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国家标准(GB) >>
- GB/T 7778-2001 制冷剂编号方法和安全性分类

【国家标准(GB)】 制冷剂编号方法和安全性分类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7-29 02:30:04
- GB/T7778-2001
- 已作废
标准号:
GB/T 7778-2001
标准名称:
制冷剂编号方法和安全性分类
标准类别:
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
已作废-
发布日期:
2001-01-01 -
实施日期:
2001-10-01 -
作废日期:
2009-05-01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pdf下载大小:
1.18 MB
替代情况:
GB/T 7778-1987;被GB/T 7778-2008代替采标情况:
=ANSI/ASHRAE 34-1997 ≠ISO 817-1974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规定了制冷剂的编号表示法,以代替化学名称、分子式或商品名称。使用本标准规定的制冷剂编号表示方法时,并不排除化学名称和分子式的使用。本标准还按照制冷剂的毒性危害和燃烧性危害程度规定其安全性分类。 GB/T 7778-2001 制冷剂编号方法和安全性分类 GB/T7778-2001

部分标准内容:
GB/T7778—2001
本标准等效采用美国国家标准/美国供暖制冷空调工程师学会标准ANSI/ASHRAE34-一1997《制冷剂编号和安全性分类》,编号方法与ISO817一1974《有机制冷剂数字符号》一致。但ANSI/ASHRAE34标准中下述内容没有采纳:1。4.3有关醚类的制冷剂编号方法一一因为很少应用。2.4.6.2相对分子量等于或大于100的化合物编号方法一一目前还未收录。3.8申请办法——我国还未建立该项工作内容。本标准是对GB/T7778—1987的修订。相对GB/T7778—1987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不同:1.本标准明确为推荐性标准;
2.标准中制冷剂数量有所增加;3.增加了丙烷系同分异构体的编号方法;4.规定了非技术性前缀符号的表示方法;5。重新划分了毒性危害和燃烧性危险程度的分类原则,6.增加了部分制冷剂的破坏臭氧潜值(ODP)和全球变暖潜值(GWP)。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D是提示的附录。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GB/T7778—1987。本标准由国家机械工业局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冷冻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任金禄。
本标准由全国冷冻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I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制冷剂编号方法和安全性分类
Number designationand safety classification of refrigerants1范围
GB/T7778—2001
neqISo817:1974
代替GB/T7778—1987
本标准规定了制冷剂的编号表示方法,以代替化学名称、分子式或商品名称。使用本标准规定的制冷剂编号表示方法时,并不排除化学名称和分子式的使用。本标准还按照制冷剂的毒性危害和燃烧性危险程度规定其安全性分类。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JB/T7249—1994制冷设备术语
3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卤代烃halocarbon
一种烃的衍生物,含有一个或多个卤族元素:溴、氯或氟,氢也可能存在。3.2共沸混合物制冷剂和非共沸混合物制冷剂azeotropicmixtureandnon-azeotropicmixture分别见JB/T7249—1994中4.69和4.70。3.3近共沸混合物制冷剂nearazeotropic一种温度滑移足够小的非共沸混合物,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忽略这个温度差也不会产生明显误差。3.4温度滑移temperatureglide
制冷系统中制冷剂定压相变过程开始和终了温度差的绝对值,但不包括过冷和过热。3.5浓度滑移valueglide
制冷剂混合物中由于较易挥发组分先蒸发,不易挥发组分先冷凝而产生的混合物气液相组分浓度的变化。
3.6毒性toxicity
由于短时间高浓度或长时间低浓度曝露面通过呼吸道吸入,经口摄入和经皮肤接触制冷剂的作用所致工作人员有害或致命的能力。3.7最高允许浓度thresholdlimitvalues(TLVs)物质在空气中的浓度,在这种环境条件下可以认为几乎全部工作人员可以反复地每天曝露其中而无损健康的影响。
3.8最高允许浓度时间加权平均值thresholdlimitvalue-time-weightedaverage(TLV-TWA)以正常8h工作日和40h工作周的时间加权平均最高允许浓度,在此条件下,几乎所有工作人员可以反复地每日曝露其中而无有损健康的影响。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01-10批准2001-10-01实施
GB/T7778—2001
3.9燃烧最小浓度值lowerflammabilitylimit(LFL)在大气压力为101kPa,干球温度21℃、相对湿度为50%并于容积为0.012m(12L)的玻璃烧瓶中采用电火花点燃火柴头作为点火源的实验条件下,能够在制冷剂和空气组成的均匀混合物中足以使火焰蔓延的制冷剂最小浓度。
3.10相对分子质量relativemolecularmass一个分子的质量与碳-12分子量的1/12的比值,相对分子质量与摩尔质量(单位:8/mo1)数量是相等的,但它没有单位。
4制冷剂编号方法
对每种制冷剂规定的识别编号如第8章所示,其规则如下。4.1甲烷、乙烷、丙烷和环丁烷系的卤代烃以及碳氢化合物规定的识别编号要使化合物的结构可以从制冷剂的编号推导出来,且不致产生模棱两可的判断。4.1.1自右向左的第一位数字是化合物中氟(F)原子数。4.1.2自右向左的第二位数字是化合物中氢(H)原子数加1的数。4.1.3自右向左的第三位数字是化合物中碳(C)原子数减1的数。当该数字为零时,则不写。4.1.4自右向左的第四位数字是化合物中非饱和碳键的个数。当该数字为零时,则不写。4.1.5在溴部分和全部代替氯的情况下,仍然采用同样的规则,但要在原来氯-氟化合物的识别编号后面加字母B以表示漠(Br)的存在,字母B后的数字表示漠原子个数。4.1.6化合物中的氯(CI)原子数,是从能够与碳(C)原子结合的原子总数中减去氟(F)、溴(Br)和氢(H)原子数的和后求得的。
对于饱和的制冷剂,连接的原子总数是2%十2,其中n是碳原子数。对于单个不饱和的制冷剂和环状饱和制冷剂,连接的原子总数是2n。4.1.7环状衍生物,在制冷剂的识别编号之前使用字母C。4.1.8乙烷系同分异构体都具有相同的编号,但最对称的一种用编号后面不带任何字母来表示。随着同分异构体变得越来越不对称时,就应附加a、b、c等字母。对称度是把连接到每个碳原子的卤素原子和氢原子的质量相加,并用一个质量总和减去另一个质量总和所得的差值来确定,其差值绝对值越小,生成物就越对称,该体系的例子见附录A(提示的附录)。4.1.9丙烷系同分异构体都具有相同的编号,它们通过后面加上的两个小写字母区别,加的第一个字母表示中间碳原子(C2)上的取代基;-ccl2-a
CCIF-b
—CF2-C
-CCIH-d
对环丙烷的卤代衍生物,用所连接原子的质量总和为最大的碳原子作为中心碳原子,对这些化合物,第一个后缀学母舍去。
加的第二个字母表示两端碳原子(C1和C3)取代基的相对对称性,对称性取决于与“c1”和c3”碳原子分别相连的卤素原子和氢原子质量总和,两个和之差绝对值越小,这个同分异构体越对称。但与乙烷系列不同,最对称的同分异构体具有第二个附加字母a(乙烷系列同分异构体不加字母)),按不对称顺序再附加字母(b、c等);如果没有同分异构体时,则省略附加字母,这时仅用制冷剂编号就明确地表示出分子结构;例如,CFsCF2CFs编号为R218,而不是R218ca,该体系的例子见附录A。4.1.10含溴的丙烷系列同分异构体不能由这个体系唯一命名。2
4.2混合物
GB/T7778—2001
非共沸混合物和共沸混合物由制冷剂编号和组成的质量分数来表示。制冷剂应按其组分的标准沸点增高次序来标注。例如制冷剂R22和R12按质量白分比90/10组成混合物时,可表示为R22/12(9010);92%的R502(R22和R115的共沸混合物)和8%的R290(丙烷)的混合物表示为R290/22/115(8/45/47)。
4.2.1已经编号的非共沸混合物,依应用先后在400序号中顺次地规定其识别编号。该编号指明混合物的组分而没有各组分的量,各组分的量应按4.2所述来表示,例如质量百分比为90/10的R12和R114混合物应该是R400(90/10)。4.2.2已经编号的共沸混合物,依应用先后在500序号中顺次地规定其识别编号。当编号确定后,就没有必要用括号附带说明其组成质量百分比。4.2.3为区别组分相同而比例不同(质量百分比)的混合物,应在识别编号之后加上大写字母A、B、C等后缀。
4.3其他化合物
其他各种有机化合物规定按600序号编号,无机化合物按700序号编号。4.3.1在有机化合物的600序号中,其编号按表2的规定。4.3.2在无机化合物的700序号中,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加上700就得出制冷剂的识别编号。4.3.3当两种或多种无机制冷剂具有相同的相对分子质量时,用A、B、C等字母来予以区分。5表示方法
5.1概述
为促进理解,本章为制冷剂编号前添加前缀符号规定了统一性原则。对技术性和非技术性的前缀符号都做了规定,可以根据应用的目的和读者对象进行选择。5.2前缀符号表示方法
制冷剂编号前添加前缀符号应按照5.2.1和5.2.2规定的方法进行。5.2.1技术性前缀符号
a)应用范围:本条规定的前缀符号主要应用在技术出版物中(为了国际统一性和保持档案的一致性)、设备标牌、样本以及使用维护说明书中。b)前缀符号:在第4章规定的制冷剂编号前面应加字母R。例如R12、R500.R22/152a/114(36/24/40)和R717。在设备标牌上、样本以及使用维护说明书中应不使用商标和商品名表示制冷剂。c)其他有机和无机化合物应采用本条规定的前缀符号。5.2.2非技术性前缀符号一一成分标识前缀符号a)应用范围:本条规定的前缀符号主要应用在有关保护莫氧层的限制与替代制冷剂化合物或混合物的非技术性的、科普读物类的以及有关宣传类出版物中。b)单一组分非技术性前缀符号:在第4章规定的制冷剂编号前面加\c”表示有碳,加“B”“c”“F”或它们的组合以说明含有溴、氯、氟元素。对于还含有氢的化合物应再加上字母“H”,以表明到达平流层前增长的分解潜力。例如:CFC-11、BCFC-12B1、HCFC-22、HC-50;CFC-113、HCFC-123、HFC-134a、HC-170和FC-C318。
c)有编号或无编号的混合物(共沸、近共沸和非共沸混合物)的非技术性前缀符号:有编号的可用符合每个组分成分的前缀符号连接起来表示,例如:CFC/HFC-500。无编号的可用符合每个组分成分的前缀符号来表示,例如:HCFC-22/HFC-152a/CFC-114(36/24/40)。但应不使用连接起来的前缀符号,例如:HCFC/HFC/CFC-22/152a/114(36/24/40)和具有组合成分含意的前缀,例如:HCFC-500或HCFC-22/152a/114(36/24/40)等。5.2.3成分标识前缀符号一般仅在保护臭氧层有关的非技术出版物中使用。3
GB/T7778—2001
当5.2.1中规定的前缀符号应用在非技术出版物中时,若有必要可以按5.4加以扩展。当混合物用指明组成成分前缀符号不方便时,例如:含有三种以上组分的混合物(四种或五种)则应采用5.2.1中的规定。
5.3其他前缀符号
不应采用ACFC表示“氯氟烃的替代物”和用HFA表示“氢氟烃替代物”的前缀符号,同样亦不应采用FC和CFC分别表示“氟碳烃化合物”和“氯氟烃化合物”系列制冷剂的通用前缀符号(该规定与5.2.2规定不同)。
5.4扩展前缀符号的应用
在技术交流中,采用5.2.1规定前缀符号代替成分标识前缀符号时可以采用补充有关数据加以说明。例如:在讨论保护臭氧层的出版物中首次提到R12时,可写作“R12,一种CFC”,或“R12(OD=1.0)”。同样,在讨论有关温室效应的文件中可以列举\R22(GWP=0.34,相对于R11)”。在讨论燃烧性问题时可以应用“R152a(LFL=4.1%)”来表示。6安全性分类
6.1分类
制冷剂安全分类应包括两个字母数字符号(如A1、B1等),大写字母表示按6.2规定的毒性危害分类,阿拉伯数字表示按6.3规定的燃烧性危险程度分类。6.2毒性危害分类
根据允许曝露量,制冷剂毒性危害分为A、B两类。A类:根据已经确定的TLV-TWA值或一定的系数,制冷剂体积浓度大于等于0.04%时,没有毒性危害者分在A类,即低毒性。
B类:根据已经确定的TLV-TWA值或一定的系数,制冷剂体积浓度小于0.04%时,有毒性危害者分在B类,即高毒性。
6.3燃烧性危险程度分类
按照制冷剂的燃烧性危险程度,制冷剂应分为1、2、3等三类。对卤代烃制冷剂,测试应按3.9中叙述的方法进行。
6.3.1分类
按照以下原则分类:
第“1”类:在101kPa和18℃大气中实验时,无火焰蔓延的制冷剂,即不可燃。第“2”类:在101kPa、21℃和相对湿度为50%的条件下,制冷剂LFL>0.1kg/m,用燃烧产生热量小于19000kJ/kg者,即有燃烧性。第“3”类:在101kPa、21℃和相对湿度为50%的条件下,制冷剂LFL<0.1kg/m,且燃烧产生热量大于等于19000kJ/kg者为有很高的燃烧性,即有爆炸性。6.3.2单位换算
LFL通常表示为制冷剂的体积百分比,在25℃和101kPa条件下,体积百分比×0.0004141×分子质量,可得到单位为kg/m的值。6.3.3燃烧热量计算
计算制冷剂燃烧产生热量时,假设燃烧产物都是气相,且它们处在最稳定状态。如CNS燃烧生成CO2、N2、SO3;F和CI则生成HF和HCI(假设分子中有足够的氢),否则生成F2和Cl2;H过多将生成H20。
6.4安全性分类表
按照6.1、6.2和6.3的分类原则,把制冷剂分为6种安全分组类型(A1、A2、A3、B1、B2、B3),如表1所示。附录B(提示的附录)将GB/T7778一1987的分组类型与本标准的分组类型进行了对比。4
燃烧性
不可燃、无火焰蔓延
燃烧性
爆炸性
混合物制冷剂的安全性分类
GB/T7778—2001
制冷剂安全性分类
低毒性
高毒性
混合物在浓度滑移时其组分的浓度发生变化,其燃烧性和毒性也可能变化。因此它应该有两个安全性分组类型,这两个类型用一个斜杠(/)分开。每个类型都是根据相同的分类原则按单组分制冷剂进行的(见6.2和6.3)。第一个类型是混合物在规定组分浓度下进行分类。第二个类型是混合物在最大浓度滑移的组分浓度下进行分类。
对燃烧性的“最大浓度滑移”是指在该百分比组成下,汽相或液相的燃烧性组分浓度最高。对毒性的“最大浓度滑移”是指在该百分比组成下,在汽相或液相的TLV-TWA体积浓度小于0.04%的组分浓度最高。一种混合物的TLV-TWA应该由各组分的TLV-TWA按组分浓度百分比进行计算。制冷剂的破坏臭氧潜值(ODP)和全球变暖潜值(GWP)部分制冷剂的ODP值和GWP值列于附录C(提示的附录)。8
制冷剂编号和安全性分类
纯组分制冷剂和混合物制冷剂的编号以及安全性分类分别表示在表2和表3中,表3中R404A、R407A、R407B、R407C、R410A和R410B的标准沸点和温度滑移见附录D(提示的附录2。表2制冷剂编号和安全性分类
制冷剂
化学名称1)2)
四氯甲烷(四氯化碳)
三氯-氟甲烷
氯二氟甲烷
溴氯二氟甲烷
二溴二氟甲烷
氯三氟甲烷
溴三氟甲烷
四氟甲烷(四氟化碳)
三氯甲烷(氯仿)
氯氟甲烷
氯二氟甲
溴二氟甲烷
三氟甲烷
二氯甲烷(亚甲基氯)
氯氟甲烷
二氟甲烷(亚甲基氟)
化学分子式\
甲烷系列
cCl2F2
CBrCIF2
CBr2F2
CHCI2F
CHCIF2
CHBrF2
CH2Cl2
CH2CIF
相对分子量1)
标准沸点)
安全分类3).0
制冷剂
化学名称1)、2)
氯甲烷(甲基氯)
氟甲烷(甲基氟)
六氯乙烷
五氯氟乙烷
1,1,2,2-四氯-1,2-二氟乙烷
1,1,1,2-四氯-2,2-二氟乙烷
1,1,2-三氯-1,2,2-三氟乙烷
1,1,1-三氯-2,2,2-三氟乙烷
1,2-二氯-1,1,2,2-四氟乙烷
1,1-二氯-1,2,2,2-四氟乙烷
1,2-二溴-1,1,2,2-四氟乙烷
氯五氟乙烷
六氟乙烷
五氯乙烷
2,2-二氯-1,1,1-三氟乙烷
1,2-二氯-1,1,2-三氟乙烷
2-氯-1,1,1,2-四氟乙烷
1-氯-1,1,2,2-四氟乙烷
五氟乙烷
2-氯-1,1,1三氟乙烷
1,1,1,2-四氟乙烷
1,1,1-三氯乙烷(甲基氯仿)
1,1-二氯-1-二氟乙烷
1-氯-1,1-二氟乙烷
1,1,1-三氟乙烷
1,1-二氯乙烷
1,1-二氟乙烷
氯乙烷(乙基氯)
1,3二氯-1,1,2,2,3,3-六氟丙烷GB/T7778—2001
表2(续)
化学分子式
乙烷系列
cCl:cCls
CCI.CCl2F
CC2FCC12F
CClsCCIF2
CC12FCCIF2
CClsCFs
CCIF2CCIF2
CC12FCF
CBrF2CBrF2
CCIF2CFs
CF:CF:
CHCl2CCls
CHCl2CFs
CHCIFCCIF2
CHCIFCF:
CCIF2CHF2
CHF2CF3
CH2CICFs
CH2FCFs
CHCCls
CH:CC12F
CH:CHC12
CH:CHF2
CH:CH2C1
CHgCHs
丙烷系列
CCIF2CF2CCIF2
相对分子量\
标准沸点\
安全分类)4
制冷剂
八氟丙烷
化学名称1)、2)
1,1,1,2,2-五氟丙烷
1,2二氯-1,2,3,34,4-六氟环丁烷氯七氟环丁烷
八氟环丁烷
2-甲基丙烷(异丁烷)
甲酸甲酯
(为将来编号使用)
二氧化碳5)
氧化亚氮
二氧化硫
1,1-二氯-2,2-二氟乙烯
1-氯-1,2,2-三氟乙烯
四氟乙烯
三氯乙烯
1,2-二氯乙烯(反式)
1,1-二氟乙烯(亚乙烯基氟)
GB/T 7778—2001
表2(续)
化学分子式
CF:CF2CFs
CF:CF2CH3
CH:CH2CH3
环状有机化合物
混合物400、500见表3
有机化合物
CH:CH2CH2CHs
CH(CHa)s
氧化合物
C2HsOC2Ha
HCooCH3
硫化合物
氮化合物
CHsNH2
CHsNH2
无机化合物
不饱和有机化合物
CCl2=CF2
CCIF=CF2
CF2=CF2
CHCI=CCl2
CHCI=CHCI
CH2=CF2
相对分子量\
标准沸点\
—194
安全分类)4
制冷剂
化学名称1).2)
1-氯乙烯(氯乙烯)
1-氟乙烯(氟乙烯)
GB/T7778—2001
表2(完)
化学分子式
CH2=CHC1
CH2=CHF
CH2-CH2
CH2CH-CH2
1)化学名称、化学分子式、分子量和标准沸点不是本标准的内容。2)推荐的化学名称后面括号中的是通俗名称。3)未分类的制冷剂表明没有足够的数据或未达到分类的正式要求。相对分子量)wwW.bzxz.Net
标准沸点\
4)毒性分类是根据化学品供应商所推荐的曝露限度为基础,用毒理学试验对其测定和修正。5)升华。
制冷剂
组成质量
R12/114(应作出规定)
R22/152a/124(53/13/34)5)
R22/152a/124(61/11/28)5)
R22/152a/124(33/15/52)5)
R125/290/22(60/2/38)6)
R125/290/22(38/2/60)6)
R290/22/218(5/75/20)))
R290/22/218(5/56/39))
R125/143a/134a(44/52/4)6)
混合物制冷剂编号和安全性分类共沸
非共沸混合物
R22/152a/142b/c318(45/7/5.5/42.5)8)R22/600a/142b(55/4/41)9)
R32/125/134a(20/40/40)10)
R32/125/134a(10/70/20)10)
R32/125/134a(23/25/52)10)
R32/125/134a(15/15/70)10)
R125/143a/22(7/46/47)6)
R22/124/142b(60/25/15)11)
R22/124/142b(65/25/10))
R32/125(50/50)12)
R32/125(45/50)1)
相对分子量\
标准沸点)
安全分类)4
安全分类
A1/A10
A1/A10
A1/A10
A1/A10
A1/A10
A1/A10
制冷剂
507A15)
508A15)
509A15)
成质量
R1270/22/152a(1.5/87.5/11.0)13)R1270/22/152a(3/94/3)13)
R22/218/142b(70/5/25)1)
R12/152a(73.8/26.2)
R22/12(75.0/25.0)3)
R22/115(48.8/51.2)*)
R23/13(40.1/59.9)
R32/115(48.2/51.8)
R12/31(78.0/22.0))
R31/114(55.4/44.6)
R125/143a(50.0/50.0)
R23/116(39/61)
R23/116(46/54)
R22/218(44/56)
1)分子量、标准沸点不是本标准的内容。GB/T 7778—2001
表3(完)
非共沸混合物
共沸混合物
相对分子量\
标准沸点\)
安全分类
2)所有的共沸混合物在与规定配制不同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会出现某些组分的浓度滑移现象。滑移的程度取决于该共沸混合物和设备系统的组合情况。3)对这种共沸混合物精确的组分浓度人们仍有争论,需进一步研究试验。4)毒性分类是根据化学品供应商所推荐的曝露限度为基础。用毒理学试验对其测定和修正。5)组分浓度允差为(士2/0.5~1.5/士1)。6)组分浓度允差为(±2/士1士2)。7)组分浓度允差为(一0.2~2.0/士2.0士2.0)。8)组分浓度允差对个别组分为(±2/±1/±1/±2);对R152a和R132b之和为(+0~2)。9)组分浓度允差为(±2/士1/±1)。10)组分浓度允差为(±1/士2/±2)。11)组分浓度允差为(±2/士2/±1)。12)组分浓度允差为(+0.5~1.5/+1.5~0.5)。13)组分浓度允差为(+0~1/+2~0/+0~1)。14)组分浓度允差为(士1/士1)。15)在R500至R509的编号确定后,由于标识的改变,原R507、R508和R509可分别用R507A、R508A和R509A等替代标识。但R500至R506的编号无类似的改变。9
GB/T7778—2001
附录A
(提示的附录)
制冷剂中同分异构体的编号表示方法乙烷系中二氯三氟乙烷的三种同分异构体的编号方法见表A1。表A1乙烷系的同分异构体
同分异构体
化学分子式
CHCl2CFs
CHCIFCCIF2
CC12FCHF2
附属原子团质量
w1(c1)
注:W1和W2=附属在碳原子c1和C2上卤素和氢原子质量总和。丙烷系中二氯五氟丙烷的九个同分异构体的编号方法见表A2。丙烷系的同分异构体
同分异构体
R225aa
R225ba
R225bb
R225ca
R225cb
R225cc
R225da
R225ea
R225ed
化学分子式
CF:CC12CHF2
CHCIFCCIFCF3
CCIF2CCIFCHF2
CHCl2CF2CF3
CHCIFCF2CCIF2
CCl2FCF2CHF2
CCIF2CHCICFs
CCIF2CHFCCIF2
CC12FCHFCFs
注:C2=指中间(第二个)碳原子。c2组
W2(C2)
附属原子团质量
W1(c1)
W1和W3=分别附属在碳原子C1和C3上卤素和氢原子质量总和。附录B
(提示的附录)
旧、新标准安全性分类对照表
w3(c3)
表B1是本标准制冷剂安全性分类与原旧标准(GB/T7778一1987)的对照表。10
/w1-w2]
/w1-w3]
制冷剂编号
GB/T7778—2001
安全性分类对照表
化学分子式
GB/T7778—1987
CHCI2F
CHCIF2
CH2Cl2
CCI2FCCIF2
CCIF2CCIF2
CCIF2CFs
CHsCH2C1
CH:CH.CHs
R12/152a
R22/115
R23/13
CH:CH2CH2CHs
CH(CHs)3
CH2=CH2
CHsCH=CH2
HCooCHs
CHCI=CHCI
安全性分类
本标准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本标准等效采用美国国家标准/美国供暖制冷空调工程师学会标准ANSI/ASHRAE34-一1997《制冷剂编号和安全性分类》,编号方法与ISO817一1974《有机制冷剂数字符号》一致。但ANSI/ASHRAE34标准中下述内容没有采纳:1。4.3有关醚类的制冷剂编号方法一一因为很少应用。2.4.6.2相对分子量等于或大于100的化合物编号方法一一目前还未收录。3.8申请办法——我国还未建立该项工作内容。本标准是对GB/T7778—1987的修订。相对GB/T7778—1987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不同:1.本标准明确为推荐性标准;
2.标准中制冷剂数量有所增加;3.增加了丙烷系同分异构体的编号方法;4.规定了非技术性前缀符号的表示方法;5。重新划分了毒性危害和燃烧性危险程度的分类原则,6.增加了部分制冷剂的破坏臭氧潜值(ODP)和全球变暖潜值(GWP)。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D是提示的附录。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GB/T7778—1987。本标准由国家机械工业局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冷冻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任金禄。
本标准由全国冷冻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I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制冷剂编号方法和安全性分类
Number designationand safety classification of refrigerants1范围
GB/T7778—2001
neqISo817:1974
代替GB/T7778—1987
本标准规定了制冷剂的编号表示方法,以代替化学名称、分子式或商品名称。使用本标准规定的制冷剂编号表示方法时,并不排除化学名称和分子式的使用。本标准还按照制冷剂的毒性危害和燃烧性危险程度规定其安全性分类。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JB/T7249—1994制冷设备术语
3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卤代烃halocarbon
一种烃的衍生物,含有一个或多个卤族元素:溴、氯或氟,氢也可能存在。3.2共沸混合物制冷剂和非共沸混合物制冷剂azeotropicmixtureandnon-azeotropicmixture分别见JB/T7249—1994中4.69和4.70。3.3近共沸混合物制冷剂nearazeotropic一种温度滑移足够小的非共沸混合物,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忽略这个温度差也不会产生明显误差。3.4温度滑移temperatureglide
制冷系统中制冷剂定压相变过程开始和终了温度差的绝对值,但不包括过冷和过热。3.5浓度滑移valueglide
制冷剂混合物中由于较易挥发组分先蒸发,不易挥发组分先冷凝而产生的混合物气液相组分浓度的变化。
3.6毒性toxicity
由于短时间高浓度或长时间低浓度曝露面通过呼吸道吸入,经口摄入和经皮肤接触制冷剂的作用所致工作人员有害或致命的能力。3.7最高允许浓度thresholdlimitvalues(TLVs)物质在空气中的浓度,在这种环境条件下可以认为几乎全部工作人员可以反复地每天曝露其中而无损健康的影响。
3.8最高允许浓度时间加权平均值thresholdlimitvalue-time-weightedaverage(TLV-TWA)以正常8h工作日和40h工作周的时间加权平均最高允许浓度,在此条件下,几乎所有工作人员可以反复地每日曝露其中而无有损健康的影响。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01-10批准2001-10-01实施
GB/T7778—2001
3.9燃烧最小浓度值lowerflammabilitylimit(LFL)在大气压力为101kPa,干球温度21℃、相对湿度为50%并于容积为0.012m(12L)的玻璃烧瓶中采用电火花点燃火柴头作为点火源的实验条件下,能够在制冷剂和空气组成的均匀混合物中足以使火焰蔓延的制冷剂最小浓度。
3.10相对分子质量relativemolecularmass一个分子的质量与碳-12分子量的1/12的比值,相对分子质量与摩尔质量(单位:8/mo1)数量是相等的,但它没有单位。
4制冷剂编号方法
对每种制冷剂规定的识别编号如第8章所示,其规则如下。4.1甲烷、乙烷、丙烷和环丁烷系的卤代烃以及碳氢化合物规定的识别编号要使化合物的结构可以从制冷剂的编号推导出来,且不致产生模棱两可的判断。4.1.1自右向左的第一位数字是化合物中氟(F)原子数。4.1.2自右向左的第二位数字是化合物中氢(H)原子数加1的数。4.1.3自右向左的第三位数字是化合物中碳(C)原子数减1的数。当该数字为零时,则不写。4.1.4自右向左的第四位数字是化合物中非饱和碳键的个数。当该数字为零时,则不写。4.1.5在溴部分和全部代替氯的情况下,仍然采用同样的规则,但要在原来氯-氟化合物的识别编号后面加字母B以表示漠(Br)的存在,字母B后的数字表示漠原子个数。4.1.6化合物中的氯(CI)原子数,是从能够与碳(C)原子结合的原子总数中减去氟(F)、溴(Br)和氢(H)原子数的和后求得的。
对于饱和的制冷剂,连接的原子总数是2%十2,其中n是碳原子数。对于单个不饱和的制冷剂和环状饱和制冷剂,连接的原子总数是2n。4.1.7环状衍生物,在制冷剂的识别编号之前使用字母C。4.1.8乙烷系同分异构体都具有相同的编号,但最对称的一种用编号后面不带任何字母来表示。随着同分异构体变得越来越不对称时,就应附加a、b、c等字母。对称度是把连接到每个碳原子的卤素原子和氢原子的质量相加,并用一个质量总和减去另一个质量总和所得的差值来确定,其差值绝对值越小,生成物就越对称,该体系的例子见附录A(提示的附录)。4.1.9丙烷系同分异构体都具有相同的编号,它们通过后面加上的两个小写字母区别,加的第一个字母表示中间碳原子(C2)上的取代基;-ccl2-a
CCIF-b
—CF2-C
-CCIH-d
对环丙烷的卤代衍生物,用所连接原子的质量总和为最大的碳原子作为中心碳原子,对这些化合物,第一个后缀学母舍去。
加的第二个字母表示两端碳原子(C1和C3)取代基的相对对称性,对称性取决于与“c1”和c3”碳原子分别相连的卤素原子和氢原子质量总和,两个和之差绝对值越小,这个同分异构体越对称。但与乙烷系列不同,最对称的同分异构体具有第二个附加字母a(乙烷系列同分异构体不加字母)),按不对称顺序再附加字母(b、c等);如果没有同分异构体时,则省略附加字母,这时仅用制冷剂编号就明确地表示出分子结构;例如,CFsCF2CFs编号为R218,而不是R218ca,该体系的例子见附录A。4.1.10含溴的丙烷系列同分异构体不能由这个体系唯一命名。2
4.2混合物
GB/T7778—2001
非共沸混合物和共沸混合物由制冷剂编号和组成的质量分数来表示。制冷剂应按其组分的标准沸点增高次序来标注。例如制冷剂R22和R12按质量白分比90/10组成混合物时,可表示为R22/12(9010);92%的R502(R22和R115的共沸混合物)和8%的R290(丙烷)的混合物表示为R290/22/115(8/45/47)。
4.2.1已经编号的非共沸混合物,依应用先后在400序号中顺次地规定其识别编号。该编号指明混合物的组分而没有各组分的量,各组分的量应按4.2所述来表示,例如质量百分比为90/10的R12和R114混合物应该是R400(90/10)。4.2.2已经编号的共沸混合物,依应用先后在500序号中顺次地规定其识别编号。当编号确定后,就没有必要用括号附带说明其组成质量百分比。4.2.3为区别组分相同而比例不同(质量百分比)的混合物,应在识别编号之后加上大写字母A、B、C等后缀。
4.3其他化合物
其他各种有机化合物规定按600序号编号,无机化合物按700序号编号。4.3.1在有机化合物的600序号中,其编号按表2的规定。4.3.2在无机化合物的700序号中,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加上700就得出制冷剂的识别编号。4.3.3当两种或多种无机制冷剂具有相同的相对分子质量时,用A、B、C等字母来予以区分。5表示方法
5.1概述
为促进理解,本章为制冷剂编号前添加前缀符号规定了统一性原则。对技术性和非技术性的前缀符号都做了规定,可以根据应用的目的和读者对象进行选择。5.2前缀符号表示方法
制冷剂编号前添加前缀符号应按照5.2.1和5.2.2规定的方法进行。5.2.1技术性前缀符号
a)应用范围:本条规定的前缀符号主要应用在技术出版物中(为了国际统一性和保持档案的一致性)、设备标牌、样本以及使用维护说明书中。b)前缀符号:在第4章规定的制冷剂编号前面应加字母R。例如R12、R500.R22/152a/114(36/24/40)和R717。在设备标牌上、样本以及使用维护说明书中应不使用商标和商品名表示制冷剂。c)其他有机和无机化合物应采用本条规定的前缀符号。5.2.2非技术性前缀符号一一成分标识前缀符号a)应用范围:本条规定的前缀符号主要应用在有关保护莫氧层的限制与替代制冷剂化合物或混合物的非技术性的、科普读物类的以及有关宣传类出版物中。b)单一组分非技术性前缀符号:在第4章规定的制冷剂编号前面加\c”表示有碳,加“B”“c”“F”或它们的组合以说明含有溴、氯、氟元素。对于还含有氢的化合物应再加上字母“H”,以表明到达平流层前增长的分解潜力。例如:CFC-11、BCFC-12B1、HCFC-22、HC-50;CFC-113、HCFC-123、HFC-134a、HC-170和FC-C318。
c)有编号或无编号的混合物(共沸、近共沸和非共沸混合物)的非技术性前缀符号:有编号的可用符合每个组分成分的前缀符号连接起来表示,例如:CFC/HFC-500。无编号的可用符合每个组分成分的前缀符号来表示,例如:HCFC-22/HFC-152a/CFC-114(36/24/40)。但应不使用连接起来的前缀符号,例如:HCFC/HFC/CFC-22/152a/114(36/24/40)和具有组合成分含意的前缀,例如:HCFC-500或HCFC-22/152a/114(36/24/40)等。5.2.3成分标识前缀符号一般仅在保护臭氧层有关的非技术出版物中使用。3
GB/T7778—2001
当5.2.1中规定的前缀符号应用在非技术出版物中时,若有必要可以按5.4加以扩展。当混合物用指明组成成分前缀符号不方便时,例如:含有三种以上组分的混合物(四种或五种)则应采用5.2.1中的规定。
5.3其他前缀符号
不应采用ACFC表示“氯氟烃的替代物”和用HFA表示“氢氟烃替代物”的前缀符号,同样亦不应采用FC和CFC分别表示“氟碳烃化合物”和“氯氟烃化合物”系列制冷剂的通用前缀符号(该规定与5.2.2规定不同)。
5.4扩展前缀符号的应用
在技术交流中,采用5.2.1规定前缀符号代替成分标识前缀符号时可以采用补充有关数据加以说明。例如:在讨论保护臭氧层的出版物中首次提到R12时,可写作“R12,一种CFC”,或“R12(OD=1.0)”。同样,在讨论有关温室效应的文件中可以列举\R22(GWP=0.34,相对于R11)”。在讨论燃烧性问题时可以应用“R152a(LFL=4.1%)”来表示。6安全性分类
6.1分类
制冷剂安全分类应包括两个字母数字符号(如A1、B1等),大写字母表示按6.2规定的毒性危害分类,阿拉伯数字表示按6.3规定的燃烧性危险程度分类。6.2毒性危害分类
根据允许曝露量,制冷剂毒性危害分为A、B两类。A类:根据已经确定的TLV-TWA值或一定的系数,制冷剂体积浓度大于等于0.04%时,没有毒性危害者分在A类,即低毒性。
B类:根据已经确定的TLV-TWA值或一定的系数,制冷剂体积浓度小于0.04%时,有毒性危害者分在B类,即高毒性。
6.3燃烧性危险程度分类
按照制冷剂的燃烧性危险程度,制冷剂应分为1、2、3等三类。对卤代烃制冷剂,测试应按3.9中叙述的方法进行。
6.3.1分类
按照以下原则分类:
第“1”类:在101kPa和18℃大气中实验时,无火焰蔓延的制冷剂,即不可燃。第“2”类:在101kPa、21℃和相对湿度为50%的条件下,制冷剂LFL>0.1kg/m,用燃烧产生热量小于19000kJ/kg者,即有燃烧性。第“3”类:在101kPa、21℃和相对湿度为50%的条件下,制冷剂LFL<0.1kg/m,且燃烧产生热量大于等于19000kJ/kg者为有很高的燃烧性,即有爆炸性。6.3.2单位换算
LFL通常表示为制冷剂的体积百分比,在25℃和101kPa条件下,体积百分比×0.0004141×分子质量,可得到单位为kg/m的值。6.3.3燃烧热量计算
计算制冷剂燃烧产生热量时,假设燃烧产物都是气相,且它们处在最稳定状态。如CNS燃烧生成CO2、N2、SO3;F和CI则生成HF和HCI(假设分子中有足够的氢),否则生成F2和Cl2;H过多将生成H20。
6.4安全性分类表
按照6.1、6.2和6.3的分类原则,把制冷剂分为6种安全分组类型(A1、A2、A3、B1、B2、B3),如表1所示。附录B(提示的附录)将GB/T7778一1987的分组类型与本标准的分组类型进行了对比。4
燃烧性
不可燃、无火焰蔓延
燃烧性
爆炸性
混合物制冷剂的安全性分类
GB/T7778—2001
制冷剂安全性分类
低毒性
高毒性
混合物在浓度滑移时其组分的浓度发生变化,其燃烧性和毒性也可能变化。因此它应该有两个安全性分组类型,这两个类型用一个斜杠(/)分开。每个类型都是根据相同的分类原则按单组分制冷剂进行的(见6.2和6.3)。第一个类型是混合物在规定组分浓度下进行分类。第二个类型是混合物在最大浓度滑移的组分浓度下进行分类。
对燃烧性的“最大浓度滑移”是指在该百分比组成下,汽相或液相的燃烧性组分浓度最高。对毒性的“最大浓度滑移”是指在该百分比组成下,在汽相或液相的TLV-TWA体积浓度小于0.04%的组分浓度最高。一种混合物的TLV-TWA应该由各组分的TLV-TWA按组分浓度百分比进行计算。制冷剂的破坏臭氧潜值(ODP)和全球变暖潜值(GWP)部分制冷剂的ODP值和GWP值列于附录C(提示的附录)。8
制冷剂编号和安全性分类
纯组分制冷剂和混合物制冷剂的编号以及安全性分类分别表示在表2和表3中,表3中R404A、R407A、R407B、R407C、R410A和R410B的标准沸点和温度滑移见附录D(提示的附录2。表2制冷剂编号和安全性分类
制冷剂
化学名称1)2)
四氯甲烷(四氯化碳)
三氯-氟甲烷
氯二氟甲烷
溴氯二氟甲烷
二溴二氟甲烷
氯三氟甲烷
溴三氟甲烷
四氟甲烷(四氟化碳)
三氯甲烷(氯仿)
氯氟甲烷
氯二氟甲
溴二氟甲烷
三氟甲烷
二氯甲烷(亚甲基氯)
氯氟甲烷
二氟甲烷(亚甲基氟)
化学分子式\
甲烷系列
cCl2F2
CBrCIF2
CBr2F2
CHCI2F
CHCIF2
CHBrF2
CH2Cl2
CH2CIF
相对分子量1)
标准沸点)
安全分类3).0
制冷剂
化学名称1)、2)
氯甲烷(甲基氯)
氟甲烷(甲基氟)
六氯乙烷
五氯氟乙烷
1,1,2,2-四氯-1,2-二氟乙烷
1,1,1,2-四氯-2,2-二氟乙烷
1,1,2-三氯-1,2,2-三氟乙烷
1,1,1-三氯-2,2,2-三氟乙烷
1,2-二氯-1,1,2,2-四氟乙烷
1,1-二氯-1,2,2,2-四氟乙烷
1,2-二溴-1,1,2,2-四氟乙烷
氯五氟乙烷
六氟乙烷
五氯乙烷
2,2-二氯-1,1,1-三氟乙烷
1,2-二氯-1,1,2-三氟乙烷
2-氯-1,1,1,2-四氟乙烷
1-氯-1,1,2,2-四氟乙烷
五氟乙烷
2-氯-1,1,1三氟乙烷
1,1,1,2-四氟乙烷
1,1,1-三氯乙烷(甲基氯仿)
1,1-二氯-1-二氟乙烷
1-氯-1,1-二氟乙烷
1,1,1-三氟乙烷
1,1-二氯乙烷
1,1-二氟乙烷
氯乙烷(乙基氯)
1,3二氯-1,1,2,2,3,3-六氟丙烷GB/T7778—2001
表2(续)
化学分子式
乙烷系列
cCl:cCls
CCI.CCl2F
CC2FCC12F
CClsCCIF2
CC12FCCIF2
CClsCFs
CCIF2CCIF2
CC12FCF
CBrF2CBrF2
CCIF2CFs
CF:CF:
CHCl2CCls
CHCl2CFs
CHCIFCCIF2
CHCIFCF:
CCIF2CHF2
CHF2CF3
CH2CICFs
CH2FCFs
CHCCls
CH:CC12F
CH:CHC12
CH:CHF2
CH:CH2C1
CHgCHs
丙烷系列
CCIF2CF2CCIF2
相对分子量\
标准沸点\
安全分类)4
制冷剂
八氟丙烷
化学名称1)、2)
1,1,1,2,2-五氟丙烷
1,2二氯-1,2,3,34,4-六氟环丁烷氯七氟环丁烷
八氟环丁烷
2-甲基丙烷(异丁烷)
甲酸甲酯
(为将来编号使用)
二氧化碳5)
氧化亚氮
二氧化硫
1,1-二氯-2,2-二氟乙烯
1-氯-1,2,2-三氟乙烯
四氟乙烯
三氯乙烯
1,2-二氯乙烯(反式)
1,1-二氟乙烯(亚乙烯基氟)
GB/T 7778—2001
表2(续)
化学分子式
CF:CF2CFs
CF:CF2CH3
CH:CH2CH3
环状有机化合物
混合物400、500见表3
有机化合物
CH:CH2CH2CHs
CH(CHa)s
氧化合物
C2HsOC2Ha
HCooCH3
硫化合物
氮化合物
CHsNH2
CHsNH2
无机化合物
不饱和有机化合物
CCl2=CF2
CCIF=CF2
CF2=CF2
CHCI=CCl2
CHCI=CHCI
CH2=CF2
相对分子量\
标准沸点\
—194
安全分类)4
制冷剂
化学名称1).2)
1-氯乙烯(氯乙烯)
1-氟乙烯(氟乙烯)
GB/T7778—2001
表2(完)
化学分子式
CH2=CHC1
CH2=CHF
CH2-CH2
CH2CH-CH2
1)化学名称、化学分子式、分子量和标准沸点不是本标准的内容。2)推荐的化学名称后面括号中的是通俗名称。3)未分类的制冷剂表明没有足够的数据或未达到分类的正式要求。相对分子量)wwW.bzxz.Net
标准沸点\
4)毒性分类是根据化学品供应商所推荐的曝露限度为基础,用毒理学试验对其测定和修正。5)升华。
制冷剂
组成质量
R12/114(应作出规定)
R22/152a/124(53/13/34)5)
R22/152a/124(61/11/28)5)
R22/152a/124(33/15/52)5)
R125/290/22(60/2/38)6)
R125/290/22(38/2/60)6)
R290/22/218(5/75/20)))
R290/22/218(5/56/39))
R125/143a/134a(44/52/4)6)
混合物制冷剂编号和安全性分类共沸
非共沸混合物
R22/152a/142b/c318(45/7/5.5/42.5)8)R22/600a/142b(55/4/41)9)
R32/125/134a(20/40/40)10)
R32/125/134a(10/70/20)10)
R32/125/134a(23/25/52)10)
R32/125/134a(15/15/70)10)
R125/143a/22(7/46/47)6)
R22/124/142b(60/25/15)11)
R22/124/142b(65/25/10))
R32/125(50/50)12)
R32/125(45/50)1)
相对分子量\
标准沸点)
安全分类)4
安全分类
A1/A10
A1/A10
A1/A10
A1/A10
A1/A10
A1/A10
制冷剂
507A15)
508A15)
509A15)
成质量
R1270/22/152a(1.5/87.5/11.0)13)R1270/22/152a(3/94/3)13)
R22/218/142b(70/5/25)1)
R12/152a(73.8/26.2)
R22/12(75.0/25.0)3)
R22/115(48.8/51.2)*)
R23/13(40.1/59.9)
R32/115(48.2/51.8)
R12/31(78.0/22.0))
R31/114(55.4/44.6)
R125/143a(50.0/50.0)
R23/116(39/61)
R23/116(46/54)
R22/218(44/56)
1)分子量、标准沸点不是本标准的内容。GB/T 7778—2001
表3(完)
非共沸混合物
共沸混合物
相对分子量\
标准沸点\)
安全分类
2)所有的共沸混合物在与规定配制不同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会出现某些组分的浓度滑移现象。滑移的程度取决于该共沸混合物和设备系统的组合情况。3)对这种共沸混合物精确的组分浓度人们仍有争论,需进一步研究试验。4)毒性分类是根据化学品供应商所推荐的曝露限度为基础。用毒理学试验对其测定和修正。5)组分浓度允差为(士2/0.5~1.5/士1)。6)组分浓度允差为(±2/士1士2)。7)组分浓度允差为(一0.2~2.0/士2.0士2.0)。8)组分浓度允差对个别组分为(±2/±1/±1/±2);对R152a和R132b之和为(+0~2)。9)组分浓度允差为(±2/士1/±1)。10)组分浓度允差为(±1/士2/±2)。11)组分浓度允差为(±2/士2/±1)。12)组分浓度允差为(+0.5~1.5/+1.5~0.5)。13)组分浓度允差为(+0~1/+2~0/+0~1)。14)组分浓度允差为(士1/士1)。15)在R500至R509的编号确定后,由于标识的改变,原R507、R508和R509可分别用R507A、R508A和R509A等替代标识。但R500至R506的编号无类似的改变。9
GB/T7778—2001
附录A
(提示的附录)
制冷剂中同分异构体的编号表示方法乙烷系中二氯三氟乙烷的三种同分异构体的编号方法见表A1。表A1乙烷系的同分异构体
同分异构体
化学分子式
CHCl2CFs
CHCIFCCIF2
CC12FCHF2
附属原子团质量
w1(c1)
注:W1和W2=附属在碳原子c1和C2上卤素和氢原子质量总和。丙烷系中二氯五氟丙烷的九个同分异构体的编号方法见表A2。丙烷系的同分异构体
同分异构体
R225aa
R225ba
R225bb
R225ca
R225cb
R225cc
R225da
R225ea
R225ed
化学分子式
CF:CC12CHF2
CHCIFCCIFCF3
CCIF2CCIFCHF2
CHCl2CF2CF3
CHCIFCF2CCIF2
CCl2FCF2CHF2
CCIF2CHCICFs
CCIF2CHFCCIF2
CC12FCHFCFs
注:C2=指中间(第二个)碳原子。c2组
W2(C2)
附属原子团质量
W1(c1)
W1和W3=分别附属在碳原子C1和C3上卤素和氢原子质量总和。附录B
(提示的附录)
旧、新标准安全性分类对照表
w3(c3)
表B1是本标准制冷剂安全性分类与原旧标准(GB/T7778一1987)的对照表。10
/w1-w2]
/w1-w3]
制冷剂编号
GB/T7778—2001
安全性分类对照表
化学分子式
GB/T7778—1987
CHCI2F
CHCIF2
CH2Cl2
CCI2FCCIF2
CCIF2CCIF2
CCIF2CFs
CHsCH2C1
CH:CH.CHs
R12/152a
R22/115
R23/13
CH:CH2CH2CHs
CH(CHs)3
CH2=CH2
CHsCH=CH2
HCooCHs
CHCI=CHCI
安全性分类
本标准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其它标准
- 热门标准
- 国家标准(GB)标准计划
- GB/T251-2008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评定沾色用灰色样卡
- GB/T39648-2020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数字图像技术评级
- GB/T2910.16-2024 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第16部分:聚丙烯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二甲苯法)
- GB/T43423-2023 空间数据与信息传输系统 深空光通信编码与同步
- GB/T26863-2022 火电站监控系统术语
- GB/T36434-2018 复杂机械手表机心万年历和打簧机构零部件的名称
- GB/T30966.6-2022 风力发电机组 风力发电场监控系统通信 第6部分:状态监测的逻辑节点类和数据类
- GB/T1438.2-2008 锥柄麻花钻 第2部分:莫氏锥柄长麻花钻的型式和尺寸
- GB/T21078.1-2023 金融服务 个人识别码管理与安全 第1部分:基于卡系统的PIN基本原则和要求
- GB/T24204-2009 高炉炉料用铁矿石 低温还原粉化率的测定 动态试验法
- GB/T29529-2013 泵的噪声测量与评价方法
- GB/T5009.68-2003 食品容器内壁过氯乙烯涂料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 GB/T2650-2022 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 冲击试验
- GB/T31138-2022 加氢机
- GB/T42001-2022 高压输变电工程外绝缘放电电压海拔校正方法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