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标准下载网!

【机械行业标准(JB)】 重型机械通用技术条件 第10部分:装配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6-30 22:33:29
  • JB/T5000.10-2007
  • 现行

基本信息

  • 标准号:

    JB/T 5000.10-2007

  • 标准名称:

    重型机械通用技术条件 第10部分:装配

  • 标准类别:

    机械行业标准(JB)

  • 标准状态:

    现行
  • 发布日期:

    2007-08-28
  • 实施日期:

    2008-02-01
  •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
  • 下载格式:

    .rar.pdf
  • 下载大小:

    980.71 KB

标准分类号

  • 标准ICS号:

    机械制造>>无屑加工设备>>25.120.20轧制、挤压和拉制设备
  • 中标分类号:

    冶金>>冶金机械设备>>H90冶金机械设备综合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书号:

    15111·8679
  • 页数:

    20页
  • 标准价格:

    17.0 元
  • 出版日期:

    2008-02-01

其他信息

  • 起草人:

    叶志强、周震、简萍、陈延炳
  • 起草单位:

    上海重型机器厂有限公司
  • 归口单位:

    机械工业冶金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提出单位: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 发布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相关标签:

    重型机械 通用 技术 装配
标准简介标准简介/下载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B/T5000的本部分规定重型机械产品装配的一般要求、装配部件的形位公差、装配连接方法、典型部件装配、总装及试车等通用技术要求。本部分适用于于重型机械产品的装配。除产品图样、技术文件和订货技术条件有特殊要求外,均应符合本部分的规定。 JB/T 5000.10-2007 重型机械通用技术条件 第10部分:装配 JB/T5000.10-2007

标准内容标准内容

部分标准内容:

ICS25.120.20
备案号:21704—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5000.10—2007
代替JB/T5000.10—1998
重型机械通用技术条件
第10部分:装配
Heavy machinery general technical conditionsPart10:Assembly
2007-08-28发布
2008-0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装配的一般要求,
装配部件的形位公差
装配连接方法
5.1螺钉、螺栓连接
销连接
键联接,
铆钉连接
粘合连接.
过盈连接
典型部件装配
滚动轴承装配.
滑动轴承装配,
齿轮与齿轮箱装配
带轮与链传动装配。
联轴器装配.
制动器和离合器装配,
液压缸、气缸及密封件装配
管路装配
7其他
8总装及试车
附录A(资料性附录)一般连接螺栓拧紧力矩,次免费标准bzxz.net
附录B(资料性附录)过盈连接各种装配方法的工艺特点及适用范围附录C(资料性附录)压装时压人力的计算公式附录D(资料性附录)热装时加热温度和时间的确定.附录E(资料性附录)冷装时冷却温度和时间的确定..表1装配部件的未注形位公差(L≤1000mm)表2装配部件的未注形位公差(L>1000mm~10000mm)表3轴承盖(座)修整尺寸
表4角接触球轴承、单列圆锥滚子轴承、双向推力球轴承轴向游隙。表5双列圆锥滚子轴承轴向游隙.表6四列圆锥滚子轴承的轴向游隙表7上、下轴瓦外圆与相关轴承座孔的接触要求表8上、下轴瓦油楔尺寸,
表9上下轴瓦内孔与相关轴颈的接触要求表10
均匀接触限定值,
JB/T5000.10—2007
JB/T5000.10--2007
表11齿面接触斑点
表12箱盖与箱体在自由状态下的允许间隙表13联轴器装配精度
表14刮研表面接触斑点
表15轴承试车时的温升要求
JB/T5000《重型机械通用技术条件》分为15部分:第1部分:产品检验;
第2部分:火焰切割件:
第3部分:接件;
第4部分:铸铁件;
第5部分:有色金属铸件;
-第6部分:铸钢件:
一第7部分:铸钢件补焊;
一第8部分:锻件:
一第9部分:切削加工件;
一第10部分:装配;
一第11部分:配管;
一第12部分:涂装;
第13部分:包装;
一第14部分:铸钢件无损检测;第15部分:锻钢件无损检测。
本部分为JB/T5000《重型机械通用技术条件》的第10部分。本部分代替JB/T5000.10一1998《重型机械通用技术条件装配》。本部分与JB/T5000.10—1998相比,主要技术内容变化如下:JB/T5000.10—2007
增加“输送介质的孔要用照明法或通气法检查是否畅通”的内容(本版3.7)。增加“装配后无法再进入的部位要事先涂底漆和面漆”的内容(本版3.8)。补充和完善了装配部件未注形位公差的内容(本版第4章)。在附录A中表A1增加了A2一70不锈钢螺栓的拧紧力矩,在螺栓直径中增加了“M80X6~M160×6”七种大规格螺栓,扩大螺栓直径的适用范围。本部分的附录A~E为资料性附录。本部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本部分由机械工业治金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部分由上海重型机器厂有限公司负责起草。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叶志强、周震、简萍、陈延炳。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B/T5000.10-1998。
1范围
JB/T5000.10—2007
重型机械通用技术条件第10部分:装配JB/T5000的本部分规定了重型机械产品装配的一般要求、装配部件的形位公差、装配连接方法、型部件装配、总装及试车等通用技术要求。本部分适用于重型机械产品的装配。除产品图样、技术文件和订货技术条件有特殊要求外,均应符合本部分的规定。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JB/T5000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GB/T9239.1一2006机械振动恒态(刚性)转了平衡品质要求第1部分:规范与平衡充差的检验(ISO1940-1:2003,IDT)JB/T5000.3重型机械通用技术条件第3部分:焊接件JB/T5000.9重型机械通用技术条件第9部分:切削加工件JB/T5000.11一2007重型机械通用技术条件第11部分:配管JB/T6996重型机械液压系统通用技术条件JB/T7929齿轮传动装置清洁度
3装配的一般要求
3.1进人装配的零件及部件(包括外购件、外协件),均必须具有检验部门的合格证方能进行装配。3.2零件在装配前必须清理和清洗干净,不得有毛刺、飞边、氧化皮、锈蚀、切屑、油污、着色剂、防锈油和灰尘等。
3.3装配前应对零、部件的主要配合尺寸,特别是过盈配合尺寸及相关精度进行复查。经钳工修整的配合尺寸,必须由检验部门复检。3.4装配过程中的机械加工工序应符合JB/T5000.9的规定;焊接工序应符合JB/T5000.3的规定。3.5除有特殊要求外,装配前必须将零件的尖角和锐边倒钝。3.6装配过程中零件不允许碰、划伤和锈蚀。3.7输送介质的孔要用照明法或通气法检查是否畅通。3.8装配后无法再进人的部位要先涂底漆和面漆。油漆未干的零、部件不得进行装配。3.9机座、机身等机器的基础件,装配时应校正水平(或垂直)。其校正精度,对结构简单、精度低的机器不低于0.2mm/m;对结构复杂、精度高的机器不低于0.1mm/m。3.10零、部件的各润滑点装配后必须注人适量的润滑油(或脂)。4装配部件的形位公差
4.1本形位公差是指装配部件被测要素的未注形位公差,主参数L≤1000mm见表1,主参数L>1000mm10000mm见表2。
4.2形位公差主参数是指装配时相关部件被测要素的长度尺寸。4.3当相关技术文件中未注明形位公差时,一般使用公差等级中的m等级,如与m等级不相符的形位1
JB/T5000.10-2007
公差要求时,应在所属产品图样或检验大纲中注明。表1
平面度公差
平行度公差
垂直度公差
倾斜度公差
水平度公差
同轴度公差
主参数L
sf(0.05mm/m)
公差等级
f(0.10mm/m)
m(0.20mm/m)
g(0.50mm/m)
装配部件的未注形位公差(L≤1000mm)公
装配部件的未注形位公差(L>1000mm~10000mm)>1000~1600
注:表1的特性适用于表2。
5装配连接方法
5.1螺钉、螺栓连接
>1600~2500
>2500~4000
单位:mm
单位:mm
>6300~10000
>4000~6300
5.1.1螺钉、螺栓和螺母紧固时严禁打击或使用不合适的旋具和扳手。紧固后螺钉槽、螺母和螺钉螺栓头部不得损坏。
5.1.2图样或工艺文件中有规定紧力矩要求的紧固件,必须采用力矩板手并按规定的拧紧力矩紧固:未规定拧紧力矩的紧固件,其拧紧力矩可参考附录A。5.1.3同一零件用多件螺钉(螺栓)紧固时,各螺钉(螺栓)交叉、对称、逐步、均勾拧紧。如有定位销,应从靠近该销的螺钉(螺栓)开始。5.1.4螺钉、螺栓和螺母拧紧后,其支承面应与被紧固零件贴合。5.1.5螺母拧紧后,螺栓、螺钉头应露出螺母端面2个~3个螺距。沉头螺钉紧固后,沉头不得高出沉孔端面。5.1.6
5.1.7严格按照图样及技术文件上规定性能等级的紧固件装配,不允许用低性能紧固件替代高性能紧固件。
5.2销连接
圆锥销装配时应与孔进行涂色检查,其接触率不应小于配合长度的60%,并应分布均勾。5.2.1
5.2.2定位销的端面一般应突出零件表面。带螺尾圆锥销装入相关零件后,其大端应沉入孔内。5.2.3开口销装入相关件后,其尾部须分开,其扩角为60°~90°5.3键联接
5.3.1平键装配时,不得配制成阶梯形。5.3.2平键与轴上键槽两侧面应均匀接触,其配合面不得有间隙。钩头键、楔键装配后,其接触面积应不小于工作面积的70%,且不接触部分不得集中于一段。外露部分应为斜面的10%15%。5.3.3花键装配时,同时接触的齿数不小于2/3,接触率在键齿的长度和高度方向不得低于50%。2
JB/T5000.10—2007
5.3.4滑动配合的平键(或花键)装配后,相配件须移动自如,不得有松紧不勾现象。5.4铆钉连接
5.4.1铆接时不得损坏被铆接零件的表面,也不得使被铆接的零件变形。5.4.2除特殊要求外,一般铆接后不得出现松动现象,铆钉头部必须与被铆零件紧密接触并应光滑圆整。
5.5粘合连接
5.5.1粘结剂牌号必须符合设计或工艺要求并采用在有效期限内的粘合剂。5.5.2被粘接的表面必须做好预处理,彻底清除汕污、水膜、锈迹等杂质。5.5.3粘接时粘结剂应涂得均匀。固化的温度、压力、时间等必须严格按工艺或粘接剂使用说明的规定执行。
5.5.4粘接后应清除流出的多余粘结剂。5.6过盈连接
5.6.1压装
5.6.1.1压装时压装的方法可参考附录B选取,压人力的计算可参考附录C。5.6.1.2压装的轴或套允许有引人端,其导向锥角10°~20°,导锥长度等于或小于配合长度的15%。实心轴压入盲孔时允许开排气槽,槽深不大于0.5m。5.6.1.3
5.6.1.4:压入件表面除特殊要求外,压装时须涂清洁的润滑剂。5.6.1.5采用压力机压装时,其压力机的压力一般为所需压人力的3倍~3.5倍。压装过程中压力变化应平稳。
5.6.2热装
热装的加热方法可参考附录B选取。热装零件的加热温度根据零件材质、结合直径、过盈量及热装的最小间隙等确定,确定方法5.6.2.2
见附录D。
5.6.2.3用油加热零件的加热温度须比所用油的闪点低20℃~30℃。5.6.2.4
热装后零件应自然冷却,不准急冷。5.6.2.5零件热装后必须紧靠轴肩或其他相关定位面,冷缩后的问隙不得大于配合长度尺寸的0.3mm/m。
5.6.3冷装
5.6.3.1冷装时常用的冷却方法可参考附录B选取。5.6.3.2冷装时零件的冷却温度及时间的确定方法可参见附录E。5.6.3.3被冷却零件取出后应立即装入包容件。对零件表面有厚霜者,不得装配,应重新冷却。5.6.4胀套
5.6.4.1胀套与结合件的配合表面必须干净无污物,无腐蚀,无损伤。装前均匀涂一层不含MoS等添加剂的润滑汕。
5.6.4.2胀套螺栓必须使用力矩扳手,并对称、交叉、逐步、均匀拧紧。5.6.4.3螺栓的拧紧力矩T值按设计图样或工艺文件规定,亦可参考附录A并按下列步骤进行:a)以1/3TA值紧;
b)以1/2TA值拧紧;
c)以T值拧紧:
d)以T.值检查全部螺栓。
6典型部件装配
6.1滚动轴承装配
JB/T5000.10—2007
6.1.1轴承外圈与开式轴承座及轴承盖的半圆孔不准有卡住现象,装配时允许整修半圆孔,修整尺寸不应超过表3规定值。
表3轴承盖(座)修整尺寸
轴承外径D
≤120
>120~260
>260~400
单位:mm
6.1.2轴承外圈与开式轴承座及轴承盖的半圆孔应接触良好,用涂色检验时,与轴承座对称于中心线120°、与轴承盖在对称于中心线90°的范围内应均勾接触。在上述范围内用塞尺检查时,0.03mm的塞尺不得插人外圈宽度的1/3。
6.1.3轴承内圈端面应紧靠轴向定位面,其允许最大间隙:对圆锥滚子轴承和角接触球轴承为0.05mm;其他轴承为0.1mm。
6.1.4轴承外圈装配后与定位端轴承盖端面应接触均匀。6.1.5采用润滑脂润滑的轴承,装配后应注人相当于轴承空腔容积约30%~50%的符合规定的清洁润滑脂。凡稀油润滑的轴承,不准加润滑脂。6.1.6轴承热装时,其加热温度应不高于100℃。轴承冷装时,其冷却温度应不低于-80℃。6.1.7可拆卸轴承装配时,必须严格按原组装位置,不得装反或与别的轴承混装。对可调头装的轴承装配时应将轴承的标记端朝外。6.1.8在轴的两端装配径向间隙不可调的向心轴承,且轴向位移是以两端端盖限定时,其一端必须留有轴向间隙C(见图1)。C值的大小按式(1)计算。C=α·At·L+0.15
式中:
轴材料线膨胀系数,单位为℃,对钢:α=12×10%℃;t一轴最高工作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单位为℃;一两轴承中心距,单位为mm;
0.15-—轴热胀后剩余间隙,单位为mm。一般情况取△t=40℃,故装配时只需根据L尺寸,即可按简易公式(2)计算C值。C=0.0005L+0.15
JB/T5000.10--2007
6.1.9单列圆锥滚子轴承、角接触球轴承、双向推力球轴承轴向游隙按表4调整。双列和四列圆锥滚子轴承装配时应检查其轴向游隙并应符合表5和表6的要求。6.1.10滚动轴承装好后用手转动应灵活、平稳。表4角接触球轴承、单列圆锥滚子轴承、双向推力球轴承轴向游隙单位:mm
轴承内径
>30~50
>80~120
>120~150
>150~180
>180~200
>200~250
轴承内径
>80~180
>180~225
角接触球轴承轴向游隙
轻系列
0.02~0.06
0.03~0.09
0.04~0.10
0.05~0.12
0.07~0.18
中及重系列
0.03~0.09
0.04~0.10
0.05~0.12
0.06~0.15
0.08~0.20
0.10~0.22
单列圆锥滚子轴承轴向游隙
轻系列
0.04~0.11
0.05~0.13
0.06~0.15
0.07~0.18
0.09~0.20
0.12~0.22
0.18~0.30
轻宽中及中宽系列
0.04~0.11
0.05~0.13
0.06~0.15
0.07~0.18
0.08~0.20
0.10~0.22
0.14~0.24
0.18~0.30
双列圆锥滚子轴承轴向游隙
轴向游隙
一般情况
0.16~0.25
0.20~0.30
轴承内径
>120~180
>180~315
>315~400
>400~500
6.2滑动轴承装配
内圈比外阀温度高
25℃~30℃
0.30~0.40
0.40~0.50
0.50~0.60
轴承内径
>225~315
>315~580
表6四列圆锥滚子轴承的轴向游隙轴向游隙
0.15~0.25
0.20~0.30
0.30~0.40
6.2.1上、下轴瓦应按加工时的配对标记装配。轴承内径
>500~630
>630~800
>8001000
>1000~1250
6.2.2上、下轴瓦的接合面要紧密贴合,用0.05mm塞尺检查不得插人,双向推力球轴承轴向游
轻系列
0.03~0.08
0.04~0.10
0.05~0.12
0.06~0.15
中及重系列
0.05~0.11
0.07~0.14
0.10~0.18
单位:mm
轴向游隙
一般情况
0.30~0.40
0.40~0.50
内圈比外圈温度高
25℃~30℃
0.70~0.80
0.90~1.00
单位:mm
轴向游隙
0.30~0.40
0.35~0.45
0.40~0.50
6.2.3轴瓦垫片应平整无棱刺,形状应与瓦口相同,其宽度和长度比瓦口面的相应尺寸小1mm~2mm。垫片与轴颈必须有1mm~2mm的间隙,两侧厚度应-一致,其允差应小于0.2mm。6.2.4用定位销固定轴瓦时,应在保证瓦口面和端面与相关轴承孔的开合面和端面保持平齐状态下钻铰、配销。销钉装人后不得松动,销端面应低于轴瓦内孔1mm~2mm。6.2.5上、下轴瓦外圆与相关轴承座孔应接触良好,在允许接触角内的接触率应符合表7要求。6.2.6上、下轴瓦内孔与相关轴颈接触α以外的部分均需加工出油楔(表8图示之C)。楔形从瓦口开始由最大逐步过渡到零,楔形最大值按表8规定。JB/T5000.10—2007
接触角α
表7上、下轴瓦外圆与相关轴承座孔的接触要求接触要求
130°±5°
稀油润滑
油脂润滑
α角内接触率
瓦侧间隙bmm
油楔最大值 C
稀油润滑
油脂润滑
120°±5°
≥60%
150°±5°
140°±5°
≥70%
D≤200mm时,0.05mm塞尺不准插入D>200mm时,0.10mm塞尺不准插人表8上、下轴瓦油楔尺寸
距瓦两端面10mm~15mm
范围内C~C
中间部位C~2C
上(下)瓦
注:C值为轴的最大配合间隙。
轴瓦内孔刮研后,应与相关轴颈接触良好。在接触角范围内的接触斑点按表9规定。6.2.8整体轴套的装配可根据过盈的大小采用压装或冷装。轴
轴套装入机件后,轴套内径与轴配合应符合设计要求,必要时可以适当的修刮来保证。两件结6.2.9
合面经着色研合,接触痕迹应均匀分布,其未接触部分按限定区域内不得超过表10限定的方块值。表9上下轴瓦内孔与相关轴颈的接触要求接触角α
长度参数范围
≤200
>200~400
>400~800
轴转速
α角范围内接触斑点点数/25mm×25mm轴瓦内径
≤180
>300~500
>500~1000
限定方块值
25×25
40×40
60×60
>180~360
均匀接触限定值
>360~500
单位:mm
长度参数范围
>800~1600
限定方块值
80×80
100×100
注1:长度参数范围系指长方形平面的长度,对于圆柱面和弧面按其展开图形的长度。注2:如果结合面宽度尺寸小于或等于所选档次中限定方块值的边长时,可降到相应档次(结合面)的宽度大于限定方块值边长的档次使用。
JB/T5000.10--2007
6.2.10球面轴承的球体与球面座应均勾接触,用涂色法检查,其接触率不应小于70%。6.2.11合金轴承衬的刮研接触要求按6.2.7。刮削量不得大于合金轴承衬壁厚的1/30。6.2.12合金轴承衬表面呈黄色时不准使用,在规定的接触角内不准有缝隙现象;在接触角外的缝隙面积不得大于非接触区总面积的10%。6.3齿轮与齿轮箱装配
6.3.1齿轮(蜗轮)基准端面与轴肩(或定位套端面)应贴合,用0.05mm塞尺检查不得插入,并应保证齿轮基准端面与轴线的垂直度要求。6.3.2相啮合的圆柱齿轮副,两齿宽中心平面的轴向位置偏差应符合如下规定:a)当齿宽B≤100mm时,位置偏差AB<0.05B;b)当齿宽B>100mm时,位置偏差AB<5mm。6.3.3齿轮(蜗轮)副啮合时的齿面接触斑点不小于表11的规定。接触斑点的分布位置应趋近于齿面中部,齿顶和齿端棱边不允许有接触。表11
圆柱齿轮
精度等级
沿齿高
沿齿长
齿面接触斑点
圆锥齿轮
沿齿高
沿齿长
沿齿高
6.3.4齿轮(蜗轮)副装配后应检查齿侧问隙,并符合图样或工艺文件要求。6.3.5圆锥齿轮应按加工配对编号装配。轮
沿齿长
6.3.6齿轮箱与盖的结合面应接触良好。在自由状态下,箱盖与箱体的间隙不应超过表12的规定值;紧固后用0.05mm塞尺检查,局部插人不应超过结合面宽的三分之一表12箱盖与箱体在自由状态下的允许间隙单位:mm
齿轮箱长度
箱体与箱盖间隙
≤1000
>1000~2000
>2000~3000
>3000~4000
6.3.7齿轮传动装置装配后,应按设计或工艺要求进行空运转试车。应运转平稳、无异常噪声。6.3.8齿轮箱的清洁度应符合JB/T7929的规定。6.4带轮与链传动装配
6.4.1平行传动轴的带轮,两轴线平行度公差为0.15L/1000(L为两轴中心距,单位为mm),两轮的轮宽中间平面应在同一平面上,公差为0.5mm。6.4.2主动链轮与从动链轮的齿宽中心平面应重合,其偏移误差不大于1.5L/1000(L为两链轮的中心距,单位为mm)。
6.4.3链条与链轮啮合时,链条工作边必须拉紧并应保证啮合平稳。6.4.4链条非工作边的初垂度按两链轮中心距的1%~5%调整。JB/T5000.10-—2007
6.5联轴器装配
6.5.1每套联轴器在拆装过程中,必须与原装配组合一致。6.5.2刚性联轴器装配时,两轴线的径向位移应小于0.03mm。6.5.3挠性、齿式、轮胎、链条联轴器装配时,其装配精度应符合表13规定。表13联轴器装配精度
联轴器轴孔直径
>100~180
>180~250
>250~315
>315~450
>450560
>560~630
>630~710
>710~800
两轴线的同轴度公差(圆既动)mm
注1:两个半联轴器均须做转动测量,这样可以补偿其外圆的圆度偏差。注2:用百分表测量,两轴线间差值是表列公差之半。注3:两轴线的角度偏差可用百分表检测或塞尺检查联轴器两法兰间的间隙。6.6制动器和离合器装配
6.6.1制动带与制动板铆接后必须贴紧,局部间隙应符合以下要求:a)制动轮直径<500mm时,局部间隙≤0.3mm;b)制动轮直径≥500mm时,局部间隙≤0.5mm;c)塞尺插入深度小于等于带宽的1/3,且全长上不得多于两处。两轴线的角度偏差
6.6.2制动带与制动板铆接时,铆钉头应理入制动带厚度的1/3,制动带不许有铆裂现象。6.6.3带式制动器在自由状态时,制动带与制动轮之间的间隙为1mm~2mm。6.6.4块式制动器在自由状态时,制动块与制动轮之间的间隙为0.25mm~0.50mm。6.6.5片式摩擦离合器在自由状态时,主动盘与被动盘必须彻底分离。6.6.6干式摩擦片必须干燥、清洁,工作面不允许沾上油污和杂物。6.6.7离合器的摩擦片接触面积不小于总摩擦面积的75%。液压缸、气缸及密封件装配
6.7.1组装前严格检查并清除零件加工时残留的锐角、毛刺和异物,保证密封件装入时不被擦伤。6.7.2装配时必须十分注意密封件的工作方向,对0形圈与保护挡环并用时应注意挡环的位置。6.7.3对弹性较差的密封件,必须采用具有扩张或收缩功能的工装进行装配。6.7.4带双向密封圈的活塞装人盲孔油缸时,应采用引导工装,不允许用螺钉旋具硬塞。6.7.5液压缸、气缸装配后要进行密封及动作试验,达到如下要求:a)行程符合要求:
b)运行平稳,无卡阻和爬行现象;c)无外部渗漏现象,内部渗漏按图样要求。6.7.6各种密封毡圈、毡垫、石棉绳、皮碗等密封件装配前必须浸透油;钢纸板用热水泡软;紫铜垫作退火处理,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机械行业标准(JB)标准计划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 返回顶部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