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国家标准(GB) >>
- GB/T 43981-2024基层减灾能力评估技术规范

【国家标准】 基层减灾能力评估技术规范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8-30 14:43:05
- GB/T43981-2024
- 现行
标准号:
GB/T 43981-2024
标准名称:
基层减灾能力评估技术规范
标准类别:
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disaster coping capacity assessment at grassroots level标准状态:
现行-
发布日期:
2024-04-25 -
实施日期:
2024-11-01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pdf .zip下载大小:
3.88 MB
标准ICS号:
环保、保健与安全>>13.200事故和灾害控制中标分类号:
综合>>社会公共安全>>A90社会公共安全综合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本文件确立了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减灾能力评估的技术流程,描述了评估数据准备,规定了评估指标赋值、能力指数计算、能力指数分级和评估报告编制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减灾能力的评估。

部分标准内容:
ICS13.200
CCSA90Www.bzxZ.ne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國
GB/T43981—2024
基层减灾能力评估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for disastercoping capacity assessment at grassroots level2024-04-25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24-11-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评估技术流程
评估数据准备
数据范围
数据来源
数据质检
6评估指标赋值
乡镇(街道)减灾能力评估指标
村(社区)减灾能力评估指标
指标赋值
能力指数计算
指标归一化
指标赋权
指数计算
能力指数分级
评估报告编制
附录A
(资料性)
(规范性)
附录B
参考文献
村(社区)减灾能力评估示例
基层减灾能力评估报告格式
基层减灾能力评估工作技术流程图B.1评估报告封面样式
图B.2评估报告正文样式
乡镇(街道)减灾能力评估指标
村(社区)减灾能力评估指标
基层减灾能力指数等级划分
表4可参考的基层减灾能力指数等级划分方式表A.1村(社区)减灾能力评估指标赋值结果示例表A.2村(社区)减灾能力评估指标归一化结果示例表A.3村(社区)减灾能力评估指标赋权结果示例次
表A.4村(社区)减灾能力指数计算和等级划分结果示例GB/T43981—2024
GB/T43981—2024
本文件接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提出。本文件由全国应急管理与减灾救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07)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应急管理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山东省应急管理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应急管理厅、浙江省应急管理数字与技术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史培军、徐伟、汪明、赵飞、陈厦、刘凯、方伟华、刘军、雷宇、于希令、丁刚、罗壮、主佳。
T439812024
随着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不断深入,基层减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提升基层防灾减灾能力,是减少灾害人员伤亡和减轻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之一。基层减灾能力评估能够全面、客观反应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在防灾减灾救灾过程中,在灾害管理、防灾备灾、应急响应、自救转移等各方面具备的最大限度减少灾害造成区域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社会功能损害和生态环境破坏等的能力,能为基层的减灾资源调配、应急救援、恢复重建等工作提供依据。为规范我国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减灾能力评估工作,制定本文件,提出了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减灾能力评估数据准备、评估指标赋值、能力指数计算方法,规定了能力指数分级和评估报告编制的要求,以提高我国基层减灾能力评估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提升基层综合灾害管理水平。Iv
1范围
基层减灾能力评估技术规范
GB/T43981—2024
本文件确立了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减灾能力评估的技术流程,描述了评估数据准备,规定了评估指标赋值、能力指数计算、能力指数分级和评估报告编制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减灾能力的评估。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6376—2010
3术语和定义
首然灾害管理基本术语
GB/T26376一201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自然灾害naturaldisaster
由自然因素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社会功能和生态环境等损害的事件或现象注:包括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水早灾害、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森林或草原火灾等[来源:GB/T26376—2010,2.1,有修改】3.2
grassroots level
乡、镇、街道、苏木等乡级行政区,以及村、社区、嘎查等村级行政区3.3
disastercopingcapacity
减灾能力
区域具备的防灾减灾救灾的总能力,区域最大限度减少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社会功能损害和生态环境破坏等的能力。
注:基层减灾能力包括基层在灾害管理、灾害备灾、应急响应和自救转移等方面的能力。4评估技术流程
基层减灾能力评估的技术流程应包括评估数据准备、评估指标赋值、能力指数计算和分级,以及评估报告编制等内容。基层减灾能力评估工作技术流程见图1。GB/T
43981-2024
评估数据准备
数据范围
启动评估
评估数据准备
(第5章)
评估指标赋值(第6章)
指标归一化(7.1)
指标赋权(7.2)
指数计算(7.3)
能力指数分级(第8章)
评估报告编制(第9章)
工作结束
基层减灾能力评估工作技术流程评估数据包括基层减灾能力评估基础数据和能力指标数据。基础数据:乡镇(街道)、村(社区)行政单元名称,辖区常住人口、人口年龄结构数据、a
能力指标数据:灾害应急预案、管理队伍建设、灾害隐患排查、减灾经费投入等灾害管理能力b)
数据;救灾物资、资源、装备储备等防灾备灾能力数据:灾害预警信息收发、应急救援队伍、应急通信等应急响应能力数据;应急避难场所等自救转移能力数据。防灾减灾经费投入数据时段为近5年,其他数据为上一年度数据。注: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包括基层文档资料数据、专业部门共享数据和基层实地调查数据等。数据质检
数据质检的重点,宜包括:
数据类型是否正确;
数据指标是否缺失;
数据是否存在异常值;
数据数值范围是否符合区域实际。6评估指标赋值
乡镇(街道)减灾能力评估指标
GB/T43981—2024
乡镇(街道)减灾能力评估指标应包括灾害管理能力、防灾备灾能力、应急响应能力和自救转移能力4个方面,见表1(括号中文字为指标的代码)。表1乡镇(街道)减灾能力评估指标一级指标
灾害管理能力
防灾备灾能力
二级指标
灾害管理机制
建设情况(A11)
管理队伍建设
情况(A12)
隐患排查和风
险评估情况
经费投入情况
物资装备储备
情况(A21)
三级指标
应急预案建设情况
(A111)
应急响应机制情况
(A112)
应急预案演练情况
(A113)
灾害管理人员*情况
(A121)
灾害管理队伍培训
演练情况(A122)
隐患排查情况
(A131)
风险评估情况
(A132)
综合减灾资金“投入
情况(A141)
教灾帐篷储备数量
情况(A211)
救灾棉衣被储备数
量情况(A212)
发电设备储备情况
(A213)
救灾物资装备储备
金额(A214)
生活物资协议储备
情况(A215)
三级指标解释
是否有自然灾害相关
是否建立了应急响应机
制(如应急指挥与联动、
灾情上报、应急处置与转
移等)
是否每年开展应急演练
灾害管理人员数量占比
灾害管理人员是否定期
参与培训演练
是否开展了隐患排查,有
清单,定期更新并组织
是否开展了风险评估,有
风险图”,定期更新并采
取风险管控措施
近5年人均综合减灾资
金投入额
人均储备的救灾帐篷
人均储备的救灾棉衣、棉
被数量
人均储备的应急发电机
人均拥有的储备物资装
备总金额
是否跟辖区内超市、大型
农贸市场等签署了灾害
应急供货相关协议
指标赋值方式
是为1,否为0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应急机
制为1,否为0
是为1,否为0
管理人员总数(人)除以辖
区常住人口数(人)
是为1,,否为0
是为1,否为0
是为1,否为0
近5年综合减灾资金投入总
金额(元)除以辖区常住人
口数(人)
储备的帐篷总数(顶)除以
辖区常住人口数(人)
储备的棉衣和棉被总数(件)
除以辖区常住人口数(人)
储备的应急发电机总数(台)
除以辖区常住人口数(人)
储备的应急物资和装备总
金额(元)除以辖区常住人
口数(人)
是为1,否为0
43981—2024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表1乡镇(街道)减灾能力评估指标(续)三级指标
医疗技术人员*情况
(A221)
医疗保障情况
防灾备灾能力
减灾宜教情况
信息收集发布
情况(A31)
应急响应能力
应急通信情况
应急队伍情况
医疗床位数情况
(A222)
救护车数情况
(A223)
灾害教育场所“面积
情况(A231)
居民宣传演练培训
情况(A232)
灾害监测预警情况
(A311)
预警信息接收情况
(A312)
预警信息发布情况
(A313)
灾害信息员‘情况
(A314)
卫星电话情况
(A321)
卫星便携站情况
(A322)
通信车情况(A323)
应急教援队伍情况
情况(A331)
预备役和志愿者“队
伍情况(A332)
三级指标解释
人均医疗技术人员数
人均拥有的医疗床位数
人均拥有的敦护车数量
人均拥有的灾害教育场
所面积
居民人均参与培训和演
练次数
辖区内气象、水旱(含山
洪)、地质、地震等灾害监
测台站密度
是否有专线、新媒体等预
警信息接收渠道,并能及
指标赋值方式
医疗技术人员数(人)除以
辖区常住人口数(人)
医院床位数(张)除以区
常住人口数(人)
救护车数(辆)除以辖区常
住人口数(人)
宜传培训场所面积(m2)除
以辖区常住人口数(人)
近3年平均参与防灾减灾培
训和演练活动人次(人次)
除以辖区常住人口数(人)
辖区内气象、水早、地质、地
震等灾害监测台站数(个)
除以区域总面积(km2)
是为1否为0
时接收信息
是否具有广播、微信、新
媒体、简易设备(如敲锣
打鼓)等多种预警信息发
布渠道,并能及时发布
灾害信息员人数占比
卫星电话数量
卫星便携站
通信车数量
消防和安全生产等应急
救援队伍人数比例
预备役和志愿者队伍人
数比例
是为1,否为0
灾害信息员数(人)除以辖
区常住人口数(人)
卫星电话数量(部)
卫星便携站(台)
通信车数量(辆)
应急救援队伍总人数(人)
除以辖区常住人口数(人)
预备役和志愿者总人数
(人)除以辖区常住人口数
(人)
级指标
自救转移能力
二级指标
自敏互教能力
转移安置情况
表1乡镇(街道)减灾能力评估指标(续)三级指标
中青年人员情况
(A411)
自救互敦技能培训
情况(A412)
应急避难场所“容量
(A421)
应急避难场所标志
设置情况(A422)
三级指标解释
中青年人员比例
每年参与自教互救技能
培训的中青年人员占比
应急避难场所人均有效
避难面积
应急避难场所标志是否
GB/T43981—2024
指标赋值方式
18周岁~59周岁且非孕妇
和残障人员数(人)除以辖
区常住人口数(人)
参与自教互救技能培训的
18周岁~59周岁人数(人)
除以辖区18周岁~59周岁
总人数(人)
应急避难场所有效避难面
积(m2)除以辖区常住人口
数(人)
是为1,否为0
灾害管理人员:应对自然灾害政府机构(如防灾科、减灾科或应急科等)的固定工作人员,包括辖区内各村(社区)开展防灾减灾的正式工作人员,不含临时聘用人员。b风险图:表征区域自然灾害隐患和风险类型、大小的图件,可以是专业地图,也可以是示意图等。综合减灾资金:乡镇(街道)本级(包括区县拨付的)用于防灾、减灾、救灾的各类资金,不包括辖区内各村(社区)用于防灾、减灾、救灾的各类资金。医疗技术人员:乡镇(街道)内拥有的医疗技术人口,包括医生、护士等医疗技术人员。灾害教育场所:用于防灾减灾教育的场所,包括学校教室、乡镇(街道)、村(社区)活动中心等。灾害信息员:从事灾害信息收集、传递、整理、分析、评估等工作,获得灾害信息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志愿者:在民政等部门登记注册、具有资格证书的志愿者;或经过专业培训、乡镇(街道)认可的志愿者。,应急避难场所:辖区内,由各级政府(包括省、市、县、乡镇政府和社区)认定的,在自然灾害应急期为辖区居民提供临时底护的、设有明显指示标牌的安全场所。6.2村(社区)减灾能力评估指标
村(社区)减灾能力的评估指标应包括灾害管理能力、防灾备灾能力、应急响应能力和自救转移能力4个方面,见表2(括号中文字为指标的代码)。表2村(社区)减灾能力评估指标
-级指标
灾害管理能力
二级指标
联防联控机制
情况(B11)
三级指标
乡-村联动机制
(B111)
村-村联动机制
(B112)
三级指标解释
是否建立了乡镇(街道)
与村(社区)间的灾情信
息传递、联动机制
是否建立了村(社区)与
村(社区)间的联防机制
指标赋值方式
是为1.否为0
是为1.否为0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CCSA90Www.bzxZ.ne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國
GB/T43981—2024
基层减灾能力评估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for disastercoping capacity assessment at grassroots level2024-04-25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24-11-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评估技术流程
评估数据准备
数据范围
数据来源
数据质检
6评估指标赋值
乡镇(街道)减灾能力评估指标
村(社区)减灾能力评估指标
指标赋值
能力指数计算
指标归一化
指标赋权
指数计算
能力指数分级
评估报告编制
附录A
(资料性)
(规范性)
附录B
参考文献
村(社区)减灾能力评估示例
基层减灾能力评估报告格式
基层减灾能力评估工作技术流程图B.1评估报告封面样式
图B.2评估报告正文样式
乡镇(街道)减灾能力评估指标
村(社区)减灾能力评估指标
基层减灾能力指数等级划分
表4可参考的基层减灾能力指数等级划分方式表A.1村(社区)减灾能力评估指标赋值结果示例表A.2村(社区)减灾能力评估指标归一化结果示例表A.3村(社区)减灾能力评估指标赋权结果示例次
表A.4村(社区)减灾能力指数计算和等级划分结果示例GB/T43981—2024
GB/T43981—2024
本文件接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提出。本文件由全国应急管理与减灾救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07)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应急管理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山东省应急管理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应急管理厅、浙江省应急管理数字与技术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史培军、徐伟、汪明、赵飞、陈厦、刘凯、方伟华、刘军、雷宇、于希令、丁刚、罗壮、主佳。
T439812024
随着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不断深入,基层减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提升基层防灾减灾能力,是减少灾害人员伤亡和减轻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之一。基层减灾能力评估能够全面、客观反应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在防灾减灾救灾过程中,在灾害管理、防灾备灾、应急响应、自救转移等各方面具备的最大限度减少灾害造成区域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社会功能损害和生态环境破坏等的能力,能为基层的减灾资源调配、应急救援、恢复重建等工作提供依据。为规范我国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减灾能力评估工作,制定本文件,提出了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减灾能力评估数据准备、评估指标赋值、能力指数计算方法,规定了能力指数分级和评估报告编制的要求,以提高我国基层减灾能力评估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提升基层综合灾害管理水平。Iv
1范围
基层减灾能力评估技术规范
GB/T43981—2024
本文件确立了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减灾能力评估的技术流程,描述了评估数据准备,规定了评估指标赋值、能力指数计算、能力指数分级和评估报告编制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减灾能力的评估。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6376—2010
3术语和定义
首然灾害管理基本术语
GB/T26376一201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自然灾害naturaldisaster
由自然因素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社会功能和生态环境等损害的事件或现象注:包括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水早灾害、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森林或草原火灾等[来源:GB/T26376—2010,2.1,有修改】3.2
grassroots level
乡、镇、街道、苏木等乡级行政区,以及村、社区、嘎查等村级行政区3.3
disastercopingcapacity
减灾能力
区域具备的防灾减灾救灾的总能力,区域最大限度减少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社会功能损害和生态环境破坏等的能力。
注:基层减灾能力包括基层在灾害管理、灾害备灾、应急响应和自救转移等方面的能力。4评估技术流程
基层减灾能力评估的技术流程应包括评估数据准备、评估指标赋值、能力指数计算和分级,以及评估报告编制等内容。基层减灾能力评估工作技术流程见图1。GB/T
43981-2024
评估数据准备
数据范围
启动评估
评估数据准备
(第5章)
评估指标赋值(第6章)
指标归一化(7.1)
指标赋权(7.2)
指数计算(7.3)
能力指数分级(第8章)
评估报告编制(第9章)
工作结束
基层减灾能力评估工作技术流程评估数据包括基层减灾能力评估基础数据和能力指标数据。基础数据:乡镇(街道)、村(社区)行政单元名称,辖区常住人口、人口年龄结构数据、a
能力指标数据:灾害应急预案、管理队伍建设、灾害隐患排查、减灾经费投入等灾害管理能力b)
数据;救灾物资、资源、装备储备等防灾备灾能力数据:灾害预警信息收发、应急救援队伍、应急通信等应急响应能力数据;应急避难场所等自救转移能力数据。防灾减灾经费投入数据时段为近5年,其他数据为上一年度数据。注: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包括基层文档资料数据、专业部门共享数据和基层实地调查数据等。数据质检
数据质检的重点,宜包括:
数据类型是否正确;
数据指标是否缺失;
数据是否存在异常值;
数据数值范围是否符合区域实际。6评估指标赋值
乡镇(街道)减灾能力评估指标
GB/T43981—2024
乡镇(街道)减灾能力评估指标应包括灾害管理能力、防灾备灾能力、应急响应能力和自救转移能力4个方面,见表1(括号中文字为指标的代码)。表1乡镇(街道)减灾能力评估指标一级指标
灾害管理能力
防灾备灾能力
二级指标
灾害管理机制
建设情况(A11)
管理队伍建设
情况(A12)
隐患排查和风
险评估情况
经费投入情况
物资装备储备
情况(A21)
三级指标
应急预案建设情况
(A111)
应急响应机制情况
(A112)
应急预案演练情况
(A113)
灾害管理人员*情况
(A121)
灾害管理队伍培训
演练情况(A122)
隐患排查情况
(A131)
风险评估情况
(A132)
综合减灾资金“投入
情况(A141)
教灾帐篷储备数量
情况(A211)
救灾棉衣被储备数
量情况(A212)
发电设备储备情况
(A213)
救灾物资装备储备
金额(A214)
生活物资协议储备
情况(A215)
三级指标解释
是否有自然灾害相关
是否建立了应急响应机
制(如应急指挥与联动、
灾情上报、应急处置与转
移等)
是否每年开展应急演练
灾害管理人员数量占比
灾害管理人员是否定期
参与培训演练
是否开展了隐患排查,有
清单,定期更新并组织
是否开展了风险评估,有
风险图”,定期更新并采
取风险管控措施
近5年人均综合减灾资
金投入额
人均储备的救灾帐篷
人均储备的救灾棉衣、棉
被数量
人均储备的应急发电机
人均拥有的储备物资装
备总金额
是否跟辖区内超市、大型
农贸市场等签署了灾害
应急供货相关协议
指标赋值方式
是为1,否为0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应急机
制为1,否为0
是为1,否为0
管理人员总数(人)除以辖
区常住人口数(人)
是为1,,否为0
是为1,否为0
是为1,否为0
近5年综合减灾资金投入总
金额(元)除以辖区常住人
口数(人)
储备的帐篷总数(顶)除以
辖区常住人口数(人)
储备的棉衣和棉被总数(件)
除以辖区常住人口数(人)
储备的应急发电机总数(台)
除以辖区常住人口数(人)
储备的应急物资和装备总
金额(元)除以辖区常住人
口数(人)
是为1,否为0
43981—2024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表1乡镇(街道)减灾能力评估指标(续)三级指标
医疗技术人员*情况
(A221)
医疗保障情况
防灾备灾能力
减灾宜教情况
信息收集发布
情况(A31)
应急响应能力
应急通信情况
应急队伍情况
医疗床位数情况
(A222)
救护车数情况
(A223)
灾害教育场所“面积
情况(A231)
居民宣传演练培训
情况(A232)
灾害监测预警情况
(A311)
预警信息接收情况
(A312)
预警信息发布情况
(A313)
灾害信息员‘情况
(A314)
卫星电话情况
(A321)
卫星便携站情况
(A322)
通信车情况(A323)
应急教援队伍情况
情况(A331)
预备役和志愿者“队
伍情况(A332)
三级指标解释
人均医疗技术人员数
人均拥有的医疗床位数
人均拥有的敦护车数量
人均拥有的灾害教育场
所面积
居民人均参与培训和演
练次数
辖区内气象、水旱(含山
洪)、地质、地震等灾害监
测台站密度
是否有专线、新媒体等预
警信息接收渠道,并能及
指标赋值方式
医疗技术人员数(人)除以
辖区常住人口数(人)
医院床位数(张)除以区
常住人口数(人)
救护车数(辆)除以辖区常
住人口数(人)
宜传培训场所面积(m2)除
以辖区常住人口数(人)
近3年平均参与防灾减灾培
训和演练活动人次(人次)
除以辖区常住人口数(人)
辖区内气象、水早、地质、地
震等灾害监测台站数(个)
除以区域总面积(km2)
是为1否为0
时接收信息
是否具有广播、微信、新
媒体、简易设备(如敲锣
打鼓)等多种预警信息发
布渠道,并能及时发布
灾害信息员人数占比
卫星电话数量
卫星便携站
通信车数量
消防和安全生产等应急
救援队伍人数比例
预备役和志愿者队伍人
数比例
是为1,否为0
灾害信息员数(人)除以辖
区常住人口数(人)
卫星电话数量(部)
卫星便携站(台)
通信车数量(辆)
应急救援队伍总人数(人)
除以辖区常住人口数(人)
预备役和志愿者总人数
(人)除以辖区常住人口数
(人)
级指标
自救转移能力
二级指标
自敏互教能力
转移安置情况
表1乡镇(街道)减灾能力评估指标(续)三级指标
中青年人员情况
(A411)
自救互敦技能培训
情况(A412)
应急避难场所“容量
(A421)
应急避难场所标志
设置情况(A422)
三级指标解释
中青年人员比例
每年参与自教互救技能
培训的中青年人员占比
应急避难场所人均有效
避难面积
应急避难场所标志是否
GB/T43981—2024
指标赋值方式
18周岁~59周岁且非孕妇
和残障人员数(人)除以辖
区常住人口数(人)
参与自教互救技能培训的
18周岁~59周岁人数(人)
除以辖区18周岁~59周岁
总人数(人)
应急避难场所有效避难面
积(m2)除以辖区常住人口
数(人)
是为1,否为0
灾害管理人员:应对自然灾害政府机构(如防灾科、减灾科或应急科等)的固定工作人员,包括辖区内各村(社区)开展防灾减灾的正式工作人员,不含临时聘用人员。b风险图:表征区域自然灾害隐患和风险类型、大小的图件,可以是专业地图,也可以是示意图等。综合减灾资金:乡镇(街道)本级(包括区县拨付的)用于防灾、减灾、救灾的各类资金,不包括辖区内各村(社区)用于防灾、减灾、救灾的各类资金。医疗技术人员:乡镇(街道)内拥有的医疗技术人口,包括医生、护士等医疗技术人员。灾害教育场所:用于防灾减灾教育的场所,包括学校教室、乡镇(街道)、村(社区)活动中心等。灾害信息员:从事灾害信息收集、传递、整理、分析、评估等工作,获得灾害信息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志愿者:在民政等部门登记注册、具有资格证书的志愿者;或经过专业培训、乡镇(街道)认可的志愿者。,应急避难场所:辖区内,由各级政府(包括省、市、县、乡镇政府和社区)认定的,在自然灾害应急期为辖区居民提供临时底护的、设有明显指示标牌的安全场所。6.2村(社区)减灾能力评估指标
村(社区)减灾能力的评估指标应包括灾害管理能力、防灾备灾能力、应急响应能力和自救转移能力4个方面,见表2(括号中文字为指标的代码)。表2村(社区)减灾能力评估指标
-级指标
灾害管理能力
二级指标
联防联控机制
情况(B11)
三级指标
乡-村联动机制
(B111)
村-村联动机制
(B112)
三级指标解释
是否建立了乡镇(街道)
与村(社区)间的灾情信
息传递、联动机制
是否建立了村(社区)与
村(社区)间的联防机制
指标赋值方式
是为1.否为0
是为1.否为0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国家标准标准计划
- GB/T14268-1993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修测规范
- GB/T31138-2022 加氢机
- GB/T6109.13-2008 漆包圆绕组线 第13部分:180级直焊聚酯亚胺漆包铜圆线
- GB7911.1-1987 热固性树脂装饰层压板 技术条件
- GB/T14625.1-2008 篮球、足球、排球、手球试验方法 第1部分:圆度测定方法
- GB/T14625.2-2008 篮球、足球、排球、手球试验方法 第2部分:反弹高度测定方法
- GB/T14625.3-2008 篮球、足球、排球、手球试验方法 第3部分:动态耐冲击试验方法
- GB/T27840-2011 重型商用车辆燃料消耗量测量方法
- GB/T50908-2013 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
- GB/T22264.3-2022 安装式数字显示电测量仪表 第3部分:功率表和无功功率表的特殊要求
- GB/T14926.6-2001 实验动物 支气管鲍特杆菌检测方法
- GB/T15338-1994 炭黑试验方法精密度和偏差的确认
- GB18030-2000 信息技术 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的扩充
- GB/T5009.101-2003 食品容器及包装材料用聚酯树脂及其成型品中锑的测定
- GB/T5211.1-2003 颜料水溶物测定 冷萃取法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