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标准下载网!

【YD通讯标准】 固定宽带无线接入系统接口技术要求:空中接口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8-22 13:22:23
  • YDB014-2007
  • 现行

基本信息

  • 标准号:

    YDB 014-2007

  • 标准名称:

    固定宽带无线接入系统接口技术要求:空中接口

  • 标准类别:

    通信行业标准(YD)

  • 标准状态:

    现行
  •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
  • 下载格式:

    .zip .pdf
  • 下载大小:

    26.20 MB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其他信息

标准简介标准简介/下载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YDB 014-2007.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Fixed Broadband Wiress Access System Interface:Air Interface.
1范围
YDB 014报告规定了基于IEEE 802.16的固定 宽带无线接入的空中接口物理层(PHY)和媒质接入控制层(MAC)的要求。
YDB 014报告仅适用于物理层采用OFDM实现方式的系统。
YDB 014报告仅适用于采用点到多点(PMP)拓扑结构的系统。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技术报告的引用而成为本技术报告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技术报告,然而,鼓励根据本技术报告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技术报告。
ITU-T X.690 ASN.1编码规则
IEEE Std 802.16-2001 局域网和城域网第16 部分:宽带固定无线接入系统空中接口
IEEE Std 802.16a-2003 局域网和城域网第16 部分:固定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空中接口增补文件2:媒质接入控制(MAC)更改和附加的2~11GHz物理层(PHY)规范
IEEE Std 802. 16c-2002局域网和城域网第16 部分:固定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空中接口增补文件1: 10~ 66GHz详细系统配置
IEEE Std 802.16-2004局域网和城域网第16部分:宽带固定无线接入系统空中接口
IEEE Std 802.1Q-1998虚拟桥接局域网
IETF RFC 791 互联网协议
IETF RFC 868 时间协议
IETF RFC 1042 IEEE 802网络传输IP数据报规范
IETF RFC 2104 HMAC协议
IETF RFC 2132 DHCP选项和BOOTP供应商扩展
IETF RFC 2460 IPv6规范

标准内容标准内容

部分标准内容:

通信标准类技术报告
YDB0142007
固定宽带无线接入系统接口技术要求:空中接口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Fixed Broadband Wiress Access System InterfaceAirInterface
2007-06-11印发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发布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3.1自适应天线系统(adaptiveantennasystem,AAS)3.2自适应调制(adaptivemodulation)次
3.3自动重发请求数据块(automaticrepeatrequestblock)3.4基本连接(basicconnection)3.5突发配置(burstprofile)
3.6信道ID(channelidentifier,ChID)3.7级联(concatenation)
3.8连接Connection
3.9连接ID(connectionidentifier,CID)3.10直流(DC)载波(DCsubcarrier)3.11下行(downlink)
3.12下行信道描述符(DCD)
3.13DL-MAP
3.14动态频率选择(dynamicfrequencyselection,DFS)3.15动态业务(dynamicservice)3.16顿.·
3.17 Interval Usage Code
3.18 Minislot.
3.19Packing.
3.20净荷顿头压缩(payloadheadersuppression,PHS)3.21净荷顿头压缩域(PHSfield,PHSF)3.22净荷顿头压缩索引(PHSindex,PHSI)3.23主管理连接(primarymanagementconnection)3.24私有密钥管理(PKM)协议
3.25协议数据单元(PDU)
3.26射频中心频率(RFcenterfrequency)3.27接收/发送间隔(RTG)
3.28安全关联(SA)
3.29安全关联标志符(SAID)
3.30业务接入点(SAP)
3.31业务数据单元(SDU)
3.32业务流(SF)
3.33SSRx/Tx间隔(SSRTG)
3.34SSTx/Rx间隔(SSTTG)
3.35子载波索引
YDB0142007
YDB0142007
3.36传送连接.
3.37传送连接标志符
3.38发射/接收转换间隔(TTG)3.39TLV...
3.40上行..1
3.41上行信道描述符(UCD)
3.42广播连接
3.43管理连接.
4缩略语..
5空中接口总体要求
5.1参考模型...
5.2总体要求...
5.2.1概述
5.2.2总体要求.
5.2.3点对多点(PMP)网络拓扑结构5.2.4寻址和连接
6OFDM物理层要求
6.1OFDM参数
6.1.1OFDM符号描述
6.1.2OFDM符号参数和发送信号
6.2信道编码..
6.2.1随机化。
6.2.2FEC.
6.2.3交织,
6.2.4调制
6.2.5前导结构和调制:
6.3顿结构.
6.3.1PMP..
6.3.2PMP-AAS区
6.3.3长编码。
6.3.4突发Profile的格式,
6.4控制机制..
6.4.1网络同步,
6.4.2测距
6.4.3带宽请求,
6.4.4功率控制
6.5空时编码(STC)(可选)
6.5.1多进单出信道估计和同步,6.5.2空时编码,
6.5.3空时解码,
6.6发射机特性.
6.6.1发射机功率等级控制
6.6.2发射机信道带宽和RF载波频率................
6.7接收机特性。
iiKANiKAca
6.7.1接收机灵敏度
6.7.2接收机邻道和非邻道抑制
6.7.3接收机最大输入信号.
6.7.4接收机可承受最大信号
6.7.5接收机映像抑制.
6.8频率和定时要求
7MAC层要求.
7.1MACCPS子层
7.1.1点对多点(PMP)网络拓扑结构7.1.2寻址和连接
7.1.3ARQ机制.
7.1.4调度业务,
7.1.5MACPDU格式
7.1.6MACPDU构建和传输
7.1.7带宽请求和分配机制,
7.1.8对物理层的支持
7.1.9竞争解决方案。
7.1.10网络接入和初始化
7.1.11测距..
7.1.12信道描述符更新
7.1.13建立多播和广播连接
7.1.14QoS
7.1.15使用共享频段的流程
7.2安全子层.
7.2.1体系结构
7.2.2PKM协议.
7.2.3动态SA的建立和映射
7.2.4密钥使用,
7.2.5 Cryptographic methods .7.2.6证书概述,
7.2.7PKM协议操作参数值,
7.3汇聚子层..
7.3.1MAC层SDU格式.
7.3.2分类
7.3.3净荷顿头压缩(PHS)
7.3.4IEEEStd802.3/Ethernet特定部分...
7.3.5IEEEStd802.1Q-1998虚拟局域网(VLAN)特定部分.7.3.6IP特定部分
8TLV编码.
8.1公共编码..
8.1.1当前发送功率
8.1.2 HMAC tuple
8.1.3MAC版本编码
8.1.4业务流描述府
.......
YDB0142007
iiKANiKAca
YDB0142007
8.1.5提供商ID编码.
8.1.6特定提供商信息
8.2配置文件编码...
8.2.1SSMIC配置设置
8.2.2软件升级描述符.
8.2.3软件升级TFTP服务器.
8.2.4TFTP服务器时间戳
8.3UCD管理消息编码
8.3.1UCD信道编码,
8.4DCD管理消息编码
8.4.1DCD信道编码..
8.4.2下行链路突发profile编码、8.5RNG-REQ管理消息编码
8.6RNG-RSP管理消息编码
8.7REG-REQ/RSP管理消息编码.
8.7.1ARQ参数
8.7.2SS管理支持.
8.7.3IP管理模式
8.7.4IP版本.
8.7.5次管理CID,此内容来自标准下载网
8.7.6支持的CID的数目
8.7.7汇聚子层性能..
8.7.8SS性能编码.
8.8SBC-REQ/RSP管理消息编码
8.8.1带宽分配支持
8.8.2MACPDUs的构造和发送性能:*8.8.3支持的物理参数
8.8.4PKM流控制。
8.8.5授权策略支持
8.8.6支持的安全关联的最大数目8.9PKM-REQ/RSP管理消息编码.
8.9.1显示字符串
8.9.2AUTH-密钥
8.9.3TEK..
8.9.4密钥存在时间。
8.9.5密钥-序列-号
8.9.6HMAC-摘要
8.9.7SAID..
8.9.8TEK参数
8.9.9 CBC-IV..
8.9.10错误代码
8.9.11CA认证
8.9.12 SS认证
8.9.13安全性能
iiKANiKAca
8.9.14加密组
8.9.15加密组列表
8.9.16版本...
8.9.17SA-描述符
8.9.18SA类型
8.9.19PKM配置设置,
8.10MCA-REQ管理消息编码
8.11REP-REQ管理消息编码
8.12REP-RSP管理消息编码
8.13业务流管理编码.
8.13.1 SFID
8.13.2CID
8.13.3业务级别名
8.13.4QoS参数设置类型.
8.13.5业务优先级
8.13.6最大持续业务速率
8.13.7最大业务突发.
8.13.8最小保留业务速率
8.13.9最小可容忍业务速率
8.13.10提供商特有QoS参数
8.13.11上行链路授权调度类型
8.13.12请求/传输策略
8.13.13抖动容限
8.13.14最大时延
8.13.15固定长度对可变长度SDU指示符....
8.13.16SDU大小,
8.13.17目标SAID
8.13.18使用ARQ的连接的ARQTLVs:8.13.19CS指定业务流编码
8.13.20主动提供的授予时间间隔(Unsolicitedgrantinterval)8.13.21主动提供的轮询时间间隔。8.13.22FSN大小
YDB0142007
.246
HiiKANniKAca
YDB0142007
《固定宽带无线接入系统接口技术要求:空中接口》是802.16固定无线接入技术的系列技术报告之一。本系列还包含下列技术报告:《固定宽带无线接入系统接口协议测试方法:空中接口》一《固定宽带无线接入设备技术要求:基站》《固定宽带无线接入设备技术要求:用户站》《固定宽带无线接入设备测试方法:基站》《固定宽带无线接入设备测试方法:用户站》本技术报告与IEEEStd802.16-2004《局域网和城域网第16部分:固定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空中接口》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主要差异为:仅规定了OFDM物理层类型;
仅规定了PMP拓扑结构;
仅规定了分组(Packet)汇聚子层;根据实际需求对Profile进行了选择;根据IEEEP802.16-2004/C0r1/D5对物理层和MAC层参数进行了修改:修改了章节顺序。
为适应信息通信业发展对通信标准文件的需要,在信息产业部统一安排下,对于技术尚在发展中,又需要有相应的标准性文件引导其发展的领域,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组织制定“通信标准类技术报告”,推荐有关方面参考采用。有关对本技术报告的建议和意见,向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反映。本技术报告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本技术报告起草单位: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本技术报告主要起草人:党梅梅、陈洁、李云洁、龚达宁、曾清海、刘荐桦,王艳红、张莉、曲云、陈雄、冯成燕、钟琼。
HiiKAoNiKAca
1范围
YDB0142007
固定宽带无线接入系统接口技术要求:空中接口本技术报告规定了基于IEEE802.16的固定宽带无线接入的空中接口物理层(PHY)和媒质接入控制层(MAC)的要求。
本技术报告仅适用于物理层采用OFDM实现方式的系统本技术报告仅适用于采用点到多点(PMP)拓扑结构的系统。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技术报告的引用而成为本技术报告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技术报告,然而,鼓励根据本技术报告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技术报告。
ITU-T X.690
IEEEStd802.16-2001
IEEEStd802.16a-2003
IEEEStd802.16c-2002
IEEEStd802.16-2004
IEEEStd802.1Q-1998
IETFRFC791
IETFRFC868
IETFRFC 1042
IETFRFC2104
IETFRFC2132
IETFRFC2460
IETFRFC2474
3术语和定义
ASN.1编码规则
局域网和城域网第16部分:宽带固定无线接入系统空中接口局域网和城域网第16部分:固定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空中接口增补文件2:媒质接入控制(MAC)更改和附加的2~11GHz物理层(PHY)规范
局域网和城域网第16部分:固定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空中接口增补文件1:10~66GHz详细系统配置局域网和城域网第16部分:宽带固定无线接入系统空中接口虚拟桥接局域网
互联网协议
时间协议
IEEE802网络传输IP数据报规范
HMAC协议
DHCP选项和BOOTP供应商扩展
IPv6规范
IPv4和IPv6报头中定义DS字段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技术报告。3.1
自适应天线系统(adaptiveantennasystem,AAs)为了提高系统覆盖和系统容量,自适应采用多个天线的系统。3.2
自适应调制(adaptivemodulation)系统采用多种突发配置(burstprofile)进行通信的能力。3.3
自动重发请求数据块(automaticrepeatrequestblock)HiiKAoNiKAca
YDB0142007
ARQ连接中包含的数据单元。在连接建立时协商决定数据块的大小。3.4
基本连接(basicconnection)
SS初始化测距时建立的连接,用来传送实时的MAC层管理消息。3.5
突发配置(burstprofile)
描述下行或上行传输特性的参数集。突发配置与IntervalUsageCode关联。每个配置包含的参数有调制类型、前向纠错类型、前导长度、保护时间等。3.6
信道ID(channelidentifier,ChlD)用来区分与同一下行信道相关连的多个上行信道的标识符。3.7
级联(concatenation)
把多个MAC层PDU组合成一个物理层SDU的行为。3.8
连接Connection
BS和SSMAC实体之间的单向映射。每个连接用CID进行标识。所有流量均通过MAC层的连接进行传送。
连接ID(connectionidentifier,CID)标记对等层之间的传送连接或上下行相应的管理连接对,长度为16比特。3.10
直流(DC)载波(DCsubcarrier)在OFDM和OFDMA信号中,位于中心频率的载波。3.11
下行(downlink)
从BS到SS的方向。
下行信道描述符(DCD)
描述下行信道物理层特性的MAC消息。3.13
DL-MAP
个MAC层消息,其定义了下行中SS的突发开始时间,3.14
动态频率选择(dynamicfrequencyselection,DFs)系统自动在不同物理层射频信道切换。3.15
动态业务(dynamicservice)
组消息和协议,允许BS和SS增加、修改和删除业务流的特性。3.16
物理层中的一组数据,包括上行子帧和下行子帧。3.17
Interval Usage Code
HiiKAoNiKAca
标识特定的突发配置的码字。
Minislot
上行带宽分配单元,包含n个物理层时隙,其中n=2\,0≤m≤7。3.19
Packing
打包功能,把从上层来的多个SDU组和成一个MACPDU。3.20
净荷帧头压缩(payloadheadersuppression,PHs)在发送端对顿头进行压缩,在接收端对顿头进行恢复。3.21
净荷顿头压缩域(PHSfield,PHSF)一组字节,用来指示PDU中要抑制的报头部分3.22
净荷顿头压缩索引(PHSindex,PHSI)个8比特长的掩码,用来指示PHSF中哪些字节被抑制,哪些字节不被抑制。3.23
主管理连接(primarymanagementconnection)在SS初始化时建立的连接,用来传送能容忍一定时延的MAC管理消息。3.24
私有密钥管理(PKM)协议
BS和SS之间的一种客户/服务器模式,用来保证加密数据的安全。3.25
协议数据单元(PDU)
同一协议层的对等实体之间交换的数据单元。3.26
射频中心频率(RFcenterfrequency)BS或SS发射时的中心频点。
接收/发送间隔(RTG)
YDB0142007
在TDD系统中,在上行突发的最后一个采样和下行突发第一个采样之间的间隔。在FDD系统中不存在RTG。
安全关联(SA)
BS和其相关的SS共享的一组安全信息,包括TEK和CBC初始化矢量。3.29
安全关联标志符(SAID)
BS和SS共享的标志符,用来标记一个安全关联。3.30
业务接入点(SAP)
协议栈中下层业务接入上层的点。3.31
业务数据单元(SDU)
两个相邻协议层之间交换的数据单元。YDB0142007
业务流(SF)
在连接上传送的单向MACSDU流。3.33
SSRx/T×间隔(SSRTG)
接收转换到发射的最小时间间隔。在SS的天线口侧,从接收突发中最后一个采样到发送突发中第一个采样之间的时间间隔。
SSTx/Rx间隔(SSTTG)
发射转换到接收的最小时间间隔。在SS的天线口侧,从发送突发中的最后一个采样到接收突发中第一个采样之间的时间间隔。
子载波索引
在OFDM信号中子载波的编号,大于等于0。3.36
传送连接
用来传输用户数据的连接。
传送连接标志符
用来标记传送连接的标志符。
发射/接收转换间隔(TTG)
TDD系统中,下行突发和上行突发之间的时间间隔。3.39
类型/长度/值。
从用户站到基站的方向。
上行信道描述符(UCD)
描述上行物理层特征的MAC消息。3.42
广播连接
BS利用广播连接在下行中向所有SS发送MAC层管理消息。3.43
管理连接
用来传送MAC层管理消息或MAC层需要的消息的连接。A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技术报告。AAS
Adaptive Antenna System
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AuthorizationKey
自适应天线系统
高级加密算法
授权密钥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bstract Syntax. Notation One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
Base Station
Block Trubo code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Connection IDentifier
Common Part Sublayer
Cyclic Redundency Check
Convergence Sublayer
Demand Assigned Multiple AccessData Encryption Standard
Dynamic Frequency Selection
Downlink Frame Prefix
Equivalent Isotropic Radiated PowerFixed Wireless Access
Logical Link Control
Least Significant Bit
Line of Sight
Medium Access Control
Multi Input Multi Output
Most Significant Bit
Mobile Subscriber Station
Non Line Of Sight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Protocol Data Unit
PayloadHeaderSuppression
PHYsical Layer
Privacy Key Management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Quality of Service
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Security Association
Service Access Point
Service Data Unit
ServiceFlowIdentifier
Security Hashing Algorithm
Subscriber Station
Space Time Coding
Unsolicited Grant Service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YDB0142007
自动重复请求
抽象语法记法
相相移键控
块Turbo码
宽带无线接入
连接标识
公共部分子层
循环余校验
汇聚子层
按需分配多址接入
数据加密标准
动态频率选择
下行帧前缀
等效全向辐射功率
固定无线接入
逻辑链路控制
最低比特位
媒质接入控制
多入多出
最高比特位
移动用户站
非视距
正交频分复用
正交频分多址
协议数据单元
净荷顿头压缩
物理层
私有密钥管理协议
正交幅度调制
服务质量
四相相移键控
安全关联
服务接入点
服务数据单元
业务流标识
安全散列算法
用户站
空时编码
主动授权业务
协调世界时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YD通讯标准标准计划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 返回顶部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