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地方标准(DB) >>
- DB 21/T 1539-2007 农产品质量安全 金针菇栽培技术规程

【地方标准】 农产品质量安全 金针菇栽培技术规程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6-19 17:36:03
- DB21/T1539-2007
- 现行
标准号:
DB 21/T 1539-2007
标准名称:
农产品质量安全 金针菇栽培技术规程
标准类别:
地方标准(DB)
标准状态:
现行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 .pdf下载大小:

部分标准内容:
备案号:
辽宁省地
方标准
DB21/T1539—2007
农产品质量安全金针菇栽培技术规程2007-07-01发布
2007-08-01实施
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本标准由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DB21/T15392007
本标准起草人:陈平、张季军、苏君伟、张敏、刘娜、肖千明、张士义、刘国宇。1范围
农产品质量安全金针菇栽培技术规程DB21/T1539-2007
本标准规定了辽宁金针菇生产栽培的产地环境、生产工艺、栽培技术管理、农残控制与病虫害防治以及产品采收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辽宁金针菇熟料袋式栽培。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NM/T5099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NMIT391绿色食品产品环境技术条件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
NM/T528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
组成金针菇栽培基质的主要原料是培养基中占数量比重大的碳素营养物质,如除去含有害物质树种外的阔叶树杂木屑;自然堆积六个月以上混有针叶树种的木屑:玉米芯、豆秸粉等作物秸杆皮壳等要求新鲜、洁净、干燥、无虫、无霉,无异味,符合NMT5099要求。3.2
组成金针菇栽培基质的辅助原料、配量较少、含氮量较高,用来调节培养基质的SN比的物质。如麦麸、米糖糠、饼肥(粕)、玉米粉、大豆粉等。要求新鲜、洁净、干燥、无虫、无霉、无异味,符合NM/T5099要求。
4产地环境
金针菇栽培产地环境应符合国家行业标准NY/T391的要求,栽培场地应远离工矿业污染源,距离在2km以上,不受废水、废气、废渣的污染,喷浇金针菇用水应符合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5生产工艺流程
袋式栽培技术路线:备料→配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发菌管理→出菇管理→采收6栽培技术管理
6.1栽培季节
金针菇袋式栽培秋冬季种,冬春季收,一年一到二茬是东北地区金针菇生产的主要栽培模式,一般采用暖棚栽培,靠自然温度养菌和出菇,9月中下旬以后即可接种,在20℃通气良好等条件下发菌,30d~1
DB21/T1539—2007
40d菌丝可长满菌袋,11月份至第二年4月份棚温维持在10℃左右时可出菇。采收期1个月~2个月6.2品种选择及菌种生产
6.2.1品种选择
应选择符合国家《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所规定的优良品种,并经过栽培试验证明该品种的种性适应本地气候条件、抗逆性强、抗杂菌力强、菌丝生长健壮、出菇整齐、优质高产、耐贮运的优良品种。
6.2.2栽培品种
根据金针菇的颜色可分两种类型菌株。黄色品种出菇温度较高,适合罐藏和鲜销:白色品种出菇温度较低,适合鲜销。
6.2.3菌种生产
根据当地不同生产季节,按照NY528的要求,生产一级(母种)、二级(原种)、三级(栽培种)菌种。根据生产计划用量,菌种生产可安排在八月份开始。6.3·栽培场地及菇棚建造
6.3.1栽培场地bzxz.net
应选择地势平坦、通风良好、水源充足、水质纯净、远离畜禽舍、无污染、环境清洁卫生的地方。6.3.2菇棚建造
菇棚建造应坐北朝南,可利用温室大棚,闲置保鲜库、地下窖等,结构有两种:一种是层架,采用竹木或金属搭建层架,层架间距0.45m下层距地面0.2m上层距顶棚0.5m设5层~6层、过道宽0.8m另一种是地摆袋,平整地面后,将袋立摆在地面,宽0.8m~1.0m过道0.5m6.4原料选择及生产设备与工具
6.4.1主料选择
木屑最佳选择为阔叶树木屑,针叶树木屑混合量不应超过15%粗细程度应以圆盘锯加工的木屑为标准,采用带锯木屑应与50%圆盘锯粗木屑混合使用,或加入20%刨花碎片、稻壳等:玉米芯应粉碎0.5cm以内的粒度;玉米芯和棉籽壳要求新鲜无霉变,木屑储备两种方法:一种将木屑晒干装袋,集中存放在阴凉、通风、千燥的仓库;另一种方法是露天贮藏,堆积时间3个月至半年。6.4.2辅助原料
米糠、麦麸,玉米粉为栽培金针菇辅助原料,要求新鲜、无霉变、无结块、无虫蛀,贮存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库房,高垫垛底以防地面潮气和鼠害。6.4.3灭菌及配料设备
灭菌设备:金针菇的熟料栽培常采用简易蒸锅进行灭菌。配料设备:批量生产时,搅拌机可提高效率和操作质量,少量生产亦可人工配料,配料场地以水泥地面为好。6.5配方、配制方法及接种
6.5.1配方
配方I:木屑76%麦麸25%石膏1%碳酸钙2%配方II:木屑40%玉米芯34%麦麸20%玉米粉3%石膏1%碳酸钙2%配方ⅢI:木屑20%玉米芯50%麦麸10%米糠14%玉米粉3%石膏1%碳酸钙2%6.5.2配制方法
配制时先将各种原料混合均匀,按料水11~1:1.2的比例缓慢将水加入混合均匀,使其含水量达到60%65%测定含水量,含水量适宜的标准是用手紧握培养料,指间有水渗出,并有2滴~3滴水落下为宜。
6.5.3装袋
袋式栽培金针菇通常采用低压聚乙烯塑料袋装料,规格为17cmX33cmX0.005cm18cmX36cmX0.005cm装袋前木屑等纤维原料要求过筛,手工装袋可采用自制装料漏斗套在塑料袋内,倒入培养料,2
DB21/T1539-2007
用手压紧,要做到四周紧中间松,用大孔棒在中间打洞;大规模生产使用装袋机进行装袋,不但速度快,而且可提高装袋质量。
6.5.4灭菌
袋式栽培金针菇多采用常压锅进行灭菌,常压锅可采用铁板卷成圆筒或用砖、水泥砌成:灭菌前锅内注适量水加热,将菌袋“井”字型摆放在锅内,盖好锅盖,上圆气后保持18h20h,待袋温降到60℃以下时出锅,并放到洁净的冷却室内。6.5.5接种
灭菌后的料袋冷却至30℃以下在接种室或接种箱或超净工作台内进行接种;接种前接种室或接种箱,40mn后接种人员方可接种,要求环境清洁,用具及菌种瓶表面擦洗消毒,接种人员应穿干净的工作服,双手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接种勺或接种铲应在每换一个菌种瓶前都经灼烧灭菌;接种方式一般采用一头接菌,接菌后用绳或皮筋重新扎好。接种操作时1人~2人打开袋口,一人接菌,一人负责搬运。
6.6发菌期管理
6.6.1发菌环境
栽培袋接种后进行发菌培养,此阶段要求培养环境干燥、防潮、避光、通风、保温,保持菇房空气新鲜,相对湿度控制在70%以下,菇房在使用前要彻底进行清扫、消毒,采用气雾消毒剂或硫磺熏蒸空间,栽培袋要在黑暗条件下避光培养发菌。6.6.2温度控制
6.6.2.16.6.2.1温度控制总则
发菌期温度控制在20℃~25℃之间,发菌时注意观察袋内温度,当袋温超过25℃以上时,要及时进行翻堆倒垛,严防烧菌,一般15d左右倒一次垛。6.6.2.26.6.2.2秋季栽培的温度控制栽培袋生产安排在出菇室内温度能够降到13℃以下提前40d进行,这时外界气温较高,发菌室应适当采取降温措施,白天不通风或少通风,夜间通大风;如果温度较低,应适当摆放大垛,将温度控制在25℃以内。
6.6.2.36.6.2.3冬季栽培的温度控制冬季气温低对发菌不利,可通过抵草帘、生炉子等措施进行提温,还可以利用堆积之间的温度来提高发菌温度,可将栽培袋排靠在一起,排与排之间少留空隙,垛高可达4层5层,使温度控制在25℃以内,这时要注意发菌室内的通风。6.7出菇管理
6.7.1菇蕾培育
6.7.1.1金针菇原基形成条件
金针菇原基形成的物质基础是栽培菌袋的营养料必须长满菌丝,发满菌丝的菌袋经骚菌后,继续培养7d~10d左右就可形成金针菇菇蕾。6.7.1.2创造适宜的开袋环境条件金针菇的最适出菇温度为7℃~10℃:骚菌期温度为12℃~15℃,空气相对湿度维持在85%~90%,要给予适当的散射光照,每天通风2次~3次,7天左右即可形成菇蕾。6.7.2育菇管理
6.7.2.1温度
金针菇出菇温度范围在7℃~15℃,最适温度为7℃~10℃,在自然条件下日光温室栽培,出菇期安排在晚秋至初春季节,温度高时采取白天盖草帘,晚间掀草帘进行降温,温度低时采取人工加温措施。6.7.2.2湿度
DB21/T1539—2007
金针菇骚菌后要求覆盖塑料膜或无纺布,保证空气相对湿度维持在90%左右,当菇蕾生长到3cm5cm时提袋:出菇期空气相对湿度维持在85%~90%,可撤掉塑料膜,但不能往菇体上直接喷水,当空气湿度大时,可往地面上直接撒白灰以降湿。6.7.2.3通风
金针菇通风菌后至形成菇蕾之前,每天应保证良好的通风:当菇蕾生长至1cm左右时应减少通风,保持湿度。
6.7.2.4光照
金针菇形成菇蕾时要求有适当的散射光,光照太弱,菇蕾形成少;菇体生长期光照应减弱,否则菌柄短,菌盖大,商品价值低。6.7.3采收与包装
6.7.3.1采收标准
采收标准是菌盖轻微展开,鲜销金针菇菌盖在6分~7分开伞时采收,不宜太迟,以免柄基部变褐色,基部绒毛增加而影响质量。6.7.3.2采收要求
采菇人员要穿戴洁净的工作服、帽、口罩,一手抓住菌柄,另一手按住袋,将菇栽下,轻轻放在洁净的筐内码放整齐,以防破损。6.7.3.3保鲜包装
采用聚丙烯塑料膜包装,用高频抽气机密封,低温保藏,在1℃3℃环境中可保鲜15天,4℃~6℃保鲜10天。
7病虫害控制措施
7.1主要病虫害
金针菇主要病虫害:竞争性杂菌包括链孢霉、放线菌、绿霉、曲霉、青霉、根霉、毛霉、黑霉、酵母、细菌等;专性寄生病害为黏菌类:虫害主要包括菌蚊、菇蝇、菇、菇螨、线虫等。7.2防治原则
化学防治使用农药时,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的要求,不得使用剧毒、高毒以及药毒残留高的农药。原基形成后至采收决不准使用任何农药。7.3防治方法
7.3.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力强的优良菌种,制备菌丝健壮、生活力强的生产菌种,创造有利金针菇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虫及杂菌繁殖的环境条件。菇房保持良好的通风、清洁卫生,使用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水源。7.3.2物理防治
利用日光暴晒、高温焖棚、黑光灯诱杀等措施。菇房的门窗及通风孔安装60目的窗纱,做到随手闭门,经消毒隔离带进棚。
7.3.3生物防治
采用生物农药和农用链霉素等以及生物防腐保鲜剂、天然杀虫剂防治病虫害。7.4控制措施
7.4.1黑斑病
搞好菇房内外卫生,将菇房内温度控制在10℃左右,湿度控制在85%90%之间可减轻病害:病菇要迅速烧掉或掩埋处理。
7.4.2金针菇黏菌病
菇房环境、栽培架和栽培菌袋表面要求清洁卫生,控制适宜的湿度,把感染部位菌块削掉,埋入土中。
7.4.3锈斑病
DB21/T15392007
出菇期间不能往子实体上直接喷水,菇房的管理用水可以加入3%漂白粉,控制温度,进行适当的通风。
柄基腐病
为真菌性病害,控制措施是菌块避免喷水过多,及时通风换气,一旦发生病害要及时清除病子实体烧掉或掩埋处理。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辽宁省地
方标准
DB21/T1539—2007
农产品质量安全金针菇栽培技术规程2007-07-01发布
2007-08-01实施
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本标准由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DB21/T15392007
本标准起草人:陈平、张季军、苏君伟、张敏、刘娜、肖千明、张士义、刘国宇。1范围
农产品质量安全金针菇栽培技术规程DB21/T1539-2007
本标准规定了辽宁金针菇生产栽培的产地环境、生产工艺、栽培技术管理、农残控制与病虫害防治以及产品采收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辽宁金针菇熟料袋式栽培。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NM/T5099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NMIT391绿色食品产品环境技术条件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
NM/T528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
组成金针菇栽培基质的主要原料是培养基中占数量比重大的碳素营养物质,如除去含有害物质树种外的阔叶树杂木屑;自然堆积六个月以上混有针叶树种的木屑:玉米芯、豆秸粉等作物秸杆皮壳等要求新鲜、洁净、干燥、无虫、无霉,无异味,符合NMT5099要求。3.2
组成金针菇栽培基质的辅助原料、配量较少、含氮量较高,用来调节培养基质的SN比的物质。如麦麸、米糖糠、饼肥(粕)、玉米粉、大豆粉等。要求新鲜、洁净、干燥、无虫、无霉、无异味,符合NM/T5099要求。
4产地环境
金针菇栽培产地环境应符合国家行业标准NY/T391的要求,栽培场地应远离工矿业污染源,距离在2km以上,不受废水、废气、废渣的污染,喷浇金针菇用水应符合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5生产工艺流程
袋式栽培技术路线:备料→配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发菌管理→出菇管理→采收6栽培技术管理
6.1栽培季节
金针菇袋式栽培秋冬季种,冬春季收,一年一到二茬是东北地区金针菇生产的主要栽培模式,一般采用暖棚栽培,靠自然温度养菌和出菇,9月中下旬以后即可接种,在20℃通气良好等条件下发菌,30d~1
DB21/T1539—2007
40d菌丝可长满菌袋,11月份至第二年4月份棚温维持在10℃左右时可出菇。采收期1个月~2个月6.2品种选择及菌种生产
6.2.1品种选择
应选择符合国家《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所规定的优良品种,并经过栽培试验证明该品种的种性适应本地气候条件、抗逆性强、抗杂菌力强、菌丝生长健壮、出菇整齐、优质高产、耐贮运的优良品种。
6.2.2栽培品种
根据金针菇的颜色可分两种类型菌株。黄色品种出菇温度较高,适合罐藏和鲜销:白色品种出菇温度较低,适合鲜销。
6.2.3菌种生产
根据当地不同生产季节,按照NY528的要求,生产一级(母种)、二级(原种)、三级(栽培种)菌种。根据生产计划用量,菌种生产可安排在八月份开始。6.3·栽培场地及菇棚建造
6.3.1栽培场地bzxz.net
应选择地势平坦、通风良好、水源充足、水质纯净、远离畜禽舍、无污染、环境清洁卫生的地方。6.3.2菇棚建造
菇棚建造应坐北朝南,可利用温室大棚,闲置保鲜库、地下窖等,结构有两种:一种是层架,采用竹木或金属搭建层架,层架间距0.45m下层距地面0.2m上层距顶棚0.5m设5层~6层、过道宽0.8m另一种是地摆袋,平整地面后,将袋立摆在地面,宽0.8m~1.0m过道0.5m6.4原料选择及生产设备与工具
6.4.1主料选择
木屑最佳选择为阔叶树木屑,针叶树木屑混合量不应超过15%粗细程度应以圆盘锯加工的木屑为标准,采用带锯木屑应与50%圆盘锯粗木屑混合使用,或加入20%刨花碎片、稻壳等:玉米芯应粉碎0.5cm以内的粒度;玉米芯和棉籽壳要求新鲜无霉变,木屑储备两种方法:一种将木屑晒干装袋,集中存放在阴凉、通风、千燥的仓库;另一种方法是露天贮藏,堆积时间3个月至半年。6.4.2辅助原料
米糠、麦麸,玉米粉为栽培金针菇辅助原料,要求新鲜、无霉变、无结块、无虫蛀,贮存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库房,高垫垛底以防地面潮气和鼠害。6.4.3灭菌及配料设备
灭菌设备:金针菇的熟料栽培常采用简易蒸锅进行灭菌。配料设备:批量生产时,搅拌机可提高效率和操作质量,少量生产亦可人工配料,配料场地以水泥地面为好。6.5配方、配制方法及接种
6.5.1配方
配方I:木屑76%麦麸25%石膏1%碳酸钙2%配方II:木屑40%玉米芯34%麦麸20%玉米粉3%石膏1%碳酸钙2%配方ⅢI:木屑20%玉米芯50%麦麸10%米糠14%玉米粉3%石膏1%碳酸钙2%6.5.2配制方法
配制时先将各种原料混合均匀,按料水11~1:1.2的比例缓慢将水加入混合均匀,使其含水量达到60%65%测定含水量,含水量适宜的标准是用手紧握培养料,指间有水渗出,并有2滴~3滴水落下为宜。
6.5.3装袋
袋式栽培金针菇通常采用低压聚乙烯塑料袋装料,规格为17cmX33cmX0.005cm18cmX36cmX0.005cm装袋前木屑等纤维原料要求过筛,手工装袋可采用自制装料漏斗套在塑料袋内,倒入培养料,2
DB21/T1539-2007
用手压紧,要做到四周紧中间松,用大孔棒在中间打洞;大规模生产使用装袋机进行装袋,不但速度快,而且可提高装袋质量。
6.5.4灭菌
袋式栽培金针菇多采用常压锅进行灭菌,常压锅可采用铁板卷成圆筒或用砖、水泥砌成:灭菌前锅内注适量水加热,将菌袋“井”字型摆放在锅内,盖好锅盖,上圆气后保持18h20h,待袋温降到60℃以下时出锅,并放到洁净的冷却室内。6.5.5接种
灭菌后的料袋冷却至30℃以下在接种室或接种箱或超净工作台内进行接种;接种前接种室或接种箱,40mn后接种人员方可接种,要求环境清洁,用具及菌种瓶表面擦洗消毒,接种人员应穿干净的工作服,双手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接种勺或接种铲应在每换一个菌种瓶前都经灼烧灭菌;接种方式一般采用一头接菌,接菌后用绳或皮筋重新扎好。接种操作时1人~2人打开袋口,一人接菌,一人负责搬运。
6.6发菌期管理
6.6.1发菌环境
栽培袋接种后进行发菌培养,此阶段要求培养环境干燥、防潮、避光、通风、保温,保持菇房空气新鲜,相对湿度控制在70%以下,菇房在使用前要彻底进行清扫、消毒,采用气雾消毒剂或硫磺熏蒸空间,栽培袋要在黑暗条件下避光培养发菌。6.6.2温度控制
6.6.2.16.6.2.1温度控制总则
发菌期温度控制在20℃~25℃之间,发菌时注意观察袋内温度,当袋温超过25℃以上时,要及时进行翻堆倒垛,严防烧菌,一般15d左右倒一次垛。6.6.2.26.6.2.2秋季栽培的温度控制栽培袋生产安排在出菇室内温度能够降到13℃以下提前40d进行,这时外界气温较高,发菌室应适当采取降温措施,白天不通风或少通风,夜间通大风;如果温度较低,应适当摆放大垛,将温度控制在25℃以内。
6.6.2.36.6.2.3冬季栽培的温度控制冬季气温低对发菌不利,可通过抵草帘、生炉子等措施进行提温,还可以利用堆积之间的温度来提高发菌温度,可将栽培袋排靠在一起,排与排之间少留空隙,垛高可达4层5层,使温度控制在25℃以内,这时要注意发菌室内的通风。6.7出菇管理
6.7.1菇蕾培育
6.7.1.1金针菇原基形成条件
金针菇原基形成的物质基础是栽培菌袋的营养料必须长满菌丝,发满菌丝的菌袋经骚菌后,继续培养7d~10d左右就可形成金针菇菇蕾。6.7.1.2创造适宜的开袋环境条件金针菇的最适出菇温度为7℃~10℃:骚菌期温度为12℃~15℃,空气相对湿度维持在85%~90%,要给予适当的散射光照,每天通风2次~3次,7天左右即可形成菇蕾。6.7.2育菇管理
6.7.2.1温度
金针菇出菇温度范围在7℃~15℃,最适温度为7℃~10℃,在自然条件下日光温室栽培,出菇期安排在晚秋至初春季节,温度高时采取白天盖草帘,晚间掀草帘进行降温,温度低时采取人工加温措施。6.7.2.2湿度
DB21/T1539—2007
金针菇骚菌后要求覆盖塑料膜或无纺布,保证空气相对湿度维持在90%左右,当菇蕾生长到3cm5cm时提袋:出菇期空气相对湿度维持在85%~90%,可撤掉塑料膜,但不能往菇体上直接喷水,当空气湿度大时,可往地面上直接撒白灰以降湿。6.7.2.3通风
金针菇通风菌后至形成菇蕾之前,每天应保证良好的通风:当菇蕾生长至1cm左右时应减少通风,保持湿度。
6.7.2.4光照
金针菇形成菇蕾时要求有适当的散射光,光照太弱,菇蕾形成少;菇体生长期光照应减弱,否则菌柄短,菌盖大,商品价值低。6.7.3采收与包装
6.7.3.1采收标准
采收标准是菌盖轻微展开,鲜销金针菇菌盖在6分~7分开伞时采收,不宜太迟,以免柄基部变褐色,基部绒毛增加而影响质量。6.7.3.2采收要求
采菇人员要穿戴洁净的工作服、帽、口罩,一手抓住菌柄,另一手按住袋,将菇栽下,轻轻放在洁净的筐内码放整齐,以防破损。6.7.3.3保鲜包装
采用聚丙烯塑料膜包装,用高频抽气机密封,低温保藏,在1℃3℃环境中可保鲜15天,4℃~6℃保鲜10天。
7病虫害控制措施
7.1主要病虫害
金针菇主要病虫害:竞争性杂菌包括链孢霉、放线菌、绿霉、曲霉、青霉、根霉、毛霉、黑霉、酵母、细菌等;专性寄生病害为黏菌类:虫害主要包括菌蚊、菇蝇、菇、菇螨、线虫等。7.2防治原则
化学防治使用农药时,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的要求,不得使用剧毒、高毒以及药毒残留高的农药。原基形成后至采收决不准使用任何农药。7.3防治方法
7.3.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力强的优良菌种,制备菌丝健壮、生活力强的生产菌种,创造有利金针菇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虫及杂菌繁殖的环境条件。菇房保持良好的通风、清洁卫生,使用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水源。7.3.2物理防治
利用日光暴晒、高温焖棚、黑光灯诱杀等措施。菇房的门窗及通风孔安装60目的窗纱,做到随手闭门,经消毒隔离带进棚。
7.3.3生物防治
采用生物农药和农用链霉素等以及生物防腐保鲜剂、天然杀虫剂防治病虫害。7.4控制措施
7.4.1黑斑病
搞好菇房内外卫生,将菇房内温度控制在10℃左右,湿度控制在85%90%之间可减轻病害:病菇要迅速烧掉或掩埋处理。
7.4.2金针菇黏菌病
菇房环境、栽培架和栽培菌袋表面要求清洁卫生,控制适宜的湿度,把感染部位菌块削掉,埋入土中。
7.4.3锈斑病
DB21/T15392007
出菇期间不能往子实体上直接喷水,菇房的管理用水可以加入3%漂白粉,控制温度,进行适当的通风。
柄基腐病
为真菌性病害,控制措施是菌块避免喷水过多,及时通风换气,一旦发生病害要及时清除病子实体烧掉或掩埋处理。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地方标准标准计划
- DB37/T3469.2-2018 农村垃圾分类与处理技术规范 第2部分:生产垃圾
- DB36/1101.2-2019 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 第2部分:有机化工行业
- DB33/T2252-2020 居住出租房屋旅馆式管理规范
- DB33/T2251-2020 网络订餐配送操作规范
- DB53/T277.28-2008 陆良优质烤烟综合标准 第28部分:烟叶质量追踪
- DB31/379-2015 在用压燃式发动机汽车加载减速法排气烟度排放限值
- DB33/T2249.1-2020 农村信用建设规范 第1部分:农户信用信息管理
- DB33/T2091-2018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规范
- GB/T15144-2020 IEC 60929 :2015 管形荧光灯用交流和/或直流电子控制装置性能要求
- DB53/T277.18-2008 陆良优质烤烟综合标准 第18部分:植烟土壤取样方法
- DB62/T1743-2008 庆阳市欧美杨(107号、108号)育苗栽培技术规范
- DB62/T1742-2008 庆阳市油松种实害虫综合防治规程
- DBl2/T040-2007 天津市科学技术档案整理规则
- DB65/T2938-2009 无公害食品 阿魏菇出菇菌袋废料处理技术规程
- DB65/T2927-2009 无公害食品 阿魏菇原生态产地环境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