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标准下载网!

【国家标准(GB)】 太阳热水系统设计、安装及工程验收技术规范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7-18 13:32:13
  • GB/T18713-2002
  • 现行

基本信息

  • 标准号:

    GB/T 18713-2002

  • 标准名称:

    太阳热水系统设计、安装及工程验收技术规范

  • 标准类别:

    国家标准(GB)

  • 标准状态:

    现行
  • 发布日期:

    2002-04-26
  • 实施日期:

    2002-11-01
  •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
  • 下载格式:

    .rar.pdf
  • 下载大小:

    782.74 KB

标准分类号

  • 标准ICS号:

    能源和热传导工程>>27.160太阳能工程
  • 中标分类号:

    能源、核技术>>能源>>F12太阳能

关联标准

  • 采标情况:

    ISO/TR 12596-1995,≠ EN 12977-1-1997,≠ EN 12977-2-1997,≠

出版信息

  •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 页数:

    平装16开, 页数:19, 字数:36千字
  • 标准价格:

    14.0 元
  • 出版日期:

    2002-11-01

其他信息

  • 首发日期:

    2002-04-28
  • 复审日期:

    2004-10-14
  • 起草人:

    付向东、方智平、何梓年、赵跃进、杨金良
  • 起草单位:

    中科院电工研究所
  • 归口单位:

    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提出单位:

    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化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司
  • 发布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 主管部门: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 相关标签:

    太阳 热水 系统 设计 安装 工程验收 技术规范
标准简介标准简介/下载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规定了太阳热水系统设计、安装要求及工程验收的技术规范。本标准适用于提供生活用及类似用途热水的储水箱容积大于0.6立方米的具有液体传热工质的自然循环、直流式和强迫循环太阳热水系统(包括带辅助能源的太阳热水系统)。这些系统是根据当地条件单独设计和安装的。 GB/T 18713-2002 太阳热水系统设计、安装及工程验收技术规范 GB/T18713-2002

标准内容标准内容

部分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8713—2002
太阳热水系统设计、安装及工程验收技术规范
Solar water heating systems-Design,installation andengineeringacceptance
2002-04-26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02-11-01实施
GB/T18713—2002
引用标准
系统分类与特征
系统设计
调查用户基本情况
确定系统运行方式…
确定集热器类型
确定系统集热面积
储水箱
辅助能源
换热器
系统布局
系统管路设计
系统保温
系统的防冻措施
6对系统的要求
总体要求
6.2零部件技术要求
系统施工安装技术要求
般要求
系统基础
集热器安装
储水箱安装
电控系统安装
辅助电热器安装
管路系统安装
系统的水压试验
管路保温·
试运行、验收,
试运行前
试运行
8.3验收…
9移交用户的文件
附录A(标准的附录)
附录B(标准的附录)
系统集热面积的确定
GB/T18713—2002
本标准是全面指导太阳热水系统设计、安装及工程验收的必要技术文件。本标准的制订参考了ISO/TR12596:1995《太阳热利用一游泳池加热系统一尺寸、设计和安装指南》和EN12977-1:1997《太阳热水系统和部件一普通建筑系统一第一部分:总体要求》以及EN12977-2.1997《太阳热水系统和部件一普通建筑系统一第二部分:测试方法》的相关内容。本标准由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化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司提出。本标准由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分委会归口。本标准由中科院电工研究所、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中国标准研究中心和北京天普太阳能公司等单位负责起草。
本标准属首次发表。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付向东、方智平、何梓年、赵跃进、杨金良。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太阳热水系统设计、安装及工程验收技术规范
Solar water heating systems-Design,installation andengineering acceptance
本标准规定了太阳热水系统设计、安装要求及工程验收的技术规范。GB/T18713-2002此内容来自标准下载网
本标准适用于提供生活用及类似用途热水的储水箱容积大于0.6m的具有液体传热工质的自然循环、直流式和强追循环太阳热水系统(包括带辅助能源的太阳热水系统),这些系统是根据当地条件单独设计和安装的。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括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J205—1983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T700—1988碳素结构钢
GB/T714-2000
桥梁用结构钢
GB4706.1-1998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第一部分:通用要求(eqvIEC335-1:1991)GB4706.12-1995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贮水式电热水器的特殊要求(idtIEC335.221:1989)
GB/T4271—2000
平板型太阳集热器热性能试验方法GB/T4272--1992
2设备及管道保温技术通则
GB/T6424-1997
GB/T8175—1987
平板型太阳集热器技术条件
设备及管道保温设计导则
GB8877-1988家用电器安装、使用、检修安全要求GB/T12936—1991
GB14536.1-1998
太阳能热利用术语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自动控制器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15513—1995
5太阳热水器吸热体、连接管及其配件所用弹性材料的评价方法GB/T17581—1998
真空管太阳集热器
GB50057—1994
GB50171—1992
GB50207-1994
GB50258—1996
JB4088-1999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盘、柜及二次回路结线施工及验收规范屋面工程技术规范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1kV及以下配线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日用管状电热元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2-04-26批准2002-11-01实施
3定义
GB/T18713—2002
本标准除采用GB/T12936中的相关定义外,还采用下列定义。3.1顶水法(hotwatertapped off byaidof citywater refill)利用水的压力将冷水从储水箱或集热器底部注人系统并将储水箱中的热水从储水箱的上部顶出的取热水方法。
3.2落水法(hotwatertappedoff byaidofgravity)利用重力使储水箱中的热水自储水箱底部自动流出的取热水方法。3.3膨胀箱(expansionvessel)
间接系统中的传热介质遇热膨胀,膨胀箱是安装于系统循环管路上为这种体积变化提供空间的容器。
4系统分类与特征
4.1太阳热水系统按运行方式可分为三种:自然循环系统、直流式系统和强迫循环系统。4.1.1自然循环系统
自然循环系统是利用传热工质内部的温度梯度产生的密度差所形成的自然对流进行循环的太阳热水系统。在自然循环系统中,为了保证必要的热虹吸压头,储水箱应高于集热器上部。这种系统结构简单,不需要附加动力。
4.1.2直流式系统
直流式系统是传热工质一次流过集热器加热后,便进人储水箱或用热水处的非循环太阳热水系统储水箱的作用仅为储存集热器所排放的热水。直流式系统一般可采用非电控温控阀控制方式及温控器控制方式。
4.1.3强迫循环系统
强追循环系统是利用机械设备等外部动力追使传热工质通过集热器(或换热器)进行循环的太阳热水系统。强迫循环系统通常采用温差控制、光电控制及定时器控制等方式。4.2太阳热水系统按有无换热器可分为:直接系统和间接系统。直接系统在集热器中直接加热供水:间接系统是利用换热器间接加热供水。4.3所有的太阳热水系统均可与辅助能源联合使用,成为带辅助能源的太阳热水系统。5系统设计
5.1调查用户基本情况
5.1.1环境条件
安装地点纬度
—月均日辐照量
一日照时间
—环境温度
5.1.2用水情况
日均用水量
一用水方式
一用水温度
用水位置
用水流量
5.1.3场地情况
-场地面积
场地形状
建筑物承载能力
一遮挡情况
5.1.4水电情况
一水压
水、电供应情况
5.2确定系统运行方式
GB/T18713—2002
太阳热水系统的运行方式应根据用户基本条件、用户的使用需求及集热器与储水箱的相对安装位置等因素综合加以确定,可按表1推荐的方式选取。表1太阳热水系统运行方式的选用运行条件
水压不稳
供电不足
即时用热水
集热器与储水
箱相对位置
使用环境温度
集热器位置高
储水箱位置高
高于oc
低于0℃
1)在温控器控制泵的方式下可用。2)在溢控阀控制的方式下可用。3)在光电池控制直流泵的方式下可用5.3确定集热器类型
自然循环
不宜用
不宜用
运行方式
直流式
不宜用
不宜用
采取防冻措施可用
强迫循环
不宜用”
不宜用
集热器类型应根据太阳热水系统在一年中的运行时间、运行期内最低环境温度等因素确定,可按表2推荐的类型选用。
表2集热器类型的选用
运行条件
运行期内最低
环境温度
1)采取防冻措施后可用。
高于oc
低于0℃
平板型
不可用\
2)如不采用防冻措施,应注意最低环境温度值及阴天持续时间5.4确定系统集热面积
系统集热面积的确定见附录A。
5.5储水箱
集热器类型
全玻璃真空管型
可用2
热管式真空管型
5.5.1储水箱的容量应与日均用水量相适应。5.5.2大面积太阳热水系统的储水箱一般为常压水箱,水箱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5.5.3在储水箱的适当位置应设有通气口、溢流口、排污口和必要的人孔(一般大于3t的水箱)。3
GB/T18713—2002
5.5.4储水箱应满足防腐要求,保持水质清洁。5.5.5为了减少热量损失,储水箱应设有保温层,其保温设计见5.10。5.6辅助能源
5.6.1如果单靠太阳热水系统不能满足水温及水量的要求,可采用电、燃气、油、煤等辅助能源加以补充。如果条件许可,宜采用电作为辅助能源。5.6.2辅助能源可直接加热储水箱小的水,也可通过换热器间接加热储水箱中的水。5.7换热器
5.7.1换热器的设计或选取可参照有关设计规范或厂商说明。5.7.2太阳热水系统可采用位于储水箱内的单循环换热器,大型太阳热水系统宜选用双循环外部换热器。在采用双循环外部换热器时,应使换热器两边的热容流量(比热乘以质量流量)相等。5.7.3换热器应与传热工质有较好的相容性,不会对水产生二次污染。5.7.4如果系统用在水硬度高的地区并且水温高于60℃,换热器应有防垢措施或采取适当的清垢方法。
5.7.5在间接太阳热水系统中,换热器不应明显降低集热器效率。当集热器的太阳能收益达到可能的最大值时,换热器导致的集热器效率降低不应超过10%;如果系统中有几个换热器,每个换热器导致的集热器效率降低的总和不应超过10%。5.7.6在双回路太阳热水系统中,当使用无害传热工质时,换热器可采用单壁的;对于有害传热工质,应采用双壁的换热器。
5.8系统布局
5.8.1储水箱和集热器定应
5.8.1.1—般要求
储水箱和集热器的安装位置应使其在满载情况下分别满足建筑物上其所处部位的承载要求,必要时应请建筑结构专业人员复核建筑荷载:安装热水系统不应破坏建筑物的整体观瞻效果;应避免集热器的反射光对附近建筑物引起的光污染,另外,为了减少热损及循环阻力,在确保建筑物承重安全的前提下,储水箱和集热器的相对位置应使循环管路尽可能短。5.8.1.2储水箱定位
5.8.1.2.1在自然循环系统中,为了促进热虹吸循环和防止夜间倒流散热,水箱底部一般应比集热器顶部高0.3m~0.5m。
5.8.1.2.2在全年运行的非自然循环系统中,有条件时应将储水箱放在室内,以利于储水箱保温。5.8.1.2.3储水箱上面及周围应有能容纳至少1人的作业空间,要求与四周保持不小于1.5m的距离,与顶面保持不小于0.5m的距离。5.8.1.3集热器定位
5.8.1.3.1集热器定向
集热器摆放面向正南或正南偏西5°。5.8.1.3.2集热器安装倾角
集热器安装倾角等于当地纬度:如系统侧重在夏季使用,其安装角应等于当地纬度减10°;如系统侧重在冬季使用,其安装角应等于当地纬度加10°。安装倾角误差为士3°。注:全玻璃真空管东西向放置的集热器安装颂角可适当减小。5.8.1.3.3集热器排间距
为避免遮挡,集热器离速光物的最小距离可按式(1)计算:D-HXctga,
其中:D集热器离遮光物或集热器前后排间的最小距离;H—遮光物最高点与集热器最低点间的垂直距离;4
GB/T18713—2002
一当地春秋分正午12时的太阳高度角(季节性使用),当地冬至日正午12时的太阳高度角(全年性使用)。5.8.2集热器阵列
5.8.2.1集热器的相互连接
5.8.2.1.1集热器可通过并联、串联和串并联等方式连接成集热器组。5.8.2.1.2集热器组中集热器的连接尽可能采用并联。平板型集热器每排并联数目不宜超过16个。5.8.2.1.3串联的集热器数目应尽可能少。全玻璃真空管东西向放置的集热器,在同一斜面上多层布置时,串联的集热器不宜超过3个(每个集热器联箱长度不大于2m)。5.8.2.1.4对于自然循环系统,每个系统全部集热器的数目不宜超过24个。大面积自然循环系统,可以分成若干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中集热器数目不宜超过24个。5.8.2.2集热器组的相互连接
5.8.2.2.1集热器组应按同程原则布置成并联,即应使每个集热器的传热介质流入路径与回流路径的长度相同,以使流量平均分配。当集热器组按异程连接时,将造成离传热工质流人口近的集热器流量较大,而离流人口远的集热器流量较少,使系统性能下降。自然循环系统有自调节功能,可采用异程连接。5.8.2.2.2受场地条件限制,不能通过简单管系布置实现流量平衡时,可借助5.9.1.10中的辅助阀门以获得均匀的流量分布。
5.9系统管路设计
5.9.1循环管路
5.9.1.1循环管路的设计应与5.11相结合。5.9.1.2循环管路应尽量短而少弯。5.9.1.3为了达到流量平衡和减少管路热损,绕行的管路应是冷水管或低温水管。5.9.1.4管路的通径面积应与并联的集热器或集热器组管路通径面积的总和相适应。5.9.1.5集热器循环管路应有0.3%~0.5%的坡度,以避免气塞现象,也可满足循环、排空或回流的要求。在白然循环系统中,应使循环管路朝储水箱方向有向上坡度,不允许有反坡。在有水回流的防冻系统中,管路的坡度应使系统中的水自动回流,不应积存。5.9.1.6在循环管路中,易发生气塞的位置应设有排气阀;当用防冻液作为传热工质时,宜使用手动排气阀。需要排空和防冻回流的系统应设有吸气阀。在系统各回路及系统要防冻排空部分的管路的最低点及易积存的位置应设有排空阀,以保证系统排空。5.9.1.7在强迫循环系统的循环管路上,必要时应设有防止传热工质夜间倒流散热的单向阀。5.9.1.8为了便于观察系统的运行情况和检修,宜在系统的管路中设流量计和压力表。自然循环系统中一般不设流量计和压力表。
5.9.1.9间接系统的循环管路上应设膨胀箱。闭式间接系统的循环管路上同时还应设有压力安全阀和压力表,从集热器到压力安全阀和膨胀箱之间的管路应是畅通的,不应设有单向阀和其他可关闭的阀门。
5.9.1.10当集热器阵列为多排或多层集热器组并联时,为了维修方便,每排或每层集热器组的进出口管道,应设辅助阀门。
5.9.1.11系统中的换热器一般应按逆流方式连接,储水箱内的单循环换热器位于高处的进口与系统高温管路相连,位于低处的出口与低温管路相连。5.9.2取热水管路
太阳热水系统的取热水方法有顶水法、落水法或其他方法。5.9.2.1顶水法
5.9.2.1.1在自然循环和强追循环系统中宜采用顶水法获取热水。通常使用浮球阀自动控制提供热水。浮球阀可直接安装在储水箱中,也可安装在小补水箱中。5
GB/T18713-—2002
5.9.2.1.2采用顶水法时,在使用热水期间,水压应保证符合设计要求,否则此法不宜采用。5.9.2.1.3设在储水箱中的浮球阀应采用金属或耐温高于100C的其他材质浮球,浮球阀的通径应能满足取水流量的要求。
5.9.2.2落水法
5.9.2.2.1太阳热水系统可采用落水法取热水,直流式系统应采用此方法。5.9.2.2.2当储水箱距喷头的高差过小时,可安装加压泵。5.9.2.3各种取热水管路系统均应按1.0m/s的设计流速选取管径。5.10系统保温
系统的保温设计应按GB/T8175的规定进行。5.11系统的防冻措施
5.11.1太阳热水系统如设计为直接系统,可采用下列措施进行防冻:5.11.1.1如集热器不满足抗冻要求,可将系统中的水或系统室外部分的水排放,可采用手动阀,也可选用具有防冻功能的温控系统控制电磁阀打开,或选用非电控温控阀。5.11.1.2,在与5.11.1.1相同条件下,对于强迫循环系统,可将储水箱放在低于集热器的位置,在循环泵运行停止后,使集热器和循环管路中的水回流:也可采用具有防冻定温循环功能的温控系统,进行定温强追循环防冻。
5.11.1.3在集热器满足抗冻要求的条件下,可在保温层与管路之间加入发热元件,如自控温电热带等,可通过管路设计,只使循环管路中的水回流:也可采用其他安全可靠的方法。5.11.2太阳热水系统可设计为间接系统,在系统中使用防冻传热工质进行防冻。传热工质的凝固点应低于系统使用期内最低环境温度,其沸点应高于集热器的最高闷晒温度。6对系统的要求
6.1总体要求
6.1.1水质要求
系统提供的热水应无铁锈、异味或其他有碍卫生的物质。6.1.2系统的过热保护
6.1.2.1防垢
可在设计系统时合理配置储水箱和集热器面积的比例,使系统在一天运行中最高温度不超过60C,对于直流式系统,设定获得的水温不宜超过60°C;也可在系统中加装有效的防垢设备。6.1.2.2材料的过热保护
在设计系统时,应确保系统的最高运行温度不超过所用部件的最高许用度。在间接系统中,为了防止在集热器最高闷晒温度下防冻液沸腾,应选用沸点符合5.11.2要求的防冻液。6.1.3系统的承压
对于封闭系统,系统至少应能承受1.5倍的系统最大工作压力;对于开口系统,系统中的任何部件及连接处应能承受该部件及连接处的最大工作压力。6.1.4电器安全
如果系统含有电器设备,其电器安全应符合GB4706.1和GB4706.12规定的要求。6.2零部件技术要求
6.2.1集热器
6.2.1.1平板型太阳集热器在施工安装前应对集热器按GB/T6424—1997中7.3.1的内容进行产品质量检验,其检验结果应符合GB/T6424中相关条款规定的要求。6.2.1.2真空管型太阳集热器的技术要求应符合GB/T17581—1998第5章规定的要求,在施工安装前对集热器进行检验,检验方法应符合GB/T17581-1998中7.1.1规定的要求。6.2.2连接软管
GB/T18713—2002
连接软管应符合GB/T15513中相关条款规定的要求。6.2.3控制系统
6.2.3.1温控器
温控器应能实现自动控制,应符合GB14536.1规定的要求。直流热水系统的温控器应有水满自锁功能。
6.2.3.2温度传感器
集热器用传感器应能承受集热器的最高空晒温度,精度为土2℃C;储水箱用传感器应能承受100℃,精度为土2℃。
在太阳热水系统中,在满足扬程和流要求(系统流量一般为每平方米集热器0.01~0.02L/s)的条件下,应选择功率较小的泵。在强迫循环系统中,水温≥50C时宜选用耐热泵。另外,泵与传热工质应有很好的相容性;必要时,宜选用低噪音泵。6.2.5电磁阀
电磁阀的工作条件应适合现场水压。6.2.6温控阀
温控阀的温度控制误差应不大于士2.5℃,同时要满足现场水压条件,还要求该阀防腐性能良好,寿命长。
6.2.7辅助电加热器
太阳热水系统中使用的辅助电加热器应符合JB4088规定的要求,工作寿命不小于3000h,使用电压为220(1士10%)V或380(1±10%)V。7系统施工安装技术要求
7.1一般要求
在安装热水系统时,不应破坏建筑物的结构,和削弱建筑物在寿命期内承受任何荷载的能力,不应破坏屋面防水层和建筑物的附属设施。系统安装后应能抵抗下列自然灾害。7.1.1雷电
系统如不处于建筑物上避雷系统的保护中,应按照GB50057规定的要求增设避雷措施。7.1.2风载
系统安装在室外的部分应能经受不低于10级风的负载;如果当地历史最大风力高于10级,则按当地历史最大风力设计。
7.2系统基础
7.2-1集热器基础
集热器基础可建在屋顶防水层上,也可建在屋顶结构层上。建在屋顶结构层上的基础,其预埋件应与结构层中的钢筋相连,并作好防水,防水的制作应符合GB50207规定的要求。基础顶面应设有地脚螺丝或预埋铁,便于同支架紧固或焊接在一起。建在屋顶防水层上的基础,可不设地脚螺丝或预埋铁。基础的高度应考虑日后的屋面维修。7.2.2储水箱基础
储水箱基础应设在建筑物的承重梁或承重墙上。储水箱水满时的荷载不应超过建筑设计的承载能力。基础的位置和高度应留有维修保养的空间。7.3支架
支架应根据设计要求选取材料,并符合GB/T700和GB/T714规定的要求。材料在使用前应进行矫正。支架的焊接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并符合GBJ205规定的要求。支架应进行防腐处理。7
GB/T18713—2002
支架应采用螺栓或焊接固定在基础上,并应确保强度可靠、稳定性好。为确保自然循环、泄水及防冻回流等需要,设计时有坡度要求的支架应按设计要求安装。热水系统奶采用建在楼顶防水层上的基础时,支架可摆放在基础之上,然后把各排支架用角钢等材料联结在一起并与建筑物相连,提高抗风能力,以满足7.1.2的要求。
7.4集热器安装
7.4.1技术参数
7.4.1.1集热器定向及安装倾角应符合5.8.1.3.1和5.8.1.3.2的要求。7.4.1.2最前排集热器与遮光物的距离以及多排集热器排与排之间的距离应符合5.8.1.3.3的要求。7.4.2技术要求
7.4.2.1集热器的相互连接应按集热器产品设计的连接方式连接。7.4.2.2安装真空管集热器时,真空管与联箱的密封应按集热器产品设计的密封方式进行安装,具体操作应按产品说明书进行。
7.4.2.3安装集热器时,应有不透明的物体遮盖玻璃盖板或真空管,直至通水后方可除去避盖物。7.4.2.4将集热器按设计要求可靠地固定在支架上。7.4.2.5集热器之间的连接管应进行保温,保温层厚度不小于20mm;在寒冷地区运行的,其保温层应适当加厚。对于真空管集热器,连接管的保温层厚度不应小于联箱的保温层厚度。上述所有保温层厚度均不应超过其临界厚度。
7.5储水箱安装
7.5.1当安装现场不具备搬运及吊装条件时,储水箱可现场制作。7.5.2储水箱和支架间应有隔热垫,不宜直接刚性连接而增加热损。安放好的储水箱应固定在支架上。7.5.3储水箱应进行检漏并做防腐处理及保温。储水箱保温的制作应符合GB/T4272规定的要求。7.6电控系统安装
7.6.1系统的电气控制箱安装应符合GB50171规定的要求。7.6.2温控器应安放在电气控制箱内,其安装后的安全性应符合GB8877规定的要求。7.6.3温度传感器的定位和安装应保证与被测温部位有良好的热接触,温度传感器四周应进行良好的保温。
7.6.3.1集热器温度传感器应安装在集热器内部,可插人液体集管中,或与吸热体表面紧密接触。7.6.3.2管路温度传感器可安装在浸人传热工质的盲管中或紧贴在管路的外壁上。对于后一种情况,宜使用导热胶。
7.6.3.3储水箱温度传感器可安装在盲管中或直接浸入储水箱中,也可紧贴在储水箱外壁并与储水箱壁有良好的热接触。
7.6.4导线布置、安装应符合GB50258规定的要求。7.7辅助电热器安装
辅助电加热器与箱体容器的连接处应设有良好的耐热密封垫,其外露的带电接线柱应有良好的绝缘保护装置,并设有保护罩。对于露天安装的辅助电加热器,保护罩上应设有防水板,防止水流人保护罩内。辅助电加热器安装后的安全性应符合GB4706.12规定的要求,在做好永久接地保护的同时,并加装防漏电、防干烧等保护装置。其电源线的安装应符合GB50258规定的要求。7.8管路系统安装
7.8.1.1泵应按制造厂家的要求安装,并做好接地保护。7.8.1.2较大的泵应用螺栓固定在支架上,并做减振处理。当泵的流量比设计值大时,应加旁路管道及手动阀进行流量调节。7.8.1.3
7.8.1.4泵在室外安装时应采用全封闭型或设有保护罩,在室内安装时应注意防潮。8
7.8.2电磁阀
GB/T18713—2002
电磁阀应水平安装,在其进水口前应安装过滤器。电磁阀两端应安装旁路管道及手动阀,当其发生故障时用手动阀工作。
7.8.3温控阀
7.8.3.1用于控制热水温度的温控阀感温部分应安装在集热器集管(或联箱)热水出口处。7.8.3.2用于防冻排空的温控阀应安装在室外系统的管路最低处。7.8.4管路
7.8.4.1管路和零部件应选用与传热工质相容的材料,内壁不能发生腐蚀;应能承受系统的最高空晒温度和6.1.3中规定的压力,在系统运行的管道中,有必要加入一段连接软管过渡时,应做好连接软管的防老化保护。
7.8.4.2管路的坡向及坡度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安装。7.8.4.3在系统管路通过混凝土板和墙壁时,要根据房屋结构合理安排管路,正确选择穿墙位置,并加装穿墙套管。
7.8.4.4压力表、流量计等应安装在便于观察的地方,手动阀门应安装在容易操作的地方。7.8.4.5容易发生故障的设备及附件两端应采用法兰或活接头连接,以便维修更换。7.8.4.6在采用焊接方法连接铜集管时,应选用低温软钎焊工艺,施工时应操作迅速,以免集管长时间处于高温下。
7.8.4.7管道支架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起到支撑管道重量、防止管道下垂弯曲的作用,使管道保持系统端要的循环及排泄坡度。
7.8.4.8管道系统中固定支点设置的最大安装距离应符合表3的要求。7.8.4.9立管的支撑,在2.5m以内应有一个支点。表3横管路支点设置的最大安装距离公称内径/mm
最大距离/m
保温管路
不保温管路
7.8.4.10管道直线距离较长时,应安装膨胀节,以补偿因温度变化产生的伸缩。7.8.4.11管道在支架上的固定,应在保温前进行。7.9系统的水压试验
整个系统安装后应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压力应符合6.1.3的规定。7.10管路保温
管路保温应在系统检漏及试运行合格后进行。采用自控温电热带防冻的系统,应先将自控温电热带按制造厂家的要求安装后再作保温。管路如需要在保温后固定,应使用硬质保温材料。系统保温的制作应符合GB/T4272规定的要求。
8试运行、验收
8.1试运行前
8.1.1检查系统安装是否符合设计图纸及本标准要求。8.1.2将储水箱、集热器及管路内部冲洗干净。8.2试运行
8.2.1给系统充填传热工质。全玻璃真空管热水系统应在无阳光照射的条件下充填传热工质。8.2.2在系统处于工作条件下,对相关的部件进行调节或调试,保证各部件在设计要求的状态下工作。8.2.3系统如果有管理员,应对其进行培训。9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国家标准(GB)
  • 行业新闻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 返回顶部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bzxznet@163.com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