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标准下载网!

【机械行业标准(JB)】 高压锅炉给水泵 技术条件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10-17 01:19:46
  • JB/T8059-2008
  • 现行

基本信息

  • 标准号:

    JB/T 8059-2008

  • 标准名称:

    高压锅炉给水泵 技术条件

  • 标准类别:

    机械行业标准(JB)

  • 标准状态:

    现行
  • 发布日期:

    2008-02-01
  • 实施日期:

    2008-07-01
  •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
  • 下载格式:

    .rar.pdf
  • 下载大小:

    6.86 MB

标准分类号

  • 标准ICS号:

    流体系统和通用件>>23.080泵
  • 中标分类号:

    机械>>通用机械与设备>>J71泵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 页数:

    18页
  • 标准价格:

    17.0 元

其他信息

  • 起草人:

    王延合、陈荆山、袁宋久、于百芳、潘再兵、李秀鹏、宋青松、李同现、周先华、张学森、徐袖升
  • 起草单位:

    沈阳水泵研究所;沈阳水泵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凯士比泵有限公司等
  • 归口单位:

    全国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提出单位: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 发布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相关标签:

    高压 锅炉 技术
标准简介标准简介/下载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规定了高压锅炉给水泵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等。本标准适用于单机容量为200mw-100MW亚临界、超临界、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用高压锅炉给水泵。单机容量50mw-135MW火力发电机组用高压给水泵可参照使用。 JB/T 8059-2008 高压锅炉给水泵 技术条件 JB/T8059-2008

标准内容标准内容

部分标准内容:

ICS23.080
备案号:23196—2008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8059—2008
代替JB/T8059-1996
高压锅炉给水泵
技术条件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high pressure boiler feed pump2008-02-01发布
2008-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技术要求
结构和性能.
驱动机
临界转速.
平衡、振动和噪声
承压零件…
转子部件.
密封环和运转间隙
轴承,
联轴器和底座,
装配和涂漆
泵接管允许的力和力矩
最小流量系统
泵的保护
泵芯,
试验方法
材料试验.
水压试验...
性能试验..
振动测量
噪声测量,
检验规则,
材料的检验
零部件和装配的检验
性能检验.
最终检验.…
7成套范围和保证期
7.1成套范围,
7.2保证期..
8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JB/T80592008
1000E00
JB/T8059—-2008
8.2包装和运输
8.3贮存
附录A(资料性附录)高压锅炉给水泵数据单表1:运转径向间隙,
表2主要零件的材料
本标准代替JB/T8059—1996《高压锅炉给水泵技术条件》。本标准与JB/T80591996相比,主要变化如下:修改了标准的适用范围:
增加了泵最低盘车转速要求(见4.2.3)。增加了泵的转子刚性要求(见4.3.3)。增加了泵的转子在低于工作转速下做动平衡的要求(见4.4.2)。-增加了承压零件材料检验要求(见4.5.9)。-增加了泵芯的要求(见4.17)。修订了4.1.1.1、4.3.1、4.5.4、4.6.1.3、4.9.4.1、4.15等条款。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11)归口。JB/T8059—2008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沈阳水泵研究所、沈阳水泵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凯士比泵有限公司、山东双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连成(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凯泉泵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东方泵业(集团)有限公司、崔原博泵泵业有限公司、山东长志泵业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延合、陈荆山、袁宋久、于百芳、潘再兵、李秀鹏、宋青松、李同现、周先华、张学森、徐袖升。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JB/T8059—1996。
1范围
高压锅炉给水泵:
技术条件
JB/T8059--2008
本标准规定了高压锅炉给水泵(以下简称“泵”)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等。本标准适用于单机容量为200MW~1000MW亚临界、超临界、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用高压锅炉给水泵。单机容量50MW135MW火力发电机组用高压给水泵可参照使用。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一般用途耐蚀钢铸件(GB/T2100—2002,eqvISO11972:1998)GB/T2100
合金结构钢(GB/T3077—1999,neqDINEN10083—1:1991)GB/T3077
GB/T32162005回转动力泵水力性能验收试验1级和2级(ISO9906:1999,MOD)GB/T3323
GB/T5677
GB/T7021
GB/T7233
金属熔化焊焊接接头射线照相(GB/T3323—2005,EN1435:1997,MOD)铸钢件射线照相及底片等级分类方法(GB/T5677—2007,ISO4993:1987,IDT)离心泵名词术语
铸钢件超声探伤及质量评级方法(GB/T7233—1987,neqBS6208:1982。)GB/T9113.1
平面、突面整体钢制管法兰
平面、突面对焊钢制管法兰
GB/T9115.1
GB/T9239.1一2006机械振动(恒态)刚性转子平衡品质要求第1部分:规范与平衡允差的检验(ISO1940-1:2003,IDT)
GB/T9439灰铸铁件
GB/T11352
GB/T13384
JB/T1265
JB/T1581
JB/T4297
JB4726
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件(GB/T11352一1989,negISO3755:1991)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25MW200MW汽轮机转子体和主轴锻件技术条件汽轮机、汽轮发电机转子和主轴锻件超声波探伤方法泵产品涂漆技术条件
压力容器用碳素钢和低合金钢锻件JB/T4728压力容器用不锈钢锻件JB/T4730.2
JB/T4730.3
JB/T4730.4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2部分:射线检测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3部分:超声波检测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4部分:磁粉检测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5部分:渗透检测JB/T4730.5
JB/T6879离心泵铸件过流部位尺寸公差JB/T6880.2泵用铸钢件
JB/T6963钢制件熔化焊工艺评定JB/T8097—1999泵的振动测量与评价方法JB/T8098—1999泵的噪声测量与评价方法无损检测渗透检测
JB/T9218
JB/T8059—2008
3术语和定义
GB/T7021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最小流量minimumflowrate
最小流量又称再循环流量,即泵内液体在不发生汽化的情况下所允许的最小运行流量。3.2
最大流量maximumflowrate
在工作状态下泵不发生汽蚀、轴功率不超过驱动机所允许功率时的最大运行流量。3.3
工作压力workingpressurebZxz.net
泵正常运行工况(或称设计工况点)下的扬程(换算为给水温度下的压力)与该工况下的进口压力之和。
最大工作压力dischargedpressure泵在最高转速下最小流量点的扬程(换算为给水温度下的压力)与该工况下的进口压力之和。3.5
允许工作范围allowableworkingrange泵在规定的转速、工作温度和工作压力下的流量范围,这个范围并受到汽蚀、温升、振动、噪声、轴的刚度和其他条件限制,应由制造厂规定。4技术要求
泵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并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和技术文件制造。如用户有不同于本标准要求时,应按订货技术规范和附录A的有关规定执行。4.1结构和性能
4.1.1结构
4.1.1.1泵采用单壳体节段式或双壳体筒式结构,300MW及其以上亚临界和超临界、超超临界发电机组用泵一般应采用双壳体筒式结构。双壳体的内泵芯采用节段式或蜗壳轴向剖分式结构。4.1.1.2泵应采用中心线安装式结构,并设有中间抽头装置。4.1.2性能参数
泵的性能参数应符合订货技术规范或附录A或相应技术标准的规定。4.1.3性能曲线
4.1.3.1制造厂应确定泵的允许工作范围(包括最小和最大流量的确定)。4.1.3.2泵及其升压泵(或称前置泵)的必需汽蚀余量(NPSHR)应由泵制造厂提出,并能保证主机负荷变化及瞬间甩负荷时泵不发生汽蚀,同时应取得设计院、电厂的认可。4.1.3.3泵出厂时应绘制工作转速试验或降速试验(见6.3.2)换算到工作转速下的扬程、效率、轴功率、汽蚀余量与流量的关系曲线。对于调速型泵应绘制随转速变化的性能曲线。4.1.3.4泵的流量与扬程的关系曲线应是无驼峰的稳定曲线,即从设计流量到零流量的扬程是稳定上升的,其扬程升高值不应大于设计点扬程的20%,关死点的扬程如超出此规定则应取得用户的书面同意。
4.1.4并联运行
泵并联运行时,同型号同规格的各泵分担负荷的偏差应限制在5%范围以内。4.2驱动机
4.2.1泵驱动方式:
JB/T8059—2008
泵的驱动机为电动机或汽轮机等。驱动机与泵可以通过联轴器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液力偶合器或齿轮箱与泵连接。
4.2.2驱动机功率:
确定驱动机功率应考虑下列因素:a)泵的最大流量工况点和正常运行流量工况点在性能曲线上的位置:b)对并联运行的情况,应考虑单台泵运行时在系统性能曲线上的性能范围:c)泵的效率和设计参数;
d)与液力偶合器或齿轮箱同轴驱动时应考虑其功率消耗:e)当泵组有升压泵与其同轴驱动时应计人升压泵的轴功率;f)般驱动机功率应不小于正常运行工况点轴功率总和的105%。4.2.3汽动泵能随给水泵汽轮机无限时盘车,泵最低盘车转速应≥40r/min。4.3临界转速
4.3.1刚性转子:
泵转子的最大工作转速 nmax应小于第一湿临界转速 ne1。取值范围:nei≤(1.25~1.5)nmaxo4.3.2挠性转子:
泵转子的工作转速n一般应大于湿第一临界转速nei的1.4倍,而小于湿第二临界转速nc2的0.7倍。泵在起动和停车过程中,通过临界转速时不应引起泵组的损坏。4.3.3单机容量200MW及其以上的亚临界、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用泵的转子一般应为刚性转子。
4.4平衡、振动和噪声
4.4.1静平衡
4.4.1.1泵的叶轮应做静平衡,静平衡精度不低于GB/T9239.1一2006中的G6.3级。4.4.1.2采取在叶轮盖板上去重时,去重处与盖板应平滑过渡,切削量不应超过盖板厚度的1/3。4.4.2动平衡
4.4.2.1泵的转子一般按工作转速做动平衡,动平衡精度不低于GB/T9239.1一2006中的G2.5级。如果泵的转子在低于工作转速下做动平衡时,动平衡的转速应符合有关标准或技术规范的规定。平衡方法按有关技术文件的规定。
4.4.2.2泵转子动平衡后转子上各零件的相对位置应固定,不得随意调换并用明显标志示出。4.4.3振动
泵的振动应在现场运转条件下测量,振动值应符合JB/T8097一1999中的B级规定。台架试验测量值仅作参考。
4.4.4噪声
泵的噪声应符合JB/T8098一1999中A级的规定。4.5承压零件
4.5.1法兰:
泵的进、出口法兰的公称压力应能满足泵最大吸人、排出压力的要求。如采用法兰连接尺寸应按GB/T9113.1、GB/T9115.1的规定或按用户的要求设计。4.5.2吸人段和吐出段:
单壳体节段式泵的吸人段和吐出段设计时应进行强度计算或应力分析,零件应进行水压试验(见5.2)。
4.5.3外壳体和泵盖:
双壳体泵的外壳体及泵盖应进行强度计算和应力分析时要同时考虑最大工作压力和热应力的影响,3
JB/T8059--2008
有关零部件应进行水压试验(见5.2)。零件应锻制,并应符合JB4726、JB4728的规定,密封面应堆焊耐冲蚀的不锈钢,内表面应根据技术文件要求进行堆焊。
零件应做超声波、磁粉检测或液体着色渗透检测,检测等级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堆焊层应符合JB/T6963的规定。
4.5.4内壳体和中段:
单壳体节段式泵的中段和双壳体泵的内壳体中段或涡壳应进行强度计算,单壳体节段式泵中段应进行水压试验(见5.2)。双壳体泵的内壳体应进行液体着色渗透检测或磁粉检测。4.5.5接管:
双壳体泵的吸入、吐出和抽头接管的结构和尺寸可根据需要进行设计,吐出和抽头接管应锻制,接管应选择焊接性能良好的材料,零件应进行超声波检测。在与外壳体焊接后,焊缝应符合JB/T6963的规定及进行液体着色渗透检测或磁粉检测,并随外壳体一起进行水压试验,必要时接管的焊缝应进行射线检测。
4.5.6密封垫:
泵密封用的垫片(圈)应能保证最大工作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的密封,并能保证设计规定的比压和回弹系数。
4.5.7穿杆、双头螺柱及其螺母:单壳体泵的穿杆、双壳体泵的双头螺柱及其螺母应能适应规定工作条件和试验压力,并进行强度计算,每个零件应进行超声波检测。4.5.8首盖、尾盖、密封体及端盖:单壳体节段式泵的首、尾盖,双壳体泵的密封体及其端盖等部件,应进行液体着色渗透检测或磁粉检测和水压试验(见5.2)。
4.5.9承压零件都应进行材料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检验(密封垫除外),并提供书面报告。4.6转子部件
4.6.1叶轮
4.6.1.1叶轮应是整体的铸件,其流道应打磨光滑平整(见4.13.2)。4.6.1.2叶轮与轴采用键传动,配合采用滑动配合或过盈配合(热装),并规定配合精度用轴套或卡环定位。
4.6.1.3叶轮的水力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并进行严格检验,对每一铸造批次进行材料的化学成分分析每一热处理炉次进行硬度抽检和力学性能检验,每个叶轮应进行液体着色渗透检测或磁粉检测。4.6.2轴和轴套
4.6.2.1泵轴应进行强度计算,选用的材料除保证强度外,还要适应交变载荷和热冲击。轴表面上的空刀槽、键槽、轴台肩等处的圆根、表面粗糙度应符合有关标准和文件的规定,防止应力集中。轴应锻制,并应进行材料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检验,进行超声波检测、磁粉检测或液体着色渗透检测,并提供书面报告。
泵轴应满足下列要求:
a)传递泵的最大转矩;
b)使对轴封性能的不良影响减至最小限度:c)最大限度地减少磨损和擦伤的危险性;d)使对泵的振动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e)泵轴的最大径向跳动一般不应大于0.02mm。4.6.2.2在轴的磨损部位应进行表面硬化或采用可更换的硬化轴套以减小磨损和冲刷,轴套处应加密封件以防止液体沿轴套与轴之间的表面冲刷泄漏。4
4.6.3平衡盘、平衡鼓和平衡套
JB/T8059—2008
4.6.3.1平衡盘、平衡鼓和平衡套等平衡机构的零件,应进行平衡力和强度计算,应采用锻制,并应进行材料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检验,进行磁粉检测或液体着色渗透检测,并提供书面报告。4.6.3.2平衡盘、平衡鼓和平衡套之间的密封面的硬度应不低于35HRC~42HRC,并保持摩擦副的硬度差。
4.6.3.3平衡鼓或相对的平衡衬套上一般应有与降压方向相反的螺旋槽或迷宫槽,以减少泄露和增大压降。
4.7密封环和运转间隙
4.7.1壳体密封环和中间衬套
4.7.1.1应在壳体和导叶上设置可更换的壳体密封环和中间衬套,并将其固定。4.7.1.2选择合适的材料或适当的热处理方法使其耐冲蚀和磨损,并抗咬合。4.7.2运转间隙
4.7.2.1转子部件与壳体部件之间的设计径向间隙和允许使用最终径向间隙应按不同规格的泵来确定,一般不应超过表1的规定。
4.7.2.2平衡盘(鼓)和平衡套之间装配时的轴向间隙:一般纯平衡盘结构为0.04mm~0.08mm;平衡盘、平衡鼓或双平衡鼓联合结构为0.35mm0.45mm。4.7.2.3止推轴承和止推盘之间的轴向总间隙:单壳体节段式泵为0.5mm1mm;双壳体式泵为0.5mm~0.7mm
表1运转径向间隙
单位:mm
直径间隙
叶轮和第一级壳体密封环
叶轮和次级壳体密封环
叶轮和中间衬套
平衡套(鼓)和平衡衬套
平衡盘(鼓)和支承环
径向轴承和轴
4.8轴承
4.8.1结构
设计间隙
0.08~0.16
允许使用最终间隙
泵应用强制润滑的流体动压径向轴承和止推轴承。径向轴承应为轴向剖分式合金轴承。止推轴承应为可倾瓦块式合金轴承,并设计成在两个方向能承载同样推力并能进行强制润滑。4.8.2润滑
轴承和轴承箱应按烃油润滑布置,每台泵组都应设有强制润滑系统,应设有润滑油站。4.8.3监护
径向和止推轴承应装置温度控制仪表,对轴承供油实行监控和自动保护。4.9轴封
泵转子轴套外圆周的线速度小于15m/s时,一般采用填料密封;线速度大于15m/s时,一般采用机械密封、浮动环密封、水力节流密封等。4.9.1填料密封
4.9.1.1填料函应带冷却夹套,以便通水冷却。4.9.1.2填料函外端应留有足够的空间以便更换填料。4.9.2机械密封
JB/T8059--2008
4.9.2.1选用机械密封时应满足下列要求:a)进人密封部位的密封水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应与泵输送的水一致b)最大密封压力:
c)密封部位液体的温度和汽化压力:d)特殊的运行条件(包括启动、停泵、热冲击和机械冲击等);e)泵的旋转方向:
f)应设有一套带有过滤器、冷却器等密封循环冷却系统。4.9.2.2应保证机械密封腔内的水温比该腔水压下的汽化温度低一足够的余量,以避免密封面因水汽化造成干磨而损坏。
4.9.2.3摩擦的密封表面的平面度、直线度不应超过0.6um,表面粗糙度Ra不超过0.16um。4.9.2.4机械密封的泄漏量一般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4.9.3浮动环密封
4.9.3.1浮动环应设计成多层、中间通水密封。浮动环可采用经过氮化处理的材料或铜合金。轴套应有一定的硬度并高于浮动环。
4.9.3.2浮动环密封面的表面粗糙度Ra不应超过0.32μm。4.9.4水力节流密封
4.9.4.1:水力节流密封可采用单侧有槽的直通型或双侧有相反方向槽的复合直通型。水力节流密封又分为压差控制型和温差控制型等多种形式,并形成独立的控制系统。4.9.4.2轴套和衬套都应采用经硬化的不锈钢材料以耐冲刷。4.10联轴器和底座
4.10.1联轴器
4.10.1.1泵一般应采用齿型联轴器或膜片式挠性联轴器。当采用齿型联轴器时,泵转速不超过3000r/min用润滑脂润滑:高于3000r/min用强制循环油进行润滑、联轴器应设置防护罩。
4.10.1.2联轴器应能传递所配动力的最大转矩。4.10.2底座
4.10.2.1底座可做成整个泵组用同一底座,也可分别用单独底座。2底座可用钢板和型钢焊接,也可用铸铁件,4.10.2.2
底座应有足够的刚性,并在其上设有固定泵体位置导向和考虑热膨胀的装置。4.10.2.3
4.10.2.4底座上应有足够的供校正调整用的平面。4.11装配和涂漆
4.11.1装配
4.11.1.1泵的零、部件应经检验合格后才能装配。泵零件装配前应进行清洗和防锈处理。泵的装配质量应保证产品出厂后,不需泵解体即可就4.11.1.2
位安装。
4.11.1.3穿杠、双壳体泵大双头螺柱,拧紧拉伸量或螺母旋转角度或紧力值应符合设计的规定并提供给用户。
泵的主要部位的径向间隙、转子的轴向串量和抬轴量应符合设计的规定并提供给用户。4.11.1.4
4.11.1.5泵安装时应保证叶轮出口与导叶进口轴向对中,并控制在设计所规定的允许的范围之内并提供给用户。
4.11.1.6泵机组的监控与保护系统有条件时在制造厂内可进行试装。泵在厂内试验后一般应拆开并除尽泵内积水,清洗后做防锈处理和更换密封零件(如密封垫4.11.1.7
片等),再按规定进行装配。
4.11.2涂漆
泵的涂漆应符合JB/T4297的规定。JB/T8059—2008
泵体、泵座及泵的油、水管路及附件、工具应按有关标准规定涂漆,不涂漆又裸露在外的加工表面应涂防锈油。
4.12泵接管允许的力和力矩
4.12.1泵制造厂应明确规定泵的进、出口接管上所允许承受的三个方向最大的力和力矩。4.12.2泵设计时应考虑给水管道对泵的作用力和力矩,给水管道设计时应尽量减少对泵的作用力和力矩。泵允许的作用力和力矩由制造厂提出。如用户不能满足要求时,双方协商确定。系统管道对泵的作用力和力矩,一般满足式(1):F+M安≤
F充M充
式中:
-力、单位为N:
一力矩,单位为N·m。
4.13材料
4.13.1材料的选择
应根据泵的使用条件(包括压力、温度、输送介质等)来选择零件的材料,主要零件的材料一般不低于表2的规定。主要零件的材料应在数据单中写明,如果用户要求本表以外的材料,由供需双方共同商定。
表2主要零件的材料
零件名称
外壳体
吸入段(单壳体)
吐出段(单壳体)
吸人接口
吐出接口
抽头接管
中段、蜗壳
吸人段
末级导叶
平衡盘(鼓)
平衡套
壳体密封环
中间套
双头螺柱、螺母
轴承体
材料名称
碳钢或铬不锈钢
铬不锈钢
合金钢或铬不锈钢
铬不锈钢
合金钢
铸铁或碳钢
标准代号
GB/T11352
JB4726
JB4728
GB/T2100
GB/T3077、GB/T2100和JB/T1265GB/T2100
GB/T3077
GB/T9439或GB/T11352
材料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和热处理应符合有关材料标准的规定,并且主要零、部件应附有材料检7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机械行业标准(JB)标准计划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 返回顶部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