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标准下载网!

【国家标准(GB)】 食品中指示性多氯联苯含量的测定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6-28 15:34:32
  • GB/T5009.190-2006
  • 现行

基本信息

  • 标准号:

    GB/T 5009.190-2006

  • 标准名称:

    食品中指示性多氯联苯含量的测定

  • 标准类别:

    国家标准(GB)

  • 标准状态:

    现行
  • 发布日期:

    2006-09-14
  • 实施日期:

    2007-01-01
  •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
  • 下载格式:

    .rar.pdf
  • 下载大小:

    627.95 KB

标准分类号

  • 标准ICS号:

    食品技术>>67.040食品综合
  • 中标分类号:

    医药、卫生、劳动保护>>卫生>>C53食品卫生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 页数:

    平装16开 页数:33, 字数:58千字
  • 标准价格:

    17.0 元
  • 出版日期:

    2007-01-01
  • 计划单号:

    20067246-T-361

其他信息

  • 首发日期:

    1988-08-10
  • 起草人:

    李敬光、吴永宁、赵云峰、刘浩、栾燕、郑明辉等
  • 起草单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
  • 归口单位:

    卫生部
  • 提出单位:

    卫生部
  • 发布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 主管部门:

    卫生部
  • 相关标签:

    食品 指示 多氯联苯 含量 测定
标准简介标准简介/下载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第一法规定了食品中包括全球环境监测系统/食品规划部分(GEMS/Food)中规定的PCB28、PCB52、PCB101、PCB118、PCB138、PCB153和PCB180在内的20种指示性PCBs含量的测定方法,第二法规定了GEMS/Food中规定的PCB28、PCB52、PCB101、PCB118、PCB138、PCB153和PCB180的测定方法。本标准适用于鱼类、贝类、蛋类、肉类、奶类等动物性食品及其制品和油脂类样品中指示性PCBs的测定。 GB/T 5009.190-2006 食品中指示性多氯联苯含量的测定 GB/T5009.190-2006

标准内容标准内容

部分标准内容:

ICS67.04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5009.190—2006
代替GB/T5009.190-2003
食品中指示性多氯联苯含量的测定Determination of indicator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in foods2006-09-14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7-01-01实施
本标准代替GB/T5009.190—2003《海产食品中多氯联苯的测定》。本标准与GB/T5009.190—200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修改了标准的中文名称,改为《食品中指示性多氯联苯含量的测定》;修改采用加拿大环境保护局和国际乳品联盟的相关方法。GB/T5009.190—2006
本标准第一法为气相色谱-质谱法,修改采用加拿大环境保护局1997年3月发布的《多氟联苯含量测定的推荐方法》(EnvironmentalProtectionSeries:Referencemethodfortheanalysisof polychlori-natedbiphenyls),方法编号为EPS1/RM/31。与EPS1/RM/31方法的不同之处如下:增加了离子阱申联质谱的测定条件;增加了方法的重现性限和再现性限。本标准第二法为气相色谱法,修改采用国际乳品联盟(IDF)1991年发布的《奶及其制品中多氯联苯含量的测定方法》(Determinationofpolychlorinatedbiphenylsinmilkandmilkproducts),方法编号为IDF130A,1991。与IDF130A:1991方法的不同之处如下:增加适用范围,扩大到动物源性产品;本标准以PCB198为内标,采用浓硫酸和碱性氧化铝的净化处理,按相对响应因子进行定量计算;
增加了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结果。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附录C、附录D和附录E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大学。本标推第一法主要起草人:李敬光、吴永宁、赵云峰、郑明辉、栾燕、傅武胜、邵兵、马永建、陈左生。本标准第二法主要起草人:赵云峰、吴永宁、刘浩、李敬光、栾燕、郑明辉、郡兵、马永建。本标准于1988年首次发布,2003年第一次修订,本次为第二次修订。GB/T5009.190—2006
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biphenyls,PCBs)是斯德哥尔摩公约中优先控制的12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之一。PCBs理论上有209个同系物异构体,目前已在商品中鉴定出130种同系物异构体单体,其中大多数为非平面化合物。PCBs化学性质极为稳定,难于被生物体降解,能够通过食物链富集,通常在生物样品和环境样品中同时存在。PCBs对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均会产生不良影响,并且是导致与之接触过的人群发生癌症的一个可疑因素。1997年WHO重新评估二英类化合物的毒性当量因子时将二嗯英样PCBs也包括在内。由于二英样PCBs的测定需要采用高分辨质谱法,难以在普通实验室推广,为此联合国GEMS/Food中规定了PCB28、PCB52、PCB101、PCB118、PCB138、PCB153和PCB180作为PCBs污染状况的指示性单体(indicatorPCBs)进行替代性监测。除职业暴露外,食物摄人是人类接触PCBs的主要途径,超过了人体接触量的90%,动物性食品是其主要来源,因此监测食品中PCBs对于控制其危害十分重要。我国颁布的GB2762-2005《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也是以指示性PCBs单体PCB28、PCB52、PCB101、PCB118、PCB138、PCB153和PCB180的总和作为PCBs的指标,并特别规定了PCB138和PCB153单体的允许限量。而我国原有的GB/T5009.190一2003《海产食品中多氯联苯的测定》已不能适应食品中PCBs痕量分析技术的发展要求,需要发展与GB2762一2005配套的食品中指示性PCBs的标准化测定方法,以满足日常监测的需要。本标准第一法修改采用加拿大环境保护局1997年3月发布的多氯联苯含量测定方法(编号为EPS1/RM/31),根据实验研究资料和验证性试验结果提出,适用于20种指示性PCBs单体的测定,包括GEMS/Food中规定的PCB28、PCB52、PCB101、PCB118、PCB138、PCB153和PCB180。第二法是在参考IDF130A:1991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研究资料和验证性试验结果提出,适用于GEMS/Food中规定的指示性PCB28、PCB52、PCB101、PCB118、PCB138、PCB153和PCB180的测定。1范围
食品中指示性多氯联苯含量的测定GB/T5009.190—2006
本标准第一法规定了食品中包括全球环境监测系统/食品规划部分(GEMS/Food)中规定的PCB28、PCB52、PCB101、PCB118、PCB138、PCB153和PCB180在内的20种指示性PCBs含量的测定方法,第二法规定了GEMS/Food中规定的PCB28、PCB52、PCB101、PCB118、PCB138、PCB153和PCB180的测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鱼类、贝类、蛋类、肉类、奶类等动物源性食品及其制品和油脂类样品中指示性PCBs的测定。
本标准中的各指示性PCBs的定量限为0.5μg/kg。第一法稳定性同位素稀释的气相色谱-质谱法2原理
应用稳定性同位索稀释技术,在试样中加人C12标记的PCBs作为定量标准,索氏提取18h~24h,提取后的试样溶液经柱色谱层析净化、分离,浓缩后加入回收率内标,使用气相色谱-低分辨质谱联用仪,以四极杆质谱选择离子监测(SIM)或离子阱串联质谱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分析,内标法定量。
3试剂和材料
3.1溶剂和柱填料
3.1.1正已烷,农残级。
3.1.2二氯甲烷,农残级。
3.1.3丙酮,农残级。
3.1.4甲醇,农残级。
3.1.5异辛烷,农残级。
3.1.6无水硫酸钠,优级纯。将市售无水硫酸钠装人玻璃色谱柱,依次用正已烷和二氯甲烷淋洗两次,每次使用的剂体积约为无水硫酸钠体积的两倍。淋洗后,将无水硫酸钠转移至烧瓶中,在50℃下烘烤至干,然后在225℃烘烤8h~12h,冷却后干燥器中保存。3.1.7浓硫酸,优级纯。
3.1.8氢氧化钠,优级纯。
3.1.9硝酸银,优级纯。
3.1.10色谱用硅胶(100目~200目)。将市售硅胶装人玻璃色谱柱中,依次用正已烷和二氯甲烷淋洗两次,每次使用的溶剂体积约为硅胶体积的两倍。淋洗后,将硅胶转移到烧瓶中,以铝箔盖住瓶口置于烘箱中50℃烘烤至干,然后升温至180℃烘烤8h~12h,冷却后装人磨口试剂瓶中,干燥器中保存。3.1.1144%酸化硅胶:称取活化好的硅胶100g,逐滴加人78.6g浓硫酸,振摇至无块状物后,装人磨口试剂瓶中,干燥器中保存。
3.1.1233%碱性硅胶:称取活化好的硅胶100g,逐滴加人49.2g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振摇至无块状物后,装人磨口试剂瓶中,干燥器中保存。3.1.1310%硝酸银硅胶:将5.6g硝酸银溶解在21.5mL去离子水中,逐滴加人50g活化硅胶中,振1
GB/T5009.190—2006
摇至无块状物后,装入棕色磨口试剂瓶中,干燥器中保存。3.1.14碱性氧化铝:色谱层析用碱性氧化铝,660℃烘烤6h后,装人磨口试剂瓶中,干燥器中保存。3.2标准溶液
3.2.1时间窗口确定标准溶液:见附录A中的表A.1。3.2.2定量内标标准溶液:见附录A中的表A.2。3.2.3回收率内标标准溶液:见附录A中的表A.3。3.2.4校正标准浴液:见附录A中的表A.4。3.2.5精密度和准确度实验标准溶液:见附录A中的表A,5。4仪器
4.1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或气相色谱-离子阱串联质谱联用仪(GC-MS/MS)。4.2色谱柱:DB-5ms柱,30mX×0.25mm×0.25μm,或等效色谱柱。4.3组织勾浆器。
4.4绞肉机。
4.5旋转蒸发仪。
4.6氟气浓缩器。
4.7超声波清洗器。
4.8振荡器。
4.9分析天平。
4.10玻璃器血:所有需重复使用的玻璃器血应在使用后尽快认真清洗,推荐的清洗过程如下:用该器血最后接触的溶剂洗涤;a)
b)依次用已烷和丙酮洗涤;
用含碱性洗涤剂的热水清洗;
d)依次用热水和去离子水冲洗;依次用丙酮、已烷和二氯甲烷洗涤e)
采用超声波清洗设备,加入碱性洗涤剂的热水有很好的清洗效果。如果使用刷子清洗,需特别注意不要划损玻璃器Ⅲ的表面。
5试样制备
5.1预处理
5.1.1用避光材料如铝箔、棕色玻璃瓶等包装现场采集的试样,并放入小型冷冻箱中运输到实验室,一10℃以下低温冰箱保存。
5.1.2固体试样如鱼、肉等可使用冷冻干燥或无水硫酸钠干燥并充分混匀。油脂类可直接溶于正已烷中进行净化处理。
5.2提取
5.2.1提取前,将一空纤维素或玻璃纤维提取套筒装入索氏提取器中,以正已烷1二氯甲烷(1:1,体积比)为提取溶剂,预提取8h后取出晾干。5.2.2将预处理试样装入5.2.1处理的提取套筒中,加入13C2标记的定量内标(3.2.2),用玻璃棉盖住试样,平衡30min后装人索氏提取器,以适量正已烷:二氯甲烷(1:1,体积比)为提取溶剂,提取18h~24h,回流速度控制在3次/h~4次/h。5.2.3提取完成后,将提取液转移到茄形瓶中,旋转蒸发浓缩至近干。如分析结果以脂肪计则需要测定试样的脂肪含量。
5.2.4脂肪含量的测定:浓缩前准确称重茄型瓶,将溶剂浓缩至干后准确称重茄型瓶,两次称重结果的2
差值为试样的脂肪含量。测定脂肪含量后,加人少量正已烷溶解瓶中残渣。5.3净化
5.3.1酸性硅胶柱净化
GB/T5009.190—2006
净化柱装填:玻璃柱底端用玻璃棉封堵后依次填人4g活化硅胶、10g酸化硅胶、2g活化硅胶、4g无水硫酸钠(参见附录D中的图D.1)。然后用100mL正已烷预淋洗。净化:将浓缩的提取液全部转移至柱上,用约5mL正已烷冲洗茄型瓶3次~4次,洗液转移至柱上。待液面降至无水硫酸钠层时加入180mL正已烷洗脱,洗脱液浓缩至约1mL。如果酸化硅胶层全部变色,表明试样中脂肪量超过了柱子的负载极限。洗脱液浓缩后,制备一根新的酸性硅胶净化柱,重复上述操作,直至硫酸硅胶层不再全部变色。5.3.2复合硅胶柱净化
净化柱装填:玻璃柱底端用玻璃棉封堵后依次填入1.5g硝酸银硅胶、1g活化硅胶、2g碱性硅胶、1g活化硅胶、4g酸化硅胶、2g活化硅胶、2g无水硫酸钠(参见附录D中的图D.1)。然后用30mL正已烷:二氯甲烷(97:3,体积比)预淋洗。净化:将经过5.3.1净化后浓缩洗脱液全部转移至柱上,用约5mL正已烷冲洗茄型瓶3次~4次,洗液转移至柱上。待液面降至无水硫酸钠层时加入50mL正已烷:二氯甲烷(97:3,体积比)洗脱,洗脱液浓缩至约1mL
5.3.3碱性氧化铝柱净化
净化柱装填:玻璃柱底端用玻璃棉封堵后依次填人2.5g活化碱性氧化铝、2g无水硫酸钠(参见附录D中的图D.1)。15mL正已烷预淋洗。净化:将经过5.3.2净化后浓缩洗脱液全部转移至柱上,用约5mL正已烷冲洗茄型瓶3次4次,洗液转移至柱上。当液面降至无水硫酸钠层时加入30mL正已烷(2×15mL)洗脱柱子,待液面降至无水硫酸钠层时加人25mL二氯甲烷:正已烷(595,体积比)洗脱。洗脱液浓缩至近干。5.4上机分析前的处理
将净化后的试样溶液转移至进样小管中,在氮气流下浓缩,用少量正已烷洗涤茄型瓶3次~4次,洗涤液也转移至进样小管中,氮气浓缩至约50uL,加入适量回收率内标(3.2.3),然后封盖待上机分析。
6测定
6.1色谱条件
6.1.1色谱柱:以30m的DB-5(或相当于DB-5的其他类型)石英毛细管柱进行色谱分离,膜厚为0.25μm,内径为0.25mm。
6.1.2不分流方式进样,进样口温度为300℃6.1.3色谱柱升温程序如下:开始温度为100℃,保持2min;15℃/min升温至180℃,3℃/min升温至240℃10℃/min升温至285℃并保持10min。6.1.4使用高纯氢气(纯度>99.999%)作为载气。6.2质谱参数
6.2.1四极杆质谱仪
6.2.1.1离子化方式为电子轰击(EI),能量为70eV。6.2.1.2离子检测方式:选择离子监测(SIM),检测PCBs时选择的特征离子为分子离子,见附录B中的表B.1。
6.2.1.3离子源温度为250℃,传输线温度为280℃,溶剂延迟时间为10min。6.2.2离子阱质谱仪
6.2.2.1电离模式:电子轰击源(EI),能量为70eV。3
GB/T5009.190—2006
6.2.2.2离子检测方式:多反应监测(MRM),检测PCBs时选择的母离子为分子离子(M十2或M+4),子离子为分子离子丢掉两个氯原子后形成的碎片离子(M-2C1),见附录B中的表B.2。6.2.2.3离子阱温度:220℃;传输线温度280℃,歧盒(manifold)温度40℃。6.3灵敏度检查
进样1μL(20Pg)CS1溶液,检查GC-MS灵敏度。要求3至7氯取代的各化合物检测离子的信噪比必须达到3以上;否则,必须重新进行仪器调谐,直至符合规定。6.4PCBs的定性和定量
6.4.1PCBs色谱峰的确认要求:所检测的色谱峰信噪比必须在3以上(参见附录C中的图C.1或图C.3)。
6.4.2监测的两个特征离子的丰度比必须在理论范围之内,分别见附录B中的表B.1、表B.2。6.4.3检查色谱峰对应的质谱图(参见附录C中的图C.2或图C.4),当浓度足够大时,必须存在丢掉两个氯原子的碎片离子(M-70),见附录B中的表B.1。6.4.4检查色谱峰对应的质谱图(参见附录C中的图C.2或图C.4),对于三氯联苯至七氯联苯色谱峰中,不能存在分子离子加两个氯原子的碎片离子(M+70),见附录B中的表B.1。6.4.5被确认的PCBs保留时间必须处在通过分析窗口确定标准溶液预先确定的时间窗口内。时间窗口确定标准溶液由各种PCBs在DB5色谱柱上第一个出峰和最后一个出峰的同族化合物组成。使用确定的色谱条件、采用全扫描质谱采集模式对窗口确定标准溶液进行分析(1uL),根据各族PCBs所在的保留时间段确定时间窗口。由于在DB5色谱柱上存在三族PCBs的保留时间段重叠的现象,因此在单一时间窗口内需要对不同族PCBs的特征离子进行检测。为保证分析的选择性和灵敏度要求,在确定时间窗口时使一个窗口中检测的特征离子尽可能少。6.5定量
本标准中对于PCB28、PCB52、PCB118、PCB153、PCB180、PCB206、PCB209使用同位素稀释技术进行定量,对其他PCBs采用内标法定量;对于定量内标的回收率计算使用内标法。本标准所测定的20种目标化合物包括了PCBs工业产品中的大部分种类。从三氯联苯到八氯联苯每族三个化合物,九氯联苯和十氯联苯各一个,见附录A中的表A.4。每族使用一个13C1标记化合物作为定量内标,见附录A中的表A.2。计算定量内标回收率的回收率内标为两个,见附录A中的表A.3。在计算定量内标的回收率时,13C12-PCB101为13Cu2-PCB28、13C12-PCB52、13C12-PCB118和13C12-PCB153的回收率内标,13C12-PCB194为13C12-PCB180、13C12-PCB202、13C12-PCB206和13C1-PCB209的回收率内标。6.5.1相对响应因子(RRF)
本标准采用RRF进行定量计算,使用校正标准溶液计算RRF值,计算公式见式(1)和式(2):A.Xc
式中:
RRF一目标化合物对定量内标的相对响应因子;A目标化合物的峰面积;
c,——定量内标的浓度,单位为微克每升(μg/L);A,—定量内标的蜂面积;
目标化合物的浓度,单位为微克每升(ug/L):定量内标对回收率内标的相对响应因子;回收率内标的浓度,单位为微克每升(/L):A,回收率内标的峰面积。
(1)
·(2)
GB/T5009.190—2006
各化合物五个浓度水平的RRF值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应小于20%。达到这个标准后,使用平均RRF,和平均RRF,进行定量计算。6.5.2含量计算
试样中PCB,含量的计算公式见式(3):A,Xms
C,=A.XRRF,Xm
式中:
试样中PCB,的含量,单位为微克每千克(μg/kg);A
目标化合物的峰面积;
m,—试样中加人定量内标的量,单位为纳克(ng);A,一一定量内标的峰面积;
RRF-目标化合物对定量内标的相对响应因子;m
取样量,单位为克(g)。
6.5.3定量内标回收率计算
按式(4)计算定量内标回收率(R),其数值以%表示:A,xm,
A,XRRF.Xm
式中:
R—定量内标回收率,%;
A,—定量内标的峰面积;
一试样中加入回收率内标的量,单位为纳克(ng);m,
一回收率内标的峰面积;
定量内标对回收率内标的相对响应因子;试样中加人定量内标的量,单位为纳克(ng)。定量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数字。6.5.4检测限
(3)
(4)
本标准的试样检测限规定为当信噪比为3时,同位素丰度比符合要求的响应所对应的试样浓度。检测限的计算公式见式(5):
3XNxm,
式中:
检测限,单位为微克每于克(μg/kg);噪声峰高;
-加入定量内标的量,单位为纳克(ng);H-定量内标的峰高;
试样量,单位为克(g)。
-(5)
试样基质、取样量、进样量、定量内标的回收率、色谱分离状况、电噪声水平以及仪器灵敏度均可能对试样检测限造成影响,因此噪声水平必须从实际试样谱图中获取。当某目标化合物的结果报告未检出时必须同时报告试样检测限。7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7.1精密度和准确度试验
在分析实际试样前实验室必须达到可接受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水平。通过对加标试样的分析,验证5
GB/T5009.190—2006
分析方法的可靠性。
取不少于3份基质与实际试样相似的空白试样,分别加人精密度准确度实验标准溶液,见附录A中的表A.5,再分别加人定量内标标准溶液。将制备好的加标试样按与实际试样相同的方法进行分析,计算目标化合物的回收率和定量内标的回收率。每份试样的目标PCBs的测定值应在加入量的75%~120%范围之内,RSD<30%。定量内标的平均回收率应在50%~120%之间,并且单个试样的定量内标回收率在30%~130%之间。
注:方法起草单位的方法精密度试验结果参见附录E中的表E,1。在进行实际试样分析之前,必须达到上述标准。当试样的提取、净化方法进行修改后以及更换分析操作人员后,必须重复上述试验并直至达到上述标准。实验室每6个月应进行上述试验并直至达到上述标准要求。
如果可以获得与试样具有相似基质的标准参考物,则可以用标准参考物代替加标试样进行精密度和准确度试验。
7.2定量内标回收率
试样提取前加入定量内标以校正试样提取、净化过程中目标化合物的损失。定量内标的回收率应在30%~130%之间,如果试样分析结果的定量内标回收率没有达到上述要求则该试样必须重新进行提取、净化和上机分析。wwW.bzxz.Net
7.3方法空白
每个批次最多每15个试样后,需做一次方法空白试验。7.4质控样品
每个批次最多每15个试样后,需带一个质控样品。质控样品可以是标准参考物也可以是已知浓度的加标样品。目标化合物的测定值应在标准值的75%~125%之间。7.5保留时间窗口
每周进行时间窗口确定标准溶液的分析,确定保留时间窗口的正确。当更换色谱柱、切割色谱柱或改变色谱参数后均必须使用时间窗口确定标准溶液对保留时间窗口进行校准。7.6校准标准溶液
初始校准使用5个浓度水平的校准标准溶液。RRF的RSD小于20%表明校准成功。在分析过程中,每12h必须进行一次确证试验。使用校正标准溶液中的CS3上机分析,分析结果必须在其定值的土20%范围之内,定量内标的回收率应在75%~125%之间。第二法气相色谱法
8原理
以PCB198为定量内标,在试样中加入PCB198,水浴加热振荡提取后,经硫酸处理、色谱柱层析净化,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法测定,以保留时间定性,内标法定量。9试剂与材料
9.1.1正已烷,衣残级。
9.1.2二氯甲烷,农残级。
9.1.3丙酮,农残级。
9.1.4无水硫酸钠,优级纯。将市售无水硫酸钠装人玻璃色谱柱,依次用正已烷和二氯甲烷淋洗两次,每次使用的溶剂体积约为无水硫酸钠体积的两倍。淋洗后,将无水硫酸钠转移至烧瓶中,在50℃下烘烤至干,并在225℃烘烤过夜,冷却后于燥器中保存。9.1.5浓硫酸,优级纯。
GB/T5009.190—2006
9.1.6碱性氧化铝,色谱层析用碱性氧化铝。将市售色谱填料在660℃中烘烤6h,冷却后于干燥器中保存。
9.1.7指示性多氯联苯的系列标准溶液,见附录A中的表A.610仪器
10.1气相色谱仪,配电子捕获检测器(ECD)。10.2色谱柱:DB-5ms柱,30m×0.25mm×0.25um或等效色谱柱。10.3组织勾浆器。
10.4绞肉机。
10.5旋转蒸发仪。
10.6氮气浓缩器。
10.7超声波清洗器。
10.8漩涡振荡器。
10.9分析天平。
10.10水浴振荡器。
10.11离心机。
10.12层析柱。
11分析步骤
11.1试样提取
11.1.1固体试样:称取试样5.00g~10.00g,置具塞锥形瓶中,加人定量内标PCB198后,以适量正已烷:二甲烷(1:1,体积比)为提取溶液,于水浴振荡器上提取2h,水浴温度为40℃,振荡速度为200 r/min
11.1.2液体试样(不包括油脂类样品):称取试样10.00g,置具塞离心管中,加人定量内标PCB198和草酸钠0.5g,加甲醇10mL摇勾,加20mL乙醚:正已烷(1:3,体积比)振荡提取20min,以3000r/min离心5min,取上清液过装有5g无水硫酸钠的玻璃柱;残渣加20mL乙醚:正已烷(1:3,体积比)重复以上过程,合并提取液。
11.1.3将提取液转移到茄型瓶中,旋转蒸发浓缩至近干。如分析结果以脂肪计,则需要测定试样脂肪含量。
11.1.4试样脂肪的测定:浓缩前准确称取茄型瓶质量,将溶剂浓缩至干后,再次准确称取茄型瓶及残渣质量,两次称重结果的差值即为试样的脂肪含量。11.2净化
11.2.1硫酸净化
将浓缩的提取液转移至5mL试管中,用正已烷洗涤茄型瓶3次~4次,洗液并入浓缩液中,用正己烷定容至刻度,并加人0.5mL浓硫酸,振摇1min,以3000r/min的转速离心5min,使硫酸层和有机层分离。如果上层溶液仍然有颜色,表明脂肪未完全除去,再加人0.5mL浓硫酸,重复操作,直至上层溶液皇无色。
11.2.2碱性氧化铝柱净化
净化柱装填:玻璃柱底端加人少量玻璃棉后,从底部开始,依此装人2.5g活化碱性氧化铝、2g无水硫酸钠,用15mL正已烷预淋洗。净化:将11.2.1的浓缩液转移至层析柱上,用约5mL正已烷洗涤茄型瓶3次~4次,洗液一并转移至层析柱中。当液面降至无水硫酸钠层时,加人30mL正已烷(2×15mL)洗脱,当液面降至无水硫酸钠层时,用25mL二氯甲烷:正已烷(5:95,体积比)洗脱。洗脱液旋转蒸发浓缩至近干。7
GB/T5009.190-—2006
11.3试样溶液浓缩
将5.2.2试样溶液转移至进样瓶中,用少量正已烷洗茄型瓶3次~4次,洗液并人进样瓶中,在氮气流下浓缩至1mL,待GC分析。
12测定
12.1色谱条件
12.1.1色谱柱:DB-5柱,30m×0.25mm×0.25μm或等效色谱柱。12.1.2进样口温度:290℃。
12.1.3升温程序:开始温度90℃,保持0.5min;以15℃/min升温至200℃,保持5min;以2.5℃/min升温至250℃,保持2min;以20℃/min升温至265℃,保持5min。12.1.4载气:高纯氮气(纯度>99.999%),柱前压67kPa,相当于10psi。12.1.5进样量:不分流进样1L。12.1.6色谱分析:以保留时间定性,以试样和标准的峰高或峰面积比较定量。12.2PCBs的定性分析
以保留时间或相对保留时间进行定性分析,要求PCBs色谱峰信噪比(S/N)大于3。12.3PCBs的定量测定
采用内标法,以相对响应因子(RRF)进行定量计算。12.3.1RRF
以校正标准溶液进样,按式(6)计算RRF值:RRF
式中:
目标化合物对定量内标的相对响应因子;目标化合物的蜂面积;
定量内标的浓度,单位为微克每升(μg/L);定量内标的峰面积;
目标化合物的浓度,单位为微克每升(μg/L)。在系列标准溶液中,各目标化合物的RRF值相对标准偏差(RSD)应小于20%。12.3.2含量计算
按式(7)计算试样中PCBs的含量:A.xm
X.\A.XRRFXm
式中:
目标化合物的含量,单位为微克每千克(pg/kg);A
一目标化合物的峰面积;
试样中加人定量内标的量,单位为纳克(ng);定量内标的峰面积;
目标化合物对定量内标的相对响应因子;取样量,单位为克(g)。
12.3.3检测限(DL)
(6)
·(7)
本方法的检测限规定为具有3倍信噪比、相对保留时间符合要求的响应所对应的试样浓度。计算公式见式(8):
3×NXm
HXRRFXm
(8)
式中:
-检测限,单位为微克每千克(μg/kg);噪声峰高;
-加人定量内标的量,单位为纳克(ng);定量内标的峰高;
目标化合物对定量内标的相对响应因子;试样量,单位为克(g)。
GB/T5009.190--2006
试样基质、取样量、进样量、色谱分离状况、电噪声水平以及仪器灵敏度均可能对试样检测限造成影响,因此噪声水平必须从实际试样谱图中获取。当某目标化合物的结果报告未检出时必须同时报告试样检测限。
精密度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20%。注:方法起草单位进行的方法精密度试验结果参见附录E中的表E.2。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国家标准(GB)标准计划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 返回顶部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