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地方标准(DB) >>
- DB 33/T 225-2010 开化龙顶茶生产技术规程

【地方标准】 开化龙顶茶生产技术规程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6-19 16:59:21
- DB33/T225-2010
- 现行
标准号:
DB 33/T 225-2010
标准名称:
开化龙顶茶生产技术规程
标准类别:
地方标准(DB)
标准状态:
现行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 .pdf下载大小:

部分标准内容:
ICS67.140
DB33/T2252010
代替DB33/225-2004
开化龙顶茶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production of Kaihua Longding tea2010-03-01发布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0-04-01实施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苗木要求.
5建园方法
5.1建园规划要求
5.2品种选择
5.3定植.
6茶园管理
6.1土壤改良与管理.
6.2营养与施肥
6.3树冠管理..
6.4茶园水分管理.
6.5冻害预防与护理..
6.6病虫害综合防治..
7鲜叶与加工.
7.1鲜叶..
7.2加工
8质量要求
9标志、包装、运输、贮存与保鲜9.1标志
9.2包装.
9.3运输.
9.4购存与保鲜
附录A(资料性附录)
附录B(规范性附录)
附录C(规范性附录)
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
开化龙顶茶(条形)加工工艺规程开化龙顶茶(卷曲形)加工工艺规程附录D(规范性性附录)开化龙顶茶(扁形)加工工艺规程附录E(规范性附录)
质量要求
DB33/T2252010
DB33/T2252010
本标准的附录A资料性附录,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DB33/225.1-2004《开化龙顶茶第1部分:苗木》,DB33/T225.2-2004《开化龙顶茶第2部分:栽培技术》,DB33/T225.3-2004《开化龙顶茶第3部分:鲜叶与加工》和DB33/225.4-2004《开化龙顶茶第4部分:质量安全要求》。本标准整合了4部分标准为单独标准,与DB33/225-2004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调整了部分规范性引用文件;
补充了主要茶树病虫害防治种类和方法;将开化龙顶茶分为条形、卷曲形和扁形,并补充了开化龙顶茶(条形)、开化龙顶茶(卷曲形)和开化龙顶茶(扁形)的鲜叶要求、制作工艺;-将开化龙顶茶的质量要求作为规范性附录,修改了分类分级后开化龙顶茶的感官特征、理化指标等:
-直接引用GB2762《食物中污染物限量》和GB2763《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来分别替代DB33/225.4-2004中相应内容。
本标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省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开化县质量技术协会、开化县特产局(茶叶局)、开化县开化龙顶茶名茶协会、开化县科技局、衢州市茶叶检测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光霖、郑求星、徐闽红、俞玉梅、饶文胜、姚东、童庭伟、周晓林、汪万松、芮章龙、汪樟红、余建华、余秀宏、李好华、王华恩、汪月齐、蒋苍松、邱俊峰、叶小征、吴荣梅、方辉韩、胡友堂。
本标准代替了DB33/225.1-2004,DB33/T225.2-2004,DB33/T225.3-2004和DB33/225.4-2004。DB33/225.1-2004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33/225.1-1998
DB33/T225.2-2004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33/T225.2-1998。
DB33/T225.3-2004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33/T225.3-1998。
DB33/225.4-2004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33/T225.4-1998。
1范围
开化龙顶茶生产技术规程
DB33/T225-2010
本标准规定了开化龙顶茶的术语和定义、苗木要求、建园方法、茶园管理、鲜叶与加工、质量要求、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和保鲜等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开化龙顶茶的生产。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B11767茶树种苗
NMT5018
无公害食品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NMIT5019无公害食品茶叶加工技术规程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
NY5020
NY5196
有机茶
SB/T10035茶叶销售包装通用技术条件SB/T10037
DB33/T479
红茶、绿茶、花茶运输包装
茶叶加工场所基本技术条件
《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5)第75号令)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开化龙顶茶KaihuaLongdi ngtea以中、小叶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以杀青-揉抢(做形)-干燥为基本工艺,在开化县行政区域范围内生产、加工的具有“色绿、汤清、香高、味醇”品质特征的绿茶。1
DB33/T2252010
开化龙顶茶系列产品
serial productsof KaihuaLongdi ngtea开化龙顶茶系列产品分为三种:开化龙顶茶(条形)、开化龙顶茶(卷曲形)、开化龙顶茶(扁形)4苗木要求
4.1种苗应采用适制的无性系良种。4.2苗木分级以一足龄苗高、茎粗、根长为主要依据,着叶数、一级分枝数为参考指标,分为一级、二级。
4.3低于二级标准的苗木不应作为生产性商品苗出圃。4.4苗木插穗应来自于良种母本园。4.5苗木的质量要求应符合GB11767中的规定和表1的规定。表1苗木的质量要求
苗高/cm
茎粗/mm
根长/cm
着叶数/片
级分枝数/个
危险性病虫害
5建园方法
5.1建园规划要求
不得检出
不得检出
5.1.1茶园位于钱江源头开化县行政区域内。基地规划与设施应有利于保护和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发挥茶树良种的优良品性。
5.1.2茶园环境条件应符合NY5020的要求。5.1.3土壤呈酸性(红壤或黄壤)H值4.5~6.5,非石灰岩发育成土,土壤含石灰0.2%以下。5.1.4土层深厚丘陵地或山坡地,坡度宜在25°以下。5.1.5平地和坡度15°以下的缓坡地等高开垦,坡度在15°以上25°以下时,筑等高水平带。梯面宽在1.5m以上。
5.1.6在茶园与山林或农田交界的地段,应修建隔离带、沟。开垦时应注意水土保持,翻垦深度50cm5.1.7茶园灌溉用水应符合B5084的要求。5.2品种选择
5.2.1所选茶叶品种质量应符合B11767和本标准第4章的要求5.2.2品种应适应当地的环境条件,并注意早、中、晚品种的合理搭配。2
DB33/T225—2010
5.2.3选择适应性强、适制性好、产量高、香高味醇的品种,推广适制的无性系良种。本地优良品种应采取措施更新改造。
5.2.4开展茶树良种选育工作,对适制开化龙顶茶的优良品种进行选优、对比、试种、鉴定、繁殖和推广。
5.3定植
5.3.1定植时间
5.3.1.1春季定植:2月中旬至3月上句。5.3.1.2秋季定植:10月下旬至11月下句。5.3.2定植密度
5.3.2.1单行种植:行距150cm株距30cm每丛茶苗2株~3株。5.3.2.2双行种植:大行距150cm小行距40cm株距30cm每丛茶苗2株,呈三角形种植。5.3.3基肥
茶行确定后,按茶行开种植沟,深50cm,宽30cm~40cm,种植沟内施足底肥,每公顷施栏肥或青草等有机肥30t~45t,加饼肥1.5t~2t,磷肥0.5t1t,施后覆土,间隔一段时间后种植。5.3.4种植
5.3.4.1根据种植规格,按规定的行株距开好种植沟或定植穴。5.3.4.2栽植茶苗时,一手扶直茶苗,一手将土填入沟(穴)中,逐层填土,层层压实,将土壤盖至茶苗根茎不露须根时,用手将茶苗轻轻一提,使茶苗根系自然舒展。然后再适当加细土压紧,随即浇足“定根水”,再在茶苗根部覆些松土。(一般栽至泥土上3cm左右为适度,根系离底肥10cm以上)。5.3.4.3移栽定植后及时铺草覆盖,防早保苗。覆盖材料可用茅草、柴禾、稻草、秸杆等,用量为15t / hm~20 t / hm。
5.3.4.4栽后定期检查成活情况,发现缺株,及时补齐。6茶园管理
6.1土壤改良与管理
6.1.1地力指标
土壤有机质1.0%以上,pH值4.5~6.5,并有一定量的速氮、速磷、速钾营养元素及多种微量元素。6.1.2深翻改土
6.1.2.1每年或隔年一次,一般在9月~11月秋茶结束后进行。6.1.2.2在茶行两侧深挖,深度20cm~30cm6.1.2.3结合深挖,施15t/hm~20t/hm有机肥(秸杆、垃圾、堆肥、青草、猪牛栏粪等)、1.5t~2t饼肥和0.5t~1.0t磷肥。
6.1.3中耕除草
6.1.3.1春茶前(2月下句至3月上句)浅锄,深度5cm10cm3
DB33/T225—2010
6.1.3.2夏茶前中耕在春茶采制结束后(5月上中旬)进行,深度10cm~15cm6.1.3.3伏耕7月中旬至8月中旬进行,深度15cm~20cm6.1.3.4中耕结合除草。如杂草较多应及时锄铲杂草,幼龄茶园茶根周围杂草宜用手工拔除。6.1.4铺草
在高温、干早和冷冻季节到来前的夏初和秋末,在茶树行间铺草,用量为15t/hm~20t/hm6.2营养与施肥
6.2.1需肥诊断
茶树正常生长发育必需元素中消耗量大的为氮、磷、钾三要素。缺素症状见表2。表2缺素症状
缺素症状
树势衰退,叶片枯黄无光泽,芽叶细小,大量出现对夹叶,叶质粗硬,叶子提早脱落,开花结实增多。新生芽叶黄瘦,不易伸长,老叶呈暗绿色,逐渐失去光泽,进而枯黄,叶子寿命短,根系带黑褐色。下部叶片早期变老,提早脱落,叶片脱落,叶焦且不规则地伴以缺绿病,易感染病虫害。6.2.2施肥
6.2.2.1施肥时期
6.2.2.1.1春茶前催芽肥,2月上中旬。2夏茶前追肥,春茶结束后的5月上中旬。6.2.2.1.2
6.2.2.1.3秋茶前追肥,夏茶结束后,6月下旬至9月中旬期间分期施。6.2.2.1.4秋冬季,结合深耕施基肥,在10月~11月施。6.2.2.2施肥量
6.2.2.2.1遵循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平衡施肥的原则。6.2.2.2.2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少量的无机肥。每年施1次。施有机肥130kg/hm~160kg/hm饼肥10kg/hm。
6.3树冠管理
6.3.1定形修剪
6.3.1.1定形修剪应分三次完成。修剪时间:第一次在茶苗移栽定植(晚秋或早春)时进行,第二次在栽后第二年2月中下旬进行,第三次在定植后第三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或春茶后进行。6.3.1.2修剪高度与方法:第一次剪去离地15cm~20cm以上主枝,第二次离地30cm~40cm或在上年剪口上提高10cm~15cm处修剪,第三次用篱剪剪去离地45cm~50cm以上枝条,要求剪口光滑平整。
6.3.2轻修剪
6.3.2.1用篱剪剪去成龄茶园树冠面上突出枝条和晚秋新枝。4
DB33/T225-2010
6.3.2.2轻修剪每年可进行1次~2次,时间宜在春茶后5月上中旬、秋末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进行。
6.3.3重修剪
用整枝剪将衰老茶树地上部分的枝条剪去1/2至1/3,重新培育树冠,宜在春茶后或晚秋进行。6.3.4台刘
用台刘侠或锋利柴刀,将衰老茶树地上部分枝条,在离地10cm左右处全部刘去,重新全面塑造树冠。宜在春茶后进行。
6.4茶园水分管理
6.4.1茶园土壤含水量宜保持在70%~90%。6.4.2土壤水分对茶树的影响见表3。表3土壤水分对茶树的影响
土壤含水量
≤70%
70%~90%
幼叶萎焉,叶片泛红,出现焦斑,继而枯焦落叶,成叶变黄绿,淡红干脆,自上而下枯适宜生长
分枝少,芽叶稀,生长缓慢,枝条发白,叶色转黄,树冠矮小多病,逐渐枯死6.4.3成龄茶园通过深翻改土、铺草、灌溉、浅耕、种植遮萌树等办法保持土壤水分。6.4.4幼龄茶园应采取浅锄保水、培土护苑、追施粪肥、灌水、种植绿肥等措施,抗旱保苗。6.4.5低洼积水茶园应完善排水沟系统。每隔5行~8行茶树开一条排水沟,沟应狭而深,沟底宽10cm~20cm沟深60cm~80cm排水沟应横纵连通。6.5冻害预防与护理
6.5.1冻害预防
6.5.1.1选择抗寒性较好的品种。6.5.1.2适地适栽,选择良好的地形地势。6.5.1.3营造防护林带。
6.5.1.4加强肥水管理,早施重施基肥。6.5.2冻后护理
6.5.2.1及时剪除受冻害枝叶。
6.5.2.2春季萌芽后受“倒春寒”冻害的茶树,进行根外追肥6.6病虫害综合防治
6.6.1防治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根据病虫发生、发展规律,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等有害生物滋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因地制宜,经5
DB33/T2252010
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害,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充许的经济阈值下,将农药残留降低到标准规定的范围。6.6.2农业防治
按NY/T5018的要求进行。
6.6.3物理防治
按NY/T5018的要求进行。
6.6.4生物防治
按NMIT5018要求进行。
6.6.5化学防治
6.6.5.1加强病虫测报,做好虫情调查,按制订的主要害虫防治指标,严格掌握防治适期,降低农药用量,提倡一药多治或农药的合理混用。6.6.5.2提倡对症施药,低容量喷雾,一般蓬面害虫,实行蓬面扫喷,茶丛中下部害虫侧位低容量喷雾。
6.6.5.3严格按照B4285、BT8321(所有部分)的要求控制施药量与安全间隔期。6.6.5.4有限制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6.6.5.5农药品种不应选择国家农业部公告明令禁止在茶园中使用的农药。6.6.5.6提倡茶季结束后用石硫合剂封园,以减少次年病虫的发生量。6.6.5.7主要茶树病虫害防治方法参照附录A。7鲜叶与加工
7.1鲜叶
7.1.1鲜叶采摘
7.1.1.1开化龙顶茶鲜叶应按要求分级采摘,先发先采,后发后采。7.1.1.2鲜叶质量的基本要求是:芽叶完整,色泽鲜绿,新鲜,勺净,无鳞片、鱼叶、单片、紫芽、冻害叶、病虫害叶,无红变指痕。7.1.2鲜叶分级
7.1.2.1开化龙顶茶(条形)鲜叶按表4分级表4开化龙顶茶(条形)鲜叶分级级别
质量要求
单芽,嫩绿油亮,粗壮饱满,匀齐完整一芽一叶,芽叶匀齐粗壮,新鲜芽一叶为主,含少量一芽二叶初展(20%以下),芽叶完整,勾净一芽一叶为主,一芽二叶较多(不得超过50%),芽叶完整7.1.2.2开化龙顶茶(卷曲形)和(扁形)鲜叶按表5分级。表5开化龙顶茶(卷曲形)和(扁形)鲜叶分级级别
质量要求
芽一叶,芽叶完整,匀净
DB33/T225—2010
芽一叶为主,含少量一芽二叶初展(20%以下),芽叶嫩绿、匀齐粗壮一芽一叶为主,含少量一芽二叶初展(50%以下),芽叶完整,匀净芽一叶为辅,一芽二叶为主(50%以上),芽叶勾整,新鲜7.1.2.3低于4级及劣变鲜叶,不宜作为开化龙顶茶原料验收加工。7.1.2.4鲜叶运输时,应用清洁、透气良好的篮、篓进行盛装,不宜紧压,不宜用布袋、塑料装等不通气的物件盛装,防止发热红变。7.1.2.5运输工具应清洁卫生,运输时避免日晒雨淋,并不应与有异味、有毒的物品混装。7.1.2.6鲜叶采摘后4h内应送到加工厂。7.1.2.7鲜叶盛装、运输、贮存中,应轻放、轻翻、禁压,以减少机械损伤。7.2加工
7.2.1环境质量要求
加工场所环境空气质量应符合B3095中规定的三级标准的要求。7.2.2加工场所
加工场所(加工厂)符合DB33/T479中的要求。7.2.3开化龙顶茶加工工艺规程
7.2.3.1开化龙顶茶(条形)加工工艺规程参见附录B。7.2.3.2开化龙顶茶(卷曲形)加工工艺规程参见附录C7.2.3.3开化龙顶茶(扁形)加工工艺规程参见附录D7.2.4设备及人员要求
7.2.4.1加工设备应符合N/T5019的规定。7.2.4.2加工设备清洗水应符合GB5749规定。7.2.4.3参与茶叶加工的人员应持有健康证,持证上岗。8质量要求
开化龙顶茶的质量要求符合附录E规定。9标志、包装、运输、贮存与保鲜9.1标志
9.1.1开化龙顶茶包装标签应符合B7718的规定,其标签要醒目、整齐、规范、清晰、持久。7
DB33/T2252010
9.1.2产品销售在包装上标明下列内容:a)产品名称;
b)生产单位、地址:
c)生产日期、批号;
d)“开化龙顶”商标、证明商标标志、地理标志、企业商标:e)QS标志、质量等级:
f)保质期;
g)净含量:
h)产品标准号。免费标准bzxz.net
9.1.3包装箱上应标明“怕湿”、“怕压”图示标志,其标志图示应符合B/T191的规定。9.2包装
9.2.1包装应符合牢固、整洁、防潮、美观的要求。9.2.2茶叶包装材料符合食品卫生要求,应符合SB/T10035的规定。9.2.3单件定量包装的净含量负偏差应符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5)第75号令《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9.3运输
9.3.1运输工具应清洁卫生,干燥无异味,不应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按SB/T10037的规定执行。
9.3.2运输时应稳固、防雨、防潮、防曝晒。装卸时应轻装轻卸,防止挤压、碰撞。9.4购存与保鲜
9.4.1库房要求
9.4.1.1库房清洁、无异气味、远离有毒、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9.4.1.2库房干燥,配有降温装置。9.4.1.3避光、库房内无直射光。9.4.2库房管理
9.4.2.1堆放整齐有序、堆放高度视容器耐压情况,一般可堆放4层~5层。9.4.2.2库房内宜长期保持温度10℃以下,相对湿度50%以下,定期检查贮存情况,库房温度每日检查一次,库房内茶叶品质定期检查,保证在出库时,符合开化龙顶茶质量要求,8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DB33/T2252010
代替DB33/225-2004
开化龙顶茶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production of Kaihua Longding tea2010-03-01发布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0-04-01实施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苗木要求.
5建园方法
5.1建园规划要求
5.2品种选择
5.3定植.
6茶园管理
6.1土壤改良与管理.
6.2营养与施肥
6.3树冠管理..
6.4茶园水分管理.
6.5冻害预防与护理..
6.6病虫害综合防治..
7鲜叶与加工.
7.1鲜叶..
7.2加工
8质量要求
9标志、包装、运输、贮存与保鲜9.1标志
9.2包装.
9.3运输.
9.4购存与保鲜
附录A(资料性附录)
附录B(规范性附录)
附录C(规范性附录)
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
开化龙顶茶(条形)加工工艺规程开化龙顶茶(卷曲形)加工工艺规程附录D(规范性性附录)开化龙顶茶(扁形)加工工艺规程附录E(规范性附录)
质量要求
DB33/T2252010
DB33/T2252010
本标准的附录A资料性附录,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DB33/225.1-2004《开化龙顶茶第1部分:苗木》,DB33/T225.2-2004《开化龙顶茶第2部分:栽培技术》,DB33/T225.3-2004《开化龙顶茶第3部分:鲜叶与加工》和DB33/225.4-2004《开化龙顶茶第4部分:质量安全要求》。本标准整合了4部分标准为单独标准,与DB33/225-2004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调整了部分规范性引用文件;
补充了主要茶树病虫害防治种类和方法;将开化龙顶茶分为条形、卷曲形和扁形,并补充了开化龙顶茶(条形)、开化龙顶茶(卷曲形)和开化龙顶茶(扁形)的鲜叶要求、制作工艺;-将开化龙顶茶的质量要求作为规范性附录,修改了分类分级后开化龙顶茶的感官特征、理化指标等:
-直接引用GB2762《食物中污染物限量》和GB2763《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来分别替代DB33/225.4-2004中相应内容。
本标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省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开化县质量技术协会、开化县特产局(茶叶局)、开化县开化龙顶茶名茶协会、开化县科技局、衢州市茶叶检测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光霖、郑求星、徐闽红、俞玉梅、饶文胜、姚东、童庭伟、周晓林、汪万松、芮章龙、汪樟红、余建华、余秀宏、李好华、王华恩、汪月齐、蒋苍松、邱俊峰、叶小征、吴荣梅、方辉韩、胡友堂。
本标准代替了DB33/225.1-2004,DB33/T225.2-2004,DB33/T225.3-2004和DB33/225.4-2004。DB33/225.1-2004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33/225.1-1998
DB33/T225.2-2004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33/T225.2-1998。
DB33/T225.3-2004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33/T225.3-1998。
DB33/225.4-2004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33/T225.4-1998。
1范围
开化龙顶茶生产技术规程
DB33/T225-2010
本标准规定了开化龙顶茶的术语和定义、苗木要求、建园方法、茶园管理、鲜叶与加工、质量要求、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和保鲜等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开化龙顶茶的生产。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B11767茶树种苗
NMT5018
无公害食品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NMIT5019无公害食品茶叶加工技术规程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
NY5020
NY5196
有机茶
SB/T10035茶叶销售包装通用技术条件SB/T10037
DB33/T479
红茶、绿茶、花茶运输包装
茶叶加工场所基本技术条件
《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5)第75号令)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开化龙顶茶KaihuaLongdi ngtea以中、小叶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以杀青-揉抢(做形)-干燥为基本工艺,在开化县行政区域范围内生产、加工的具有“色绿、汤清、香高、味醇”品质特征的绿茶。1
DB33/T2252010
开化龙顶茶系列产品
serial productsof KaihuaLongdi ngtea开化龙顶茶系列产品分为三种:开化龙顶茶(条形)、开化龙顶茶(卷曲形)、开化龙顶茶(扁形)4苗木要求
4.1种苗应采用适制的无性系良种。4.2苗木分级以一足龄苗高、茎粗、根长为主要依据,着叶数、一级分枝数为参考指标,分为一级、二级。
4.3低于二级标准的苗木不应作为生产性商品苗出圃。4.4苗木插穗应来自于良种母本园。4.5苗木的质量要求应符合GB11767中的规定和表1的规定。表1苗木的质量要求
苗高/cm
茎粗/mm
根长/cm
着叶数/片
级分枝数/个
危险性病虫害
5建园方法
5.1建园规划要求
不得检出
不得检出
5.1.1茶园位于钱江源头开化县行政区域内。基地规划与设施应有利于保护和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发挥茶树良种的优良品性。
5.1.2茶园环境条件应符合NY5020的要求。5.1.3土壤呈酸性(红壤或黄壤)H值4.5~6.5,非石灰岩发育成土,土壤含石灰0.2%以下。5.1.4土层深厚丘陵地或山坡地,坡度宜在25°以下。5.1.5平地和坡度15°以下的缓坡地等高开垦,坡度在15°以上25°以下时,筑等高水平带。梯面宽在1.5m以上。
5.1.6在茶园与山林或农田交界的地段,应修建隔离带、沟。开垦时应注意水土保持,翻垦深度50cm5.1.7茶园灌溉用水应符合B5084的要求。5.2品种选择
5.2.1所选茶叶品种质量应符合B11767和本标准第4章的要求5.2.2品种应适应当地的环境条件,并注意早、中、晚品种的合理搭配。2
DB33/T225—2010
5.2.3选择适应性强、适制性好、产量高、香高味醇的品种,推广适制的无性系良种。本地优良品种应采取措施更新改造。
5.2.4开展茶树良种选育工作,对适制开化龙顶茶的优良品种进行选优、对比、试种、鉴定、繁殖和推广。
5.3定植
5.3.1定植时间
5.3.1.1春季定植:2月中旬至3月上句。5.3.1.2秋季定植:10月下旬至11月下句。5.3.2定植密度
5.3.2.1单行种植:行距150cm株距30cm每丛茶苗2株~3株。5.3.2.2双行种植:大行距150cm小行距40cm株距30cm每丛茶苗2株,呈三角形种植。5.3.3基肥
茶行确定后,按茶行开种植沟,深50cm,宽30cm~40cm,种植沟内施足底肥,每公顷施栏肥或青草等有机肥30t~45t,加饼肥1.5t~2t,磷肥0.5t1t,施后覆土,间隔一段时间后种植。5.3.4种植
5.3.4.1根据种植规格,按规定的行株距开好种植沟或定植穴。5.3.4.2栽植茶苗时,一手扶直茶苗,一手将土填入沟(穴)中,逐层填土,层层压实,将土壤盖至茶苗根茎不露须根时,用手将茶苗轻轻一提,使茶苗根系自然舒展。然后再适当加细土压紧,随即浇足“定根水”,再在茶苗根部覆些松土。(一般栽至泥土上3cm左右为适度,根系离底肥10cm以上)。5.3.4.3移栽定植后及时铺草覆盖,防早保苗。覆盖材料可用茅草、柴禾、稻草、秸杆等,用量为15t / hm~20 t / hm。
5.3.4.4栽后定期检查成活情况,发现缺株,及时补齐。6茶园管理
6.1土壤改良与管理
6.1.1地力指标
土壤有机质1.0%以上,pH值4.5~6.5,并有一定量的速氮、速磷、速钾营养元素及多种微量元素。6.1.2深翻改土
6.1.2.1每年或隔年一次,一般在9月~11月秋茶结束后进行。6.1.2.2在茶行两侧深挖,深度20cm~30cm6.1.2.3结合深挖,施15t/hm~20t/hm有机肥(秸杆、垃圾、堆肥、青草、猪牛栏粪等)、1.5t~2t饼肥和0.5t~1.0t磷肥。
6.1.3中耕除草
6.1.3.1春茶前(2月下句至3月上句)浅锄,深度5cm10cm3
DB33/T225—2010
6.1.3.2夏茶前中耕在春茶采制结束后(5月上中旬)进行,深度10cm~15cm6.1.3.3伏耕7月中旬至8月中旬进行,深度15cm~20cm6.1.3.4中耕结合除草。如杂草较多应及时锄铲杂草,幼龄茶园茶根周围杂草宜用手工拔除。6.1.4铺草
在高温、干早和冷冻季节到来前的夏初和秋末,在茶树行间铺草,用量为15t/hm~20t/hm6.2营养与施肥
6.2.1需肥诊断
茶树正常生长发育必需元素中消耗量大的为氮、磷、钾三要素。缺素症状见表2。表2缺素症状
缺素症状
树势衰退,叶片枯黄无光泽,芽叶细小,大量出现对夹叶,叶质粗硬,叶子提早脱落,开花结实增多。新生芽叶黄瘦,不易伸长,老叶呈暗绿色,逐渐失去光泽,进而枯黄,叶子寿命短,根系带黑褐色。下部叶片早期变老,提早脱落,叶片脱落,叶焦且不规则地伴以缺绿病,易感染病虫害。6.2.2施肥
6.2.2.1施肥时期
6.2.2.1.1春茶前催芽肥,2月上中旬。2夏茶前追肥,春茶结束后的5月上中旬。6.2.2.1.2
6.2.2.1.3秋茶前追肥,夏茶结束后,6月下旬至9月中旬期间分期施。6.2.2.1.4秋冬季,结合深耕施基肥,在10月~11月施。6.2.2.2施肥量
6.2.2.2.1遵循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平衡施肥的原则。6.2.2.2.2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少量的无机肥。每年施1次。施有机肥130kg/hm~160kg/hm饼肥10kg/hm。
6.3树冠管理
6.3.1定形修剪
6.3.1.1定形修剪应分三次完成。修剪时间:第一次在茶苗移栽定植(晚秋或早春)时进行,第二次在栽后第二年2月中下旬进行,第三次在定植后第三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或春茶后进行。6.3.1.2修剪高度与方法:第一次剪去离地15cm~20cm以上主枝,第二次离地30cm~40cm或在上年剪口上提高10cm~15cm处修剪,第三次用篱剪剪去离地45cm~50cm以上枝条,要求剪口光滑平整。
6.3.2轻修剪
6.3.2.1用篱剪剪去成龄茶园树冠面上突出枝条和晚秋新枝。4
DB33/T225-2010
6.3.2.2轻修剪每年可进行1次~2次,时间宜在春茶后5月上中旬、秋末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进行。
6.3.3重修剪
用整枝剪将衰老茶树地上部分的枝条剪去1/2至1/3,重新培育树冠,宜在春茶后或晚秋进行。6.3.4台刘
用台刘侠或锋利柴刀,将衰老茶树地上部分枝条,在离地10cm左右处全部刘去,重新全面塑造树冠。宜在春茶后进行。
6.4茶园水分管理
6.4.1茶园土壤含水量宜保持在70%~90%。6.4.2土壤水分对茶树的影响见表3。表3土壤水分对茶树的影响
土壤含水量
≤70%
70%~90%
幼叶萎焉,叶片泛红,出现焦斑,继而枯焦落叶,成叶变黄绿,淡红干脆,自上而下枯适宜生长
分枝少,芽叶稀,生长缓慢,枝条发白,叶色转黄,树冠矮小多病,逐渐枯死6.4.3成龄茶园通过深翻改土、铺草、灌溉、浅耕、种植遮萌树等办法保持土壤水分。6.4.4幼龄茶园应采取浅锄保水、培土护苑、追施粪肥、灌水、种植绿肥等措施,抗旱保苗。6.4.5低洼积水茶园应完善排水沟系统。每隔5行~8行茶树开一条排水沟,沟应狭而深,沟底宽10cm~20cm沟深60cm~80cm排水沟应横纵连通。6.5冻害预防与护理
6.5.1冻害预防
6.5.1.1选择抗寒性较好的品种。6.5.1.2适地适栽,选择良好的地形地势。6.5.1.3营造防护林带。
6.5.1.4加强肥水管理,早施重施基肥。6.5.2冻后护理
6.5.2.1及时剪除受冻害枝叶。
6.5.2.2春季萌芽后受“倒春寒”冻害的茶树,进行根外追肥6.6病虫害综合防治
6.6.1防治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根据病虫发生、发展规律,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等有害生物滋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因地制宜,经5
DB33/T2252010
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害,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充许的经济阈值下,将农药残留降低到标准规定的范围。6.6.2农业防治
按NY/T5018的要求进行。
6.6.3物理防治
按NY/T5018的要求进行。
6.6.4生物防治
按NMIT5018要求进行。
6.6.5化学防治
6.6.5.1加强病虫测报,做好虫情调查,按制订的主要害虫防治指标,严格掌握防治适期,降低农药用量,提倡一药多治或农药的合理混用。6.6.5.2提倡对症施药,低容量喷雾,一般蓬面害虫,实行蓬面扫喷,茶丛中下部害虫侧位低容量喷雾。
6.6.5.3严格按照B4285、BT8321(所有部分)的要求控制施药量与安全间隔期。6.6.5.4有限制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6.6.5.5农药品种不应选择国家农业部公告明令禁止在茶园中使用的农药。6.6.5.6提倡茶季结束后用石硫合剂封园,以减少次年病虫的发生量。6.6.5.7主要茶树病虫害防治方法参照附录A。7鲜叶与加工
7.1鲜叶
7.1.1鲜叶采摘
7.1.1.1开化龙顶茶鲜叶应按要求分级采摘,先发先采,后发后采。7.1.1.2鲜叶质量的基本要求是:芽叶完整,色泽鲜绿,新鲜,勺净,无鳞片、鱼叶、单片、紫芽、冻害叶、病虫害叶,无红变指痕。7.1.2鲜叶分级
7.1.2.1开化龙顶茶(条形)鲜叶按表4分级表4开化龙顶茶(条形)鲜叶分级级别
质量要求
单芽,嫩绿油亮,粗壮饱满,匀齐完整一芽一叶,芽叶匀齐粗壮,新鲜芽一叶为主,含少量一芽二叶初展(20%以下),芽叶完整,勾净一芽一叶为主,一芽二叶较多(不得超过50%),芽叶完整7.1.2.2开化龙顶茶(卷曲形)和(扁形)鲜叶按表5分级。表5开化龙顶茶(卷曲形)和(扁形)鲜叶分级级别
质量要求
芽一叶,芽叶完整,匀净
DB33/T225—2010
芽一叶为主,含少量一芽二叶初展(20%以下),芽叶嫩绿、匀齐粗壮一芽一叶为主,含少量一芽二叶初展(50%以下),芽叶完整,匀净芽一叶为辅,一芽二叶为主(50%以上),芽叶勾整,新鲜7.1.2.3低于4级及劣变鲜叶,不宜作为开化龙顶茶原料验收加工。7.1.2.4鲜叶运输时,应用清洁、透气良好的篮、篓进行盛装,不宜紧压,不宜用布袋、塑料装等不通气的物件盛装,防止发热红变。7.1.2.5运输工具应清洁卫生,运输时避免日晒雨淋,并不应与有异味、有毒的物品混装。7.1.2.6鲜叶采摘后4h内应送到加工厂。7.1.2.7鲜叶盛装、运输、贮存中,应轻放、轻翻、禁压,以减少机械损伤。7.2加工
7.2.1环境质量要求
加工场所环境空气质量应符合B3095中规定的三级标准的要求。7.2.2加工场所
加工场所(加工厂)符合DB33/T479中的要求。7.2.3开化龙顶茶加工工艺规程
7.2.3.1开化龙顶茶(条形)加工工艺规程参见附录B。7.2.3.2开化龙顶茶(卷曲形)加工工艺规程参见附录C7.2.3.3开化龙顶茶(扁形)加工工艺规程参见附录D7.2.4设备及人员要求
7.2.4.1加工设备应符合N/T5019的规定。7.2.4.2加工设备清洗水应符合GB5749规定。7.2.4.3参与茶叶加工的人员应持有健康证,持证上岗。8质量要求
开化龙顶茶的质量要求符合附录E规定。9标志、包装、运输、贮存与保鲜9.1标志
9.1.1开化龙顶茶包装标签应符合B7718的规定,其标签要醒目、整齐、规范、清晰、持久。7
DB33/T2252010
9.1.2产品销售在包装上标明下列内容:a)产品名称;
b)生产单位、地址:
c)生产日期、批号;
d)“开化龙顶”商标、证明商标标志、地理标志、企业商标:e)QS标志、质量等级:
f)保质期;
g)净含量:
h)产品标准号。免费标准bzxz.net
9.1.3包装箱上应标明“怕湿”、“怕压”图示标志,其标志图示应符合B/T191的规定。9.2包装
9.2.1包装应符合牢固、整洁、防潮、美观的要求。9.2.2茶叶包装材料符合食品卫生要求,应符合SB/T10035的规定。9.2.3单件定量包装的净含量负偏差应符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5)第75号令《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9.3运输
9.3.1运输工具应清洁卫生,干燥无异味,不应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按SB/T10037的规定执行。
9.3.2运输时应稳固、防雨、防潮、防曝晒。装卸时应轻装轻卸,防止挤压、碰撞。9.4购存与保鲜
9.4.1库房要求
9.4.1.1库房清洁、无异气味、远离有毒、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9.4.1.2库房干燥,配有降温装置。9.4.1.3避光、库房内无直射光。9.4.2库房管理
9.4.2.1堆放整齐有序、堆放高度视容器耐压情况,一般可堆放4层~5层。9.4.2.2库房内宜长期保持温度10℃以下,相对湿度50%以下,定期检查贮存情况,库房温度每日检查一次,库房内茶叶品质定期检查,保证在出库时,符合开化龙顶茶质量要求,8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地方标准标准计划
- DB37/T3469.2-2018 农村垃圾分类与处理技术规范 第2部分:生产垃圾
- DB36/1101.2-2019 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 第2部分:有机化工行业
- DB33/T2252-2020 居住出租房屋旅馆式管理规范
- DB33/T2251-2020 网络订餐配送操作规范
- DB31/379-2015 在用压燃式发动机汽车加载减速法排气烟度排放限值
- DB53/T277.28-2008 陆良优质烤烟综合标准 第28部分:烟叶质量追踪
- DB33/T2249.1-2020 农村信用建设规范 第1部分:农户信用信息管理
- DB33/T2091-2018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规范
- GB/T15144-2020 IEC 60929 :2015 管形荧光灯用交流和/或直流电子控制装置性能要求
- DB53/T277.18-2008 陆良优质烤烟综合标准 第18部分:植烟土壤取样方法
- DB62/T1743-2008 庆阳市欧美杨(107号、108号)育苗栽培技术规范
- DB62/T1742-2008 庆阳市油松种实害虫综合防治规程
- DB65/T2938-2009 无公害食品 阿魏菇出菇菌袋废料处理技术规程
- DBl2/T040-2007 天津市科学技术档案整理规则
- DB65/T2927-2009 无公害食品 阿魏菇原生态产地环境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