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标准下载网!

【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 气藏描述方法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5-01-28 10:50:29
  • SY/T6110-2008
  • 现行

基本信息

  • 标准号:

    SY/T 6110-2008

  • 标准名称:

    气藏描述方法

  • 标准类别:

    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

  • 标准状态:

    现行
  • 发布日期:

    2008-06-16
  • 实施日期:

    2008-12-01
  •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
  • 下载格式:

    .rar.pdf
  • 下载大小:

    13.06 MB

标准分类号

  • 标准ICS号:

    石油及相关技术>>75.020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与加工
  • 中标分类号:

    石油>>石油勘探、开发与集输>>E12石油开发

出版信息

  •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 页数:

    25
  • 标准价格:

    0.0 元
  • 出版日期:

    2008-12-01

其他信息

  • 起草单位:

    中油股份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 归口单位:

    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油气田开发专标委
  • 发布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相关标签:

    描述 方法
标准简介标准简介/下载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适用于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的气藏、凝析气藏,其他类型气藏可参照执行。 SY/T 6110-2008 气藏描述方法 SY/T6110-2008

标准内容标准内容

部分标准内容:

ICS75.020
备案号:24354—2008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6110—2008
中文/English
2008-06—16发布
代替SY/T6110—2002,SY/T6313.2--1998,SY/T6365—1998气藏描述方法
The method for gas reservoir description2008—12-01实施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规范性引用文件
气藏描述的目的、任务和要求
气藏描述的内容
气藏概况.
地层特征描述
构造特征描述
沉积相描述
裂缝特征描述
储层特征描述
流体、压力和温度特征描述
气井渗透特征及产能评价
气藏类型与驱动类型….
气藏静态地质模型
储量计算及评价
气藏预测地质模型
气藏开发潜力
气藏描述报告
报告内容
附表册
附图册
SY/T6110—2008
SY/T6110—2008
本标准整合修订并代替SY/T61102002《碳酸盐岩气藏开发地质特征描述》、SY/T6313.2-1998《油气水界面确定方法气水界面》和SY/T6365-1998《油气藏原始地层斥力及压力系统确定方法》。
本次修订与SY/T6110—2002,SY/T6313.2—1998和SY/T6365—199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应用范围进行了扩展,除适用于碳酸盐岩天然气气藏外,还适用于碎屑岩天然气气藏和凝析气藏;
一以SY/T6110一2002主要内容、大纲作为主框架,按不同类型气藏和不同开发阶段气藏描述的要求进行了扩充和修订,并纳入SY/T6313.2--1998、SY/T6365-1998的主要内容;一气藏描述的编制原则突出了根据不同的开发阶段,充分利用动、静态相结合方法,建立气藏精细地质模型,描述气藏原始地质储量和气藏剩余储量分布的恩想;一储量计算部分补充了动态储量计算内容;一补充了气藏渗流特征及产能评价、气藏预测地质模型和气藏开发潜力分析等内容。本标准由油气田开发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京元、朱晓惠。本标准所替代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SY/T6110—1994,SY/T6110—2002;SY/T6313.2:-1998;
-SY/T6365—1998。
本标准以中文和英文两种文字出版。当英文和中文两种版本有歧义时,以中文版本为准。本标准英文翻译单位:西南石油大学、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本标准主要翻译人:杜志敏、付晓文。I
1范围
气藏描述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气藏描述的内容与要求。本标准适用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的气藏、凝析气藏,其他类型气藏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
SY/T 6110—2008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SY/T5154油气藏流体取样方法
SY/T5368岩石薄片鉴定
SY/T5440
天然气井试井技术规范
SY/T5543
凝析气藏流体物性分析方法
SY/T5579.2油藏描述方法第2部分:碎屑岩油藏SY/T5615
石油天然气地质编图规范及图式SY/T6098
SY/T6101
SY/T6168
天然气可采储量计算方法
凝析气藏相态特征确定技术要求气藏分类
DZ/T0217石油天然气储量计算规范3气藏描述的目的、任务和要求
3.1目的
气藏描述的目的是以天然气地质学理论为指导,以最新的开发技术为手段,通过地质、地震、测并与气藏工程多学科紧密结合,在三维空间综合量化描述气藏的各种特征,为气藏开发决策提供地质依据。
3.2任务
气藏描述的任务是利用地质、地震、测井、测试及生产资料,通过静、动态结合分析,对气藏地层、构造、沉积相、储层、渗流、产能及生产动态等特征进行定量描述,建立气藏地质模型,计算气藏储量,研究气藏剩余储量分布,从而为合理开发气藏制定开发战略和技术措施提供必要的、可靠的地质依据。气藏描述贯穿于气藏开发的始终。3.3要求
气藏描述划分为开发早期、开发中期、开发晚期三个阶段。气藏开发各阶段对气藏描述的任务和要求不同,不同开发阶段的描述见表1。4气藏描述的内容
4.1气藏概况
4.1.1地理与交通
所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环境状况1
SY/T6110—2008
气藏描
述阶段
所拥有的主要资料
不同开发阶段气藏描述的要求
1.开发初期的静态资料;
2.钻井、取心、测井资
3.地震资料及精细处理结
4.气井测试及试采资料
1.分层测试、试井生产动
态资料;
2.开发测井资料
并网及动静态资料、加密
并资料等
注:复杂类型油气田可参考此表。4.1.2区域地质
碳酸盐岩:
段或亚段;
碎眉岩:砂
层组或小层
碳酸盐岩:
段或亚段;
碎消岩:小
碳酸盐岩:
段或亚段;
碎屑岩:流
动单元
所处沉积盆地、大地构造单元及位置。4.1.3勘探简况
沉积相
构造研究精度
碳酸盐岩:各储层1:50000
构造图,构造幅度不大于100m
(中-高陡构造),不大于50m(低亚相或
缓构造),不大于20m(=维地震的低缓构造);断层:断熙不小于20m,长度不小丁500m
碎岩:提供顶面或标准层不
小于1:100000构造图,描述三级以上断层
碳酸盐岩:各储层1:50000)
构造图,构造幅度不大于100m
(中一-高陡构造),不大于50m(低缓构造),不大于20m(一维地震的低缓构造);断层:断距不小于20m,长度不大于500m
碎屑岩:提供各汕层不小于
1:100000构造图,构造幅度不小于10m,构造é积不小于0.3km2;断层:断距大于5m,长度不小于300m
碳酸盐岩:各储层1:50000)
构造图,构造幅度不大于100m
(中一高陡构造),不大于50m(低缓构造),不大于20m(三维地
的低缓构造;断层:断距不小于20m,长度不大于500m。
碎尚岩:提供单层顶底面不小
于1:100000构造图,构造幅度不大于5m,构造积小于0.1km2;
断:断距不大于5m,长度小于
地质模型
网格精度
根据不
同的开
发阶段
和日的
选择相
应的网
格精度
勘探历程包括气藏范围内完成的地震、钻井、测井、取心及分析化验工作量,各并完井测试情况,储量申报简况。
4.1.4开发简况
开采历程包括开采时间、单井产量、压力变化、生产井数、累计产量、采气速度及采出程度等动态情况。
4.2地层特征描述
4.2.1区域地层
SY/T6110—2008
4.2.1.1气藏内全部沉积岩系都进行地层层序和岩性描述,并绘制地层综合柱状图,4.2.1.24
钻遇的地层以阶(组)、段或亚段为单位描述,未钻达的深部地层以统或阶(组)为单位描述。
储盖组合
储层和盖层的层位、岩性、厚度及其变化与分布,并作储盖组合的评价。目的层特征
描述内容包括层位、深度、岩性、厚度、接触关系,并按此内容编制目的地层对比图。4.2.3.11
描述月的层地震响应特征和测井电性特征。4.2.4
小层的细分与对比
主要采用岩性与电性对比,用标准层控制的方法进行追踪。4.2.4.1
小层命名:系和统用年代地层单位,组、段、亚段用岩石地层单位、层用地下地层单位。编制小层对比图,描述各小层的综合体纵横向变化。4.2.4.3
4.3构造特征描述
4.3.1区域构造
描述局部构造所在盆地的名称、性质、二级构造单元名称及其简要特征,并编制气田的构造位置图。
4.3.2构造特征
利用地质、测并和地震资料精细描述含气构造的类型和名称、高点的位置和地面海拔、高点出露地层、构造圈闭的形态、闭合面积、闭合度、长短轴的长度及方向、背斜两翼倾角,并编绘构造面图和构造图。
4.3.3断层特征
利用地质、测井和地震资料描述断层的类型、组系、平面分布、数量及其组合关系,主要断层的产状、性质、落差、延伸长度、与高点和轴线关系,两盘对接地层的层位和岩性、断层起始和消失部位的地层、断层开启与封闭性。提交主断层剖面图。4.3.4断块区和断块特征
描述各断块区或断块的构造特征、切割关系、面积、岩层产状等。断块面积计算应以反映主要目的层构造形态的顶或底界构造图为基准。4.4沉积相描述
4.4.1区域沉积背景
区域地层层序、区域构造史、沉积史、所描述储层的沉积体系类型、物源区及母岩类型、古气候、古水流等的描述。
4.4.2储层单井岩心岩相
以取心井岩心、岩屑资料为基础,结合区域沉积相背景,描述岩石颜色、成分、沉积结构及沉积构造、建立沉积相标志(岩石学标志、矿物学标志、古生物标志和地球化学标志等)。对典型井在纵向1进行沉积相、亚相及微相划分,并进行单井垂向层序及沉积旋回分析。4.4.3储层测井相分析
4.4.3.1利用测井资料研究沉积微相。以取心段为基础,建立地质一测井相解释模型,对测井资料进行电相分类,建立测井沉积相、亚相及微相模式。4.4.3.2利用测井资料进行多井沉积相、亚相及微相层段的划分。4.4.4储层地震相的描述
进行高分辨率处理,利用测井划分沉积相并对地震沉积相进行刻度,建立地震沉积相模式。3
SY/T6110—2008
4.4.5沉积相及微相平面展布
以多并测井沉积相及微相划分为骨架,利用宏观地震模式,以地震为井间预测手段,进行沉积相和沉积微相纵横向变化预测,编制沉积相平面分布图。4.5裂缝特征描述
4.5.1储层裂缝描述
4.5.1.1露头裂缝描述;
选择与气藏的层位相同、储层及构造的类型相同(或相近似)的露头区作裂缝类比调查,测量各裂缝组系的产状、方位、密度、间距;描述裂缝的儿何形态、大小、穿层和相互切割关系;描述裂缝的开启程度及充填程度;描述洞穴的大小、密度与分布、充填状况;采集有代表性的岩样,并作裂缝素描和照相;阐述裂缝特别是构造裂缝与构造位置的关系,建立裂缝地质模式。4.5.1.2岩心裂缝描述:
碳酸盐岩岩心裂缝描述内容包括裂缝产状、形态、充填程度、充填物类型、分级和分类、组系、密度、期次及发育的影响因素;碎屑岩岩心裂缝描述内容包括裂缝成因划分、产状、开启程度、地应力场与裂缝关系、分布规律、开启与闭合规律等。4.5.1.3微观裂缝描述:
利用岩石薄片(包括铸体薄片、全直径岩心大薄片)描述裂缝的微观特征,岩石薄片中的裂缝鉴定按SY/T5368的规定执行。
4.5.2储层裂缝识别
4.5.2.1地球物理方法识别裂缝:利用测井资料定性划分裂缝发育层段;利用成像测井、倾角测井等资料描述裂缝(包括类型、条数、密度、张开度、大小等),识别裂缝的产状和延伸方向,划分裂缝发育层段。4.5.2.2动态资料判断裂缝:
应用气井产能和压力变化、试井成果以及井间于扰等资料,判断裂缝的组系及其延伸的方向,估算裂缝系统的发育程度。
4.5.3裂缝的定量评价
4.5.3.1对岩心裂缝进行定量描述。4.5.3.2利用关键井资料建立裂缝定量测并解释评价模型,计算岩石力学参数(如泊松比、杨氏模量等)、裂缝参数(包括裂缝孔隙度、裂缝渗透率、裂缝张开度、含水饱和度、裂缝指数等)。4.5.3.3综合利用多种测并信息计算的裂缝参数为特征变量来系统评价裂缝。有条件时,建立裂缝各参数的空间展布模型。
4.5.4裂缝发育控制因素
储层岩性、岩石构造、岩石力学性质、断层等因素。4.5.5综合预测裂缝
综合岩石力学性质、钻井、测井、地震、局部构造特征及动态资料等因素分析裂缝发育规律,预测裂缝发育区带。
4.6储层特征描述
4.6.1关键井储层综合评价
应用关键井的静、动态资料,对储层的四性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建立解释图版,编制储层综合柱状图,作为其他井解释及井间对比的标准。4.6.2储层岩石学特征
描述储层岩石的组分、填隙物、结构、显微构造、胶结物等特征。4.6.3储集空间特征
储集空间按大小、形态一般分为孔、洞、缝三大类,划分标准按SY/T5368规定执行。4
4.6.4孔隙结构特征描述
SY/T6110—2008
4.6.4.1利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图像分析等资料定性描述孔喉的形态、大小及组合。4.6.4.2利用压求法确定孔隙结构参数,定量描述孔喉微观结构。4.6.5储层参数
4.6.5.1主要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含气饱租度、相对渗透率、岩石压缩率、孔隙结构参数、裂缝参数、基质孔隙层有效厚度和裂缝层段有效厚度。4.6.5.2储层参数根据岩心分析、测并和试并解释方法求取,4.6.6储层非均质性
描述储层参数及储渗体在纵横向上的变化,评价储层的非均质程度。4.6.7隔层
描述隔层的岩石类型、划分隔层厚度标准及隔层的分布状况。4.6.8储层分类
4.6.8.1储层分类指标主要包括孔隙度、渗透率、有效厚度、孔喉结构参数、储量大小、砂体面积、砂体钻遇率、泥质含量、胶结物含量、层内非均质参数等。应根据区域性地质勘探及开发情况,选择确定适合本气田(藏)的分类指标,并对储层分类结果进行评价。4.6.8.2碳酸盐岩储层通常根据岩块基质的渗透率、孔隙度和孔隙结构参数进行分类。储集层级别划分见表2。
4.6.8.3碎屑岩储层分类按SY/T5579.2的规定执行。4.6.9储渗类型
以渗透率、储集空间类型与试井等资料相结合,按钻井显示、储层渗透率与基质渗透率比、压力恢复特征、初期产能特征、主要储集空间、主要渗滤通道等因素确定储渗类型,划分为孔隙型(或孔洞型)、裂缝型(或缝洞型)、裂缝一孔隙型、孔隙一裂缝型四类。表2
碳酸盐岩储集层级别划分表
储集层级别
渗透率
10-3μm
<0. 1~0. 001
孔隙度
12~6
<6~2
注:储层的孔隙度下限可视具体的气藏而定。4.6.10
储层预测
中值喉道宽度
<0.5~0.05
排驱压力
分选系数
<2~1
应用地震、测井、地质资料预测储层(包括厚度、物性、储量丰度等),进行储层特征井间横向预测,研究井间储层参数的变化规律。4.6.10.2
预测各类储层成因单元几何形态、规模以及成因单元间的连通性。结合单井储层参数,编绘储层参数变化图件。采用地震预测技术对储层进行含气性预测。储层评价
储层有效性评价:确定储层有效物性下限。敏感性评价:确定储层易伤害性。整体评价:综合单井评价、地震预测及地质认识成果资料,利用各项储产层参数对全气5
SY/T6110—2008
藏进行储层分类评价,明确各类储产层在剖面上和平面上的分布及变化规律。4.7流体、压力和温度特征描述
4.7.1流体性质
4.7.1.1天然气化学组分特征,包括组分、重烃含量、凝析油含量、稀有气体含量等。高压物性特征,包括压缩系数、体积系数、密度、黏度、偏差系数等。4.7.1.2
凝析气藏需确定开发过程中的相态、各相组成和参数(密度、黏度、体积系数和偏差系4.7.1.3
数)随地层压力衰竭的变化;凝析气藏的流体取样、配样及分析按SY/T5154和SY/T5543的规定执行。
地层水性质,包括水型、离子含量、总矿化度、密度、pH值、微量元素等。4.7.2压力、温度系统
4.7.2.1描述气藏各井区的原始地层压力、压力梯度。单井原始地层压力资料可通过实测或试井方法确定,参见SY/T5440。
4.7.2.2村
根据静态地质特征、流体性质、地层压力、试采及井间干扰等资料,综合判断气藏压力系统。
4.7.2.3气藏原始地层压力是利用各单井气层中部深度原始地层压力与深度回归直线,在选定的基准深度上求得的值。
4.7.2.4根据气藏原始地层压力与相同埋深的静水柱压力比值求取压力系数,并按SY/T6168的规定判断气藏属于高压、中压或低压气藏。4.7.2.5描述气藏静地温与地温梯度、气井流温与流温梯度。地层温度通过实测确定。4.7.3流体分布
4.7.3.1描述地层水在气藏内分布的状况,确定气水界面。4.7.3.2对于具有同一水动力学系统的各种圈闭类型的气藏,其气水界面的确定主要是利用气水压力梯度差异确定的气水井压力交汇法,可按式(1)计算气水界面:Deon - (GDe-Gn D) - (pm- Pa)GTw-Gpg
式中:
气水界面垂直井深的数值,单位为米(m);产气井段中部垂直井深的数值,单位为米(m);Dg
产水井段中部垂直并深的数值,单位为米(m):气层压力梯度的数值,单位为兆帕/米(MPa/m);水层压力梯度的数值,单位为兆帕/米(MPa/m);pw—\产水井段中部原始地层压力的数值,单位为兆帕(MPa);Pgi
产气井段中部原始地层压力的数值,单位为兆帕(MPa)。(1)wwW.bzxz.Net
此外可根据资料情况采用直接测定含水饱和度的方法、利用毛管压力确定的方法、利用气4.7.3.3
水物性差异划分的方法、不稳定试井方法等来确定气水界面。4.7.3.4编制气水界面分布图。
分析控制气、油、水分布的地质因素。判别凝析气藏是否带油环,按SY/T6101的规定执行。4.7.3.6
4.8气井渗透特征及产能评价
4.8.1渗流特征分析
通过测试资料对气井的渗流特征进行分析。4.8.2气井产能评价
分析气井产能及影响因素,评价增产措施后井底污染状况改善程度。6
4.9气藏类型与驱动类型
4.9.1气藏类型
SY/T6110--2008
4.9.1.1按气藏圈闭类型、几何形态、储渗类型、流体性质、油气水关系、弹性能量、压力系数等因素确定。
4.9.1.2凝析气藏则根据流体相态确定油、气藏类型。同时应在相态研究基础上确定储层凝析气贫富类别。相关方法按SY/T6101规定执行。4.9.2气藏驱动类型
按驱动能量确定气藏驱动类型。判断水体的范围、规模和能量、边底水锥进情况,预测水体在气藏开采过程中的活跃程度。
4.10气藏静态地质模型
4.10.1构造模型
描述气藏构造几何形态及断层分布。4.10.2储层模型
描述气藏范周内储层建造结构及其各种属性的空间分布。4.10.3流体模型
描述气藏中气、油、水的分布状态,流体物理化学性质的分布情况。4.11储量计算及评价
4.11.1容积法储量
按DZ/T0217执行。
4.11.2动态法储量
利用物质平衡法等计算井区和气藏的动态储量。4.11.3可采储量
按SY/T6098计算气藏可采储量。4.11.4储量评价
资料与计算参数可靠性评价
对各种方法计算的储量进行对比评价,4.11.4.2
4.11.4.3对储量丰度在平面.上的变化进行评价。评价剩余储量和剩余可采储量。4.11.4.41
4.12气藏预测地质模型
4.12.1地质储量拟合
在静态地质模型网格粗化后形成的数值模拟地质模型的基础上,拟合地质储量。4.12.2生产历史拟合
拟合的开发指标主要包括:产量及累积产量、气水比、压力4.12.3剩余储量分布
在气藏数值模拟生产历史拟合后,形成储层剩余储量空间量化分布场。4.12.4气藏预测地质模型
静态地质模型经过气藏数值模拟生产历史拟合后,即形成了气藏预测地质模型4.13气藏开发潜力
对气藏日前压力和剩余储量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描述气藏开发潜力。5气藏描述报告
5.1报告内容
报告内容可根据不同勘探开发阶段的描述对象调整相关章节。包括:气藏概况;地层特征描述;7
SY/T6110—2008
构造特征描述;沉积相描述;裂缝特征描述;储层特征描述;流体、压力和温度特征描述;气井渗流特征分析和产能评价;气藏类型与驱动类型;气藏静态地质模型;储量计算;气藏预测地质模型;气藏开发潜力。
5.2附件
附件包括地震精细处理解释研究报告、测井精细处理解释研究报告。5.3附表册
气藏描述附表可包括:地层分层数据表;取心及岩心分析统计表;油气水显示表;钻井基础数据表;试油成果汇总表;构造要素与断层要素表;储层与有效厚度数据表;单并储层对比表;岩心孔洞统计表;岩心裂缝统计表;孔隙结构特征数据表;孔、渗、饱测试数据表;储层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汇总表;天然气组分汇总表;地层水组分汇总表;凝析油组分汇总表;天然气物性数据表;容积法储量计算数据表;气井试井数据表;气井生产动态数据表;压降储量计算数据表;气藏历次储量计算结果对比表。
5.4附图册
气藏描述附图可包括:气田地理交通位置图;区域地质构造图;地震测线与气藏构造图;勘探成果图;测并解释成果图;气藏的纵横剖面图;储层对比图;孔隙结构特征图;沉积、储层综合柱状图;沉积相平面分布图;孔隙度、渗透率、含气饱和度平面等值线图;有效储层厚度平面分布图;油、气、水分布平面图与部面图;压力与海拔深度关系曲线图;温度与海拔深度关系曲线图;试井曲线分析图;压降储量图;不同阶段流体相图;气藏数值模拟网格图;气井生产史拟合图;气藏储量丰度等值线图;气藏剩余储量分布图。图件格式按SY/T5615的规定编绘。8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标准计划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 返回顶部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