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标准下载网!

【电力行业标准(DL)】 电蓄冷(热)和热泵系统现场测试规范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9-01 16:00:41
  • DL/T359-2010
  • 现行

基本信息

  • 标准号:

    DL/T 359-2010

  • 标准名称:

    电蓄冷(热)和热泵系统现场测试规范

  • 标准类别:

    电力行业标准(DL)

  • 标准状态:

    现行
  • 发布日期:

    2010-05-01
  •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
  • 下载格式:

    .rar .pdf
  • 下载大小:

    8.94 MB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 标准价格:

    0.0 元
  • 出版日期:

    2010-10-01

其他信息

标准简介标准简介/下载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DL/T 359-2010 电蓄冷(热)和热泵系统现场测试规范 DL/T359-2010

标准内容标准内容

部分标准内容:

ICS29.240.99
备案号:28989-2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359—2010
电蓄冷(热)和热泵系统现场测试规范Field testing criterion of electric thermal storageand heatpump system2010-05-24发布
国家能源局
2010-10-01实施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测试准备.
5测试方法…
6测试项目及测点要求
7测试报告·
附录A(规范性附录)
附录B(资料性附录)
附录C(资料性附录)
机组、辅助用电设备电功率和用电量估算方法测试报告中的表格
现场测试的计算指标
附录D(资料性附录)·测试报告封面的范本格式,DL/T359—2010
DL/T359—2010
本标准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2008年行业标准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8]1242号)的安排制定。
鉴于电蓄冷(热)和热泵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建筑物供热、供冷、生活热水和生产工艺冷(热)供应等领域,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提高上述系统设计、施工和经济运行水平,提高供冷供热系统用能效率和确保降耗减排目标的实现,有必要对已投入商业运行一年以上的系统进行现场运行测试,并根据实测运行数据计算得到的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对系统做出准确评价和分析。为了保障现场测试的科学性、测试数据的规范性和计算结果的准确性,特制定本标准。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C和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电力行业供用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电力公司、清华大学、杭州华电华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交通大学。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仁武、纪洪、王清勤、钮文洁、赵晓宇、鲁俊岭、夏鑫、贾俊国、林宏宇、曹重、张志翔、叶水泉、赵庆珠、袁东立、郭庆沅、王鹤、刘宣。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1号,100761)。
1范围
电蓄冷(热)和热泵系统现场测试规范DL/T359—2010
本标准规定了应用电蓄冷(热)和热泵技术的集中空气调节(采暖)、生活热水和生产工艺冷(热)供应系统工程中冷(热)源部分能源使用效率和移峰效果的现场测试与分析的相关内容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民用和工业建筑冷(热)供应工程中冷(热)源部分的现场测试。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1032三相异步电动机试验方法GB/T13468泵类系统电能平衡的测试与计算方法GB/T18883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T19409
水源热泵机组
GB/T19412
蓄冷空调系统的测试和评价方法GB50155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术语标准DL409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电力线路部分)JB/T7249制冷设备术语
3术语和定义
GB50155、JB/T7249、GB/T19409和GB/T19412所确立的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电制冷(热)机组electricrefrigerationorheatingunit所有用电驱动的制冷(热)设备。包括电动制冷机组、电热泵机组和电锅炉。3.2
蓄冷(热)装置thermalstoragedevice能够蓄存冷(热)量的装置。由蓄冷(热)设备及附属阀门、配管、传感器等相关附件组成。3.3
蓄冷(热)系统thermalstoragesystem能够利用显热和潜热蓄存能量并能够在需要时释放出能量的系统。蓄冷(热)系统由蓄冷(热)装置和蓄冷(热)循环泵组成。
冷(热)源系统coolingandheatingsourcesystem对于应用蓄冷(热)技术的系统而言,由电制冷(热)机组、蓄冷(热)装置、板式换热器和辅助用电设备组成。对于未应用蓄冷(热)技术的系统而言,由电制冷(热)机组、板式换热器和辅助用电设备组成。
DL/T359—2010
正式测试周期formaltestingperiod用于分析和评价系统运行情况和运行效果的一个现场测试时间段。时间段长度一般为24h或24h的整数倍。
初始循环测试周期initialcircletestingperiod现场正式测试开始前的一个周期(一般为24h),系统应提前运行,目的是使蓄冷(热)装置和介质处在正常运行的参数状态。
冷(热)源系统能效比energyefficiencyratioofcoolingorheatingsourcesystem测试周期内,整个冷(热)源系统累计供冷(热)量与累计耗电量之比。3.9
测试代表日testingtypicalday
工程实测时选定的日期。通常应在地区最冷(热)月份中选定室外气象参数接近于设计条件的日期系统负荷在设计负荷的60%以上,机组负荷在额定负荷的80%以上。对于部分应用蓄冷(热)技术的系统工程,鉴于蓄冷(热)一般是从前夜低谷时段开始,应记录为释冷(热)期所在日或测试日期区间。3.10
测试周期最大转移高峰负荷(电工值)maximumofpeakloadshiftingduringthetestingperiod在实测周期内地区电网的高峰时段,应用电蓄冷(热)技术时冷(热)源系统的供冷(热)负荷(kW)与同时点供冷(热)机组的制冷(热)负荷之差最大值所对应的电功率值,单位为干瓦(kW)。3.11
实测单位面积供冷(热)量fieldtestingcoolingorheatingsupplyofunitarea被测试工程冷(热)源系统实测提供冷(热)量(用于室内空气调节或采暖部分)与实际供冷(热)建筑面积之比,单位为千瓦时/平方米(kWh/m2)。4测试准备
4.1人员
测试人员应满足以下条件:
a)测试人员应由熟悉本标准并有测试经验的热工及电气专业人员组成。b)测试过程中测试人员不宜变动。4.2测试准备条件
现场测试前,测试单位应根据本标准的有关规定,先对拟测试工程的有关资料进行查阅、整理,并对现场进行勘查,在此基础上制定测试大纲。注:根据实际工程情况,资料查阅一般包括本条所列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如工程没有应用蓄冷(热)技术,则相应没有该类查阅内容。以下章节的测试方法、内容等同理。4.2.1主要查阅内容
4.2.1.1测试工程概况
对测试工程应查阅以下内容:
a)工程地点、应用类型、建筑保温结构、空调和/或采暖区域建筑面积、投运时间。b)工程类型,如热泵、热泵+蓄冷(热)、电制冷机组+蓄冷、电制热锅炉+蓄热等。其中,热泵工程应注明具体类型,如地理管地源热泵、地下水地源热泵、地表水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DL/T359—2010
e)工程全套竣工图纸,包括建筑图,设备图,给排水图,电气一、二次接线图。f)
工程设计冷(热)负荷。
设计日负荷图或表格。
系统的调试说明书和不少于48h的连续调试记录。h)
正式运行期间,每个供冷(热)季节所发生的冷(热)费,一般应包括系统运行人工费、管理费(含维修费、折旧、税金)、载冷剂补液费、电费等。与传统供冷(热)技术相比,工程初投资超支额。其中,传统供冷技术一般指常规电制冷技术或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技术;传统供热技术一般指城市集中供热:初投资超支额可取工程立项时设计单位计算给出的数值。
k)工程实际获得的各种优惠政策,包括政府补贴、银行贴息、税率优惠等。1)系统连接及控制方式。
m)系统运行控制策略。
4.2.1.2电制冷(热)机组
对电制冷(热)机组应查阅以下内容:a)机组类型,如热泵机组(风冷、水冷等)、制冷机组(风冷、水冷等)、电制热锅炉等:b)
机组的型号、生产厂家、出厂日期、主要技术参数(制冷量和制热量及对应的电功率、额定工况机组性能系数、机组效率曲线)和数量制冷剂、载冷剂的种类和浓度(浓度需要注明是体积浓度还是质量浓度)。4.2.1.3蓄冷(热)装置
应用蓄冷(热)技术的系统工程应查阅以下内容:a)蓄冷(热)系统原理图:
b)蓄冷(热)装置外形尺寸、基本构造、设计容量;c)蓄冷(热)介质和类型,如水蓄冷(热)、冰盘管型蓄冰(金属盘管、塑料盘管,外融冰、内融冰)、封装式(冰球、冰板式)蓄冰、冰片滑落式蓄冰、冰晶式蓄冰等。4.2.1.4冷(热)源系统辅助用电设备冷(热)源系统辅助用电设备查阅内容包括:a)泵类设备的功能类型,如冷却水循环泵、冷(热)水循环泵、补水泵、乙二醇循环泵、乙二醇补液泵等;
b)泵类设备的型号、生产厂家、出厂日期、主要技术参数(流量、扬程、轴功率、配用电功率)和使用数量及备用数量:
冷却塔(蒸发冷却的水冷机组)的主要技术参数(循环水流量、水压、进出水温度、电动机和风机相关参数)和数量:
d)换热器类型、最高运行压力和温度。4.2.2其他查阅内容
除上述内容外,还应查阅以下内容:a)测试工程所在地区的电力峰、谷、平时段划分及该工程不同时段执行的电价;b)测试工程所在地区集中供冷(热)方式下单位建筑面积供冷(热)收费标准:c)测试工程所在地区对应用电蓄冷(热)技术、热泵技术工程的优惠政策。4.3测试大纲
测试大纲的内容应包括:
a)测试任务和要求;
b)测试项目及内容;
DL/T359—2010
e)测试进度安排等。
4.4其他
a)测试前后应对所用仪表加以检查。b)测试前应做好事故预想,并制定测试过程的安全保障措施。5测试方法
5.1一般要求
5.1.1测试周期
测试周期应满足下列要求:
a)完整的测试过程应包括至少一个初始循环测试周期和一个正式测试周期;其中,冷热兼供系统应分冬、夏两季进行测试。
每个测试周期的原始数据均应记录。对于应用蓄冷(热)技术的系统,一个测试周期内应保证冷(热)源系统实现蓄冷(热)循环c
和释冷(热)循环的完整过程,并且蓄冷(热)循环应在释冷(热)循环之前完成。5.1.2测试数据记录时间间隔
现场测试时,数据采集和记录的时间间隔至多为15min。5.1.3同步测量
现场测试应采取一定技术措施控制各测试仪表,如用电信息采集终端等,保证数据实时采集的同步性。
5.1.4重新测试
如果测试的原始数据不合理,例如,测试周期的某半小时内能量不守恒并且冷热量不平衡率大于10%,应对系统重新进行测试。
5.2测试仪表的要求
测试中采用的仪表应满足下列要求:a)测试仪表的准确度要求如表1所示。表1测试仪表的准确度要求下载标准就来标准下载网
超声波流量计
温湿度测量仪
电能测试仪表
电工测试仪表
压力测试仪表
其他测试仪表
测试仪表的量程应满足现场工程实际需要。误
差(准确度)
±1.5%读数
士0.3℃(土5%RH,RH为相对湿度)±0.5%
现场测试使用的仪表均应经过计量检定或校准,并在有效期内。测试仪表应能进行对时,带有时钟的测试仪表24h时钟走时误差应小于1s。d)
测试仪表应具有数据存储功能,至少能够保存7天的测试数据。测试仪表正常工作的适用条件应满足工程现场测试环境的要求。5.3系统正常工作状态要求
系统正常工作状态应满足下列要求:DL/T359—2010
a)用于空气调节(采暖)的系统工程,典型房间的室内温度指标应满足相关标准要求。b)机组的制冷(热)量应能够满足设计运行工况要求。5.4蓄冷(热)系统现场测试条件的特殊要求蓄冷(热)系统的运行工况一般分为蓄冷(热)工况、释冷(热)工况、主机供冷(热)工况及其多种组合工况。不同工况下各设备的状态和参数可能变化很大,注意分段测试、记录。蓄冷(热)系统现场测试条件的特殊要求如下:a)对于应用蓄冷(热)技术的系统,应在初始循环测试周期内将所蓄冷(热)量全部释放,以避免影响正常测试周期结果分析的准确性。所蓄冷(热)量全部释放的标准应符合GB/T19412的要求。
b)蓄冷(热)系统现场测试的每个测试周期应与所在空调(采暖)系统运行规律相适配。5.5现场测试条件要求
现场测试应具备下列条件:
a)被测试系统工程的产权单位、建设单位和运行单位应给予必要的现场配合,并提供必要的电气、热工图纸和资料。
b)现场测试应在测试代表日进行。c)现场电气部分测试应遵守DL409及其他电气安全作业规定的要求。6测试项目及测点要求
6.1测试项目和记录数据
6.1.1电制冷(热)机组
应分别按照机组在蓄冷(热)和正常供冷(热)不同运行状态下进行测试,并记录下列数据:a)测试周期运行的每台机组进水或出水流量;b)测试周期运行的每台机组进出水温度c)测试周期运行的每台机组的有功功率:d)测试周期运行的每台机组的用电量;e)机组启停时间和台数。
6.1.2蓄冷(热)装置
应测试和记录下列数据:
a)进水或出水流量:
b)进出水温度:
c)蓄冷(热)装置周围的环境温度。6.1.3冷(热)源系统供回水总管以及各个回路应测试和记录下列数据:
a)系统总管的供回水流量与供回水温度:b)空调(采暖)系统的供回水流量与供回水温度;c
生活热水系统的供回水流量与供回水温度;d)为生产工艺提供的供回水流量与供回水温度。6.1.4冷(热)源系统辅助用电设备辅助用电设备应分类单独测量以下信息:a)每类辅助用电设备的有功功率;DL/T359—2010
6.1.5其他
除测试和记录上述数据外,还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测试其他有关数据:a)对于空调(采暖)用供冷(热)的系统,应同期测试室外与典型房间室内温度:对于生产工艺冷(热)供应的系统,其中涉及室内空气调节的,也应测试室外和室内温度;室内温度测试方法可参考GB/T18883。
b)泵类设备的效率可根据用户及有关方面要求,按照GB/T13468和GB/T1032的规定进行测算。c)对于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应同步测试各抽水井和回灌水井的水流量和温度。6.2测点布置要求
6.2.1冷(热)源系统热工参数测点测点应选择电制冷(热)机组、蓄冷(热)装置和冷(热)源系统的入口与出口处。a)流量测点距离被测机组、装置和系统的直管段长度应同时符合GB/T19412和测试仪表的要求。b)温度测点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安装在被测机组、装置、系统入口和出口的温度热井(温度测孔)中,并应进行油封,以保证能真实反映出所测机组、装置和系统的实际进出水温度。6.2.2冷(热)源系统电气参数测点测点选择应能对电制冷(热)机组、蓄冷(热)装置、冷(热)源系统辅助用电设备的电气参数进行测量和计算。具体要求如下:a)宜选择在整个工程系统的配电柜上,分别接到机组、泵等用电设备的配电出线上。b)每台机组应单独进行测量。
c)系统中各类辅助用电设备也应单独测量。d)如果现场不具备对机组或辅助用电设备进行单独测量的条件,可根据运行单位系统运行日志记录(如冷却水循环泵运行电流值)和设备铭牌技术参数进行估算。估算方法应按照附录A进行。e)如运行单位系统无运行日志记录,应采用钳式电流表等仪器仪表进行测试,并每小时记录测试值。钳式电流表等仪器仪表的准确度应满足5.2的要求。6.2.3环境温度参数测点
对温度参数的测点布置应满足下列要求:a)室外温度测点应避免阳光直射或周围其他热源的辐射影响,测试仪表应避免被雨雪淋湿。b)典型房间的室内温度测点应避免直对供冷(热)的风口,避免阳光直射。c)蓄冷(热)装置周围环境温度测点应在距离装置保温结构外表面1m处。7测试报告
7.1完成时限
现场测试完成后,测试单位应在四周内进行测试分析,给出结论,并撰写测试报告,交委托部门和被测试单位。
7.2报告封面
报告封面应包括下列内容:
a)报告编号;
b)测试工程名称;
c)工程地址;
d)测试委托单位;
e)测试单位及公章;
测试报告审核人、测试人员;
g)报告日期。
a)测试依据。
测试任务和目的要求。
工程概况说明。
测试项目及内容,包括测试数据、分析判断依据。d)
测试时间及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湿度。e)
系统设计数据综合表(格式参见附录B的B.1)。g)
测点布置图、测量仪表说明(格式参见附录B的B.2)及测试步骤。DL/T359-2010
测试工况说明(包括系统运行控制策略,格式参见附录B的B.3和B.4)和分析。h)
系统测试原始数据和计算结果综合表(计算方法参见附录C,格式参见附录B的B.5~B.9)及分析。
系统测试曲线和分析,以下曲线的横坐标均为时间:j
1)测试周期电制冷(热)机组制冷(热)负荷和机组用电负荷随时间变化曲线,其中,实测计算得到的机组瞬时制冷(热)负荷及机组用电负荷分别为主、次纵坐标,纵坐标单位为kw;
2)测试周期电制冷(热)机组进、出水温度和流量随时间变化曲线,纵坐标单位为℃和m/h:3)测试周期蓄冷(热)装置蓄冷(热)期进、出水温度和流量随时间变化曲线,纵坐标单位为℃和m/h;
4)测试周期蓄冷(热)装置释冷(热)期进、出水温度和流量随时间变化曲线,纵坐标单位为℃和m/h;
5)测试周期冷(热)源系统供冷(热)负荷和系统总用电负荷随时间变化曲线,其中,实测计算得到的系统瞬时供冷(热)负荷及系统总用电负荷分别为主、次纵坐标,纵坐标单位为kw;
6)测试周期冷(热)源系统末端供、回水温度和流量随时间变化曲线,纵坐标单位为℃和m/h。
k)测试结果汇总表和分析(格式参见附录B的B.10和B.11)。1)经济运行分析表和分析(格式参见附录B的B.12)。m)测试结论及建议。
7.4报告封面格式
测试报告封面范本格式参见附录D。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电力行业标准(DL)标准计划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 返回顶部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