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通信行业标准(YD) >>
- YD/T 926.2-1997 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 第2部分:综合布线用电缆、光缆技术要求

【通信行业标准(YD)】 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 第2部分:综合布线用电缆、光缆技术要求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7-09 00:37:22
- YD/T926.2-1997
- 已作废
标准号:
YD/T 926.2-1997
标准名称:
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 第2部分:综合布线用电缆、光缆技术要求
标准类别:
通信行业标准(YD)
标准状态:
已作废-
发布日期:
1997-09-09 -
实施日期:
1998-01-01 -
作废日期:
2001-11-01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pdf下载大小:
309.66 KB
替代情况:
被YD/T 926.2-2001代替采标情况:
neq ISO/IEC 11801(1995)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有1个附录 YD/T 926.2-1997 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 第2部分:综合布线用电缆、光缆技术要求 YD/T926.2-1997

部分标准内容:
YD/T926.2—1997
本标准非等效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SO/IEC11801:1995《信息技术-用户房屋综合布线》。本标准对ISO/IEC11801中收录的品种系列进行了优选,ISO/IEC11801包含的个别品种系列未被本标准采纳。本标准同时参考了美国ANSI/EIA/TIA568A:1995《商务建筑电信布线标准》。
符合本标准的综合布线用电缆和光缆也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SO/IEC11801:1995。
本标准在下列几点与ISO/IEC11801不同:a)未列人星绞结构与特性阻抗为120Q的电缆品种;b)提出了更严的对称电缆的近端串音衰减等电气特性要求。本标准为《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技术要求》系列标准的第2部分:综合布线用电缆、光缆技术要求。
本标准与《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系列标准的第1部分(总规范)配套使用。本标准与YD/T838《数字通信用对绞/星绞对称电缆》标准有密切关系,但两者各有其适用范围,YD/T838《数字通信用对绞/星绞对称电缆》标准是-个通用电缆产品标准,该标准所覆盖电缆品种中有一→些并不属于综合布线的范畴。而本标推有一些要求是YD/T838标推没有包括的,除本标准另有规定的条款外,综合布线用电缆还应符合YD/T838《数字通信用对绞/星绞对称电缆》系列标准的相关要求。
本标准的附录 A是标推的附录。本标准由邮电部电信科学研究规划院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邮电部第五研究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维潭、程奇松、王则民、高安敏。327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
第2部分:综合布线用电缆、光缆技术要求Telecommunication generic cabling system for buildingPart 2: Cable requirements for generic cabling1范围
YD/T 926.2—1997
neq ISO/IEC 11801: 1995
本标准规定了综合布线中的水平布线子系统和主干布线子系统用电缆、光缆的主要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以及工作区和接插软线用对称软电缆的附加要求。本标准适用于综合布线用对称电缆、光缆的设计、生产与选用。本标准不包括某些应用对综合布线用电缆、光缆的特殊要求。本标准中各类电缆的最高传输频率分别为:3类
2引用标准
16MHz;
20MHz;
100MHz。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2951.4—1994电线电缆机械性能试验方法外径测量GB/T4909.2—1985裸电线试验方法尺寸测量GB5023.2—1985额定电压到450/750V的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第2部分:试验方法GB/T6995—86电线电缆识别标志GB/T 7425—87
光缆的机械性能试验方法
GB/T 8401—87
光纤的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测试方法GB/T 8402—87
GB/T 8405--87
光纤的(几何)尺寸参数测量方法光缆的环境性能试验方法
GB/T 9771—1988
通信用单模光纤系列
通信用多模光纤系列
GB/T 12357—1990
YD/T 837—1996
铜芯聚烯烃绝缘铝塑综合护套市内通信电缆试验方法YD/T 838. 11996
数字通信用对绞/星绞对称电缆第1部分:总规范YD/T 838. 2--1997
YD/T 838.3—1997
YD/T 838.4—1997
YD/T 926.1—1997
数字通信用对绞/星绞对称电缆
第2部分:水平对绞电缆
第3部分:工作区对绞电缆
数字通信用对绞/星绞对称电缆
数字通信用对绞/星绞对称电缆第4部分:主干对绞电缆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第1部分:总规范一总则、定义、要求和试验方法IEC 1196-1:1995↓
射频电缆第1部分:总规范
ITU-T O. 9:1988
确定对地不平衡度的测量装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1997-09-09批准328
1998-01-01实施
3定义
本标准采用的定义见YD/T926.1。4要求
YD/T926.2—1997
本章规定了对称电缆和光缆的主要性能要求。光电综合缆中的电缆或光缆应分别符合本章的有关要求,工作区光缆与设备光缆的传输特性也应符合本章的有关要求。4.11000对称电缆
1002对称电缆的主要电气特性和机械物理性能分别见4.1.1和4.1.2。1002对称软电缆的电气特性和机械物理性能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4.1.11002对称电缆的机械性能
1002对称电缆的主要机械物理性能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1002对称电缆的主要机械物理性能序
导体直径1
绝缘外径2)
线对导体数
线对屏蔽3)
单位中线对数
电缆线对数
单位屏蔽3)
电缆屏蔽3)
电缆外径4
机械物理性能
无机械损伤的温度范围5)
安装牵引时的最小弯曲半径)
安装后的最小弯曲半径
可承受张力(单位N)
燃烧等级
电缆标记
主干电缆
0.50mm~0.65mm
不适用
≤90mm
安装:0℃~50℃
运行:—20℃~+60℃
6d(皙定)
见YD/T838.4
见 YD/T 838. 4
见 YD/T 838.4
0.40mm~0.65mm
安装:0℃~+50℃
运行:--20℃~+60℃
4d(暂定)
见 YD/T 838. 2
见YD/T838.2
见 YD/T 838. 2
1)导线直径小于0.5mm时,可能与某些型式的接头尺寸不兼容。2)当满足所有其他要求时,绝缘外径可以到1.6mm。这种电缆可能与某些型式的接头尺寸不兼容。3)如果使用带屏蔽的电缆,需要专门设计终端屏蔽的连接硬件。屏蔽要求见YD/T926.1。4)宜尽量减小电缆外径,以便能充分利用管道和配线架(见YD/T926.1)。这些参数对毯下电缆不适用。5)在一定条件下(例如:在寒冷季节布线),可能要求具有--30℃低温弯曲性能的电缆。6) d-
电缆直径。
电缆中所有铜导体模截面积,单位为 mm2。4.1.21002对称电缆电气特性
在测量对称电缆的衰减、近端串音衰减、特性阻抗和结构回波损耗时应使用扫频测量。使用线性或
YD/T 926.2—1997
对数频率间隔,扫频测量所用的频率点数应不少于规定频率范围覆盖的十倍频程数的100倍。表2给出20℃时的100Q对称电缆电气特性汇总表。1000对称电缆的有些电气特性可能随温度变化。一一些常用的普通绝缘材料可能会使电缆的电气特性随温度星非线性变化。因此当温度超过40℃时:可能需要采用特殊绝缘材料的电缆。电缆电气特性的温度系数由生产厂或有关产品标准规定。表21000对称电缆的电气特性汇总表(20℃)序号
电气特性
特性阻抗
最大直流电阻1)
标称传播相速度2)
近端串音衰减或近端
串音衰减功率和3)
最大电阻不平衡
最小纵向变换损耗
最大线对对地
电容不平衡
最大转移阻抗
(仅适用于屏蔽电缆)
绝缘电阻
介电强度免费标准下载网bzxz
最小结构回波损耗
0/100m
dB/100m
dB/100m
或更长
pF/100m
Mo·km
d.c.或a.c.
dB/100m
1~100
1~100
16~20
20~100
125士25(暂定)
100±15
电缆类别
125±25(暂定)
100±15
125±25(暂定)
100±15
见YD/T838.2或YD/T838.4
在考虑中
在考虑中
50(暂定)
见YD/T838.2或YD/T838.4
43(暂定)
在考虑中
50(暂定)
100(暂定)
100(暂定)
43(暂定)
在考虑中
50(暂定)
100(暂定)
在考虑中
见YD/T838.2或YD/T838.4
见YD/T838.2或YD/T838.4
12-10×lg(f/10)/
12-—10×lg(f/10)
21-10×lg(f/10)
1)如果能满足其他所有指标要求,其直流电阻允许增大到14.80/100m。2)c为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299792458m/s。3)电缆中需要传输多个信号时的附加近端串音要求见4.3。4.21500对称电缆
23-10Xlg(f/20)
1500对称电缆的主要电气特性和机械物理性能要求应符合4.2.1和4.2.2。1500对称软电缆电气特性和机械物理性能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1502对称电缆的有些电气特性可能随温度变化。些常用的普通绝缘材料可能会使电缆的电气特性随温度呈非线性变化。因此当温度超过40℃时,可能需要采用特殊绝缘材料的电缆。电缆电气特性的温度系数由生产厂或有关产品标准规定。330
4.2.11502称电缆机械物理性能
YD/T 926.2—1997
1502对称电缆的主要机械物理性能应符合表3。表31502对称电缆的机械物理性能序
机械物理性能
导体直径
绝缘外径1)
线对屏蔽2
单位中线对数
单位屏蔽2)
电缆中单位数
总屏蔽2)
电缆外径
无机械损伤的温度范围
安装牵引时的最小弯曲半径
安装后的最小弯曲半径
一次性弯曲半径
可承受张力(单位N)
燃烧等级
电缆标记
多单位电缆
0.60~0.65mm
双对电缆
有;如每个线对有屏蔽则可选
在考虑中
≤11mm
安装:0℃~+50℃:运行:-20℃~~+60℃在考虑中
在考虑中
在考虑中
见YD/T 838.2或YD/T 838. 4
见YD/T838.2或YD/T838.4
见YD/T838.2或YD/T 838.4
1)绝缘外径超过1. 6mm时,可能与某些型式的接头不兼容。2)屏蔽要求见YD/T926.1。
3)S——电缆中所有铜导体横截面积,单位为mm2。75mm
4.2.21502对称电缆的电气特性
在测量对称电缆的衰减、近端串音衰减、特性阻抗和结构回波损耗时应使用扫频测量。使用线性或对数频率间隔,扫频测量所用的频率点数应不少于规定频率范围覆盖的十倍频程数的100倍。表4给出了150α对称电缆的主要电气特性汇总表。1502对称电缆的有些电气特性可能随温度变化。电缆电气特性的温度系数由生产厂或有关产品标准规定。表41500对称电缆的主要电气特性汇总表(20℃)序号
电气特性
特性阻抗
最大直流电阻
最小传播相速度
近端串音衰减或近端串音
衰减功率和1)
最大电阻不平衡
0/100m
dB/100m
频率,MHz
1~100
1~100
指标要求
在考虑中
150±15
见 YD/T838.2或YD/T 838. 4
见YD/T838.2或YD/T838.4
电气特性
最小纵向变换损耗
最大线对与地电容不平衡
最大转移阻抗
绝缘电阻
介电强度
最小结构回波损耗
YD/T 926.2—1997
表4(完)
pF/100m
Gn·km
dB/100m
频率,MHz
1~100
d.c.或a.c.
d.c.或a.c.
20~100
1)电缆中需要传输多个信号时的附加近端串音要求见4.3。4.3对称电缆附加串音要求
指标要求
在考虑中
在考虑中
在考虑中
见YD/T838.2或YD/T838.4
见YD/T838.2或YD/T838.4
24—10×lg(f/20)
本条适用于需要在同一根电缆中传输多个信号的综合布线系统。在主干布线子系统中,电缆应满足4.3.1的要求。在水平布线子系统中,当一根电缆连接到两个或多个通信引出端时,电缆线对间的近端串音衰减应符合4.3.2。4.3.2的要求也适用于主干或水平子系统所用的综合电缆、光电综合缆或多单位电缆的单位间。
4.3.1功率和
主干布线子系统的电缆及水平布线子系统中线对数超过4对的电缆,其近端申音应以反映总串音能量的功率和来考核,要求值见表2和表4,某一频率下的近端串音衰减功率和的计算方法按YD/T 838. 1.
4.3.2综合电缆、多单位电缆以及与多个通信引出端连接的电缆这一条是对综合电缆、多单位电缆以及通过转接点或其他方式与多个通信引出端连接的电缆的附加要求。电缆单位的型式与类别可以相同或不相同。这些电缆同时应满足4.1及4.2的有关要求。综合电缆、多单位电缆内单位间或与多个通信引出端连接的电缆线对间的近端申音衰减,应比表2(相同类别)或表4规定的近端串音衰减要求提高ANEXT,ANEXT按下式计算:△NEXT=6+10×lg(n+1) dB
电缆内的相邻单位数。
式中·n
注:电缆尽管符合近端串音衰减功率和的要求,在同一电缆内的线对,也有可能不支持不同传输方式的几种应用。满足上式能使同一电缆内的不兼容性最小。在此,设不同传输方式的应用间的最大功率电平差不超过6dB。这意味着,当使用对称电缆进行布线时,同一电缆内的线对不支持最大功率电平差超过6dB的不同传输方式的应用。
4.4多模光缆
多模光缆性能要求应包括光缆中的光纤类型和光缆传输特性要求、光缆的机械性能和环境性能要求。
4.4.1光纤类型
光纤应是多模渐变折射率光纤,芯/包层标称直径为62.5/125μm或50/125um,分别对应GB/T12357中的Alb或Ala型光纤,并应满足相应的要求。4.4.2光缆传输特性要求
YD/T 926.2—1997
光缆中的每一根光纤应满足表5中的传输特性要求。表5光缆传输特性要求
4.4.3光缆机械性能和环境性能要求最大衰减
dB/km,20℃
最小模式带宽
MHz - km,20℃
室内和室外光缆的机械和环境要求按GB7425和GB8404进行试验,并应符合有关标准规定。4.5单模光缆
光缆性能要求包括光缆中的光纤类型和光缆传输特性要求、光缆的机械性能和环境性能要求。4.5.1光纤类型
光纤应为符合GB/T9771规定的B1.1类光纤。4.5.2光缆传输特性要求
4.5.2.1衰减
光缆中每一根光纤的衰减在波长1310nm时应小于0.45dB/km,在波长1550nm时应小于0.30dB/km。衰减测量应按照GB/T8401有关规定进行。4.5.2.2截止波长
每一根光纤的截止波长按照GB/T8401有关规定采用2m长光纤试样测量时,入应在1100nm与1280nm之间;采用22m长的光纤试样测量时,A应小于1270nm。4.5.2.3波长色散
零色散波入入。应在1300nm与1324nm之间,并且在入处色散斜率的最大值不应大于0.093ps/nm2.km。
4.5.3光缆机械和环境性能要求
室内和室外光缆的机械和环境要求按GB7425和GB8404进行试验,并应符合有关标准规定。5试验方法
5.1对称电缆试验方法
对称电缆的主要机械性能与电气特性的试验方法列于表6。表6对称电缆试验方法
试验项目
导体直径
绝缘外径
电缆外径
无机械损伤的温度范围
安装牵引时的最小弯曲半径
安装后的最小弯曲半径
一次性弯曲半径
可承受张力
燃烧等级
本标准条款
表1序号1.1,表3序号1.1
表1序号1.2,表3序号1.2
表1序号1.9,表3序号1.9
表1序号1.10,表3序号1.10
表1序号1.11,表3序号1.11
表1序号1.12,表3序号1.12
表3序号1.13
表1序号1.13,表3序号1.14
表1序号1.14,表3序号1.15
表1序号1.15,表3序号1.16
试验方法
GB/T 4909. 2
GB/T 2951. 4
GB/T 2951.4
在考虑中
在考虑中
在考虑中
GB/T 7425
YD/T 838. 1
GB/T 6995
试验项目
电缆标记
特性阻抗
直流电理
标称传播相速度
近端串音衰减
电阻不平衡
纵向变换损耗
线对对地电容不平衡
YD/T 926.2—1997
表6(完)
本标准条款
表1序号1.16,表3序号1.15
表2序号2.1
表2和表4序号2.2
表2和表4序号2.3
表2和表4序号2.4
4.3表2和表4序号2.5
表2和表4序号2.6
表2和表4序号2.7
表2和表4序号2.8
转移阻抗(仅适用于屏蔽电缆)
绝缘电阻
介电强度
结构回波损耗
2光缆试验方法
表2和表4序号2.9
表2和表4序号2.10
表2和表4序号2.11
表2和表4序号2.12
光缆机械性能和传输特性的试验方法列于表7。表7光缆试验方法
检验规则
在考虑中。
试验项目
光纤几何尺寸
光纤衰减
模式帮宽
截止波长
零色散波长、斜率
光缆机械性能
光缆环境性能
本标准条款
4. 4,1、4. 5. 1
4.4.2、4.5.2
4.4.3、4.5.3
4.4.3、4.5.3
试验方法
YD/T 838.1
YD/T 837
YD/T 838.1
在考虑中
YD/T 838.1
YD/T837
ITU-T O.9
YD/T 837
IEC 1196-1A. 5. 2
YD/T 837
YD/T 837
在考愚中
试验方法
GB/T 8402
GB/T 8401
GB/T8401
GB/T 8401
GB/T8401
GB/T 7425
GB/T 8405
般要求
YD/T 926. 2--1997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1000和1500对称软电缆技术要求本附录规定了1000、1502软对称电继和接插软线用电继的附加要求。工作区电缆应符合YD/T838.3的要求。设备电继宜符合本要求。
绞合的接插软线用电缆和设备电缆的电气特性宜满足4.1给出的相同类别的1000水平电缆或4.2给出的1500水平电缆的电气特性要求。1000和150Q软对称电缆的衰减和直流电阻不宜大于第4章的规定值的150%。按照这种比例关系,10m机械长度的电缆其等效电气长度最大可达15m。注:带连接器或不带连接器的短段软电缆,其等效近端申音衰减和衰减要求需作进一步的研究。21502接播软线用电缆和设备电缆的附加机械物理性能要求A2
150Q接插软线用电缆和设备电缆其机械物理性能除表A1中规定的外,其他机械物理性能应符合4.2.1中的相应的要求。
1150Q软电缆的附加机械物理性能表A1
机械性能
导体直径
绝缘导体直径
电缆单位数
电缆外径
指标要求
0.46~0.52mm
试验方法
GB/T 2951. 4
GB/T 2951. 4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本标准非等效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SO/IEC11801:1995《信息技术-用户房屋综合布线》。本标准对ISO/IEC11801中收录的品种系列进行了优选,ISO/IEC11801包含的个别品种系列未被本标准采纳。本标准同时参考了美国ANSI/EIA/TIA568A:1995《商务建筑电信布线标准》。
符合本标准的综合布线用电缆和光缆也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SO/IEC11801:1995。
本标准在下列几点与ISO/IEC11801不同:a)未列人星绞结构与特性阻抗为120Q的电缆品种;b)提出了更严的对称电缆的近端串音衰减等电气特性要求。本标准为《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技术要求》系列标准的第2部分:综合布线用电缆、光缆技术要求。
本标准与《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系列标准的第1部分(总规范)配套使用。本标准与YD/T838《数字通信用对绞/星绞对称电缆》标准有密切关系,但两者各有其适用范围,YD/T838《数字通信用对绞/星绞对称电缆》标准是-个通用电缆产品标准,该标准所覆盖电缆品种中有一→些并不属于综合布线的范畴。而本标推有一些要求是YD/T838标推没有包括的,除本标准另有规定的条款外,综合布线用电缆还应符合YD/T838《数字通信用对绞/星绞对称电缆》系列标准的相关要求。
本标准的附录 A是标推的附录。本标准由邮电部电信科学研究规划院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邮电部第五研究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维潭、程奇松、王则民、高安敏。327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
第2部分:综合布线用电缆、光缆技术要求Telecommunication generic cabling system for buildingPart 2: Cable requirements for generic cabling1范围
YD/T 926.2—1997
neq ISO/IEC 11801: 1995
本标准规定了综合布线中的水平布线子系统和主干布线子系统用电缆、光缆的主要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以及工作区和接插软线用对称软电缆的附加要求。本标准适用于综合布线用对称电缆、光缆的设计、生产与选用。本标准不包括某些应用对综合布线用电缆、光缆的特殊要求。本标准中各类电缆的最高传输频率分别为:3类
2引用标准
16MHz;
20MHz;
100MHz。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2951.4—1994电线电缆机械性能试验方法外径测量GB/T4909.2—1985裸电线试验方法尺寸测量GB5023.2—1985额定电压到450/750V的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第2部分:试验方法GB/T6995—86电线电缆识别标志GB/T 7425—87
光缆的机械性能试验方法
GB/T 8401—87
光纤的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测试方法GB/T 8402—87
GB/T 8405--87
光纤的(几何)尺寸参数测量方法光缆的环境性能试验方法
GB/T 9771—1988
通信用单模光纤系列
通信用多模光纤系列
GB/T 12357—1990
YD/T 837—1996
铜芯聚烯烃绝缘铝塑综合护套市内通信电缆试验方法YD/T 838. 11996
数字通信用对绞/星绞对称电缆第1部分:总规范YD/T 838. 2--1997
YD/T 838.3—1997
YD/T 838.4—1997
YD/T 926.1—1997
数字通信用对绞/星绞对称电缆
第2部分:水平对绞电缆
第3部分:工作区对绞电缆
数字通信用对绞/星绞对称电缆
数字通信用对绞/星绞对称电缆第4部分:主干对绞电缆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第1部分:总规范一总则、定义、要求和试验方法IEC 1196-1:1995↓
射频电缆第1部分:总规范
ITU-T O. 9:1988
确定对地不平衡度的测量装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1997-09-09批准328
1998-01-01实施
3定义
本标准采用的定义见YD/T926.1。4要求
YD/T926.2—1997
本章规定了对称电缆和光缆的主要性能要求。光电综合缆中的电缆或光缆应分别符合本章的有关要求,工作区光缆与设备光缆的传输特性也应符合本章的有关要求。4.11000对称电缆
1002对称电缆的主要电气特性和机械物理性能分别见4.1.1和4.1.2。1002对称软电缆的电气特性和机械物理性能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4.1.11002对称电缆的机械性能
1002对称电缆的主要机械物理性能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1002对称电缆的主要机械物理性能序
导体直径1
绝缘外径2)
线对导体数
线对屏蔽3)
单位中线对数
电缆线对数
单位屏蔽3)
电缆屏蔽3)
电缆外径4
机械物理性能
无机械损伤的温度范围5)
安装牵引时的最小弯曲半径)
安装后的最小弯曲半径
可承受张力(单位N)
燃烧等级
电缆标记
主干电缆
0.50mm~0.65mm
不适用
≤90mm
安装:0℃~50℃
运行:—20℃~+60℃
6d(皙定)
见YD/T838.4
见 YD/T 838. 4
见 YD/T 838.4
0.40mm~0.65mm
安装:0℃~+50℃
运行:--20℃~+60℃
4d(暂定)
见 YD/T 838. 2
见YD/T838.2
见 YD/T 838. 2
1)导线直径小于0.5mm时,可能与某些型式的接头尺寸不兼容。2)当满足所有其他要求时,绝缘外径可以到1.6mm。这种电缆可能与某些型式的接头尺寸不兼容。3)如果使用带屏蔽的电缆,需要专门设计终端屏蔽的连接硬件。屏蔽要求见YD/T926.1。4)宜尽量减小电缆外径,以便能充分利用管道和配线架(见YD/T926.1)。这些参数对毯下电缆不适用。5)在一定条件下(例如:在寒冷季节布线),可能要求具有--30℃低温弯曲性能的电缆。6) d-
电缆直径。
电缆中所有铜导体模截面积,单位为 mm2。4.1.21002对称电缆电气特性
在测量对称电缆的衰减、近端串音衰减、特性阻抗和结构回波损耗时应使用扫频测量。使用线性或
YD/T 926.2—1997
对数频率间隔,扫频测量所用的频率点数应不少于规定频率范围覆盖的十倍频程数的100倍。表2给出20℃时的100Q对称电缆电气特性汇总表。1000对称电缆的有些电气特性可能随温度变化。一一些常用的普通绝缘材料可能会使电缆的电气特性随温度星非线性变化。因此当温度超过40℃时:可能需要采用特殊绝缘材料的电缆。电缆电气特性的温度系数由生产厂或有关产品标准规定。表21000对称电缆的电气特性汇总表(20℃)序号
电气特性
特性阻抗
最大直流电阻1)
标称传播相速度2)
近端串音衰减或近端
串音衰减功率和3)
最大电阻不平衡
最小纵向变换损耗
最大线对对地
电容不平衡
最大转移阻抗
(仅适用于屏蔽电缆)
绝缘电阻
介电强度免费标准下载网bzxz
最小结构回波损耗
0/100m
dB/100m
dB/100m
或更长
pF/100m
Mo·km
d.c.或a.c.
dB/100m
1~100
1~100
16~20
20~100
125士25(暂定)
100±15
电缆类别
125±25(暂定)
100±15
125±25(暂定)
100±15
见YD/T838.2或YD/T838.4
在考虑中
在考虑中
50(暂定)
见YD/T838.2或YD/T838.4
43(暂定)
在考虑中
50(暂定)
100(暂定)
100(暂定)
43(暂定)
在考虑中
50(暂定)
100(暂定)
在考虑中
见YD/T838.2或YD/T838.4
见YD/T838.2或YD/T838.4
12-10×lg(f/10)/
12-—10×lg(f/10)
21-10×lg(f/10)
1)如果能满足其他所有指标要求,其直流电阻允许增大到14.80/100m。2)c为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299792458m/s。3)电缆中需要传输多个信号时的附加近端串音要求见4.3。4.21500对称电缆
23-10Xlg(f/20)
1500对称电缆的主要电气特性和机械物理性能要求应符合4.2.1和4.2.2。1500对称软电缆电气特性和机械物理性能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1502对称电缆的有些电气特性可能随温度变化。些常用的普通绝缘材料可能会使电缆的电气特性随温度呈非线性变化。因此当温度超过40℃时,可能需要采用特殊绝缘材料的电缆。电缆电气特性的温度系数由生产厂或有关产品标准规定。330
4.2.11502称电缆机械物理性能
YD/T 926.2—1997
1502对称电缆的主要机械物理性能应符合表3。表31502对称电缆的机械物理性能序
机械物理性能
导体直径
绝缘外径1)
线对屏蔽2
单位中线对数
单位屏蔽2)
电缆中单位数
总屏蔽2)
电缆外径
无机械损伤的温度范围
安装牵引时的最小弯曲半径
安装后的最小弯曲半径
一次性弯曲半径
可承受张力(单位N)
燃烧等级
电缆标记
多单位电缆
0.60~0.65mm
双对电缆
有;如每个线对有屏蔽则可选
在考虑中
≤11mm
安装:0℃~+50℃:运行:-20℃~~+60℃在考虑中
在考虑中
在考虑中
见YD/T 838.2或YD/T 838. 4
见YD/T838.2或YD/T838.4
见YD/T838.2或YD/T 838.4
1)绝缘外径超过1. 6mm时,可能与某些型式的接头不兼容。2)屏蔽要求见YD/T926.1。
3)S——电缆中所有铜导体横截面积,单位为mm2。75mm
4.2.21502对称电缆的电气特性
在测量对称电缆的衰减、近端串音衰减、特性阻抗和结构回波损耗时应使用扫频测量。使用线性或对数频率间隔,扫频测量所用的频率点数应不少于规定频率范围覆盖的十倍频程数的100倍。表4给出了150α对称电缆的主要电气特性汇总表。1502对称电缆的有些电气特性可能随温度变化。电缆电气特性的温度系数由生产厂或有关产品标准规定。表41500对称电缆的主要电气特性汇总表(20℃)序号
电气特性
特性阻抗
最大直流电阻
最小传播相速度
近端串音衰减或近端串音
衰减功率和1)
最大电阻不平衡
0/100m
dB/100m
频率,MHz
1~100
1~100
指标要求
在考虑中
150±15
见 YD/T838.2或YD/T 838. 4
见YD/T838.2或YD/T838.4
电气特性
最小纵向变换损耗
最大线对与地电容不平衡
最大转移阻抗
绝缘电阻
介电强度
最小结构回波损耗
YD/T 926.2—1997
表4(完)
pF/100m
Gn·km
dB/100m
频率,MHz
1~100
d.c.或a.c.
d.c.或a.c.
20~100
1)电缆中需要传输多个信号时的附加近端串音要求见4.3。4.3对称电缆附加串音要求
指标要求
在考虑中
在考虑中
在考虑中
见YD/T838.2或YD/T838.4
见YD/T838.2或YD/T838.4
24—10×lg(f/20)
本条适用于需要在同一根电缆中传输多个信号的综合布线系统。在主干布线子系统中,电缆应满足4.3.1的要求。在水平布线子系统中,当一根电缆连接到两个或多个通信引出端时,电缆线对间的近端串音衰减应符合4.3.2。4.3.2的要求也适用于主干或水平子系统所用的综合电缆、光电综合缆或多单位电缆的单位间。
4.3.1功率和
主干布线子系统的电缆及水平布线子系统中线对数超过4对的电缆,其近端申音应以反映总串音能量的功率和来考核,要求值见表2和表4,某一频率下的近端串音衰减功率和的计算方法按YD/T 838. 1.
4.3.2综合电缆、多单位电缆以及与多个通信引出端连接的电缆这一条是对综合电缆、多单位电缆以及通过转接点或其他方式与多个通信引出端连接的电缆的附加要求。电缆单位的型式与类别可以相同或不相同。这些电缆同时应满足4.1及4.2的有关要求。综合电缆、多单位电缆内单位间或与多个通信引出端连接的电缆线对间的近端申音衰减,应比表2(相同类别)或表4规定的近端串音衰减要求提高ANEXT,ANEXT按下式计算:△NEXT=6+10×lg(n+1) dB
电缆内的相邻单位数。
式中·n
注:电缆尽管符合近端串音衰减功率和的要求,在同一电缆内的线对,也有可能不支持不同传输方式的几种应用。满足上式能使同一电缆内的不兼容性最小。在此,设不同传输方式的应用间的最大功率电平差不超过6dB。这意味着,当使用对称电缆进行布线时,同一电缆内的线对不支持最大功率电平差超过6dB的不同传输方式的应用。
4.4多模光缆
多模光缆性能要求应包括光缆中的光纤类型和光缆传输特性要求、光缆的机械性能和环境性能要求。
4.4.1光纤类型
光纤应是多模渐变折射率光纤,芯/包层标称直径为62.5/125μm或50/125um,分别对应GB/T12357中的Alb或Ala型光纤,并应满足相应的要求。4.4.2光缆传输特性要求
YD/T 926.2—1997
光缆中的每一根光纤应满足表5中的传输特性要求。表5光缆传输特性要求
4.4.3光缆机械性能和环境性能要求最大衰减
dB/km,20℃
最小模式带宽
MHz - km,20℃
室内和室外光缆的机械和环境要求按GB7425和GB8404进行试验,并应符合有关标准规定。4.5单模光缆
光缆性能要求包括光缆中的光纤类型和光缆传输特性要求、光缆的机械性能和环境性能要求。4.5.1光纤类型
光纤应为符合GB/T9771规定的B1.1类光纤。4.5.2光缆传输特性要求
4.5.2.1衰减
光缆中每一根光纤的衰减在波长1310nm时应小于0.45dB/km,在波长1550nm时应小于0.30dB/km。衰减测量应按照GB/T8401有关规定进行。4.5.2.2截止波长
每一根光纤的截止波长按照GB/T8401有关规定采用2m长光纤试样测量时,入应在1100nm与1280nm之间;采用22m长的光纤试样测量时,A应小于1270nm。4.5.2.3波长色散
零色散波入入。应在1300nm与1324nm之间,并且在入处色散斜率的最大值不应大于0.093ps/nm2.km。
4.5.3光缆机械和环境性能要求
室内和室外光缆的机械和环境要求按GB7425和GB8404进行试验,并应符合有关标准规定。5试验方法
5.1对称电缆试验方法
对称电缆的主要机械性能与电气特性的试验方法列于表6。表6对称电缆试验方法
试验项目
导体直径
绝缘外径
电缆外径
无机械损伤的温度范围
安装牵引时的最小弯曲半径
安装后的最小弯曲半径
一次性弯曲半径
可承受张力
燃烧等级
本标准条款
表1序号1.1,表3序号1.1
表1序号1.2,表3序号1.2
表1序号1.9,表3序号1.9
表1序号1.10,表3序号1.10
表1序号1.11,表3序号1.11
表1序号1.12,表3序号1.12
表3序号1.13
表1序号1.13,表3序号1.14
表1序号1.14,表3序号1.15
表1序号1.15,表3序号1.16
试验方法
GB/T 4909. 2
GB/T 2951. 4
GB/T 2951.4
在考虑中
在考虑中
在考虑中
GB/T 7425
YD/T 838. 1
GB/T 6995
试验项目
电缆标记
特性阻抗
直流电理
标称传播相速度
近端串音衰减
电阻不平衡
纵向变换损耗
线对对地电容不平衡
YD/T 926.2—1997
表6(完)
本标准条款
表1序号1.16,表3序号1.15
表2序号2.1
表2和表4序号2.2
表2和表4序号2.3
表2和表4序号2.4
4.3表2和表4序号2.5
表2和表4序号2.6
表2和表4序号2.7
表2和表4序号2.8
转移阻抗(仅适用于屏蔽电缆)
绝缘电阻
介电强度
结构回波损耗
2光缆试验方法
表2和表4序号2.9
表2和表4序号2.10
表2和表4序号2.11
表2和表4序号2.12
光缆机械性能和传输特性的试验方法列于表7。表7光缆试验方法
检验规则
在考虑中。
试验项目
光纤几何尺寸
光纤衰减
模式帮宽
截止波长
零色散波长、斜率
光缆机械性能
光缆环境性能
本标准条款
4. 4,1、4. 5. 1
4.4.2、4.5.2
4.4.3、4.5.3
4.4.3、4.5.3
试验方法
YD/T 838.1
YD/T 837
YD/T 838.1
在考虑中
YD/T 838.1
YD/T837
ITU-T O.9
YD/T 837
IEC 1196-1A. 5. 2
YD/T 837
YD/T 837
在考愚中
试验方法
GB/T 8402
GB/T 8401
GB/T8401
GB/T 8401
GB/T8401
GB/T 7425
GB/T 8405
般要求
YD/T 926. 2--1997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1000和1500对称软电缆技术要求本附录规定了1000、1502软对称电继和接插软线用电继的附加要求。工作区电缆应符合YD/T838.3的要求。设备电继宜符合本要求。
绞合的接插软线用电缆和设备电缆的电气特性宜满足4.1给出的相同类别的1000水平电缆或4.2给出的1500水平电缆的电气特性要求。1000和150Q软对称电缆的衰减和直流电阻不宜大于第4章的规定值的150%。按照这种比例关系,10m机械长度的电缆其等效电气长度最大可达15m。注:带连接器或不带连接器的短段软电缆,其等效近端申音衰减和衰减要求需作进一步的研究。21502接播软线用电缆和设备电缆的附加机械物理性能要求A2
150Q接插软线用电缆和设备电缆其机械物理性能除表A1中规定的外,其他机械物理性能应符合4.2.1中的相应的要求。
1150Q软电缆的附加机械物理性能表A1
机械性能
导体直径
绝缘导体直径
电缆单位数
电缆外径
指标要求
0.46~0.52mm
试验方法
GB/T 2951. 4
GB/T 2951. 4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通信行业标准(YD)标准计划
- DZ/T0064.29-2021 地下水质分析方法 第29部分:锂量的测定火焰发射光谱法
- YD/T1757-2008 电信网和互联网管理安全等级保护检测要求
- YD/T1786-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业务保护技术要求
- YD/T1759-2008 非核心生产单元安全防护检测要求
- YD/T1770-2008 接入网用室内外光缆
- YD/T1765-2008 通信安全防护名词术语
- YD/T1460.4-2006 通信用气吹微型光缆及光纤单元 第4部分:微型光缆
- YD/T1790-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应用层接口技术要求
- YD/T1793-2008 2GHz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网络管理技术要求网元管理系统(EMS)功能
- YD/T1533.2-2006 固定网多媒体消息业务技术要求 第2部分:多媒体消息业务接口
- YD/T1460.5-2006 通信用气吹微型光缆及光纤单元 第5部分:高性能光纤单元
- YD/T1533.1-2006 固定网多媒体消息业务技术要求 第1部分:多媒体消息中心(MMSC)设备
- YD/T1785-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总体技术要求
- YD/T1787-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业务指南技术要求
- YD/T1118.2-2001 光纤用二次被覆材料 第2部分:改性聚丙烯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