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标准下载网!

【国家标准(GB)】 耳穴名称与定位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10-12 09:29:53
  • GB/T13734-2008
  • 现行

基本信息

  • 标准号:

    GB/T 13734-2008

  • 标准名称:

    耳穴名称与定位

  • 标准类别:

    国家标准(GB)

  • 标准状态:

    现行
  • 发布日期:

    2008-04-23
  • 实施日期:

    2008-07-01
  •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
  • 下载格式:

    .rar.pdf
  • 下载大小:

    11.30 MB

标准分类号

  • 标准ICS号:

    医药卫生技术>>11.020医学科学和保健装置综合
  • 中标分类号:

    医药、卫生、劳动保护>>医药>>C10医药综合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 页数:

    66页
  • 标准价格:

    42.0 元
  • 出版日期:

    2008-07-01
  • 计划单号:

    20065929-T-468

其他信息

  • 首发日期:

    1992-10-16
  • 起草人:

    周立群、赵百孝
  • 起草单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等
  • 归口单位:

    中国针灸学会
  • 提出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发布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 主管部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相关标签:

    名称 定位
标准简介标准简介/下载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规定了人体耳穴的名称和耳穴的标准定位。本标准适用于耳穴名称和定位。 GB/T 13734-2008 耳穴名称与定位 GB/T13734-2008

标准内容标准内容

部分标准内容:

ICS11.0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3734—2008
代替GB/T13734—1992
耳穴名称与定位
Nomenclature and location of auricular points2008-04-23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8-07-01实施
GB/T13734—2008
2术语和定义
耳郭方位术语
2.2耳郭表面解剖名称及有关术语3耳穴名称与定位的说明
耳穴名称与定位
耳轮穴位
耳舟穴位
对耳轮穴位
三角窝穴位
耳屏穴位
对耳屏穴位
耳甲穴位
耳垂穴位
耳背穴位
耳根穴位:
附录A(规范性附录)
附录B(规范性附录)
附录C(规范性附录)
附录D(资料性附录)
参考文献
耳穴中文名称索引
耳穴名称与定位命名原则及定位原则耳郭基本标志点、线的划定及耳郭分区说明耳穴名称与定位文献考
GB/T13734—2008
本标准代替GB/T13734一1992《耳穴名称与部位》,与GB/T13734一199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修改标准名称《耳穴名称与部位》为《耳穴名称与定位》;将GB/T13734—1992中“图例”调整为\图示”本标准的附录A;GB/T13734—1992的附录A);增加耳穴名称与定位的命名原则、定位原则(本标准的附录B);将GB/T13734一1992中“耳郭基本标志线的划定”,“耳郭标志点、线的设定”,“耳郭分区说明”调整为规范性附录C(本标准的附录C;GB/T13734一1992的第4章、第5章、第6章);增加“4.1.6耳尖前”,“4.1.8耳尖后”;调整GB/T13734一1992“术语和定义”中以下术语的描述:1)“后方”(本标准的2.1.4;GB/T13734—1992的2.4)2)
“下方”(本标准的2.1.6;GB/T13734—1992的2.6);3)
“耳轮”(本标准的2.2.1.2.1;GB/T13734—1992的3.1.2a);“耳轮脚棘”(本标准的2.2.1.2.3;GB/T13734—1992的3.1.2c);耳轮结节”(本标准的2.2.1.2.5;GB/T13734—1992的3.1.2e);6)“对屏尖”(本标准的2.2.1.8.2;GB/T13734—1992的3.1.8b);调整GB/T13734一1992“标准耳穴名称与部位”中以下定位的描述:“交感”(本标准的4.3.7;GB/T13734—1992的7.3.7);1)
“内分泌”(本标准的4.7.21;GB/T13734—1992的7.7.21);2)
“上耳根”(本标准的4.10.1;GB/T13734—1992的7.10.1);3)
“下耳根”(本标准的4.10.3;GB/T13734—1992的7.10.3);修改GB/T13734一1992图12的耳背穴位编码R2、R3与所代表穴位的位置对应关系(本标准附录A的图A.12;GB/T13734—1992的图12);增加GB/T13734一1992图14、图15的扁桃体穴区中的分区线,使穴区与分区对应更明确(本标准附录A的图A.14,图A.15;GB/T13734—1992的图14、图15);增加有关耳穴名称和定位沿革的文献资料(本标准附录D)及参考文献(本标准的参考文献)。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本标准由中国针灸学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针灸学会耳穴诊治专业委员会。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立群、赵百孝。本标准参加起草人:刘姗姗、刘清国、王小红。本标准于1992年10月首次发布。1范围
耳穴名称
本标准规定了人体耳穴的名称和耳穴的标准定位。本标准适用于耳穴名称与定位。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耳郭方位术语
耳郭正面
front of the auricle
耳郭的前外侧面,见图A.1。
back oftheauricle
耳郭背面
耳郭的后内侧面,统称耳背,见图A.2。2.1.3
anterior
耳郭近面频的一侧,见图A.1,图A.2。2.1.4
posterior
耳郭近乳突的一侧,见图A.1.图A.2。2.1.5
superior
耳郭近头顶项的一侧,见图A.1.图A.2。2.1.6
inferior
耳郭近肩的一侧,见图A.1,图A.2。2.1.7
medial
耳郭近正中矢状面的一侧,见图A.3。2.1.8
lateral
耳郭远正中矢状面的一侧,见图A.3。2.2耳郭表面解剖名称及有关术语2.2.1耳郭正面
2.2.1.1耳垂
2.2.1.1.1
耳郭下部无软骨的部分,见图A.4。GB/T13734—2008
GB/T13734—2008
2.2.1.1.2
耳垂前沟
anteriorgrooveoftheearlobe
耳垂与面部之间的浅沟,见图A.4。2.2.1.2耳轮
2.2.1.2.1
耳郭外侧边缘的卷曲部分,见图A.4。2.2.1.2.2
耳轮脚
helixcrus
耳轮深入耳甲的部分,见图A.4。2.2.1.2.3
耳轮脚棘
spine of the helix crus
耳轮脚和耳轮之间的隆起,见图A.4。2.2. 1.2. 4
耳轮脚切迹
notch of the helix crus
耳轮脚棘前方的凹陷处,见图A.4。2.2.1.2.5
helix tubercle
耳轮结节
耳轮外上方的膨大部分,见图A.4。2.2.1.2.6
耳轮尾
helix cauda
耳轮向下移行于耳垂的部分,见图A.4。2.2.1.2.7
轮垂切迹
helix-lobenotch
耳轮和耳垂后缘之间的凹陷处,见图A.4。2.2.1.2.8
耳轮前沟
anteriorgrooveof thehelix
耳轮与面部之间的浅沟,见图A.4。2.2.1.3对耳轮
2.2.1.3.1
对耳轮
antihelix
与耳轮相对呈“Y”字形的隆起部,由对耳轮体、对耳轮上脚和对耳轮下脚三部分组成,见图A.4。2.2.1.3.2
bodyof antihelix
对耳轮体
对耳轮下部呈上下走向的主体部分,见图A.4。2.2.1.3.3
对耳轮上脚
superior antihelix crus
对耳轮向上分支的部分,见图A.4。2.2.1.3.4
对耳轮下脚
inferior antihelix crus
对耳轮向前分支的部分,见图A.4。2
2.2.1.3.5
antihelix-antitragusnotch
轮屏切迹
对耳轮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处,见图A.4。2.2.1.4耳舟
耳舟scapha
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沟,见图A.4。2.2.1.5三角窝
三角窝triangularfossa
对耳轮上、下脚与相应耳轮之间的三角形凹窝,见图A.4。2.2.1.6耳甲
2.2.1.6.1
concha
GB/T13734—2008
部分耳轮和对耳轮、对耳屏、耳屏及外耳门之间的凹窝。由耳甲艇、耳甲腔两部分组成,见图A.4。2.2.1.6.2
耳甲艇
cymbaconcha
耳轮脚以上的耳甲部,见图A.4。2.2.1.6.3
耳甲腔
cavum concha
耳轮脚以下的耳甲部,见图A.4。2.2.1.7耳屏
2.2.1.7.1
tragus
耳郭前方呈瓣状的隆起,见图A.4。2.2. 1.7.2
屏上切迹
supratragicnotch
耳屏与耳轮之间的凹陷处,见图A.42.2.1.7.3
apexoftheuppertragus
上屏尖
耳屏游离缘上隆起部,见图A.4。2.2.1.7.4
下屏尖
apex of the lower tragus
耳屏游离缘下隆起部,见图A.4。2.2.1.7.5
耳屏前沟
anterior groove of the tragus耳屏与面部之间的浅沟,见图A.4。2.2.1.8对耳屏
2.2.1.8.1
对耳屏
antitragus
耳垂上方、与耳屏相对的瓣状隆起,见图A,4。2.2.1.8.2
对屏尖
apex of the antitragus
对耳屏游离缘隆起的顶端,见图A.4。3
GB/T13734—2008
2.2.1.8.3
屏间切迹intertragicnotch
耳屏和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处,见图A.4。2.2.1.9外耳门
外耳门orificeof the externalauditorymeatus耳甲腔前方的孔穷,见图A.4。
2.2.2耳郭背面
back of thehelix
耳轮背面免费标准bzxz.net
耳轮背部的平坦部分,见图A,5。2.2.2.2
back of the helix cauda
耳轮尾背面
耳轮尾背部的平坦部分,见图A.5。2.2.2.3
back of theear lobe
耳垂背面
耳垂背部的平坦部分,见图A.5。2.2.2.4
耳舟隆起
prominenceofthescapha
耳舟在耳背呈现的隆起,见图A.5。2.2.2.5
三角窝隆起
prominence of the triangular fossa三角窝在耳背呈现的隆起,见图A.5。2.2.2.6
prominence of thecymba concha耳甲艇隆起
耳甲艇在耳背呈现的隆起,见图A.5。2.2.2.7
耳甲腔隆起
prominence of the cavum concha耳甲腔在耳背呈现的隆起,见图A.5。2.2.2.8
对耳轮上脚沟
groove of the superior antihelix crus对耳轮上脚在耳背呈现的凹沟,见图A.5。2.2.2.9
对耳轮下脚沟
groove of the inferior antihelix crus对耳轮下脚在耳背呈现的凹沟,见图A.5。2.2.2.10
对耳轮沟
groove of the antihelix
对耳轮体在耳背呈现的凹沟,见图A.52.2.2.11
groove of the helix crus
耳轮脚沟
耳轮脚在耳背呈现的凹沟,见图A.5。2.2.2.12
对耳屏沟
grooveof theantitragus
对耳屏在耳背呈现的凹沟,见图A.5。4
2.2.3耳根
superior auricular root
上耳根
耳郭与头部相连的最上处,见图A,5。2.2.3.2
下耳根
inferiorauricularroot
耳郭与头部相连的最下处,见图A.5。3耳穴名称与定位的说明
下列说明适用于耳穴名称与定位:规定耳穴名称与定位的命名原则和定位原则,见附录B。a)
GB/T13734—2008
划定耳郭基本标志线,设定耳郭标志点、线,对耳郭进行分区,见附录C及图A.6~图A.13。b)
耳穴曾用名、并用名及沿革文献,参见附录D。d)
耳穴名称与定位书写格式为:耳穴中文名称汉语拼音看穴位分区编号
e)耳穴名称与定位见图A.14~图A.17。4耳穴名称与定位
4.1耳轮穴位
4.1.1耳中
erzhong(HX,)
在耳轮脚处,即耳轮1区
zhichang(HX2)
4.1.2直肠
在耳轮脚棘前上方的耳轮处,即耳轮2区。niaodao(HX,)
4.1.3尿道
在直肠上方的耳轮处,即耳轮3区4.1.4外生殖器
waishéngzhiqi(HX)
在对耳轮下脚前方的耳轮处,即耳轮4区。4.1.5肛门gangmén(HXs)
在三角窝前方的耳轮处,即耳轮5区。4.1.6耳尖前erjianqian(HX。)在耳郭向前对折上部尖端的前部,即耳轮6区4.1.7耳尖erjian(HXg.7;)
在耳郭向前对折的上部尖端处,即耳轮6、7区交界处。4.1.8耳尖后érjianhou(HX,)在耳郭向前对折上部尖端的后部,即耳轮7区4.1.9结节jiéjié(HX.)
在耳轮结节处,即耳轮8区。
4.1.10轮1lunyi(HX.)
在耳轮结节下方的耳轮处,即耳轮9区2lner(HX)
4.1.11轮2
在轮1区下方的耳轮处,即耳轮10区。a大写字母标示该穴位所在解剖分区英文缩写;下标数字为该穴位所在分区编号;下标字母代表含义分别为:i一两穴区交界,a一该穴区前端,P一该穴区后缘,1一该穴区下缘,u一该穴区上缘。5
GB/T13734—2008
3lnsanHX,)
在轮2区下方的耳轮处,即耳轮11区。4.1.13轮4Insi(HX2)
在轮3区下方的耳轮处,即耳轮12区。4.2耳舟穴位
zhr(SF,)
在耳舟上方处,即耳舟1区。
4.2.2腕wan(SF2)
在指区的下方处,即耳舟2区。
4.2.3风溪
fengxi(SF1.2)
在耳轮结节前方,指区与腕区之间,即耳舟1、2区交界处。4.2.4肘zhou(SF)
在腕区的下方处,即耳舟3区。
4.2.5肩jian(SF4.5)
在肘区的下方处,即耳舟4、5区。骨suogu(SF)
4.2.6锁骨
在肩区的下方处,即耳舟6区
4.3对耳轮穴位
4.3.1跟gen(AH,)
在对耳轮上脚前上部,即对耳轮1区。4.3.2趾zhi(AH2)
在耳尖下方的对耳轮上脚后上部,即对耳轮2区4.3.3踝hui(AH)
在趾、跟区下方处,即对耳轮3区。4.3.4膝×I(AH)
在对耳轮上脚中1/3处,即对耳轮4区。4.3.5髋kuan(AHs)
在对耳轮上脚的下1/3处,即对耳轮5区。4.3.6坐骨神经zuogushénjing(AH.)在对耳轮下脚的前2/3处,即对耳轮6区。4.3.7交感
jiaogdn(AHea)
在对耳轮下脚前端与耳轮内缘交界处,即对耳轮6区前端。4.3.8臀tun(AH,)
在对耳轮下脚的后1/3处,即对耳轮7区4.3.9腹
复fu(AH)abdomen
在对耳轮体前部上2/5处,即对耳轮8区。4.3.10
yaodizhut(AHg)
在腹区后方,即对耳轮9区
xiong(AHa)
4.3.11胸
在对耳轮体前部中2/5处,即对耳轮10区。xiongzhuT(AH)
在胸区后方,即对耳轮11区。
4.3.13颈
jng(AH)
在对耳轮体前部下1/5处,即对耳轮12区。jingzhuT(AH)
4.3.14颈椎
在颈区后方,即对耳轮13区。
4.4三角窝穴位
4.4.1角窝上jiaowoshang(TF,)在三角窝前1/3的上部,即三角窝1区。neishengzhiqi(TF2)
4.4.2内生殖器
在三角窝前1/3的下部,即三角窝2区。4.4.3角窝中jiaowozhong(TF)在三角窝中1/3处,即三角窝3区。4.4.4神门shénmen(TF4)
在三角窝后1/3的上部,即三角窝4区。4.4.5盆腔
penqiang(TFs)
在三角窝后1/3的下部,即三角窝5区。4.5耳屏穴位
4.5.1上屏shangping(TG,)
在耳屏外侧面上1/2处,即耳屏1区。4.5.2下屏xiaping(TG2)
在耳屏外侧面下1/2处,即耳屏2区。4.5.3外耳waiér(TG)
在屏上切迹前方近耳轮部,即耳屏1区上缘处。4.5.4屏尖pingjian(TGip)
在耳屏游离缘上部尖端,即耳屏1区后缘处。4.5.5外鼻waibi(TG1.2)
在耳屏外侧面中部,即耳屏1、2区之间4.5.6肾上腺shenshangxian(TG2)在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即耳屏2区后缘处。4.5.7咽喉yanhou(TG)
在耳屏内侧面上1/2处,即耳屏3区。4.5.8内鼻neibi(TG4)
在耳屏内侧面下1/2处,即耳屏4区。4.5.9屏间前pingjianqian(TG2)在屏间切迹前方耳屏最下部,即耳屏2区下缘处。4.6对耳屏穴位
4.6.1额é(AT,)
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前部,即对耳屏1区。4.6.2屏间后pingjianhou(AT,)在屏间切迹后方对耳屏前下部,即对耳屏1区下缘处。4.6.3颢nié(AT2)
在对耳屏外侧面的中部,即对耳屏2区。4.6.4枕zhen(AT,)
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后部,即对耳屏3区。GB/T13734—2008
GB/T13734—2008
4.6.5皮质下
pizhixia(AT4)
在对耳屏内侧面,即对耳屏4区。4.6.6对屏尖duipingjian(ATi,2.4i)在对耳屏游离缘的尖端,即对耳屏1、2、4区交点处。4.6.7缘中yuanzhong(AT2.3.4:)在对耳屏游离缘上;对屏尖与轮屏切迹之中点处,即对耳屏2、3、4区交点处。4.6.8脑干naogan(ATs.4;)
在轮屏切迹处,即对耳屏3、4区之间。4.7耳甲穴位
4.7.1kou(CO,)
在耳轮脚下方前1/3处,即耳甲1区。4.7.2食道shidao(CO,)
在耳轮脚下方中1/3处,即耳甲2区。4.7.3宽门bénmén(CO)
在耳轮脚下方后1/3处,即耳甲3区。4.7.4胃wei(CO4)
在耳轮脚消失处,即耳甲4区。
4.7.5十二指肠
场shierzhichang(COs)
在耳轮脚及部分耳轮与AB线之间的后1/3处,即耳甲5区。xiaochang(Co.)
4.7.6小肠
在耳轮脚及部分耳轮与AB线之间的中1/3处,即耳甲6区。4.7.7大肠
dachang(co)
在耳轮脚及部分耳轮与AB线之间的前1/3处,即耳甲7区。4.7.8阑尾lanwei(COs.7)
在小肠区与大肠区之间,即耳甲6、7区交界处。4.7.9艇角tingjiao(co。)
在对耳轮下脚下方前部,即耳甲8区。pangguang(cog)
4.7.10膀胱
在对耳轮下脚下方中部,即耳甲9区。4.7.11肾shen(CO)
在对耳轮下脚下方后部,即耳甲10区。4.7.12输尿管
shuniaoguan(COg.10i)
在肾区与膀胱区之间,即耳甲9、10区交界处。yidan(CO)
4.7.13胰胆
在耳甲艇的后上部,即耳甲11区。4.7.14肝
gan(CO1)
在耳甲艇的后下部,即耳甲12区。4.7.15艇中tngzhong(CO6.10:)在小肠区与肾区之间,即耳甲6、10区交界处。4.7.16脾pi(CO13)
在BD线下方,耳甲腔的后上部,即耳甲13区。4.7.17心xin(COis)
在耳甲腔正中凹陷处,即耳甲15区。8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国家标准(GB)标准计划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 返回顶部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