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通信行业标准(YD) >>
- YD/T 1021-1999 VB5.2 接口技术规范

【YD通讯标准】 VB5.2 接口技术规范
- YD/T1021-1999
- 现行
标准号:
YD/T 1021-1999
标准名称:
VB5.2 接口技术规范
标准类别:
通信行业标准(YD)
标准状态:
现行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zip .pdf下载大小:
3.68 MB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YD/T 1021-1999.VB5.2 interfac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1范围
1.1 概述
YD/T 1021规定了接入网(AN)和业务节点(SN)之间的VB5.2参考点上接口的物理过程和协议要求,VB5.2参考点提供灵活的(通过指配的)虚通道链路(VPL)分配功能和灵活的(通过指配的)虚通路链路(VCL)分配功能(由Q3接口控制),还通过宽带承载连接控制(B-BCC)协议提供受控于SN的即时VC链路分配。VB5.2参考点是VB5.1参考点的一个超集,增加了B-BCC功能,允许通过VB5参考点在AN中进行即时VC链路分配。
根据《接人网技术体制》的相关规定,本标准暂不采纳ITU-T建议G.967.2中对AN内部交换的有关描述。
1.2 支持的接人类型
VB5.2接口支持以下B-ISDN用户接人类型,这些用户接入类型具有ITU-T建议1.432.1所定义的一般用户网络接口(UNI)特性:
a)符合ITU-T建议I.432.2中155Mbit/s和622Mbit/s的基于SDH或基于信元的B-ISDN接人。
b)符合ITU-T建议I.432.3中基于PDH的2Mbit/s的B-ISDN接入;
c)符合ITU-T建议,速率为34Mbit/s和45Mbit/s的基于PDH的B-ISDN接人;
注:速率为45Mbit/s的基于PDH的B-ISDN接人仅在特定条件下使用。
d)符合ITU-T建议I.432. 5(25. 6Mbit/s)的B-ISDN接人。
符合未来的ITU-T建议的B-ISDN接人类型在VB5.1参考点上可能需要附加功能。
为了提供从窄带向宽带的接人网和业务节点安排的过渡,为以下接口定义的窄带接人类型也应该被支持:
——V5.1接口;
——V5.2接口。
对它们的支持是按照ITU-T建议G.902的综合方案,使用电路仿真功能进行电路模式到ATM的转换来实现的

部分标准内容:
本标准主要是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T建议G.967.2(1998.9)编制的。本标准提供了接人网(AN)与业务节点(SN)之间的VB5.2参考点接口的物理过程及协议要求。VB5.2参考点提供灵活的(通过指配的)虚通道链路(VPL)分配功能和灵活的(通过指配的)虚通路链路(VCL)分配功能(由Q3接口控制),还通过宽带承载连接控制(B-BCC)协议提供受控于SN的即时VC链路分配。VB5.2参考点是VB5.1参考点的一个超集,增加了B-BCC功能,允许通过VB5参考点在AN中进行即时VC链路分配。用于支持下列接人类型:a)符合ITU-T建议I.432.2中155Mbit/s和622Mbit/s的基于SDH或基于信元的B-ISDN接人
b)符合ITU-T建议I.432.3中基于PDH的2Mbit/s的B-ISDN接人;c)符合 ITU-T建议,速率为 34Mbit/s和45Mbit/s 的基于 PDH的 B-ISDN接人;d)符合 ITU-T建议I.432.5(25.6Mbit/s)的 B-ISDN接人,e)V5.1接口和V5.2接口所支持的窄带接人类型;f)非B-ISDN接人类型。
附录A~附录E均为提示的附录。本标准由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信息产业部电信传输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丁玮、牛中允、敖立、石友康。741
1范围
1.1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VB5.2接口技术规范
VB5. 2 interfac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YD/T 1021—1999
本标准规定了接人网(AN)和业务节点(SN)之间的VB5.2参考点上接口的物理过程和协议要求,VB5.2参考点提供灵活的(通过指配的)虚通道链路(VPL)分配功能和灵活的(通过指配的)翩通路链路(VCI.)分配功能(由Q3接口控制),还通过宽带承载连接控制(B-BCC)协议提供受控于SN的即时VC链路分配。VB5.2参考点是VB5.1参考点的一个超集,增加了B-BCC功能,允许通过VB5参考点在AN中进行即时VC链路分配。
根据《接入网技术体制》的相关规定,本标准暂不采纳ITU-T建议G.967.2中对AN内部交换的有关描述。
1.2支持的接人类型
VB5.2接口支持以下B-ISDN用户接人类型,这些用户接人类型具有ITU-T建议1.432.1所定义的一般用户网络接口(UNI)特性:a)符合ITU-T建议I.432.2中155Mbit/s和622Mbit/s的基于SDH或基于信元的B-ISDN接人。
b)符合ITU-T建议I.432.3中基于PDH的2Mbit/s的B-ISDN接人;c)符合ITU-T建议,速率为34Mbit/s和45Mbit/s的基于PDH的B-ISDN接人;注:速率为45Mbit/s的基于PDH的B-ISDN接人仅在特定条件下使用。d)符合ITU-T建议I.432.5(25.6Mbit/s)的B-ISDN接人。符合未来的ITU-T建议的B-ISDN接入类型在VB5.1参考点上可能需要附加功能。为了提供从窄带向宽带的接人网和业务节点安排的过渡,为以下接口定义的窄带接人类型也应该被支持:
—V5.1接口,
V5.2接口。
对它们的支持是按照ITU-T建议G.902的综合方案,使用电路仿真功能进行电路模式到ATM的转换来实现的。
除了这些B-ISDN和窄带用户接入类型,VB5.2接口也支持非B-ISDN接人类型。非B-ISDN接入类型举例如下:
a)支持不对称/多媒体业务的接人类型,例如VOD;b)支持广播业务的接人类型;
c)支持LAN互连功能的接人类型;d)通过ATMVP交叉连接可以支持的接入类型。YD/T9971998中所描述的虚拟用户端口(VUP)的概念,可以被应用于任何种特定的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1999-07-13批准742
iiKAoNiKAca
1999-12-01实施
YD/T 1021-- 1999
根据B-ISDN原则,VB5.2参考点接口上的远端接人安排应当支持交换型和(半)永久点到点以及点到多点连接。它以双向或单向的配置提供直接接入安排所支持的单媒体或多媒体类型的无连接和面向连接的即时业务、保留业务和永久业务。与用户接人相关的安全管理不在本标准考虑的范围之内。这些安全管理功能对VB5.2参考点没有影响。
本标准不规定这些要求在AN中的具体实施,只要VB5.2参考点处接口的功能符合本标准要求,对于各种实施方案均无限制。
本标准不规定任何SN中的系统或设备,或通过VB5.2参考点接口连接到SN的系统或设备,只描述了VB5.2参考点处接口的特性。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雨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YD/T997--1999VB5.1接口技术规范YDN020--1996本地数字交换机和接入网之间的V5.1接口技术规范YDN021-1996本地数字交换机和接人网之间的V5.2接口技术规范顿中继技术体制(修订版)
YDN 007—1996
YDN051一1997接人网技术体制(暂行规定)YDN052—1997B-ISDNATM层技术规范YDN053.1-1997B-ISDNATM适配层(AAL)类型1技术规范YDN053.3—1997B-ISDNATM适配层(AAL)类型3/4规范YDN 053.4-—1997B-ISDN ATM.适配层(AAL)类型 5规范ITU-T建议E.412(10/1992)
ITU-T建议E.736草案(01/97)
ITU-T 建议 G.704(07/95)
ITU-T 建议 I.121(04/91)
ITU-T 建议1.150(11/95)
ITU-T建议I.311(03/93)
ITU-T 建议1.321(04/93)
ITU-T 建议 I.324(10/91)
ITU-T建议I.327(03/93)
ITU-T 建议 1.356(10/96)
ITU-T建议I.371(08/96)
TU-1 建议 I.414(03/97)
ITU-T建议I.432.1(08/96)
ITU-T建议I.432.2(08/96)
ITU-T 建议 I.432.3(08/96)
ITU-T 建议1.432.5(02/97)
ITU-T建议1.610(11/95)
ITU-T建议I.731(03/95)
ITU-T 建议I.732(03/96)
网络管理控制
B-ISDN中信元级业务量控制方法次群速率和二次群系统级别所用的同步顺结构ISDN 的宽带方面
B-ISDN异步传送模式功能特性
B-ISDN-般网络概况
B-ISDN协议参考模型及其应用
ISDN网络体系
B-ISDN功能体系
B-ISDNATM层信元传送性能
B-ISDN业务量控制和拥塞控制
ISDN和B-ISDN用户接人:第一层建议概况B-ISDN用户网络接口
B-ISDN用户网络接口
B-ISDN用户网络接口
--般特性
155520kbit/s和622080kbit/s操1544kbit/s和2048kbit/s操作
J3-ISDN用户网络接口——-用于25600kbit/s操作的物理层规范
B-ISDN操作和维护原则及功能
ATM设备的功能特性
ATM设备类型和一般特性
ITU-T 建议I.751(03/96)
ITU-T建议 G.823(07/96)
ITU-T建议Q.832.1
YD/T1021—1999
ATM网元管理
业务量管理的阶段2和阶段3功能性规范VB5.1管理
ITU-T建议Q.832.2草案(11/98)VB5.2管理ITU-T建议Q.2110(07/94)
ITU-T 建议Q.2120(02/95)
ITU-T 建议 Q.2130(07/94)
ITU-T建议Q-2931(02/95)
ITU-T建议Q-2961.1(10/95)
ITU-T 建议 Q.2961.2(06/97)
ITU-T建议Q.2961.3(09/97)
ITU-T 建议Q.2961.4(09/97)
ITU-T建议Q.2961.5草案
ITU-T建议Q.2961.6(05/98)
ITU-T建议Q.2962(05/98)
ITU-T 建议 Q.2963.1(07/96)
ITU-T建议Q.2963.2(09/97)
ITU-T建议Q.2963.3(05/98)
ITU-T 建议Q.2971(10/95)
ITU-T 建议X.731(01/92)
ITU-T 建议 X.800(03/91)
ITU-T 建议 Z.100(03/93)
ITU-T建议Z.105(03/95)
ITU-T建议Z.120(03/93)
3定义、符号及缩略语
3.1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B-ISDNATM适配层业务特定面向连接协议(SSCOP)B-ISDN元信令协议
B-ISDN信令ATM适配层--一用于用户网络接口信令的业务特定协调功能(SSCF)
DSS2—用于基本呼叫/连接控制的用户网络接口第3层2号数字用户信令系统(DSS2)附加业务量参数:支持填充选项和可维持信元率参数集业务量参数的附加信令能力
2号数字用户信令系统(DSS2)附加业务量参数:在宽带承载连接信息单元中支持ATM传送能力2号数字用户信令系统(DSS2)附加业务量参数:支持可用比特率(ABR)ATM传送能力业务量参数的信令能力
2号数字用户信令系统(DSS2)附加业务量参数:支持ATM块传送(ABT)一一ATM传送能力业务量参数的信令能力
DSS2信元时延变化容限指示
2号数字用户信令系统(DSS2)支持SBR2和SBR3ATM传送能力的附加信令过程
2号数字用户信令系统(DSS2)在呼叫/连接建立阶段的连接特性协商
2号数字用户信令系统(DSS2)连接修改:连接所有者进行的峰值信元率修改
2号数字用户信令系统(DSS2)连接修改:可维持信元率参数集的修改过程
2号数字用户信令系统(DSS2)连接修改:连接所有者进行的带协商的ATM业务量描述语的修改2号数字用户信令系统(DSS2)点到多点呼叫/连接控制的用户网络接口(UNI)第3层规范
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系统管理状态管理功能用于ITU-T应用的OSI安全体系
ITU-T规范和描述语言(SDL)
SDL 与 ASN.1的组合(SDL/ASN.1)消息顺序图(MSC)
B-BCC功能:为了在SN的控制下建立、修改和释放VCC的接入网部分而提供的连接控制功能集。744
iKAoNniKAca-
YD/T 1021-1999
B-BCC协议SN和AN之间的支持B-BCC功能的第3层协议。此外,本规范还使用了VB5.1接口规范定义的一些术语:逻辑业务端口(LSP)、逻辑用户端口(LUP)、物理业务端口(PSP)、物理用户端口(PUP)、RTMC功能、RTMC协议、虚拟用户端口(VUP)。3.2缩略语
AAL-SAP
ATM-SAP
B-ISDN
B-ISUP
ISDN-BA
ISDN-PRA
N-ISDN
接人适配功能
ATM适配层
ATM适配层一业务接入点
X类ATM适配层
接人网
异步传送模式
异步传送模式一业务接入点
ATM交叉连接
宽带承载连接控制
宽带交换终端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
宽带ISDN信令用户部分
宽带本地交换机
宽带用户网络接口
连接接纳控制
恒定比特率
2048kbit/s信号电路仿真
信元丢失优先级
无连接服务器
公共部分汇聚子层
用户驻地设备
用户驻地网
2号数字用户信令系统
交换终端
有限状态机
综合业务数字网
综合业务数字网一基本接人
综合业务数字网—次群速率接人局域网
层管理实体
逻辑业务端口
线路终端
逻辑用户端口
管理信息库
消息序列图表
窄带综合业务数字网
网络一网络接口
YD/T1021—1999
网络参数控制
2类网络终端
运行管理和维护
准同步数字体系
协议参考模型
逻辑业务端口
公用交换电话网
点到多点
点到点
物理用户端口
M.3010定义的Q管理接口参考点
服务质量
实时管理协调(功能)
信令ATM适配层
特定接人功能
业务接人点
拆装子层
同步数字体系
业务数据单元
业务节点
业务节点接口
段开销
段端口
段端口功能,
业务特定协调功能
业务特定面向连接协议
同步传送模式
传输汇聚(子层)
终端设备
电信管理网
传输媒质
传输通路
传输通路终结
用户网络接口
使用参数控制
用户端口功能
宽带\V”参考点
虚通路
虚通路连接
虚通路连接终结
虚通路实体
虚通路标识符
虚通路链路
Ti KAoNni KAca-
4应用范围
YD/T1021—1999
虚通路复用实体
虚通道
虚通道连接
虚通道连接标识符
虚通道连接终结
虚通道实体
虚通道标识符
虚通道链路
虚通道复用实体
虚拟用户端口
本标推应用于ITU-T建议I.414规定的具有接入网功能的远谢接人安排(B-ISDN用户接人情况,在接入网的VB5.2参考点上具有即时连接分配功能的远端接人应用),提供用户对各种不同业务节点类型的接人,见YD/T997—1999的4.4。每个接人网类型或配置不必全部提供本标准中所提及的所有接人类型、功能和接口能力。通常,在一特定的网络应用中,接人网特性、功能和接口应由接人网和有关的业务提供者来确定。提出VB5.2参考点是为了比VB5.1参考点更有效地利用与SNI相关的AN资源和SN资源。因此VB5.2参考点的应用与YD/T997一1999的第4章所述应用是相同的。原刻上的不同是增加了B-BCC协议。使用VB5.2规范允许SN在这些场合下在AN中个连接一个连接地进行动态资源分配,使用VB5.1参考点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5VB5.2参考点概念介绍
本章定义了具有VB5.2参考点的远端接入安排的基本原厕、要求以及一般功能结构。VB5.2参考点处的接口是基于ATM的业务节点接口(SNI)。VB5.2参考点概念基于ITU-T建议G.902。
运用ITU-T建议G.902中的术语和定义,VB5.2参考点概念的一般特性可描述如下:—VB5:2参考点属于V参考点的接人综合类,即信号结构可以是相同接人类型或不同接人类型的多个接人的复用。
VB5.2参考点支持业务特定的SN(例如宽带本地交换、基于ATM的租用线SN),也支持组合型的SN(例如窄带和宽带本地交换组合在一起)。5.1VB5.2一般设计原则
本节定义了具有VB5.2参考点的远端接人安排的基本原则。a)使用AN是为了将UNI的信令和数据流以经济有效的方式进行复用/解复用,然后将这些消息流提交给 SN,并且使 SN 能确定 UNI 的源或宿。b)AN不解释(用户)信令。
c)呼叫控制和相关连接控制由SN侧负责。即在VB5.2参考点的正常工作过程中,AN可以不知道正在进行的业务和呼叫状态。d)AN基于用户信令信息对业务提供者进行选择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样需要在AN内具备SN的功能。
但是对基于ATM的接人类型,AN可以使用经指配关联到这些SN的相应VP,以单个UNI同时支持对不同SN的接入(见5.3.1的共享UNI)。在这种情况下,由用户终端选择业务提供者,而与AN和 SNI无关。
YD/T 1021—1999
e)对时间要求严格的管理功能需要AN与SN之间的实时协调,应以在VB5.2参考点上进行通信的方式而完成。
f)根据ITU-T建议I.414,VB5.2参考点概念支持由SN控制在AN中进行的ATM复用/交叉连接和即时的VC链路分配。在AN中进行即时的VP链路分配待定。g)仅当用户要求计费信息作为已预定业务的一部分时,该计费信息可以通过VB5.2参考点,而当AN将它作为提供消息的手段来使用时,该信息不能通过VB5.2参考点。h)信号音和通知音应由SN而不是AN产生。i)如果AN内提供组播,则只允许从SNI到UNI方向进行。否则组播被认为是SN提供的-种业务。
j)以下(ATM层)业务量控制和拥塞控制功能应符合ITU-T建议I.371,I.372和E.736。使用VP进行网络资源管理;
连接接纳控制(CAC);
使用参数控制(UPC)/网络参数控制(NPC)功能;优先级控制;
业务量整形;
快速资源管理,
通过选择性信元丢弃和/或前向显式拥塞指示(EFCI)进行的拥塞控制;根据ITU-T建议I.371,些业务量控制和拥塞控制功能(如NPC、业务量整形)是网络选项。k)在SN控制下在AN中建立VC连接应以VB5.2参考点上通信的方式进行。5.2VB5.2参考点的一般参考模型见 YD/T 997—1999中 5.2
5.2各功能群的般特性
5.3.1用户端口功能特性
见YD/T 997--1999中 5.3.1
5.3.2ATM连接功能的特性
本节定义了具有VB5.2参考点的AN中ATM连接功能的特性。a)用户VP与VB5.2参考点的关联UNI处的一个VP可以与一个且仅与一个VB5.2参考点相关联。这种关联是通过对相应逻辑用户端口进行指配,在静态的基础上建立的,并且必须与相关的SN协调。b)指配连接
ATM连接功能提供VP级和/或VC级的指配连接(即VP和/或VC级的ATM交叉连接)。c)即时连接
ATM交叉连接功能提供受控于SN(即通过B-BCC协议)的VC级即时交叉连接。5.3.3·业务端口功能特性
见YD/T 997—1999中5.3.3。
5.4功能模型
本节规定了应用于具有VB5.2参考点的接入安排中的用户端口功能、业务端口功能以及ATM连接功能的建模思想。它基于5.3所规定的一般特性。5.4.1用户端口功能模型
见 YD/T 997—1999 中 5.4.1。5.4.2业务端口功能模型
见YD/T997--1999中5.4.2。
5.4.3ATM连接功能模型
I KAoNni KAca.
YD/T1021—1999
在逻辑用户端口到逻辑业务端口的已指配关联中,具有VB5.2参考点的AN中的ATM连接功能提供以下连接:
-VP级的指配连接;
VC级的指配连接;
VC级的即时连接。
在VC交叉连接情况下,一个逻辑用户端口处的一个VP中的所有VC链路被交叉连接到同一个逻辑业务端口。
VP级的ATM交叉连接通过指配来完成。VC级的ATM交叉连接通过指配完成或即时进行。AN中的ATM交叉连接功能的功能模型如图1所示,作为配置示例,在AN内存在两个逻辑业务端口(即VB5.2参考点)。
接人网
LUP功能
用户增口
用户端口
用户端口
用户端口
VP和/或VC级
ATM交叉连功能
LSP功能
业务端口
业务端口
AN内ATM交叉连接功能的功能模型5.5物理端口、逻辑端口的AN和SN视图见YD/T 997—1999中5.5。
6过程接口要求
6.1介绍
图2所示是VB5.2参考点在(物理)接口上的功能描述。虚通道链路和虚通路链路
RTMC功能
接入网
B—BCC功能
OAM流
图2VB5.2参考点处接口的功能
图中所示功能的简要描述如下:a)虚通道链路和虚通路链路
VB5.2支持用户平面(即用户数据)、控制平面(即用户网络信令和B-BCC信令)和管理平面L即元信令(如果有),RTMC协议信息的ATM层。该信息将由虚通路链路承载,虚通路链路由虚通道链路749
承载。
b)实时管理协调功能
YD/T1021---1999Www.bzxZ.net
该功能在VB5.2参考点上通过特定协议(RTMC协议)在接人网和业务节点之间提供管理平面的协谢(包括同步和一致性)。这一协议用于在AN和SN之间交换对时间要求严格的管理平面信息。需要VB5.2参考点两侧进行协调,但对时间要求不严格的功能(例如接口和用户端口的指配)通过Q3接口(即通过AN和SN的系统管理功能)进行。c)宽带承载连接控制协议
该功能提供的机制可以被SN用于请求AN建立、修改和释放AN中的具有协定连接属性(如业务量描述语和QoS参数)的即时VC链路。d)OAM流
该功能提供与层相关的OAM信息的交换。OAM流存在于ATM层,也可能存在于物理层。e)定时
本功能提供比特(信号单元)传输、八比特组和信元定界所必须的信息。为了定义功能及过程接口要求,以下章节应用了ITU-T建议I.321定义的B-ISDN协议参考模型(PRM)。
6.2物理层要求
见YD/T 997—1999中6.2。
6.3ATM层要求
用户信息、与连接相关的功能的信息(即用户网络信令)和OAM信息(在ATM层或更高层)由虚通道链路和虚通路链路的ATM信元承载。6.3.1ATM层使用的信头格式、解码方式和预分配信头VB5.2参考点处ATM层使用的信头格式、解码以及预分配信头避循YDN052一1997《B-ISDNATM层技术规范》的NNI规范。
6.3.2信元丢失优先级(CLP)
根据网络状况,CLP被置位(即CLP比特为1)的信元应在CLP没置位(即CLP比特为0)的信元之前被丢弃。CLP比特的具体规定见ITU-T建议I.371。6.3.3承载RTMC协议和B-BCC协议VCC的VPC包含RTMC协议VCC和B-BCC协议VCC的VPC不应承载任何用户数据或用户信令。6.3.4 OAM
使用ITU-T建议I.610规定的基于F4和F5流的运行和维护原则。6.4高层接口要求
6.4.1用户平面
对于基于ATM的接入,ATM层以上的层对接人网是透明的。为了支持那些不支持ATM层的非B-ISDN接人类型,接人网内要提供ATM适配层(AAL)功能。对于VB5.2参考点上的用户平面信息的传送,没有规定其他的高层接口要求。6.4.2控制平面
SN 中的连接接纳控制/资源管理功能通过B-BCC 与其 AN 中的对等功能通信。B-BCC 协议的AAL层规定见6.4.6。
CPE中使用的用户网络信令在AN内透明处理,对等实体是SN。为了支持某些特定的非B-ISDN接人(见第8章),AN也可以应用B-UNI信令。通过VB5.2参考点的信令VCC应作为(半)永久连接处理。有VB5.2参考点的接入安排也可以支持在CPE和SN处使用非B-ISDN用户网络信令系统的终端,并在AN中透明传送。该特性是由用户网络信令不终结于AN这一基本原则造成的。750
riKAONiKAca-
6.4.3管理平面
YD/T 1021—1999
对使用VB5.2接口的AN/SN配置进行管理时,需要AN和SN管理平面功能的协调。有两种类型的协调:
非实时管理协调;
实时管理协调。
非实时管理协调通过TMN实现,被管网元各自的Q3接口是Q3(AN)和Q3(SN)。VB5.2实时管理协调(RTMG)应该通过一个特定的协议来支持。RTMC功能及其相关过程属于AN和SN的面管理功能。RTMC协议的AAL层规定见6.4.5。6.4.4VP和VC链路/连接的建立
6.4.4.1VP链路和连接的建立
VB5.2接口处的虚通道链路(VPLs)总是通过AN、SN和传输网络(如果有的话)的管理平面功能来建立。
6.4.4.2VC链路和VC连接的建立
VB5.2参考点处的VCL由建立在VB5.2参考点上的VPL/VPC来承载。上述对UNI或VUP上的VCL同样有效。关于VCL和VCC,可以区别以下类型:a)在AN中被交叉连接的VCC的VCL该VCL作为在AN中被交叉连接的VCC的一部分,通过AN和SN的管理平面功能被建立。b)在AN中即时建立的VCC的VCL
该VCL作为在AN中即时建立的VCC的一部分,应该通过AN和 SN中的B-BCC功能建立。c)在AN中被交叉连接的VPC所承载的VCL该VCL由AN中被交叉连接的VPC所承载,通过管理平面功能或控制平面功能建立,这些管理平面功能或控制平面功能位于SN中:或位于B-ISDN用户驻地设备中(例如B-ISDN接人情况下);或是位于接人适配功能中,该功能被看作AN的一部分(例如非B-ISDN接人情况下)。为支持这类接入类型在AN中所需的信令协议转换功能不在本标准范围之内。d)承载RTMC协议的 VCC的VCL
承载RTMC协议的VCC的VCL通过AN和SN的管理平面功能建立。e)承载B-BCC协议的VCC的VCL
承裁B-BCC协议的VCC的VCL通过AN和SN的管理平面功能建立。6.4.5RTMC协议的ATM适配层
见 YD/T 997—1999 中 6.4.5。6.4.6B-BCC协议的ATM适配层
6.4.6.1AAL一般要求
B-BCC协议应该使用信令ATM适配层(SAAL)。SAAL由以下部分组成:AAL5(YDN053.4-1997&B-ISDN ATM适配层(AAL)类型 5 规范》),SSCOP(ITU-T 建议 Q.2110)和 SSCF(ITU-T 建议Q.2130)。
6.4.6.2 AAL5 要求
对AAL5的要求见YDN053.4—1997《B-ISDNATM适配层(AAL)类型5规范》。使用下列选择:
B-BCC协议使用AAL5的消息模式业务,—被破坏的消息不发送到B-BCC协议实体。6. 4. 6. 3 SSCOP 要求
对 SSCOP 的要求见 ITU-T 建议 Q.2110。使用下列选择:
YD/T1021--1999
本地数据恢复:B-BCC协议不需要该功能:一再同步是SSCOP固有的-个部分,必须支持;状态报告:在两个B-BCC协议实体之间无需交换管理数据;对B-BCC协议,SSCOP协议实体之间(SSCOP用户到用户)不交换额外的数据;一释放连接时消息缓存区也应清除:-ITU-T建议Q.21107.7定义的MaxSTAT的值应置为默认值之;-其他值见本标准6.4.6.4;
一根据ITU-T建议Q.2110附录D的规定,默认窗口大小为5。6. 4. 6. 4SSCF 要求
对SSCF的要求见ITU-T建议Q.2130。使用下列选择:
一B-BCC协议采用“确认的数据传送”,而不是“无确认数据传送”,-B-BCC 协议不需要AA一参数 SSCOP-user-to-user;一应用ITU-T建议Q.2130表4的参数。6.5元信令
用于CPE中的宽带元信令在AN中透明处理。对等实体在SN。为了支持一些特定的非B-ISDN接人(见第8章),AN也可以应用觉带无信令。支持这类接入类型所需的AN中的信令协议转换功能不在本标准范围之内。在VB5.2参考点,B-ISDN用户元信令(ITU-T建议Q.2120)可以应用于VB5.2参考点处信令虚通路链路的分配,这在用户端口或虚拟用户端口(见第8章)与SN之间是透明处理的。元信令VCC是VB5.2参考点的一部分并通过VB5.2参考点承载。需要注意的是,符合VB5.2的接人网可以与用于CPE和SN并透明通过AN传送的其他宽带元信令系统一起使用。该特性是元信令不终结于AN这一基本原则造成的。这一点不在本标准的范围之内。承载元信令的VCL可以使用管理接口进行指配,或在B-BCC协议控制下建立。6.6接口管理应用
见YD/T 997—1999中 6.6。
6.7使用信息的传送
通过VB5.2参考点传送使用信息(例如为了计费的目的)的要求待定。7宽带接入网连接类型
本节规定了具有VB5.2参考点的接人网所需的基本宽带连接类型。每个具有VB5.2参考点的接人网无需支持所有这些接人类型。7.1连接/连接单元介绍
见 YD/T 997—-1999 中 7. 1。7.2多点要求
接人网(即ATM交叉连接功能)应能在给定数目的虚连接上支持点到多点(组播)功能。点到多点连接是单向的,从SN到UNI方向。对双向点到多点连接的要求及其对VB5.2参考点的影响待定(例如,在单向点到多点连接中,为了维持全程连接的信元丢失率性能,要求根链路上的返回峰值信元速率不能超过所有叶ATM链路上的返回峰值信元速率的总和)。
多点到多点连接要求待定。
7.3宽带接人网连接单元标识符
连接单元标识符在直接接人安排中已被引入,用于用户信令过程。对于具有VB5.2参考点的远端752
iKAoNiKAca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其它标准
- 热门标准
- YD通讯标准标准计划
- DZ/T0064.29-2021 地下水质分析方法 第29部分:锂量的测定火焰发射光谱法
- YD/T1757-2008 电信网和互联网管理安全等级保护检测要求
- YD/T1764-2008 IP 网络管理层功能要求
- YD/T1769-2008 光线路保护管理系统技术要求
- YD/T1786-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业务保护技术要求
- YD/T1759-2008 非核心生产单元安全防护检测要求
- YD/T1770-2008 接入网用室内外光缆
- YD/T1789-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终端/卡设备技术要求
- YD/T1765-2008 通信安全防护名词术语
- YD/T1121-2001 信息寻呼网络数据传输协议(FLEX 部分)
- YD/T1460.4-2006 通信用气吹微型光缆及光纤单元 第4部分:微型光缆
- YD/T1460.5-2006 通信用气吹微型光缆及光纤单元 第5部分:高性能光纤单元
- YD/T1790-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应用层接口技术要求
- YD/T1118.2-2001 光纤用二次被覆材料 第2部分:改性聚丙烯
- YD/T1533.2-2006 固定网多媒体消息业务技术要求 第2部分:多媒体消息业务接口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