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标准下载网!

【地方标准】 安徽省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管理准则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6-19 08:42:52
  • DB34/T910.1-2009
  • 现行

基本信息

  • 标准号:

    DB 34/T 910.1-2009

  • 标准名称:

    安徽省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管理准则

  • 标准类别:

    地方标准(DB)

  • 标准状态:

    现行
  •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
  • 下载格式:

    .rar .pdf
  • 下载大小: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标准简介标准简介/下载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DB 34/T 910.1-2009 安徽省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管理准则 DB34/T910.1-2009

标准内容标准内容

部分标准内容:

安徽省地
方标准
DB34/T910.12009
安徽省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管理准则
2009-04-14发布
2009-04-14实施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委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农委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起草。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DB34/T910.1—2009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勤、闫晓明、汪方送、高照荣、余华明、朱鸿杰、何成芳、蔡海华等。1范围
DB34/T910.1-2009
安徽省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管理准则本标准规定了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管理中水稻的有关术语和定义、基地环境、栽培管理、收获、运输、储藏、组织管理、技术培训服务、产业化经营等的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绿色食品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的管理。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4404.1粮食作物种子、禾谷类GB5084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
GB9137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NY/T391
NY/T393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Y/T394
NY/T419
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wwW.bzxz.Net
绿色食品大米
NY/T658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
NY/T1056绿色食品赠藏运输准则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绿色食品
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3.2
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是指产地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有关技术条件要求,按绿色食品技术标准、生产操作规程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实施生产和管理,并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区域或养殖场。4基地环境
4.1环境条件
4.1.1大气
DB34/T910.12009
生产基地空气清新,方圆5km和上风向20km范围不得有污染源的企业,距医院和主要铁路、公路干线等有明显污染源地域1km以上,空气质量达到或超过GB3095-1996二级标准和GB9137的规定。
4.1.2灌溉水
灌溉水清洁,无污染,排灌方便。农田灌溉水质量符合GB5084标准要求。4.1.3土環
基地土壤肥沃,无污染,有机质含量1.2%以上,具有较好的保水保肥供肥能力,土壤环境质量达到或超过GB15618-1995二级标准要求。4.1.4环境检测
基地环境质量报告规范,监测布点能覆盖整个基地。4.1.5养殖场
基地内畜禽养殖场粪水必须经过无害化处理。4.2农田基础设施条件
基地集中连片,规划合理,规模种植。基地路、桥、涵、站、闸设置合理,基础配套设施齐全,田间路面整洁平坦,有绿化,生态环境优良。
4.3边界和保护
基地与外界设立明显的边际界限。界限可以是林带、河流、围墙等有形的物理障碍物形成的隔离带。基地及各生产单元在显要位置设置基地标识牌,标识牌美观、规范、牢固,标识内容齐全(至少应包括基地名称、范围、面积、创建单位、栽培品种、主要技术措施等)。对基地地块进行统一编号,基地分布图、地块分布图详细明了。5栽培管理
5.1品种
选用高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强的品种或组合。良种普及率95%以上。
禁止使用转基因品种。
种子质量应符合GB4404.1规定。5.2种子处理
5.2.1晒种
播种前选晴天晒种1d~2d。晒种期间,每天翻动3~4次,注意不要在水泥晒场、屋(台)面上长时间曝晒。
5.2.2选种
在浸种催芽前,将种子倒入箩筐,放入盛有比重为1.08~1.12的泥浆水(用鲜鸡蛋测定,鸡蛋在泥浆水浮露出1角硬币大小即可)缸(桶)中,搅拌2min~3min后停止搅拌,让饱满种谷自然沉降,3min~4min后捞出上浮的癌谷和草籽等,下沉的种子用清水冲洗干净。杂交中釉用清水选种。
5.2.3浸种消毒
用一定量生石灰或允许使用药剂进行浸种,充分搅拌后,置于室温下浸种2d~3d(杂交中釉用浸种12h一36h),每天搅拌2~3次,当种谷吸足水分(谷壳略呈半透明状,胚和胚乳已隐约可见,指甲切断无断面干粉)时即可起水催芽。5.2.4催芽
将浸泡好的种子捞出、沥干,装入透气良好的袋、萝中,进行保温或加温催芽。采取高温(34℃~36℃)破胸、适温(25℃左右)催芽,即当种子有80%左右破胸时,将温度降到25℃左右催芽。2
DB34/T910.12009
破胸前每3h~4h翻动一次,破胸后每1h~2h翻动一次,防止闷种和烧种。翻种时,注意将种堆的内、外对翻,并适量淋水补湿,淋水的水温要尽量与种温接近,保障破胸、出芽整齐。催芽标准:塑盘育秧和旱育秧,当催芽至“破胸露白”时,摊凉备播;普通湿润育秧和直播栽培的,当催芽至“芽长半粒谷、根长一粒谷”时,摊凉练芽后播种。5.3育
旱育秧:选择无污染、地势高爽、背风向阳、靠近水源、耕层深厚、疏松肥沃的壤质旱地土壤。每667m本田需秧田面积20㎡2~40㎡。秧田(床)要在冬前翻耕晒堡,年前培肥土壤,每平方米施腐熟农家肥4kg~5kg,施后翻入土中。播种前15d~20d撒施普通过磷酸钙50g/m~60g/m、尿素20g/m~25g/m、硫酸钾20g/m,耕翻1~2次将肥料充分与床土混匀,按哇宽1.4m、沟宽0.4m开沟做哇。初步整平哇面后,用农(地)膜覆盖哇面,增温、保湿、保肥和熟化土壤。湿润育秧:选择无污染、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灌方便、耕层深厚、土壤肥沃的稻田,每667m本田需秧田面积为70㎡~80㎡,田要在冬前翻耕晒堡。播种前7d~10d,翻秒灭草后,灌水泡田;播种前1d~2d,排干田水,每667m秧田施用符合NY/T394标准要求的46%水稻专用复(混)合肥30kg,然后粑秒整平田面,达到面净、泥糊、肥融、田平(全田高差小于1.5cm)的要求。
塑盘育秧:每667㎡本田需秧田面积22m~24㎡,播种前2d~3d从年前培肥的秧床上取出部分床土,打碎过5mm孔筛作装盘和盖籽细土,每80张秧盘需备足细土总量为100kg。其中:将60kg细土加入壮剂拌匀,覆盖农膜单独堆放,备作装盘土:其余未拌壮秧剂的细土作盖籽土。5.3.2适期播种
适宜播种期视当地种植制度而定,一般早稻3月下旬至4月初,中稻4月底至5月初,双晚6月中下旬。
5.3.3播种量
普通早育,常规稻本田用种量2.5kg~3.0kg/667m,杂交稻本田用种量1.0kg~1.5kg667m。
塑盘早育秧,常规稻本田用种量2.5kg~3.0kg/667m,每孔钵播2~3粒种谷,每张秧盘播种量40g左右;杂交稻本田用种量1.8kg~2.2kg/667m,每孔钵播2~3粒种谷,每张秧盘播种量25g左右
普通湿润育,常规稻本田用种量2.5kg~3.0kg/667m,秧田播种量20kg~25kg/667m;杂交稻本田用种量1.8kg~2.2kg/667m,秧田播种10kg~15kg/667m。早、双晚稻用种量适当提高。常规稻4.0kg~5.0kg/667m,杂交稻2.0kg~3.0kg/667m。5.3.4秧苗管理
旱育秧在落谷前睦面浇透水,落谷后复盖营养土,在哇面稍干后盖膜,盖膜时间和方法视稻作类型而定,一般中稻膜上盖少量稻草遮荫,盖膜5d~7d天后秧苗达1.5cm高时揭膜。揭膜时要浇足水,此后哇面不干不浇水,3.5叶后以旱为主,秧苗不卷叶不浇水,做到旱育、旱管、旱起秧。湿润育秧落谷后盖营养土或塌谷,在苗3叶前保持保温润,秧苗3叶后建立浅水层后保持不脱水。秧苗长势不良的,在4叶期及时追施允许使用的肥料。在3叶期和拔秧前人工拔除秧田杂草。5.4本田栽秧
5.4.1人工栽插
普通旱育秧小苗带土移栽,采取平锹铲起,装框、盆盛运,带土栽插,铲土厚度2cm左右:普通早育大、中苗移栽,采取平锹铲根拔秧,带泥捆把装运,铲根深度2.5cm~3cm;普通湿润育秧大、中苗移栽,直接拔捆把装运。
宽行窄株裁插。
DB34/T910.1—2009
基本苗的多少视稻作类型和产量水平而定,一般每667m早、晚稻2.5~3.0万穴,中稻1.5~2.0万穴:早、双晚每穴栽5~6苗,中稻每穴栽4~5苗。5.4.2人工抛栽
塑盘育秧采取人工抛栽。
起秧前,先从苗床中抽查10-20张秧盘,计数无苗的空钵穴数,测算秧盘平均实际有苗穴数。然后直接掀盘起,叠层码盘装运,秧盘码高不宜超过10层。抛秧应选择阴天或晴天傍晚时进行。抛秧时,田间留花杂水,水深不超过1cm。按照要抛栽的本田面积、抛植密度和秧盘平均实有苗穴数,测算该田块抛植总盘数。采取分或分段抛植,按睦或按段平分要抛的秧盘,先抛该哇或该段总秧量的2/3,然后沿哇中间将剩余的1/3秧苗向两侧抛砸,补补缺,并顺手移密补稀,保证秧苗间距基本均匀。抛秧时,力求多数秧苗能垂直落下,秧根入泥,秧苗直立或斜立。抛秧后,按1.5m~2.0m宽度拉线,整理出宽度0.3m~0.4m的管理通道,开好大田的平水缺口,防止大雨积水,引起倒苗、漂秧。每667㎡基本苗,杂交稻5~8万,常规稻8~12万左右。5.5肥水管理
5.5.1基肥
基肥用量:每667m施腐熟饼肥75kg~100kg、或其它经腐熟的农家肥1000kg,加施过磷酸钙20kg~25kg、尿素6kg~8kg、硫酸钾4kg~6kg。施肥后,干耕翻犁,耕后灌水泡田,泡由一天左石进行秒、整由,达到由平、面净、泥糊、肥融的要求。畜禽粪便、人粪尿等农家肥或有机肥,必须经过腐熟、高温堆制等无害化处理方可使用。(下同)5.5.2追肥
栽后4~6天,秧苗返青活棵时施促肥,每667m2施腐熟人畜粪300kg~500kg或沼液600kg~1200kg,另加尿素5kg~7kg。拔节后,当主茎幼穗长达1cm~1.5cm时施穗粒肥,每667m施腐熟人畜粪300kg~400kg或沼液600kg~800kg、硫酸钾3kg~4kg;如果速效农家肥不足,应看苗补施尿素3kg~5kg、硫酸钾3kg~4kg。速效农家肥应对水稀释均勾泼浇,化肥可加入速效农家肥中对水稀释泼浇,也可在田间秧苗露水干时均匀撒施。每次浇施农家肥后,提倡泼洒清水洗苗。5.5.3水管
栽插田采取浅水(2cm~3cm水层)栽秧、活棵,薄水(1cm~2cm水层)、露田(无水层)间歇灌溉分。抛栽田采取花杂水(1cm以下水层)抛秧,抛栽后露田至活棵立苗,薄水施分肥后自然落干露田,分檗期间以薄水、露田间歇灌溉为主。当每亩茎数达到目标成穗数时落水晒田(一般杂交中稻每穴茎数达9~10个),第一次晒至由面返白根、由泥不陷脚时复水。对于绿肥由、前季晚稻秸杆还由和群体生长量偏大的由块,采取分次晒田,晒至拔节。孕穗前期薄、露间歇灌溉,孕穗后期至抽穗开花期保持水层,灌浆阶段干湿交替,收割前5d~7d前落干。
5.6病虫草害防治
5.6.1防治原则
针对当地近年病虫害发生趋势和防治重点对象,在优先采取农业措施综合防治基础上,鼓励采用诱杀、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无污染防治措施。加强病虫害测报,适度放宽防治指标,对于防治对象达到和超过防治标准的田块,适时应用符合NY/T393标准要求的药剂品种和防治方法进行防治,将病、虫为害损失控制在生产允许的范围之内。本田除草遵循优先采用农业措施综合防除杂草的原则,以人工除草为主,化学除草为辅。草害不重的田块采取人工拔除或中耕耘除。如果杂草发生量较大,必须使用除草剂化除时,要选择符合NY/T393标准要求的除草剂品种和除草方法。5.6.2农药选择和使用
DB34/T910.1—2009
农药的选择,应选用符合NY/T393标准要求的低毒农药和中等毒性农药(水稻主要病虫草害防治允许使用农药及方法详见附录B)。严禁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或具有三致毒性(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农药。每种有机合成农药在一种作物的生长期内只允许使用一次。6收获、运输、储藏
待90%以上籽粒黄熟后,统一收割机收获,切忌割青。收获后及时晾晒,以防霉变降低品质。运输工具应清洁、干燥、有防雨设施。严禁与有毒、有害、有腐蚀性、有异味的物品混运。籽粒含水量13.5%(釉)~14.5%(梗)以下时入仓储藏。储藏的仓库要先消毒、除虫、灭鼠,不允许与其它物质混存。
运输和储藏应符合NY/T1056标准,标准化基地原料经加工后的产品质量及包装应符合NY/T419和NY/T658的标准。
水稻生产的副产品包括秸杆、稻糠、米皮糠等应综合开发、合理利用:提倡秸杆还田、严禁焚烧、胡乱堆放、丢弃和污染环境。
7组织管理
7.1组织机构
成立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和基地建设办公室,制定科学合理的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基地管理办法、生产操作规程、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册。基地建立县(市、区)、乡(镇)、村、户生产管理机构,基地各有关生产单元(乡、镇,村)有明确责任人和具体工作人员。
建立健全基地建设目标责任制度考核办法,县、乡、村层层签定责任书。7.2管理制度
7.2.1文档管理
基地办三级技术管理簿册齐全,并将规程、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册下发到乡(镇)、村和农户。农户档案齐全、规范,内容应包括:基地名称、地块编号、农户姓名、作物品种及种植面积。(附录c)
农户田间生产记录填写规范、真实,内容应包括地块编号、种植者、作物名称、品种及来源、种植面积、播种或移栽时间、土壤耕作及施肥情况、病虫草害防治情况、收获记录、仓储记录、交售记录等。7.2.2投入品管理
制定专门的基地农业投入品管理办法、公告制度、市场准入制、监督管理制度,有效地从源头控制投入品的使用,定期公布基地允许使用、禁用或限用的农业投入品目录,逐步开始对基地农业投入品实行连锁配送和服务。
基地专门出台政策,建立“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五统一”生产管理制度,并有效实施。7.2.3监督管理
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和县(市、区)、乡(镇)、村三级监管队伍,对基地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产品质量、市场及生产档案等实行监督检查或抽查。7.3基地管理
制定基地保护区管理办法,内部建立相互制约的监督机制和奖惩制度。建立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制度,保证未经认证的基地原料产品包装上不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并制定使用“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字样的管理制度基地建立检验检测体系或依托具有一定资质的检测机构,加强基地投入品、基地原料产品和基地环境的检验检测。
DB34/T910.1—2009
7.4信息平台
建立基地信息交流平台,实现与中国绿色食品网(greenfood.org)链接,做到生产、管理、储运、流通信息网上查询。
技术培训服务
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培训计划。依托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组建基地建设技术小组,小组职责明确:建立县(市、区)、乡(镇)、村三级技术服务队伍,人员确定,有效运行。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攻关和技术指导小组,加强对绿色水稻生产技术的研究和攻关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提高基地生产的科技含量。建立示范乡(镇)、示范村和示范户,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产业化经营
9.1龙头企业
制定鼓励龙头企业在原料产品收购、加工和销售中的优惠政策和措施。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签定收购合同,对接合同规范、真实并有效执行龙头企业将基地原料产品申请绿色食品认证,产品质量标准执行NY/T419。9.2
经济效益
基地原料作物单产增加,销售价格增长,产品竞争力增强。促进农民增收,对基地所在县域其它优势农业产业带动效果强,对县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强。附录A
(规范性附录)
DB34/T910.1—2009
评估农业部(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组织和运转的准则A.1基地规模
10万亩(含)以上。
A.2组织管理
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由县(市、区)主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以政府文件下发各乡(镇)领导小组工作职责明确,实际有效运行并召开三次以上领导小组会议。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和基地管理办法,以政府文件下发各基地单元(乡、镇、村)。
基地建设办公室配备三个以上专职人员,具体承担基地技术指导和生产管理工作。县(市、区)财政投入基地的启动费20万元以上。A.3投入品管理
基地投入品、基地原料产品和基地的检验检测,实际运行三次以上,记录齐全。基地办组织有关单位对基地生产中投入品使用及投入品市场监督检查和抽查三次以上(含),记录齐全。
A.4监督管理
创建单位建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监管队伍,明确对基地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产品质量、市场及生产档案监督检查或抽查责任,监督检查或抽查二次以上,记录齐全。乡(镇)、村建立监管队伍,加强对基地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市场及生产档案监督检查或抽查,监督检查或抽查三次以上,记录齐全。A.5技术培训
各相关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生产管理人员、技术推广人员、产业化经营单位负责人经过绿色食品知识培训,掌握了标准化基地建设要求、绿色食品基本知识和生产技术标准,培训记录齐全,考试成绩合格。
建立农户培训制度,保证每个农户至少有一个基本掌握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的人,培训记录齐全A.6经济效益
促进农民增收,农民户均增收50元以上。为3家以上(含)绿色食品企业提供了优质原料标准化基地创建成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标准化基地创建促进了标准化生产基地主导产品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化发展。A.7宣传报道
加强标准化基地宣传,在国家刊物上发表2篇宣传报道,省级刊物发表4篇报道,基地原料产品市场知名度提升。
DB34/T910.1—2009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病虫草害防治的主要允许使用农药种类、方法种类
稻纵卷叶
稻飞虱
稻蓟马
稻瘟病
稻曲病
稻纹枯病
恶苗病
白叶枯病
防治时期
抛栽田抛栽后5~7天,
秧苗活棵立苗时。
直播田1-3叶期施药
稗草、千金子等禾本科杂草
本田、移栽活棵后
每667㎡有为害团100个以上,
分期的枯鞘丛率达5~8%
株害率达2.0%以上时。
在螺卵孵化高峰期,每667m
卵块发生量在100块以上的
田块进行药剂防治。
在1、2龄幼虫盛发期(稻叶初
卷期)。当分期百丛幼虫100
头、孕穗抽穗期50头以上时。
抽穗期百丛虫量
达1500头~2000头
在苗期出现叶尖卷曲率在
10%以上、百株虫量
300头~500头以上时,
叶稻瘟在分葉期喷药,穗稻
瘟在破口抽穗期用药。
孕穗中后期
分檗期丛发病率在15%~~20%、
孕穗期30%以上时。
发病初期
允许使用农药名称、方法
53%苯噻胺·芊WP45g-50g/667m或30%丁苄可湿性粉剂80g-100g/667m,均匀拌细潮土或细砂土20kg:均匀撒施。
10%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0.67g-1.67g/667m。100g/1氰氟草酯乳油50ml-60ml/667m。1、53%苯噻酰草胺·WP45g-50g/667m:2、10吡嘧磺隆WP10g-15g/667m:3、10%异丙草胺·华WP60g-75g/667m:4、40%二氯芋WP35g-50g/667m。1、25%丙溴磷·辛硫磷乳油80mL-100mL/667m2、18%杀虫双水剂250g~300g/667m兑水60kg喷雾。同二化
1、200g/1氯虫苯甲酰胺SC10mL/667m2、40%g丙溴磷EC80m-100mL/667m。1、25%吡蚜酮WP24g-32g/667m;2、10%吡虫啉WP15g-20g/667m;3、25%噻嗪酮WP30g=35g/667m。用10%蚜虱净粉剂20g兑水30kg/667m喷雾。1、75%三环唑WP20g=30g/667m:2、2%春雷霉素水剂80mL-100mL/667m。300g/1苯醚甲环唑·丙环唑EC15mL-20mL/667m。20%井冈霉素粉剂50g/667m兑水60kg喷雾。25%咪鲜胺EC62.5mg-125mg/kg(有效成份)浸种20%叶枯唑WP100g-125g/667m。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地方标准标准计划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 返回顶部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