝缘线芯试样。PVC-S2
(mg/cm)<
试验亦可在同一绝缘线芯试样圆周上的三个不同位置进行,三位置间的夹角约为120°。85±2
14×24
130±3
沿线芯轴线方向将试样整个长度上的外半导电层平行切割两条至绝缘层的深痕,间距为10士1mm。用力将试样一端的半导电层剥离绝缘表面,剥离长度约为50mm:剥离时,力的方向应尽可能地平行于轴线(剥离角约为180°)。6.4.3.12.3步骤:
分别将试样被剥离端的线芯和已剥成条的半导电层用拉力机的两个夹具夹紧,使试样垂直置于拉力机上。以250士50mm/min的速度进行拉力试验,并尽可能保证拉力方向与线芯轴线平行(剥离角约为180°)。记录下将10mm宽的半导电层剥离绝缘表面至少100mm长度所需的剥离力。6.4.3.12.4结果评定:
将3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半导电屏蔽层剥高绝缘表面的剥离力,结果计算到小数点后第2位,并按GB8170规定修约。
剥离力应不小于4N,且不大于45N;绝缘应不被拉坏,且无半导电层残留在绝缘表面上。6.4.3.13特殊弯曲试验:
a)试验仅适用于5.3.5中规定的电缆;b)弯曲试验用圆柱体直径为7D,D为电缆试样的实际外径:c)将绕在圆柱体上的经过弯曲试验后的试样放入加热到电缆最高额定温度的烘箱中,保持24h;80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煤炭行业标准(MT)标准计划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 返回顶部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