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其他行业标准 >>
- FZ/T 12072-2021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纱线
标准号:
FZ/T 12072-2021
标准名称:
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纱线
标准类别:
其他行业标准
英文名称:
Cotton and polyamidester fiber blended grey yarn标准状态:
现行-
发布日期:
2021-08-21 -
实施日期:
2022-02-01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pdf .zip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本文件规定了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纱线的术语和定义、产品分类、标记、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
本文件适用于环锭纺生产的精梳棉(棉含量≥50%)与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纱线。
部分标准内容:
ICS 59.080.20
CCSW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纺织行业标准
FZ/T12072—2021
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纱线
Cotton and polyamidester fiber blended grey yarn2021-08-21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2022-02-01实施
FZ/T12072—2021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文件由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棉纺织品分技术委员会(SAC/TC209/SC10)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南通双弘纺织有限公司、安徽翰联色纺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纤维检验局、昌吉溢达纺织有限公司、浙江春江轻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浙江九舜纺织有限公司、安徽君翰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徐州天虹银丰纺织有限公司、上海市纺织工业技术监督所、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吉宜军、吴加顺、张毅、吴霜、刘霞、蒋建清、徐美红、谢黎君、孙敦群、段丽慧、李杰。
1范围
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纱线
FZ/T12072—2021
本文件规定了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纱线的术语和定义、产品分类、标记、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
本文件适用于环锭纺生产的精梳棉(棉含量≥50%)与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纱线。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543.1纺织品纱线捻度的测定第1部分:直接计数法GB/T3292.1纺织品纱线条干不匀试验方法第1部分:电容法GB/T3916纺织品卷装纱单根纱线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CRE法)GB/T4743一2009纺织品卷装纱绞纱法线密度的测定GB/T8170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GB/T40912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聚酰胺酯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FZ/T01050—1997纺织品纱线疵点的分级与检验方法电容式FZ/T10007棉及化纤纯纺、混纺本色纱线检验规则FZ/T10008棉及化纤纯纺、混纺纱线标志与包装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聚酰胺酯纤维polyamidesterfiber以二元酸、二元醇和酰胺基团的化合物为原料经共聚、纺丝制成的纤维。[来源:FZ/T52044—2017,3.1]4产品分类、标记wwW.bzxz.Net
4.1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纱线的产品以不同混纺比及线密度分类。4.2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纱线的原料代号,精梳棉为JC,聚酰胺酯纤维为Y。4.3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纱线产品混纺比以公定质量比表示,具体表示为:棉含量/聚酰胺酯纤维含量。
4.4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纱线标记时,应在线密度前标明纱线的原料名称(或代号)及其混纺比:具体表示见下列示例。
FZ/T12072—2021
示例: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纱线密度为18.5tex,精梳棉含量为65%,聚酰胺酯纤维含量为35%,可写为JC/Y65/3518.5tex。
5要求
5.1项目
5.1.1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纱的要求包括线密度偏差率、线密度变异系数、单纱断裂强度、单纱断裂强力变异系数、条干均匀度变异系数、千米棉结(十200%)、十万米纱疵及纤维含量偏差8项指标。5.1.2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线的要求包括线密度偏差率、线密度变异系数、单线断裂强度、单线断裂强力变异系数、条干均匀度变异系数、捻度变异系数及纤维含量偏差7项指标。5.2分等规定
5.2.1同一原料、同一工艺连续生产的同一规格的产品作为一个或若干检验批。5.2.2产品质量等级分为优等品、一等品、二等品,低于二等品为等外品。5.2.3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纱线质量等级根据产品规格,以考核项目中最低一项进行评等。5.3技术要求
5.3.1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纱线的技术要求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纱(50%≤棉含量≤70%)的技术要求按表1规定执行。5.3.1.1
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线(50%≤棉含量≤70%)的技术要求按表2规定执行。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纱(棉含量>70%)的技术要求按表3规定执行。5.3.1.3
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线(棉含量>70%)的技术要求按表4规定执行。5.3.1.47
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纱(50%≤棉含量≤70%)的技术要求公称线密度
11.1~13.0
13.1~16.0
线密度
偏差率
线密度变
异系数/%
单纱断裂强
度/(cN/tex)
单纱断裂强力
变异系数/%
条干均匀度
变异系数/%
千米棉结
(+200%)/
(个/km)≤
十万米纱疵
个/105m
公称线密度
20.1~24.0
24.1~31.0
31.1~37.0
37.1~60.0
FZ/T12072—2021
表1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纱(50%棉含量<70%)的技术要求(续)等
线密度
偏差率
公称线密度
8.1×2~11.0×2
11.1×2~13.0×2
13.1×216.0×2
16.1×220.0×2
20.1×224.0×2
线密度变
异系数/%
单纱断裂强
度/(cN/tex)
单纱断裂强力
变异系数/%
条干均匀度
变异系数/%
千米棉结
(+200%)/
(个/km)≤
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线(50%<棉含量<70%)的技术要求等
线密度
偏差率
线密度变
异系数/%
单线断裂强
度/(cN/tex)
单线断裂强力
变异系数/%
条干均匀度
变异系数/%
十万米纱疵
个/105m
捻度变异
系数/%
FZ/T12072—2021
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线(50%<棉含量<70%)的技术要求(续)公称线密度
24.1×2~31.0×2
31.1×2~37.0×2
37.1×2~60.0×2
公称线密度
11.1~13.0
13.1~16.0
16.1~20.0
20.1~24.0
24.1~31.0
线密度
偏差率
线密度变
异系数/%
单线断裂强
度/(cN/tex)
单线断裂强力
变异系数/%
条干均匀度
变异系数/%
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纱(棉含量>70%)的技术要求线密度
偏差率
线密度变
异系数/%
单纱断裂
cN/tex
单纱断裂
强力变异
系数/%
条干均匀
度变异系
千米棉结
(+200%)/
(个/km)
捻度变异
系数/%
十万米纱疵
个/105m
公称线密度
31.1~37.0
37.1~60.0
公称线密度
FZ/T12072—2021
表3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纱(棉含量>70%)的技术要求(续)线密度
8.1×2~11.0×2
11.1×2~13.0×2
13.1×2~16.0×2
16.1×2~20.0×2
20.1X2~24.0X2
24.1×2~31.0×2
31.1×2~37.0×2
37.1×2~60.0×2
偏差率
线密度变
异系数/%
单纱断裂
cN/tex
单纱断裂
强力变异
系数/%
条干均匀
度变异系
千米棉结
(+200%)/
(个/km)
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线(棉含量>70%)的技术要求线密度
偏差率
线密度变异
系数/%
单线断裂强度
cN/tex
单线断裂强力
变异系数/%
条干均匀度
变异系数/%
十万米纱症
个/105m
捻度变异
系数/%
FZ/T12072—2021
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纱线其他技术要求5.3.2
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纱线的纤维含量允许偏差为土1.5%。6试验方法
6.1线密度偏差率、线密度变异系数试验线密度偏差率按式(1)计算,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其中100m纱线的实测干燥质量按GB/T4743一2009中程序2烘干后折算,100m纱线的标准干燥质量按式(A.4)计算;线密度变异系数按GB/T4743一2009中程序1调湿平衡后,按式(2)计算,计算结果按GB/T8170修约至小数点后一位。
D=mm=ma ×100
式中:
式中:
线密度偏差率,%;
-100m纱的实测干燥质量,单位为克(g);-100m纱的标准干燥质量,单位为克(g)。(mei -m.)2
-线密度变异系数,%;
每个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m。——试样的平均质量,单位为克(g);n——试样的总个数。
6.2单纱(线)断裂强度及单纱(线)断裂强力变异系数试验按GB/T3916规定执行。
6.3条干均匀度变异系数、千米棉结(+200%)试验按GB/T3292.1规定执行。
6.4十万米纱疵试验
(1)
(2)
按FZ/T01050—1997规定执行,十万米纱疵结果用A3、B3、C3、D2及以上九级疵点之和表示。6.5捻度试验
按GB/T2543.1规定执行。
6.6纤维含量试验
按GB/T40912规定执行,纤维含量以净干质量结合公定回潮率计算的公定质量百分率表示。6
检验规则
按FZ/T10007规定执行。
标志、包装
按FZ/T10008规定执行。
用户对产品有特殊要求者,供需双方可另订协议。FZ/T12072—2021
FZ/T12072—2021
附录A
(规范性)
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纱线百米质量的计算A.1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纱线的公定回潮率可按干重混纺比例计算,也可按公定质量混纺比例计算,见式(A.1)和式(A.2),计算结果修约至小数点后一位。其中棉公定回潮率为8.5%,聚酰胺酯纤维公定回潮率为0.66%。
a)以干重混纺比例计算公定回潮率,以百分率表示:W
WcXAc+WXAy
b)以公定质量混纺比例计算公定回潮率,以百分率表示:ByWy
式中:
公定回潮率,%;
棉、聚酰胺酯纤维公定回潮率,%1+
棉、聚酰胺酯纤维干燥质量混纺百分比例;Ac.Ax
-棉、聚酰胺酯纤维公定质量混纺百分比例。Bc.By
...(A.1)
.(A.2)
A.2100m纱线在公定回潮率时的标准质量m按式(A.3)计算,计算结果按GB/T8170修约至小数点后三位。
式中:
-100m纱线在公定回潮率的标准质量,单位为克(g);纱线的公称线密度,单位为特克斯(tex)。.(A.3)
A.3100m纱线标准干燥质量md按式(A.4)计算,计算结果按GB/T8170修约至小数点后三位。T.
ma=×100+w
式中:
-100m纱线标准干燥质量,单位为克(g);纱线的公称线密度,单位为特克斯(tex);公定回潮率,%。
.(A.4)
[1]] FZ/T52044—2017
参考文献
聚酰胺酯短纤维
FZ/T12072—2021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CCSW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纺织行业标准
FZ/T12072—2021
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纱线
Cotton and polyamidester fiber blended grey yarn2021-08-21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2022-02-01实施
FZ/T12072—2021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文件由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棉纺织品分技术委员会(SAC/TC209/SC10)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南通双弘纺织有限公司、安徽翰联色纺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纤维检验局、昌吉溢达纺织有限公司、浙江春江轻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浙江九舜纺织有限公司、安徽君翰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徐州天虹银丰纺织有限公司、上海市纺织工业技术监督所、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吉宜军、吴加顺、张毅、吴霜、刘霞、蒋建清、徐美红、谢黎君、孙敦群、段丽慧、李杰。
1范围
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纱线
FZ/T12072—2021
本文件规定了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纱线的术语和定义、产品分类、标记、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
本文件适用于环锭纺生产的精梳棉(棉含量≥50%)与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纱线。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543.1纺织品纱线捻度的测定第1部分:直接计数法GB/T3292.1纺织品纱线条干不匀试验方法第1部分:电容法GB/T3916纺织品卷装纱单根纱线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CRE法)GB/T4743一2009纺织品卷装纱绞纱法线密度的测定GB/T8170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GB/T40912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聚酰胺酯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FZ/T01050—1997纺织品纱线疵点的分级与检验方法电容式FZ/T10007棉及化纤纯纺、混纺本色纱线检验规则FZ/T10008棉及化纤纯纺、混纺纱线标志与包装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聚酰胺酯纤维polyamidesterfiber以二元酸、二元醇和酰胺基团的化合物为原料经共聚、纺丝制成的纤维。[来源:FZ/T52044—2017,3.1]4产品分类、标记wwW.bzxz.Net
4.1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纱线的产品以不同混纺比及线密度分类。4.2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纱线的原料代号,精梳棉为JC,聚酰胺酯纤维为Y。4.3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纱线产品混纺比以公定质量比表示,具体表示为:棉含量/聚酰胺酯纤维含量。
4.4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纱线标记时,应在线密度前标明纱线的原料名称(或代号)及其混纺比:具体表示见下列示例。
FZ/T12072—2021
示例: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纱线密度为18.5tex,精梳棉含量为65%,聚酰胺酯纤维含量为35%,可写为JC/Y65/3518.5tex。
5要求
5.1项目
5.1.1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纱的要求包括线密度偏差率、线密度变异系数、单纱断裂强度、单纱断裂强力变异系数、条干均匀度变异系数、千米棉结(十200%)、十万米纱疵及纤维含量偏差8项指标。5.1.2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线的要求包括线密度偏差率、线密度变异系数、单线断裂强度、单线断裂强力变异系数、条干均匀度变异系数、捻度变异系数及纤维含量偏差7项指标。5.2分等规定
5.2.1同一原料、同一工艺连续生产的同一规格的产品作为一个或若干检验批。5.2.2产品质量等级分为优等品、一等品、二等品,低于二等品为等外品。5.2.3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纱线质量等级根据产品规格,以考核项目中最低一项进行评等。5.3技术要求
5.3.1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纱线的技术要求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纱(50%≤棉含量≤70%)的技术要求按表1规定执行。5.3.1.1
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线(50%≤棉含量≤70%)的技术要求按表2规定执行。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纱(棉含量>70%)的技术要求按表3规定执行。5.3.1.3
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线(棉含量>70%)的技术要求按表4规定执行。5.3.1.47
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纱(50%≤棉含量≤70%)的技术要求公称线密度
11.1~13.0
13.1~16.0
线密度
偏差率
线密度变
异系数/%
单纱断裂强
度/(cN/tex)
单纱断裂强力
变异系数/%
条干均匀度
变异系数/%
千米棉结
(+200%)/
(个/km)≤
十万米纱疵
个/105m
公称线密度
20.1~24.0
24.1~31.0
31.1~37.0
37.1~60.0
FZ/T12072—2021
表1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纱(50%棉含量<70%)的技术要求(续)等
线密度
偏差率
公称线密度
8.1×2~11.0×2
11.1×2~13.0×2
13.1×216.0×2
16.1×220.0×2
20.1×224.0×2
线密度变
异系数/%
单纱断裂强
度/(cN/tex)
单纱断裂强力
变异系数/%
条干均匀度
变异系数/%
千米棉结
(+200%)/
(个/km)≤
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线(50%<棉含量<70%)的技术要求等
线密度
偏差率
线密度变
异系数/%
单线断裂强
度/(cN/tex)
单线断裂强力
变异系数/%
条干均匀度
变异系数/%
十万米纱疵
个/105m
捻度变异
系数/%
FZ/T12072—2021
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线(50%<棉含量<70%)的技术要求(续)公称线密度
24.1×2~31.0×2
31.1×2~37.0×2
37.1×2~60.0×2
公称线密度
11.1~13.0
13.1~16.0
16.1~20.0
20.1~24.0
24.1~31.0
线密度
偏差率
线密度变
异系数/%
单线断裂强
度/(cN/tex)
单线断裂强力
变异系数/%
条干均匀度
变异系数/%
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纱(棉含量>70%)的技术要求线密度
偏差率
线密度变
异系数/%
单纱断裂
cN/tex
单纱断裂
强力变异
系数/%
条干均匀
度变异系
千米棉结
(+200%)/
(个/km)
捻度变异
系数/%
十万米纱疵
个/105m
公称线密度
31.1~37.0
37.1~60.0
公称线密度
FZ/T12072—2021
表3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纱(棉含量>70%)的技术要求(续)线密度
8.1×2~11.0×2
11.1×2~13.0×2
13.1×2~16.0×2
16.1×2~20.0×2
20.1X2~24.0X2
24.1×2~31.0×2
31.1×2~37.0×2
37.1×2~60.0×2
偏差率
线密度变
异系数/%
单纱断裂
cN/tex
单纱断裂
强力变异
系数/%
条干均匀
度变异系
千米棉结
(+200%)/
(个/km)
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线(棉含量>70%)的技术要求线密度
偏差率
线密度变异
系数/%
单线断裂强度
cN/tex
单线断裂强力
变异系数/%
条干均匀度
变异系数/%
十万米纱症
个/105m
捻度变异
系数/%
FZ/T12072—2021
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纱线其他技术要求5.3.2
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纱线的纤维含量允许偏差为土1.5%。6试验方法
6.1线密度偏差率、线密度变异系数试验线密度偏差率按式(1)计算,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其中100m纱线的实测干燥质量按GB/T4743一2009中程序2烘干后折算,100m纱线的标准干燥质量按式(A.4)计算;线密度变异系数按GB/T4743一2009中程序1调湿平衡后,按式(2)计算,计算结果按GB/T8170修约至小数点后一位。
D=mm=ma ×100
式中:
式中:
线密度偏差率,%;
-100m纱的实测干燥质量,单位为克(g);-100m纱的标准干燥质量,单位为克(g)。(mei -m.)2
-线密度变异系数,%;
每个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m。——试样的平均质量,单位为克(g);n——试样的总个数。
6.2单纱(线)断裂强度及单纱(线)断裂强力变异系数试验按GB/T3916规定执行。
6.3条干均匀度变异系数、千米棉结(+200%)试验按GB/T3292.1规定执行。
6.4十万米纱疵试验
(1)
(2)
按FZ/T01050—1997规定执行,十万米纱疵结果用A3、B3、C3、D2及以上九级疵点之和表示。6.5捻度试验
按GB/T2543.1规定执行。
6.6纤维含量试验
按GB/T40912规定执行,纤维含量以净干质量结合公定回潮率计算的公定质量百分率表示。6
检验规则
按FZ/T10007规定执行。
标志、包装
按FZ/T10008规定执行。
用户对产品有特殊要求者,供需双方可另订协议。FZ/T12072—2021
FZ/T12072—2021
附录A
(规范性)
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纱线百米质量的计算A.1棉聚酰胺酯纤维混纺本色纱线的公定回潮率可按干重混纺比例计算,也可按公定质量混纺比例计算,见式(A.1)和式(A.2),计算结果修约至小数点后一位。其中棉公定回潮率为8.5%,聚酰胺酯纤维公定回潮率为0.66%。
a)以干重混纺比例计算公定回潮率,以百分率表示:W
WcXAc+WXAy
b)以公定质量混纺比例计算公定回潮率,以百分率表示:ByWy
式中:
公定回潮率,%;
棉、聚酰胺酯纤维公定回潮率,%1+
棉、聚酰胺酯纤维干燥质量混纺百分比例;Ac.Ax
-棉、聚酰胺酯纤维公定质量混纺百分比例。Bc.By
...(A.1)
.(A.2)
A.2100m纱线在公定回潮率时的标准质量m按式(A.3)计算,计算结果按GB/T8170修约至小数点后三位。
式中:
-100m纱线在公定回潮率的标准质量,单位为克(g);纱线的公称线密度,单位为特克斯(tex)。.(A.3)
A.3100m纱线标准干燥质量md按式(A.4)计算,计算结果按GB/T8170修约至小数点后三位。T.
ma=×100+w
式中:
-100m纱线标准干燥质量,单位为克(g);纱线的公称线密度,单位为特克斯(tex);公定回潮率,%。
.(A.4)
[1]] FZ/T52044—2017
参考文献
聚酰胺酯短纤维
FZ/T12072—2021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其它标准
- 热门标准
- 其他行业标准
- JB/T7673-2011 真空技术 真空设备型号编制方法
- TB/T3523.3-2018 交流传动电力机车试验方法 第3部分:温升、电气保护及辅助机组试验
- JB/T6313.3-2011 电工铜编织线 第3部分:直纹编织线
- QX/T409-2017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 番茄
- YS/T1168-2016 饰品用锗合金
- YS/T3044-2022 铜冶炼侧吹炉协同处置氰渣技术规范
- YS/T891-2013 高纯钛化学分析方法 痕量杂质元素的测定 辉光放电质谱法
- DGJ08-2077-2010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范
- QX/T365-2016 气象卫星接收时间表格式
- YS/T940-2013 柠檬酸金钾
- YS/T515-2012 钨丝下垂试验方法
- NB/T33006-2013 电动汽车电池箱更换设备通用技术要求
- FZ/T01159-2022 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蚕丝与羊毛或其他动物毛纤维的混合物(盐酸法)
- GJ16-1973 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 CNAS-EC-042:2014 关于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要求符合性关系的说明
- 行业新闻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25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bzxznet@163.com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5141790号-2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514179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