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D通讯标准】 2GHz TD-S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多载波高速分组接入 lub 接口技术要求 第7部分:专用传输信道数据流的数据传输和传输信令
- YD/T2858.7-2015
- 现行
标准号:
YD/T 2858.7-2015
标准名称:
2GHz TD-S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多载波高速分组接入 lub 接口技术要求 第7部分:专用传输信道数据流的数据传输和传输信令
标准类别:
通信行业标准(YD)
标准状态:
现行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zip .pdf下载大小:
3.19 MB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YD/T 2858.7-2015.2GHz TD-SCDMA digital cellular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Multi-carrier HSPA-lub interface technical requirement-Part 7: Data transport & transport signaling for DCH data streams.
1范围
YD/T 2858.7规定了2GHz 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多载波高速分组接入Iub接口上用于专用传输信道数据流的数据传输和传输信令,包括数据链路层、用于DCH和E-DCH数据流的Iur和ub数据传输、用于DCH和E-DCH数据流的传输信令应用、DCH数据传输的链路故障保护、Iub接口ALCAP信令承载、Iur接口ALCAP信令承载及ATM和IP传输间的互联。
YD/T 2858.7适用于2GHz 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多载波高速分组接入的Iub接口。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IETF RFC 1483 ATM类型5 适配层上的多协议封装((IETF RFC 1483; "Multiprotocol Encapsulation oVer ATM Adaptation Layer 5",(July 1993).))
IETF RFC 1661点对 点协议(PPP) (IETF RFC 1661: "The Point-to-Point Protocol (PPP)" , (July 1994).)
IETF RFC 1662 HDLC类似成帧中 的PPP (IETF RFC 1662: "PPP in HDLC-like Framing", (uly 1994).)

部分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2858.7-2015
2GHZ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多载波高速分组接入lub接口技术要求第7部分:专用传输信道数据流的数据传输和传输信令
2GHzTD-SCDMAdigitalcellularmobiletelecommunicationnetwork-Multi-carrierHsPA-lubinterfacetechnicalrequirement-Part7:Datatransport&transportsignalingforDCHdata streams(3GPPTS25.426V10.1.0,UTRANIubInterfaceDataTransport&TransportSignalingforDCHDataStreamS,NEQ)2015-07-14发布
2015-10-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前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术语和定义
3.2缩略语·
4数据链路层
4.1ATM传输方案
4.2IP传输方案的数据链路层
5用于DCH和E-DCH数据流的Iur和Iub数据传输5.1概述
5.2ATM传输
5.3IP传输
6用于DCH和E-DCH数据流的传输信令应用...6.1概述
6.2ATM传输方案中的传输信令ALCAP..6.3IP传输方案中的传输信令
7DCH数据传输的链路故障保护.
7.1基于物理线路或端口的故障保护..8Iub接口ALCAP信令承载·
8.1概述·
8.2ATM传输方案中的信令承载
8.3IP传输方案中的信令承载
9lur接口ALCAP信令承载…
9.1概述
9.2ATM传输方案中的信令承载
9.3IP传输方案中的信令承载
10ATM传输和IP传输间的互联..·10.1概述
参考文献
互联可选方案
YD/T2858.7-2015
YD/T2858.7-2015
YD/T2858《2GHz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多载波高速分组接入Iub接口技术要求》分为以下九个部分:
第1部分:概述;
—第2部分:层1;
—第3部分:信令传输
第4部分:NBAP信令:
第5部分:公共传输信道数据流的数据传输和传输信令:一第6部分:公共传输信道数据流的用户平面协议:一第7部分:专用传输信道数据流的数据传输和传输信令:第8部分:专用传输信道数据流的用户平面协议:第9部分:执行特定操作维护通道的建立和维护。本部分是第7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部分对应于3GPPTS25.426《UTRANIub接口:专用传输信道数据流的数据传输和传输信令》(版本v10.1.0),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本部分与3GPPTS25.426相比,主要差异如下:5.3节描述“应支持IPDifferentiatedServicescodepoint(DSCP)标识,”后面增加“具体见IETFRFC2474.IETFRFC2475\
本部分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普天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新邮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张英、张大钧、宋爱慧、徐菲、王小奇、武欣、黄河、陈迎、王浩然、王梅、常永宏、蔡文洲。
TiiKAoNiKAca
2GHZ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多载波高速分组接入lub接口技术要求YD/T2858.7-2015
第7部分:专用传输信道数据流的数据传输和传输信令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2GHz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多载波高速分组接入Iub接口上用于专用传输信道数据流的数据传输和传输信令,包括数据链路层、用于DCH和E-DCH数据流的Iur和Iub数据传输、用于DCH和E-DCH数据流的传输信令应用、DCH数据传输的链路故障保护、Iub接口ALCAP信令承载、Iur接口ALCAP信令承载及ATM和IP传输间的互联。本部分适用于2GHz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多载波高速分组接入的Iub接口。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IETFRFC1483ATM类型5适配层上的多协议封装((IETFRFC1483:\MultiprotocolEncapsulationoVer ATM Adaptation Layer 5\, (July 1993).)IETFRFC1661点对点协议(PPP)(IETFRFC1661:\ThePoint-to-PointProtocol(PPP)\,(July1994).)IETFRFC1662HDLC类似成顿中的PPP(IETFRFC1662:\PPPinHDLC-likeFraming\(July1994).)IETFRFC1990PPP多链路协议(MP)(IETFRFC1990:\ThePPPMultilinkProtocol(MP)\,(August1996).)
IETFRFC2225在ATM上的传统IP和ARP(ClassicalIPandARPoverATM)IETFRFC2474IPv4与IPv6包头中差分服务字段(DSField)的定义(IETFRFC2474:\Definitionofthe Differentiated Services Field (DS Field) in the IPv4 and IPv6 Headers\, (December 1998).)IETFRFC2475一种区别业务的结构(IETFRFC2475:AnArchitectureforDifferentiatedService)IETFRFC2507IP头压缩(IETFRFC2507:\IPheadercompression\,(February1999).)IETFRFC2509PPP上的IP头压缩(ETFRFC2509:\IPHeaderCompressionoverPPP\,(February1999).)
IETFRFC2686多链路PPP的多类型扩展(IETFRFC2686:\TheMulti-ClassExtensiontoMulti-LinkPPp\,(September1999).)
IETFRFC3309流控传输协议(IETFRFC2960:\Streamcontroltransmission\,(October2000).)ITU-T E.164:
国际公众通信编码计划(ITU-TRecommendationE.164:”Theintermationalpublictelecommunication numbering plan\(5/97).)ITU-TI.361B-ISDNATM层规范(ITU-TRecommendationI.361:\B-ISDNATM layer specification\,(11/95).)
ITU-TQ.2630.1类型2AAL信令协议(能力集1)(ITU-TRecommendationQ.2630.1:\AALtype2signallingprotocol (CapabilitySet1),(12/99).)1
HiiKANiKAca
YD/T2858.7-2015
ITU-TQ.2630.2类型2AAL信令协议(能力集2)(ITU-TRecommendationQ.2630.2:\AALtype2signallingprotocol(CapabilitySet2)\,(12/20o0).)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11
接入链路控制应用协议AccessLinkControlApplicationProtocol用于建立和拆除传输承载的传输信令协议。3.2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HS-DSCH
ATM Adaptation Layer type 2
ATM End System Address
Access Link Control Application Protocol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Common Part Convergence SublayerCommon Part Sublayer
Dedicated Channel
Enhanced DCH
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lHighSpeed Downlink SharedChannelLink Characteristics
SS7 MTP3 User Adaptation LayerMulti-link /Multi-class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Message Transfer Part
Network-Node Interface
Network Service Access PointPoint to Point Protocol
PathType
Signalling ATM Adaptation LayerSegmentation and Reassembly
Stream Control Transmission ProtocolService Specific Co-ordination FunctionService Specific Connection Oriented ProtocolService Specific Convergence SublayerATM适配层类型2
ATM末端系统地址
接入链路控制应用协议
异步传递模式
公共部分汇聚子层
公共部分子层
专用信道
增强DCH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
高速下行共享信道
链路特性
SS7MTP3用户适配层
多链路/多业务类
多协议标签交换
消息传递部分
网络一节点接口
网络业务接入点
点对点协议
路径类型
信令ATM适配层
分段和重组
流控制传输协议
业务特定的汇聚子层
业务特定的面向连接协议
业务特定的汇聚子层
1为了方便使用者对照阅读及编写者维护后续版本,本部分的章条号与所对应的3GPP标准保持一致。2
HiiKAoNiKAca
TNL-IWU
4数据链路层
YD/T2858.7-2015
业务特定的分段和重组子层
Service Specific Segmentation and Reassembly sublayerSignalling Transport ConverterTransport Network Layer Interworking UnitUserDatagramProtocol
User-NetworkInterface
4.1ATM传输方案
信令传送转换
传输网络层互联单元
用户数据报协议
用户一网络接口
用于传输网络用户平面和传输网络控制平面的ATM应符合ITU-TI.361。4.1.1ATM层的保护倒换
如果在RNC和NodeB间的ATM层支持路径穴余,那么它应支持ITU-TI.630中ATM保护倒换。4.2IP传输方案的数据链路层
支持IP传输的RNC或NodeB宜支持PPP协议,采用HDLC成顿(见IETFRFC1661、IETFRFC1662)。注:不排除采用满足UTRAN要求的其他L2/LI协议及实现(例如PPPMux/AAL5/ATM、PPP/AAL2/ATM、Ethemet、MPLS/ATM等)。
支持IP传输、接口采用如E1这类低速PPP链路进行连接的RNC或NodeB应支持IP包头压缩(见IETFRFC2507)和PPP扩展ML/MC-PPP(见IETFRFC1990、IETFRFC2686)。在此情形下,PPP上的包头压缩协商应按照IETFRFC2509规定执行。5用于DCH和E-DCH数据流的lur和Iub数据传输5.1概述
用于DCH和E-DCH数据流的协议是本部分描述的传输层的用户。DCH和E-DCH信道Iub和Iur数据流的传送有两种协议集选择:a)基于ATM传输(ATM传输方案):b)基于IP传输(IP传输方案)。图1给出了这两种选择的具体协议栈。无线网络层
AAL2SSSAR(1.366.1)
传输网络层
AAL2CPS(I.363.2)
Physical layer
ATM传输部分协议栈
传输网络层bzxZ.net
无线网络层
UDP(RFC768)
IPv6(RFC2460)
IPv4optional(RFC791)
Data link layer
Physical layer
IP传输部分协议栈
图1lurlub接口DCH和E-DCH数据流传输网络层5.2ATM传输
异步传输模式(ATM)和ATM适配层2(AAL2)用于Iur和Iub接口DCH和E-DCH数据流的传输层。AAL2的SSSAR(ServiceSpecificSegmentationandReassembly)子层用于对AAL2SDU的分段和重组。3
HiiKAoiKAca
YD/T2858.7-2015
5.3IP传输
用于Iub和Iur接口DCH和E-DCH数据流的传输协议是UDP/IP。数据链路层在4.2节规定。IPUTRAN节点宜支持IPv6:可选支持IPv4。注:不排除采用和实现IPv4。
在传输网络从IPv4到IPv6的过渡期推荐采用IPv6和IPv4双栈。传输承载用UDP端口和IP地址标识(源UDP端口、目的UDP端口、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在Iub/lur接口无线网络层采用NSAP结构进行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的交换,参见3GPPTS25.401的6.1.8.2。
应支持IPDifferentiatedServicescodepoint(DSCP)标识,具体见IETFRFC2474、IETFRFC2475。流量类型(TrafficCategory)和DSCP的映射关系应通过操作维护(O&M)针对每个流量类型进行配置。流量类型与实现,可由应用参数决定。6用于DCH和E-DCH数据流的传输信令应用6.1概述
本章规定Iub和Iur接口DCH和E-DCH数据流传输采用的ALCAP协议。6.2ATM传输方案中的传输信令ALCAPAAL2信令协议能力集2(见ITU-TQ.2630.2)作为控制Iub和Iur接口上AAL2连接的信令协议。ITU-TQ.2630.2是在ITU-TQ.2630.1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可选项。由无线网络层提供的BindingID可拷贝到Q.2630.2的EstablishRequest原语的SUGR参数中。Iur接口的用户平面传输承载通常情况下是由SRNC的ALCAP建立和释放或修改的。当DRNC从Iur接口收到EstablishRequest消息消息时,BindingID应已分配并附着在无线应用过程中。Iub接口的用户平面传输承载通常情况下是由CRNC的ALCAP建立和释放或修改的。当NodeB从Iub接口收到EstablishRequest消息消息时,BindingID应已分配并附着在无线应用过程中。当CRNC发起复位时,NodeB的ALCAP将释放受影响的NodeB通信上下文相关的传输承载。当小区被删除时,NodeB将发起小区中剩余的被删除专用信道的用户平面传输承载的释放。AAL2传输层寻址是基于嵌入E.164或其他NSAP寻址格式中的AESA变量,不采用NativeE.164寻址(见ITU-TE.164)。
LinkCharacteristics(LC)参数将被包含在AAL2信令协议中的EstablishRequest消息以及ModificationRequest消息中。
如果接口的传输网络层提供AAL2切换功能,PathType(PT)参数将包含在用于ATM优先级处理的AAL2信令协议的EstablishRequest消息中。如果AAL2信令消息中Link Characteristics(LC)的MaximumCPS-SDUBitRate或AverageCPS-SDUBitRate参数值为2048kbit/s,则应解释为比特率为2048kbit/s或更高。注:采用ITU-TQ.2630.2将一些流量(如HS-DSCH和E-DCH)与其他流量分开。否则这些业务量的突发性和每个连接未知的流量,可能会降低在同一AAL2路径里的业务的QoS6.3IP传输方案中的传输信令
所有UTRAN节点(包括RNC和NodeB)都采用IP传输方式时不需要ALCAP协议。IP传输方式到ATM传输方式互联时ALCAP协议应用在第9章规定。4
TiikAoNiKAca
7DCH数据传输的链路故障保护
7.1基于物理线路或端口的故障保护YD/T2858.7-2015
如果NodeB和传输网接入设备之间支持物理链路亢余,则NodeB需要支持基于物理端口或者线路的1+1保护或负荷分担方式:
ATM传输方式下或IP的POS方式下,当底层传输基于STM-1、STM-4等线路时,应支持1+1方式的线状复用段APS保护,切换方式和性能应该符合ITU-TG.841建议。当底层基于以太网接口时,RAN节点应提供穴余的以太网物理端口和链路进行故障保护。8lub接口ALCAP信令承载
8.1概述
本章主要描述了Iub接口ALCAP的信令承载。8.2ATM传输方案中的信令承载
SAAL-UNI是用于Iub接口AAL2信令协议的信令承载。应使用对SSCOP的信令传输转换器。图2所示是Iub接口用于ALCAP的信令承载协议栈。ALCAP
(Q.2630.2)
(Q.2150.2)
AAL5SSCS
AAL5CommonPart
SSCF-UNI
图2lub接口用于ALCAP的信令承载8.3IP传输方案中的信令承载
所有UTRAN节点(包括RNC和NodeB)都采用IP传输方式时不需要ALCAP协议。9lur接口ALCAP信令承载
9.1概述
本章主要描述了Iur接口ALCAP的信今承载。9.2ATM传输方案中的信令承载
Iur接口ALCAP信令承载有两个协议栈:一个基于MTP-3B和SAAL-NNI,另一个基于SCTP,应使用MTP-3B的信令传输转换器及SCTP的MTP-3用户适配层(M3UA)。基于ATM的ClassicalIPoverATM见IETFRFC2225,基于AAL5的MultiprotocolEncapsulation的描述见IETFRFC1483。IETFRFC3309校验方法将用来代替IETFRFC2960。图3所示是Iur接口ALCAP的信令承载协议栈。HiiKAoNiKAca
YD/T2858.7-2015
(Q2630.2)
(Q2150.1)
MTP-3B
AAL5SSCS
AAL5CommonPart
SSCFNN
a)基于MTP-3B的urALCAP信令承载ALCAP
(Q2630.2)
(Q.2150.1)
b)基于IP的lurALCAP信令承载
图3lur接口ALCAP信令承载
9.3IP传输方案中的信令承载
所有UTRAN节点(包括RNC和NodeB)都采用IP传输方式时不需要ALCAP协议。10ATM传输和IP传输间的互联
支持IP传输的RNC或NodeB应提供与仅支持ATM传输的RNC或NodeB的互联。10.2互联可选方案
与只支持ATM传输的UTRAN节点互联时,支持IP传输的UTRAN节点应支持如下至少一种互联机制:a)ATM与IP双栈。在这种互联解决方案中不需要ALCAP协议。3GPPTS25.414的AnnexA给出了当ATM与IP双栈RNC与CN节点没有ATM连接时的协议层例子。b)UTRAN节点设备内部或外部设置的互联功能实体(IWF)。应支持AAL2信令协议能力集2,以作为互联功能实体(IWF)和支持ATM传输的UTRAN节点间互联的ALCAP协议。3GPPTS25.414的AnnexA给出了当IWF是一个RNC或CN节点外部设置的单元时,在RNC与CNIP节点间互联的承载控制协议的协议栈例子。其他协议栈同样并不排斥。TiiKAoNiKAca
[1] ITU-TI363.2
ITU-TI.366.1
[3] ITU-TQ.2150.1
[4]ITU-TQ.2150.2
[5] IETFRFC 768
IETFRFC791
IETFRFC2225
[8] IETF RFC2460
IETFRFC3309
参考文献
ISDNATM适配层规范:类型2AAL
AAL类型2的分段和重装业务特定会聚子层MTP3和MTP3b的信令传送转换器
SSCOP的AAL2型信令传送转换器
IETF RFC 768, (August 1980):\User Datagram Protocol\Internet协议
在ATM上的传统IP和ARP
INTERNET协议,第6版规范
流控制传输协议(SCTP)检查和改变13GPPTS25.401UTRAN全面描述
3GPPTS25.414UTRANIu接口数据传输和传输信令YD/T2858.7-2015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YD通讯标准标准计划
- YD/T1770-2008 接入网用室内外光缆
- YD/T1790-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应用层接口技术要求
- YD/T1765-2008 通信安全防护名词术语
- YD/T1533.2-2006 固定网多媒体消息业务技术要求 第2部分:多媒体消息业务接口
- YD/T1460.4-2006 通信用气吹微型光缆及光纤单元 第4部分:微型光缆
- YD/T1460.5-2006 通信用气吹微型光缆及光纤单元 第5部分:高性能光纤单元
- YD/T1785-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总体技术要求
- YD/T1793-2008 2GHz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网络管理技术要求网元管理系统(EMS)功能
- YD/T1118.2-2001 光纤用二次被覆材料 第2部分:改性聚丙烯
- YD/T1533.1-2006 固定网多媒体消息业务技术要求 第1部分:多媒体消息中心(MMSC)设备
- YD/T1368.2-2008 2GHz TD-S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终端设备测试方法 第2部分网络兼容性测试
- YD/T1787-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业务指南技术要求
- YD/T1488-2006 400/1800MHz SCDMA 无线接入系统:频率间隔为 500kHz 的系统测试方法
- YD/T1791-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交互应用技术要求
- YDB006-2007 下一代网络(NGN)中 PSTN/ISDN 仿真业务技术要求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