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标准下载网!

【国家标准(GB)】 ISDN用户-网络接口数据链路层技术规范及一致性测试方法 第2部分:数据链路层协议一致性测试方法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8-02 17:04:44
  • GB/T17904.2-1999
  • 现行

基本信息

  • 标准号:

    GB/T 17904.2-1999

  • 标准名称:

    ISDN用户-网络接口数据链路层技术规范及一致性测试方法 第2部分:数据链路层协议一致性测试方法

  • 标准类别:

    国家标准(GB)

  • 标准状态:

    现行
  • 发布日期:

    1999-11-11
  • 实施日期:

    2000-06-01
  •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
  • 下载格式:

    .rar.pdf
  • 下载大小:

    6.88 MB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 采标情况:

    neq ITU-T Q.921 bis:1993

出版信息

  •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 书号:

    155066.1-16758
  • 页数:

    平装16开, 页数:134, 字数:262千字
  • 标准价格:

    54.0 元
  • 出版日期:

    2000-06-01

其他信息

  • 首发日期:

    1999-11-11
  • 复审日期:

    2004-10-14
  • 起草人:

    石友康
  • 起草单位: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
  • 归口单位: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
  • 提出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
  • 发布部门: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 主管部门:

    信息产业部(通信)
标准简介标准简介/下载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规定了与GB/T 17904.1《ISDN用户-网络接口数据链路层技术规范》相一致的协议一致性测试程序和一致性测试方案。本标准适用于ISDN设备的研究开发、技术引进等相关测试。 GB/T 17904.2-1999 ISDN用户-网络接口数据链路层技术规范及一致性测试方法 第2部分:数据链路层协议一致性测试方法 GB/T17904.2-1999

标准内容标准内容

部分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7904.2—1999
neqITU-TQ.921bis:1993
ISDN用户-网络接口数据链路层
技术规范及一致性测试方法
第2部分:数据链路层协议
一致性测试方法
ISDNuser-networkinterfacedatalinklayerspecification and conformance testing methodPart 2:Data link layerprotocol conformance testing method1999-11-11发布
2000-06-01实施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GB/T17904.2—1999
国家标准GB/T17904在《ISDN用户-网络接口数据链路层技术规范及一致性测试方法》总标题下,包括以下部分:
第1部分(即GB/T17904.1):用户-网络接口数据链路层技术规范,和第2部分(即GB/T17904.2):数据链路层协议一致性测试方法。本标准规定的是标准的第2部分。本部分标准是非等效采用国际电信联盟ITU-T建议Q.921(bis)和参考其他国家和地区有关ISDN一致性测试的标准编制的,部分技术内容上与这些标准等效。本部分标准规定了与GB/T17904.1《ISDN用户-网络接口数据链路层技术规范》相一致的协议一致性测试程序和一致性测试方案,具体来说,主要规定了基本接入用户侧LAPD协议一致性测试方案,基本接入网络侧LAPD协议一致性测试方案,次群速率接入用户侧LAPD协议一致性测试方案和一次群速率接入网络侧LAPD协议一致性测试方案。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都是标准的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提出。本标准由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信息产业部电信传输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石友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ISDN用户-网络接口数据链路层
技术规范及一致性测试方法
第2部分:数据链路层协议
一致性测试方法
ISDN user-network interface data link layerspecification and conformance testing methodPart2:Data link layerprotocol conformancetestingmethod1范围
GB/T17904.2—1999
neqITU-TQ.921bis:1993
本标准规定了与GB/T17904.1《ISDN用户-网络接口数据链路层技术规范》相一致的协议一致性测试程序和一致性测试方案。
本标准适用于ISDN设备的研究开发,技术引进等相关测试。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11595一1999用专用电路连接到公用数据网上的分组式数据终端设备(DTE)与数据电路终端设备(DCE)之间的接口(idtITV-TX.25:1996)GB/T17154.1—1997ISDN用户-网络接口第三层基本呼叫控制技术规范及测试方法第1部分:第三层基本呼叫控制技术规范(eqvITV-TQ.930~Q.931:1993)GB/T17904.1—1999ISDN用户-网络接口数据链路层技术规范及一致性测试方法第1部分:ISDN用户-网络接口数据链路层技术规范(eqvITU-TQ920~Q921:1993)
ITU-T建议X.290~X.294:1995OSI一致性测试方法学与框架ITU-T建议Q.921:1993ISDN用户-网络接口数据链路层技术规范ITU-T建议Q.921bis:1993LAPD一致性测试抽象测试集3定义和符号及缩写
3.1定义
本标准应用了引用标准中的定义以及下列定义:a)被测实现(IUT):实际开放系统中将要进行一致性测试的那部分,它应该是一个或多个相关OSI协议的实现。
在本标准中,IUT是指基本接入用户侧实体,或基本接入网络侧实体,或一次群速率接入用户侧实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9-11-11批准2000-06-01实施
体,或一次群速率接入网络侧实体。GB/T17904.2—1999
b)被测试系统(SUT):IUT所在的实际开放系统。在本标准中,SUT可以是一个用户宅用设备(CPE)或一个第1类终端设备(TE1)或终端适配器(TA)或第2类网络设备(NT2)或ISDN交换机。c)协议实现一致性说明(PICS):开放系统互连(OSI)实现或系统提供者提出的一个说明,说明已实现的性能与任选,和一些省略的特性。d)协议实现附加测试信息(PIXIT):OSI实现或系统提供者提出的一个说明,包括与IUT和其测试环境相关的所有信息,使得测试操作者可以为该IUT调用适当的测试集。e)测试事件:测试规范的一个单独的单元。f)测试步:一个测试项中可以有名称的子步,由测试事件和/或其他测试步组成。g)测试项:一个通用的、抽象的或可执行的测试项。h)测试组:一个有名称的相关测试项的集合。j)测试集:测试项的一个完整的集,由测试组组成,可以实现一个IUT中的协议的一致性测试或基本互通测试。
3.2符号和缩写
本标准应用了下列符号和缩写:Ai
行动指示语
抽象测试集
用户宅用设备
切断方式
扩展地址字段比特
第1个扩展地址字段比特
第2个扩展地址字段比特
交换终端
顿检测序列
信息顿
(基于64kbit/s)综合业务数字网国际标准化组织
被测试实现体
未确认的顿的最大数目(窗口尺寸)D通路上的链路接入协议
多顿已建立
多顿操作
管理组
接收序号
发送序号
第2类网络终端
开放系统互连
协议数据单元
协议实现一致性说明
协议实现附加测试信息
重发计数器
4测试说明
参考号码
接收未准备好
接收准备好
监视顿
GB/T17904.2—1999
置扩展的异步平衡模式
服务接入点
被测试系统
终端设备
终端适配器
第1类终端设备
终端端点标识符
树表结合句法
无编号确认
无编号信息
确认状态变量
接收状态变量
发送状态变量
交换标识
4.1测试方法理论依据
本标准采用ITU-T建议X.291中规定的远地单层嵌入测试法。4.2测试连接图
本标准中使用的测试连接图见图1所示。SUT
第与层是队上
4.3协议测试类型
图1测试连接图
本标准使用有效帧、无效帧和不适时的顿来测试IUT的行为:a)有效帧:是指编码正确,且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顺序传送至被测试系统(SUT)的顿;b)无效顿:无效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没有正确地被两个标志所定界;②在含有顺序编码的帧中,两个标志之间的八比特组少于六个,或在不含有顺序编号的帧中,两个标志之间的八比特组少于五个,③在“0”比特插入之前或“0”比特删除之后,顿不是由整数个八比特组组成;④包含一个顿校验序列的错误;3
GB/T17904.2—1999
③只包含一个八比特组的地址字段,③包含一个不为接收器支持的服务接入点标识符?监视顿或无编号(XID顿除外)过长③没有定义的命令或响应顿(控制字段错误);和③顿中出现本不应存在的信息字段。c)不适时的顿;一个语义正确的,但其发送顺序和发送时间不正确的帧。4.4一致性测试集的结构
一致性测试集应具有以下分级式结构:测试集、测试组、测试项、测试步和测试事件。其中,每个测试项由前测试步,测试体,后测试步组成。见图2所示。1)前测试步:用于把IUT置为测试体所需的初始状态的一组测试步,空闲状态的选择由PIXIT决定。
2)测试体:用于验证IUT是否与要求的能力或行为相一致的一组测试步,一个测试判定通过(PASS),或失败(FAIL),或无结论(INCONC)将指出测试项的可能输出。3)后测试步:用于在完成了一个测试项后,将IUT置回一个确定状态的测试步。每个测试步都是由一组有序的测试步和/或测试事件组成的,每个测试事件表示发送或接收一个顿或一个信息。
空闲状态
谢试状点
健试体
靖車状森
图2测试项结构
4.5测试判定
在执行测试项的过程中,测试体通过控制观察点对IUT的输入和输出进行控制和观察,并分析得到的输出是否与测试项预先规定的输出相一致,从而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PASS):表示所得到的输出与抽象测试项描述中代表\通过”的输出之一相一致;2)失败(FAⅡ):表示所得到的输出与抽象测试项描述中代表“失败”的输出之一相一致:3)无结论(INCONC):表示所得到的输出与抽象测试项描述中代表“无结论”的输出之一相一致或该输出与任何预计结果均不一致。根据所有测试项的执行结果,可以得到最后的有关被测系统是否具有一致性的结论。4.6测试应用范围
数据链路层协议一致性测试包括四个测试集,即:a)基本接入用户侧LAPD协议一致性测试方案;b)基本接入网络侧LAPD协议一致性测试方案;c)一次群速率接入用户侧LAPD协议一致性测试方案,和d)一次群速率接入网络侧LAPD协议一致性测试方案。具体测试内容分别见附录A、附录B、附录C和附录D。用于上述四个测试集的LAPD一致性测试抽象测试集见附录E。A1引言
A1.1概述
GB/T17904.2—1999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基本接入用户侧LAPD协议一致性测试方案本附录提供详细的基本接入用户侧设备第二层协议一致性测试方案,用来检验基本接入用户侧设备是否符合GB/T17904.1—1999中与用户侧相关联的要求。本测试方案不测试用户侧设备任何维护功能的一致性。本测试方案使用远地单层测试方法。被测用户侧设备第二层协议应符合本测试方案。A1.2测试结构
第二层测试结构规定被测用户侧设备和测试器之间的接入安排。测试结构见图A1所示。
創笃能
图A1测试结构
测试点位于用户-网络接口\S/T”参考点处。A1.3第二层测试条件
用户侧设备第二层的测试是在第一层测试完成之后进行的。A1.4第二层测试信号
用户谢段备
第二层测试通过第二层信号顺序完成,这些信号包括第二层的全部顿以及用于TEI管理规程的消息。
这些信号顺序由测试器控制,并与测试器察觉用户侧设备所处的,作为经过用户-网络接口信号传送结果的状态有关。
这些测试信号应该符合以下原则:1)在测试器和用户侧设备间互相传送的测试序列假设没有传送差错;2)测试器可以通过插入错误的FCS,在测试器到用户侧设备的方向上模拟传送差错;3)测试器可以打破有关状态变量控制的规程原则,去产生序号不连续的顿,和4)第一层D通路上不出现竞争情况(第一层点到点配置)。A2测试方案
A2.1测试说明
1)在测试器需要监视用户侧设备有无响应的情况下,测试器监视时间为它发送激励顿起2秒。2)在检测用户侧设备定时器值的测试中,各定时器值误差容限为士5%。3)在第二层测试方案中,说明了测试预期的顿信息流程,然而测试器也可能收到未期望或未请求的响应顿,但只要此响应帧是用户侧设备在接收到测试器发出命令顿之前或之后的状态时,根据GB/T17904.1,允许用户侧设备采取的动作,不能认为用户侧设备测试失败。只有在测试器监视时间计时终止之后,测试器还没有收到正确的响应帧情况下,才能认为用户侧设备测试失败。4)如果用户侧设备在T200秒内用发送一个I顿代替发送一个RR顿以证实接收一个I,不能认为用户侧设备测试失败,应继续下一步测试。5
GB/T17904.2—1999
5)如果用户侧设备发送一个P比特置“1”的I顿,不能认为用户侧设备测试失败,应继续下一步的测试。
A2.2测试项目
测试编号排列如下:
1第二层管理规程测试(MGMT)
本部分测试组包含16个测试项目。1.1在TEI未分配状态收到一个不期望的1.1.1
101)接收一个UI顿
I02)接收一个SABME顿
I03)接收一个DISC顿
104)接收一个RR顿
105)接收一个1顿
1.2等待分配TEI的建链状态
VO1)TEI分配拒绝
(DM30V02)检验N202
V03)TEI分配
1.3TEI已分配状态
(DM40V01)TEI值检测(Ai=127)(DM40
V02)TEI值检测(Ai=当前TEI值)(DM40
V03)重复TEI检测请求(Ai=当前TEI值)(DM40
NO1)TEI值检测(无效SAPI值)
(DM40N02)TEI值检测(无效TEI值)(DM40N03)TEI值检测(无效管理实体标识符值)(DM40
N04)TEI值检测(无效EA1值)
N05)TEI值检测(无效EA2值)
多顿操作规程测试(MFOS40)
本部分测试组包含7个测试项目。2.1
V01)正常初始化程序(链路建立)101)接收DISC顺
102)接收RR监视顿
103)接收RNR监视顿
104)接收I顿
N01)C比特置0”值的SABME顿传送N02)用一个无效TEI值的顿传送
多帧操作规程测试(MFOS50)
本部分测试组包含4个测试项目。3.1(DL50_V01)初始化拒绝(DM)
3.2(DL50V02)初始化全部失败(SABME重发N200次)3.3(DL50V03)初始化失败(UA丢失)3.4(DL50101)SABME/DISC冲突
4多顿操作规程测试(MFOS60)
本部分测试组包含2个测试项目。4.1(DL60V01)DISC重发N200次
GB/T17904.2—1999
4.2(DL60101)DISC/SABME冲突
多顿操作规程测试(MFOS70)
本部分测试组包含23个测试项目。5.1
(DL70V01)正常信息传送-RR顿响应5.2
V02)正常信息传送-I顿响应
V03)迫使重传I顿
(DL70V04)正常的第二层拆链程序(DISC/P=1)(DL70V05)正常的第二层拆链程序(DISC/P=0)(DL70
V06)I顿丢失(IUT至网络侧)
V07)链路层监视
V08)RR响应顿丢失(网络侧至IUT)(DL70
101)网络侧重新建立数据链路连接(SABME/P=1)(DL70
I02)网络侧重新建立数据链路连接(SABME/P=0)103)RR响应顿丢失(IUT至网络侧)(DL70
104)I顿失去次序
105)无效的N(R)值,RR顿(c=1,P—0)I06)无效的N(R)值,RR顿(r-0,f=-1)107)无效的N(R)值,RR慎(r=0,f=0)N01)模128操作期间模为8的帧的接收N02)C比特置“0”值的I顿传送
N03)接收三字节的未定义或不能执行的命令顿或响应顿(DL70
N04)接收四字节的未定义或不能执行的命令帧或响应帧(DL70N05)接收一个信息字段长度超过规定长度的I顿(DL70
N06)接收含有附加信息字段的无编号顿(DISC顿)N07)接收含有附加信息字段的监视(RR顿)(DL70
N08)FCS校验机制测试
多帧操作规程测试(MFOS74)
本部分测试组包含3个测试项目。6.1(DL74V01)在网络侧指示“RNR”时IUT不应发送I顿6.2(DL74V02)N200,重传一顿的最大次数6.3(DL74_V03)T200,重传一顿的最大时间间隔7多顿操作规程测试(MF0S80)
本部分测试组包含2个测试项目。7.1(DL80V01)在定时器恢复操作期间迫使重传I顿7.2(DL80101)在定时器恢复状态I顿的接收8多顿操作规程测试(MFOS84)
本部分测试组包含1个测试项目。8.1(DL84V01)在网络侧指示\RNR”时IUT应保持在对端接收器忙状态9系统参数测试(SYSTEM)
本部分测试组包含3个测试项目。9.1(DS30V01)T202,发送TEI身份请求消息间的最小时间间隔9.2(DS70V01)T203,允许无帧可交换的最长时间9.3(DS74V01)K,窗口尺寸
A2.3测试方案
GB/T17904.2—1999
A2.3.1第二层管理规程测试(MGMT)本部分测试组包含16个测试项目,见表A1~表A16所示。表A1接收一个UI顿
测试编号:DM10_101
测试组:第二层管理规程测试(MGMT)测试项目:在TEI未分配状态接收到一个不期望的UI顿测试依据:GB/T17904.1—1999中7.2测试目的:保证IUT在TEI未分配状态不接收除用于TEI分配规理顿以外的其他所有帧。本测试仅在支持TEI自动分配规程(PCSTA_S1)的IUT中执行。
预期的顿信息流程:
测试器
AUTOMATTEI)以及能实现TEI未分配状态(PXIUTIUT
(SAPITED)
确保IUT无响应
测试准备:IUT应处于TEI未分配状态。帧信息内容:
测试器至IUT:
一个n字节UI顿(SAPI=0,TEI=除127以外的任何值),c=1,P=0。表A2
接收一个SABME顿
测试编号:DM10_102
测试组:第二层管理规程测试(MGMT)测试项目:在TEI未分配状态接收到一个不期望的SABME顿测试依据:GB/T17904.1-1999中7.2测试目的:保证IUT在TEI未分配状态不接收除用于TEI分配规理顿以外的其他所有赖。本测试仅在支持TEI自动分配规程(PCSTA_S1)的IUT中执行。
预期的顿信息流程:
测试器
AUTOMAT
(SAPI,TEI)
TEI)以及能实现TEI未分配状态(PX_IUTIUT
SABMEcp=1
确保IUT无响应
测试准备:IUT应处于TEI未分配状态。顿信息内容:
测试器至IUT:
1一个三字节SABME顿(SAPI=0,TEI=除127以外的任何值),c=1,P=0。8
测试编号:DM10_103
测试组:第二层管理规程测试(MGMT)GB/T17904.2—1999
表A3接收一个DISC顿
测试项目:在TEI未分配状态接收到一个不期望的DISC顿测试依据:GB/T17904.1—1999中7.2测试目的:保证IUT在TEI未分配状态不接收除用于TEI分配规理顿以外的其他所有慎。本测试仅在支持TEI自动分配规程(PCAUTOMATTEI)以及能实现TEI未分配状态(PX_IUTSTA_S1)的IUT中执行。
预期的顿信息流程:
测试器
测试准备:IUT应处于TEI未分配状态。赖信息内容:
测试器至IUT:
(SAPI,TEI)
确保IUT无应
一个三字节DISC顿(SAPI=0,TEI=除127以外的任何值),c=1,P=1。表A4接收一个RR顿
测试编号DM10_104
测试组:第二层管理规程测试(MGMT)测试项目:在TEI未分配状态接收到一个不期望的RR顿
测试依据:GB/T17904.1-1999中7.2测试目的:保证IUT在TEI未分配状态不接收除用于TEI分配规理顿以外的其他所有顿。本测试仅在支持TEI自动分配规程(PC_AUTOMATTEI)以及能实现TEI未分配状态(PX_IUTSTAS1)的IUT中执行。
预期的顿信息流程:
测试器
(SAPI,TEI)
RR c N(R) p=1
确保IUT无响应
测试准备:IUT应处于TEI未分配状态。帧信息内容:
测试器至IUT:
一个四字节RR顿(SAPI=0,TEI=除127以外的任何值),c=1,P=1。IUT
测试编号DM10_105
测试组:第二层管理规程测试(MGMT)GB/T17904.2—1999
表A5接收一个I顿
测试项目:在TEI未分配状态接收到一个不期望的I顿测试依据:GB/T17904.1—1999中7.2测试目的:保证IUT在TEI未分配状态不接收除用于TEI分配规理顿以外的其他所有赖。本测试仅在支持TEI自动分配规程(PCAUTOMATTEI)以及能实现TEI未分配状态(PX_IUTSTA_S1)的IUT中执行。
预期的顿信息流程;
测试器
(SAPI,TEI)
测试准备:IUT应处于TEI未分配状态。顿信息内容:
测试器至IUT:Www.bzxZ.net
确保IUT无应
一个n字节I顿(SAPI=0,TEI=除127以外的任何值),c=1,p=0。第三层内容是:RELEASE
表A6TEI分配拒绝
测试编号DM30_V01
测试组:第二层管理规程测试(MGMT)测试项目:TEI分配拒绝
测试依据:GB/T17904.1-1999中7.3.1,7.3.2测试目的:测试IUT对一个TEI身份拒绝消息的反应。本测试仅在支持TEI自动分配规程(PCSTA_S1)的IUT中执行。
预期的顿信息流程:
测试器
AUTOMAT
(SAPI,TEI)
(SAPI,TEI)
(SAPI.TED)
(SAPI,TEI)
测试准备:IUT应处于TEI未分配状态。10
TEI)以及能实现TEI未分配状态(PX_IUTIUT
[身份请求]
[身份拒绝]
【身份请求]
[身份分配]
3T202计时终止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国家标准(GB)标准计划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 返回顶部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