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国家标准(GB) >>
- GB/T 12545.1-2008 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 第1部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

【国家标准(GB)】 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 第1部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10-11 17:27:18
- GB/T12545.1-2008
- 现行
标准号:
GB/T 12545.1-2008
标准名称:
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 第1部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
标准类别:
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
现行-
发布日期:
1990-12-12 -
实施日期:
2009-07-01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pdf下载大小:
7.28 MB
替代情况:
代替GB/T 12545.1-2001;部分代替GB/T 12545.2-2001采标情况:
NEQ ECE R101-00:1997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GB/T 12545的本部分规定了乘用车的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本部分适用于最大设计总质量不超过3.5t的M1和N1类车辆。 GB/T 12545.1-2008 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 第1部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 GB/T12545.1-2008

部分标准内容:
ICS43.0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2545.1--2008
代替GB/T12545.1—2001,部分代替GB/T12545.2—2001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
第1部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Measurement methods of fuel consumption for automobiles-Part 1 : Measurement methods of fuel consumption for passenger cars2008-12-31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9-07-01实施
GB/T12545《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预计分为两部分:第1部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第2部分:商用车辆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GB/T12545.1—2008
本部分为GB/T12545的第1部分,与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ECER101-00(1997)《就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燃料消耗量对装有内燃机的乘用车批准的统一规定》中相关内容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本部分代替GB/T12545.1—2001《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并部分代替GB/T12545.2-2001《商用车辆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有关N,类车辆的要求。本部分与GB/T12545.1一2001相比主要变化如下:标准适用范围由原规定的范围扩大为最大设计总质量不超过3.5t的M1、N1类车辆;采用GB18352.3--2005规定的工况循环燃料消耗量试验代替原标准中的模拟城市工况循环燃料消耗量试验,并相应删除原附录A的内容;明确规定了工况循环燃料消耗量试验应在底盘测功机上进行;在5.3.3中对理论燃料消耗量的计算、行驶里程分配比例和燃料消耗量进行了调整,并提供了计算方法;
在附录A中规定有关综合燃料消耗量试验结果报告的内容。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本部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本部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金约夫、王兆、高海洋。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12545-—1990、GB/T12545.1-2001GB/T12545.2—2001;—GB1334—1977。
1范围
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
第1部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GB/T12545的本部分规定了乘用车的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本部分适用于最大设计总质量不超过3.5t的M和Ni类车辆。2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12545.1--2008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12545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18352.3一2005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V阶段)GB/T19233—2008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ECER101-00,NEQ)GB/T15089机动车辆及挂车分类(GB/T15089—2001,eqVECER.E.3.1997)3试验项目
3.1GB18352.3规定的工况循环燃料消耗量试验。3.290km/h等速行驶燃料消耗量试验。3.3120km/h等速行驶燃料消耗量试验。对最高车速达不到120km/h的车辆,应参照相关条款以最高车速等速行驶进行试验。
4试验条件
4.1试验车辆
4.1.1试验车辆在进行3.1规定试验时不需要磨合。在进行3.2、3.3规定试验前应进行磨合,磨合至少应行驶3000km。
4.1.2应根据制造厂规定调整发动机和车辆操纵件。特别应调整怠速装置(调整转速和排气中CO含量)、起动装置和排气净化系统4.1.3为避免因偶然进气而影响混合气的形成,应检查试验车辆进气系统的密封性。4.1.4试验车辆的性能应符合制造厂规定,应能正常行驶,并顺利地冷、热起动。4.1.5试验前,试验车辆应放在环境温度为20℃~30℃的环境下,至少保持6h,直至发动机机油温度和冷却液温度达到该环境温度士2℃为止。车辆应在常温下运行之后的30h之内进行试验,4.1.6试验车辆必须清洁,车窗和通风口应关闭;只能使用车辆行驶必需的设备。如果有手控进气预热装置,应处于制造厂根据进行试验时的环境温度规定的位置。4.1.7如果试验车辆的冷却风扇为温控型,应使其保证正常的工作状态。乘客舱空调系统关闭,但其压缩机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4.1.8试验车辆如果装有增压器,试验时增压器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4.1.9如果四轮驱动的试验车辆,只使用同轴两轮驱动进行试验,应在试验报告中注明。4.2润滑油
试验车辆应使用制造厂规定的润滑油,并在试验报告中注明。1
GB/T12545.1—2008
4.3轮胎
轮胎应选用制造厂作为原配件所要求的类型,并按制造厂推荐的轮胎最大试验负荷和最高试验速度对应的轮胎充气压力进行充气。轮胎可与车辆同时磨合或者花纹深度应在初始花纹深度的50%~90%之间。
4.4试验燃料
试验燃料应符合车辆制造厂规定。4.5燃料消耗量的测量条件
4.5.1距离的测量准确度应为0.3%,时间的测量准确度应为0.2S。燃料消耗量、行驶距离和时间的测量装置应同步起动。
4.5.2燃料通过一个精度为士2%的能测量质量的装置供给发动机,该装置使车辆上的燃料记录装置进口处的燃料压力和温度的改变分别不应超过10%和士5℃。如果选用容积法测量时,应记录测量点的燃油温度。
4.5.3也可设置一套阀门系统以保证燃油从正常的供油管路迅速流人测量管路。改变燃油方向的操作时间不应超过0.2s。
4.6标准条件
大气压力:H。=100kPa;
温度:T。=293K(20℃)。
4.6.1空气密度
a)空气密度的计算公式:
d = d·H.T
式中:
试验条件下的空气密度;
d标准条件下的空气密度;
试验期间的大气压力;
试验期间的绝对温度,单位为开(K)。b)按上式计算的试验时的空气密度与标准条件下的空气密度之差不应大于7.5%。4.6.2环境条件免费标准下载网bzxz
(1)
环境温度应在5℃(278K)和35℃(308K)之间,大气压力应在91kPa和104kPa之间。相对湿度应小于95%。如果制造厂允许,可在最低到1℃的环境温度下进行试验,此时,应采用6.2.8.1规定的5℃的温度校正系数。
4.7燃料消耗量的计算
4.7.1采用重量法确定燃料消耗量Cc
式中:
(L/100km)
Sg--标准温度20℃(293K)下的燃料密度,单位为千克每立方分米(kg/dm);试验期间的实际行使距离,单位为千米(km);D
M燃料消耗量测量值,单位为千克(kg)。4.7.2采用容积法确定燃料消耗量CC = VL1+α(T-T)I× 100
式中:
V燃料消耗量(体积)测量值,单位为升(L);2
(L/100km)
(2)
·(3)
燃料容积膨胀系数,燃料为汽油和柴油时,该系数为0.001/℃;T。——标准温度20℃(293K),单位为摄氏度(℃);GB/T12545.1—2008
Tr—燃料平均温度,即每次试验开始和结束时,在容积测量装置上读取的燃料温度的算术平均值单位为摄氏度(℃)。
5GB18352.3—2005工况循环综合燃料消耗量试验和计算5.1试验循环如GB18352.3一2005附件CA所述,包括1部(市区行驶)和2部(市郊行驶)两部分。此附件中所有运行规定均适用于CO2、CO和HC的测量。如果车辆不能达到试验循环要求的加速和最大车速值,则应将加速踏板踏到底,直至回到要求的运行曲线。偏离试验循环的情况应在试验报告中记载。5.2测功机设定
按GB18352.3一2005附录C的规定,进行测功机的载荷和惯量的设定。型式试验时,应按GB18352.3一2005中CC.5.1的规定确定车辆的行驶阻力。如行驶阻力曲线由车辆制造厂提供,需要同时提供试验报告、计算报告或其他相关资料,并由检验机构确认。如车辆制造厂提出要求,行驶阻力可按GB18352.3—2005中表CB1选定。仲裁试验时,应按GB18352.3一2005中CC.5.1规定确定车辆的行驶阻力。5.3HC、CO、CO2燃料消耗量和调整燃料消耗量的计算5.3.1一般条款
5.3.1.1气态污染物排放量用下式进行计算M = Vm XQ ×C,×10-
式中:
污染物i的排放量,单位为克每千米(g/km)。(4)
校正至标准状态(273.2K和101.33kPa)的稀释排气体积,单位为升每次试验(L/试验)。标准状态(273.2K和101.33kPa)下污染物t的密度,单位为克每升(g/L)。稀释排气中污染物i的浓度,并按稀释空气中污染物1的含量进行校正,Ppm\或体积分数%。如C用体积百分数表示,则系数10-由10-替代。d-—试验循环期间的行驶距离,单位为千米(km)。5.3.1.2容积测定
5.3.1.2.1当使用孔板或文丘里管控制恒定流量的变稀释度装置计算容积时,连续记录显示容积流量的参数,并计算试验期间的总容积。5.3.1.2.2当使用容积泵计算容积时,用下式计算包括容积泵的系统内的稀释排气容积:V-V.XN
式中:
V——稀释排气容积(校正前),单位为升每次试验(L/试验);V。——试验条件下容积泵送出的气体容积,单位为升每转(L/r):N—每次试验的转数,单位为转(r)。5.3.1.2.3将稀释排气容积校正至标准状态。用下式校正稀释排气容积:V=V×K×
式中:
1)ppm是10-‘体积比,以下同。273.2
(K×kPa-)
(5)
(6)
GB/T12545.1—2008
式中:
容积泵进口处的绝对压力,单位为千帕(kPa);T
试验期间进入容积泵的稀释排气的平均温度,单位为开氏度(K)。5.3.1.3计算取样袋中污染物的校正浓度C, = C. -Ca(1 -
式中:
经稀释空气中污染物1含量校正后稀释排气中污染物1的浓度,ppm\或体积分数%;C.
稀释排气中污染物i测定浓度,Ppm\或体积分数%;稀释空气中污染物z测定浓度,ppm或体积分数%;稀释系数。
稀释系数的计算如下:
DF = Co + (Cae+Coo)× 10-
式中:
Cco,取样袋内稀释排气中CO2的浓度,体积分数%;;CHC
取样袋内稀释排气中HC的浓度,PpmC;Cco—取样袋内稀释排气中CO的浓度,ppm\。5.3.1.4装压燃式发动机车辆的特殊条款测量压燃式发动机的HC
利用下列公式,计算用于确定压燃式发动机HC排放量的HC平均浓度:\Chcdt
式中:
[~ Cacde——加热式 FID 记录曲线在试验期间(μ—t)内的积分;C
由HC记录曲线积分得到的稀释排气样气中HC的浓度,ppmC。5.3.2燃料消耗量计算
5.3.2.1用5.3.1计算得出的HC、CO和CO2排放量,分别计算市区、市郊和综合燃料消耗量。5.3.2.2采用下列公式计算燃料消耗量,单位为升每100千米(L/100km):a)对于装备汽油机的车辆:
(8)
·(9)
(10)
[(0.866×Mc)+(0.429×Mco)+(0.273×Mco,)......(11)
b)对于装备柴油机的车辆:
0. 115 5[(0. 866 × Mgc)+ (0. 429 × Mco)+ (0. 273 × Mco, )]FC =
..·12)
式中:
燃料消耗量,单位为升每100千米(L/100km);测得的碳氢排放量,单位为克每千米(g/km);测得的一氧化碳排放量,单位为克每千米(g/km);测得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为克每千米(g/km):-288K(15℃)下试验燃料的密度,单位为千克每升(kg/L)。对于没有使用基准燃料时燃料消耗量计算值的修正参照GB/T19233一2008的7.2.1进行。型式试验值的确定
GB/T12545.1—2008
5.3.2.4.1如测量计算的燃料消耗量综合值与制造厂申报的综合值之差符合下列规定,则将申报综合值作为型式试验值。
a)对于Mi类车辆:
检验机构测量计算的综合值一制造厂申报综合值<+ 4%制造厂申报综合值
b)对于Ni类车辆:
检验机构测量计算的综合值一制造厂申报综合值<+ 6%制造厂申报综合值
.·....·(13)
5.3.2.4.2如果以上两式的结果>十4%或>十6%,则在该车辆上进行另一次试验。两次试验后,如果:
两次测量计算的综合平均值一制造厂申报综合值<+4% 或<+6%制造厂申报综合值
则将制造厂的申报综合值作为型式试验值。........(15)
5.3.2.4.3如果按两次测量计算的综合平均值得到的结果仍>十4%或>十6%,则在该车辆上进行一次最终确认试验。将三次试验的测量计算结果的综合平均值作为型式试验值。5.3.2.5多次试验过程中不允许对发动机或车辆作任何改动或调整。5.3.2.6燃料消耗量型式试验结果报告的格式见附录A。5.3.3调整燃料消耗量的计算
5.3.3.1也可采用统计量针对全国城市的市区和市郊进行调整。调整燃料消耗量的计算应根据特定城市的市区和市郊行驶里程比例以及市区和市郊行驶过程中制动、加速、减速和怠速行驶的强度和比例而设定相应的调整因子。
5.3.3.1.1市区燃料消耗量调整因子A应根据对特定城市的市区驾驶状况调查统计得出。5.3.3.1.2市郊燃料消耗量调整因子B应根据对特定城市的市郊驾驶状况调查统计得出。5.3.3.1.3市区行驶里程比例调整因子X应根据对特定城市的市区行驶里程分配调查统计得出。5.3.3.1.4市郊行驶里程比例调整因子为1-X。5.3.3.2调整燃料消耗量的计算:FC=FCNEDC_ECEXXXA+FCNEDC_EUDCX(1-X)XB式中:
FC整—调整后的燃料消耗量;
FCNEDC_ECE
FCNEDC_EUDC
理论市区燃料消耗量;
理论市郊燃料消耗量;
A——市区燃料消耗量调整因子;B——市郊燃然料消耗量调整因子;X一市区燃料消耗量计算的试验里程分配比例。6等速行驶燃料消耗量试验
6.1等速行驶燃料消耗量试验既可在测功机上进行,也可在道路上进行。6.1.1车辆试验质量
......(16)
车辆试验质量为整车整备质量加上180kg,当车辆的50%载质量大于180kg时,则车辆试验质量为车辆整车整备质量加上50%的载质量(包括测量人员和仪器的质量)。6.1.2载荷分布
6.1.2.1对于M1类车辆,载荷的质心应位于前排外侧座椅R点连线的中点。6.1.2.2对于最多两排座椅的车辆,载荷的质心应位于前排外侧座倚R点连线的中点。6.1.2.3对于多于两排座椅的车辆,最初的180kg载荷的质心应位于前排外侧座椅R点连线的中点,5
GB/T12545.1—2008
附加载荷的质心应位于车辆中心线上,且应在前排外侧座椅R点连线中点和第二排外侧座椅R点连线中点之间。
6.1.2.4对于N1类车辆,附加载荷(指试验总载荷减去测量仪器和人员的质量)的质心应位于车辆货厢的中心。
6.1.3变速器
6.1.3.1如果车辆在最高挡(n)时的最大速度超过130km/h,则只能使用该挡位进行燃料消耗量的测定。
6.1.3.2如果在(n一1)挡的最大速度超过130km/h,而n挡的最大速度仅为120km/h,则120km/h的试验应在(n一1)挡进行,但制造厂可要求120km/h的燃料消耗量在(n一1)挡和n挡同时测定,条件是用n时应满足6.2.4的要求。
6.2道路试验
6.2.1道路条件和气象条件
6.2.1.1道路应干燥,路面可有湿的痕迹,但不应有任何积水。6.2.1.2平均风速小于3m/s,阵风不应超过5m/s。6.2.2在第一次测量之前,车辆应进行充分的预热,并达到正常工作条件。在每次测量之前,车辆应在试验道路上以尽可能接近试验速度的速度(该速度在任何情况下与试验速度相差不应大于士5%)行驶至少5km,以保持温度稳定。
在测量燃料消耗量时,若速度变化超过士5%,冷却液、机油和燃油温度变化不应超过士3℃。6.2.3测量用试验道路
测量路段的长度应至少2km,可是封闭的环形路(测量路程必须为完整的环形路),也可是平直路(试验在两个方向上进行)。
试验道路应保证车辆按规定等速稳定行驶,路面应保持良好状态,在试验道路上任意的两点之间的纵向坡度不应超过+2%。
6.2.4为了确定在规定速度时的燃料消耗量,应至少在低于或等于规定速度时进行两次试验,并在至少等于或高于规定速度时进行另两次试验,但应满足下面规定的误差。在每次试验行驶期间,速度误差为士2km/h。每次试验的平均速度与试验规定速度之差不应超过2km/h。
6.2.5使用式(2)和式(3)计算每次试验行程的燃料消耗量。6.2.6指定速度的燃料消耗量应按6.2.4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试验数据用线性回归法米计算。在试验道路上的两个方向上进行试验时,应分别记录在每个方向上获得的值。[1+(Ver-)\
E(C, -C).
2(V. -V) . 100%
精度=K.
式中:
C在V,速度时测量的燃料消耗量;C
C—在V.速度时用线性回归法计算出的燃料消耗量;在指定速度V时,用线性回归法计算出的燃料消耗量;c
指定速度;
V.—i时的实际速度;
—平均速度,=
n—试验次数;
K——由表1给出。
......·(17)
GB/T12545.1—2008
为了使置信度达到95%,燃料消耗里的精度应达到士3%。为了得到此精度,可增加试验次数。燃料消耗量测量精度由下式计算:表1K值
如果在平均速度等于指定速度士0.5km/h时测量燃料消耗量,可用获得的试验数据的平均值6.2.7
计算规定速度下的燃料消耗量。6.2.8试验结果的校正
6.2.8.1为了与标准条件相一致,使用下式对在一定的环境条件范围内确定的燃料消耗量值进行校正:
C枚正 = K'. C#量
式中:
C校正
标准条件下的燃料消耗量,单位为升每100千米(L/100km);C量
在试验环境条件下测量的燃料消耗量,单位为升每100千米(L/100km),K'-
校正系数。
[1+Kr(t-to)}+
RAERO.(P
式中:
试验速度条件下的滚动阻力;
试验速度下的空气动力阻力;
总行使阻力=RR十RAERO;
试验期间的环境温度,单位为摄氏度(℃);滚动阻力相对温度的校正系数,采用值为:3.6×10-3/℃;试验条件下的空气密度;
标准条件下的空气密度,%=1.189kg/m。·(18)
(19)
6.2.8.2Rr,RAERo和Rr值由制造厂提供,如果得不到这些值,经制造厂同意,也可采用附录C中给出的值。
6.2.8.3如果在等速试验时,当环境条件变化超过2℃或0.7kPa时,则在确定燃料消耗量和试验精度值之前采用公式(18)和公式(19)进行校正。6.3测功机试验
6.3.1测功机的特性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6.3.2试验室的条件应能调整,以便车辆在润滑油、冷却液和燃油的温度同在道路上用同一速度行驶时的温度范围相一致的正常运行条件下进行试验。该温度范围是基于制造广使用结构类似的发动机/车辆在道路试验期间事先收集的数据,并进行确认后得到的。6.3.3车辆准备
6.3.3.1车辆的装载质量应与在道路上试验时相同。6.3.3.2驱动轮轮胎应符合4.3规定。6.3.3.3将车辆停在测功机上进行以下检查:a)车辆的纵向中心对称平面是否与一个或多个滚简轴线垂直;b)车辆的固定系统不应增加驱动轮的载荷。6.3.3.4车辆一旦达到试验温度,就应以接近试验速度的速度在测功机上行驶足够长的距离,以便调节辅助冷却装置来保证车辆温度的稳定性。该阶段持续时间不应低于5min。7
GB/T 12545.1—2008
6.3.4试验程序
按适当的试验速度和6.1.1规定的试验质量根据C.5.1.2规定设定测功机,以达到总的道6.3.4.1
路行驶阻力。
6.3.4.2测量行驶距离不应少于2km。6.3.4.3试验时,速度变化幅度不大于0.5km/h,此时,可断开惯性装置。6.3.4.4至少应进行4次测量。
6.3.4.5根据情况采用6.2.4~6.2.7的规定。6.3.5在试验报告中记录测功机型号。6.4试验结果记录在试验报告中。8
A.1厂牌(制造厂的商品名称):A.2型式和商品的一般叙述: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综合燃料消耗量试验结果报告
[最大尺寸:A4(210mm×297mm)]A.3型式的识别方法,标在车辆/部件/单独技术总成上1),A.3.1上述标识的位置:
A.4车辆类别\:
A.5制造厂名称和地址:
总装厂的地址:
整车整备质量:
A.8最大设计总质量:
额定载客数:
车身型式:
驱动轮:前、后、4X4)
发动机
发动机型式:
发动机排量:
供油系统:化油器/喷射1)
制造厂推荐的燃料:
最大功率:
增压装置:有/无1
点火系统:压燃/传统点火或电子点火变速器
变速器型式:手动/自动\
速比数:
总速比3):
一挡:
二挡:
三挡:
A.13.4主传动速比:
A.14轮胎
型号:
受载下滚动周长:
A.15润滑剂
划掉不适用者。
按GB/T15089的定义。
尺寸:
四挡:
五挡:
超速挡:
充气压力:
GB/T12545.1—2008
总速比指发动机在转速为1000r/min时的道路车速(单位为km/h)和车辆基准质量载荷下,轮胎滚动周长计算得到的各挡的速比。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2545.1--2008
代替GB/T12545.1—2001,部分代替GB/T12545.2—2001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
第1部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Measurement methods of fuel consumption for automobiles-Part 1 : Measurement methods of fuel consumption for passenger cars2008-12-31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9-07-01实施
GB/T12545《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预计分为两部分:第1部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第2部分:商用车辆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GB/T12545.1—2008
本部分为GB/T12545的第1部分,与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ECER101-00(1997)《就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燃料消耗量对装有内燃机的乘用车批准的统一规定》中相关内容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本部分代替GB/T12545.1—2001《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并部分代替GB/T12545.2-2001《商用车辆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有关N,类车辆的要求。本部分与GB/T12545.1一2001相比主要变化如下:标准适用范围由原规定的范围扩大为最大设计总质量不超过3.5t的M1、N1类车辆;采用GB18352.3--2005规定的工况循环燃料消耗量试验代替原标准中的模拟城市工况循环燃料消耗量试验,并相应删除原附录A的内容;明确规定了工况循环燃料消耗量试验应在底盘测功机上进行;在5.3.3中对理论燃料消耗量的计算、行驶里程分配比例和燃料消耗量进行了调整,并提供了计算方法;
在附录A中规定有关综合燃料消耗量试验结果报告的内容。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本部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本部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金约夫、王兆、高海洋。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12545-—1990、GB/T12545.1-2001GB/T12545.2—2001;—GB1334—1977。
1范围
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
第1部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GB/T12545的本部分规定了乘用车的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本部分适用于最大设计总质量不超过3.5t的M和Ni类车辆。2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12545.1--2008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12545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18352.3一2005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V阶段)GB/T19233—2008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ECER101-00,NEQ)GB/T15089机动车辆及挂车分类(GB/T15089—2001,eqVECER.E.3.1997)3试验项目
3.1GB18352.3规定的工况循环燃料消耗量试验。3.290km/h等速行驶燃料消耗量试验。3.3120km/h等速行驶燃料消耗量试验。对最高车速达不到120km/h的车辆,应参照相关条款以最高车速等速行驶进行试验。
4试验条件
4.1试验车辆
4.1.1试验车辆在进行3.1规定试验时不需要磨合。在进行3.2、3.3规定试验前应进行磨合,磨合至少应行驶3000km。
4.1.2应根据制造厂规定调整发动机和车辆操纵件。特别应调整怠速装置(调整转速和排气中CO含量)、起动装置和排气净化系统4.1.3为避免因偶然进气而影响混合气的形成,应检查试验车辆进气系统的密封性。4.1.4试验车辆的性能应符合制造厂规定,应能正常行驶,并顺利地冷、热起动。4.1.5试验前,试验车辆应放在环境温度为20℃~30℃的环境下,至少保持6h,直至发动机机油温度和冷却液温度达到该环境温度士2℃为止。车辆应在常温下运行之后的30h之内进行试验,4.1.6试验车辆必须清洁,车窗和通风口应关闭;只能使用车辆行驶必需的设备。如果有手控进气预热装置,应处于制造厂根据进行试验时的环境温度规定的位置。4.1.7如果试验车辆的冷却风扇为温控型,应使其保证正常的工作状态。乘客舱空调系统关闭,但其压缩机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4.1.8试验车辆如果装有增压器,试验时增压器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4.1.9如果四轮驱动的试验车辆,只使用同轴两轮驱动进行试验,应在试验报告中注明。4.2润滑油
试验车辆应使用制造厂规定的润滑油,并在试验报告中注明。1
GB/T12545.1—2008
4.3轮胎
轮胎应选用制造厂作为原配件所要求的类型,并按制造厂推荐的轮胎最大试验负荷和最高试验速度对应的轮胎充气压力进行充气。轮胎可与车辆同时磨合或者花纹深度应在初始花纹深度的50%~90%之间。
4.4试验燃料
试验燃料应符合车辆制造厂规定。4.5燃料消耗量的测量条件
4.5.1距离的测量准确度应为0.3%,时间的测量准确度应为0.2S。燃料消耗量、行驶距离和时间的测量装置应同步起动。
4.5.2燃料通过一个精度为士2%的能测量质量的装置供给发动机,该装置使车辆上的燃料记录装置进口处的燃料压力和温度的改变分别不应超过10%和士5℃。如果选用容积法测量时,应记录测量点的燃油温度。
4.5.3也可设置一套阀门系统以保证燃油从正常的供油管路迅速流人测量管路。改变燃油方向的操作时间不应超过0.2s。
4.6标准条件
大气压力:H。=100kPa;
温度:T。=293K(20℃)。
4.6.1空气密度
a)空气密度的计算公式:
d = d·H.T
式中:
试验条件下的空气密度;
d标准条件下的空气密度;
试验期间的大气压力;
试验期间的绝对温度,单位为开(K)。b)按上式计算的试验时的空气密度与标准条件下的空气密度之差不应大于7.5%。4.6.2环境条件免费标准下载网bzxz
(1)
环境温度应在5℃(278K)和35℃(308K)之间,大气压力应在91kPa和104kPa之间。相对湿度应小于95%。如果制造厂允许,可在最低到1℃的环境温度下进行试验,此时,应采用6.2.8.1规定的5℃的温度校正系数。
4.7燃料消耗量的计算
4.7.1采用重量法确定燃料消耗量Cc
式中:
(L/100km)
Sg--标准温度20℃(293K)下的燃料密度,单位为千克每立方分米(kg/dm);试验期间的实际行使距离,单位为千米(km);D
M燃料消耗量测量值,单位为千克(kg)。4.7.2采用容积法确定燃料消耗量CC = VL1+α(T-T)I× 100
式中:
V燃料消耗量(体积)测量值,单位为升(L);2
(L/100km)
(2)
·(3)
燃料容积膨胀系数,燃料为汽油和柴油时,该系数为0.001/℃;T。——标准温度20℃(293K),单位为摄氏度(℃);GB/T12545.1—2008
Tr—燃料平均温度,即每次试验开始和结束时,在容积测量装置上读取的燃料温度的算术平均值单位为摄氏度(℃)。
5GB18352.3—2005工况循环综合燃料消耗量试验和计算5.1试验循环如GB18352.3一2005附件CA所述,包括1部(市区行驶)和2部(市郊行驶)两部分。此附件中所有运行规定均适用于CO2、CO和HC的测量。如果车辆不能达到试验循环要求的加速和最大车速值,则应将加速踏板踏到底,直至回到要求的运行曲线。偏离试验循环的情况应在试验报告中记载。5.2测功机设定
按GB18352.3一2005附录C的规定,进行测功机的载荷和惯量的设定。型式试验时,应按GB18352.3一2005中CC.5.1的规定确定车辆的行驶阻力。如行驶阻力曲线由车辆制造厂提供,需要同时提供试验报告、计算报告或其他相关资料,并由检验机构确认。如车辆制造厂提出要求,行驶阻力可按GB18352.3—2005中表CB1选定。仲裁试验时,应按GB18352.3一2005中CC.5.1规定确定车辆的行驶阻力。5.3HC、CO、CO2燃料消耗量和调整燃料消耗量的计算5.3.1一般条款
5.3.1.1气态污染物排放量用下式进行计算M = Vm XQ ×C,×10-
式中:
污染物i的排放量,单位为克每千米(g/km)。(4)
校正至标准状态(273.2K和101.33kPa)的稀释排气体积,单位为升每次试验(L/试验)。标准状态(273.2K和101.33kPa)下污染物t的密度,单位为克每升(g/L)。稀释排气中污染物i的浓度,并按稀释空气中污染物1的含量进行校正,Ppm\或体积分数%。如C用体积百分数表示,则系数10-由10-替代。d-—试验循环期间的行驶距离,单位为千米(km)。5.3.1.2容积测定
5.3.1.2.1当使用孔板或文丘里管控制恒定流量的变稀释度装置计算容积时,连续记录显示容积流量的参数,并计算试验期间的总容积。5.3.1.2.2当使用容积泵计算容积时,用下式计算包括容积泵的系统内的稀释排气容积:V-V.XN
式中:
V——稀释排气容积(校正前),单位为升每次试验(L/试验);V。——试验条件下容积泵送出的气体容积,单位为升每转(L/r):N—每次试验的转数,单位为转(r)。5.3.1.2.3将稀释排气容积校正至标准状态。用下式校正稀释排气容积:V=V×K×
式中:
1)ppm是10-‘体积比,以下同。273.2
(K×kPa-)
(5)
(6)
GB/T12545.1—2008
式中:
容积泵进口处的绝对压力,单位为千帕(kPa);T
试验期间进入容积泵的稀释排气的平均温度,单位为开氏度(K)。5.3.1.3计算取样袋中污染物的校正浓度C, = C. -Ca(1 -
式中:
经稀释空气中污染物1含量校正后稀释排气中污染物1的浓度,ppm\或体积分数%;C.
稀释排气中污染物i测定浓度,Ppm\或体积分数%;稀释空气中污染物z测定浓度,ppm或体积分数%;稀释系数。
稀释系数的计算如下:
DF = Co + (Cae+Coo)× 10-
式中:
Cco,取样袋内稀释排气中CO2的浓度,体积分数%;;CHC
取样袋内稀释排气中HC的浓度,PpmC;Cco—取样袋内稀释排气中CO的浓度,ppm\。5.3.1.4装压燃式发动机车辆的特殊条款测量压燃式发动机的HC
利用下列公式,计算用于确定压燃式发动机HC排放量的HC平均浓度:\Chcdt
式中:
[~ Cacde——加热式 FID 记录曲线在试验期间(μ—t)内的积分;C
由HC记录曲线积分得到的稀释排气样气中HC的浓度,ppmC。5.3.2燃料消耗量计算
5.3.2.1用5.3.1计算得出的HC、CO和CO2排放量,分别计算市区、市郊和综合燃料消耗量。5.3.2.2采用下列公式计算燃料消耗量,单位为升每100千米(L/100km):a)对于装备汽油机的车辆:
(8)
·(9)
(10)
[(0.866×Mc)+(0.429×Mco)+(0.273×Mco,)......(11)
b)对于装备柴油机的车辆:
0. 115 5[(0. 866 × Mgc)+ (0. 429 × Mco)+ (0. 273 × Mco, )]FC =
..·12)
式中:
燃料消耗量,单位为升每100千米(L/100km);测得的碳氢排放量,单位为克每千米(g/km);测得的一氧化碳排放量,单位为克每千米(g/km);测得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为克每千米(g/km):-288K(15℃)下试验燃料的密度,单位为千克每升(kg/L)。对于没有使用基准燃料时燃料消耗量计算值的修正参照GB/T19233一2008的7.2.1进行。型式试验值的确定
GB/T12545.1—2008
5.3.2.4.1如测量计算的燃料消耗量综合值与制造厂申报的综合值之差符合下列规定,则将申报综合值作为型式试验值。
a)对于Mi类车辆:
检验机构测量计算的综合值一制造厂申报综合值<+ 4%制造厂申报综合值
b)对于Ni类车辆:
检验机构测量计算的综合值一制造厂申报综合值<+ 6%制造厂申报综合值
.·....·(13)
5.3.2.4.2如果以上两式的结果>十4%或>十6%,则在该车辆上进行另一次试验。两次试验后,如果:
两次测量计算的综合平均值一制造厂申报综合值<+4% 或<+6%制造厂申报综合值
则将制造厂的申报综合值作为型式试验值。........(15)
5.3.2.4.3如果按两次测量计算的综合平均值得到的结果仍>十4%或>十6%,则在该车辆上进行一次最终确认试验。将三次试验的测量计算结果的综合平均值作为型式试验值。5.3.2.5多次试验过程中不允许对发动机或车辆作任何改动或调整。5.3.2.6燃料消耗量型式试验结果报告的格式见附录A。5.3.3调整燃料消耗量的计算
5.3.3.1也可采用统计量针对全国城市的市区和市郊进行调整。调整燃料消耗量的计算应根据特定城市的市区和市郊行驶里程比例以及市区和市郊行驶过程中制动、加速、减速和怠速行驶的强度和比例而设定相应的调整因子。
5.3.3.1.1市区燃料消耗量调整因子A应根据对特定城市的市区驾驶状况调查统计得出。5.3.3.1.2市郊燃料消耗量调整因子B应根据对特定城市的市郊驾驶状况调查统计得出。5.3.3.1.3市区行驶里程比例调整因子X应根据对特定城市的市区行驶里程分配调查统计得出。5.3.3.1.4市郊行驶里程比例调整因子为1-X。5.3.3.2调整燃料消耗量的计算:FC=FCNEDC_ECEXXXA+FCNEDC_EUDCX(1-X)XB式中:
FC整—调整后的燃料消耗量;
FCNEDC_ECE
FCNEDC_EUDC
理论市区燃料消耗量;
理论市郊燃料消耗量;
A——市区燃料消耗量调整因子;B——市郊燃然料消耗量调整因子;X一市区燃料消耗量计算的试验里程分配比例。6等速行驶燃料消耗量试验
6.1等速行驶燃料消耗量试验既可在测功机上进行,也可在道路上进行。6.1.1车辆试验质量
......(16)
车辆试验质量为整车整备质量加上180kg,当车辆的50%载质量大于180kg时,则车辆试验质量为车辆整车整备质量加上50%的载质量(包括测量人员和仪器的质量)。6.1.2载荷分布
6.1.2.1对于M1类车辆,载荷的质心应位于前排外侧座椅R点连线的中点。6.1.2.2对于最多两排座椅的车辆,载荷的质心应位于前排外侧座倚R点连线的中点。6.1.2.3对于多于两排座椅的车辆,最初的180kg载荷的质心应位于前排外侧座椅R点连线的中点,5
GB/T12545.1—2008
附加载荷的质心应位于车辆中心线上,且应在前排外侧座椅R点连线中点和第二排外侧座椅R点连线中点之间。
6.1.2.4对于N1类车辆,附加载荷(指试验总载荷减去测量仪器和人员的质量)的质心应位于车辆货厢的中心。
6.1.3变速器
6.1.3.1如果车辆在最高挡(n)时的最大速度超过130km/h,则只能使用该挡位进行燃料消耗量的测定。
6.1.3.2如果在(n一1)挡的最大速度超过130km/h,而n挡的最大速度仅为120km/h,则120km/h的试验应在(n一1)挡进行,但制造厂可要求120km/h的燃料消耗量在(n一1)挡和n挡同时测定,条件是用n时应满足6.2.4的要求。
6.2道路试验
6.2.1道路条件和气象条件
6.2.1.1道路应干燥,路面可有湿的痕迹,但不应有任何积水。6.2.1.2平均风速小于3m/s,阵风不应超过5m/s。6.2.2在第一次测量之前,车辆应进行充分的预热,并达到正常工作条件。在每次测量之前,车辆应在试验道路上以尽可能接近试验速度的速度(该速度在任何情况下与试验速度相差不应大于士5%)行驶至少5km,以保持温度稳定。
在测量燃料消耗量时,若速度变化超过士5%,冷却液、机油和燃油温度变化不应超过士3℃。6.2.3测量用试验道路
测量路段的长度应至少2km,可是封闭的环形路(测量路程必须为完整的环形路),也可是平直路(试验在两个方向上进行)。
试验道路应保证车辆按规定等速稳定行驶,路面应保持良好状态,在试验道路上任意的两点之间的纵向坡度不应超过+2%。
6.2.4为了确定在规定速度时的燃料消耗量,应至少在低于或等于规定速度时进行两次试验,并在至少等于或高于规定速度时进行另两次试验,但应满足下面规定的误差。在每次试验行驶期间,速度误差为士2km/h。每次试验的平均速度与试验规定速度之差不应超过2km/h。
6.2.5使用式(2)和式(3)计算每次试验行程的燃料消耗量。6.2.6指定速度的燃料消耗量应按6.2.4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试验数据用线性回归法米计算。在试验道路上的两个方向上进行试验时,应分别记录在每个方向上获得的值。[1+(Ver-)\
E(C, -C).
2(V. -V) . 100%
精度=K.
式中:
C在V,速度时测量的燃料消耗量;C
C—在V.速度时用线性回归法计算出的燃料消耗量;在指定速度V时,用线性回归法计算出的燃料消耗量;c
指定速度;
V.—i时的实际速度;
—平均速度,=
n—试验次数;
K——由表1给出。
......·(17)
GB/T12545.1—2008
为了使置信度达到95%,燃料消耗里的精度应达到士3%。为了得到此精度,可增加试验次数。燃料消耗量测量精度由下式计算:表1K值
如果在平均速度等于指定速度士0.5km/h时测量燃料消耗量,可用获得的试验数据的平均值6.2.7
计算规定速度下的燃料消耗量。6.2.8试验结果的校正
6.2.8.1为了与标准条件相一致,使用下式对在一定的环境条件范围内确定的燃料消耗量值进行校正:
C枚正 = K'. C#量
式中:
C校正
标准条件下的燃料消耗量,单位为升每100千米(L/100km);C量
在试验环境条件下测量的燃料消耗量,单位为升每100千米(L/100km),K'-
校正系数。
[1+Kr(t-to)}+
RAERO.(P
式中:
试验速度条件下的滚动阻力;
试验速度下的空气动力阻力;
总行使阻力=RR十RAERO;
试验期间的环境温度,单位为摄氏度(℃);滚动阻力相对温度的校正系数,采用值为:3.6×10-3/℃;试验条件下的空气密度;
标准条件下的空气密度,%=1.189kg/m。·(18)
(19)
6.2.8.2Rr,RAERo和Rr值由制造厂提供,如果得不到这些值,经制造厂同意,也可采用附录C中给出的值。
6.2.8.3如果在等速试验时,当环境条件变化超过2℃或0.7kPa时,则在确定燃料消耗量和试验精度值之前采用公式(18)和公式(19)进行校正。6.3测功机试验
6.3.1测功机的特性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6.3.2试验室的条件应能调整,以便车辆在润滑油、冷却液和燃油的温度同在道路上用同一速度行驶时的温度范围相一致的正常运行条件下进行试验。该温度范围是基于制造广使用结构类似的发动机/车辆在道路试验期间事先收集的数据,并进行确认后得到的。6.3.3车辆准备
6.3.3.1车辆的装载质量应与在道路上试验时相同。6.3.3.2驱动轮轮胎应符合4.3规定。6.3.3.3将车辆停在测功机上进行以下检查:a)车辆的纵向中心对称平面是否与一个或多个滚简轴线垂直;b)车辆的固定系统不应增加驱动轮的载荷。6.3.3.4车辆一旦达到试验温度,就应以接近试验速度的速度在测功机上行驶足够长的距离,以便调节辅助冷却装置来保证车辆温度的稳定性。该阶段持续时间不应低于5min。7
GB/T 12545.1—2008
6.3.4试验程序
按适当的试验速度和6.1.1规定的试验质量根据C.5.1.2规定设定测功机,以达到总的道6.3.4.1
路行驶阻力。
6.3.4.2测量行驶距离不应少于2km。6.3.4.3试验时,速度变化幅度不大于0.5km/h,此时,可断开惯性装置。6.3.4.4至少应进行4次测量。
6.3.4.5根据情况采用6.2.4~6.2.7的规定。6.3.5在试验报告中记录测功机型号。6.4试验结果记录在试验报告中。8
A.1厂牌(制造厂的商品名称):A.2型式和商品的一般叙述: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综合燃料消耗量试验结果报告
[最大尺寸:A4(210mm×297mm)]A.3型式的识别方法,标在车辆/部件/单独技术总成上1),A.3.1上述标识的位置:
A.4车辆类别\:
A.5制造厂名称和地址:
总装厂的地址:
整车整备质量:
A.8最大设计总质量:
额定载客数:
车身型式:
驱动轮:前、后、4X4)
发动机
发动机型式:
发动机排量:
供油系统:化油器/喷射1)
制造厂推荐的燃料:
最大功率:
增压装置:有/无1
点火系统:压燃/传统点火或电子点火变速器
变速器型式:手动/自动\
速比数:
总速比3):
一挡:
二挡:
三挡:
A.13.4主传动速比:
A.14轮胎
型号:
受载下滚动周长:
A.15润滑剂
划掉不适用者。
按GB/T15089的定义。
尺寸:
四挡:
五挡:
超速挡:
充气压力:
GB/T12545.1—2008
总速比指发动机在转速为1000r/min时的道路车速(单位为km/h)和车辆基准质量载荷下,轮胎滚动周长计算得到的各挡的速比。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国家标准(GB)标准计划
- GB/T251-2008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评定沾色用灰色样卡
- GB/T39648-2020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数字图像技术评级
- GB/T2910.16-2024 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第16部分:聚丙烯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二甲苯法)
- GB/T43423-2023 空间数据与信息传输系统 深空光通信编码与同步
- GB/T26863-2022 火电站监控系统术语
- GB/T36434-2018 复杂机械手表机心万年历和打簧机构零部件的名称
- GB/T30966.6-2022 风力发电机组 风力发电场监控系统通信 第6部分:状态监测的逻辑节点类和数据类
- GB/T1438.2-2008 锥柄麻花钻 第2部分:莫氏锥柄长麻花钻的型式和尺寸
- GB/T24204-2009 高炉炉料用铁矿石 低温还原粉化率的测定 动态试验法
- GB50030-2013 氧气站设计规范
- GB/T5009.68-2003 食品容器内壁过氯乙烯涂料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 GB/T23315-2009 粘扣带
- GB/T29529-2013 泵的噪声测量与评价方法
- GB/T2650-2022 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 冲击试验
- GB/T32113-2015 口腔护理产品中氯酸盐的测定离子色谱法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