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D通讯标准】 2GHz TD-S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多载波高速分组接入 lub 接口技术要求 第3部分:信令传输
- YD/T2858.3-2015
- 现行
标准号:
YD/T 2858.3-2015
标准名称:
2GHz TD-S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多载波高速分组接入 lub 接口技术要求 第3部分:信令传输
标准类别:
通信行业标准(YD)
标准状态:
现行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zip .pdf下载大小:
3.20 MB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YD/T 2858.3-2015.2GHz TD-SCDMA digital cellular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Multi-carrier HSPA-lub interface technical requirement Part 3: Sianalina transport.
1范围
YD/T 2858.3规定了2GHz 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多载波高速分组接入Iub接口上使用的信令传输的技术要求,包括数据链路层、NBAP信令承载及链路故障保护。
YD/T 2858.3适用于2GHz 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多载波高速分组接入的Iub接口。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IEEE 802.1p: LAN层二传输优先级的QoS/CoS协议(IEEE 802.1p: LAN Layer 2 QoS/CoS Protocol for Traffic Prioritization )
IEEE 802.1Q:本地和大城市区域网络一虚拟桥接本地网(IEEE 802.1Q: Local and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 - Virtual bridged local area networks)
IEEE 802.3: 第三部分\:带冲突检测的载波多路监听(CSMA/CD)接入方法和物理层规范”(IEEE 802.3: Part 3: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 (CSMA/CD) access method and physical layer specifications)
IEEE 802.3x: 802.3全双工操作(IEEE 802.3x: Specification for 802.3 Full Duplex Operation[S])

部分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2858.3-2015
2GHZ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多载波高速分组接入lub接口技术要求第3部分:信令传输
2GHzTD-SCDMAdigitalcellularmobiletelecommunicationnetwork-Multi-carrierHSPA-lubinterfacetechnicalreguirementPart3:Signalingtransport
(3GPPTS25.432V10.1.0,UTRANIubInterface:SignalingTransport,NEQ)2015-07-14发布
2015-10-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前
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缩略语-
4数据链路层
4.1ATM传输-
4.2基于IP传输的数据链路层
中养海#
5NBAP信令承载-
5.1概述·
5.2使用ATM传输的信令承载·
5.3使用P传输的信令承载
6链路故障保护..
6.1信令链路的链路故障保护
附录A(资料性附录)传输网络层故障目
YD/T2858.3-2015
YD/T2858.3-2015
YD/T2858《2GHz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多载波高速分组接入Iub接口技术要求》分为以下九个部分:
第1部分:概述;
-第2部分:层1:
第3部分:信令传输:
第4部分:NBAP信令:
第5部分:公共传输信道数据流的数据传输和传输信令:一第6部分:公共传输信道数据流的用户平面协议:第7部分:专用传输信道数据流的数据传输和传输信令;第8部分:专用传输信道数据流的用户平面协议:第9部分:执行特定操作维护通道的建立和维护。本部分是YD/T2858的第3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对应于3GPPTS25.432《UTRANIub接口:信令传输》(版本v10.1.0),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本部分与3GPPTS25.432相比,主要差异如下:删除描述“注:不排除只采用和实现IPv4”:一增加描述“仅支持IPv4的节点需要具备通过软件升级至IPv6的能力”;一将在传输网络从IPv4到IPv6的过渡期推荐采用IPv6和IPv4双栈”修改为在传输网络从IPv4到IPv6的过渡期需要RNC节点采用IPv6和IPv4双栈”。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部分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普天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新邮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张英、张大钧、宋爱慧、徐菲、王小奇、武欣、黄河、陈迎、王浩然、王梅、常永宏、马志峰、陈君。Ⅱ
HiiKAoNiKAca
1范围
2GHz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多载波高速分组接入lub接口技术要求第3部分:信令传输
YD/T2858.3-2015
本部分规定了2GHz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多载波高速分组接入Iub接口上使用的信令传输的技术要求,包括数据链路层、NBAP信令承载及链路故障保护。本部分适用于2GHz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多载波高速分组接入的Iub接口。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IEEE802.1p:LAN层二传输优先级的QoS/CoS协议(IEEE802.1p:LANLayer2QoS/CoSProtocolforTrafficPrioritization)
IEEE802.1Q:本地和大城市区域网络一虚拟桥接本地网(IEEE802.1Q:Localandmetropolitanareanetworks - Virtual bridged local area networks)IEEE802.3:第三部分I:带冲突检测的载波多路监听(CSMA/CD)接入方法和物理层规范”(IEEE802.3: Part 3: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 (CSMA/CD) access method and physicallayer specifications)
IEEE802.3x:802.3全双工操作(IEEE802.3x:Specificationfor802.3FullDuplexOperation[S]).IETFRFC791:互联网协议(IETFRFC791:\InternetProtocol\).IETFRFC1661:点对点协议(PPP)(IETFRFC1661:\ThePoint-to-PointProtocol(PPP)IETFRFC1662:HDLC类似成顿中的PPP(IETFRFC1662:\PPPinHDLC-likeFraming\)IETFRFC1990:PPP多链路协议(MP)(IETFRFC1990:\ThePPPMultilinkProtocol(MP)IETFRFC2460:互联网协议,版本6(Ipv6)规范(IETFRFC2460\InternetProtocol,Version6(IPv6)Specification\).
LETFRFC2474:IPv4与IPv6包头中差分服务字段(DSField)的定义(IETFRFC2474:\DefinitionoftheDifferentiated Services Field (DS Field) in the IPv4 and IPv6 Headers\).IETFRFC2507:IP头压缩(IETFRFC2507:\IPheadercompression\)IETFRFC2509:PPP上的IP头压缩(IETFRFC2509:\IPHeaderCompressionoverPPP\)IETFRFC2686:多链路PPP的多类型扩展(IETFRFC2686:\TheMulti-ClassExtensiontoMulti-LinkPPP\)
IETFRFC2960:流控传输协议(IETFRFC2960:\StreamControlTransmissionProtocol\)IETFRFC3031:多协议标记交换体系结构(IETFRFC3031,(January2001):\MultiprotocolLabelSwitchingArchitecture\).
IETFRFC3153:PPP复用IETFRFC2364:AAL5上的PPP(IETFRFC3153:\PPPMultiplexing))IETFRFC3309:SCTP校验和的更新(RFC3309:\SCTPChecksumChange\).HiiKAoNiKAca
YD/T2858.3-2015
ITU-TI.36l:B-ISDNATM层规范(ITU-TRecommendationI.361:B-ISDNATMLayerSpecification.)ITU-TI.363.5:B-ISDNATM适配层规范:类型5AAL(ITU-TRecommendationI.363.5:\B-ISDNATMAdaptation Layer Type 5 Specification\)ITU-TQ.2100:B-ISDN信令ATM适配层(SAAL)概要描述(ITU-TRecommendationQ.2100\B-ISDN signalling ATM adaptation layer (SAAL) overview description\)ITU-TQ.2110:B-ISDNATM适配层-业务规定的面向连接的规程(SSCOP)(ITU-TRecommendation Q.2110:\B-ISDN ATM adaptation layer-Service specific connection oriented protocol(SSCOP)\).
ITU-TQ.2130:B-ISDN信令ATM适配层一支持用户网络接口信令的业务规定的协调功能(在UNI的SSCF) (ITU-T Recommendation Q.2130:\B-ISDN signalling ATM adaptation layer - Service specificcoordinationfunction for support of signalling atthe user network interface (SSCF-UNI)\)3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4数据链路层
4.1ATM传输
ATMAdaptation Layer
Access Link Control Application PartAutomatic Protection Switching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lInternet Protocol
Node B Application Part
Packet over SONET/SDH
Point-to-Point Protocol
RadioNetwork Controller
Signalling ATM Adaptation LayerStream Control Transmission ProtocolService Specific Coordination FunctionServiceSpecific Connection Oriented ProtocolUser-Network Interface
无线网络控制平面使用的ATM应符合ITU-TI.361的规定。4.2基于IP传输的数据链路层
支持IP传输的RNC或NodeB应支持以下链路层协议:ATM适配层
接入链路应用控制协议
自动保护倒换协议
异步传输模式
高速数据链路控制
互联网协议
NodeB应用部分
基于SONET/SDH的数据包免费标准下载网bzxz
点对点协议
无线网络控制器
信令ATM适配层
流控制传输协议
特定业务协调功能
特定业务面向连接协议
用户一网络接口
a)PPP协议,采用HDLC成帧(见IETFRFC1661、IETFRFC1662)。该协议用于低速的E1接口或CPOS接口,也用于高速的POS接口,如STM-1、STM-4等。2
HiiKAoNiKAca
YD/T2858.3-2015
当采用如E1这类低速PPP链路进行连接的RNC或NodeB时,应支持P包头压缩(见IETFRFC2507)和PPP扩展ML/MC-PPP(见IETFRFC1990、IETFRFC2686),可选支持PPPMUX、PPPMUX。在此情形下,PPP上的包头压缩协商应按照IETFRFC2509规定执行。b)IEEE802.3系列以太网协议。采用标准的百兆或千兆以太网接口时,链路层应符合IEEE802.3规范,支持IEEE802.1Q规定的VLAN协议,支持IEEE802.1P规定的层2QoS/CoS协议,支持IEEE802.3x以太网流控功能。5NBAP信令承载
5.1概述
NBAP信令承载是一个点到点的协议。在一对RNC和NodeB之间可以有多条点到点的链接。如图1所示,允许选择两个协议组中的一个来传输NBAP消息。NodeB应用部分
(NBAP)
SSCF-UNI
AAL类型5
物理层
基于ATM传输
方式的协议系列
5.2使用ATM传输的信令承载
NodeB应用部分
(NBAP)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基于P传输方
式的协议系列
lubNBAP信令传输
用于无线网络控制平面的信令承载是ATM上的SAAL-UNI(见ITU-TQ.2100)。用于支持NBAP信令的协议是在SSCOP(见ITU-TQ.2110)和AAL5(见ITU-TI363.5)之上的SSCF-UNI(见ITU-TQ.2130)。5.3使用IP传输的信令承载
Iub接口支持采用IP之上的SCTP(SCTPoverIP)(见IETFRFC2960)传输NBAP信令。支持SCTP协议的RNC将发起INIT过程来建立连接。数据链路层见4.2。采用IETFRFC3309中描述的校验方法来取代IETFRFC2960中描述的方法。IPUTRAN节点应支持IPv6(见IETFRFC2460),可选支持IPv4(见IETFRFC791)。仅支持IPv4的节点需要具备通过软件升级至IPv6的能力。在传输网络从IPv4到IPv6的过渡期需要RNC节点采用IPv6和IPv4双栈。RNC和NodeB间的每个信令承载在上行和下行方向只能分别分配一个SCTP流,并且两个SCTP流属于相同的SCTP连接。
支持IP差分业务码点标记(IPDifferentiatedServicescodepointmarking)[IETFRFC2474],差分业务码点(Diffservcodepoint)由应用参数决定。3
HiiKAoNiKAca
YD/T2858.3-2015
6链路故障保护
6.1信令链路的链路故障保护
6.1.1基于物理线路或端口的故障保护如果NodeB和传输网接入设备之间支持物理链路穴余,则NodeB需要支持基于物理端口或者线路的1+1保护或负荷分担的方式:
一ATM传输方式下或IP的POS方式下,当底层传输基于STM-1、STM-4等线路时,应支持1+1方式的线状复用段APS保护,切换方式和性能应该符合ITU-TG.841。当底层基于以太网接口时,RAN节点应提供元余的以太网物理端口和链路进行故障保护。6.1.2基于传输网络层的故障保护如果RNC和NodeB之间存在穴余路径(如多IMA组、多STM-1光口、多IP路由等),应支持以下方式的信令链路故障保护:
ATM传输方式下SAAL链路的故障保护SAAL链路的故障检测符合ITU-TQ.2110。一在主用路径上建立主用SAAL链路,在余路径上建立备用的SAAL链路。一当主用链路故障时,切换至备用的SAAL链路,具体的切换流程参见附录A中SAAL链路故障处理流程部分。
IP传输方式下SCTP偶联的故障保护:信令传输可以在配置的多个地址中的任何一个作为主路径。一对主路径外的其他路径,SCTP使用HEARTBEATchunk报文进行周期的探测,如果主用路径故障,切换至备用路径。
故障保护流程符合IETFRFC2960。传输网络层故障保护方式参见附录A。1为了方便使用者对照阅读及编写者维护后续版本,本标准(本部分)的章条号与所对应的3GPP标准保持一致,4
HiiKANiKAca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传输网络层故障
YD/T2858.3-2015
传输网络层故障在信令承载上分成SAAL连接和SCTP连接,SAAL连接承载的可能是NBAP信令,也可能承载的是ALCAP信令。SCTP连接只承载NBAP信令。承载NBAP信令的SAAL/SCTP又分为承载NodeB控制端口(NCP)和承载通信控制端口(CCP)两种。SAAL/SCTP链路可能采用主备亢余配置。A.1有主备情况下的主用SAAL/SCTP链路故障RNC
1.RNC检测到
SAALISCTP链路故障
2.故障后SAALISCTP
链路切换
1.NodeB检测到
SAALISCTP链路故障
2.故障后SAALISCTP
链路切换
Loop
3.一直尝试在指定的链路上建立该SAALLSCTP连接,直至连接建立成功
图A.1有主备情况下的主用SAAL/SCTP链路故障流程图步骤说明
步骤1:如图A.1所示,在Iub接口上检测到SAAL/SCTP连接故障。步骤2:发现主用SAAL/STCP故障,如果备用SAAL/SCTP正常,切换到备用链路:否则参见A.3SAAL/SCTP全部故障处理流程。
步骤3:一直尝试在故障链路上建立该SAAL/SCTP连接,直至连接建立成功,设置状态为备用。说明:
a)该流程适用于有主备SAAL/SCTP的情况。b)如果仅是备用SAAL/SCTP故障,则不需要进行主备切换流程。c)步骤2中,如果存在多条备用的链路,则对SAAL和SCTP链路进行分别编号。RNC与NodeB将按照SAAL/SCTP链路的编号顺序,优先挑选同类链路中编号最小的可用备用SAAL/SCTP链路切换成主用SAAL/SCTP链路。当同类链路全部故障时,将尝试向另一种类型链路编号最小的可用链路进行切换。5
HiiKAoNiKAca
YD/T2858.3-2015
A.2承载ALCAP信令的SAAL链路全部故障RNC
1.RNC检测到SAAL故障
2.故障后RNC清空
存在AAL2连接的相关用户
专用资源
1.NodeB检测到SAAL
2.故障后NodeB清空
存在AAL2连接的相关
用户专用资源
3.NodeB暂停空口信号的
发射(包括导频和广播)
Loop
立成功
5.NodeB恢复空口信号的
发射(包括导频和广播)
图A.2承载ALCAP信令的SAAL链路全部故障流程图步骤说明:
步骤1:如图A.2所示,在Iub接口上检测到SAAL连接故障。步骤2:如果发现承载ALCAP信令链路的SAAL全部故障,NodeB和RNC各自清除相关NodeB上所有存在AAL2连接的用户的无线资源和传输资源,(如果该用户存在其他使用IP承载方式的业务,也需要一并删除)。
步骤3:NodeB自动暂停空口信号的发射(包括导频和广播)。步骤4:一直尝试在指定的链路上建立该SAAL连接,直至连接建立成功。步骤5:SAAL链路恢复后,NodeB将恢复空口信号的发射。说明:
该流程也适用于仅有一条承载ALCAP的SAAL链路的情况。HiiKANiKAca
A.3承载NBAP的NCP端口的SAAL/SCTP链路全部故障RNC
1.RNC检测到
SAALISCTP故障
2.故障后RNC与清空
专用资源的处理
1.NodeB检测到
SAALISCTP故障
2.故障后NodeB清空
专用资源的处理
3.NodeB暂停空口信号的
发射(包括导频和广播)
4.一直尝试在指定的链路上建立该SAAL/SCTP连接,直至连接建立成功
5.NodeB恢复空口信号
的发射
6.AUDIT REQUEST
Z.AUDITRESPONSE
图A.3承载NBAP的NCP端口的SAAL/SCTP链路全部故障流程图步骤说明:
步骤1:如图A3所示,RNC和NodeB检测到SAAL/SCTP连接故障YD/T2858.3-2015
步骤2:如果发现承载NCP的SAAL/SCTP全部故障,NodeB和RNC各自清空所有为用户分配的无线资源和传输资源。
步骤3:NodeB自动暂停空口信号的发射(包括导频和广播)。步骤4:一直尝试在指定的链路上建立该SAAL/SCTP连接,直至连接建立成功。步骤5:SAAL/SCTP链路恢复后,NodeB将恢复空口信号的发射。步骤6:SAAL/SCTP链路检测到链路恢复后,RNC触发AUDITREQUEST消息。步骤7:NodeB回应AUDITRESPONSE,RNC收到稽核响应后根据资源状态进行后续的操作。7
YD/T2858.3-2015
A.4承载NBAP的CCP端口的SAAL/SCTP链路故障RNC
1.RNC检测到
SAAL/SCTP故障
1.NodeB检测到
SAAL/SCTP故障
2.与小区相关的所有CCP
故障,NodeB暂停该小区
空口信号的发射(包括
导频和广播)(OPT)
3.RESOURCESTATUSINDICATION
(Ccport Disabled)
4.RESETREQUEST
5.RESETRESPONSE
直尝试在指定的链路上建立该SAAL/SCTP连接,直至连接建立成功
7.NodeB恢复空口信
号的发射(包括导频
和广播)
8.RESOURCESTATUSINDICATION
(Ccport Enabled)
图A.4承载NBAP的CCP端口的SAAL/SCTP链路故障流程图步骤说明:
步骤1:如图A.4所示,RNC和NodeB检测到SAAL/SCTP连接故障。步骤2:如果NodeB发现与小区相关的所有的CCP故障,NodeB自动暂停该小区的空口信号的发射(包括导频和广播)。
步骤3:NodeB使用RESOURCESTATUSINDICATION消息向RNC报告通信控制端口故障。步骤4:RNC发起对故障通信控制端口的RESETREQUEST消息。步骤5:NodeB响应RESETRESPONSE消息。步骤6:一直尝试在指定的链路上建立该SAAL/SCTP连接,直至连接建立成功。步骤7:如果之前NodeB暂停某小区的空口信号的发射,将恢复信号发射。步骤8:NodeB使用RESOURCESTATUSINDICATION消息向RNC报告通信控制端口恢复。说明:
在步骤4中,RNC并不是根据步骤3的上报才执行后续的过程,步骤4与步骤3并无时序关系,RNC可以直接触发步骤4。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YD通讯标准标准计划
- YD/T1786-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业务保护技术要求
- YD/T1770-2008 接入网用室内外光缆
- YD/T1765-2008 通信安全防护名词术语
- YD/T1460.4-2006 通信用气吹微型光缆及光纤单元 第4部分:微型光缆
- YD/T1790-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应用层接口技术要求
- YD/T1793-2008 2GHz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网络管理技术要求网元管理系统(EMS)功能
- YD/T1533.2-2006 固定网多媒体消息业务技术要求 第2部分:多媒体消息业务接口
- YD/T1460.5-2006 通信用气吹微型光缆及光纤单元 第5部分:高性能光纤单元
- YD/T1533.1-2006 固定网多媒体消息业务技术要求 第1部分:多媒体消息中心(MMSC)设备
- YD/T1368.2-2008 2GHz TD-S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终端设备测试方法 第2部分网络兼容性测试
- YD/T1785-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总体技术要求
- YD/T1787-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业务指南技术要求
- YD/T1118.2-2001 光纤用二次被覆材料 第2部分:改性聚丙烯
- YD/T1488-2006 400/1800MHz SCDMA 无线接入系统:频率间隔为 500kHz 的系统测试方法
- YD/T1791-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交互应用技术要求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