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国家标准(GB) >>
- GB 8484-1987 建筑外窗保温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

【国家标准(GB)】 建筑外窗保温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8-07 11:44:57
- GB8484-1987
- 已作废
标准号:
GB 8484-1987
标准名称:
建筑外窗保温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
标准类别:
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
Classification and testing methods of thermal insulation performance of building exterior windows标准状态:
已作废-
发布日期:
1987-12-18 -
实施日期:
1988-07-01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pdf下载大小:
431.41 KB
替代情况:
被GB/T 8484-2002代替

部分标准内容: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UDC 69.028 : 69.05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8484—87
建筑外窗保温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raduation and test method for thermalinsulating properties of windows建标
1987-12-18发布
1988-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发布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建筑外窗保温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raduation and test method for thermalinsulating properties of windows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建筑外窗保温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UDC69.028:69.058
GB8484—87
本标准适用于建筑外窗(包括天窗以及阳台门上部镶嵌玻璃部分,不包括阳台门下部不透明部分)的保温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2引用标准
GB7107建筑外窗空气渗透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3定义
3.1保温性能(thermalinsulatingproperty):在窗户两侧存在空气温差条件下,窗户阻抗从高温一侧向低温一侧传热的能力。窗户保温性能用其传热系数或传热阻表示。3.2传热系数K(thermaltransmittance):在稳定传热条件下,窗户两侧空气温差为1K,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传热量,以W/(m2·K)计。3.3传热阻Ro(totalthermalresistance):传热系数的倒数,Ro=1/K,以(m?·K)/W计。3.4热导G(thermalconductance):在稳定传热条件下,平板材料两表面温差为1K,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传热量,以W/(m2·K)计。4分级
4.1分级指标:采用窗户传热系数K值或传热阻R。值作为保温性能分级指标。4.2分级:窗户保温性能分级见表1。表1
窗户保温性能分级
传热系数K
W/(m2·K)
>2. 00,<3. 00
>3. 00,≤4. 00
>4.00,<5.00
>5. 00,<6. 40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1987-12-18批准传热阻Ro
(m2K)/w
<0.500,≥0.333
<0.333,≥0.250
<0.250,≥0.200
<0.200,≥0.156
1988-07-01实施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5检测方法
5.1本标准采用标定热室法检测窗户保温性能。5.2方法原理
5.2.1本方法基于稳定传热原理。试件一侧为热室,模拟采暖建筑室内条件:另一侧为冷室,模拟室外气候条件。在试件缝隙处作密封处理,消除通过缝隙的空气渗透,试件两侧各自保持稳定的空气温度、气流速度和热辐射条件下,测量热室中电暖气的发热量;这一发热量减去通过热室壁和试件框的热损失(两者均由标定试验确定),即得通过试件的传热量;这一传热量除以试件面积和两侧空气温差,即得试件的传热系数K值。
注:在目前的计算中,通常将通过窗户缝隙的空气渗透热损失与通过窗户的传热热损失分开考虑。因此在测定窗户传热系数时,窗户缝隙应作密封处理,以消除空气渗透的影响。5.2.2试件的传热系数K值[W/(m2·K]按下式计算:K=2-M1· A,-M2 ·AO2
式中:Q
电暖气加热功率,W;
试件面积,按试件外缘尺寸计算,m,热室气温与冷室气温te之差(△t=t—t),K△e1——热室外壁内外表面温差,K;试件框热冷表面温差,K,
M1、M2一分别为由标定试验确定的热室外壁和试件框热流系数,W/K。5.3检测装置
检测装置主要由热室、冷室、试件框和环境空间四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3
888887
Na8888689.opo.o
188888
图1检测装置示意图
1—热室,2—冷室,3—试件框4—电暖气,5—试件;6—隔风板;7一轴流风机;8一蒸发器;9冷室电加热器,10一压缩冷凝机组,11一空调器5.3.1热室
5.3.1.1热室开口尺寸为2400×2400mm,进深2000mm。(1)
5.3.1.2热室外壁构造应均匀,其热阻值应大于1.00(m2·K)/W,通过全部外壁的热损失应小于试件传热量的10%。
5.3.1.3热室内表面的黑度e值应大于0.85。5.3.1.4热室采用电暖气加热,电暖气采用交流稳压电源供电,通过调压器调节加热量和控制空气温度。电暖气应设在试件框窗台宽度正中,造成空气自然对流。窗台口应至少高出电暖气顶部50mm。注:电暖气构造形式和表面温度与普通对流散热器接近,其对流和辐射传热状况与实际使用条件接近。5.3.2冷室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5.3.2.1冷室开口尺寸应与试件框外缘尺寸相同,进深以能容纳制冷、加热和气流装置为宜。5.3.2.2冷室外壁热阻值应大于2.00(m2·K)/W。5.3.2.3冷室可采用放在冷室内的蒸发器或引入冷室的冷空气降温,通过控制蒸发器温度,使冷室气温低于设定温度,再利用设在冷室内的电热器加热,使冷室气温达到设定温度。5.3.2.4利用隔风板和其下均匀排列的三个或三个以上轴流风机,造成沿试件表面自上而下的均匀气流。隔风板与试件框表面间的距离宜为300mm左右。这一距离宜可调节,以便改变试件表面附近的气流速度。
5.3.2.5隔风板面向试件的表面,其黑度8值应大于0.85。5.3.2.6冷室蒸发器下部应设置排水孔或盛水盘,以利于冷凝水的排除。5.3.3试件框
5.3.3.1试件框外缘尺寸应等于或大于热室开口部处的内缘尺寸,厚度为300mm左右。5.3.3.2试件框构造应均匀,热阻值应大于2.00(m2·K)/W。5.3.3.3安装试件的洞口尺寸通常为1500mmX1500mm,必要时可根据试件尺寸改变。洞口下部应留有窗台。窗台及洞口周边宜用木材或导热系数小于0.25W/m·K)的材料制作。5.3.4环境空间
5.3.4.1检测装置应放在装有空调器的试验室内。空调器应能保证热室外壁内外表面温差小于1K。5.3.4.2试验室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室内空气温度波动应不大于士0.5℃,并避免直射阳光通过窗户进入室内。下载标准就来标准下载网
5.3.4.3热室外壁与试验室墙面、地面和天花板之间至少应留有200mm的空间,以便空气流通。5.4试件及其安装
5.4.1试件的尺寸及构造应符合产品设计和组装要求。检测前应按设计要求完成玻璃镶嵌,必要时作密封处理。
5.4.2试件安装位置:单层窗及双层窗试件外表面应位于距离试件框冷侧表面50mm处;双层窗试件内表面与试件框热侧表面的距离应不小于50mm。5.4.3试件周边与试件框洞口间的缝隙应采用泡沫塑料等高效保温材料填塞,并应涂敷或粘贴密封材料。
5.4.4试件的空气渗透性能等级在IV级及IV级以下者,可开启缝隙应采用嵌缝材料或白胶布密封;在亚级及亚级以上者,可不做密封处理。注:建筑外窗的空气渗透性能分级见GB7107。5.5检测条件
5.5.1热室设定空气温度为18℃,温度波动应小于或等于0.1℃。试件表面的气流为自然对流。5.5.2冷室设定空气温度:用于单层窗检测为一10℃,用于双层窗或单框双玻窗检测为一20℃,温度波动均应小于或等于0.3℃。试件表面附近的设定气流速度为3.0m/s。注:设定温度和气流速度系指在这一数值附近的某一稳定温度和气流速度。5.6标定
5.6.1目的:通过标定试验确定热室外壁和试件框的热流系数M1和M2。5.6.2方法:用已知热导的标准试件放在窗户试件位置,在与试件检测条件接近的条件下进行两次试验,然后由下列两式联立求解M1和M2:[Q-Mi·01-M2·02=A·G·△0s
[Q'-M· △1-M2·2-A.G·
·..·(2)
**·(3)
式中G、A分别为标准试件的热导和面积;△91、△92和△93分别为热室外壁、试件框和标准试件两表面温差;式(3)中符号为第二次试验时与式(2)对应的各项参数。两次标定试验应在试件两侧空气温差相同或接近条件下进行,并保证△1和△1的绝对值不小于3K,△1与△91之差不小于6K,2和△2尽可W.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能接近或相等。
5.6.3标准试件
5.6.3.1标准试件应由材质均匀、不透气、内部不含空气层、热性能稳定的材料构成,尺寸为1500mmX1500mm,可采用50mm厚经过长期存放的半硬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作为标准试件。5.6.3.2标准试件的热导G值应按单向传热护热板式大型平板法,在与标定试验相近的温差条件下测定。
5.6.4标定间隔
5.6.4.1标定试验应定期进行,一年内不宜少于一次。5.6.4.2试件框材料、构造或洞口尺寸改变时,应重新标定。5.7测量
5.7.1电暖气加热功率
5.7.1.1电暖气加热功率Q[W按下式计算:Q=IV
式中:I一通过电暖气加热丝的电流,A;V—加热丝两端电压,V。
(4)
5.7.1.2电流和电压分别用交流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仪表等级不应低于0.5级,且应能根据被测值大于转换量程,使之处于满量程的70%以上。5.7.2温度
5.7.2.1温度采用丝径小于0.4mm的铜-康铜热电偶测量,测量准确度不应低于士0.1℃。5.7.2.2空气温度
a.热室空气温度测点应在热室空间内均匀分布,测点数不应少于8点,测点应距离壁面500mm左右。
b.冷室空气温度测点应布置在距离试件表面100mm以上的平面内。在与洞口对应的1500mm×1500mm面积上均勾布置9点。布置位置不必随洞口尺寸改变而改变。c.所有空气温度测头均应装上屏蔽罩,以避免热辐射影响。d.热、冷室空气温度测点可以并联,以便测量各自的平均温度。5.7.2.3表面温度
a.热室每个外壁的各个内、外表面布点数不应少于5点。b.试件框热、冷侧表面,每侧表面布点数不应少于8点。在受电暖气辐射影响的部位,应通过试验选出有代表性的位置进行布点。
c.表面温度测点应对应布置,且可接成温差电偶,以便直接测量表面温差。d.表面温度测点应至少连同100mm长引线一起用粘贴材料紧贴在被测表面上。粘贴材料的黑度e值应与被测表面接近。
e.热室外壁及试件框每个表面的温度测点可以并联,以便测量各自的平均温度。并联时,各热电偶引线电阻必须相等。
5.7.3风速及压差
5.7.3.1冷室风速可用经检定的热电风速仪测量,测点位置与冷空气温测点相同。5.7.3.2热、冷室空气压差用补偿式微压计测量。测头应放在洞口高度正中,且使之不受气流的影响。5.7.3.3风速和压差只须做定期检验,每次检测时不必测量。5.8检测程序
5.8.1按5.4条要求安装和密封试件。W.bzsoso.cO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5.8.2开动检测装置,按5.5条要求控制热、冷室温度。5.8.3当热、冷室温度达到规定要求,电暖气加热功率稳定不变4h后,开始测量各个参数。5.8.4逐时测得的热室气温和热室外壁内外表面温差△91每小时变化小于或等于0.1K,冷室气温t。和试件框热冷表面温差△92每小时变化小于或等于0.3K,且不是单方向变化时,则认为已进入稳定状态。
5.8.5进入稳定状态后,每小时测量一次t、t。和△01、△02以及Q。5.8.6取四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按式(1)或式(5)计算传热系数K值。5.9检测结果
5.9.1单层窗和单框双玻璃试件的传热系数K值按式(1)计算。5.9.2双层窗试件的传热系数K值按下式计算:K=-M·A-(M2+AM)Ae2
(5)
式中△M2为由于试件厚度增加而引入的修正量,在本检测装置中,取△M2一一0.22W/K,其余符号同式(1)。
5.9.3当试件面积小于洞口尺寸时,应采用厚度与试件相同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封堵空隙,并测定通过该板的热损失。在计算单层窗和双层窗试件的传热系数K值时,应分别在式(1)和式(5)分子中减去这一热损失。
5.9.4计算结果取三位有效数字。5.10检测报告
检测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a.试件编号、来源或委托单位。b.试件类型及尺寸、构造简图、玻璃种类及厚度、窗框材料、窗框窗洞面积比、空气渗透性能等级及安装时密封处理。
c.检测条件:热室气温、冷室气温及气流速度。d.检测结果:K、Q、t、te、△91、△92及保温性能等级。e.测试人及负责人签名。
f.检测单位名称、地址,加盖公章并标明日期。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归口。本标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物理研究所起草并负责解释。W.bzsoso.co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UDC 69.028 : 69.05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8484—87
建筑外窗保温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raduation and test method for thermalinsulating properties of windows建标
1987-12-18发布
1988-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发布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建筑外窗保温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raduation and test method for thermalinsulating properties of windows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建筑外窗保温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UDC69.028:69.058
GB8484—87
本标准适用于建筑外窗(包括天窗以及阳台门上部镶嵌玻璃部分,不包括阳台门下部不透明部分)的保温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2引用标准
GB7107建筑外窗空气渗透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3定义
3.1保温性能(thermalinsulatingproperty):在窗户两侧存在空气温差条件下,窗户阻抗从高温一侧向低温一侧传热的能力。窗户保温性能用其传热系数或传热阻表示。3.2传热系数K(thermaltransmittance):在稳定传热条件下,窗户两侧空气温差为1K,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传热量,以W/(m2·K)计。3.3传热阻Ro(totalthermalresistance):传热系数的倒数,Ro=1/K,以(m?·K)/W计。3.4热导G(thermalconductance):在稳定传热条件下,平板材料两表面温差为1K,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传热量,以W/(m2·K)计。4分级
4.1分级指标:采用窗户传热系数K值或传热阻R。值作为保温性能分级指标。4.2分级:窗户保温性能分级见表1。表1
窗户保温性能分级
传热系数K
W/(m2·K)
>2. 00,<3. 00
>3. 00,≤4. 00
>4.00,<5.00
>5. 00,<6. 40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1987-12-18批准传热阻Ro
(m2K)/w
<0.500,≥0.333
<0.333,≥0.250
<0.250,≥0.200
<0.200,≥0.156
1988-07-01实施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5检测方法
5.1本标准采用标定热室法检测窗户保温性能。5.2方法原理
5.2.1本方法基于稳定传热原理。试件一侧为热室,模拟采暖建筑室内条件:另一侧为冷室,模拟室外气候条件。在试件缝隙处作密封处理,消除通过缝隙的空气渗透,试件两侧各自保持稳定的空气温度、气流速度和热辐射条件下,测量热室中电暖气的发热量;这一发热量减去通过热室壁和试件框的热损失(两者均由标定试验确定),即得通过试件的传热量;这一传热量除以试件面积和两侧空气温差,即得试件的传热系数K值。
注:在目前的计算中,通常将通过窗户缝隙的空气渗透热损失与通过窗户的传热热损失分开考虑。因此在测定窗户传热系数时,窗户缝隙应作密封处理,以消除空气渗透的影响。5.2.2试件的传热系数K值[W/(m2·K]按下式计算:K=2-M1· A,-M2 ·AO2
式中:Q
电暖气加热功率,W;
试件面积,按试件外缘尺寸计算,m,热室气温与冷室气温te之差(△t=t—t),K△e1——热室外壁内外表面温差,K;试件框热冷表面温差,K,
M1、M2一分别为由标定试验确定的热室外壁和试件框热流系数,W/K。5.3检测装置
检测装置主要由热室、冷室、试件框和环境空间四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3
888887
Na8888689.opo.o
188888
图1检测装置示意图
1—热室,2—冷室,3—试件框4—电暖气,5—试件;6—隔风板;7一轴流风机;8一蒸发器;9冷室电加热器,10一压缩冷凝机组,11一空调器5.3.1热室
5.3.1.1热室开口尺寸为2400×2400mm,进深2000mm。(1)
5.3.1.2热室外壁构造应均匀,其热阻值应大于1.00(m2·K)/W,通过全部外壁的热损失应小于试件传热量的10%。
5.3.1.3热室内表面的黑度e值应大于0.85。5.3.1.4热室采用电暖气加热,电暖气采用交流稳压电源供电,通过调压器调节加热量和控制空气温度。电暖气应设在试件框窗台宽度正中,造成空气自然对流。窗台口应至少高出电暖气顶部50mm。注:电暖气构造形式和表面温度与普通对流散热器接近,其对流和辐射传热状况与实际使用条件接近。5.3.2冷室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5.3.2.1冷室开口尺寸应与试件框外缘尺寸相同,进深以能容纳制冷、加热和气流装置为宜。5.3.2.2冷室外壁热阻值应大于2.00(m2·K)/W。5.3.2.3冷室可采用放在冷室内的蒸发器或引入冷室的冷空气降温,通过控制蒸发器温度,使冷室气温低于设定温度,再利用设在冷室内的电热器加热,使冷室气温达到设定温度。5.3.2.4利用隔风板和其下均匀排列的三个或三个以上轴流风机,造成沿试件表面自上而下的均匀气流。隔风板与试件框表面间的距离宜为300mm左右。这一距离宜可调节,以便改变试件表面附近的气流速度。
5.3.2.5隔风板面向试件的表面,其黑度8值应大于0.85。5.3.2.6冷室蒸发器下部应设置排水孔或盛水盘,以利于冷凝水的排除。5.3.3试件框
5.3.3.1试件框外缘尺寸应等于或大于热室开口部处的内缘尺寸,厚度为300mm左右。5.3.3.2试件框构造应均匀,热阻值应大于2.00(m2·K)/W。5.3.3.3安装试件的洞口尺寸通常为1500mmX1500mm,必要时可根据试件尺寸改变。洞口下部应留有窗台。窗台及洞口周边宜用木材或导热系数小于0.25W/m·K)的材料制作。5.3.4环境空间
5.3.4.1检测装置应放在装有空调器的试验室内。空调器应能保证热室外壁内外表面温差小于1K。5.3.4.2试验室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室内空气温度波动应不大于士0.5℃,并避免直射阳光通过窗户进入室内。下载标准就来标准下载网
5.3.4.3热室外壁与试验室墙面、地面和天花板之间至少应留有200mm的空间,以便空气流通。5.4试件及其安装
5.4.1试件的尺寸及构造应符合产品设计和组装要求。检测前应按设计要求完成玻璃镶嵌,必要时作密封处理。
5.4.2试件安装位置:单层窗及双层窗试件外表面应位于距离试件框冷侧表面50mm处;双层窗试件内表面与试件框热侧表面的距离应不小于50mm。5.4.3试件周边与试件框洞口间的缝隙应采用泡沫塑料等高效保温材料填塞,并应涂敷或粘贴密封材料。
5.4.4试件的空气渗透性能等级在IV级及IV级以下者,可开启缝隙应采用嵌缝材料或白胶布密封;在亚级及亚级以上者,可不做密封处理。注:建筑外窗的空气渗透性能分级见GB7107。5.5检测条件
5.5.1热室设定空气温度为18℃,温度波动应小于或等于0.1℃。试件表面的气流为自然对流。5.5.2冷室设定空气温度:用于单层窗检测为一10℃,用于双层窗或单框双玻窗检测为一20℃,温度波动均应小于或等于0.3℃。试件表面附近的设定气流速度为3.0m/s。注:设定温度和气流速度系指在这一数值附近的某一稳定温度和气流速度。5.6标定
5.6.1目的:通过标定试验确定热室外壁和试件框的热流系数M1和M2。5.6.2方法:用已知热导的标准试件放在窗户试件位置,在与试件检测条件接近的条件下进行两次试验,然后由下列两式联立求解M1和M2:[Q-Mi·01-M2·02=A·G·△0s
[Q'-M· △1-M2·2-A.G·
·..·(2)
**·(3)
式中G、A分别为标准试件的热导和面积;△91、△92和△93分别为热室外壁、试件框和标准试件两表面温差;式(3)中符号为第二次试验时与式(2)对应的各项参数。两次标定试验应在试件两侧空气温差相同或接近条件下进行,并保证△1和△1的绝对值不小于3K,△1与△91之差不小于6K,2和△2尽可W.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能接近或相等。
5.6.3标准试件
5.6.3.1标准试件应由材质均匀、不透气、内部不含空气层、热性能稳定的材料构成,尺寸为1500mmX1500mm,可采用50mm厚经过长期存放的半硬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作为标准试件。5.6.3.2标准试件的热导G值应按单向传热护热板式大型平板法,在与标定试验相近的温差条件下测定。
5.6.4标定间隔
5.6.4.1标定试验应定期进行,一年内不宜少于一次。5.6.4.2试件框材料、构造或洞口尺寸改变时,应重新标定。5.7测量
5.7.1电暖气加热功率
5.7.1.1电暖气加热功率Q[W按下式计算:Q=IV
式中:I一通过电暖气加热丝的电流,A;V—加热丝两端电压,V。
(4)
5.7.1.2电流和电压分别用交流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仪表等级不应低于0.5级,且应能根据被测值大于转换量程,使之处于满量程的70%以上。5.7.2温度
5.7.2.1温度采用丝径小于0.4mm的铜-康铜热电偶测量,测量准确度不应低于士0.1℃。5.7.2.2空气温度
a.热室空气温度测点应在热室空间内均匀分布,测点数不应少于8点,测点应距离壁面500mm左右。
b.冷室空气温度测点应布置在距离试件表面100mm以上的平面内。在与洞口对应的1500mm×1500mm面积上均勾布置9点。布置位置不必随洞口尺寸改变而改变。c.所有空气温度测头均应装上屏蔽罩,以避免热辐射影响。d.热、冷室空气温度测点可以并联,以便测量各自的平均温度。5.7.2.3表面温度
a.热室每个外壁的各个内、外表面布点数不应少于5点。b.试件框热、冷侧表面,每侧表面布点数不应少于8点。在受电暖气辐射影响的部位,应通过试验选出有代表性的位置进行布点。
c.表面温度测点应对应布置,且可接成温差电偶,以便直接测量表面温差。d.表面温度测点应至少连同100mm长引线一起用粘贴材料紧贴在被测表面上。粘贴材料的黑度e值应与被测表面接近。
e.热室外壁及试件框每个表面的温度测点可以并联,以便测量各自的平均温度。并联时,各热电偶引线电阻必须相等。
5.7.3风速及压差
5.7.3.1冷室风速可用经检定的热电风速仪测量,测点位置与冷空气温测点相同。5.7.3.2热、冷室空气压差用补偿式微压计测量。测头应放在洞口高度正中,且使之不受气流的影响。5.7.3.3风速和压差只须做定期检验,每次检测时不必测量。5.8检测程序
5.8.1按5.4条要求安装和密封试件。W.bzsoso.cO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5.8.2开动检测装置,按5.5条要求控制热、冷室温度。5.8.3当热、冷室温度达到规定要求,电暖气加热功率稳定不变4h后,开始测量各个参数。5.8.4逐时测得的热室气温和热室外壁内外表面温差△91每小时变化小于或等于0.1K,冷室气温t。和试件框热冷表面温差△92每小时变化小于或等于0.3K,且不是单方向变化时,则认为已进入稳定状态。
5.8.5进入稳定状态后,每小时测量一次t、t。和△01、△02以及Q。5.8.6取四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按式(1)或式(5)计算传热系数K值。5.9检测结果
5.9.1单层窗和单框双玻璃试件的传热系数K值按式(1)计算。5.9.2双层窗试件的传热系数K值按下式计算:K=-M·A-(M2+AM)Ae2
(5)
式中△M2为由于试件厚度增加而引入的修正量,在本检测装置中,取△M2一一0.22W/K,其余符号同式(1)。
5.9.3当试件面积小于洞口尺寸时,应采用厚度与试件相同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封堵空隙,并测定通过该板的热损失。在计算单层窗和双层窗试件的传热系数K值时,应分别在式(1)和式(5)分子中减去这一热损失。
5.9.4计算结果取三位有效数字。5.10检测报告
检测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a.试件编号、来源或委托单位。b.试件类型及尺寸、构造简图、玻璃种类及厚度、窗框材料、窗框窗洞面积比、空气渗透性能等级及安装时密封处理。
c.检测条件:热室气温、冷室气温及气流速度。d.检测结果:K、Q、t、te、△91、△92及保温性能等级。e.测试人及负责人签名。
f.检测单位名称、地址,加盖公章并标明日期。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归口。本标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物理研究所起草并负责解释。W.bzsoso.co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其它标准
- 热门标准
- 国家标准(GB)标准计划
- GB/T7714-2015 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 GB/T42239.1-2022 洗涤用酶制剂 第1部分:碱性蛋白酶
- GB50057-2010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 GB50268-2008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 GB/T19719—2005 首饰镍释放量的测定光谱法
- GB/T7251.1-2023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第1部分:总则
- GB/T5009.101-2003 食品容器及包装材料用聚酯树脂及其成型品中锑的测定
- GB/T6109.13-2008 漆包圆绕组线 第13部分:180级直焊聚酯亚胺漆包铜圆线
- GB/T14625.3-2008 篮球、足球、排球、手球试验方法 第3部分:动态耐冲击试验方法
- GB/T4995-2014 联运通用平托盘 性能要求和试验选择
- GB/T22264.3-2022 安装式数字显示电测量仪表 第3部分:功率表和无功功率表的特殊要求
- GB/T15338-1994 炭黑试验方法精密度和偏差的确认
- GB7911.1-1987 热固性树脂装饰层压板 技术条件
- GB/T14625.1-2008 篮球、足球、排球、手球试验方法 第1部分:圆度测定方法
- GB/T14625.2-2008 篮球、足球、排球、手球试验方法 第2部分:反弹高度测定方法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