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标准下载网!

【YD通讯标准】 媒体网关控制协议(MGCP)技术要求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9-24 09:38:42
  • YD/T1608-2007
  • 现行

基本信息

  • 标准号:

    YD/T 1608-2007

  • 标准名称:

    媒体网关控制协议(MGCP)技术要求

  • 标准类别:

    通信行业标准(YD)

  • 标准状态:

    现行
  •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
  • 下载格式:

    .zip .pdf
  • 下载大小:

    23.54 MB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其他信息

标准简介标准简介/下载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YD/T 1608-2007.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Media Gateway Control Protocol(MGCP).
1范围
YD/T 1608规定了媒体网关和MGC (或软交换设备)之间使用MGCP协议进行通信时的协议要求,包括呼叫模型、命令、协议消息格式、协议传送要求、状态故障倒换和乱序状况、协议安全要求、心跳机制和包等方面内容。媒体网关包括IP中继媒体网关、ATM中继媒体网关、综合接人媒体网关、综合接人设备(IAD)和支持MGCP的IP电话智能终端。
YD/T 1608适用于媒体网关、MGC和软交换设备。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8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YDN 065-1997 邮电部电话交换设备总技术规范书
YD/T 1433-2006 软交换设备总体技术要求
YD/T 1127-2001 No.7信令与IP互通的技术要求
RFC 821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RFC 1034 域名概念和定义规则
RFC 1890 RTP:最小控制视频音频会议文件
RFC 2401 IP协议安全机制
RFC 2402 AH协议
RFC 2406 ESP协议
RFC 2234 ABNF语法定义规则
RFC 2327 SDP协议

标准内容标准内容

部分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1608-2007
媒体网关控制协议(MGCP)技术要求Technical RequirementsforMediaGatewayControlProtocol(MGCP)2007-04-16发布
2007-10-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发布前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缩略语·
呼叫模型
端点·
端点标识
呼叫和连接
资源管理和连接属性
本地连接·
MGC命名方式
DigitMap
包(Package)
事件和信号(EventandSignal)概述·
EndpointConfiguration命令
6.3NotificationRequest命令
6.4Notify命令..
6.5CreateConnection命令.
6.6ModifyConnection命令
DeleteConnection命令
6.8AuditEndpoint命令
6.9AuditConnection命令
6.10·RestartInProgress命令
响应代码和错误代码:
6.12重启动原因值
协议消息格式
命令头·
响应头
建筑321
标准查询下载网
ww.iz321..ne
YD/T1608-2007
YD/T1608-2007
8协议传送要求
At-Most-Once”机制
8.2TransactionID和三次握手
8.3重传定时机制-
最大协议包长度
消息携带传送·
临时响应·
9状态、故障倒换和乱序状况,
MGC故障倒换:
9.2与媒体网关通信·
9.3重传、检测关联丢失
9.4乱序处理·
协议安全要求·
10.1IPSec传送MGCP协议消息(可选)·10.2
保护媒体连接
10.3鉴权机制(可选)
11·心跳机制(可选)
11.1MGC控制的心跳机制·
11.2MG控制的心跳机制-
12包(Package)
附录A(规范性附录)本标准协议语法的ABNF描述..附录B(规范性附录)MGCP协议基本包附录C(资料性附录)MGCP协议对媒体网关和媒体资源服务器的操作要求附录D(资料性附录)媒体网关一媒体网关控制器通信流程:附录E(资料性附录)媒体网关一媒体网关控制器鉴权机制:附录F(资料性附录)传真包·
附录G(资料性附录)永久事件包3
YD/T1608-2007
本标准非等效采用IETF的RFC3435《媒体网关控制协议(MGCP)》、RFC3660《基本媒体网关控制协议(MGCP)包》和RFC2327《SDP协议》本标准是“媒体网关控制协议”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预计的结构及名称如下:1.媒体网关控制协议(MGCP)技术要求2.媒体网关控制协议(MGCP)测试方法3.基于H.248的媒体网关控制协议技术要求4.基于H.248的媒体网关控制协议测试方法本标准与“媒体网关控制协议(MGCP)测试方法”配套使用。随着技术的发展,还将制定后续的相关标准。本标准还参考了YD/T1433-2006《软交换设备总体技术要求》。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是规范性附录,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是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武·静‘何兵建筑321
标准查询下载网
ww.iz321.ne1
1范围
媒体网关控制协议(MGCP)技术要求YD/T1608-2007
本标准规定了媒体网关和MGC(或软交换设备)之间使用MGCP协议进行通信时的协议要求,包括呼叫模型、命令、协议消息格式、协议传送要求、状态故障倒换和乱序状况、协议安全要求、心跳机制和包等方面内容。媒体网关包括IP中继媒体网关、ATM中继媒体网关、综合接人媒体网关、综合接入设备(IAD)和支持MGCP的IP电话智能终端。本标准适用于媒体网关、MGC和软交换设备。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YDN065-1997
YD/T1433-2006
YD/T1127-2001
RFC821
RFC1034
RFC1890
RFC2401
RFC2402
RFC2406
RFC2234
RFC2327
RFC3435
RFC3660
3术语和定义
邮电部电话交换设备总技术规范书软交换设备总体技术要求
No.7信令与P互通的技术要求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域名概念和定义规则
RTP:最小控制视频音频会议文件IP协议安全机制
AH协议
ESP协议
ABNF语法定义规则
SDP协议
媒体网关控制协议(MGCP)
基本媒体网关控制协议(MGCP)包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软交换设备(.Softswitch)是分组网的核心设备之一,它主要完成呼叫控制、媒体网关接入控制、资源分配、协议处理、路由、认证、计费等功能,并可以向用户提供基本话音业务、移动业务、多媒体业务以及其他业务。3.2媒体网关控制器(MediaGatewayController)负责对媒体网关中与媒体信道连接控制相关的呼叫状态部分进行控制。3.3媒体网关(MediaGateway)
YD/T1608-2007
媒体网关将一种网络中的媒体转换成另一种网络所要求的媒体格式。例如:媒体网关能够在电路交换网的承载信道和分组网的媒体流之间进行转换,可以处理音频、视频或者T.120,也可以具备处理这三者任意组合的能力,能够进行全双工的媒体翻译,可以演示视频/音频消息,实现其他IVR功能,也可以进行媒体会议等。
3.4综合接入设备(IntergratedAccessDevice)下一代电信网络用户接入层设备将用户的数据语音及视频等应用需求接入到P网络中并在IP网络中完成相应的功能。
3.5中继网关(TrunkGateway)
在电路交换网和分组网络之间的媒体网关,用来终结大量的数字电路。根据中继网关所使用的承载方式不同,中继网关可分为IP中继网关和ATM中继网关。3.6信令网关(SignalingGateway)连接No.7信令网与IP网的设备,主要完成PSTN/ISDN侧的No.7信令与IP网侧信令的转换功能。3.7网络接入服务器(NetworkAccessServer)一种远程访问接人设备,位于公用电话网(PSTN/ISDN)与IP网之间,可实现远程拨号接入功能,将远程拨号用户接入IP网络。
3.8综合接入网关(AccessGateway)用于为各种用户提供多种类型的业务接人,如模拟用户接人、ISDN接人、V5接入、xDSL接入、LAN接人等,并接人到IP网或ATM网。综合接人媒体网关与ATM交换机之间采用PVC或SVC。3.9通知服务器(AnnouncementServer)用于播放指定录音通知的网络实体。3.10端点(Endpoint)
媒体网关中的数据源或数据宿,可以是物理端点,如模拟线、中继电路等,也可以是虚拟端点,如语音服务器的信号源。
3.11连接(Connection)
互相发送数据端点之间的一种关联,连接可以是点到点或点到多点,连接可以建立在IP网/ATM网上。3.12本地连接(LocalConnections)同一媒体网关内部两个端点之间所建立的连接。3.13事务(Transaction)
MG与MGC之间的一组命令请求和命令响应构成事务交互。3.14通配值(Wildcard)
用于匹配多个端点或连接,通配值可为“allof”和“anyof\。“allof”表示需要选择所有满足条件的终结点或关联,“anyof”表示选择一个满足条件的终结点或关联。本标准规定通配值“all.of”用通配符“*”标识,“anyof”用通配符“s”标识。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
ATMAdaptiveLayer
Authentication Head
建筑32
标准查询下载网
ATM适配层
认证头
Announcement Server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AuditConnection
AuditEndpoint
Basic Rate Interface
Channel Associated SignallingContinuity of Test
CreatConnection
Digital Channel
DeleteConnection
Dual Tone Multi-Frequency
EndpointConfiguration
Intergrated Access Device
通知服务器
异步传输模式
审计连接
审计端点
基本速率接口
随路信令
导通检验
创建连接
数字电路
删除连接
双音多频
端点配置
综合接人设备
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因特网号码分配机构
Internet Key Exchange
Internet Protocol
Interective Voice Response
Media Gateway Control ProtocolModifyConnection
Multi-Frequency
Media Gateway
Media Gateway Controller
Notify
Public SwitchTelephonyNetworkQuality of Service
NotificationRequest
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Restart IN Progress
Switch Circuit Network
Session Description ProtocolSevice Date Unit
Signalling Gateway
Signalling System No.7
TranmissionControlProtocol
Type of Service
TimeDivision Multiplex
User Datagram Protoc!
因特网密钥交换
因特网协议bzxZ.net
交互式语音应答
媒体网关控制协议
修改连接
媒体网关
媒体网关控制器
公共电话交换网
服务质量
通知请求
实时传输协议
重启动进展
电路交换网
会话描述协议
业务数据单元
信令网关
No.7信令系统
传输控制协议
业务类型
时分(多路)复用
用户数据报协议
YD/T1608-2007
YD/T1608-2007
5呼叫模型
5.1概述
本标准定义的呼叫模型主要包括端点(Endpoint)和连接(Connection)两个逻辑概念。通常,一次呼叫是由一个或多个连接组成的。事件(Event)和信号(Signal)是呼叫建立和释放过程中所需要的两个重要概念。事件和信号组合成包(package),不同类型的端点支持的包类型也不同。5.2端点
本标准主要定义了下7种端点类型:1)数字电路(DigitChannel);2)模拟线(Analogline);
3)通知服务器接人点(Announcementseveraccesspoint):4)交互式话音应答(IVR)接人点(InteractiveVoiceResponseaccesspoint);5)会议桥接接人点(Conferencebridgeaccesspoint);6)分组中继(PacketRelay);7)ATM中继(ATMTrunkSideInterface)。除以上7种主要的端点类型外,本标准还定义了以下两种端点类型:检测端点和顿中继端点,其中检测端点用于检测网络质量,帧中继端点用于对顿中继虚电路上的音频信道复用进行管理。5.2.1、数字电路
数字电路是指位于数字中继(Trunk)和ISDN接口中的一条64kbit/s的数字电路,支持该端点的网关能够把从该信道接收到的A/u率信号转换成音频数据分组。本标准规定,如果媒体网关同时支持网络接入服务(NAS)功能,则媒体网关应能接收该信道上的话带数据(Modem连接)或二进制数据(ISDN连接)并转换为分组数据。
媒体网关能够在端点和分组网之间或在同一网关的多个端点之间建立多个连接,且多个连接上的数字信号应根据所定义的连接模式进行混合。本标准规定,如果媒体网关中该信道用于传送信令,如ISDN的D信道或No.7信令的F链路,则媒体网关应能执行信令网关的功能;媒体网关应使用“BACKHAUL”过程与MGC交互信令数据包,“BACKHAUL”过程参见IETF的SIGTRAN工作组相关标准。如果所使用的信令为随路信令(如MFR2),则媒体网关应能检测并产生相应的信令信号。5.2.2模拟线
模拟线是指模拟用户线,可提供电话连接、modem连接。本标准规定,如果媒体网关同时支持NAS功能,则媒体网关应能接收该信道上的话带数据(Modem连接)并转换为分组数据。媒体网关能够在端点和分组网之间或在同一网关的多个端点之间建立多个连接,且多个连接上的数字信号应根据所定义的连接模式进行混合。该端点所支持的最大连接数由媒体网关的特性决定,支持点到点连接的媒体网关中的端点只能支持一个连接,支持点到多点连接的媒体网关中的端点能支持2个或2个以上的连接,以提供“呼叫等待”或“三方呼叫”等补充业务。5.2.3通知服务器接入点
通知服务器接入点是指用于提供通知接人服务的端点。当通知服务器接收到来自MGC的请求时,通知服务器将播放一条指定的通知。建筑321
标准查询下载网
YD/T1608-2007
本标准规定该端点所建立的连接是单向的,如果一个端点上同时建立了多个连接,则应同时向所有的连接播放相同的通知。通常,采用单工或半双工的方式与通知服务器建立连接,通知服务器接入端点并不监听来自连接的音频信号。5.2.4交互式语音应答接入点
IVR接入点是指用于提供交互式语音应答业务的端点。当IVR服务器接收到来自MGC的请求时,IVR服务器将播放通知并监听来自用户的应答响应,例如DTMF信号或话音消息。通常,一个IVR接人点同时只能支持一个连接。如果一个IVR接入点同时建立了多个连接,则应同时向所有的连接播放相同的录音通知。
5.2.5,会议桥接接入点
会议桥接人点是指能为专门会议提供接人的端点。媒体网关能够在端点和分组网之间或同一网关内的多个端点之间建立多个连接,且多个连接上的数字信号应根据所定义的连接模式进行混合。端点所支持的最大连接数由媒体网关的特性决定。5.2.6分组中继
分组中继是一类只支持两个连接的特殊会议桥接端点。通常,该端点位于私网和公网之间的防火墙中,或者位于码型转换服务器中用于提供不兼容网络之间适配和互操作,例如压缩编码算法不兼容的两个网关或分别位于IP和ATM网络的网关。5.2.7ATM中继
ATM中继指用一个或多个ATMPVC。当采用AAL2承载方式时,同一虚电路上可复用多个信道,每个信道对应一个ATM中继端点。媒体网关能够在端点和分组网之间或在同一网关的多个端点之间建立多个连接,且多个连接上的数字信号应根据所定义的连接模式进行混合。该端点所支持的最大连接数由媒体网关的特性决定。5.3·端点标识
端点标识由两部分组成:本地名和端点所在网关的域名,端点名称的定义方式为<本地名@域名>。域名的定义方式见RFC1034,除此之外,域名还可以使用IPv4地址代替。本标准规定本地名、域名不区分大小写,具体的本地端点名取决于端点类型,每类端点本地名具有相同的层次结构,以标识所在物理网关的描述符开始,以表示端点的描述符结束。端点本地名描述必须遵循以下规则:1)每个描述项之间必须用“”字符进行分隔。2)每个描述项均由字母、数字或其他可打印的字符组成的字符串,且字符不能为“”和“”、通配符“”和“$”以及空格键字符。3)本地名可使用通配符“*”和“$”。“*”表示媒体网关中配置的所有端点,这些端点既可以处于服务状态也可以处于非服务状态:“$”表示媒体网关中配置的任一端点,且该端点只能处于服务状态。本标准建议MGC识别端点标识中的通配符采用“右向性”规则,即如果端点本地名某个单元使用了通配符,则该单元右边的所有单元被通配。以中继网关为例,端点类型为数字电路,中继网关的每个物理接口包含多个数字电路,因此,端点使用物理接口名/电路号进行标识。5.4呼叫和连接
本标准规定一个呼叫可以由多个连接组成。如图1所示,数字电路端点EP1和EP2之间建立呼叫,则MGC将分别为这两个端点建立两个连接Connection1和Connection2。本标准规定连接由惟一的连接标5
YD/T1608-2007
识符(ConnectionID)进行标识,且每个连接由相应的连接属性来定义。Connectionl
数字电路EP1
Connection2
数字电路EP2
图1呼叫和连接关系示意
本标准建议一个MGC控制的两个媒体网关中的两个端点之间建立连接时,可参照以下步骤,端点连接状态见图2。
CRCX请求
分组资源分配
远端会话描述知否
HalfOpen (wait)
MDCX请求
端点状态修改
建立连接请求拒绝
DLCX请求
分组资源释故
图2端点连接状态
Open (wait)
MDCX请求
端点状态修改
1)MGC或软交换设备向主叫侧媒体网关的端点EP1发送创建连接(CRCX)命令,主叫侧媒体网关将为此连接(Connectionl)分配资源,并向MGC回送命令响应,报告分配资源的会话描述信息,其中会话描述包括建立连接所需的必要信息,如IP地址、UDP端口和编解码算法等参数。2)MGC或软交换设备向被叫侧媒体网关的端点EP2发送请创建连接(CRCX)命令,该命令携带主叫侧网关内端点连接的会话描述。被叫侧网关为连接(Connection2)分配资源,并向MGC回送命令响应,报告所分配资源的会话描述信息。3)媒体网关控制向主叫侧媒体网关的端点EP1发送修改连接(MDCX)命令,命令携带被叫侧媒体网关内的端点EP2的连接参数。至此,主被叫获知双方的连接参数,可进行双向通信。5.4.1呼叫标识
本标准规定呼叫由惟一的呼叫标识符(CalIID)来进行标识,呼叫标识由MGC创建且应独立于MGC。本标准规定MGC为一个呼叫建立了多个连接后,多个连接的CallID应相同,这些连接可以分别位于相同的或不同的媒体网关中。此外,本标准规定CallID可以作为计费和管理的标识。5.4.2连接标识
当MGC请求MG创建连接时,媒体网关应创建连接标识符。本标准建议连接标识符由十六进制字建筑321
标准查询下载网
W.iz321.ne
YD/T1608-2007
符串组成,最长可为32位,且连接标识符在端点范围内必须惟一。本标准规定当某个连接终结后,至少过3min(180s)后MG才能将已经使用过的连接标识符分配给同一端点上建立的新连接。通过这种方式媒体网关可保证连接标识符在媒体网关内的惟一性。5.4.3连接描述
本标准规定连接信息可用IP地址、UDP端口、RTP类型等参数进行描述,且连接参数采用SDP协议进行描述方式,有关SDP协议应符合RFC2327。5.4.4连接模式
连接可以用连接模式参数进行描述来标识连接的当前状态。本标准定义的连接模式包括:发送(sendonly)、接收(recvonly)、收发(sendrecv)、会议(confrnce),数据(data)休眠民(inactive)环回(loopback)、导通检验(conttest)、网络环回(netwloop)和网络导通检验(netwtest)。本标准规定除了端点上包含处于“环回”或“导通检验”模式的连接之外,端点上承载的语音信号只能在连接模式为“发送”、“收发”和“会议”的连接向IP网络发送,且连接模式为“接收”、“收发”和“会议”的连接上接收到的语音数据包可以传送到端点。当端点建立的连接模式处于“会议”状态时,MG除了需要将该连接上接收到的数据流发送到该端点的同时,还需要将该数据复制到所有连接模式为“会议”的连接。
本标准规定,“环回”和“导通检验”连接模式用于系统的维护和连续性测试。由于事件检测仅适合流人的媒体信息,因此,如果检测连接上的事件,则该连接模式必须处于“接收”、“收发”、“会议”“网络环回”或“网络导通检验”状态。处于“发送”、“休眠”、“环回”或“连接性测试”状态的连接在正常状态下不应被要求检测任何事件,向以上连接发送检测连接模式的命令是非法的。“环回”和“导通检验”模式用于维护和连接性测试操作。本标准规定一个端点可以创建多个连接模式为“环回”或“导通检验”的连接。当端点上只存在一个处于“环回”或“导通检验”状态的连接时,则维护和测试操作必须受到保护以免被干扰。本标准规定导通检验应参照ITU定义的标准,即环回测试。当进行环回测试时,源交换机应向承载电路发送导通检验信号音,宿交换机将承载电路进行环回,此时,当源交换机接收到的信号音与发送的导通检验信号音相同时,则导通检验(COT)成功:如果接收的信号音和发送的导通检验信号音不同,则导通检验(COT)失败。通常,COT测试用于对中继网关的中继电路进行导通测试。
当MG中端点上的连接处于“环回”模式,则MG应将该端点上接收到的信号回送到信号源端点;当MG中端点上的连接处于“导通检验”模式,则MG将被告知电路的另一端已启动了导通检验测试,此时网关应将电路设置为双音频导通检验的传输响应模式;当MG中端点上的连接处于“网络环回”模式,则MG应将该连接上接收到的信号流回送到信号源,此时信号流不会发送到与该连接相关联的端点:当MG中端点上的连接处于“网络导通检验”模式,则MG应根据双音频导通检验的传输响应模式对从该连接上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信号回送到信号源,此时,信号流也不会发送到与该连接相关联的端点。
5.5资源管理和连接属性
资源类型和连接有关,本标准将资源分为两类:1)外部资源:将影响网络中的数据流格式,在连接中必须和对端交换信息;2)内部资源:决定端点接收信号如何处理和将何种信号发往连接。连接资源由媒体网关根据MGC的命令来进行分配,MGC所使用的命令由两套参数组成:YD/T1608-2007
1)本地指令:用于指示网关选择连接资源。2)远端会话描述:用于提供远端连接的会话描述SDP参数。本地指令和远端会话描述相互作用完成资源分配和管理过程参见图3。MGCI
本地指令
资源分配
本地参数
本地参数
远端SDP参数
远端SDP参数
本地指令
资源分配
本地参数
图3本地指令和SDP参数关系示意本地指令的包括会话参数有连接模式、优选编码算法、回声抑制或静音压缩等。其中,MGC可以设定每种参数的参数值为单一值、一个取值范围或者参数值为空。对应不同程度的控制,MG有不同程度的选择自由度。
MG以本地SDP参数所确定的参数值来决定某一个连接的资源分配。在允许的情况下,MG应尽可能选择与远端SDP参数相一致的值,但并不要求参数绝对相同。资源分配完成后,MG应创建一个SDP参数来说明发送和接收分组的方式,SDP参数可以设定给个参数取值范围,如一个编码算法的列表。5.6本地连接
大型网关通常包含多种不同类型的端点,因此,有时会在同一网关的两个端点之间创建连接,称为本地连接。本地连接比网间连接简单。有时,本地连接会通过本地互连设备建立,比如TDM总线。同一网关内两个端点只需MGC发送一条创建连接命令,就可创建本地连接。5.7MGC命名方式
为了提高网络可靠性,网络中可部署穴余的MGC。MGC命名方式与端点命名方式相似,由本地名和域名两部分组成。本标准建议采用以下规则来提网络可靠性:1)MGC或端点等网络实体用域名而不是IP地址来鉴别,通常,个域名可对应多个IP地址,因此,某个MGC发生故障时,命令请求或命令响应响应不能前传至该网络地址时,就试图使用该域名所对应的其他网络地址。
建筑321
标准查询下载网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YD通讯标准标准计划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 返回顶部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