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标准下载网!

【国家标准(GB)】 纤维级聚酯切片分析方法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7-28 06:24:21
  • GB/T14190-1993
  • 已作废

基本信息

  • 标准号:

    GB/T 14190-1993

  • 标准名称:

    纤维级聚酯切片分析方法

  • 标准类别:

    国家标准(GB)

  • 标准状态:

    已作废
  • 发布日期:

    1993-03-01
  • 实施日期:

    1993-08-01
  • 作废日期:

    2009-03-01
  •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
  • 下载格式:

    .rar.pdf
  • 下载大小:

    422.86 KB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 书号:

    155066.1-9823
  • 页数:

    平装16开, 页数:16, 字数:27千字
  • 标准价格:

    12.0 元
  • 出版日期:

    2004-07-19

其他信息

  • 首发日期:

    1993-03-01
  • 复审日期:

    2004-10-14
  • 起草人:

    翟德方、阎波淑焕、史维洵、夏蕴琴
  • 起草单位:

    上海化学纤维公司测试中心、燕山石化公司聚酯厂、仪征化学纤维工业联合公司、上海石化总厂
  • 归口单位:

    上海化学纤维公司
  • 提出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纺织工业部
  • 发布部门:

    国家技术监督局
  • 主管部门: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
标准简介标准简介/下载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规定了纤维级聚酯切片各分析项目所使用的试剂,仪器,试验步骤和允许误差。本标准适用于对纤维级聚酯切片的仲裁检验。 GB/T 14190-1993 纤维级聚酯切片分析方法 GB/T14190-1993

标准内容标准内容

部分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纤维级聚酯切片分析方法
Analysis methods for fiber grade polyester chip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GB/T 14190—93
本标准规定了纤维级聚酯切片各分析项目所使用的试剂,仪器,试验步骤和允许误差本标准适用于对纤维级聚酯切片的仲裁检验。2
引用标准
GB8170数值修约规则
3试验方法
3.1特性粘度的测试
3.1.1概述
在25℃测定溶剂和浓度为0.005g/mL的聚酯溶液的流出时间。由这些测定值和已知溶液的浓度计算特性粘度。在本方法中动能校正系数是很小的,可不予考虑。3.1.2溶剂
苯酚-四氯乙烷(化学纯)混合液(质量比1*1),使用前均需分别蒸馏,二种溶剂以质量比1:1混合,可在干燥箱中于60℃下加热混合物,不时摇动,直到完全均一状态,经标定(比重法、折光法、紫外光谱法等均可使用),确认配比正确后贮于棕色瓶中。表1苯酚-四氯乙烷(质量比1:1)混合溶液的比重温度,℃
温度,℃
温度,℃
折光指数
温度,℃
折光指数
3.1.3仪器
表2苯酚-四氯乙烷(质量比1:1)混合溶液的折光指数20
3.1.3.1恒温水浴:控制水浴温度25士0.05℃22
乌氏粘度计:粘度计尺寸见下图。对溶剂和使用温度下的流经时间应大于200s,半微量粘度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03-01批准下减造罗
1993-08-01实施
GB/T:14190—93
计流经时间应大于80s,以省去动能校正。的
乌氏粘度计
当粘度计毛细管直径为0.58~1.03mm时C球容积为4.0mL(±5%),P管的内径为6.0mm(±5%)。
3.1.3.3'容量瓶:25mL。
3.1.3.4分析天平:感量0.0001g。3.1.3.5耐酸砂芯漏斗:5--2。
3.1.3.6加热板或蒸汽浴。
3.1.3.7真空干燥箱:压力小于133.3Pa,温度为100士2℃。3.1.4试验步骤
3.1.4.1测定溶剂流出时间
将约17mL的苯酚-四氮乙烷溶液经砂芯漏斗过滤后,充入粘度计中,并将其置于25土0.05C的水浴中,保持15~20min后,测量苯酚-四氯乙烷溶液的流出时间,取5次的测定值(其误差不超过土0.05s),求平均值作为纯溶剂的流出时间to。3.1.4.2试样的测定
在分析天平上精确称取已剪碎的试样0.1250士0.0001g,放入25mL容量瓶中。如样品的含水量高于0.5%,则需将聚合物放在真空干燥箱(3.1.3.7)中干燥,压力低于133.3Pa,温度为100℃,时间3h。然后在干燥器中冷却称量。92
代培德
GB/T 14190--93
在上述容量瓶中加入15~20mL溶剂,置于加热板或蒸汽浴中加热,使样品全部溶解(溶解条件为90~~100C,约1h),取出,冷却后置于25士0.05℃的水浴槽中,恒温20min,用保持在浴槽温度的溶剂加到容量瓶内之溶液体积到刻线,并充分混合。将上述溶液经砂芯漏斗过滤后充入粘度计中,在恒温水浴中(25士0.05℃)放置20min,然后测其流出时间,重复测量三次,相互间误差不得大于0.1s,求出平均值作为溶液流出时间t。3.1.5结果计算
式中:c——溶液浓度,0.5g/100mL,n相对粘度;
nsp——增比粘度;
【n]——特性粘度,dL/g
to—溶剂流出时间,s;
t——溶液流出时间,s。
V1 + 1. 4nep - 1
计算到小数点第四位,根据数值修约规则取到小数点后第三位。3.2软化点的测试
3.2.1仪器和工具
3.2.1.1软化点测定装置。
3.2.1.2热风循环干燥器。
3.2.1.3锉。
3.2.1.4刀片。
3.2.1.5试管:916mm×150mm(平底)。3.2.1.6试管架。
3.2.1.7氯乙烯板。
3.2.1.8硅油。
3.2.1.9接点复活剂(三合净化剂)。3.2.2 试验步骤
3.2.2.1把试样切片和软化点标准切片各装入试管中。(1)
3.2.2.2在140℃时热处理60min。3.2.2.3冷却后用刀具使其成型,使角型切片成4mm×4mm×2mm大小,圆柱形切片修成直径3mm厚度2mm大小,再修整成上下两平面无凸凹状。3.2.2.4设定油浴上限温度为270℃,下限温度为240℃,以10℃/min的升温速率升至240℃。3.2.2.5从油浴中提起软化点检测器的测微计。3.2.2.6用接点复活剂除掉可动接点部分套管间的灰尘。把试样和标准切片安置在检测器的温度计上,把柱塞放在切片中央,一个周期放二个标准切3.2.2.7
GB/T 14190-93
片,其余放试样,一个试样测两点,记录标准切片和试样的柱塞编号。3.2.2.8旋转测微计,使其下降到和可动接点部分接触,再使测微计的刻度和零重合(柱塞表示灯亮)。3.2.2.9反向旋转测微计和可动接点距离为0.5mm。3.2.2.10再次确认柱塞在各片样品中央,然后把检测器放入已升温至240℃的油浴中。3.2.2.11用900~~1200r/min的转速和1.0~~1.2℃/min的升温速度,搅拌、加热油浴。3.2.2.12当某柱塞灯亮时,表示此样测试结束,即记下测量温度,当所有的柱塞灯全亮后,表示标准切片和各试样的测试均已结束,可切断加热器、搅拌马达及记录仪。3.2.3结果计算
a1 =(S- A)+ B
式中 :i—
-样品的软化点,℃;
标准切片软化点值(一定),℃,A—标准切片测量温度,C,
B—一试样测量温度,℃。
3.2.4同一样品二点测定值之差不应超过0.3℃。3.3熔点的测试
3.3.1仪器
3.3.1.1样品切片机。
3.3.1.2偏光显微镜。
3.3.1.3升温控制单元(包括加热台,控制装置,释放器)。3.3.1.4载玻片:厚度1mm。
3.3.1.5盖玻片:18mmX18mm×0.17mm。3.3.2试剂
熔点标准物225℃,237℃,247℃,260℃。3.3.3温度指示的校正
3.3.3.1每次系列试验前,用熔点标准物校正温度指示。(4)
3.3.3.2取适量的熔点标准物放于载玻片上,用盖玻片压紧晶粒,使其互相接触,在显微镜下观察是一个单层。
将装有标准物的载玻片放在加热台上,以2℃/min的速率升温。3.3.3.3
3.3.3.4在显微镜下观察,当晶粒引起的光效应消失时,即按下释放器上的按钮A,所显示的温度即为该标准物的熔点。
3.3.3.5根据标准物的熔点和显示出的温度,计算出温度指示的校正值。3.3.4试验步骤
3.3.4.1用样品切片机将切片切成厚为25μm的薄片,再用剪刀剪取约0.5mm2的样品,放在载玻片上,用盖玻片压紧。
3.3.4.2将载玻片放在加热台上,快速升温至180℃然后以10℃/min的速率升温,至240℃后再以2℃/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观察初熔,记下读数。3.3.4.3样品达到初熔后,快速升温至280℃,使其在此温度下保持3min,然后快速降低到180℃,再以10℃/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240℃,最后以2℃/min的速率升温,观察终熔,现象同3.3.3.4,所显示的温度即为样品的熔点。
3.3.5同一样品的二次测定值之差不应超过0.5℃。3.4羧基的测试
3.4.1仪器
GB/T 14190—93
3.4.1.1自动电位滴定仪,包括滴定架,玻璃电极和甘汞电极。3.4.1.2
加热板(可恒温调节)。
3. 4. 1. 9
锥形瓶:300mL,标准磨口。
回流冷凝器:标准磨口。
气体洗瓶。
干燥塔(装有干燥剂)。
磁力搅拌器。
五通联接头的滴定装置(二个用于电极,二个用于氮气出、入,一个接滴定管)。分析天平:感量0.0001g。
3.4.2试剂
邻甲酚:分析纯,需经蒸馏提纯(一周内使用)。氯仿:分析纯。
乙醇或苯甲醇:分析纯(苯甲醇需经蒸缩提纯)。3.4.2.3
草酸:分析纯。
3.4.2.5氢氧化钾:分析纯。
3.4.3试验步骤
3.4.3.7.氢氧化钾-乙醇(或苯甲醇)溶液(约0.05mol/L)的配制标定准确称取2.85g氢氧化钾溶于1L乙醇或苯甲醇中。精确称取20~30mg草酸,准确至0.1mg加入50mL经煮沸后冷却的蒸馏水,溶解后进行电位滴定。
F V×c× 63. 04
式中:F-
V×3.151 8
以草酸标定氢氧化钾-乙醇溶液的因子;草酸的质量,mg,
消耗氢氧化钾溶液的体积,mL;氢氧化钾溶液的浓度0.05mol/L
·(6)
与1.00mL氢氧化钾标准溶液(c(KOH)=1.000mol/L)相当的以毫克表示的草酸的质63. 04—-
3.4.3.2:制样,称取适当量的聚酯,准确到0.0001g,为保证滴定液的实际消耗量不超过3mL,按下述量称取样品:
羧基含量,mol/t
50~150
150~500
样品称取量·g
GB/T 14190--93
称量后倒入300mL锥形瓶中,准确加入50mL7:3(质量比)的邻甲酚与氟仿混合液,装上回流冷凝器,在沸腾温度下回流30min溶解试样,然后在室温下冷却。3.4.3.3滴定:将溶解好的溶液定量地转移到滴定装置中,玻璃电极和甘汞电极依次用水、乙醇,氯仿冲洗后漫入溶液中,开启电磁搅拌器,并通入经干燥塔干燥过的氮气,5min后,用0.05mol/L氢氧化钾-乙醇溶液滴定,自动电位仪将自动记录滴定曲线,滴定曲线的拐点为滴定的等当点。使用过的电极依次用氯仿、乙醇、水冲洗后留待使用。3.4.3.4用相同条件做空白试验。3.4.4结果计算
式中 :2-
一样品的羧基含量,mol/t;
V—一试样溶液消耗氢氧化钾-乙醇滴定液的体积,mL,V。—--空白试验消耗氢氧化钾-乙醇滴定液的体积,mL一氢氧化钾-乙醇溶液的浓度,0.05mol/L;F
一以草酸标定氢氧化钾-乙醇溶液的因子;一试样的质量,g。
3.4.5同样品二份试验的相对误差不应大于5%。3.5色度的测试
3.5.1仪器
3.5.1.1自动色差计,光源D65,10°视野,自动测定T、J、2系统的数值,并转换到L、a、b系统来表示色度数据。
3.5.1.2试样容器。
3.5.1.3标准板(每年计量校验--次)。3.5.1.4测量用杯。
3.5.1.5玻璃血。
3.5.1.6热风循环干燥器。
3.5.1.7样筛:20目、40目。
3.5.2试验步骤
3.5.2.1开启仪器,视仪器说明书规定预热一定时间,将标准板放入载物台上,用粗调微调刻度盘,将老、y之标准值调入。
3.5.2.2把试样放入干燥箱中,在135士5℃下加热30min(有光切片加热60min),使之结晶化。冷却后,粉碎过筛,取20~40目的颗粒。3.5.2.3在测量用杯内放人筛得的样品颗粒,抖平,放于载物台上,测定试样的L值和6值。3.5.2.4把试样从载物台上放回已加热结晶化后的样品中,再放入测量杯中重复测试二次,取同一样品的三次算术平均值。
三次测试中,当L值差异大于1.5,b值差异大于0.5时,则进行再次测定。B法(非仲裁用)
除样品不需粉碎过筛外,其余和A法相同。3.6凝集粒子的测试
3.6.1仪器和工具
我活费
GB/T14190—93
3.6.1.1显微镜(目镜10倍,物镜25倍)及显微镜照明灯:3.6.1.2样品切片机。
3.6.1.3分析天平:感量0.0001g。3.6.1.4盖玻片:18mm×18mm×0.17mm。3.6.1.5镊子、医用剪刀。
3.6.1.6计数器。
3.6.1.7测微尺。
3.6.1.8载玻片。
3.6.2试剂
浸油 n=1.51
3.6.3操作步骤
3.6.3.1样品制备
将0.5~1kg切片样品,按四分法进行取舍,直至留下10g切片样品,从切片样品中取5粒切片,并且用调整到20μm的切片机将每粒切5片,取所切的片若干片,使之总量为5mg,将这些切片放在洁净的载玻片上,并用浸油将其很好地覆盖,把盖玻片紧紧地压在样品上,使形成一个平整的表面。3.6.3.2测定凝集粒子
把装有切片的载玻片放到显微镜台上,调节显微镜焦距,用透射光寻找大于和等于10μm的凝集粒子(椭圆形的粒子算最长的部分)。3.6.3.3计算结果
式中:3…样品的凝集粒子数,个/mg;N—测得的凝集粒子总数,个,
m-被观察薄片的总量,mg。
3.7水分的测试
3.7.1仪器
3.7.1.1分析天平:感量0.0001g。3.7.1.2真空于燥箱:使用范围20~200℃。3.7.1.3称量瓶(或铝盒):965mm×35mm。3.7.1.4干燥器:$210mm×320mm。3.7.2试验步骤
(8)
3.7.2.1把称量瓶(或铝盒)打开盖子放在真空干燥箱中,在箱中残余压力低于400Pa,温度120℃的条件下干燥2h。除去真空,打开干燥箱,把称量瓶瓶盖盖好后迅速移入干燥器中,冷却1h后称量(准确到0.000 1g)。
3.7.2.2在上述称量瓶中称入约20g试样(准确到0.0001g)。按3.7.2.1步骤操作。3.7.3结果计算
式中 :r4-
样品的水分,%;
mi - m2
GB/T 14190-93
烘前试样和称量瓶的质量,g;
m2-烘后试样和称量瓶的质量,g;m——-试样的质量,g。
3.7.4同-样品两份试验的相对误差应不大于5%。3.8.粉末和异状切片的测试
3.8.1仪器和工具
3.8.1.1取样器。
3.8.1.2分析天平:感量0.0001g。3.8.1.3塑料盘。
3.8.1.4称量瓶:70mm×30mm
3.8.1.5毛刷。
3.8.1.6样筛:20目。
3.8.2试验步骤
用取样器称取试样100g。
把样筛置放塑料盘上,然后将样品倒入样筛。3.8.2.2#
用样筛筛试样,把粉末筛入塑料盘中。3.8.2.3
3.8.2.4从留在样筛的切片中,检出长度长于、等于正常切片的4倍,厚度、宽度或直径大于或等于正常切片的2倍的粒子作异状切片。3.8.2.5称取粉末和异状切片的量。3.8.3结果计算
式中:rs样品的粉末含量,%;
6-——-样品的异状切片含量,%m -——粉末的质量,g;
m22—异状切片的质量,g;
-试样的质量,g。
3.9二氧化钛含量的测试
3.9.1仪器
.×100
3.9.1.1分光光度计:备有1、2、3、5cm的比色池。3.9.1.2分析天平:感量0.0001g。3.9.1.3电炉:附调压变压器。
3.9.1.4容量瓶:100、1000mL。3.9.1.5刻度移液管:2、5、10mL。3.9.1.6凯氏烧瓶:50mL。
3.9.1.7 烧杯;100、2000mL
3.9.1.8试剂瓶:1000mL。
代授搜区
各不标行业
年费下关
(10)
((11)
3.9.2试剂
3.9.2.1硫酸:分析纯(d=1.84)。3.9.2.2
硫酸铵:分析纯。
3.9.2.3硫酸溶液:5mol/L。
3.9.2.4过氧化氢:分析纯。
3.9.2.5过氧化氢溶液:3%。
GB/T 14190 ---93
二氧化钛:分析纯(纯度99.9%)。3. 9.2.6
3.9.2.7分解液:将700mL浓硫酸加到2000mL烧杯中,置于电炉上加热至沸,立即加入400g硫酸铵,加热溶解,然后自然冷却至室温,装入1000mL试剂瓶。3.9.2.8钛标准溶液(1mg/mL)。将166.8mg二氧化钛(相当于100mg钛)和20mL分解液加到100mL烧杯中,加热溶解,自然冷却后用蒸馏水稀释,将此溶液移至100 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线,摇匀。3.9.3工作曲线的绘制
3.9.3.1用刻度移液管移取3.9.2.8钛标准溶液0、0.2、0.4、0.6、0.8、1.0、1.2、1.4、1.6mL分别注入9只100mL容量瓶中。
3.9.3.2在上述容量瓶中,各加入50mL蒸馏水和20mL硫酸溶液(5mol/L),摇匀后用移液管各加入10mL3%过氧化氢溶液,最后以蒸馏水稀释至刻线,摇勾。3.9.3.3在分光光度计上,以410nm为工作波长,用5cm比色池测定3.9.3.2各瓶中溶液的吸光值。3.9.3.4根据测定的吸光值及对应的钛含量绘制工作曲线。3.9.4试验步骤
3.9.4.1精确称取50mg聚酯样品,放入50mL凯氏烧瓶中,加入10mL浓硫酸。3.9.4:2将凯氏烧瓶置于电炉上加热到溶液呈褐色,减小电炉的功率,并立即用移液管加入5mL过氧化氢(分析纯),使样品溶化至无色透明,然后自然冷却至室温,用蒸水稀释后转移到100mL容量瓶中,再加10mL3%过氧化氢溶液,以蒸馏水稀释至刻线,用5cm比色池,在410nm处测其吸光值。3.9.4.3结果计算
9×100
式中:?
样品的二氧化钛含量,%;
-Ti换算成TiO的系数;
在工作曲线上查得的样品溶液中钛含量,mg试样的质量,mg。
3.9.5同一样品的两份试验的相对误差应不大于2%。3.10灰分的测试
3.10.1仪器
3.10.1.1分析天平:感量0.0001g。3. 10. 1.2
瓷甘埚:50mL。
电炉。
3.10.1.4高温电阻炉。
3.10.1.5甘埚钳。
3.10.1.6干燥器(顶部插入温度计)。3.10.1.7定时钟。
·(12 )
3.10.2试验步骤
GB/T 14190—93
3.10.2.1把瓷埚放入高温电阻炉中,于850℃灼烧60min,取出后移至干燥器中,冷却60min,称得重量,准确至0.0001g。重复上述步骤,直到灼烧至恒重(两次称量之差不大于0.4mg)。3.10.2.2在已恒重的埚中称入适量样品(半消光切片称2g,不含消光剂的切片称20g),放在电炉上,缓慢地不燃烧地进行炭化,直至全部试样炭化完毕。3.10.2.3把上述埚转移到400℃的高温电阻炉中灼烧至不冒烟,再将炉温升至850℃,继续灼烧60min。取出后移至干燥器中,冷却60min,称得残渣质量。3.10.2.4结果计算
式中 :8--
样品的灰分含量,%,
m×100
灼烧残渣和空埚的质量,;Www.bzxZ.net
空埚的质量,g;
试样的质量,8,
样品的二氧化钛含量,%。
3.10.3同一样品的两份试验的相对误差应不大于4%。3.11铁分的测试
3.11.1仪器
3.11.1.1分光光度计:备有1、2、3、5cm的比色池。3.11.1.2分析天平:感量0.0001g。3.11.1.3电炉。
3.11.1.4容量瓶:100、500、1000mL。3.11. 1.5
刻度移液管:5mL。
量杯:20mL。
3. 11. 1. 61
容量移液管:10mL。
3. 11. 1.7
3.11.2试剂
3. 11.2.1
盐酸:分析纯。
3. 11.2.2
盐酸羟胺:分析纯。
氨水;分析纯。
冰乙酸:分析纯。
无水乙酸钠:分析纯。
3.11.2.6石
硫酸铁铵(NH,Fe(SO,)2·12H,O):分析纯。3.11.2.7pH值为4.5的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13)
将164g无水乙酸钠溶解在大约500mL的水中,加240mL冰乙酸,用蒸馏水稀释至1000ml。3.11.2.8邻菲罗琳:分析纯。
3.11.2.9铁标准溶液(0.0200mg/mL)称取硫酸铁铵1.727g溶解在200mL的水中,定量地移到1000ml.容量瓶中,加20mL硫酸溶液(9.mol/L),稀释至刻线,并混合。移取此溶液50mL到500mL的容量瓶中,稀释至刻线并混和。本标准溶液也可用纯度为99.9%的铁粉来制备。3.11.3工作曲线的绘制
3.11.3.1用刻度移液管移取3.11.2.9铁标准溶液0、0.5、1.0、1.5、2.0、2.5、3.0mL分别注入100
代提德
GB/T 14190--93
100mL容量瓶中,各加入40mL左右蒸馏水。3.11.3.2各瓶中加入5mL4%的盐酸羟铵溶液摇匀,放置数分钟后,以约为3mol/L的氮水调节pH至4左右,再加入10mL乙酸-乙酸钠溶液。待溶液冷却至室温后再加入5mL浓度为1g/L的邻菲罗啉溶液,用蒸馏水稀释至刻线,摇匀。3.11.3.3在分光光度计上以510nm为工作波长,5cm比色池,测定3.11.3.2各瓶内溶液之吸光值。3.11.3.4根据测得的吸光值及对应的铁含量绘制工作曲线。3.11.4试验步骤
3.11.4.1称取10.0g样品,放于瓷埚中按3.10.2.2至3.10.2.3要求进行灰化。在灰化残分里加入5mL盐酸溶液(约5mol/L),在电炉上加热加速铁分的溶解,取下后经滤纸滤入100mL容量瓶中,以40mL蒸馏水分多次反复冲洗滤纸及滤纸中残留物,滤液并进入瓶中。3.11.4.2按3.11.3.2~3.11.3.4步骤测得样品液的吸光值。3.11.4.3结果计算
式中:g
样品的铁分,%;
m × 1.000
× 100 =
在工作曲线上查得的样品液铁含量,mg,-试样的质量,g。
3.11.5同~份样品两份试验的相对误差不应大于5%。3.12二甘醇的测试
3.12.1仪器
3.12.1.1气相色谱仪,带有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3.12.1.2微型注射器:10μL。
3. 12. 1. 3
电热板:200℃以上。
3. 12. 1. 4
球型冷凝管。
3. 12. 1. 5
具塞锥形烧瓶100mL,标准磨口。3. 12. 1. 6
3. 12. 1.7
具塞试管5mL,标准磨口。
具塞锥形瓶:50mL,标准磨口。容量移液管:10、15、20mL。
3. 12. 1. 9
刻度移液管:5.10、15mL。
3.12.1.10
3.12.1.11
3. 12.1.12
3.12.1.13
玻璃漏斗:$50mm。
定性滤纸:$90mm。
分析天平:感量0.0001g。
台天平。
样筛:20日、40目。
3.12.1.14
3.12.1.15水浴锅。
3.12.1.16
烧杯:400 mL。
3.12.1.171
真空干燥箱。
3.12.2试剂
3.12.2.1乙醇胺:分析纯。
3.12.2.2甲醇:分析纯。
3.12.2.3丙酮:分析纯。
m × 10
(14)
3.12.2.4对苯二甲酸(TPA):工业品。3.12.2.5内标液。
GB/T 14190 --- 93
A液:16已二醇(1,6-Hexanediol)色谱纯,5±0.05g加100mL甲醇。B液:取A液10mL,用甲醇稀释至2000mL1,6己二醇5mg/20mL)。C液:取A液5mL,用甲醇稀释至100mL(25mg/10mL)。3.12.2.6二甘醇溶液
二甘醇(diethylene glycol)色谱纯。二甘醇0.25g,加甲醇200mL。
3.12.2.7气相色谱担体:白色硅藻土担体(20~40目)。3.12.2.8气相色谱固定液聚乙二醇-分子量20000(PEG-20M)。3.12.3试验步骤
3.12.3.1称取试样1g(准确到0.0001g),放入锥形瓶内。3.12.3.2用刻度移液管加入3mL左右乙醇胺(浸没试样即可)。3.12.3.3将锥形瓶装上冷凝管,在240℃电热板上加热回流40min。3.12.3.4将锥形瓶及冷凝管稍提起暂时离开电热板,用容量移液管精确吸取内标液(B液)20mL,从冷凝管上部缓慢加入。
3.12.3.5将锥形瓶及冷凝管再放回电热板上回流数分钟。3.12.3.6将锥形瓶从电热板上取下,用水冷却,加入4~~5g对苯二甲酸,中和到中性。3.12.3.7用滤纸过滤到50mL锥形瓶或试管中。3.12.3.8用微量注射器吸取1~2μL清液注入气相色谱仪中进行测试。3.12.4气相色谱仪测试条件
3.12.4.1氮气:25~35mL/min。
3.12.4.2氢气:20~30mL/min(检测器不点火时,严禁开启氢气针形阀以防止氢气泄入空间引起爆炸)。
3.12.4.3空气:700~~900mL/min。3.12.4.4柱温:165~170℃。
3.12.4.5检测器温度:175~185℃。3.12.4.6汽化室温度:200~210℃。3. 12.4.7注人量:1~~2 μL。
3.12.4.8色谐柱:PEG-20M5%/白色硅藻土担体(20~40目)玻璃柱$3.5mm×2250mm。3.12.4.9记录纸速度:10mm/min3.12.5色谱柱制作方法
3.12.5.1称取必要量的担体。
3.12.5.2称取对担体质量比为5%的固定液,用对担体体积为80%的甲醇量进行溶解、摇匀(操作过程中要防止甲醇溅入眼睛)。
3.12.5.3将担体倒入盛有固定液的烧杯中,加入甲醇将担体完全漫没。3.12.5.4在水浴(60℃)中用玻璃棒轻轻搅匀,并让甲醇慢慢地蒸发(甲醇蒸气对人体有害,须在排气橱内进行)。
3.12.5.5放入真空干燥箱中(60℃)干燥2h。3.12.5.6冷却后用20~~40目样筛进行分离。3.12.5.7将涂渍完毕的固定相充填入洗净并干燥好的色谱柱中(用真空泵边抽气边填入)。3.12.5.8以氮气为载气,压力0.2MPa,180℃下老化24h。3.12.6检量系数K的确定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国家标准(GB)标准计划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 返回顶部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