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国家标准(GB) >>
- GB/T 21141-2007 防沙治沙技术规范

【国家标准(GB)】 防沙治沙技术规范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10-19 04:36:43
- GB/T21141-2007
- 现行
标准号:
GB/T 21141-2007
标准名称:
防沙治沙技术规范
标准类别:
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
现行-
发布日期:
2007-12-18 -
实施日期:
2008-05-01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pdf下载大小:
6.14 MB
首发日期:
2007-10-16起草人:
杨维西、赵廷宁、张利明、王俊中、漆建忠、郭连生等起草单位:
国家林业局沙漠化防治办公室、北京林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归口单位:
国家林业局提出单位:
国家林业局发布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管部门:
国家林业局相关标签:
技术规范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主要规定了防沙治沙的技术措施及其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各类沙化土地的预防和治理。 GB/T 21141-2007 防沙治沙技术规范 GB/T21141-2007

部分标准内容:
ICS 65.020.4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1141—2007
防沙治沙技术规范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andifica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2007-10-16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8-05-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与定义
沙化土地类型区划分
植物治沙措施
封沙育林育草
人工造林
飞播造林种草
人工种草
物理治沙措施·
化学治沙措施·
保护性耕作措施·
成效调查
10技术档案管理
附录A(资料性附录)
附录B(规范性附录)
附录C(资料性附录)
附录D(规范性附录)
参考文献
防沙治沙植物材料
防沙治沙用苗木、种子规格
飞机播种的播种量与播种期
记录与检查表格
GB/T21141—2007
本标准中的附录B、附录D为规范性附录,附录A、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负责解释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北京林业大学。GB/T21141—2007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陕西省治沙研究所、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维西、赵廷宁、张利明、王俊中、漆建忠、郭连生、刘钰华、彭继平、戴晟懋、赵振兴、江天法、丁国栋、王贤、姜英、齐宗庆。1范围
防沙治沙技术规范
本标准主要规定了防沙治沙的技术措施及其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各类沙化土地的预防与治理。除特别指明外,本标准规定的内容均指无灌溉条件下的方法和技术要求。2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21141—2007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6000—1999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7908林木种子质量分级
GB/T15776—1995造林技术规程
3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sandification
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由于多种原因形成地表呈现以沙(砾)物质为主要特征的土地退化过程。3.2
sandifiedland
沙化土地
具有明显沙化特征的退化土地
流动沙地
shifting sandy land
植被盖度小于10%,风沙活动强烈,地表沙物质流动性强的沙地、3.4
fixed sandyland
固定沙地
植被盖度大于30%,地面具有明显结皮,风沙活动较弱,地表沙物质基本不流动的沙地。3.5
电semi-fixed sandyland
半固定沙地
植被盖度介于10%~30%,地面常有薄层结皮,风沙活动比较强烈,局部沙物质流动的沙地。3.6
Evegetativemeasuresforsandificationcontrol植物治沙措施
通过保护、恢复天然植被和建设人工植被,防止风蚀、阻挡和固定流沙的技术措施。3.7
直sandificationcontrolbyenclosure封沙育林育草
对于具备植物繁衍和生长发育条件的沙化土地,通过采取封禁保护或人工促进等手段,恢复植被的技术措施。
GB/T21141—2007
防沙林带forestshelterbeltsforsandcontrol为阻挡流沙侵袭或减轻风沙危害,对难以控制的流动沙地(丘)前沿,以及流动沙地腹地需要保护的基础设施周边营造的带状林分
防护林带
Fforestshelterbelts
为防止风沙危害,保护农、牧业生产安全和其他设施,而营造的带状林分。3.10
forestshelterbeltsnets
防护林网
由防护林带交织而成的网格状林分。3.11
固沙林sandfixationforest
为控制风沙活动、固定流沙而营造的灌草类或乔灌类林分。3.12
林粮间作interplantingoftreesandcrops为提高沙化耕地光、热、水、土等资源的利用效率,获得较高的经济、生态效益,在耕地内配置一定数量的经济或用材林木,形成复合的农林经营模式。3.13
飞播造林种草
aerialseedingforsandificationcontro在需要治理且具备植物自然繁衍、生长发育条件的大面积沙化土地上,采用飞机撒播适生植物种子的措施。
物理治沙措施
mechanicalmeasuresforsandificationcontrol在各种沙化土地类型区的适宜地段建设构造物,利用风蚀沙埋规律,控制风沙流活动,防止风沙危害或为植物生长创造条件的措施。3.15
mechanical sandbarrier
机械沙障
为控制地表风沙运动,防止风沙危害,采用柴草、树枝、秸秆、板条、粘土、卵石及其他材料,在流动沙面上设置各种形式的障蔽物
vegetativebarrierforsandificationcontrol植物沙障
为控制地表风沙运动,防止风沙危害,采用具有生命力的植物材料,在沙地表面设置各种形式的障蔽物。
chemical measuresfor sand stabilization化学治沙措施
通过喷洒具有一定胶结性的化学物质,在流沙表面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固结层而固定流沙的措施。3.18
保护性耕作措施
conservationtillage
通过改变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采取免耕、留茬或秸秆覆盖等技术,防止土壤风蚀沙化的措施。4沙化土地类型区划分
4.1极端干旱、干旱沙化土地类型区干旱多大风,年均降水量小于200mm,无植被或以荒漠植被为主,植被极其稀疏、矮小,植物种类2
简单,以旱生或超旱生灌木或小乔木为主。4.2北方干旱、半干旱沙化土地类型区GB/T21141—2007
年均降水量200mm~500mm;植被类型为荒漠草原、干草原、典型草原、草甸草原、森林草原,沙化土地类型有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流动沙地,以及沙化草原、沙化耕地等。4.3高原高寒沙化土地类型区
气候寒冷而干燥,平均海拔3000m以上,年均降水量100mm~400mm,局部地区年均降水量大于400mm或小于100mm;主要植被类型为高山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植被以低矮丛生的草本或灌丛植物群落为主。沙化土地类型主要为荒漠、戈壁、沙化草原、湖泊周围以及河谷地带河流洪水冲积物形成的沙化土地等。
4.4黄淮海平原半干旱、半湿润沙化土地类型区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年平均降水量600mm1000mm。地带性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沙化土地多为河流冲积而成,或在冲积后又经风力再塑形成的沙地。4.5南方湿润沙化土地类型区
气候终年温暖湿润,偶有季节性干旱,绝大部分地区的年均降水量介于1000mm~2500mm。沙化土地主要以沿海、沿湖、沿河沙地为主。5植物治沙措施
5.1封沙育林育草
5.1.1适用条件
本措施适用于具备植物自然繁育材料和自然生长发育条件的沙化土地的植被恢复与沙害治理。5.1.2封育方式
5.1.2.1全封
在地处偏远、生态系统脆弱、风沙危害严重,以及恢复植被较困难的地段,禁止一切不利于林草植被生长繁育的人畜活动。
5.1.2.2半封
在林草植被覆盖较好、具有一定植被自然恢复和生长条件的地段,林草植被返青、生长与结实季节,禁止不利于其生长繁育的人畜活动。5.1.2.3轮封
在土地沙化较轻的地段,根据植物生长发育规律,按地块轮流封育,禁止不利于林草植被生长繁育的人畜活动。
5.1.3封育期限
5.1.3.1封育期限
分3年~5年和5年~8年。
5.1.3.2适用条件
极端干旱、干旱沙化土地类型区、高原高寒沙化土地类型区主要封育类型为灌草型、灌木型,封育期限为5年~8年。
北方干旱、半干旱沙化土地类型区封育养灌型封育期限5年~8年,灌草型3年~5年。黄淮海平原半干旱、半湿润沙化土地类型区、南方湿润沙化土地类型区灌、灌草型植被封育均在3年~5年。
5.1.4封育类型
极端干旱、干旱沙化土地类型区宜选择灌草型或灌木型。北方干旱、半干旱沙化土地类型区宜选择灌草型或乔灌型。高原高寒沙化土地类型区宜选择灌草型或灌木型。3
GB/T21141—2007
黄准海半干旱、半湿润沙化土地类型区宜选择乔木型或乔灌型。南方湿润沙化土地类型区宜选择乔木型。5.1.5封育方法
分围栏封育和人工巡护封育两种。5.1.5.1围栏封育
5.1.5.1.1围栏类型
根据材料性质,围栏可分为机械围栏和生物围栏两大类。机械围栏包括刺丝(铁丝)围栏、网围栏、枝条围栏及石墙围栏等。生物围栏包括通过密集栽植灌木或灌木状小乔木构成的围栏。5.1.5.1.2围栏规格
刺丝(铁丝)围栏:由水泥桩(或木桩、角铁)和刺丝两部分组成。水泥桩高1.5m~1.8m,地下埋深40cm~50cm,桩间距4m~10m,地上部分横向均匀布设5~8道刺丝,挂牢,拉紧,必要时配置斜拉刺丝。
网围栏:由水泥桩(或木桩、角铁)和网两部分组成,桩高1.8m~2.0m,地下埋深50cm~60cm,桩间距5m~10m,地上部分由铁丝网或尼龙网类组成。枝条围栏:用1.8m~2.0m长的木桩作立柱,每隔3m4m埋设一根,埋深50cm,用树枝、柴草等将立桩的地上部分编成1.5m~1.8m高的紧密结构篱芭,中间再用三条横带加固。石墙围栏:用块石筑成高1m、宽60cm的围墙。生物围栏:栽植适生灌木或灌木状小养木2行~3行,形成紧密结构的生物禽。5.1.5.1.3封育区出入口设置
在邻近道路、村庄等适当位置设置出人口,以便人、畜、车辆出人。5.1.5.1.4封育区警示牌
在围栏显要位置设立相对固定的警示牌,以醒目文字注明封育项目名称、封育方式、封育期限、注意事项和责任单位等内容。
5.1.5.1.5封育区管护
设兼职或专职护林人员进行管护、维修。5.1.5.2人工巡护封育
5.1.5.2.1按5.1.5.1.4要求制作并设立封育区警示牌。5.1.5.2.2设专职或兼职护林员进行巡护,防止人畜进入封育区破坏植被5.1.5.2.3建立健全封育区巡护制度.加强管护。5.1.6植被培育
对封育区采取补植、补播、移密补稀等培育措施,促进植被恢复,提高植被质量。5.1.7解封
5.1.7.1当封育期满,且植被恢复到设计目标,即可解封;虽然没有到达封育年限,但已实现封育目标的,可以提前解封。
5.1.7.2已达到封育年限,但没有达到封育目标的,应该继续封育;虽已达到封育年限,并实现封育目标,但根据需要可以继续封育。5.2人工造林
5.2.1适用条件
适用于具备植物生长条件的各类沙化土地的治理。5.2.2树种选择
5.2.2.1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优先选用乡土树种,特别是灌木树种;若采用新品种树种,必须是经过品种鉴定的树种;若采用外来树种时,应选择经过引种并已获得成功的优良树种防沙林带:选用具有深根性,枝叶繁茂,抗逆性强的树种。GB/T21141—2007
农田防护林网:选择生长迅速,树高、根深、冠窄,根能力弱,不易风折、风倒,寿命较长,抗病虫害能力强,并与被保护的农作物没有共同病虫害或病虫害寄主的树种。在立地条件较好的沙区,可适当选配经济树种。
农林间作:选用经济价值高的用材或经济树种。间作树种应选择胁地少,不与间种作物有共同病虫害或为作物病虫害的中间寄主树种。固沙林:选用根系发达、易分藻,耐风蚀沙埋、抗病能力强的树种。草牧场防护林:应选择无毒、萌藥性强、耐啃食、繁殖更新容易的树种。5.2.2.2各沙化土地类型区主要造林树种见表A.1~表A.5。5.2.3配置
5.2.3.1林带结构bZxz.net
分为紧密结构、透风结构和疏透结构三种类型。紧密结构林带:带幅较宽,由乔木、亚乔木和灌木构成的具有复层林冠的林带,透光度<0.3,透风系数<0.3。风速降幅较大,但防护距离较短。适宜用于阻截流沙前移的地区配置使用。透风结构林带:行数少、林带窄,由乔木构成的具有单层林冠的林带,透光度0.4~0.6,透风系数>0.5。风速降幅较小,防护距离较长。适宜在风沙危害较轻的地区配置使用。疏透结构林带:行数较少,带幅较窄,由乔木、亚乔木和灌木构成的具有复层林冠的林带,透光度0.3~0.4,透风系数0.3~0.5。防护距离介于紧密和透风结构两者之间。适用于风沙危害较重的地区配置使用。
5.2.3.2防沙林带的配置
5.2.3.2.1树种配置
防沙林带一般由灌木或小乔木组成,在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以采用乔木树种,林带一般由两行灌木或小乔木(乔木)组成
5.2.3.2.2配置类型
单带式防沙林带:由1条林带构成,一般由乔木或灌木组成,若有灌木,将灌木配置于迎风面。多带式防沙林带:由2条或2条以上单带构成,林带间距为成熟龄林树高的4倍~5倍。5.2.3.2.3宽度与密度
林带宽度: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应由多带式防沙林带组成,单带宽4m~10m;一般沙区,由单带式或多带式防沙林带组成,单带宽3m~5m或4m~10m。株行距:株距1.5m~2m,行距2m3m。5.2.3.3农田防护林网的配置
5.2.3.3.1树种配置
用单一树种组成的林带。
由2个或2个以上乔灌木树种带状或株间混交,形成乔灌混交型林带。一般灌木配置在林带的一侧或两侧,养木树种行间混交。由2个或2个以上针、阔叶树种行间或行内混交,构成针阔混交型林带,针叶树配置在林带的向阳面。
有条件的地区,可在主林带背风向阳的一侧,或在林带的向阳面一侧,配置1行~2行经济树种。5.2.3.3.2宽度与密度
林带宽度:农牧场周围和绿洲边缘的基干林带,5行10行,宽8m~20m;农牧场和绿洲内部林网,主林带3行~6行,宽4.5m~12m;副林带植树2行~4行,宽3m~8m。株行距:一般农区和绿洲,行距1.5m~2m,株距1m~2m;在小径材短缺的农区,一般采用窄冠形的杨树,主、副林带的株行距均可为1mX1m或1m×2m。5
GB/T21141—2007
5.2.3.3.3
配置与规格
主林带应垂直于主害风方向,偏角一般小于45°。林带尽可能与道路、河流、渠道的走向一致设置。不同沙化土地类型区的农田防护林网规格见表1和表2。表1灌溉条件下不同沙化土地类型区农田防护林网适宜规格类型区
极端干旱、干旱沙化土地类型区北方干旱、半干旱沙化土地类型区高原高寒沙化土地类型区
黄淮海平原半干旱、半湿润沙化土地类型区南方湿润沙化土地类型区
农林间作配置
5.2.3.4.1均匀配置
风沙危害
主林带间距/m
100~250
200~250
100~300
200~250
100150
150~200
100~300
200~250
100~250
200~250
副林带间距/m
300~400
400~500
400~500
400~500
400~500
400~500
400~500
400~500
400~500
400~500
网格面积/hm2
4~~15
在林网内株行距按(8mX8m)~(5m×5m),每公项150株~400株配置用材树种或经济树种。5.2.3.4.2
用材树种配置
单行式间作:单行林木与作物间作,株距4m~8m,行距30m~50m;条带式间作:每带2行~4行;株行距(0.5m~1.0m)×(1.5m~2.0m);带距20m~40m。表2
类型区
无灌溉条件下不同沙化土地类型区农田防护林网适宜规格风沙危害程度
和灾害性质
极端干旱、干旱沙化土地类型区北方干旱、半干旱沙化土地类型区高原高寒沙化土地类型区
黄淮海平原半干旱、半湿润沙化土地类型区
南方湿润沙化土地类型区
5.2.3.4.3
经济树种配置
主林带间距/m
250~300
300~400
300~350
300~350
100~250
200~250
副林带间距/m
400~500
400~500
400~500
400~500
400~500
400~500
网格面积/hm
经济树种、药材与作物等间作时,配置形式多为单行式间作,一般株距2m~8m,行距10m~30m;也可与灌渠相结合,在毛渠内侧各栽植一行经济树种。果用经济林必须配置授粉树,授粉树与主栽品种的比例一般为1:8~1:2。5.2.3.5固沙林的配置
5.2.3.5.1树种混交
混交类型:根据立地条件和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地选择混交类型,分乔灌混交、乔灌草混交和灌草6
混交。
混交方式:分株间混交、行间混交、带状混交和块状混交。5.2.3.5.2初植密度
根据沙地水分条件,合理选择造林密度(见表3)。表3不同沙化土地类型区固沙林初植密度沙化土地类型区
极端干旱、干旱沙化土地类型区北方干旱、半干旱沙化土地类型区高原高寒沙化土地类型区
黄淮海平原半干旱、半湿润沙化土地类型区南方湿润沙化土地类型区
5.2.3.5.3配置形式与规格
树种类型
灌木类
灌木类
乔木类
灌木类
乔木类
针叶乔木
阔叶乔木
株行距/(mXm)
(3X5)~(2X3)
(2X4)~(2X3)
(3×5)~(2X4)
(2×4)~(2X3)
(3×5)~(3X4)
(2×3)~(2X2)
(3×4)~(2X4)
(1X3)~(1X2)
(2X4)~(2X2)
(1X2)~(1X1.5)
GB/T21141—2007
密度/(株/hm2)
6661666
1250~1666
666~1250
1250~1666
666~833
1666~2500
833~1250
3333~5000
1250~2500
50006666
可带状、片状、块状配置,根据治理需要和立地条件,选择合适的配置规格。生物沙障可网格状或行带状配置,网格规格(2m×2m)~(4mX4m),带状间距3m~5m。5.2.3.6草牧场防护林的配置
可用带状、网状、环状及十字、岛状、多角形等多种配置形式。5.2.4造林整地
5.2.4.1整地原则
根据区域气候、土壤、植被及有无灌溉条件,尽可能减少破坏原生植被或土壤结皮为原则,合理选择整地时间与方式。在风蚀严重的地区可不整地,风蚀较轻时可适当整地。5.2.4.2整地时间
极端干旱、干旱与高原高寒沙化土地类型区,一般应在造林时整地:积沙造林可提前一年开沟整地。干旱、半干旱沙化土地类型区,秋季造林需在雨季前整地;春季造林一般应随造林随整地;无风蚀地段可在秋季整地。
黄准海平原半干旱、半湿润及南方湿润沙化土地类型区,可提前整地,或随整地随造林。灌溉造林的沙化土地,不提倡预整地,可直接造林。5.2.4.3整地方式
一般分为带状整地、穴状整地、哇状整地三种方式。5.2.4.3.1穴状整地
适宜各种沙化类型区。穴的规格长、宽分别为30cm~50cm,深30cm~40cm以上。整地时把杂草翻埋于穴内。
在灌溉条件下造林,穴的规格一般为长、宽分别为50cm~100cm,深60cm~100cm。5.2.4.3.2带状整地
适宜半干旱沙化土地类型区风蚀较轻的地段。畜力或机带单锌犁、双铧犁隔带翻耕,耕深23cm~30cm,保留间隔带的自然植被
5.2.4.3.3哇状整地
适宜地形平缓、有灌溉条件的地段。人工或机械修筑哇,每隔15m~30m筑一拦水,哇大小7
GB/T21141—2007
控制在200m2,哇内平整,高差不超过5cm。宽30cm~50cm,高20cm~30cm。5.2.5造林方法
5.2.5.1植苗造林
5.2.5.1.1苗木
苗木规格:采用GB6000一1999中规定的I、Ⅱ级苗木。防沙林带主要造林树种的苗木规格见表B.1,农田防护林网主要造林树种的苗木规格见表B.2。苗木保护:在苗木起苗、分级、包装、运输、栽植过程中,防止苗木失水和针叶树树苗顶芽受损;苗木运抵造林地后,应及时假植。运输容器苗时,应注意根系与容器内的土壤保持密实,防止松散。苗木处理:根据树种可进行剪梢、截干、修枝、修根、苗根浸水、蘸泥浆等处理;也可采用生根粉、菌根剂等处理苗木。
跨区域调运苗木时,要有“一签两证”:苗木标签、质量检验合格证和检疫合格证。5.2.5.1.2植苗技术
采用GB/个15776一1995中10.1的有关规定。流动沙丘(地)上,造林前根据需要设置机械或生物沙障;风蚀严重的地区造林,为防止沙打沙割对幼树的危害,用柴草或枝条等将地面以上40cm~50cm的幼树树干包扎
穴植:植苗时要扶正苗干,舒展根系,分层埋土,踩实。干沙层深厚和风蚀严重的地区,应适当深栽。缝隙栽植:栽植直根型小苗时,先用锹开缝,后放人苗木,踩实土壤。苗木不窝根,栽植深度略超过苗木的根颈部。
5.2.5.2插干、插条造林
在地下水埋深小于3m的沙地,杨柳类乔木树种可插干造林;沙柳、黄柳、督柳、沙拐枣、杨柴、紫穗槐等树种可插条造林。
插干一般用截根苗干或萌生枝,要求长2m~3.5m,干径3cm以上。埋植深度80cm100cm。插条造林用1年~2年生的健壮萌生条,插条长30cm~80cm,直径1.5cm~2.0cm。造林时应深埋少露。
5.2.5.3直播造林
适宜条件:干旱、半干、湿润、半湿润沙化土地类型区。树种:易发芽、生根,并有一定抗旱性的适生乡土树种,均可播种造林。适宜播种造林的植物种有梭梭、花棒、杨柴、柠条、锦鸡儿、沙嵩、籽嵩等。种子质量参照GB7908中的有关规定。跨区域调种时须有种苗标签以及检疫证、检验证。播种方法:条播、点播或撒播。大粒种子可直接播种;小粒种子应拌沙播种。播后覆土、镇压,大粒种子覆土3cm~4cm,小粒种子1cm~2cm。撒播时,种子要散布均匀。播种量:根据立地条件、种子质量和造林密度等确定。花棒、杨柴、柠条、锦鸡儿的播量一般为7kg/hm2~15kg/hm;沙蒿、籽蒿的播量为5kg/hm2~8kg/hm2。5.2.6造林季节
5.2.6.1春季造林
针阔叶树种植苗造林均在春季进行,北方土壤解冻后即可开始,应在树木发芽前完成;南方可冬季和早春造林。土壤摘情好时,可播种造林。5.2.6.2雨季造林
适用于播种造林,以及容器苗和带土坨苗造林。5.2.6.3秋季造林
一般针阔叶树种的植苗、播种造林也适于秋季进行。5.2.6.4冬季造林
个别地区梭梭等树种播种造林时应雪播。8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1141—2007
防沙治沙技术规范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andifica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2007-10-16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8-05-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与定义
沙化土地类型区划分
植物治沙措施
封沙育林育草
人工造林
飞播造林种草
人工种草
物理治沙措施·
化学治沙措施·
保护性耕作措施·
成效调查
10技术档案管理
附录A(资料性附录)
附录B(规范性附录)
附录C(资料性附录)
附录D(规范性附录)
参考文献
防沙治沙植物材料
防沙治沙用苗木、种子规格
飞机播种的播种量与播种期
记录与检查表格
GB/T21141—2007
本标准中的附录B、附录D为规范性附录,附录A、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负责解释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北京林业大学。GB/T21141—2007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陕西省治沙研究所、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维西、赵廷宁、张利明、王俊中、漆建忠、郭连生、刘钰华、彭继平、戴晟懋、赵振兴、江天法、丁国栋、王贤、姜英、齐宗庆。1范围
防沙治沙技术规范
本标准主要规定了防沙治沙的技术措施及其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各类沙化土地的预防与治理。除特别指明外,本标准规定的内容均指无灌溉条件下的方法和技术要求。2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21141—2007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6000—1999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7908林木种子质量分级
GB/T15776—1995造林技术规程
3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sandification
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由于多种原因形成地表呈现以沙(砾)物质为主要特征的土地退化过程。3.2
sandifiedland
沙化土地
具有明显沙化特征的退化土地
流动沙地
shifting sandy land
植被盖度小于10%,风沙活动强烈,地表沙物质流动性强的沙地、3.4
fixed sandyland
固定沙地
植被盖度大于30%,地面具有明显结皮,风沙活动较弱,地表沙物质基本不流动的沙地。3.5
电semi-fixed sandyland
半固定沙地
植被盖度介于10%~30%,地面常有薄层结皮,风沙活动比较强烈,局部沙物质流动的沙地。3.6
Evegetativemeasuresforsandificationcontrol植物治沙措施
通过保护、恢复天然植被和建设人工植被,防止风蚀、阻挡和固定流沙的技术措施。3.7
直sandificationcontrolbyenclosure封沙育林育草
对于具备植物繁衍和生长发育条件的沙化土地,通过采取封禁保护或人工促进等手段,恢复植被的技术措施。
GB/T21141—2007
防沙林带forestshelterbeltsforsandcontrol为阻挡流沙侵袭或减轻风沙危害,对难以控制的流动沙地(丘)前沿,以及流动沙地腹地需要保护的基础设施周边营造的带状林分
防护林带
Fforestshelterbelts
为防止风沙危害,保护农、牧业生产安全和其他设施,而营造的带状林分。3.10
forestshelterbeltsnets
防护林网
由防护林带交织而成的网格状林分。3.11
固沙林sandfixationforest
为控制风沙活动、固定流沙而营造的灌草类或乔灌类林分。3.12
林粮间作interplantingoftreesandcrops为提高沙化耕地光、热、水、土等资源的利用效率,获得较高的经济、生态效益,在耕地内配置一定数量的经济或用材林木,形成复合的农林经营模式。3.13
飞播造林种草
aerialseedingforsandificationcontro在需要治理且具备植物自然繁衍、生长发育条件的大面积沙化土地上,采用飞机撒播适生植物种子的措施。
物理治沙措施
mechanicalmeasuresforsandificationcontrol在各种沙化土地类型区的适宜地段建设构造物,利用风蚀沙埋规律,控制风沙流活动,防止风沙危害或为植物生长创造条件的措施。3.15
mechanical sandbarrier
机械沙障
为控制地表风沙运动,防止风沙危害,采用柴草、树枝、秸秆、板条、粘土、卵石及其他材料,在流动沙面上设置各种形式的障蔽物
vegetativebarrierforsandificationcontrol植物沙障
为控制地表风沙运动,防止风沙危害,采用具有生命力的植物材料,在沙地表面设置各种形式的障蔽物。
chemical measuresfor sand stabilization化学治沙措施
通过喷洒具有一定胶结性的化学物质,在流沙表面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固结层而固定流沙的措施。3.18
保护性耕作措施
conservationtillage
通过改变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采取免耕、留茬或秸秆覆盖等技术,防止土壤风蚀沙化的措施。4沙化土地类型区划分
4.1极端干旱、干旱沙化土地类型区干旱多大风,年均降水量小于200mm,无植被或以荒漠植被为主,植被极其稀疏、矮小,植物种类2
简单,以旱生或超旱生灌木或小乔木为主。4.2北方干旱、半干旱沙化土地类型区GB/T21141—2007
年均降水量200mm~500mm;植被类型为荒漠草原、干草原、典型草原、草甸草原、森林草原,沙化土地类型有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流动沙地,以及沙化草原、沙化耕地等。4.3高原高寒沙化土地类型区
气候寒冷而干燥,平均海拔3000m以上,年均降水量100mm~400mm,局部地区年均降水量大于400mm或小于100mm;主要植被类型为高山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植被以低矮丛生的草本或灌丛植物群落为主。沙化土地类型主要为荒漠、戈壁、沙化草原、湖泊周围以及河谷地带河流洪水冲积物形成的沙化土地等。
4.4黄淮海平原半干旱、半湿润沙化土地类型区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年平均降水量600mm1000mm。地带性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沙化土地多为河流冲积而成,或在冲积后又经风力再塑形成的沙地。4.5南方湿润沙化土地类型区
气候终年温暖湿润,偶有季节性干旱,绝大部分地区的年均降水量介于1000mm~2500mm。沙化土地主要以沿海、沿湖、沿河沙地为主。5植物治沙措施
5.1封沙育林育草
5.1.1适用条件
本措施适用于具备植物自然繁育材料和自然生长发育条件的沙化土地的植被恢复与沙害治理。5.1.2封育方式
5.1.2.1全封
在地处偏远、生态系统脆弱、风沙危害严重,以及恢复植被较困难的地段,禁止一切不利于林草植被生长繁育的人畜活动。
5.1.2.2半封
在林草植被覆盖较好、具有一定植被自然恢复和生长条件的地段,林草植被返青、生长与结实季节,禁止不利于其生长繁育的人畜活动。5.1.2.3轮封
在土地沙化较轻的地段,根据植物生长发育规律,按地块轮流封育,禁止不利于林草植被生长繁育的人畜活动。
5.1.3封育期限
5.1.3.1封育期限
分3年~5年和5年~8年。
5.1.3.2适用条件
极端干旱、干旱沙化土地类型区、高原高寒沙化土地类型区主要封育类型为灌草型、灌木型,封育期限为5年~8年。
北方干旱、半干旱沙化土地类型区封育养灌型封育期限5年~8年,灌草型3年~5年。黄淮海平原半干旱、半湿润沙化土地类型区、南方湿润沙化土地类型区灌、灌草型植被封育均在3年~5年。
5.1.4封育类型
极端干旱、干旱沙化土地类型区宜选择灌草型或灌木型。北方干旱、半干旱沙化土地类型区宜选择灌草型或乔灌型。高原高寒沙化土地类型区宜选择灌草型或灌木型。3
GB/T21141—2007
黄准海半干旱、半湿润沙化土地类型区宜选择乔木型或乔灌型。南方湿润沙化土地类型区宜选择乔木型。5.1.5封育方法
分围栏封育和人工巡护封育两种。5.1.5.1围栏封育
5.1.5.1.1围栏类型
根据材料性质,围栏可分为机械围栏和生物围栏两大类。机械围栏包括刺丝(铁丝)围栏、网围栏、枝条围栏及石墙围栏等。生物围栏包括通过密集栽植灌木或灌木状小乔木构成的围栏。5.1.5.1.2围栏规格
刺丝(铁丝)围栏:由水泥桩(或木桩、角铁)和刺丝两部分组成。水泥桩高1.5m~1.8m,地下埋深40cm~50cm,桩间距4m~10m,地上部分横向均匀布设5~8道刺丝,挂牢,拉紧,必要时配置斜拉刺丝。
网围栏:由水泥桩(或木桩、角铁)和网两部分组成,桩高1.8m~2.0m,地下埋深50cm~60cm,桩间距5m~10m,地上部分由铁丝网或尼龙网类组成。枝条围栏:用1.8m~2.0m长的木桩作立柱,每隔3m4m埋设一根,埋深50cm,用树枝、柴草等将立桩的地上部分编成1.5m~1.8m高的紧密结构篱芭,中间再用三条横带加固。石墙围栏:用块石筑成高1m、宽60cm的围墙。生物围栏:栽植适生灌木或灌木状小养木2行~3行,形成紧密结构的生物禽。5.1.5.1.3封育区出入口设置
在邻近道路、村庄等适当位置设置出人口,以便人、畜、车辆出人。5.1.5.1.4封育区警示牌
在围栏显要位置设立相对固定的警示牌,以醒目文字注明封育项目名称、封育方式、封育期限、注意事项和责任单位等内容。
5.1.5.1.5封育区管护
设兼职或专职护林人员进行管护、维修。5.1.5.2人工巡护封育
5.1.5.2.1按5.1.5.1.4要求制作并设立封育区警示牌。5.1.5.2.2设专职或兼职护林员进行巡护,防止人畜进入封育区破坏植被5.1.5.2.3建立健全封育区巡护制度.加强管护。5.1.6植被培育
对封育区采取补植、补播、移密补稀等培育措施,促进植被恢复,提高植被质量。5.1.7解封
5.1.7.1当封育期满,且植被恢复到设计目标,即可解封;虽然没有到达封育年限,但已实现封育目标的,可以提前解封。
5.1.7.2已达到封育年限,但没有达到封育目标的,应该继续封育;虽已达到封育年限,并实现封育目标,但根据需要可以继续封育。5.2人工造林
5.2.1适用条件
适用于具备植物生长条件的各类沙化土地的治理。5.2.2树种选择
5.2.2.1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优先选用乡土树种,特别是灌木树种;若采用新品种树种,必须是经过品种鉴定的树种;若采用外来树种时,应选择经过引种并已获得成功的优良树种防沙林带:选用具有深根性,枝叶繁茂,抗逆性强的树种。GB/T21141—2007
农田防护林网:选择生长迅速,树高、根深、冠窄,根能力弱,不易风折、风倒,寿命较长,抗病虫害能力强,并与被保护的农作物没有共同病虫害或病虫害寄主的树种。在立地条件较好的沙区,可适当选配经济树种。
农林间作:选用经济价值高的用材或经济树种。间作树种应选择胁地少,不与间种作物有共同病虫害或为作物病虫害的中间寄主树种。固沙林:选用根系发达、易分藻,耐风蚀沙埋、抗病能力强的树种。草牧场防护林:应选择无毒、萌藥性强、耐啃食、繁殖更新容易的树种。5.2.2.2各沙化土地类型区主要造林树种见表A.1~表A.5。5.2.3配置
5.2.3.1林带结构bZxz.net
分为紧密结构、透风结构和疏透结构三种类型。紧密结构林带:带幅较宽,由乔木、亚乔木和灌木构成的具有复层林冠的林带,透光度<0.3,透风系数<0.3。风速降幅较大,但防护距离较短。适宜用于阻截流沙前移的地区配置使用。透风结构林带:行数少、林带窄,由乔木构成的具有单层林冠的林带,透光度0.4~0.6,透风系数>0.5。风速降幅较小,防护距离较长。适宜在风沙危害较轻的地区配置使用。疏透结构林带:行数较少,带幅较窄,由乔木、亚乔木和灌木构成的具有复层林冠的林带,透光度0.3~0.4,透风系数0.3~0.5。防护距离介于紧密和透风结构两者之间。适用于风沙危害较重的地区配置使用。
5.2.3.2防沙林带的配置
5.2.3.2.1树种配置
防沙林带一般由灌木或小乔木组成,在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以采用乔木树种,林带一般由两行灌木或小乔木(乔木)组成
5.2.3.2.2配置类型
单带式防沙林带:由1条林带构成,一般由乔木或灌木组成,若有灌木,将灌木配置于迎风面。多带式防沙林带:由2条或2条以上单带构成,林带间距为成熟龄林树高的4倍~5倍。5.2.3.2.3宽度与密度
林带宽度: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应由多带式防沙林带组成,单带宽4m~10m;一般沙区,由单带式或多带式防沙林带组成,单带宽3m~5m或4m~10m。株行距:株距1.5m~2m,行距2m3m。5.2.3.3农田防护林网的配置
5.2.3.3.1树种配置
用单一树种组成的林带。
由2个或2个以上乔灌木树种带状或株间混交,形成乔灌混交型林带。一般灌木配置在林带的一侧或两侧,养木树种行间混交。由2个或2个以上针、阔叶树种行间或行内混交,构成针阔混交型林带,针叶树配置在林带的向阳面。
有条件的地区,可在主林带背风向阳的一侧,或在林带的向阳面一侧,配置1行~2行经济树种。5.2.3.3.2宽度与密度
林带宽度:农牧场周围和绿洲边缘的基干林带,5行10行,宽8m~20m;农牧场和绿洲内部林网,主林带3行~6行,宽4.5m~12m;副林带植树2行~4行,宽3m~8m。株行距:一般农区和绿洲,行距1.5m~2m,株距1m~2m;在小径材短缺的农区,一般采用窄冠形的杨树,主、副林带的株行距均可为1mX1m或1m×2m。5
GB/T21141—2007
5.2.3.3.3
配置与规格
主林带应垂直于主害风方向,偏角一般小于45°。林带尽可能与道路、河流、渠道的走向一致设置。不同沙化土地类型区的农田防护林网规格见表1和表2。表1灌溉条件下不同沙化土地类型区农田防护林网适宜规格类型区
极端干旱、干旱沙化土地类型区北方干旱、半干旱沙化土地类型区高原高寒沙化土地类型区
黄淮海平原半干旱、半湿润沙化土地类型区南方湿润沙化土地类型区
农林间作配置
5.2.3.4.1均匀配置
风沙危害
主林带间距/m
100~250
200~250
100~300
200~250
100150
150~200
100~300
200~250
100~250
200~250
副林带间距/m
300~400
400~500
400~500
400~500
400~500
400~500
400~500
400~500
400~500
400~500
网格面积/hm2
4~~15
在林网内株行距按(8mX8m)~(5m×5m),每公项150株~400株配置用材树种或经济树种。5.2.3.4.2
用材树种配置
单行式间作:单行林木与作物间作,株距4m~8m,行距30m~50m;条带式间作:每带2行~4行;株行距(0.5m~1.0m)×(1.5m~2.0m);带距20m~40m。表2
类型区
无灌溉条件下不同沙化土地类型区农田防护林网适宜规格风沙危害程度
和灾害性质
极端干旱、干旱沙化土地类型区北方干旱、半干旱沙化土地类型区高原高寒沙化土地类型区
黄淮海平原半干旱、半湿润沙化土地类型区
南方湿润沙化土地类型区
5.2.3.4.3
经济树种配置
主林带间距/m
250~300
300~400
300~350
300~350
100~250
200~250
副林带间距/m
400~500
400~500
400~500
400~500
400~500
400~500
网格面积/hm
经济树种、药材与作物等间作时,配置形式多为单行式间作,一般株距2m~8m,行距10m~30m;也可与灌渠相结合,在毛渠内侧各栽植一行经济树种。果用经济林必须配置授粉树,授粉树与主栽品种的比例一般为1:8~1:2。5.2.3.5固沙林的配置
5.2.3.5.1树种混交
混交类型:根据立地条件和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地选择混交类型,分乔灌混交、乔灌草混交和灌草6
混交。
混交方式:分株间混交、行间混交、带状混交和块状混交。5.2.3.5.2初植密度
根据沙地水分条件,合理选择造林密度(见表3)。表3不同沙化土地类型区固沙林初植密度沙化土地类型区
极端干旱、干旱沙化土地类型区北方干旱、半干旱沙化土地类型区高原高寒沙化土地类型区
黄淮海平原半干旱、半湿润沙化土地类型区南方湿润沙化土地类型区
5.2.3.5.3配置形式与规格
树种类型
灌木类
灌木类
乔木类
灌木类
乔木类
针叶乔木
阔叶乔木
株行距/(mXm)
(3X5)~(2X3)
(2X4)~(2X3)
(3×5)~(2X4)
(2×4)~(2X3)
(3×5)~(3X4)
(2×3)~(2X2)
(3×4)~(2X4)
(1X3)~(1X2)
(2X4)~(2X2)
(1X2)~(1X1.5)
GB/T21141—2007
密度/(株/hm2)
6661666
1250~1666
666~1250
1250~1666
666~833
1666~2500
833~1250
3333~5000
1250~2500
50006666
可带状、片状、块状配置,根据治理需要和立地条件,选择合适的配置规格。生物沙障可网格状或行带状配置,网格规格(2m×2m)~(4mX4m),带状间距3m~5m。5.2.3.6草牧场防护林的配置
可用带状、网状、环状及十字、岛状、多角形等多种配置形式。5.2.4造林整地
5.2.4.1整地原则
根据区域气候、土壤、植被及有无灌溉条件,尽可能减少破坏原生植被或土壤结皮为原则,合理选择整地时间与方式。在风蚀严重的地区可不整地,风蚀较轻时可适当整地。5.2.4.2整地时间
极端干旱、干旱与高原高寒沙化土地类型区,一般应在造林时整地:积沙造林可提前一年开沟整地。干旱、半干旱沙化土地类型区,秋季造林需在雨季前整地;春季造林一般应随造林随整地;无风蚀地段可在秋季整地。
黄准海平原半干旱、半湿润及南方湿润沙化土地类型区,可提前整地,或随整地随造林。灌溉造林的沙化土地,不提倡预整地,可直接造林。5.2.4.3整地方式
一般分为带状整地、穴状整地、哇状整地三种方式。5.2.4.3.1穴状整地
适宜各种沙化类型区。穴的规格长、宽分别为30cm~50cm,深30cm~40cm以上。整地时把杂草翻埋于穴内。
在灌溉条件下造林,穴的规格一般为长、宽分别为50cm~100cm,深60cm~100cm。5.2.4.3.2带状整地
适宜半干旱沙化土地类型区风蚀较轻的地段。畜力或机带单锌犁、双铧犁隔带翻耕,耕深23cm~30cm,保留间隔带的自然植被
5.2.4.3.3哇状整地
适宜地形平缓、有灌溉条件的地段。人工或机械修筑哇,每隔15m~30m筑一拦水,哇大小7
GB/T21141—2007
控制在200m2,哇内平整,高差不超过5cm。宽30cm~50cm,高20cm~30cm。5.2.5造林方法
5.2.5.1植苗造林
5.2.5.1.1苗木
苗木规格:采用GB6000一1999中规定的I、Ⅱ级苗木。防沙林带主要造林树种的苗木规格见表B.1,农田防护林网主要造林树种的苗木规格见表B.2。苗木保护:在苗木起苗、分级、包装、运输、栽植过程中,防止苗木失水和针叶树树苗顶芽受损;苗木运抵造林地后,应及时假植。运输容器苗时,应注意根系与容器内的土壤保持密实,防止松散。苗木处理:根据树种可进行剪梢、截干、修枝、修根、苗根浸水、蘸泥浆等处理;也可采用生根粉、菌根剂等处理苗木。
跨区域调运苗木时,要有“一签两证”:苗木标签、质量检验合格证和检疫合格证。5.2.5.1.2植苗技术
采用GB/个15776一1995中10.1的有关规定。流动沙丘(地)上,造林前根据需要设置机械或生物沙障;风蚀严重的地区造林,为防止沙打沙割对幼树的危害,用柴草或枝条等将地面以上40cm~50cm的幼树树干包扎
穴植:植苗时要扶正苗干,舒展根系,分层埋土,踩实。干沙层深厚和风蚀严重的地区,应适当深栽。缝隙栽植:栽植直根型小苗时,先用锹开缝,后放人苗木,踩实土壤。苗木不窝根,栽植深度略超过苗木的根颈部。
5.2.5.2插干、插条造林
在地下水埋深小于3m的沙地,杨柳类乔木树种可插干造林;沙柳、黄柳、督柳、沙拐枣、杨柴、紫穗槐等树种可插条造林。
插干一般用截根苗干或萌生枝,要求长2m~3.5m,干径3cm以上。埋植深度80cm100cm。插条造林用1年~2年生的健壮萌生条,插条长30cm~80cm,直径1.5cm~2.0cm。造林时应深埋少露。
5.2.5.3直播造林
适宜条件:干旱、半干、湿润、半湿润沙化土地类型区。树种:易发芽、生根,并有一定抗旱性的适生乡土树种,均可播种造林。适宜播种造林的植物种有梭梭、花棒、杨柴、柠条、锦鸡儿、沙嵩、籽嵩等。种子质量参照GB7908中的有关规定。跨区域调种时须有种苗标签以及检疫证、检验证。播种方法:条播、点播或撒播。大粒种子可直接播种;小粒种子应拌沙播种。播后覆土、镇压,大粒种子覆土3cm~4cm,小粒种子1cm~2cm。撒播时,种子要散布均匀。播种量:根据立地条件、种子质量和造林密度等确定。花棒、杨柴、柠条、锦鸡儿的播量一般为7kg/hm2~15kg/hm;沙蒿、籽蒿的播量为5kg/hm2~8kg/hm2。5.2.6造林季节
5.2.6.1春季造林
针阔叶树种植苗造林均在春季进行,北方土壤解冻后即可开始,应在树木发芽前完成;南方可冬季和早春造林。土壤摘情好时,可播种造林。5.2.6.2雨季造林
适用于播种造林,以及容器苗和带土坨苗造林。5.2.6.3秋季造林
一般针阔叶树种的植苗、播种造林也适于秋季进行。5.2.6.4冬季造林
个别地区梭梭等树种播种造林时应雪播。8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其它标准
- 热门标准
- 国家标准(GB)标准计划
- GB/T2828.1-2012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 GB/T228.1-2021 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 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
- GB/T8949-2008 聚氨酯干法人造革
- GB50303-2015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 GB/T7251.1-2023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第1部分:总则
- GB/T4995-2014 联运通用平托盘 性能要求和试验选择
- GB12115-1989 高频信号发生器测试方法
- GB/T28731-2012 固体生物质燃料工业分析方法
- GB/T5972-2023 起重机 钢丝绳 保养、维护、检验和报废
- GB/T19726.1-2020 林业机械 便携式油锯安全要求和试验 第1部分:林用油锯
- GB8702-1988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 GB/T9074.8-1988 十字槽小盘头螺钉和弹簧垫圈及平垫圈组合件
- GB/T14926.6-2001 实验动物 支气管鲍特杆菌检测方法
- GB18583-2001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 胶粘剂中有害物质限量
- GB/T4789.29-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检验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