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通信行业标准(YD) >>
- YD/T 603-1996 8448 Kbit/s用户环路光纤传输系统进网技术要求

【通信行业标准(YD)】 8448 Kbit/s用户环路光纤传输系统进网技术要求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7-09 09:44:31
- YD/T603-1996
- 现行
标准号:
YD/T 603-1996
标准名称:
8448 Kbit/s用户环路光纤传输系统进网技术要求
标准类别:
通信行业标准(YD)
标准状态:
现行-
发布日期:
1996-07-11 -
实施日期:
1996-07-11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pdf下载大小:
359.12 KB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规定了我国接入网中,8448k bit/s用户环路光纤传输系统的系统设计要求及相关设备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公用通信网,专用通信网可参照执行,本标准是设计该系统和生产该类设备的技术依据。 YD/T 603-1996 8448 Kbit/s用户环路光纤传输系统进网技术要求 YD/T603-1996

部分标准内容:
YD/T 603--1996
本标准是依据 GB 6879、GB 7610、GB 7611、GB 7254、GB 13167,GB/T 13996、GB/T 13997YD 610,并参考 ITU-T 建议,G.703、G.704、G.711、G.713.G.742、G.744、G.821、G.823、G.826,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而制定。
本标准由邮电部电信科学研究规划院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邮电部第五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承治。
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8448kbit/s用户环路光纤传输系统进网技术要求
YD/T603—1996
本标准规定了我国接入网中,8448kbit/s用户环路光纤传输系统的系统设计要求及相关设备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公用通信网,专用通信网可参照执行,本标准是设计该系统和生产该类设备的技术依据。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6879—862048kbit/s30路脉码调制复用设备技术要求GB7610—87音频脉冲编码调制特性GB7611-87脉冲编码调制通信系统网路数字接口参数GB7254—878448kbit/s正码速调整二次群数字复用设备技术要求GB13167--91长途光缆通信系统进网要求GB/T13996--92光缆数字线路系统技术规范GB/T13997—922048kbit/s、8448kbit/s、34368kbit/s、139264kbit/s光端机技术要求YD/T610-93PCM基群信令接口设备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38448kbit/s用户环路光纤传输系统的组成和主要特性3.1系统组成
该系统由局端设备(业务侧)、远端设备(用户侧)和光缆传输线路组成。局端设备由2048kbit/s数字复用设备,8448kbit/s数字复用设备8448kbit/s光传输终端设备、监控系统等组成:远端设备由2048kbit/s数字复用设备,8448kbit/s数字复用设备、8448kbit/s光传输终端设备、不间断电源系统等组成。一般采用无中继传输,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1996-07~11批准1996-07-11实施
YD/T 603
备用)
M,2048kbit/s数字复用设备(符合GB7611规定的M1-1,Mi-2,Mr-3,M1-)Mz8448kbit/s数字复用设备
OLT8448kbit/s光传输线路终端设备MCS局端监控系统
UPS不间断电源系统
E支路口
B群路口
1+1备用(可选用)
图18448kbit/s用户环路光纤传输系统局端设备和远端设备,可作成光/电分离型或光/电合一型。在合一型中可分为2048kbit/s、8448kbit/s数字复用设备、8448kbit/s光传输设备合一,也可采用仅8448kbit/s数字复用设备和8448kbit/s光传输设备合一。还可采用仅2048kbit/s和8448kbit/s数字复用设备合一。此处“合一”指两类设备不采用标准的电接口连接,而采用设备内部数据总线连接,但必须提供测试端口。具体情况见图2。
3.2基本参数
3.2.1比特率
复用比特率标称值8448kbit/s,容差士30×10-6支路比特率标称值2048kbit/s,容差土50×10-63.2.2等效话路数
120路。
3.2.3帧结构
采用异步比特复接方式时,8448kbit/s数据恢结构应符合GB7254一87中1.2条的规定。采用同步字节复接方式时,8448kbit/s数据恢结构应符合GB7611—87中4.3.1条的规定。支路2048kbit/s数据帧结构应符合GB7611—87中3.3.1条的规定。3.2.4光波长选取
主要采用1310nm波长区。
8Mbit /s
GB 7611接口
YD/T603--1996
2Mbit/s
2Mbit/s+GB7611接口
分离型
GB7611接口
OLT, M2
合—型
OLT, Mi, Mz
合—型
8Mbit/ s
+GB7611接口
合—型
图2光/电分离型和光/电合一型示意图3.2.5光纤选型
主要采用符合GB/T13996-92中第6章规定的常规单模光纤。3.3系统的主要传输特性
下列各项指标均对50km假设参考数字段作规定的。3.3.1误码性能
3.3.1.1假设参考数字段在64kbit/s接口的误码性能+
根据27500km,64kbit/s全程假设参考连接的误码性能指标及分配原则,并留有富余度。对50km假设参考数字段,在64kbit/s接口的误码指标应满足下述要求(占总连接指标的5%)。严重误码秒(BER>10-3)
误码秒
≤0:005%
3.3.1.2假设参考数字段在2048kbit/s以上速率接口的误码性能高比特率系统的误码特性,误码性能度量用参数是误块秒比(ESR),严重误块秒比(SESR)和背景误块比BBER)。
27500km全程端到端通道的误码性能如表1所示表127500km全程端到端通道的误码性能速率,kbit/s
比特/块
800~5 000
2×10-4
2000~8000
2×10-1
国内标准最长假设参考通道为6900km,从国际接口局到通道终端点之间为3450km,按区段分配(17.5%端到端指标)和距离分配(每500km分1%端到端指标)的原则,我国国内部分共分得24.5%端到端指标,国内用户网(100km)分6%端到端指标,50km数字段分3%端到端指标,数字段高比特率误码性能指标如表2所示(测试时间为24h)。121
速率,kbit/s
YD/T603—1996
表250km数字段高比特率误码性能指标2048
1.2×10-4
6X10-6
6×10-7
1.5×10-4
6×10-6
6×10-7
注:因条件限制,当采用平均误比特率测试时,暂定高比特率系统平均误比特率BERAv≤1×10-\,但这个指标不替代上述指标要求。
3.3.2抖动性能
应符合GB/T13996—92中3.3.2.2之规定。3.3.3可靠性
应符合GB/T13996-—92中3.3.2.3之规定。3.3.4可用性
应符合GB/T13996--92中3.3.2.4之规定。3.4系统光功率分配
系统光功率分配决定于光源(LD或LED)、光检测器(PIN)、光缆衰减、光纤接头与光连接器衰耗以及预留的光缆富裕度和设备富裕度等多种因素,如图3所示。S
系统光功率分配
3.4.1系统S与R点间最大衰减
在S与R点间,当高比特率系统平均误比特率BERAv≤1X10-1°时,采用LD为40dB,采用LED为20 dB。
3.4.2系统富余度
光缆富余度.M为0:1dB/km~0.2dB/km,全长最大不超过5dB。设备富余度不少于3dB。
3.4.3发送光功率
在S点注入单模光纤中的平均发送光功率:LD≥-6 dBm
LED≥-26 dBm
3.4.4接收灵敏度
在BERav≤1×10-1°条件下R点的最低接收光功率不劣于一46dBm。3.4.5接收光功率动态范围
在BERAv≤1×10-1°条件下,在R点接收光功率动态范围应不小于20dB,优选全动态范围的光接收组件。
3.5传输线路码型
符合GB13167规定的码型。
4系统内各种设备的基本要求
4.1各种设备间的接口
4.1.1设备间采用网络节点接口
YD/T 603—1996
各种设备接口处的脉冲波型、特性、码型、比特率及容差、输入口与输出口的阻抗、连接电缆衰减等应符合GB/T13996-92中3.3.1条之规定。4.1.2·设备间采用内部接口
对于合-一型系统,需要合一的各种设备接口处,采用内部数据总线连接,不设符合GB7611规定的接口。
4.2数字复用设备
4.2.12048kbit/sPCM数字复用设备应符合GB6879的规定。对具有顿存储器的设备,绝对群时延指标可放宽250μs。当自动转换接口点处在该设备时,应具有本标准第6章规定的自动转换功能。4.2.2用户线直流信号标志与数字型线路信号相互转换待性应符合YD/T610的规定。
4.2.38448kbit/s正码速调整的数字复用设备应符合GB7254的规定。当自动转换处在该设备时,应具有本标准第6章规定的自动转换功能。4.2.48448kbit/sPCM数字复用设备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
4.38448kbit/s光传输终端设备
4.3.1分离型的8448kbit/s光传输终端设备应符合GB/T13997的规定,4.3.2合一型的8448kbit/s光传输终端设备除电接口采用内部数据总线连结,不规定接指标外,其余的应符合GB/T13997的规定。
5供电方式
5.1局端设备供电
本地一48V或一60V直流供电。
5.2远端设备供电
5.2.1本地一48V或一60V直流供电。5.2.2采用220V/50Hz交流供电。5.2.3当采用交流供电时,设备内部必须具备连续工作不少于8h的备用电源,当交流停电时,能自动转换到备用电源。
5.3铃流供电
为提供用户话机振铃,远端必须配置铃流发生器。6自动转换功能
主备用比:在可靠性要求高的地方,采用1十1方式。在可靠性要求不高地方,可以不设立备用系统。转换段同数字段。
转换信号传输方式:转换信号应与主信号在同一光纤中传输。转换条件:当主用系统发生故障(如:信号中断、失步、误码超过预置门限等),且备用系统工作正常。转换方式:自动转换,主用系统与备用系统相互备用。人工转换,由人工控制,自动完成转换,其中包括局端对远端设备的遥控转换。自动转换的接口点为标准的数字接口点(分离型)或内部的数据总线接口点(合一型)。转换时间:不大于100ms。
7工作条件
7.1环境条件
设备的环境温度:
局端5℃~40℃
远端架式-5C~40℃
室内箱式一10℃~55℃
室外箱式—40℃~55℃
最大相对湿度:
局端25℃时,≤85%
YD/T 603-—1996
远端架式同局端;箱式35℃时,≤90%光缆的环境温度:
架空光缆—30℃~50℃
直埋光缆0℃~26℃
城市管道用光缆5℃~40℃
7.2供电电压
直流-48 V±15%
-60 V±15%
交流 220V±15%
8系统维护要求
8.1公务联络
系统的局端设备和远端设备之间,应有公务联络电话,以供系统运行时维护使用。公务联络信号应在光路中传输。
8.2状态监视,告警及故障定位功能采用局端集中维护方式,在局端设备配置一个监控系统。在不中断业务情况下,对整个系统进行监控测试。所有监测结果均在局端显示。本系统内部支持监控信号的传输。8.2.1状态监视及告警功能
监控系统在监视过程中发现不正常状态或故障时,应立即给出告警。监视的状态及事件如下:
电源故障;
输入PCM信号中断
发送光信号消失
LD寿命;
接收光信号消失:
失步(顿失步,复顿失步,线路码失步);接收到AIS;
接收到对端告警信息;
误码率;
远端电源的状态及供电电压;
远端铃流消失,
主备用转换状态;
远端环境温度。
8.2.2故障定位
当出现告警时,为隔离故障区段,监控系统可实现环路控制,以便对出现故障的设备或线路进行故障定位,其环路控制有局端支路、群路环回和远端支路、群路环回,根据显示的状态,判定故障的位置。124
8.3测试功能
8.3.1话路的传输性能测试
YD/T603—1996
最低限度要能检测被测话路的好坏情况(如:电平、噪声、回波损耗)。8.3.2信令功能测试
最低限度能检测被测话路信令功能是否正常(如:占用、振铃、挂机等)。8.3.3用户线测试
最低限度能测试从远端设备被测话路到用户之间用户线的绝缘、通断及串电情况。8.4设置功能(可选项)
用户电路阻塞/非阻塞;
2048kbit/s支路的阻塞/非阻塞;用户电路通路号与时隙关系设置,禁止告警功能设置;
测试门限设置等。
8.5安装信息显示(可选项)
机盘与机架位置关系的信息显示。8.6远程监控接口(可选项)
通过该接口将监控信息送往远程维护中心125
A1一般特性
A1.1基本特性
YD/T 603—1996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8448kbit/sPCM数字复用设备的特性音频编码特性应符合GB7610的规定。A1.2比特率
比特率标称值8448kbit/s,容差士30×10-\。A1.3定时信号
设备发送定时信号能从内部信号源或外部2048kHz信号源或接收到的8448kbit/s信号中取得。A2顿结构
A2.1每64kbit/s信道时隙的比特数8,编号1到8。
A2.2每帧64kbit/s信道时隙数
基本中,比特1到1056传送132个八比特组间插的64kbit/s信道时隙,编号从0到131。A2.364kbit/s信道时隙的使用
A2.3.1在随路信令的情况下,64kbit/s信道时隙的分配信道时隙5到32,34到65,71到98和100到131被指配给120个电话信道,编号从1到120。信道时隙0和66中的前6bit被指配给定顿信号11100110100000,信道时隙66中的剩余2bit用于公务。
信道时隙67到70被指配给如下A2.5.2所规定的随路信令。信道时隙1到4,33留作国内使用。A2.3.2在共路信令情况下,64kbit/s信道时隙的分配信道时隙2到32,34到65,67到98和100到131可用作127个电话、信令或其他公务信息。信道时隙1或者用于提供电话或公务信道,或者留给数字交换局作公务。上述信道时隙编号为0到127。信道时隙0和66中前6bit被指配给定恢信号11100110100000,66中的剩余2bit用于公务。信道时隙67到70按优先权的递减次序用于如下A2.5.1所规定的共路信令。A2.4信道时隙99的CRC程序说明
为提供对8Mbit/s链路的端对端的质量监控,使用CRC-6程序,将源端所算得的6bitC,到C.插入到时隙99的比特1到6(见图A,1)。比特7(E)表示对端收到CRC状况的指示。CiCC3CaCsCEs
最高有效位
最低有效位
信道时隙99的比特分配
对每顿计算CRC-6的比特C,至Cc,于是CRC块的大小是132个八比特组,每秒进行8000次计算。
A2.4.1乘/除处理
YD/T 603—1996
位于第N帧的一个给定的C,~C.是由第N一1顿表示的多项式乘以X*,然后(模2)除以生成多项式x°+X+1所得的余数。
A2.4.2编码程序
CRC比特位置,初始被置为0;通过A2.4.1对顿进行运算。其余数插到下一对应的CRC位置。A2.4.3解码程序
对收到的帧在抽取它的CRC比特,并由0取代后作A2.4.1所指出的运算处理,并且将余数存储起来,与下一顿收到的CRC逐比特比较,如果相同,就认为被校核顿无误码。A2.4.4比特E的作用
如果已经发现在刚收到来自对端的顿中检出C,至C。有比特错误(至少是一比特错误),在发送方向的第N恢的比特E置1,如果没有错误,置0。A2.5信令
A2.5.1共路信令
信道时隙67到70按优先权的递减次序,可用于速率最高到64kbit/s的共路信令。获得信号定位的方法将构成特定的共路信令规范的一部分。A2.5.2随路信令
使用信道时隙67到70中的64kbit/s容量传送随路信令。A2.5.2.1复恢结构
对于每个64kbit/s比特流的一个复顿,由16个连续顿组成,编号从0到15。复顿定位信号为0000,占0慎为信道时隙67到70的比特1到4。A2.5.2.2信道时隙67到70的分配如表A1所示。
表A164kbit/s信道时隙67到70的比特分配64kbit/s
信道时隙
0o00xyxx
注:b,c,d不用时,b一1,c=0,d=1x备用比特,不用置1
y对告比特.正常置0,告警置1
A3顿失位和帧定位恢复
0000xyxx
0000xyxx
00p0xyxx
91路:
105路
当已连续四帧在预定的位置上收到有错误的帧定位信号时,应判为已发生了顿失位。abcd
106路
120路
在判为帧失位的状态下,则当顿定位装置连续三帧检测到顿定位信号时,应判为帧定位已有效地恢复。
在顿定位装置已检测到一个帧定位信号后,如果在其后两帧之一没有检测到帧定位信号时,则应开127
始新的搜索。
A4故障情况及相应处理措施
A4.1故障情况
复用设备应能检测下列故障:
A4.1.1电源故障。
YD/T 603—1996
A4.1.2编解码器故障(使用单路编解码器时除外)。A4.1.3在64kbit/s输入口(时隙67到70)输入信号消失。注:当采用随路信令且信令复用设备位于PCM复用设备几米以内,不强求检测这种故障,当采用反向型接口时,不强求检测这种故障。
A4.1.48448kbit/s输入信号消失。A4.1.5顿失位。
A41.6用监视顿定位信号检测到的比特误码率过高。A4.1.6.1在误码率≤10-时,在4s~5s内启动故障指示的概率应小于10-6。在误码率≥10-3时,在4~5s内启动故障指示的概率应大于0.95。A4.1.6.2在误码率≥10-3时,在4s~5s内解除故障指示的概率几乎为0。在误码率≤10-4时,在4s~5s内解除故障指示的概率应大于0.95。A4.1.7收到对端告警指示。
A4.2相应措施
A4.2.1发出业务告警指示,以表明PCM复用设备提供的业务不再可用,这种指示至少应送给交换设备或信令复用设备。该指示在检测到相关故障后2ms内发出。A4.2.2发出即时维护告警指示以表明性能已低于可接受的标,并要求本端注意维护。并发出声、光告警指示。当检测到AIS时,应禁发与恢失位和误码率过高有关的即时维护告警指示。而其余的相应措施见表A2。
A4.2.3将信道时隙66的比特7由“0”变“1”向对端发出告警指示。A4.2.4抑制模拟输出端的传输。A4.2.5当信道时隙67到70不用于话音时,AIS加于64kbit/s输出的时隙67到70。这-措施应不迟于检测到故障情况后的2 ms。
A4.2.6当信道时隙67到70不用于话音时,AIS加于8448kbit/s综合信号的时隙67到70(如果装有输入64kbit/s信号监测的情况时)。表A2故障情况及相应处理措施
相应措
设备部位
故障情况
复接器和电源故障
分接器
发出业务
发出即时维向对端发出
告警指示护告警指示
告警指示
抑制模
拟输出
(如果可行)(如果可行)
AIS加于
64kbit/s 输出bZxz.net
(时隙67~70)
(如果可行)
AIS 加于
8448kbit/s综合
信号(时67-70)
(如果可行))
设备部位
只有复
只有分接器
故障情况
在64kbit/s输入
端(时隙67~70)
输人信号消失
8448kbit/s输入信
号消失
懒失位
慎定位信号误码率
≥10-3
收到对端告警指示
(时隙66的比特7)
A5信令
A5.1信令安排
YD/T603—1996
续表A2
发出业务发出即时维向对端发出告警指示护告警指示
告警指示
抑制模
拟输出
AIS加于
64kbit/s 输出
(时隙67—70)
AIS加于
8448kbit/s综合
信号(时隙67—70)
时隙67到70用来提供四个64kbit/s接口,此接口应按需要适合于共路信令、随路信令或其他业务。
A5.2用随路信令时,复帧失位和复顿定位的恢复对于复帧定位,每个64kbit/s的信道应分别处理。对于每个信道,当已收到两个连续有错误的复顿定位信号时,就应判为复懒已失位。一旦检测到第一个正确的复定位信号,就应判为复顿定位已恢复。在一个或两个复顿周期内,有关67、68、69或70时隙所有比特都处于状态“0\时,应判为复懒已失位。
只有在复恢定位信号首次被检测到以前,有关时隙67、68、69或70中至少有一个比特处于状态“1”时,才判为复懒定位已恢复。
A5.3用随路信令时故障情况与相应措施应符合YD/T610的规定。
A6接口
模拟接口应符合GB6879的规定。数字接口应符合GB7611的规定。A7抖动
8448kbit/s输出端复用信号的输出抖动,在发定时来自内部振荡器的情况下,当在f,=20Hz到f=400Hz频率范围内测试时,8448kbit/s输出端的峰一峰抖动值不应超过0.05UI。8448kbit/s输入端抖动最低容限应符合GB7611-87中4.2.2.3条的规定。129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本标准是依据 GB 6879、GB 7610、GB 7611、GB 7254、GB 13167,GB/T 13996、GB/T 13997YD 610,并参考 ITU-T 建议,G.703、G.704、G.711、G.713.G.742、G.744、G.821、G.823、G.826,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而制定。
本标准由邮电部电信科学研究规划院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邮电部第五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承治。
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8448kbit/s用户环路光纤传输系统进网技术要求
YD/T603—1996
本标准规定了我国接入网中,8448kbit/s用户环路光纤传输系统的系统设计要求及相关设备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公用通信网,专用通信网可参照执行,本标准是设计该系统和生产该类设备的技术依据。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6879—862048kbit/s30路脉码调制复用设备技术要求GB7610—87音频脉冲编码调制特性GB7611-87脉冲编码调制通信系统网路数字接口参数GB7254—878448kbit/s正码速调整二次群数字复用设备技术要求GB13167--91长途光缆通信系统进网要求GB/T13996--92光缆数字线路系统技术规范GB/T13997—922048kbit/s、8448kbit/s、34368kbit/s、139264kbit/s光端机技术要求YD/T610-93PCM基群信令接口设备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38448kbit/s用户环路光纤传输系统的组成和主要特性3.1系统组成
该系统由局端设备(业务侧)、远端设备(用户侧)和光缆传输线路组成。局端设备由2048kbit/s数字复用设备,8448kbit/s数字复用设备8448kbit/s光传输终端设备、监控系统等组成:远端设备由2048kbit/s数字复用设备,8448kbit/s数字复用设备、8448kbit/s光传输终端设备、不间断电源系统等组成。一般采用无中继传输,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1996-07~11批准1996-07-11实施
YD/T 603
备用)
M,2048kbit/s数字复用设备(符合GB7611规定的M1-1,Mi-2,Mr-3,M1-)Mz8448kbit/s数字复用设备
OLT8448kbit/s光传输线路终端设备MCS局端监控系统
UPS不间断电源系统
E支路口
B群路口
1+1备用(可选用)
图18448kbit/s用户环路光纤传输系统局端设备和远端设备,可作成光/电分离型或光/电合一型。在合一型中可分为2048kbit/s、8448kbit/s数字复用设备、8448kbit/s光传输设备合一,也可采用仅8448kbit/s数字复用设备和8448kbit/s光传输设备合一。还可采用仅2048kbit/s和8448kbit/s数字复用设备合一。此处“合一”指两类设备不采用标准的电接口连接,而采用设备内部数据总线连接,但必须提供测试端口。具体情况见图2。
3.2基本参数
3.2.1比特率
复用比特率标称值8448kbit/s,容差士30×10-6支路比特率标称值2048kbit/s,容差土50×10-63.2.2等效话路数
120路。
3.2.3帧结构
采用异步比特复接方式时,8448kbit/s数据恢结构应符合GB7254一87中1.2条的规定。采用同步字节复接方式时,8448kbit/s数据恢结构应符合GB7611—87中4.3.1条的规定。支路2048kbit/s数据帧结构应符合GB7611—87中3.3.1条的规定。3.2.4光波长选取
主要采用1310nm波长区。
8Mbit /s
GB 7611接口
YD/T603--1996
2Mbit/s
2Mbit/s+GB7611接口
分离型
GB7611接口
OLT, M2
合—型
OLT, Mi, Mz
合—型
8Mbit/ s
+GB7611接口
合—型
图2光/电分离型和光/电合一型示意图3.2.5光纤选型
主要采用符合GB/T13996-92中第6章规定的常规单模光纤。3.3系统的主要传输特性
下列各项指标均对50km假设参考数字段作规定的。3.3.1误码性能
3.3.1.1假设参考数字段在64kbit/s接口的误码性能+
根据27500km,64kbit/s全程假设参考连接的误码性能指标及分配原则,并留有富余度。对50km假设参考数字段,在64kbit/s接口的误码指标应满足下述要求(占总连接指标的5%)。严重误码秒(BER>10-3)
误码秒
≤0:005%
3.3.1.2假设参考数字段在2048kbit/s以上速率接口的误码性能高比特率系统的误码特性,误码性能度量用参数是误块秒比(ESR),严重误块秒比(SESR)和背景误块比BBER)。
27500km全程端到端通道的误码性能如表1所示表127500km全程端到端通道的误码性能速率,kbit/s
比特/块
800~5 000
2×10-4
2000~8000
2×10-1
国内标准最长假设参考通道为6900km,从国际接口局到通道终端点之间为3450km,按区段分配(17.5%端到端指标)和距离分配(每500km分1%端到端指标)的原则,我国国内部分共分得24.5%端到端指标,国内用户网(100km)分6%端到端指标,50km数字段分3%端到端指标,数字段高比特率误码性能指标如表2所示(测试时间为24h)。121
速率,kbit/s
YD/T603—1996
表250km数字段高比特率误码性能指标2048
1.2×10-4
6X10-6
6×10-7
1.5×10-4
6×10-6
6×10-7
注:因条件限制,当采用平均误比特率测试时,暂定高比特率系统平均误比特率BERAv≤1×10-\,但这个指标不替代上述指标要求。
3.3.2抖动性能
应符合GB/T13996—92中3.3.2.2之规定。3.3.3可靠性
应符合GB/T13996-—92中3.3.2.3之规定。3.3.4可用性
应符合GB/T13996--92中3.3.2.4之规定。3.4系统光功率分配
系统光功率分配决定于光源(LD或LED)、光检测器(PIN)、光缆衰减、光纤接头与光连接器衰耗以及预留的光缆富裕度和设备富裕度等多种因素,如图3所示。S
系统光功率分配
3.4.1系统S与R点间最大衰减
在S与R点间,当高比特率系统平均误比特率BERAv≤1X10-1°时,采用LD为40dB,采用LED为20 dB。
3.4.2系统富余度
光缆富余度.M为0:1dB/km~0.2dB/km,全长最大不超过5dB。设备富余度不少于3dB。
3.4.3发送光功率
在S点注入单模光纤中的平均发送光功率:LD≥-6 dBm
LED≥-26 dBm
3.4.4接收灵敏度
在BERav≤1×10-1°条件下R点的最低接收光功率不劣于一46dBm。3.4.5接收光功率动态范围
在BERAv≤1×10-1°条件下,在R点接收光功率动态范围应不小于20dB,优选全动态范围的光接收组件。
3.5传输线路码型
符合GB13167规定的码型。
4系统内各种设备的基本要求
4.1各种设备间的接口
4.1.1设备间采用网络节点接口
YD/T 603—1996
各种设备接口处的脉冲波型、特性、码型、比特率及容差、输入口与输出口的阻抗、连接电缆衰减等应符合GB/T13996-92中3.3.1条之规定。4.1.2·设备间采用内部接口
对于合-一型系统,需要合一的各种设备接口处,采用内部数据总线连接,不设符合GB7611规定的接口。
4.2数字复用设备
4.2.12048kbit/sPCM数字复用设备应符合GB6879的规定。对具有顿存储器的设备,绝对群时延指标可放宽250μs。当自动转换接口点处在该设备时,应具有本标准第6章规定的自动转换功能。4.2.2用户线直流信号标志与数字型线路信号相互转换待性应符合YD/T610的规定。
4.2.38448kbit/s正码速调整的数字复用设备应符合GB7254的规定。当自动转换处在该设备时,应具有本标准第6章规定的自动转换功能。4.2.48448kbit/sPCM数字复用设备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
4.38448kbit/s光传输终端设备
4.3.1分离型的8448kbit/s光传输终端设备应符合GB/T13997的规定,4.3.2合一型的8448kbit/s光传输终端设备除电接口采用内部数据总线连结,不规定接指标外,其余的应符合GB/T13997的规定。
5供电方式
5.1局端设备供电
本地一48V或一60V直流供电。
5.2远端设备供电
5.2.1本地一48V或一60V直流供电。5.2.2采用220V/50Hz交流供电。5.2.3当采用交流供电时,设备内部必须具备连续工作不少于8h的备用电源,当交流停电时,能自动转换到备用电源。
5.3铃流供电
为提供用户话机振铃,远端必须配置铃流发生器。6自动转换功能
主备用比:在可靠性要求高的地方,采用1十1方式。在可靠性要求不高地方,可以不设立备用系统。转换段同数字段。
转换信号传输方式:转换信号应与主信号在同一光纤中传输。转换条件:当主用系统发生故障(如:信号中断、失步、误码超过预置门限等),且备用系统工作正常。转换方式:自动转换,主用系统与备用系统相互备用。人工转换,由人工控制,自动完成转换,其中包括局端对远端设备的遥控转换。自动转换的接口点为标准的数字接口点(分离型)或内部的数据总线接口点(合一型)。转换时间:不大于100ms。
7工作条件
7.1环境条件
设备的环境温度:
局端5℃~40℃
远端架式-5C~40℃
室内箱式一10℃~55℃
室外箱式—40℃~55℃
最大相对湿度:
局端25℃时,≤85%
YD/T 603-—1996
远端架式同局端;箱式35℃时,≤90%光缆的环境温度:
架空光缆—30℃~50℃
直埋光缆0℃~26℃
城市管道用光缆5℃~40℃
7.2供电电压
直流-48 V±15%
-60 V±15%
交流 220V±15%
8系统维护要求
8.1公务联络
系统的局端设备和远端设备之间,应有公务联络电话,以供系统运行时维护使用。公务联络信号应在光路中传输。
8.2状态监视,告警及故障定位功能采用局端集中维护方式,在局端设备配置一个监控系统。在不中断业务情况下,对整个系统进行监控测试。所有监测结果均在局端显示。本系统内部支持监控信号的传输。8.2.1状态监视及告警功能
监控系统在监视过程中发现不正常状态或故障时,应立即给出告警。监视的状态及事件如下:
电源故障;
输入PCM信号中断
发送光信号消失
LD寿命;
接收光信号消失:
失步(顿失步,复顿失步,线路码失步);接收到AIS;
接收到对端告警信息;
误码率;
远端电源的状态及供电电压;
远端铃流消失,
主备用转换状态;
远端环境温度。
8.2.2故障定位
当出现告警时,为隔离故障区段,监控系统可实现环路控制,以便对出现故障的设备或线路进行故障定位,其环路控制有局端支路、群路环回和远端支路、群路环回,根据显示的状态,判定故障的位置。124
8.3测试功能
8.3.1话路的传输性能测试
YD/T603—1996
最低限度要能检测被测话路的好坏情况(如:电平、噪声、回波损耗)。8.3.2信令功能测试
最低限度能检测被测话路信令功能是否正常(如:占用、振铃、挂机等)。8.3.3用户线测试
最低限度能测试从远端设备被测话路到用户之间用户线的绝缘、通断及串电情况。8.4设置功能(可选项)
用户电路阻塞/非阻塞;
2048kbit/s支路的阻塞/非阻塞;用户电路通路号与时隙关系设置,禁止告警功能设置;
测试门限设置等。
8.5安装信息显示(可选项)
机盘与机架位置关系的信息显示。8.6远程监控接口(可选项)
通过该接口将监控信息送往远程维护中心125
A1一般特性
A1.1基本特性
YD/T 603—1996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8448kbit/sPCM数字复用设备的特性音频编码特性应符合GB7610的规定。A1.2比特率
比特率标称值8448kbit/s,容差士30×10-\。A1.3定时信号
设备发送定时信号能从内部信号源或外部2048kHz信号源或接收到的8448kbit/s信号中取得。A2顿结构
A2.1每64kbit/s信道时隙的比特数8,编号1到8。
A2.2每帧64kbit/s信道时隙数
基本中,比特1到1056传送132个八比特组间插的64kbit/s信道时隙,编号从0到131。A2.364kbit/s信道时隙的使用
A2.3.1在随路信令的情况下,64kbit/s信道时隙的分配信道时隙5到32,34到65,71到98和100到131被指配给120个电话信道,编号从1到120。信道时隙0和66中的前6bit被指配给定顿信号11100110100000,信道时隙66中的剩余2bit用于公务。
信道时隙67到70被指配给如下A2.5.2所规定的随路信令。信道时隙1到4,33留作国内使用。A2.3.2在共路信令情况下,64kbit/s信道时隙的分配信道时隙2到32,34到65,67到98和100到131可用作127个电话、信令或其他公务信息。信道时隙1或者用于提供电话或公务信道,或者留给数字交换局作公务。上述信道时隙编号为0到127。信道时隙0和66中前6bit被指配给定恢信号11100110100000,66中的剩余2bit用于公务。信道时隙67到70按优先权的递减次序用于如下A2.5.1所规定的共路信令。A2.4信道时隙99的CRC程序说明
为提供对8Mbit/s链路的端对端的质量监控,使用CRC-6程序,将源端所算得的6bitC,到C.插入到时隙99的比特1到6(见图A,1)。比特7(E)表示对端收到CRC状况的指示。CiCC3CaCsCEs
最高有效位
最低有效位
信道时隙99的比特分配
对每顿计算CRC-6的比特C,至Cc,于是CRC块的大小是132个八比特组,每秒进行8000次计算。
A2.4.1乘/除处理
YD/T 603—1996
位于第N帧的一个给定的C,~C.是由第N一1顿表示的多项式乘以X*,然后(模2)除以生成多项式x°+X+1所得的余数。
A2.4.2编码程序
CRC比特位置,初始被置为0;通过A2.4.1对顿进行运算。其余数插到下一对应的CRC位置。A2.4.3解码程序
对收到的帧在抽取它的CRC比特,并由0取代后作A2.4.1所指出的运算处理,并且将余数存储起来,与下一顿收到的CRC逐比特比较,如果相同,就认为被校核顿无误码。A2.4.4比特E的作用
如果已经发现在刚收到来自对端的顿中检出C,至C。有比特错误(至少是一比特错误),在发送方向的第N恢的比特E置1,如果没有错误,置0。A2.5信令
A2.5.1共路信令
信道时隙67到70按优先权的递减次序,可用于速率最高到64kbit/s的共路信令。获得信号定位的方法将构成特定的共路信令规范的一部分。A2.5.2随路信令
使用信道时隙67到70中的64kbit/s容量传送随路信令。A2.5.2.1复恢结构
对于每个64kbit/s比特流的一个复顿,由16个连续顿组成,编号从0到15。复顿定位信号为0000,占0慎为信道时隙67到70的比特1到4。A2.5.2.2信道时隙67到70的分配如表A1所示。
表A164kbit/s信道时隙67到70的比特分配64kbit/s
信道时隙
0o00xyxx
注:b,c,d不用时,b一1,c=0,d=1x备用比特,不用置1
y对告比特.正常置0,告警置1
A3顿失位和帧定位恢复
0000xyxx
0000xyxx
00p0xyxx
91路:
105路
当已连续四帧在预定的位置上收到有错误的帧定位信号时,应判为已发生了顿失位。abcd
106路
120路
在判为帧失位的状态下,则当顿定位装置连续三帧检测到顿定位信号时,应判为帧定位已有效地恢复。
在顿定位装置已检测到一个帧定位信号后,如果在其后两帧之一没有检测到帧定位信号时,则应开127
始新的搜索。
A4故障情况及相应处理措施
A4.1故障情况
复用设备应能检测下列故障:
A4.1.1电源故障。
YD/T 603—1996
A4.1.2编解码器故障(使用单路编解码器时除外)。A4.1.3在64kbit/s输入口(时隙67到70)输入信号消失。注:当采用随路信令且信令复用设备位于PCM复用设备几米以内,不强求检测这种故障,当采用反向型接口时,不强求检测这种故障。
A4.1.48448kbit/s输入信号消失。A4.1.5顿失位。
A41.6用监视顿定位信号检测到的比特误码率过高。A4.1.6.1在误码率≤10-时,在4s~5s内启动故障指示的概率应小于10-6。在误码率≥10-3时,在4~5s内启动故障指示的概率应大于0.95。A4.1.6.2在误码率≥10-3时,在4s~5s内解除故障指示的概率几乎为0。在误码率≤10-4时,在4s~5s内解除故障指示的概率应大于0.95。A4.1.7收到对端告警指示。
A4.2相应措施
A4.2.1发出业务告警指示,以表明PCM复用设备提供的业务不再可用,这种指示至少应送给交换设备或信令复用设备。该指示在检测到相关故障后2ms内发出。A4.2.2发出即时维护告警指示以表明性能已低于可接受的标,并要求本端注意维护。并发出声、光告警指示。当检测到AIS时,应禁发与恢失位和误码率过高有关的即时维护告警指示。而其余的相应措施见表A2。
A4.2.3将信道时隙66的比特7由“0”变“1”向对端发出告警指示。A4.2.4抑制模拟输出端的传输。A4.2.5当信道时隙67到70不用于话音时,AIS加于64kbit/s输出的时隙67到70。这-措施应不迟于检测到故障情况后的2 ms。
A4.2.6当信道时隙67到70不用于话音时,AIS加于8448kbit/s综合信号的时隙67到70(如果装有输入64kbit/s信号监测的情况时)。表A2故障情况及相应处理措施
相应措
设备部位
故障情况
复接器和电源故障
分接器
发出业务
发出即时维向对端发出
告警指示护告警指示
告警指示
抑制模
拟输出
(如果可行)(如果可行)
AIS加于
64kbit/s 输出bZxz.net
(时隙67~70)
(如果可行)
AIS 加于
8448kbit/s综合
信号(时67-70)
(如果可行))
设备部位
只有复
只有分接器
故障情况
在64kbit/s输入
端(时隙67~70)
输人信号消失
8448kbit/s输入信
号消失
懒失位
慎定位信号误码率
≥10-3
收到对端告警指示
(时隙66的比特7)
A5信令
A5.1信令安排
YD/T603—1996
续表A2
发出业务发出即时维向对端发出告警指示护告警指示
告警指示
抑制模
拟输出
AIS加于
64kbit/s 输出
(时隙67—70)
AIS加于
8448kbit/s综合
信号(时隙67—70)
时隙67到70用来提供四个64kbit/s接口,此接口应按需要适合于共路信令、随路信令或其他业务。
A5.2用随路信令时,复帧失位和复顿定位的恢复对于复帧定位,每个64kbit/s的信道应分别处理。对于每个信道,当已收到两个连续有错误的复顿定位信号时,就应判为复懒已失位。一旦检测到第一个正确的复定位信号,就应判为复顿定位已恢复。在一个或两个复顿周期内,有关67、68、69或70时隙所有比特都处于状态“0\时,应判为复懒已失位。
只有在复恢定位信号首次被检测到以前,有关时隙67、68、69或70中至少有一个比特处于状态“1”时,才判为复懒定位已恢复。
A5.3用随路信令时故障情况与相应措施应符合YD/T610的规定。
A6接口
模拟接口应符合GB6879的规定。数字接口应符合GB7611的规定。A7抖动
8448kbit/s输出端复用信号的输出抖动,在发定时来自内部振荡器的情况下,当在f,=20Hz到f=400Hz频率范围内测试时,8448kbit/s输出端的峰一峰抖动值不应超过0.05UI。8448kbit/s输入端抖动最低容限应符合GB7611-87中4.2.2.3条的规定。129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通信行业标准(YD)标准计划
- YD/T1765-2008 通信安全防护名词术语
- YD/T1533.2-2006 固定网多媒体消息业务技术要求 第2部分:多媒体消息业务接口
- YD/T1460.4-2006 通信用气吹微型光缆及光纤单元 第4部分:微型光缆
- YD/T1460.5-2006 通信用气吹微型光缆及光纤单元 第5部分:高性能光纤单元
- YD/T1785-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总体技术要求
- YD/T1793-2008 2GHz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网络管理技术要求网元管理系统(EMS)功能
- YD/T1118.2-2001 光纤用二次被覆材料 第2部分:改性聚丙烯
- YD/T1533.1-2006 固定网多媒体消息业务技术要求 第1部分:多媒体消息中心(MMSC)设备
- YD/T1488-2006 400/1800MHz SCDMA 无线接入系统:频率间隔为 500kHz 的系统测试方法
- YD/T1368.2-2008 2GHz TD-S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终端设备测试方法 第2部分网络兼容性测试
- YD/T1787-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业务指南技术要求
- YD/T1791-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交互应用技术要求
- YDB006-2007 下一代网络(NGN)中 PSTN/ISDN 仿真业务技术要求
- YD/T1847.3-2009 2GHz 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高速上行分组接入(HSUPA)Iub接口技术要求 第3部分:信令传输
- YD/T1842-2009 2GHz 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高速上行分组接入(HSUPA)终端设备协议一致性测试方法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