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电力行业标准(DL) >>
- DL/T 5150-2001 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

【电力行业标准(DL)】 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7-16 00:56:25
- DL/T5150-2001
- 现行
标准号:
DL/T 5150-2001
标准名称:
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
标准类别:
电力行业标准(DL)
标准状态:
现行-
发布日期:
2001-12-26 -
实施日期:
2002-05-01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pdf下载大小:
7.95 MB
替代情况:
SD 105-1982部分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规程规定了检验水工混凝土拌和物性能和水工混凝土物理、力学、耐久性能的试验方法,以及现场检验水工建筑物混凝土质量的测试方法。本规程适用于水利水电工程水工混凝土的室内、现场科学试验以及对施工混凝土质量的控制、检验。 DL/T 5150-2001 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 DL/T5150-2001

部分标准内容:
DL/T5150-2001
标准分享网
bzfxw.com
免费专业丰富
水工混凝士试验规程
DL/T5150—2001
引用标准·
混凝土拌和物
混凝土拌和物室内拌和方法
混凝土拌和物落度试验…
混凝土拌和物维勃稠度试验
混凝土拌和物扩散度试验.
混凝土拌和物泌水率试验
混凝土拌和物压力泌水率试验
混凝土拌和物密度试验
混凝土拌和物拌和均匀性试验
混凝土拌和物凝结时间试验(贯入阻力法)3.10
混凝土拌和物含气量试验(气压法)混凝土拌和物水胶比分析试验(水洗法)混凝土拌和物水胶比分析试验(炒干法)混凝
混凝土试件的成型与养护方法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
裂捷拉强度试验
心抗拉强度和极限拉伸值试验
最胀)试验
生体积变形试验
十导温系数测定
混凝土导热系数测定
混凝土比热测定(绝热法)
混凝土线膨胀系数测定
混凝土绝热温升试验
混凝土抗含砂水流冲刷试验(圆环法)混凝土抗冲磨试验(水下钢球法)混凝土抗冲磨试验(风砂枪法)次
混凝土抗渗性试验
混凝土相对抗渗性试验
混凝土抗冻性试验
混凝土(砂浆)动弹性模量试验硬化混凝土气泡参数测定(直线导线法)混凝土中钢筋腐蚀的电化学试验(新拌砂浆阳极极化法)混凝土中钢筋腐蚀的电化学试验(硬化砂浆阳极极化法)混凝土碳化试验
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快速试验
水工混凝土钢筋腐蚀快速试验
全级配混凝土
全级配混凝
全级配混柔
全级配混凝
试件的成型与养护方法
臂裂抗拉强度试验
全级配混凝
土抗弯强度试验
全级配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和极限拉伸值试验5.5
全级配混凝土静力抗压弹性模量试验5.6
全级配混凝土渗透系数测定此内容来自标准下载网
现场混凝土质量检测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
超声波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均勾性6.2
超声波检测混凝土裂缝深度(平测法)超声波检测混凝土裂缝深度(对、斜测法)6.4
超声波检测混凝土内部缺陷·
6.6混凝土芯样强度试验·
6.7混凝土原位直剪试验(平推法)6.8混凝土中钢筋半电池电位测定·7
.........
水泥砂浆室内拌和方法
水泥砂浆稠度试验
水泥砂浆泌水率试验
水泥砂浆密度试验及含气量计算7.5
水泥砂浆抗压强度试验
水泥砂浆劈裂抗拉强度试验
水泥砂浆黏结强度试验
水泥砂浆极限拉伸试验
水泥砂浆干缩(湿胀)试验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水泥砂浆抗冻性试验
水泥砂浆抗渗性试验
.........................
(提示的附录)混凝土抗压强度快速试验(温水法)(提示的附录)混凝土黏结强度试验(提示的附录)混凝土透气性试验(提示的附录)真空脱水混凝土试件的成型与养护方法177
…200
:211
:218
:219
:226
…228
:231
附录E
附录F
附录G
附录H
附录」
(提示的附录)混凝土拌和物真空脱水率测定(提示的附录)射钉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提示的附录)混凝土试验数据处理(提示的附录)正交设计
(提示的附录)回归分析:
条文说明
....................
DL/T5150—2001
《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是水利水电施工标准体系中的基本规程之一,属推荐性标准。该规程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于1962年制定,原水利电力部批准颁发试行。1975年,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为主编单位,协同长江科学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等18个单位对该规程进行了第次修订工作。1982年修订完成后,《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SD105—82由原水利电力部批准颁发执行。为了适应我国水利水电事业发展的需求,并与国内外同类标准的发展相协调,根据原电力工业部1996年电力行业标准计划立项的要求([1996】40号文),对《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SD105一82进行了第二次修订。此次修订删除了原规程中“水泥”、“混合材”、“外加剂”等三章以及其它章节中部分已过时或不再适用的方法,在原规程基础上修改、补充,并分编成《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水工混凝土砂石骨料试验规程》、《水工混凝土水质分析试验规程》。新修订的上述三项规程代替原《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SD105一82。《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DLT5150一2001包括混凝土拌和物、混凝土、全级配混凝土、砂浆等性能试验和现场混凝土质量检测以及提示的附录等,共74项试验方法。本次修订工作中,既吸取了国内外同类标准中适合我国水工混凝土的有关内容,同时又突出了水工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增补了全级配混凝土试验方法,在混凝土耐久性试验、快速试验检测以及现场混凝王质量检测方法等方面,作了较多的补充。本规程的附录A~附录J都是提示的附录。本规程的修订工作由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总公司提出,由电力行业水电施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规程主编单位: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本规程参编单位:长江科学院,武汉大学,国家电力公司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本规程主要起草人:蔡跃波、李金玉、王昌义、杨华全、方坤河、曹建国、黄绪通。本规程由电力行业水电施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123
本规程规定了检验水工混凝土拌和物性能和水工混凝土物理、力学、耐久性能的试验方法,以及现场检验水工建筑物混凝土质量的测试方法。本规程适用于水利水电工程水工混凝土的室内、现场科学试验以及对施工混凝土质量的控制、检验。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1499—1991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DL/T5151—20012
水工混凝土砂石骨料试验规程
DLJ204-—1981水利水电工程岩石试验规程3混凝土拌和物
3.1混凝土拌和物室内拌和方法
3.1.1目的及适用范围
为室内试验提供混凝土拌和物。3.1.2仪器设备
1混凝土搅拌机:容量50L~100L,转速18r/min22r/min;2拌和钢板:平面尺寸不小于1.5m×2.0m,厚5mm左右:3磅秤:称量50kg100kg,感量50g;4台秤:称量10kg,感量5g
5架盘天平:称量1kg,感量0.5g;6盛料容器和铁铲等。
3.1.3操作步骤
1人工拌和
1)人工拌和在钢板上进行,拌和前应将钢板及铁铲清洗干净,并保持表面润湿。2)将称好的砂料、胶凝材料(水泥和掺合料预先拌均匀)倒在钢板上,用铁铲翻拌至颜色均勾,再放入称好的石料与之拌和,至少翻拌三次,然后堆成锥形。将中间扒成凹坑,加入拌和用水(外加剂一般先溶于水),小心拌和,至少翻拌六次,每翻拌一次后,用铁铲将全部拌和物铲切一次。拌和从加水完毕时算起,应在10min内完成。2机械拌和
1)机械拌和在搅拌机中进行。拌和前应将搅拌机冲洗干净,并预拌少量同种混凝土拌124
和物或水胶比相同的砂浆,使搅拌机内壁挂浆,后将剩余料卸出。2)将称好的石料、胶凝材料、砂料、水(外加剂一般先溶于水)依次加人搅拌机,开动搅拌机搅拌2min3min。
3)将拌好的混凝土拌和物卸在钢板上,刮出黏结在搅拌机上的拌和物,用人工翻拌2~3次,使之均匀。
3材料用量以质量计。称量精度:水泥、掺合料、水和外加剂为土0.3%;骨料为土0.5%。
注1在拌和混凝土时,拌和间温度宜保持在20℃±5℃。对所拌制的混凝土拌和物应避免阳光照射及电风扇对着吹风。
用以拌制混凝土的各种材料,其温度应与拌和间温度相同。2
砂、石骨料用量均以饱和面干状态下的质量为准。3
人工拌和一般用于拌和较少量的混凝土。采用机械拌和时,一次拌和量不宜少于揽拌机容量的4
20%;不宜大于搅拌机容量的80%3.2混凝土拌和物落度试验
3.2.1目的及适用范围
1测定混凝土拌和物的落度,用以评定混凝土拌和物的和易性。必要时,也可用于评定混凝土拌和物和易性随拌和物停置时间的变化。2适用于骨料最大粒径不超过40mm,落度10mm~230mm的塑性和流动性混凝土拌和物。3.2.2仪器设备
1落度筒:用2mm~3mm厚的铁皮制成,筒内壁必须光滑,形状尺寸见图3.2.2。2捣棒:直径16mm、长650mm,一端为弹头形的金属棒。
图3.2.2落度筒
(单位:mm)
3300mm钢尺2把、40mm孔径筛、装料漏斗、镀刀、小铁铲、温度计等。3.2.3试验步骤
1按2.1“混凝土拌和物室内拌和方法”拌制混凝土拌和物。若骨料粒径超过40mm,应采用湿筛法剔除,亦可用人工剔除。注:湿筛法是对刚拌制好的混凝土拌和物,按试验所规定的最大骨料粒径选用对应的孔径筛进行湿筛,筛除超过该粒径的骨料,再用人工将筛下的混凝土拌和物翻拌均勾的方法。2将落度筒冲洗干净并保持湿润,放在测量用的钢板上,双脚踏紧踏板。3将混凝土拌和物用小铁铲通过装料漏斗分三层装人筒简内,每层体积大致相等。底层厚约70mm,中层厚约90mm。每装一层,用擒棒在简内从边缘到中心按螺旋形均匀插捣25次。插捣深度:底层应穿透该层,中、上层应分别插进其下层约10mm~20mm。4上层插捣完毕,取下装料漏斗,用锻刀将混凝土拌和物沿简口抹平,并清除筒外周围的混凝士。
5将落度筒徐徐竖直提起,轻放于试样旁边。当试样不再继续落时,用钢尺量出试样顶部中心点与落度筒高度之差,即为落度值,准至1mm。6整个落度试验应连续进行,并应在2min~3min内完成。125
7若混凝土试样发生一边陷或剪坏,则该次试验作废,应取另一部分试样重作试验。8测记试验时混凝土拌和物的温度。3.2.4试验结果处理
1混凝土拌和物的落度以毫米计,取整数。2在测定落度的同时,可目测评定混凝土拌和物的下列性质:1)棍度:
根据做落度时插捣混凝士的难易程度分为上、中、下三级。上:表示容易插捣;
中:表示插捣时稍有阻滞感觉;下:表示很难插捣。
2)黏聚性:
用捣棒在做完落度的试样一侧轻打,如试样保持原状而渐渐下沉,表示黏聚性较好。若试样突然倒、部分崩裂或发生石子离析现象,表示黏聚性不好。3)含砂情况:
根据馒刀抹平程度分多、中、少三级。多:用镊刀抹混凝土拌和物表面时,抹1~2次就可使混凝土表面平整无蜂窝;中:抹4~5次就可使混凝土表面平整无蜂窝;少:抹面困难,抹8~9次后混凝土表面仍不能消除蜂窝。4)析水情况:
根据水分从混凝土拌和物中析出的情况分多量、少量、无三级。多量:表示在插捣时及提起落度筒后就有很多水分从底部析出;少量:表示有少量水分析出;
无:表示没有明显的析水现象。注:本试验可用于评定混凝土拌和物和易性随时间的变化,如落度损失。此时可将拌和物保湿停置规定时间(如30min、60min、90min、120min等)再进行上述试验(试验前将拌和物重新翻拌2~3次),将试验结果与原试验结果进行比较,从而评定拌和物和易性随时间的变化。3.3,混凝士拌和物维勃稠度试验3.3.1目的及适用范围
1测定混凝土拌和物的维勃稠度,用以评定混凝土拌和物的和易性。2适用于骨料最大粒径不超过40mm的混凝土。测定范围以5s~30s为宜。3.3.2仪器设备
1维勃稠度仪:由以下各部分组成(见图3.3.2):1)容量简:内径240mm±3mm、高200mm±2mm、壁厚3mm、底厚7.5mm的金属圆简,简两侧有手柄,底部可固定于振动台上。2)落度简:无踏脚板,其他规格与3.2“混凝土拌和物落度试验”有关规定相同。3)圆盘:要求透明平整(可用无色有机玻璃制成),直径230mm土2mm,厚10mm士2mm。圆盘上放有配重13,圆盘与滑杆9相连。圆盘、滑杆及配重组成的滑动部分总质量为2750g土50g。滑杆上有刻度,可测读混凝土的落度。4)旋转架:安装在支柱10上,由定位螺丝6固定其位置。旋转架的一侧安装套简5,126
1-容量筒;2—落度简:3—圆盘:4漏斗;5—套简:6定位螺丝;7—振动台;8元宝螺丝;9一滑杆:10—支柱:11—能转架;12-一螺栓:13荷重块
图3.3.2混凝土拌和物维勃稠度测定仪滑杆9可穿过套简垂直滑动,并可由螺栓12固定,另一边安装有漏斗4。5)振动台:台面长380mm、宽260mm,振动频率为50Hz±3.3Hz,空载振幅为±0.5mmc
2捣棒、秒表、镀刀、小铁铲等。3.3.3试验步骤
1按3.1“混凝土拌和物室内拌和方法”制备试样,骨料粒径大于40mm时,用湿筛法剔除,亦可用人工剔除。
2用湿布将容量筒、落度筒及漏斗内壁润湿。3将容量筒用螺母固定于振动台台面上。把落度筒放人容量简内并对中,然后把漏斗旋转到筒顶位置并把它坐落在落度筒的顶上,拧紧螺丝6,以保证落度简不能离开容量简底部。
4按3.2“混凝土拌和物落度试验”3.2.3中3的规定将混凝土拌和物装人落度筒。上层插捣完毕后将螺丝6松开,漏斗4旋转90°,然后再将螺丝拧紧。用镊刀刮平顶面。5将落度筒小心缓慢地竖直提起,让混凝土慢慢陷,放松螺丝6,把透明圆盘转到陷的混凝土锥体上部,小心下降圆盘直至与混凝土面接触,拧紧螺栓12。此时可从滑杆上刻度读出落度数值。
6重新拧紧螺丝6,放松螺栓12,开动振动台,同时用秒表记时,当透明圆盘的整个底面都与水泥浆接触时(允许存在少量闭合气泡),立即卡停秒表,关闭振动台。7记录秒表上的时间,精确至1so3.3.4试验结果处理
由秒表读出的时间(s)即为混凝土拌和物的维勃稠度值。注:若测得的维勃稠度值小于5s或大于30s,则该拌和物具有的稠度已超出本仪器的适用范围。127
3.4混凝土拌和物扩散度试验
3.4.1目的及适用范围
1测定混凝土拌和物的扩散度,用以评定混凝土拌和物的流动性。2适用于骨料最大粒径不超过40mm、落度大于150mm的流态混凝土3.4.2仪器设备
11000mm钢尺一把;
2其它仪器设备与3.2“混凝土拌和物落度试验”所用相同。3.4.3试验步骤
1按3.1“混凝土拌和物室内拌和方法”拌制混凝土拌和物。若骨料粒径超过40mm,应采用湿筛法剔除,亦可用人工剔除。2按3.2“混凝土拌和物落度试验”3.2.3中2~4进行试验操作。3将落度筒徐徐竖直提起,拌和物在自重作用下逐渐扩散,当拌和物不再扩散或扩散时间已达到60s时,用钢尺在不同方向量取拌和物扩散后的直径2~4个,准至5mm4整个扩散度试验应连续进行,并应在4min5min内完成。3.4.4试验结果处理
混凝土拌和物的扩散度以拌和物扩散后的2~4个直径测值的平均值作为结果,以毫米计,取整数。
3.5混凝土拌和物泌水率试验
3.5.1目的及适用范围
1测定混凝土拌和物的泌水率,用以评价拌和物的和易性。2适用于骨料最大粒径不超过80mm的混凝土。3.5.2仪器设备
1容量筒:内径及高均为267mm的金属圆筒,带盖(如无盖可用玻璃板代替);2磅秤:称量50kg,感量50g;
3带塞量简:100mL;
4吸液管、钟表、铁铲、捣棒、馒刀等。3.5.3试验步骤
1按3.1“混凝土拌和物室内拌和方法”制备混凝土拌和物。2将容量简内壁用湿布润湿,称容量筒质量。3装料捣实。用振动台振实时为一次装料,振至表面泛浆。如人工插捣,则分二层装料,每层均匀插捣35次,底层捣棒插至简底,上层插人下层表面10mm~20mm然后用镊刀轻轻抹平。试样顶面比筒口低40mm左右。每组两个试样。4将简口及外表面擦净,称出容量筒及混凝主试样的质量,静置手无振动的地方,盖好筒盖并开始计时。
5前60min每隔20min用吸液管吸出泌水一次,以后每隔30min吸水一次,直至连续三次无泌水为止。吸出的水注于量筒中,读出每次吸出水的累计值。6每次吸取泌水前5min,应将筒简底一侧垫高约30mm,使容量筒倾斜,以便于吸出泌水,吸出泌水后仍将简轻轻放平盖好。128
3.5.4试验结果处理
1泌水率按式(3.5.4)计算(准至0.01%):Wh
B。= (W/G) G)
式中:B
一泌水率,%;
泌水总质量,g;
—次拌和的总用水量,g;
一一次拌和的混凝土总质量,g:G
Gr—试样质量,g。
以两个测值的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2以时间为横坐标,泌水量累计值为纵坐标,绘出泌水过程线。3捣实方法应在结果中注明。
3.6混凝土拌和物压力泌水率试验3.6.1目的及适用范围
测定泵送混凝土压力泌水率。
3.6.2仪器设备
压力泌水仪:由压力表、压力缸、筛网等部件构成,如图3.6.2所示。工作活塞压强为3.5MPa,工作活塞公称直径为125mm,压力缸容积为1.66L,筛网孔径为0.335mm。
3.6.3试验步骤
1将混凝土拌和物装人缸体内,用捣棒由外围向中心均匀插捣25次,将仪器按规定安装完毕。2称取混凝土质量Go,尽快给混凝土加压至3.5MPa,立即打开泌水管阀门,同时开始计时,并保证恒压,泌出的水接入1000mL量筒内。3加压10s后读取泌水量V10,加压至140s后读取泌水量V140
3.6.4试验结果处理
1压力泌水率按式(3.6.4)计算(准至1%):Vo
2×100%
式中:Bp压力泌水率,%;
V10——加压10s时的泌水量,mL;V140—加压140s时的泌水量,mL。以三次测值的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2混凝土试样质量G,应在结果中注明。6.OMPa
1一压力表:2一接头(接手动油泵)(3.6.4)3—上盖:4—缸体;5底座:6—孔径为0.335mm筛网;7—泌水管阀门;8一O型密封图:9一筛板;10—活塞密封圈;11一活塞:12一试件
图3.6.2混凝十压力泌水仪
3.7.1目的及适用范围
3.7混凝土拌和物密度试验
测定混凝土拌和物单位体积的质量,为配合比计算提供依据。当已知所用原材料密度时,还可用以计算拌和物近似含气量。3.7.2仪器设备
1容量筒简:金属制圆筒,筒壁应有足够刚度,使之不易变形,规格见表3.7.2;表3.7.2容量筒规格表
骨料最大粒径
150(120)
容量简容积
容量简内部尺寸mm
2磅秤:根据容量筒容积的大小,选择适宜称量的磅秤(称量50kg~250kg,感量50g~100g);
3捣棒、玻璃板(尺寸稍大于容量简口)、金属直尺等。3.7.3试验步骤
1测定容量简容积:将干净的容量筒与玻璃板一起称其质量,再将容量简装满水,仔细用玻璃板从筒口的一边推到一边,使筒内满水及玻璃板下无气泡,擦干筒、盖的外表面,再次称其质量。两次质量之差即为水的质量,除以该温度下水的密度,即得容量简容积V(在正常情况下,水温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水的密度可取为1kg/L)。2按3.1“混凝土拌和物室内拌和方法”拌制混凝土。3擦净空容量简,称其质量(Gi)。4将混凝土拌和物装人容量筒内,在振动台上振至表面泛浆。若用人工插捣,则将混凝土拌和物分层装人筒内,每层厚度不超过150mm,用捣棒从边缘至中心螺旋形插捣,每层插捣次数按容量简容积分为:5L15次、15L35次、80L72次。底层插捣至底面,以上各层插至其下层10mm~20mm处。
5沿容量简口刮除多余的拌和物,抹平表面,将容量筒外部擦净,称其质量(G2)。3.7.4试验结果处理
1密度按式(3.7.4-1)计算(准至10kg/m2):G2-G1×1000
式中:p混凝土拌和物的密度,kg/m2;G2—混凝土拌和物及容量筒总质量,kg;G,——容量简质量,kg;
V——容量简的容积,L。
2含气量按式(3.7.4-2)计算:A=P_×100%
C+P+S+G+W
pt=C/pe+P/pp+$/ps+G/pe+W/pw
(3.7.4-1)
(3.7.4-2)
(3.7.4-3)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分享网
bzfxw.com
免费专业丰富
水工混凝士试验规程
DL/T5150—2001
引用标准·
混凝土拌和物
混凝土拌和物室内拌和方法
混凝土拌和物落度试验…
混凝土拌和物维勃稠度试验
混凝土拌和物扩散度试验.
混凝土拌和物泌水率试验
混凝土拌和物压力泌水率试验
混凝土拌和物密度试验
混凝土拌和物拌和均匀性试验
混凝土拌和物凝结时间试验(贯入阻力法)3.10
混凝土拌和物含气量试验(气压法)混凝土拌和物水胶比分析试验(水洗法)混凝土拌和物水胶比分析试验(炒干法)混凝
混凝土试件的成型与养护方法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
裂捷拉强度试验
心抗拉强度和极限拉伸值试验
最胀)试验
生体积变形试验
十导温系数测定
混凝土导热系数测定
混凝土比热测定(绝热法)
混凝土线膨胀系数测定
混凝土绝热温升试验
混凝土抗含砂水流冲刷试验(圆环法)混凝土抗冲磨试验(水下钢球法)混凝土抗冲磨试验(风砂枪法)次
混凝土抗渗性试验
混凝土相对抗渗性试验
混凝土抗冻性试验
混凝土(砂浆)动弹性模量试验硬化混凝土气泡参数测定(直线导线法)混凝土中钢筋腐蚀的电化学试验(新拌砂浆阳极极化法)混凝土中钢筋腐蚀的电化学试验(硬化砂浆阳极极化法)混凝土碳化试验
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快速试验
水工混凝土钢筋腐蚀快速试验
全级配混凝土
全级配混凝
全级配混柔
全级配混凝
试件的成型与养护方法
臂裂抗拉强度试验
全级配混凝
土抗弯强度试验
全级配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和极限拉伸值试验5.5
全级配混凝土静力抗压弹性模量试验5.6
全级配混凝土渗透系数测定此内容来自标准下载网
现场混凝土质量检测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
超声波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均勾性6.2
超声波检测混凝土裂缝深度(平测法)超声波检测混凝土裂缝深度(对、斜测法)6.4
超声波检测混凝土内部缺陷·
6.6混凝土芯样强度试验·
6.7混凝土原位直剪试验(平推法)6.8混凝土中钢筋半电池电位测定·7
.........
水泥砂浆室内拌和方法
水泥砂浆稠度试验
水泥砂浆泌水率试验
水泥砂浆密度试验及含气量计算7.5
水泥砂浆抗压强度试验
水泥砂浆劈裂抗拉强度试验
水泥砂浆黏结强度试验
水泥砂浆极限拉伸试验
水泥砂浆干缩(湿胀)试验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水泥砂浆抗冻性试验
水泥砂浆抗渗性试验
.........................
(提示的附录)混凝土抗压强度快速试验(温水法)(提示的附录)混凝土黏结强度试验(提示的附录)混凝土透气性试验(提示的附录)真空脱水混凝土试件的成型与养护方法177
…200
:211
:218
:219
:226
…228
:231
附录E
附录F
附录G
附录H
附录」
(提示的附录)混凝土拌和物真空脱水率测定(提示的附录)射钉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提示的附录)混凝土试验数据处理(提示的附录)正交设计
(提示的附录)回归分析:
条文说明
....................
DL/T5150—2001
《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是水利水电施工标准体系中的基本规程之一,属推荐性标准。该规程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于1962年制定,原水利电力部批准颁发试行。1975年,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为主编单位,协同长江科学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等18个单位对该规程进行了第次修订工作。1982年修订完成后,《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SD105—82由原水利电力部批准颁发执行。为了适应我国水利水电事业发展的需求,并与国内外同类标准的发展相协调,根据原电力工业部1996年电力行业标准计划立项的要求([1996】40号文),对《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SD105一82进行了第二次修订。此次修订删除了原规程中“水泥”、“混合材”、“外加剂”等三章以及其它章节中部分已过时或不再适用的方法,在原规程基础上修改、补充,并分编成《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水工混凝土砂石骨料试验规程》、《水工混凝土水质分析试验规程》。新修订的上述三项规程代替原《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SD105一82。《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DLT5150一2001包括混凝土拌和物、混凝土、全级配混凝土、砂浆等性能试验和现场混凝土质量检测以及提示的附录等,共74项试验方法。本次修订工作中,既吸取了国内外同类标准中适合我国水工混凝土的有关内容,同时又突出了水工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增补了全级配混凝土试验方法,在混凝土耐久性试验、快速试验检测以及现场混凝王质量检测方法等方面,作了较多的补充。本规程的附录A~附录J都是提示的附录。本规程的修订工作由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总公司提出,由电力行业水电施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规程主编单位: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本规程参编单位:长江科学院,武汉大学,国家电力公司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本规程主要起草人:蔡跃波、李金玉、王昌义、杨华全、方坤河、曹建国、黄绪通。本规程由电力行业水电施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123
本规程规定了检验水工混凝土拌和物性能和水工混凝土物理、力学、耐久性能的试验方法,以及现场检验水工建筑物混凝土质量的测试方法。本规程适用于水利水电工程水工混凝土的室内、现场科学试验以及对施工混凝土质量的控制、检验。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1499—1991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DL/T5151—20012
水工混凝土砂石骨料试验规程
DLJ204-—1981水利水电工程岩石试验规程3混凝土拌和物
3.1混凝土拌和物室内拌和方法
3.1.1目的及适用范围
为室内试验提供混凝土拌和物。3.1.2仪器设备
1混凝土搅拌机:容量50L~100L,转速18r/min22r/min;2拌和钢板:平面尺寸不小于1.5m×2.0m,厚5mm左右:3磅秤:称量50kg100kg,感量50g;4台秤:称量10kg,感量5g
5架盘天平:称量1kg,感量0.5g;6盛料容器和铁铲等。
3.1.3操作步骤
1人工拌和
1)人工拌和在钢板上进行,拌和前应将钢板及铁铲清洗干净,并保持表面润湿。2)将称好的砂料、胶凝材料(水泥和掺合料预先拌均匀)倒在钢板上,用铁铲翻拌至颜色均勾,再放入称好的石料与之拌和,至少翻拌三次,然后堆成锥形。将中间扒成凹坑,加入拌和用水(外加剂一般先溶于水),小心拌和,至少翻拌六次,每翻拌一次后,用铁铲将全部拌和物铲切一次。拌和从加水完毕时算起,应在10min内完成。2机械拌和
1)机械拌和在搅拌机中进行。拌和前应将搅拌机冲洗干净,并预拌少量同种混凝土拌124
和物或水胶比相同的砂浆,使搅拌机内壁挂浆,后将剩余料卸出。2)将称好的石料、胶凝材料、砂料、水(外加剂一般先溶于水)依次加人搅拌机,开动搅拌机搅拌2min3min。
3)将拌好的混凝土拌和物卸在钢板上,刮出黏结在搅拌机上的拌和物,用人工翻拌2~3次,使之均匀。
3材料用量以质量计。称量精度:水泥、掺合料、水和外加剂为土0.3%;骨料为土0.5%。
注1在拌和混凝土时,拌和间温度宜保持在20℃±5℃。对所拌制的混凝土拌和物应避免阳光照射及电风扇对着吹风。
用以拌制混凝土的各种材料,其温度应与拌和间温度相同。2
砂、石骨料用量均以饱和面干状态下的质量为准。3
人工拌和一般用于拌和较少量的混凝土。采用机械拌和时,一次拌和量不宜少于揽拌机容量的4
20%;不宜大于搅拌机容量的80%3.2混凝土拌和物落度试验
3.2.1目的及适用范围
1测定混凝土拌和物的落度,用以评定混凝土拌和物的和易性。必要时,也可用于评定混凝土拌和物和易性随拌和物停置时间的变化。2适用于骨料最大粒径不超过40mm,落度10mm~230mm的塑性和流动性混凝土拌和物。3.2.2仪器设备
1落度筒:用2mm~3mm厚的铁皮制成,筒内壁必须光滑,形状尺寸见图3.2.2。2捣棒:直径16mm、长650mm,一端为弹头形的金属棒。
图3.2.2落度筒
(单位:mm)
3300mm钢尺2把、40mm孔径筛、装料漏斗、镀刀、小铁铲、温度计等。3.2.3试验步骤
1按2.1“混凝土拌和物室内拌和方法”拌制混凝土拌和物。若骨料粒径超过40mm,应采用湿筛法剔除,亦可用人工剔除。注:湿筛法是对刚拌制好的混凝土拌和物,按试验所规定的最大骨料粒径选用对应的孔径筛进行湿筛,筛除超过该粒径的骨料,再用人工将筛下的混凝土拌和物翻拌均勾的方法。2将落度筒冲洗干净并保持湿润,放在测量用的钢板上,双脚踏紧踏板。3将混凝土拌和物用小铁铲通过装料漏斗分三层装人筒简内,每层体积大致相等。底层厚约70mm,中层厚约90mm。每装一层,用擒棒在简内从边缘到中心按螺旋形均匀插捣25次。插捣深度:底层应穿透该层,中、上层应分别插进其下层约10mm~20mm。4上层插捣完毕,取下装料漏斗,用锻刀将混凝土拌和物沿简口抹平,并清除筒外周围的混凝士。
5将落度筒徐徐竖直提起,轻放于试样旁边。当试样不再继续落时,用钢尺量出试样顶部中心点与落度筒高度之差,即为落度值,准至1mm。6整个落度试验应连续进行,并应在2min~3min内完成。125
7若混凝土试样发生一边陷或剪坏,则该次试验作废,应取另一部分试样重作试验。8测记试验时混凝土拌和物的温度。3.2.4试验结果处理
1混凝土拌和物的落度以毫米计,取整数。2在测定落度的同时,可目测评定混凝土拌和物的下列性质:1)棍度:
根据做落度时插捣混凝士的难易程度分为上、中、下三级。上:表示容易插捣;
中:表示插捣时稍有阻滞感觉;下:表示很难插捣。
2)黏聚性:
用捣棒在做完落度的试样一侧轻打,如试样保持原状而渐渐下沉,表示黏聚性较好。若试样突然倒、部分崩裂或发生石子离析现象,表示黏聚性不好。3)含砂情况:
根据馒刀抹平程度分多、中、少三级。多:用镊刀抹混凝土拌和物表面时,抹1~2次就可使混凝土表面平整无蜂窝;中:抹4~5次就可使混凝土表面平整无蜂窝;少:抹面困难,抹8~9次后混凝土表面仍不能消除蜂窝。4)析水情况:
根据水分从混凝土拌和物中析出的情况分多量、少量、无三级。多量:表示在插捣时及提起落度筒后就有很多水分从底部析出;少量:表示有少量水分析出;
无:表示没有明显的析水现象。注:本试验可用于评定混凝土拌和物和易性随时间的变化,如落度损失。此时可将拌和物保湿停置规定时间(如30min、60min、90min、120min等)再进行上述试验(试验前将拌和物重新翻拌2~3次),将试验结果与原试验结果进行比较,从而评定拌和物和易性随时间的变化。3.3,混凝士拌和物维勃稠度试验3.3.1目的及适用范围
1测定混凝土拌和物的维勃稠度,用以评定混凝土拌和物的和易性。2适用于骨料最大粒径不超过40mm的混凝土。测定范围以5s~30s为宜。3.3.2仪器设备
1维勃稠度仪:由以下各部分组成(见图3.3.2):1)容量简:内径240mm±3mm、高200mm±2mm、壁厚3mm、底厚7.5mm的金属圆简,简两侧有手柄,底部可固定于振动台上。2)落度简:无踏脚板,其他规格与3.2“混凝土拌和物落度试验”有关规定相同。3)圆盘:要求透明平整(可用无色有机玻璃制成),直径230mm土2mm,厚10mm士2mm。圆盘上放有配重13,圆盘与滑杆9相连。圆盘、滑杆及配重组成的滑动部分总质量为2750g土50g。滑杆上有刻度,可测读混凝土的落度。4)旋转架:安装在支柱10上,由定位螺丝6固定其位置。旋转架的一侧安装套简5,126
1-容量筒;2—落度简:3—圆盘:4漏斗;5—套简:6定位螺丝;7—振动台;8元宝螺丝;9一滑杆:10—支柱:11—能转架;12-一螺栓:13荷重块
图3.3.2混凝土拌和物维勃稠度测定仪滑杆9可穿过套简垂直滑动,并可由螺栓12固定,另一边安装有漏斗4。5)振动台:台面长380mm、宽260mm,振动频率为50Hz±3.3Hz,空载振幅为±0.5mmc
2捣棒、秒表、镀刀、小铁铲等。3.3.3试验步骤
1按3.1“混凝土拌和物室内拌和方法”制备试样,骨料粒径大于40mm时,用湿筛法剔除,亦可用人工剔除。
2用湿布将容量筒、落度筒及漏斗内壁润湿。3将容量筒用螺母固定于振动台台面上。把落度筒放人容量简内并对中,然后把漏斗旋转到筒顶位置并把它坐落在落度筒的顶上,拧紧螺丝6,以保证落度简不能离开容量简底部。
4按3.2“混凝土拌和物落度试验”3.2.3中3的规定将混凝土拌和物装人落度筒。上层插捣完毕后将螺丝6松开,漏斗4旋转90°,然后再将螺丝拧紧。用镊刀刮平顶面。5将落度筒小心缓慢地竖直提起,让混凝土慢慢陷,放松螺丝6,把透明圆盘转到陷的混凝土锥体上部,小心下降圆盘直至与混凝土面接触,拧紧螺栓12。此时可从滑杆上刻度读出落度数值。
6重新拧紧螺丝6,放松螺栓12,开动振动台,同时用秒表记时,当透明圆盘的整个底面都与水泥浆接触时(允许存在少量闭合气泡),立即卡停秒表,关闭振动台。7记录秒表上的时间,精确至1so3.3.4试验结果处理
由秒表读出的时间(s)即为混凝土拌和物的维勃稠度值。注:若测得的维勃稠度值小于5s或大于30s,则该拌和物具有的稠度已超出本仪器的适用范围。127
3.4混凝土拌和物扩散度试验
3.4.1目的及适用范围
1测定混凝土拌和物的扩散度,用以评定混凝土拌和物的流动性。2适用于骨料最大粒径不超过40mm、落度大于150mm的流态混凝土3.4.2仪器设备
11000mm钢尺一把;
2其它仪器设备与3.2“混凝土拌和物落度试验”所用相同。3.4.3试验步骤
1按3.1“混凝土拌和物室内拌和方法”拌制混凝土拌和物。若骨料粒径超过40mm,应采用湿筛法剔除,亦可用人工剔除。2按3.2“混凝土拌和物落度试验”3.2.3中2~4进行试验操作。3将落度筒徐徐竖直提起,拌和物在自重作用下逐渐扩散,当拌和物不再扩散或扩散时间已达到60s时,用钢尺在不同方向量取拌和物扩散后的直径2~4个,准至5mm4整个扩散度试验应连续进行,并应在4min5min内完成。3.4.4试验结果处理
混凝土拌和物的扩散度以拌和物扩散后的2~4个直径测值的平均值作为结果,以毫米计,取整数。
3.5混凝土拌和物泌水率试验
3.5.1目的及适用范围
1测定混凝土拌和物的泌水率,用以评价拌和物的和易性。2适用于骨料最大粒径不超过80mm的混凝土。3.5.2仪器设备
1容量筒:内径及高均为267mm的金属圆筒,带盖(如无盖可用玻璃板代替);2磅秤:称量50kg,感量50g;
3带塞量简:100mL;
4吸液管、钟表、铁铲、捣棒、馒刀等。3.5.3试验步骤
1按3.1“混凝土拌和物室内拌和方法”制备混凝土拌和物。2将容量简内壁用湿布润湿,称容量筒质量。3装料捣实。用振动台振实时为一次装料,振至表面泛浆。如人工插捣,则分二层装料,每层均匀插捣35次,底层捣棒插至简底,上层插人下层表面10mm~20mm然后用镊刀轻轻抹平。试样顶面比筒口低40mm左右。每组两个试样。4将简口及外表面擦净,称出容量筒及混凝主试样的质量,静置手无振动的地方,盖好筒盖并开始计时。
5前60min每隔20min用吸液管吸出泌水一次,以后每隔30min吸水一次,直至连续三次无泌水为止。吸出的水注于量筒中,读出每次吸出水的累计值。6每次吸取泌水前5min,应将筒简底一侧垫高约30mm,使容量筒倾斜,以便于吸出泌水,吸出泌水后仍将简轻轻放平盖好。128
3.5.4试验结果处理
1泌水率按式(3.5.4)计算(准至0.01%):Wh
B。= (W/G) G)
式中:B
一泌水率,%;
泌水总质量,g;
—次拌和的总用水量,g;
一一次拌和的混凝土总质量,g:G
Gr—试样质量,g。
以两个测值的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2以时间为横坐标,泌水量累计值为纵坐标,绘出泌水过程线。3捣实方法应在结果中注明。
3.6混凝土拌和物压力泌水率试验3.6.1目的及适用范围
测定泵送混凝土压力泌水率。
3.6.2仪器设备
压力泌水仪:由压力表、压力缸、筛网等部件构成,如图3.6.2所示。工作活塞压强为3.5MPa,工作活塞公称直径为125mm,压力缸容积为1.66L,筛网孔径为0.335mm。
3.6.3试验步骤
1将混凝土拌和物装人缸体内,用捣棒由外围向中心均匀插捣25次,将仪器按规定安装完毕。2称取混凝土质量Go,尽快给混凝土加压至3.5MPa,立即打开泌水管阀门,同时开始计时,并保证恒压,泌出的水接入1000mL量筒内。3加压10s后读取泌水量V10,加压至140s后读取泌水量V140
3.6.4试验结果处理
1压力泌水率按式(3.6.4)计算(准至1%):Vo
2×100%
式中:Bp压力泌水率,%;
V10——加压10s时的泌水量,mL;V140—加压140s时的泌水量,mL。以三次测值的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2混凝土试样质量G,应在结果中注明。6.OMPa
1一压力表:2一接头(接手动油泵)(3.6.4)3—上盖:4—缸体;5底座:6—孔径为0.335mm筛网;7—泌水管阀门;8一O型密封图:9一筛板;10—活塞密封圈;11一活塞:12一试件
图3.6.2混凝十压力泌水仪
3.7.1目的及适用范围
3.7混凝土拌和物密度试验
测定混凝土拌和物单位体积的质量,为配合比计算提供依据。当已知所用原材料密度时,还可用以计算拌和物近似含气量。3.7.2仪器设备
1容量筒简:金属制圆筒,筒壁应有足够刚度,使之不易变形,规格见表3.7.2;表3.7.2容量筒规格表
骨料最大粒径
150(120)
容量简容积
容量简内部尺寸mm
2磅秤:根据容量筒容积的大小,选择适宜称量的磅秤(称量50kg~250kg,感量50g~100g);
3捣棒、玻璃板(尺寸稍大于容量简口)、金属直尺等。3.7.3试验步骤
1测定容量简容积:将干净的容量筒与玻璃板一起称其质量,再将容量简装满水,仔细用玻璃板从筒口的一边推到一边,使筒内满水及玻璃板下无气泡,擦干筒、盖的外表面,再次称其质量。两次质量之差即为水的质量,除以该温度下水的密度,即得容量简容积V(在正常情况下,水温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水的密度可取为1kg/L)。2按3.1“混凝土拌和物室内拌和方法”拌制混凝土。3擦净空容量简,称其质量(Gi)。4将混凝土拌和物装人容量筒内,在振动台上振至表面泛浆。若用人工插捣,则将混凝土拌和物分层装人筒内,每层厚度不超过150mm,用捣棒从边缘至中心螺旋形插捣,每层插捣次数按容量简容积分为:5L15次、15L35次、80L72次。底层插捣至底面,以上各层插至其下层10mm~20mm处。
5沿容量简口刮除多余的拌和物,抹平表面,将容量筒外部擦净,称其质量(G2)。3.7.4试验结果处理
1密度按式(3.7.4-1)计算(准至10kg/m2):G2-G1×1000
式中:p混凝土拌和物的密度,kg/m2;G2—混凝土拌和物及容量筒总质量,kg;G,——容量简质量,kg;
V——容量简的容积,L。
2含气量按式(3.7.4-2)计算:A=P_×100%
C+P+S+G+W
pt=C/pe+P/pp+$/ps+G/pe+W/pw
(3.7.4-1)
(3.7.4-2)
(3.7.4-3)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其它标准
- 热门标准
- 电力行业标准(DL)标准计划
- DL/T5173-2012 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
- DL/T5192-2004 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总布置设计导则
- DL/T794-2001 火力发电厂锅炉化学清洗导则
- DL/T247-2012 输变电设备用铜包铝母线
- DL/T606.3-2014 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导则 第3部分热平衡
- DL/T5157-2002 电力系统调度通信交换网设计技术规程
- DL/T1100-2009 电力系统的时间同步系统 第1部分:技术规范
- DL/T1717-2017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厂化学监督技术导则
- DL/T1856-2018 核级阴离子交换树脂中氯型、碳酸型、硫酸型基团含量的测定方法
- DL/T5161.1-2018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第1部分:通则
- DL/T499-2001 农村低压电力技术规程
- DL/T1212-2013 火力发电厂现场总线设备安装技术导则
- DL/T1094-2008 电力变压器用绝缘油选用指南
- DL/T5442-2010 输电线路铁塔制图和构造规定
- DL/T5545-2018 火力发电厂间接空冷系统设计规范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