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地方标准(DB) >>
- DB33/T 690.1-2008 水稻条纹叶枯病测报防治 第1部分:水稻条纹叶枯病测报调查规范

【地方标准(DB)】 水稻条纹叶枯病测报防治 第1部分:水稻条纹叶枯病测报调查规范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6-30 04:50:44
- DB33/T690.1-2008
- 现行
标准号:
DB33/T 690.1-2008
标准名称:
水稻条纹叶枯病测报防治 第1部分:水稻条纹叶枯病测报调查规范
标准类别:
地方标准(DB)
标准状态:
现行-
发布日期:
2008-01-01 -
实施日期:
2008-04-12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pdf下载大小:
143.21 KB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DB33/T 690.1-2008 水稻条纹叶枯病测报防治 第1部分:水稻条纹叶枯病测报调查规范 DB33/T690.1-2008

部分标准内容:
ICS65.020
浙江省地
方标准
DB33/T690.12008
水稻条纹叶枯病测报防治
第1部分:水稻条纹叶枯病测报调查规范Forecast and control of rice stripe diseasePartl : Rules for investigation and forecast of rice stripe virus2008-03-12发布
2008-04-12实施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3《水稻条纹叶枯病测报防治》按部分发布,分为二个部分:DB33/T690-2008
-第1部分:水稻条纹叶枯病测报调查规范:第2部分: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规范,本部分为DB33/T690-2008的第1部分。本部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附录B、附录C和附录D为规范性的附录。本部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DB33/T690.1—2008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长兴县植保站、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湖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等。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华弟、陈剑平、蒋学辉、孙祥良、宁国云、张恒木、沈卫新、戴德江、朱晓群等。
1范围
水稻条纹叶枯病测报防治
DB33/T690.1—2008
第1部分:水稻条纹叶枯病测报调查规范本标准规定了水稻条纹叶枯病传毒媒介灰飞虱的虫口密度与带毒率、条纹叶枯病病情及有关苗情等调查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系统测报。2灰飞虱调查
2.1越冬调查
2.1.1调查时间
2月下旬至3月下旬调查1次~2次。2.1.2调查田块和取样数
按主要越冬虫源地划分大小麦田、冬闲田等类型田。每类型调查3块田,每块田取样10点,每点0.15m。
2.1.3调查方法
采用随机取样法,用33cm×45cm的白瓷盘拍查。查虫时,将盘轻轻插入行间并紧贴地面,快速拍击植株中、下部。分别记载灰飞虱雌雄成虫、各龄若虫数量。灰飞虱各龄若虫特征,参见附录A。调查结果记入表1。
2.2田间虫口系统调查
2.2.1麦田调查
2.2.1.1调查时间
4月中旬至5月上旬调查1次~2次。2.2.1.2调查田块和取样数
选择品种、生育期和长势有代表性的大小麦类型田,每类型查3块田,每块田取样10点,每点0.15m。
2.2.1.3调查方法
同2.1.3条。调查结果记入表1。表1
灰飞虱田间虫口调查记载表
调查日期
或丛数
成虫数
长翅型
短翅型
若虫数
(头)
(头)
2.2.2水稻种田调查
2.2.2.1调查时间
秧苗2叶期至拔秧前,每隔5天调查1次。2.2.2.2调查田块和取样数
DB33/T690.1—2008
按稻作类型、品种和播种期划分类型田,每类型定3块田,10点取样,每点0.15m。2.2.2.3调查方法
以调查成虫数量为主,采用盆拍法或扫网法(直径为53cm的捕虫网来回扫取宽幅为1m),调查结果记入表2。
2.2.3水稻本田调查
2.2.3.1调查时间
/日)bzxZ.net
(叶)
秧田灰飞虱成虫调查记载表
水稻栽插后至水稻黄熟期,每隔5天调查1次。2.2.3.2调查田块和取样数
灰飞虱成虫数
按稻作类型、品种、生育期划分类型田,每类型定3块田,每块田查50丛。2.2.3.3调查方法
平均每
(亩)
虫量(头)
采取平行跳跃式多点取样,每点取样2丛。采用白瓷盘拍打调查。调查结果记入表1。3灰飞虱带毒率测定
3.1灰飞虱斑点免疫法快速测定
3.1.1测定时间
在越冬代、第一代灰飞虱成虫盛发初期进行3.1.2采集虫样
在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区用吸虫器采集活成虫,每次采集测定虫数在100头以上。3.1.3测定方法
斑点免疫快速测定方法,见附录B。3.2灰飞虱带毒率生物测定
在有条件的病虫测报站进行。
3.2.1测定时间
在越冬代、第一代灰飞虱成虫盛发初期进行。3.2.2采集虫样
同3.1.2条。
3.2.3测定方法
采用生物学测定方法,见附录C。防治
4水稻条纹叶枯病调查
4.1田间病情系统调查
4.1.1调查地区
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区或传毒媒介灰飞虱调查观测区。4.1.2调查时间
DB33/T690.1—2008
大小麦穗期调查1~2次。晚稻秧田期在拔秧前调查1次。水稻本田自见病株起至灌浆期止,每5天调查1次。
4.1.3调查方法
选有代表性5块田,平行跳跃式多点取样,大小麦、秧苗每块田查500株,水稻本田每块田查200从计算丛、株发病率。调查结果记入表3。4.2大田病情普查
4.2.1调查时间
在稻麦发病稳定期调查1次。
4.2.2调查方法
按作物类型、品种、生育期划分类型田,每类型查3块田。调查方法同4.1.3条。结果记入表3。表3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情况调查表单位
调查日期
4.3田间杂草发病调查
4.3.1调查地区
生育期
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流行区的田埋、休闲田及非稻麦田。4.3.2调查方法
产量损
根据稗草、马唐、看麦娘、早熟禾等禾本科杂草在田间分布划定类型田,在田间主要杂草发病高峰期调查1次,每类型随机查10点,每点0.5m,调查发病杂草种类、株数,计算发病率。调查结果记入表4
苗情和农事活动记载
根据水稻(大小麦)生育期常规记载标准,分别观察记载水稻(大小麦)主要品种的播种期、移栽期、拨节期、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等主要生长发育阶段,调查播种量、播种密度、基本苗数等栽培情况,调查观察区内不同熟制类型、品种及面积比例,以及药剂防治与气象条件变化情况等。3
调查日期
田间杂草条纹叶枯病发生调查表主要杂草发病情况
其它禾本科杂草
DB33/T690.1-2008
平均株
发病率
平均体长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灰飞虱各龄若虫特征
表A.1灰飞虱各龄若虫特征
DB33/T690.12008
体乳白色至淡黄色,腹背无斑纹或有不明显的浅灰色横条纹。无翅芽,后胸较中胸长,后胸后缘平直。
体乳黄色,体两侧色较深,呈灰黄色。翅芽不明显,后胸稍长,中胸(翅芽部位)后缘略向前凹。
胸部背面有不规则灰色斑纹,边缘不清晰,腹背两侧色较深,中央色淡,第4、5节有“八”字形斑纹,第6、7、8节背面中央有模糊的浅横带。翅芽明显,中胸后缘向前凹成角状,前翅芽尖端不达后胸后缘体色和斑纹同3龄。翅芽明显,前翅芽尖端伸达后胸后缘。前后翅芽尖端十分接近。体色和斑纹同3、4龄。翅芽明显,前翅芽尖端伸达腹部3~4节,前翅芽尖端常常超过后翅芽尖端。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灰飞虱带毒率斑点免疫快速测定方法B.1灰飞虱带毒率斑点免疫快速测定方法DB33/T690.1-2008
斑点免疫法(Dot-ELISA,DIBA)测定灰飞虱带毒率方法。将采集的成虫或高龄若虫,单头虫置于200u1离心管中加100u1碳酸盐缓冲液,用木质牙签捣碎后制成待测样品。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划0.5cmX0.5cm方格,每格加入3uL样品室温晾干:在37℃温度条件下,4%牛血清(或0.4%BSA)封闭0.5小时后浸入酶标单抗(封闭液稀释500倍)孵育1.5小时,洗涤后浸入固体显色底物液中0.5小时。每步用磷酸缓冲液(PBST)洗涤3次,每次3分钟。检查反应类型(带毒灰飞虱呈现阳性反应),记载带毒虫量。根据下式计算灰飞虱带毒率。
式中:
V带毒率:
带毒虫量:
调查总虫量。
C.1灰飞虱带毒率生物学测定方法附录C
(规范性附录)
灰飞虱带毒率生物学测定方法
DB33/T690.1—2008
在防虫条件下(网罩),播种当地主要水稻品种,在秧苗2~3叶期,每株秧苗用两头通的铜纱管或玻璃管套住,在每管内用吸管放入1头成虫,上端扎上纱布,单管单苗单虫饲养4天后去掉成虫(接虫后2天作一次检查,如果虫子成活不到2天的,应连同秧苗一起剔除不计),将秧苗单株移栽在防虫棚内继续观察,如产有卵块,出现低龄若虫的要及时喷药灭虫。在发病稳定后,记载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株数,计算株发病率,即为该代灰飞虱带毒率。7
株发病率(%)
发病面积比例(%)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程度分级标准表D.1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程度分级标准轻发生
(1级)
中等偏轻
2级)
≥1,<5
(3级)
≥5,<10
DB33/T690.1—2008
中等偏重
(4级)
≥10,<20
重发生
(5级)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浙江省地
方标准
DB33/T690.12008
水稻条纹叶枯病测报防治
第1部分:水稻条纹叶枯病测报调查规范Forecast and control of rice stripe diseasePartl : Rules for investigation and forecast of rice stripe virus2008-03-12发布
2008-04-12实施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3《水稻条纹叶枯病测报防治》按部分发布,分为二个部分:DB33/T690-2008
-第1部分:水稻条纹叶枯病测报调查规范:第2部分: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规范,本部分为DB33/T690-2008的第1部分。本部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附录B、附录C和附录D为规范性的附录。本部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DB33/T690.1—2008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长兴县植保站、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湖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等。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华弟、陈剑平、蒋学辉、孙祥良、宁国云、张恒木、沈卫新、戴德江、朱晓群等。
1范围
水稻条纹叶枯病测报防治
DB33/T690.1—2008
第1部分:水稻条纹叶枯病测报调查规范本标准规定了水稻条纹叶枯病传毒媒介灰飞虱的虫口密度与带毒率、条纹叶枯病病情及有关苗情等调查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系统测报。2灰飞虱调查
2.1越冬调查
2.1.1调查时间
2月下旬至3月下旬调查1次~2次。2.1.2调查田块和取样数
按主要越冬虫源地划分大小麦田、冬闲田等类型田。每类型调查3块田,每块田取样10点,每点0.15m。
2.1.3调查方法
采用随机取样法,用33cm×45cm的白瓷盘拍查。查虫时,将盘轻轻插入行间并紧贴地面,快速拍击植株中、下部。分别记载灰飞虱雌雄成虫、各龄若虫数量。灰飞虱各龄若虫特征,参见附录A。调查结果记入表1。
2.2田间虫口系统调查
2.2.1麦田调查
2.2.1.1调查时间
4月中旬至5月上旬调查1次~2次。2.2.1.2调查田块和取样数
选择品种、生育期和长势有代表性的大小麦类型田,每类型查3块田,每块田取样10点,每点0.15m。
2.2.1.3调查方法
同2.1.3条。调查结果记入表1。表1
灰飞虱田间虫口调查记载表
调查日期
或丛数
成虫数
长翅型
短翅型
若虫数
(头)
(头)
2.2.2水稻种田调查
2.2.2.1调查时间
秧苗2叶期至拔秧前,每隔5天调查1次。2.2.2.2调查田块和取样数
DB33/T690.1—2008
按稻作类型、品种和播种期划分类型田,每类型定3块田,10点取样,每点0.15m。2.2.2.3调查方法
以调查成虫数量为主,采用盆拍法或扫网法(直径为53cm的捕虫网来回扫取宽幅为1m),调查结果记入表2。
2.2.3水稻本田调查
2.2.3.1调查时间
/日)bzxZ.net
(叶)
秧田灰飞虱成虫调查记载表
水稻栽插后至水稻黄熟期,每隔5天调查1次。2.2.3.2调查田块和取样数
灰飞虱成虫数
按稻作类型、品种、生育期划分类型田,每类型定3块田,每块田查50丛。2.2.3.3调查方法
平均每
(亩)
虫量(头)
采取平行跳跃式多点取样,每点取样2丛。采用白瓷盘拍打调查。调查结果记入表1。3灰飞虱带毒率测定
3.1灰飞虱斑点免疫法快速测定
3.1.1测定时间
在越冬代、第一代灰飞虱成虫盛发初期进行3.1.2采集虫样
在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区用吸虫器采集活成虫,每次采集测定虫数在100头以上。3.1.3测定方法
斑点免疫快速测定方法,见附录B。3.2灰飞虱带毒率生物测定
在有条件的病虫测报站进行。
3.2.1测定时间
在越冬代、第一代灰飞虱成虫盛发初期进行。3.2.2采集虫样
同3.1.2条。
3.2.3测定方法
采用生物学测定方法,见附录C。防治
4水稻条纹叶枯病调查
4.1田间病情系统调查
4.1.1调查地区
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区或传毒媒介灰飞虱调查观测区。4.1.2调查时间
DB33/T690.1—2008
大小麦穗期调查1~2次。晚稻秧田期在拔秧前调查1次。水稻本田自见病株起至灌浆期止,每5天调查1次。
4.1.3调查方法
选有代表性5块田,平行跳跃式多点取样,大小麦、秧苗每块田查500株,水稻本田每块田查200从计算丛、株发病率。调查结果记入表3。4.2大田病情普查
4.2.1调查时间
在稻麦发病稳定期调查1次。
4.2.2调查方法
按作物类型、品种、生育期划分类型田,每类型查3块田。调查方法同4.1.3条。结果记入表3。表3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情况调查表单位
调查日期
4.3田间杂草发病调查
4.3.1调查地区
生育期
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流行区的田埋、休闲田及非稻麦田。4.3.2调查方法
产量损
根据稗草、马唐、看麦娘、早熟禾等禾本科杂草在田间分布划定类型田,在田间主要杂草发病高峰期调查1次,每类型随机查10点,每点0.5m,调查发病杂草种类、株数,计算发病率。调查结果记入表4
苗情和农事活动记载
根据水稻(大小麦)生育期常规记载标准,分别观察记载水稻(大小麦)主要品种的播种期、移栽期、拨节期、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等主要生长发育阶段,调查播种量、播种密度、基本苗数等栽培情况,调查观察区内不同熟制类型、品种及面积比例,以及药剂防治与气象条件变化情况等。3
调查日期
田间杂草条纹叶枯病发生调查表主要杂草发病情况
其它禾本科杂草
DB33/T690.1-2008
平均株
发病率
平均体长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灰飞虱各龄若虫特征
表A.1灰飞虱各龄若虫特征
DB33/T690.12008
体乳白色至淡黄色,腹背无斑纹或有不明显的浅灰色横条纹。无翅芽,后胸较中胸长,后胸后缘平直。
体乳黄色,体两侧色较深,呈灰黄色。翅芽不明显,后胸稍长,中胸(翅芽部位)后缘略向前凹。
胸部背面有不规则灰色斑纹,边缘不清晰,腹背两侧色较深,中央色淡,第4、5节有“八”字形斑纹,第6、7、8节背面中央有模糊的浅横带。翅芽明显,中胸后缘向前凹成角状,前翅芽尖端不达后胸后缘体色和斑纹同3龄。翅芽明显,前翅芽尖端伸达后胸后缘。前后翅芽尖端十分接近。体色和斑纹同3、4龄。翅芽明显,前翅芽尖端伸达腹部3~4节,前翅芽尖端常常超过后翅芽尖端。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灰飞虱带毒率斑点免疫快速测定方法B.1灰飞虱带毒率斑点免疫快速测定方法DB33/T690.1-2008
斑点免疫法(Dot-ELISA,DIBA)测定灰飞虱带毒率方法。将采集的成虫或高龄若虫,单头虫置于200u1离心管中加100u1碳酸盐缓冲液,用木质牙签捣碎后制成待测样品。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划0.5cmX0.5cm方格,每格加入3uL样品室温晾干:在37℃温度条件下,4%牛血清(或0.4%BSA)封闭0.5小时后浸入酶标单抗(封闭液稀释500倍)孵育1.5小时,洗涤后浸入固体显色底物液中0.5小时。每步用磷酸缓冲液(PBST)洗涤3次,每次3分钟。检查反应类型(带毒灰飞虱呈现阳性反应),记载带毒虫量。根据下式计算灰飞虱带毒率。
式中:
V带毒率:
带毒虫量:
调查总虫量。
C.1灰飞虱带毒率生物学测定方法附录C
(规范性附录)
灰飞虱带毒率生物学测定方法
DB33/T690.1—2008
在防虫条件下(网罩),播种当地主要水稻品种,在秧苗2~3叶期,每株秧苗用两头通的铜纱管或玻璃管套住,在每管内用吸管放入1头成虫,上端扎上纱布,单管单苗单虫饲养4天后去掉成虫(接虫后2天作一次检查,如果虫子成活不到2天的,应连同秧苗一起剔除不计),将秧苗单株移栽在防虫棚内继续观察,如产有卵块,出现低龄若虫的要及时喷药灭虫。在发病稳定后,记载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株数,计算株发病率,即为该代灰飞虱带毒率。7
株发病率(%)
发病面积比例(%)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程度分级标准表D.1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程度分级标准轻发生
(1级)
中等偏轻
2级)
≥1,<5
(3级)
≥5,<10
DB33/T690.1—2008
中等偏重
(4级)
≥10,<20
重发生
(5级)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地方标准(DB)标准计划
- DB37/T3469.2-2018 农村垃圾分类与处理技术规范 第2部分:生产垃圾
- DB36/1101.2-2019 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 第2部分:有机化工行业
- DB33/T2252-2020 居住出租房屋旅馆式管理规范
- DB33/T2251-2020 网络订餐配送操作规范
- DB53/T277.28-2008 陆良优质烤烟综合标准 第28部分:烟叶质量追踪
- DB31/379-2015 在用压燃式发动机汽车加载减速法排气烟度排放限值
- DB33/T2249.1-2020 农村信用建设规范 第1部分:农户信用信息管理
- DB33/T2091-2018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规范
- GB/T15144-2020 IEC 60929 :2015 管形荧光灯用交流和/或直流电子控制装置性能要求
- DB53/T277.18-2008 陆良优质烤烟综合标准 第18部分:植烟土壤取样方法
- DB62/T1743-2008 庆阳市欧美杨(107号、108号)育苗栽培技术规范
- DB62/T1742-2008 庆阳市油松种实害虫综合防治规程
- DBl2/T040-2007 天津市科学技术档案整理规则
- DB65/T2938-2009 无公害食品 阿魏菇出菇菌袋废料处理技术规程
- DB65/T2927-2009 无公害食品 阿魏菇原生态产地环境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