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航空工业行业标准(HB) >>
- HB 6440-1990 飞机外部照明设备通用规范

【航空工业行业标准(HB)】 飞机外部照明设备通用规范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5-01-28 16:10:02
- HB6440-1990
- 现行
标准号:
HB 6440-1990
标准名称:
飞机外部照明设备通用规范
标准类别:
航空工业行业标准(HB)
标准状态:
现行-
发布日期:
1990-09-18 -
实施日期:
1990-12-01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pdf下载大小:
4.98 MB

部分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杭空航天工业部航空工业标准
HB6440-90
飞机外部照明设备通用规范
199009—18发布
199012—01实施
主要内容与适用范围
引用标准
一般要求,
具体要求·
航行灯
防撞灯(组)·
着陆灯-
滑行灯·
着陆滑行灯
编队灯
滚转角灯·
探冰灯(观察灯)
空中加油灯·
螺旋奖尖梢安全灯.
旋翼机悬停灯(吊货灯)
进场迎角灯·
起落架放下灯
应急照明灯
停泊灯
照明控制器
1类航行灯在水平面内的光强分布要求·1类航行灯在垂直平面内的光强分布要求2类航行灯在水平面内的光强分布要求·…图4
2类航行灯在垂直平面内的光强分布要求·图5
着陆照明
滑行照明·下载标准就来标准下载网
固定翼飞机1类编队灯的一般安装位置图固定翼飞机2类编队灯的一般安装位置图次
旋翼机编队灯的一般安装位置图及光强分布要求旋翼机叶尖编队灯在垂直增平面内的光强分布要求空中受油探管灯的照度分布要求(1)
·(1)
(5)
(6)
(6)
(7)
(10)
(10)
(17)
(18)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航关工业部航空工业标准飞机外部照明设备通用规范
f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飞机外部照明设备的一般要求。本规范适用于军用及民用飞机。2引用标准
GJB150
GJB181
GJB358
HB5662
HB 5830
HB 5837
HB 5838
HB5876
HB6183
HB6441
HB6430
3一般要求
军用设备的环境条件及试验方法飞机供电特性及对用电设备的要求军用飞机电搭接技术要求
飞机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及测试方法机载设备环境条件及试验方法
飞机活动式着陆滑行灯系列型谱飞机活动式着陆滑行灯基本技术要求飞机电搭接技术要求
飞机电气设备的选择与安装
飞机照明颜色和信号灯颜色通用要求飞机照明设备安装通用规范
除另有规定外:各类飞机所需的外部照明设备应按表1规定。1.1安装
外部照明设备和控制应按照HB6183及HB6430中的有关要求安装。3.2布线
布线应符合“飞机布线通用要求”的有关规定。3.3设备
照明设备应符合“飞机灯通用规范\和本规范的要求。3.4颜色
HB6440-90
外部照明设备的颜色应符合HB6441或中国民用航空条例中有关飞机灯光颜色的要求。3.5环境紊件
设备应符合GJB150或HB5830中有关的要求。3.6无线电干扰
航空航关工业部1990—09-18发布1990-1201实施
HB6440-90
设备应符合GJB358或HB5876及HB5662中的有关要求。3.7电源
设备应符合GJB181中的有关要求。3.8.眩光
外部照明设备的安装或遮蔽不应产生影响飞行员或乘务员槐觉的眩光。表!
飞机外部照明设备
所需照明设备
以“、”表示
航行灯
防撞灯
编队灯
螺桨或旋翼叶尖灯
进场迎角灯
滚转角灯
着陆灯着陆滑行灯
悬行灯(吊货灯)
搜索灯
加油机空中加油灯
受油机受油探管灯
起落架放下灯
探冰灯(观察灯)
应急照明灯
表中:A—
一歼击机、强击机、反潜机
B一-一巡逻机、侦察机、专用机、通用机一教练机
D——观察机
飞·机·
类·型
仅用于军用飞机并
应装亮度调节装置
仅在用作空中加油
机的飞机上需要
E一一旋翼机(包括观察机、反潜机、侦察机、货运机、客运机、通用机)F—小型通用旋翼机,小型教练旋翼机G——货运机、客运机
3.9使用寿命
除着陆灯和着陆滑行灯外,所有外部照明设备的灯泡使用寿命应不小于100h。.着陆灯和着陆滑行灯的灯泡使用寿命应不小于50h。2
4具体要求
4.1航行灯
HB6440-90
航行灯由机翼航行灯和尾部航行灯组成。分为1类和2类。这两类灯的区别仅在于其光强分布的要求不同,表2和图1、图2示出了1类灯的光强分布要求,表3和图3、图4示出了2类灯的光强分布要求,除另有规定外,在所有新设计的飞机上应尽量使用1类灯。表21类航行灯在水平面内的光强分布要求从飞机纵轴正前方起向
航行灯及灯的颜色
机翼航行灯
(左为航空红,
右为航空绿)
尾航行灯
(航空白)
左或向右的角度
30~40
60~110
110~120
120~130
130~180
10~20
20~30
30~180
90~100
100~110
110~180
5(最大)
1(最大)
0°光强的25%(最大)
0°光强的2.5%(最大)
1(最大)
l(最大)
1(最小)5(最大)
航行灯及灯的颜色
机翼航行灯
(左为航空红
右为航空绿)
尾部航行灯
(航空白)
4.1.1机翼航行灯
4.1.1.1位置
HB6440—90
表32类航行灯在水平面内的光强分布要求从飞机纵轴正前方起向
左或向右的角度
0~20
40~50
50~70
70~110
110~120
120~130
130~180
10~-20
20~30
30~180
0~90
90~100
100~110
110~180
5(最大)
1(最大)
0°光强的25%(最大)
0°光强的2.5%(最大)
1(最大)
1(最大)
1(最小)5(最大)
机翼航行灯应尽可能展示出飞机的横向尺寸,一般安装在机翼末端。该种灯也可不安装在机翼上,例如旋翼机可装在机身上。为满足最小光强分布要求,可在机翼的任何位置安装辅助航行灯。对可变后掠翼飞机,不论机翼的位置如何,应满足光强分布要求。4.1.1.2颜色
机翼航行灯和辅助航行灯的颜色,左翼应为航空红、右翼应为航空绿。4.1、2尾部航行灯(组)
4.1.2.1位置
尾部航行灯(组)位于飞机最末端尽可能靠近对称中心线的部位,在后掠机翼飞机上,可以在每个机翼翼尖后缘各装一个灯。4.1.2.2颜色
尾部航行灯的颜色应为航空白。4
4.1.3闪光航行灯
HB6440-90
没有安装防撞灯的陆基飞机或舰基飞机应能使航行灯闪光,当通断时间比为2.4:1(误差范围为土5%)时,航行灯的闪光频率应为85士15次/min。整个航行灯系统应同时闪光。4.2防撞灯(组)
防撞灯(组)分为固定翼飞机用1类防撞灯、2类防撞灯及旋翼机用机身防撞灯,三类灯的差别主要是光强分布的要求不同(如表4所示)。除另有规定外,在新设计的固定翼飞机上应尽量安装1类防撞灯。
4.2.1位置
防撞灯(组)应安装在机身和机翼上(旋翼机只装机身防撞灯)并使其发出的光不损害机上乘员视觉,也不应降低航行灯的醒目程度。4.2.2颜色
除另有规定外,防撞灯(组)颜色应为航空红或白色。、4.2.3有效作用范患
防撞灯(组)发出的光应能照射飞机飞行平面上75°、下75°的整个范围(旋翼机防撞灯作用范围为上、下20°范围)。但在向后方向绕纵轴为0.15球面度的立体角内,允许有一处或几处遮挡,其遮挡立体角总计不得超过0.03球面度。机身防撞灯水苹作用范围为360°,机翼防撞灯水平作用范围为180°。4.2.4闪光特性
防撞灯系统的布置即光源的数目、散射角、旋转速度等应提供90士10次/min的有效闪光频率。有效闪光频率系指在一定距离上的整个光扇形区内,可以观察到飞机整个防撞灯系统明显闪光的频率。当系统有一个以上的光源时,对有效闪光频率的规定也适用于有重登部分的灯光区。在重叠区内,闪光频率可以超过100次/min,但不得超过180次/min。有效闪光频率允许低于80次/min,但不得低于40次/min,有效闪光频率低于80次/min.时,必须使每次闪光的瞬时光强,在断电期间衰减到低于其峰值光强的30%,且每个灯的有效光强应增加
×200%。(f为低于80次/min的防撞灯的有效闪光频率)90
4.2.5光强
所有垂直面上的最小光强(即指带有相应滤光罩时测量并以“有效光强”表示)应符合表1的值。并采用下列关系式计算:\ I(t)dt
le = 0. 2年(t, - t.)
式中:te一有效光强,cd,而且是该方程右侧取最大的值;I(t)随时间变化的瞬时光强,cdt2—t闪光持续时间$。
注:适当选择t和,使有效光强等于t和t的瞬时光强,即可得有效光强的最大值,5
水乎面以上
和以下的角度
HB6440 90
表4红色防撞灯的最小有效光强
有效·光强
固定翼飞机
白色防撞灯的最小有效光强为表4中相应值的五倍以上。4.3.着陆灯
旋翼机
飞机应安装两个或两个以上着陆灯,当飞机的空间和重量限制不允许安装两个着陆灯时,可以安装-个可收放式或固定式着陆灯。除另有规定外,每个旋翼机应安装一个可收放式着陆灯和一个可控制式搜索灯(着陆灯)。可收放式着陆灯和可控式搜索灯应符合HB5838.和HB5837中有关要求。4.3.1位置
着陆灯(组)应位于飞机横向尽量远离飞机中心线的地方,旋翼机的着陆灯可以装在机身对称中心线上。
4.3.2调整
着陆灯(组)应按图5进行调整或按使用方的要求进行调整。4.3.3光强
每个灯的最小峰值光强不应小于300000cd。散射角(在10%峰值光强的两点之间)在垂直平面上至少应是8°,在水平面上至少应是14°。4.4滑行灯
4.4.1位置
滑行灯(组)一般应安装在前轮的可转向支柱上,使滑行灯(组)可随前轮支柱转动。4.4.2调整
滑行灯应按图6进行调整或按使用方要求进行调整。4.4.3光强
每个灯的最小峰值光强不应小于50000cd。散射角(在10.%峰值光强的两点之间)在垂直平面上至少应是10°,在水平面上至少应是40°。4.5着陆滑行灯
当受飞机的空间和重量限制时,可以用两用的着陆滑行灯来代替单独的着陆灯和滑行灯6
4.5.1位置
HB6440.80
着陆滑行灯应尽可能靠近机身基准线安装,最好安装在前轮舱区域。4.5.2调整
着陆滑行灯应接图5进行调整或按使用方的要求进行调整。4.5.3光强
每个灯在誉陆时的最小峰值光强应不小于300000cd,滑行时的最小峰值光强应不小于50000cd。着陆时散射角(在10%峰值光强的两点之间)在垂直面内至少应是8°,在水平面上至少应是14°。
4. 6编队灯. .
编队灯分为1类编队灯和2类编队灯。1类编队灯使用白帜光源,2类编队灯使用电(场)致发光光源。这些灯的安装几何形状应取决于飞机的外形及其工作要求。除另有规定外:在所有新设计的飞机上,如果按表1规定的要求装有编队灯时,应使用2类编队灯。4.6.1固定翼飞机
4.6.1.1位置
4.6.1.1.1·1类编队灯
在机身七应安装四个1类编队灯,即在飞机两侧前后四分之一处各装一个。在每个机翼翼尖或靠近翼尖的部位应装有一个相同类型的灯,以便从飞机上边和下边可以看见。1类编队灯的安装应使处于正常下阶编队位置的僚机飞行员具有最大的可见度。不论什么时候,在飞机后边任一点处至少可以观察到一个机翼编队灯。灯的一般安装位置应按图7所示。4.6.1.1.22类编灯
在飞机的每一侧应装下列2类编队灯:包着机翼外缘一个;翼根前方机身上一个;机身后四分之一处一个及垂直安定面上一个。此外应在飞机横向中心线稍后处、沿飞机底部中心线上安装一个底部灯。可行时,飞机两侧的机身和机翼编队灯的相对位置应使处于正常下阶编队飞行位置的僚机飞行员可以看到这些灯形成的一条断开水平线,这些灯的一般安装位置应按图8所示。每个垂直安定面灯应使其长边在顺垂直安定面前缘和方向舵绞链的方向上,并在二者之间安装。灯的安装位置应征得使用方同意。4.6.1.2规格
4.6.1.2.11类编队灯
::每个1类编队灯的发光面至少长.140mm,宽25mm。4.6.1.2.22类编队灯
每个机身编队灯、垂直安定面灯和底部灯的发光面总长应不小于910mm,宽应不小于50mm,且不大于60mm。这类灯应各由3块或4块首尾相接的独立发光屏组成,相邻发光屏之间的非发光面宽度应不大于16mm。机翼编队灯应包着翼尖,并且每个灯的上、下发光表面应至少各为465cm2,各机翼编队灯应由不少于6块并排安装的独立发光屏组成。相邻发光屏之间的非发光面宽度应不大于16mm。4.6:1.3:颜色
1类编队灯:除另有规定外,左机翼编队灯颜色应是航空红,右机翼编队灯颜色应是航空7
绿,机身编队灯颜色应是航空黄。HB6440--90
2类编队灯:所有2类编队灯的顏色应是航空绿。4.6.1.4光强和亮度
1类编队灯:1类编队灯应有*亮”和暗”二种状态,暗状态下灯的表面毫度应在1.7~5.1cd/m2之间,亮状态下,灯的光强不应小于1cd。注:编队灯需要用不同的照单位规定1类缩队灯的光输出,因为在亮”位置时这些灯用于“集合”,因此在远距离上看来,这些灯可看作点光源,面在“暗\位置时,这些灯用于保持编队,因此可看作扩展光源(面光源)。这样,点光源的光输出以光强单位\cd”表示;扩展光源的光输出以亮度单位\cd/mt\表示,上述要求不适用于2类编队灯,因为这些2类编认灯用于“集合\或“编队\时均看作扩展光激(面光源)。2类编队灯:2类编队灯的表面亮度应连续可调,或七级可调。并设有一个“断开”位置。七级可调的任何相邻两级中暗的表面亮度为亮的表面亮度的二分之一,最高一级的表面亮度应不小于51cd/m2。
4.6.2旋翼机
4.6.2.1位置
旋翼机的主旋翼叶尖应使用1类编队灯。机身上应使用2类编队灯。这些灯的一般安装位置应符合图9所示要求,当飞机的布局不允许采用这种方案时,则灯的位置由使用方决定,在没有安装旋翼叶尖灯的旋翼机上,应在机身下部安装一个编队灯。4.6.2.2规格
1类编队灯应尽可能小,其设计应对旋翼叶尖的气动力干扰最小。凡可行之处,2类编队灯的发光面面积应最小是50mm×254mm;如使用方许可,则允许使用发光面积较小的灯具。4.6.2.3颜色
1类编队叶尖灯的颜色应是航空白,2类机身编队灯的颜色应是航空绿。4.6.2.4光强分布和亮度
4.6.2.4.1叶尖编队灯
当1类叶尖编队灯在最高光强状态下工作时,其光强分布应如图9和图10所示。每个灯的控制应连续可调或七级可调,并设有一个“断开”位置。七级可调的任何相邻两级中暗的表面亮度为亮的表面亮度的二分之一。4.6.2.4.2机身编队灯
当在最高亮度状态下工作时2类机身编队灯的表面亮度应不小于51cd/m2,每个灯的亮度应连续可调或七级可调,并有个“断开”位置,七级可调的任何相邻两级中暗的表面亮度为亮的表面亮度的二分之一。
4.7滚转角灯
当舰基飞机右侧翼尖航行灯不能满足滚转角灯的光强分布要求时应安装个滚转角灯。该灯只在航行灯接通及起落架放下时点亮。4.7.1位置
滚转角灯应安装在飞机夜间着舰进场期间飞机降落地面指挥员够看见它的位置土。该灯应能向飞机降落地面指挥员提供最大的翼展信息,并在飞机对进场航道作最后80°转弯期间飞机降落地面指挥员始终可以看见。该灯最好安装在右机翼的上表面。如果不能装在上述位8
HB6440—90
置,则可安装在机身的左侧机翼前方附近(见图1一图4)。4.7.2光强
在整个所需视界角范围内(见图1一图4),该灯的光强应大于1cd,小于5cd。4.7.3颜色
灯的颜色应为航空绿。
4.8探冰灯(观素灯)
4.8.1位置
探冰灯应安装于保证照明机翼前缘等易于结冰区域的位置上,在飞机上可使用个或个以上的探冰灯。
4.8.2颜色
探冰灯的颜额色应是航空白。
4.9空中加油灯
空中加油灯应符合空中加油系统有关标准中的相应要求及本规范的规定。4.9.1加油机识别灯、会合灯
加油机应根据使用方要求安装识别灯或会合灯。4.9.1.1加油机识别灯
在执行空中加油任务的加油飞机上,一般应至少有一个机身防撞灯的颜色是航空绿,而不是航空红。
4.9.1.2加油机会合灯
除另有规定外,加油机均应装有编码会合灯系统,以便在受油机被电子设备或其他方式引入目视范围后,受油机驾驶员能够发现、判断加油机,并能测定加油机的方位。会合灯应符合下列规定:
a.发出两束旋转的相隔180°的自光和两束旋转的相隔180°的红光。红白光束之间相隔90°
b。灯的控制电路应能保证红、白光束电路单独接通或同时接通;c,灯的转速为20~30r/min。因此当红光束或白光束单独点亮时,闪光频率为40~60次/min。当红、自光束同时点亮时闪光频率为80~120次/min,d.会合灯发出的红、白光束的有效光强分布应不低于4.2.5条中有关规定的要求。4.9.2加油机软管灯
为了在加油机拖软管的区域内照亮空中加油软管,应设置照明灯。该灯的额色为航空红。此灯的安装和遮蔽不应使加油机和受油机驾驶员或其它空勤人员受到灯光的直射和反射光。
4.9.3加油机指示灯
在加油机上应安装一个三灯组,以指示加油机的空中输油状态。4.9.3.1到位灯
到位灯的颜色为航空黄,当灯点亮时,向受油机飞行员表明锥套已经伸到离其最后位置1.5m之内,加油机已作好对接准备。9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HB6440-90
飞机外部照明设备通用规范
199009—18发布
199012—01实施
主要内容与适用范围
引用标准
一般要求,
具体要求·
航行灯
防撞灯(组)·
着陆灯-
滑行灯·
着陆滑行灯
编队灯
滚转角灯·
探冰灯(观察灯)
空中加油灯·
螺旋奖尖梢安全灯.
旋翼机悬停灯(吊货灯)
进场迎角灯·
起落架放下灯
应急照明灯
停泊灯
照明控制器
1类航行灯在水平面内的光强分布要求·1类航行灯在垂直平面内的光强分布要求2类航行灯在水平面内的光强分布要求·…图4
2类航行灯在垂直平面内的光强分布要求·图5
着陆照明
滑行照明·下载标准就来标准下载网
固定翼飞机1类编队灯的一般安装位置图固定翼飞机2类编队灯的一般安装位置图次
旋翼机编队灯的一般安装位置图及光强分布要求旋翼机叶尖编队灯在垂直增平面内的光强分布要求空中受油探管灯的照度分布要求(1)
·(1)
(5)
(6)
(6)
(7)
(10)
(10)
(17)
(18)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航关工业部航空工业标准飞机外部照明设备通用规范
f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飞机外部照明设备的一般要求。本规范适用于军用及民用飞机。2引用标准
GJB150
GJB181
GJB358
HB5662
HB 5830
HB 5837
HB 5838
HB5876
HB6183
HB6441
HB6430
3一般要求
军用设备的环境条件及试验方法飞机供电特性及对用电设备的要求军用飞机电搭接技术要求
飞机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及测试方法机载设备环境条件及试验方法
飞机活动式着陆滑行灯系列型谱飞机活动式着陆滑行灯基本技术要求飞机电搭接技术要求
飞机电气设备的选择与安装
飞机照明颜色和信号灯颜色通用要求飞机照明设备安装通用规范
除另有规定外:各类飞机所需的外部照明设备应按表1规定。1.1安装
外部照明设备和控制应按照HB6183及HB6430中的有关要求安装。3.2布线
布线应符合“飞机布线通用要求”的有关规定。3.3设备
照明设备应符合“飞机灯通用规范\和本规范的要求。3.4颜色
HB6440-90
外部照明设备的颜色应符合HB6441或中国民用航空条例中有关飞机灯光颜色的要求。3.5环境紊件
设备应符合GJB150或HB5830中有关的要求。3.6无线电干扰
航空航关工业部1990—09-18发布1990-1201实施
HB6440-90
设备应符合GJB358或HB5876及HB5662中的有关要求。3.7电源
设备应符合GJB181中的有关要求。3.8.眩光
外部照明设备的安装或遮蔽不应产生影响飞行员或乘务员槐觉的眩光。表!
飞机外部照明设备
所需照明设备
以“、”表示
航行灯
防撞灯
编队灯
螺桨或旋翼叶尖灯
进场迎角灯
滚转角灯
着陆灯着陆滑行灯
悬行灯(吊货灯)
搜索灯
加油机空中加油灯
受油机受油探管灯
起落架放下灯
探冰灯(观察灯)
应急照明灯
表中:A—
一歼击机、强击机、反潜机
B一-一巡逻机、侦察机、专用机、通用机一教练机
D——观察机
飞·机·
类·型
仅用于军用飞机并
应装亮度调节装置
仅在用作空中加油
机的飞机上需要
E一一旋翼机(包括观察机、反潜机、侦察机、货运机、客运机、通用机)F—小型通用旋翼机,小型教练旋翼机G——货运机、客运机
3.9使用寿命
除着陆灯和着陆滑行灯外,所有外部照明设备的灯泡使用寿命应不小于100h。.着陆灯和着陆滑行灯的灯泡使用寿命应不小于50h。2
4具体要求
4.1航行灯
HB6440-90
航行灯由机翼航行灯和尾部航行灯组成。分为1类和2类。这两类灯的区别仅在于其光强分布的要求不同,表2和图1、图2示出了1类灯的光强分布要求,表3和图3、图4示出了2类灯的光强分布要求,除另有规定外,在所有新设计的飞机上应尽量使用1类灯。表21类航行灯在水平面内的光强分布要求从飞机纵轴正前方起向
航行灯及灯的颜色
机翼航行灯
(左为航空红,
右为航空绿)
尾航行灯
(航空白)
左或向右的角度
30~40
60~110
110~120
120~130
130~180
10~20
20~30
30~180
90~100
100~110
110~180
5(最大)
1(最大)
0°光强的25%(最大)
0°光强的2.5%(最大)
1(最大)
l(最大)
1(最小)5(最大)
航行灯及灯的颜色
机翼航行灯
(左为航空红
右为航空绿)
尾部航行灯
(航空白)
4.1.1机翼航行灯
4.1.1.1位置
HB6440—90
表32类航行灯在水平面内的光强分布要求从飞机纵轴正前方起向
左或向右的角度
0~20
40~50
50~70
70~110
110~120
120~130
130~180
10~-20
20~30
30~180
0~90
90~100
100~110
110~180
5(最大)
1(最大)
0°光强的25%(最大)
0°光强的2.5%(最大)
1(最大)
1(最大)
1(最小)5(最大)
机翼航行灯应尽可能展示出飞机的横向尺寸,一般安装在机翼末端。该种灯也可不安装在机翼上,例如旋翼机可装在机身上。为满足最小光强分布要求,可在机翼的任何位置安装辅助航行灯。对可变后掠翼飞机,不论机翼的位置如何,应满足光强分布要求。4.1.1.2颜色
机翼航行灯和辅助航行灯的颜色,左翼应为航空红、右翼应为航空绿。4.1、2尾部航行灯(组)
4.1.2.1位置
尾部航行灯(组)位于飞机最末端尽可能靠近对称中心线的部位,在后掠机翼飞机上,可以在每个机翼翼尖后缘各装一个灯。4.1.2.2颜色
尾部航行灯的颜色应为航空白。4
4.1.3闪光航行灯
HB6440-90
没有安装防撞灯的陆基飞机或舰基飞机应能使航行灯闪光,当通断时间比为2.4:1(误差范围为土5%)时,航行灯的闪光频率应为85士15次/min。整个航行灯系统应同时闪光。4.2防撞灯(组)
防撞灯(组)分为固定翼飞机用1类防撞灯、2类防撞灯及旋翼机用机身防撞灯,三类灯的差别主要是光强分布的要求不同(如表4所示)。除另有规定外,在新设计的固定翼飞机上应尽量安装1类防撞灯。
4.2.1位置
防撞灯(组)应安装在机身和机翼上(旋翼机只装机身防撞灯)并使其发出的光不损害机上乘员视觉,也不应降低航行灯的醒目程度。4.2.2颜色
除另有规定外,防撞灯(组)颜色应为航空红或白色。、4.2.3有效作用范患
防撞灯(组)发出的光应能照射飞机飞行平面上75°、下75°的整个范围(旋翼机防撞灯作用范围为上、下20°范围)。但在向后方向绕纵轴为0.15球面度的立体角内,允许有一处或几处遮挡,其遮挡立体角总计不得超过0.03球面度。机身防撞灯水苹作用范围为360°,机翼防撞灯水平作用范围为180°。4.2.4闪光特性
防撞灯系统的布置即光源的数目、散射角、旋转速度等应提供90士10次/min的有效闪光频率。有效闪光频率系指在一定距离上的整个光扇形区内,可以观察到飞机整个防撞灯系统明显闪光的频率。当系统有一个以上的光源时,对有效闪光频率的规定也适用于有重登部分的灯光区。在重叠区内,闪光频率可以超过100次/min,但不得超过180次/min。有效闪光频率允许低于80次/min,但不得低于40次/min,有效闪光频率低于80次/min.时,必须使每次闪光的瞬时光强,在断电期间衰减到低于其峰值光强的30%,且每个灯的有效光强应增加
×200%。(f为低于80次/min的防撞灯的有效闪光频率)90
4.2.5光强
所有垂直面上的最小光强(即指带有相应滤光罩时测量并以“有效光强”表示)应符合表1的值。并采用下列关系式计算:\ I(t)dt
le = 0. 2年(t, - t.)
式中:te一有效光强,cd,而且是该方程右侧取最大的值;I(t)随时间变化的瞬时光强,cdt2—t闪光持续时间$。
注:适当选择t和,使有效光强等于t和t的瞬时光强,即可得有效光强的最大值,5
水乎面以上
和以下的角度
HB6440 90
表4红色防撞灯的最小有效光强
有效·光强
固定翼飞机
白色防撞灯的最小有效光强为表4中相应值的五倍以上。4.3.着陆灯
旋翼机
飞机应安装两个或两个以上着陆灯,当飞机的空间和重量限制不允许安装两个着陆灯时,可以安装-个可收放式或固定式着陆灯。除另有规定外,每个旋翼机应安装一个可收放式着陆灯和一个可控制式搜索灯(着陆灯)。可收放式着陆灯和可控式搜索灯应符合HB5838.和HB5837中有关要求。4.3.1位置
着陆灯(组)应位于飞机横向尽量远离飞机中心线的地方,旋翼机的着陆灯可以装在机身对称中心线上。
4.3.2调整
着陆灯(组)应按图5进行调整或按使用方的要求进行调整。4.3.3光强
每个灯的最小峰值光强不应小于300000cd。散射角(在10%峰值光强的两点之间)在垂直平面上至少应是8°,在水平面上至少应是14°。4.4滑行灯
4.4.1位置
滑行灯(组)一般应安装在前轮的可转向支柱上,使滑行灯(组)可随前轮支柱转动。4.4.2调整
滑行灯应按图6进行调整或按使用方要求进行调整。4.4.3光强
每个灯的最小峰值光强不应小于50000cd。散射角(在10.%峰值光强的两点之间)在垂直平面上至少应是10°,在水平面上至少应是40°。4.5着陆滑行灯
当受飞机的空间和重量限制时,可以用两用的着陆滑行灯来代替单独的着陆灯和滑行灯6
4.5.1位置
HB6440.80
着陆滑行灯应尽可能靠近机身基准线安装,最好安装在前轮舱区域。4.5.2调整
着陆滑行灯应接图5进行调整或按使用方的要求进行调整。4.5.3光强
每个灯在誉陆时的最小峰值光强应不小于300000cd,滑行时的最小峰值光强应不小于50000cd。着陆时散射角(在10%峰值光强的两点之间)在垂直面内至少应是8°,在水平面上至少应是14°。
4. 6编队灯. .
编队灯分为1类编队灯和2类编队灯。1类编队灯使用白帜光源,2类编队灯使用电(场)致发光光源。这些灯的安装几何形状应取决于飞机的外形及其工作要求。除另有规定外:在所有新设计的飞机上,如果按表1规定的要求装有编队灯时,应使用2类编队灯。4.6.1固定翼飞机
4.6.1.1位置
4.6.1.1.1·1类编队灯
在机身七应安装四个1类编队灯,即在飞机两侧前后四分之一处各装一个。在每个机翼翼尖或靠近翼尖的部位应装有一个相同类型的灯,以便从飞机上边和下边可以看见。1类编队灯的安装应使处于正常下阶编队位置的僚机飞行员具有最大的可见度。不论什么时候,在飞机后边任一点处至少可以观察到一个机翼编队灯。灯的一般安装位置应按图7所示。4.6.1.1.22类编灯
在飞机的每一侧应装下列2类编队灯:包着机翼外缘一个;翼根前方机身上一个;机身后四分之一处一个及垂直安定面上一个。此外应在飞机横向中心线稍后处、沿飞机底部中心线上安装一个底部灯。可行时,飞机两侧的机身和机翼编队灯的相对位置应使处于正常下阶编队飞行位置的僚机飞行员可以看到这些灯形成的一条断开水平线,这些灯的一般安装位置应按图8所示。每个垂直安定面灯应使其长边在顺垂直安定面前缘和方向舵绞链的方向上,并在二者之间安装。灯的安装位置应征得使用方同意。4.6.1.2规格
4.6.1.2.11类编队灯
::每个1类编队灯的发光面至少长.140mm,宽25mm。4.6.1.2.22类编队灯
每个机身编队灯、垂直安定面灯和底部灯的发光面总长应不小于910mm,宽应不小于50mm,且不大于60mm。这类灯应各由3块或4块首尾相接的独立发光屏组成,相邻发光屏之间的非发光面宽度应不大于16mm。机翼编队灯应包着翼尖,并且每个灯的上、下发光表面应至少各为465cm2,各机翼编队灯应由不少于6块并排安装的独立发光屏组成。相邻发光屏之间的非发光面宽度应不大于16mm。4.6:1.3:颜色
1类编队灯:除另有规定外,左机翼编队灯颜色应是航空红,右机翼编队灯颜色应是航空7
绿,机身编队灯颜色应是航空黄。HB6440--90
2类编队灯:所有2类编队灯的顏色应是航空绿。4.6.1.4光强和亮度
1类编队灯:1类编队灯应有*亮”和暗”二种状态,暗状态下灯的表面毫度应在1.7~5.1cd/m2之间,亮状态下,灯的光强不应小于1cd。注:编队灯需要用不同的照单位规定1类缩队灯的光输出,因为在亮”位置时这些灯用于“集合”,因此在远距离上看来,这些灯可看作点光源,面在“暗\位置时,这些灯用于保持编队,因此可看作扩展光源(面光源)。这样,点光源的光输出以光强单位\cd”表示;扩展光源的光输出以亮度单位\cd/mt\表示,上述要求不适用于2类编队灯,因为这些2类编认灯用于“集合\或“编队\时均看作扩展光激(面光源)。2类编队灯:2类编队灯的表面亮度应连续可调,或七级可调。并设有一个“断开”位置。七级可调的任何相邻两级中暗的表面亮度为亮的表面亮度的二分之一,最高一级的表面亮度应不小于51cd/m2。
4.6.2旋翼机
4.6.2.1位置
旋翼机的主旋翼叶尖应使用1类编队灯。机身上应使用2类编队灯。这些灯的一般安装位置应符合图9所示要求,当飞机的布局不允许采用这种方案时,则灯的位置由使用方决定,在没有安装旋翼叶尖灯的旋翼机上,应在机身下部安装一个编队灯。4.6.2.2规格
1类编队灯应尽可能小,其设计应对旋翼叶尖的气动力干扰最小。凡可行之处,2类编队灯的发光面面积应最小是50mm×254mm;如使用方许可,则允许使用发光面积较小的灯具。4.6.2.3颜色
1类编队叶尖灯的颜色应是航空白,2类机身编队灯的颜色应是航空绿。4.6.2.4光强分布和亮度
4.6.2.4.1叶尖编队灯
当1类叶尖编队灯在最高光强状态下工作时,其光强分布应如图9和图10所示。每个灯的控制应连续可调或七级可调,并设有一个“断开”位置。七级可调的任何相邻两级中暗的表面亮度为亮的表面亮度的二分之一。4.6.2.4.2机身编队灯
当在最高亮度状态下工作时2类机身编队灯的表面亮度应不小于51cd/m2,每个灯的亮度应连续可调或七级可调,并有个“断开”位置,七级可调的任何相邻两级中暗的表面亮度为亮的表面亮度的二分之一。
4.7滚转角灯
当舰基飞机右侧翼尖航行灯不能满足滚转角灯的光强分布要求时应安装个滚转角灯。该灯只在航行灯接通及起落架放下时点亮。4.7.1位置
滚转角灯应安装在飞机夜间着舰进场期间飞机降落地面指挥员够看见它的位置土。该灯应能向飞机降落地面指挥员提供最大的翼展信息,并在飞机对进场航道作最后80°转弯期间飞机降落地面指挥员始终可以看见。该灯最好安装在右机翼的上表面。如果不能装在上述位8
HB6440—90
置,则可安装在机身的左侧机翼前方附近(见图1一图4)。4.7.2光强
在整个所需视界角范围内(见图1一图4),该灯的光强应大于1cd,小于5cd。4.7.3颜色
灯的颜色应为航空绿。
4.8探冰灯(观素灯)
4.8.1位置
探冰灯应安装于保证照明机翼前缘等易于结冰区域的位置上,在飞机上可使用个或个以上的探冰灯。
4.8.2颜色
探冰灯的颜额色应是航空白。
4.9空中加油灯
空中加油灯应符合空中加油系统有关标准中的相应要求及本规范的规定。4.9.1加油机识别灯、会合灯
加油机应根据使用方要求安装识别灯或会合灯。4.9.1.1加油机识别灯
在执行空中加油任务的加油飞机上,一般应至少有一个机身防撞灯的颜色是航空绿,而不是航空红。
4.9.1.2加油机会合灯
除另有规定外,加油机均应装有编码会合灯系统,以便在受油机被电子设备或其他方式引入目视范围后,受油机驾驶员能够发现、判断加油机,并能测定加油机的方位。会合灯应符合下列规定:
a.发出两束旋转的相隔180°的自光和两束旋转的相隔180°的红光。红白光束之间相隔90°
b。灯的控制电路应能保证红、白光束电路单独接通或同时接通;c,灯的转速为20~30r/min。因此当红光束或白光束单独点亮时,闪光频率为40~60次/min。当红、自光束同时点亮时闪光频率为80~120次/min,d.会合灯发出的红、白光束的有效光强分布应不低于4.2.5条中有关规定的要求。4.9.2加油机软管灯
为了在加油机拖软管的区域内照亮空中加油软管,应设置照明灯。该灯的额色为航空红。此灯的安装和遮蔽不应使加油机和受油机驾驶员或其它空勤人员受到灯光的直射和反射光。
4.9.3加油机指示灯
在加油机上应安装一个三灯组,以指示加油机的空中输油状态。4.9.3.1到位灯
到位灯的颜色为航空黄,当灯点亮时,向受油机飞行员表明锥套已经伸到离其最后位置1.5m之内,加油机已作好对接准备。9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其它标准
- 热门标准
- 航空工业行业标准(HB)标准计划
- HB7868-2008 28MPa无扩口A型变径四通管接头
- HB/Z83-84不 钢酸洗钝化处理工艺
- HB1-19604-2002 六角头高抗剪铆钉
- HB5220.20-2008 高温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20部分:铬天青S吸光光度法测定铝含量
- HB1-126-1995 圆柱头螺栓
- HB780-1973 1~8级精度用套量头双头光面塞规D>30~80mm
- HB5220.32-2008 高温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32部分:硫氰酸盐吸光光度法测定钨含量
- HB5220.22-2008 高温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22部分:硫氰酸盐吸光光度法测定钼含量
- HB4-1969-2002 扩口式管接头的堵盖
- HB5921-5922-1985 大叉形接头
- HB7853-2008 28MPa无扩口拧入式45°弯管接头
- HB3239-1979 螺塞
- HB2439-1979 加工模具用锥柄两齿锥形立铣刀D=20~44mm
- HB5220.4-2008 高温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4部分:还原蒸馏吸光光度法测定硫含量
- HB5220.34-2008 高温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34部分:氯代磺酚C吸光光度法测定铌含量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