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国家标准(GB) >>
- GB/T 18337.3-2001 生态公益林建设 技术规程

【国家标准(GB)】 生态公益林建设 技术规程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7-18 19:42:30
- GB/T18337.3-2001
- 现行
标准号:
GB/T 18337.3-2001
标准名称:
生态公益林建设 技术规程
标准类别:
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
现行-
发布日期:
2001-03-01 -
实施日期:
2001-05-01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pdf下载大小:
1.35 MB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公益林营造、经营、林地配套设施建设及生态公益林建设档案管理等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生态公益林建设。 GB/T 18337.3-2001 生态公益林建设 技术规程 GB/T18337.3-2001

部分标准内容:
GB/T18337.3-2001
为使我国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和林业分类经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轨道,指导全国生态公益林建设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高林业生态建设质量和成效,特制定《生态公益林建设》系列标准。本系列标准共分为《生态公益林建设导则》、《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设计通则》、《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生态公益林建设检查验收规定》《生态公益林建设效益评价方法》五个部分。本标准是其中的第三项标准,主要规定了生态公益林营造、经营、林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态公益林建设档案管理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的附录 A、附录 B、附录 C都是提示的附录;附录 D、附录 E、附录 F、附录 G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负责解释。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雷加富、刘红、王恩玲、唐小平、钱能志、樊喜斌、杜纪山、赵雨森、郑小贤、薛建辉、林书宁、罗中康、张同伟、赵博生、周洁敏、程小玲。104
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生态公益林建设
技术规程
Non-commercial forest construction-Technical regulationTriKAoNiKAca
GB/T 18337.3—2001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公益林营造、经营、林地配套设施建设及生态公益林建设档案管理等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生态公益林建设。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2772—1999林木种子检验规程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GB 6000—-1999
5育苗技术规程
GB 6001—1985
GB7908—1999林木种子质量分级GB/T 15162—1994
飞机播种造林技术规程
GB/T 15163-1994
GB/T 157811995
GB/T 15776—1995
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
森林抚育规程
造林技术规程
3母树林营建技术
GB/T 16621—1996
GB/T16453.1~16453.6—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LYJ104—1988林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LYJ127—1991森林防火工程技术标准LY1000—1991容器育苗技术
LY/T1186—1996飞机播种治沙技术要求3总则
3.1为规范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提高建设质量和成效,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社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和林业分类经营的总体要求,制定本规程。3.2建设措施或森林经营活动必须有利于增强森林的生态和环境保护功能,维护生物多样性,提高森林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经济效益。3.3按不同区域特点、不同功能要求,分别建设区域和建设类型确定生态公益林建设模式和技术指标。3.4生态公益林营造要因地制宜,封山(沙)育林(草)、飞播造林(草)、人工造林(草)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相结合,营造混交林,增加生物多样性。以优良乡土树种为主,充分利用外来树种,适地适树适种源。禁止使用带检疫对象的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3.5生态公益林经营按照自然规律,按特殊、重点和一般三个建设与保护等级确定经营管理制度、优化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启2001-03-14批准2001-05-01实施
GB/T 18337.3--2001
森林结构和安排经营管护活动,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森林群落的正向演替。3.6生态公益林利用以不影响其发挥森林主导功能为前提,以限制性综合利用和非林非木资源利用为主,有利于森林可持续经营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4生态公益林营造
4.1防护林营造
4.1.1水土保持林
4.1.1.1树种选择
选择适应性强,生长旺盛、根系发达、固土力强,具有穿人深层土壤根系,能以根和压条繁殖以及匍鼠茎保护土壤,耐薄、抗干旱,可增加土壤养分、恢复土壤肥力,能形成疏松柔软、具有较大容水量和透水性死地被调落物的树种。
详见附录A表A1和附录B、附录C。4.1.1.2营造方式
以封山(沙)育林(草)为主,结合飞播造林(草)。当封山与飞播难以恢复林草植被或必须新造林(草)才能满足建设需要时,进行人工造林(种草)。退化草场、水土流失和风蚀严重,或乔灌树种难以成活,但地面有草类残留根茬与种子,当地的水热条件能满足自然恢复植被需要的地区应实行封坡(沙)育草。4.1.1.3营造模式
4.1.1.3.1模式设计
采用混交造林模式。
a)混交类型
优先选用以下混交类型:
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混交;
深根系树种与浅根系树种混交;阴性树种与阳性树种混交;
乔木与灌木混交;
保留、诱导能与更新树种共生的幼树形成人天混交林。b)混交方法
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带状混交:适用于大多数立地条件的乔灌混交、阴性树种与阳性树种混交;块状(局部)混交:适用于树种间竞争性较强,或地形破碎、不同立地条件镶嵌分布的地段;株间混交:适用于疗薄土地和水土流失严重区,在乔木间裁植具有保土、保水的灌草,或在灌草中稀疏栽植耐干旱、薄的乔木。
c)混交比例
混交比在30%以上。立地条件差的地方,混交比应大些,并以灌木树种为主;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加大灌木树种、草本的比重。
4.1.1.3.2模式配置
以小班为单位配置造林模式。地形破碎的山地提倡采用局部造林法,形成人工林与天然林块状镶嵌的混交林分。
4.1.1.4种苗
播种造林执行GB7908的规定;
飞播造林(草)执行GB/T15162和LY/T1186的规定;裸根苗执行GB6000的规定;
容器苗执行LY1000的规定;
GB/T 18337.3—2001
检验林木种子质量执行GB2772的规定。未制定国家标准的苗木类型和树种,以及有条件或需特殊处理的种子、苗木另行规定。4.1.1.5营造技术
HrKAoNiKAca
封山(沙)育林技术要求执行GB/T15163的规定;飞播造林(草)技术要求执行GB/T15162和LY/T1186的规定;人工造林整地、造林密度在满足下列要求的同时,具体执行GB/T15776的规定。4.1.1.5.1整地
禁止采用全面整地方法。具体视立地、树种等情况确定是否整地或适宜的局部整地方式,一般采用:a)鱼鳞坑整地
适用于陡坡、沟头或沟坡造林。鱼鳞坑为半月形坑穴,外高内低,长径0.8~1.5m,短径0.5~1.0m,高0.2~0.3m。坡面上坑与坑排列成三角形,以利蓄水保土。b)水平沟或竹节沟整地
适于土层浅薄的丘陵、沟墅山地。沿等高线布设,品字形或三角形配置。沟长4~6m,沟底宽0.2~0.4m,沟口宽0.5~~1.0m,深0.4~0.6m。沟内留档,档距2m。种植点设在沟埋内坡的中部。c)反坡梯田
适于地形破碎程度小、坡面平整的造林地。田面向内倾斜3~15°反坡;宽1~3m,长度不限,每隔定距离修筑土,预防水流汇集;横向比降保持在1%以内。d)两次整地
适宜于降雨量稀少、土层薄、半风化母质的山地。在上年的干旱季节,先整成一个浅坑,等到浅坑内积存了雨水,使土壤和半风化母质变松软时,再进行第二次整地达到要求深度。4.1.1.5.2造林密度
根据建设类型区、立地条件、树种生物学特性确定水土保持林的适宜造林密度,不同造林树种的适宜造林密度参见附录D,原则上:南方水热条件较好地区可比北方水热条件较差地区大些;同一地区立地条件较好地段可比立地条件较差地段大些;灌木树种比乔木树种大些;
针叶树种比阔叶树种大些。
4.1.2水源涵养林
4.1.2.1树种选择
选择树体高大、冠幅大,林内枯枝落叶丰富和枯落物易于分解,具有深根系、根量多和根域广;长寿、生长稳定且抗性强的树种。
详见附录A表A2和附录B、附录C。4.1.2.2营造方式
同水土保持林。
4.1.2.3营造模式
以营造混交且垂直郁闭好的复层群落结构模式为主。混交类型、方式和混交比基本同水土保持林,但应根据具体情况尽可能增加阔叶树的比例。4.1.2.4种苗
同水土保持林。
4.1.2.5营造技术
封山(沙)育林的技术要求执行GB/T15163的规定;飞播造林(草)的技术要求执行GB/T15162和LY/T1186的规定;人工造林的整地与造林密度在满足下列要求的同时,具体执行GB/T15776的规定。
4.1.2.5.1整地
GB/T 18337.3—2001
严禁采用全面整地。具体视立地、树种等情况确定是否整地或适宜的局部整地方式,一般采用:a)穴状整地
一般在降水量集中、洪水危害较重、河川上游的水源区,以及融雪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分水岭和山体上部地段采用穴状整地。穴的口径50~60cm,深度30cm。在多草地带,整地规格可适当大些b)带状整地
沿等高线进行,每隔一定距离应保留0.5~1.0m自然植被带。华北石质山区一般采用水平沟法;西北黄土高原区采用反坡梯田法;南方低山丘陵区采用水平阶法、竹节沟法等。4.1.2.5.2造林密度
根据建设类型区、立地条件、树种生物学特性确定水源涵养林的适宜造林密度。不同造林树种的适宜造林密度参见附录D。
4.1.3防风固沙林
4.1.3.1树种选择
树种选择抗于阜、抗风、抗寒、耐沙压、耐薄的树种,海岸线上选择耐水浸、耐盐碱、抗风、耐旱树种;同时,能改良土壤,有效提供燃料、饲料、木料、肥料,耐平茬、热能高、耐啃食、适口性好的树种。不同生态公益林建设区防风固沙林的适宜造林乔木树种见附录A表A3,适宜造灌草种见附录B,适宜播种乔灌草种见附录C。
4.1.3.2营造方式
封山(沙)育林(草)、飞播造林和人工造林种草相结合。内陆风沙区一般分为干旱草原风沙区、干草原-荒漠草原区和于旱荒漠区三种类型。干旱草原区应加大封沙育灌(草)、飞播造林(草)的比重,荒漠区以宜林(草)荒沙人工造林(草)为主,封育和飞播结合。沿海风沙区一般分为沙滩沙丘、盐碱滩地、农用地和丘陵山地四种类型,前三种类型以人工造林为主,后一种类型以封山(沙)育林为主。4.1.3.3营造模式
4.1.3.3.1内陆风沙区防风造林固沙模式a)生态经济圈
在半干旱草原区,选择地下水位高、沙化危害小、近期易于治理、开发潜力大、交通较便利的丘间低地或沙丘起伏较小的平缓沙地,实行水、草、林、机、粮(料)等配套措施,综合治理开发沙区。b)绿洲农田林网
在绿洲内部农区,为改善绿洲内部小气候条件,结合田、路、渠配置完善的农田防护林网。c)退耕还林还草
对风沙危害严重的沙质旱作耕地退耕后造灌草或农经作物与草带间隔耕作。d)生物沙障固沙
在半干早地区低缓流动沙丘,以及平缓起伏的流动沙地上,选用萌性强的灌木树种进行高密度扦插造林,形成活体沙障固沙。
e)流动沙丘造林固沙
在流沙风口地带,为堵塞风口、阻滞沙源营造固沙林,并就地取材,设置防风栅栏,栽高立式、低立式或半隐蔽式机械沙障,或铺粘土和石块压沙等工程防护措施。f)防风阻沙林带
在绿洲农田与灌草固沙带之间,为消减风沙流动速度,阻挡沙丘沉降剩余沙粒,栽植乔灌结合、多树种混交的防风林带。www.bzxz.net
g)沙漠沙源封育灌草固沙带
在沙漠边缘,为防止风蚀,就地起沙和减少地表风速,截留风沙流,采用封育措施,建立宽阔的抗风108
GB/T 18337.3--2001
沙、耐干阜、耐沙埋的灌草类生物固沙带。4.1.3.3.2沿海风沙区防风造林固岸模式FTIKAONiKAca
在沿海风沙危害区,实行田、路、河、渠、堤、林配套,带、网、片相结合,建设以沿海基干林带为主体的综合防护林体系。
a)海岸防护林带
沿沙质、泥质海岸线,为防止海风长驱直入并阻隔流沙移动,以及保护农耕区,采用人工造林的方式,结合农田防护林建设营建防护林网。b)海岸沙地造林
沿沙质海岸线,选择耐水浸、耐沙压、耐痨薄的固沙树种,采取人工造林方式营造防护林带。c)海岸盐碱地造林
沿盐碱质海岸线,选择耐水浸、耐盐碱、耐薄的乔灌树种,采取人工造林方式营造防护林带。d)红树防风固岸林
在热带和南亚热带的陆海交界处,包括河口水域、滩涂的各个潮带及潮上带的部分宜林陆域,以消浪、促淤、造陆和护堤为主要目的,采取封滩育林与人工造林相结合的方式营造红树林。4.1.3.4营造技术
封山(沙)育林(草)执行GB/T15163的规定;飞播造林治沙执行GB/T15162和LY/T1186的规定;小面积人工治沙造林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4.1.3.4.1生物治沙技术
a)生态经济圈
以住户或居民点为核心,分圈(层)构建具有不同生态、生产作用的功区,由核心区和保护区构成,在营建防护林带防治草场沙化、治理流沙的基础上,恢复和建设草场植被,发展农牧业生产。治理面积般3.3~~7.7hm2,按以下程式:
机械围栏:生态经济圈外围采用机械围栏,桩距3m,用横向或网格状刺线封闭;沿机械围栏,四周边界乔灌结合营造防护林,外围种植灌木,一般选择带刺树种,3~5年后替代机械围栏,区内实行封育、栽植灌木、种植牧草;核心区内修建房舍、棚圈、水井等;——平整土地,建设基本农田;建设饲料基地。
b)绿洲农田林网
详见农田牧场防护林。
c)退耕还林还草
风蚀严重的轮歇沙丘地,进行人工造灌植草;风蚀严重的平地,实行农作物和草带间隔耕作,农作物宽10~20m。草带宽1~2m。农作物横主风向种植,秋收后留茬10~20cm高度,防止冬春土壤风蚀,留茬直至翌年春翻耕播种时止;覆沙梁旱地,实行封育或人工造灌种草。d)生物沙障固沙
树种选择:选用萌能力强、经济价值高的优良沙生灌木。沙障规格:以4m×4m为宜。沙丘顶部可适当缩小,较高丘项可不设。设置方法:扦插造林。10月中下旬,就近选取枝干木质化程度较好的灌木枝条作插条,随采随造。划好网格线,挖栽植沟深60~80cm,插条株距5~10cm,直立于栽植沟内,湿沙回填一半时踩实一次,填满湿土后再踩实一次,最后培5~10cm湿沙。地上部分留20~30cm,其余剪去,形成疏透度0.2~~0.3的矮立式紧密结构沙障。沙地固定后网格内可再行营造其他乔灌草植物。e)流动沙丘造林固沙
——丘间低地造林
GB/T18337.3—2001
造林场地:选择沙丘背风坡的丘间,留出一定间隔(春季造林离沙丘3~4m,秋季造林离沙丘7~10m)后种植乔灌草,次年在沙丘前移的退沙畔再造林草,连续3~4次,将沙丘拉平。造林密度:以维持沙地水分平衡为推。于早荒漠地区,无灌溉条件、地下水又不能为树本根系利用时,要稀植,株距可稍小,行距则要宽,并横对主风向成行种植(一般3000株/hm*);半干旱草原地区,沙地水分尚好,灌木固沙宜密株距、宽行距,以后在灌木行间营造乔木树种,乔木不宜过密。造林季节:植苗或插条造林以春季为主,解冻早的沙丘地先造,丘间地后造,或将苗木冷窖存贮,延长造林时间或在秋季土壤封冻前10天左右定植后随即用沙全株覆盖,次年春季扒掉覆沙。栽植技术:深栽、实埋、少露苗,根系深埋到湿沙层,剥离表层于沙,阔叶乔木树要修剪枝叶,可能时灌水。萌发力强的灌木可插条栽植,枝条紧贴地面或外露不超过3~5cm,带根苗木不宜深裁。沙丘固沙造林
设置沙障(详见工程治沙技术)。造林场地:选择迎风坡中下部造林,丘顶让风蚀不断削平沙丘。造林密度:横对主风方向,成行裁植固沙植物,宽行窄株,丛植,株距1~1.5m,行距2~~4m。栽植方法:对高不足7m、水分条件好的沙丘,在迎风坡基部犁耕促进风蚀,使沙丘矮化后造林草。或采用固定一部分流动沙丘,让另部分沙丘继续流动的方法,选择奇数排(或偶数排)作为要固定的沙丘,设立沙障或造林迅速固定沙丘流动,对其余沙丘,不加固定措施,使其迅速移动,直至沙丘移动到被固定的位置,扩大平坦丘间低地,再行造林或开辟农田、果园。具体裁植方法同丘间低地造林。f)防风阻沙林带
造林场地:绿洲外围与沙漠、戈壁、风蚀地相毗连的地带,实行片林、块状和带状错综分布,以紧靠绿洲的沙丘丘间低地、风蚀地、平缓沙地造林为主。先在绿洲的周边造林,逐渐向外扩展加宽。沙丘地段,先在丘间低地造林,前挡后拉,以丘间团块状林木分隔包围沙丘,随着沙丘前移和丘项被风力削平,在退沙畔再行造林,扩大丘间林地,形成较为稠密的防风阻沙林带。林带配置:实行乔灌草、行间混交,越接近外缘灌木比重越太,形成紫密结构。在大面积流沙侵人的前沿地区,林带宽200~1000m;流沙迫近绿洲,前沿沙丘排列整齐地区,贴近沙丘边缘造林,林带宽50100m;绿洲与沙丘接壤地区为固定、半固定沙丘,林带宽3050m;绿洲与沙丘源毗连地带,缓平沙地或风蚀地,林带宽10~20m,不超过30~40m。裁植方法:同丘间低地造林技术。g)沙漠沙源封沙育灌草固沙带
封育场地:沙漠化严重、对绿洲生存构成威胁的最外层地段实行封育灌草固沙。封育规模:根据绿洲迎风侧沙源状况和残留物质、风力强度、绿洲规模、绿洲水源和植被破坏程度,确定封沙育草带的宽度与规模。沙源广(流动沙丘高大,连绵分布),残留植物少,植被覆盖度低(<10%),封育面积要大,封育带宽1000m以上,沙丘低矮,残留植物覆盖度较高(>10%),封育宽度可为500~1000m。
封育方法:严禁滥垦、滥樵、滥牧、滥挖,实行全面封禁。当植被盖度达到30%以上后,可实行半封,利用强度控制在天然草场能良性循环范围。在春季或雨季可进行人工撒播沙生灌草种,促进植物繁衍;条件许可或立地条件较好地域,采用飞机播种;有条件地段可以利用绿洲灌溉,改善封沙育灌草环境。4.1.3.4.2工程治沙技术
在生物治沙难以满足治理要求时,结合采用各种机械工程手段进行工程治沙或称机械治沙。a)草方格沙障
—场地选择
在风口或除主风外尚有较强侧风的沙区,用麦秸秆、稻草、芦苇等材料直接插人沙层内,直立于沙地上,星方格状半隐蔽式沙障。
…方格规格
GB/T 18337.3—2001
HKAoNiKAca
以1 m×1 m为宜。在地势不平坦的沙丘坡面上确定沙障间距,要根据沙障高度和沙丘坡度按式(1)计算:
DHctga
式中:D
沙障的障间距离;
H——沙障高度;
沙面坡度。
设置方法
在迎风坡横对主风方向(主带)直线平铺麦秸或稻草,用铁锹在草中部压人沙内约15cm,地上麟出15~20cm,草厚5~6cm,再向草带沙加固草带。主带完成后,与主带垂直铺设竖带,竖带草的厚度可稍薄,要与主带衔接好,需要固定落沙坡时,从顶部依次向下作业,先做竖带,再做主带。b)高立式沙障
一场地选择
在固沙带前沿设置高立式沙障,阻拦前移的流沙,使之积在其附近,达到切断沙源、抑制沙丘前移和防止沙埋危害的目的。一般在沙源丰富的地区或草方格沙障的外缘,阻截流沙,作为保护草方格沙障的屏障,还用于流沙危害的农田、渠道、交通线等地段。高立式沙障般设在沙丘项部,而不在沙丘下风处。沙障结构
高立式沙障按空隙程度分为三种结构类型,以小空隙度(0.25~0.35)的疏透结构为宜。1)紧密型,迎风侧积沙范围一般为其高度的2~3倍,背风侧为4~5倍;2)空隙度0.25左右,迎风侧积沙不多,背风侧为7~8倍,3)空隙度为0.5,迎风侧积沙很少,背风侧为12~14倍。沙障阻沙量按式(2)计算:
V = 4. 5H’sinα
式中:V.—阻沙量;
H—一障高;
一沙障设置方向与主风方向的夹角。α
一设置方法
(2)
因沙障拦沙后会造成堆积,要与保护对象留有适当的距离。高立式沙障一般用芦革、灌木枝条、玉米和高梁秸秆等编成芭块,钉在木桩上,制成防沙栅栏。埋人沙层的深度以牢固为准,一般50cm,外露1m高度最为合适。还可设置粘土沙障、卵石平铺沙石,泥授沙丘筑土墙等,防止流沙侵袭。在沙丘密集、沙源丰富的地段,可设置多排高立式沙障。在沙丘迎风坡上设置沙障的间距,要使下列沙障的顶端与上一列的基部等高。建立防沙栅栏阻拦流沙,可采取逐渐提拔沙障的办法,使沙子越积越高,形成高大人工沙堤。
c)引水拉沙
利用河流、湖泊、水库的水源,自流引水或机械抽水,以水力冲拉沙丘。建设内容包括引水拉沙和造田。
引水工程设计
1)根据地形地势查清水源,计算水量。尽量选择水量比较充足的河流、水库、湖泊作为水源;水源不足的地方应筑坝蓄水,亦可考虑机械抽取地下水。2)田块规划。一般选择冲沙水源的河流、水库、湖泊下游或渠道附近,地形开阔,田块高程应低于水源高程、拉沙距离不宜太远。一一引水设施
1)引水渠道。引水渠道上接水源,下连蓄水池。拉沙时输水,造田时引水,造田后成为固定性道。机械引水拉沙,少挖或不挖引水渠道。111
GB/T 18337.3-2001
2)蓄水池。临时性的蓄水设施,可引用沙湾或人工围蕃水,主要是抬高水位增加落差。平地造田,水量又充足,可直接引水或抽水拉沙,不必围筑蕃水池。3)冲沙壕。冲沙壕比降要大,水流通畅。在冲拉沙丘中,冲沙壕要经常向被拉沙丘靠拢,起逼水、聚水作用,保持或加大水流的冲力。4)围。拦截冲沙壕拉下来的泥沙和排下来的水源,使沙湾洼地淤填抬高成田块,在拉沙造田后变为田。
5)排水口。高于田面,低于围,起控制高差、拦蓄浑水、沉淀泥沙和排除清水的作用。排水口要用柴草等保护,以防冲蚀。
———引水拉沙作业
根据沙丘形态、水量、沙丘与水位的高差等因素因地制宜选择拉沙方法。1)抓沙顶。引水渠水位高于或平于沙丘顶部时采用。将冲沙壤直接穿过沙丘顶部冲沙,水壕不断向左右展开,自上而下,由高到低,逐层拉平沙丘。2)漩沙腰。水渠水位只能引到沙丘腰部时采用。利用水力逐步向沙丘深腹淘漩,形成曲线拉沙,齐腰拉平,必要时需人工铲沙配合。3)劈沙畔。一般在沙丘高大、渠道水位低、水无法引至沙丘顶部或腰部抓、漩”时采用。在沙丘坡脚开一道冲沙壕,人工用柴梢控制水流方向,由外向内,逐步劈沙入水,将整个沙丘连根拉平。水量大时可筑两条冲沙壕,两边夹攻,加快拉沙速度。4)野马分鬃。在水渠水位略低于或相等于大型新月型沙丘或沙丘链顶部时采用。引水至沙丘邻近水源的一端,先偏一侧开壕冲挖,放水入壕拉去一块,接着偏向沙丘另一侧,挖一段冲沙壕再挖去一块。由远而近,左右连续冲挖,拉平沙丘。5)麻雀战。在拉沙造田收尾工程中采用,消除残留沙堆。高大沙丘初步拉平后,在每个小沙堆旁安排1~2人,分别引水冲拉沙堆,拉出平坦沙地。若地面还有较大坡度,可在坡面最低处挡起土墙,顺坡开壕,深0.7~1.0m,壕间距6~8cm,从坡面最高处两侧往壕里戳沙,直至平整。
4.1.3.4.3沿海风沙区防风造林固岸技术a)海岸防护林带
一林带方向与结构
垂直于主害风方向设置,也可与附近农区的农田林网、村镇绿化林带的方向一致。海防林带应采用疏透结构,对保护果树、橡胶等种植园为主的防护林网(带),可采用紧密结构。一林带宽度
海岸基干林带宽度视沿海地区地形和风沙危害程度而定。一般农田区林带宽度50m左右;在沙岸地段,从海水涨潮的最高限,向岸上延伸200m范围;在泥岸地段,从海滩能植树的地方起,向陆地延伸100m;低湿地或盐碱地林带宽度200m;其他地段50~~100m。带距及网格面积
采用窄林带小网格,以利于抗强台风,一般主带距150m,副带距250~400m,每个网格面积4~8 hm。
b)海岸沙地造林
随整地随造林,北方沙地造林可先挖坑,加速周围土壤脱盐过程;-——适当深栽,合理密植;
—风口处设置立式草沙障,
粗沙地和地下水位较低的固定沙地,进行客土施肥,改善立地。c)海岸盐碱地造林
-修建排水的主干河道,挖沟起垒,抬高地面形成台地;112
GB/T 18337.3—2001
一种植绿肥或耐盐碱植物,改良土壤;一对台田深翻细耙,细致整地;一选择耐盐碱树种营造混交林,并合理密植,尽快郁闭覆盖地面;——采用植苗造林,植苗不宜过深,植后不要在苗周堆土,以减轻盐分对幼苗危害。d)红树防风固岸林
HKAoNiKAca
一封育与造林相结合。通过封育促进天然林的自然繁衍能力,同时对大片林隙和海岸外侧泥滩以人工造林为主。
一一根据滩涂高低、盐度与基质类型等选择不同的树种。沙质海滩以白骨壤、木榄为主;高盐度地区以秋茄、白骨壤等为主;淤泥深厚地带以无瓣海桑、海桑、红海榄、桐花树等为主;近陆地带以半红树林树种海漆等为主。
采集发育好的胎生苗进行带状造林,合理密植。一般1m×1m或0.5m×0.5m;无辩海桑、海桑、红海榄、桐花树等一般1.5mX1.5m。4.1.4农田牧场防护林
4.1.4.1树种选择
选择根深、树冠较窄,不易风倒、风折;速生尤其高生长快、干直兼有经济效益;具有较强的抗寒、抗早、抗高温、抗病虫害、耐水湿、耐盐碱等能力与防护对象协调共生关系好,不能与作物、牧草等有共同病虫害或是其中间寄生的树种。不同生态公益林建设类型区的农田牧场防护林适宜造林乔木树种见附录A表A4、表A5。4.1.4.2营造方式
采用人工造林方式,牧区造林应尽量保留原有植被。4.1.4.3营造模式
按照田、林、渠、路、坡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使农田、牧场能得到有机结合的林网保护。并以农牧林网为主体,有机地结合村镇及“四旁”绿化等,建立起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综合防护林体系。营造模式主要有:
4.1.4.3.1农田林网
a)林带结构
根据外部形态和内部树种配置与树冠结构分为紧密结构、疏透结构和通风结构三种类型,其使用范围见表1。
表1不同林带结构特点与使用范围表类型
紧密结构
疏透结构
通风结构
主要特点
使用范菌
由带幅较宽,行数较多,造林密度较大的乔灌木树用作果园、种植园防护林,或保护某些重要建筑物和工程设施,以及阻止流沙侵袭等种组成。透光度<0.3,透风系数<0.3由行数较少,带幅较窄的乔灌木树种组成。灌木只在林带外侧或内外两侧配叠一行。透光度 0.3~0. 4,透风系数0.3~0. 5
广泛用于平原农区和风沙区农地的防护行少带幅窄,一般由乔木组成。透光度0.4~0.6,透「用于一般风害区或风害不大的壤土耕地,或风速不大的灌溉区和风影响较小的水网区风系数>0.5
b)林带方向
在有显著主害风和盛行风地区,采取主林带为长边的长方形网格,并与主害风方向垂直,风偏角的变化不得超过45°;无主害风的地区,林网网格可采取正方形。c)林带间距与网格面积
根据土壤条件、害风状况、林带结构、林带高度及有效防护距离确定林带间距与网格面积。一般主林113
GB/T 18337.3—2001
带间距为防护林树种成熟标木平均树高15~20倍,林带由2~4行树木组成,风害小的地区间距可大些,风害大的地区间距可适当小些。副林带间距可适当大些,由1~2行树木组成。林网的网格面积一般15~20hm2,最大不应超过30hm2,严重风沙危害区控制在15hm2以下。4.1.4.3.2农林间作(林粮间作)农林间作要有利于同一土地上林木与农作物的有机结合,有效提高土地和空间的利用率,增强农业抗灾能力。同时,提高农区林木覆盖率和生态效益。a)以林为主类型:在土壤条件较差、自然灾害较重的中低产地区采用,如风沙、盐碱地区;b)以粮为主类型:在土壤条件较好、自然灾害一般的地区采用;c)林粮并重类型:在土壤条件较差、自然灾害也较明显的地区采用。4.1.4.3.3护村林
围绕农区村边空地及荒地、荒滩,结合农区用材和村镇绿化建设片林或围村林带。在改善村镇生态条件、绿化美化环境的前提下视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营造技术措施。4.1.4.3.4草牧场防护林带
在人工草场、半人工草场和天然草场内,根据草场植被群落特征、放牧性畜种类、载畜量、畜群结构和生态经济圈围建等划分放牧小区,并与水、草、林、基、料相结合,营造草牧场防护林带。林带配合灌溉水渠、耕作道路或小区边界进行布设,采用疏透结构;林网由主副林带组成。主林带不必拘泥于与主害风垂直,可依地势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坡度大于8°后原则上沿等高线布设;副林带原则上与主林带垂直。由于有草本植被覆盖,林带间距可比旱地农田防护林大些,一般主林带间距为防护林树种成熟林木平均树高的20~30倍,副林带是主林带间距的2倍。4.1.4.3.5牧区基点防护林
结合牧区饮水点(井、泉)、畜群点、畜舍、棚圈、居民点等基点,因地制宜、因害设防,营造畜群防护林、畜舍棚圈防护林、居民点绿化林、疏林草地(树伞)、饲料型防护林、燃料型防护林或绿篱等,形成多功能的生态经济圈。
4.1.4.4营造技术
具体执行GB3/T15776的规定。
不同生态公益林建设区的农田防护林适宜造林乔木树种见附录A表A4,牧场防护林适宜造林乔木树种见附录A表A5,适造灌草种见附录B,适播乔灌草种见附录C。4.1.5护路护岸林
4.1.5.1树种选择
4.1.5.1.1道路防护林
选择干形端直、树冠较大、枝叶茂密,根系固土作用强;生长健壮,高生长和直径生长快;耐修剪,抗性强,对烟尘、废气有较强的耐性与抗性,对不良气候与土壤条件的适应性强,防噪声、防风沙、防雪效果好;树木寿命长,能长期稳定地发挥防护效益;树形美观,有观赏价值和美化作用的树种。4.1.5.1.2堤岸防护林
选择深根系、根系发达,固持土壤、抗蚀防崩能力强;耐水湿水,树冠与枝叶的减浪能力强;耐盐碱,防土壤次生盐渍化和培肥改土能力强的树种。不同生态公益林建设区的护路、护岸林的适宜造林乔木树种见附录A表A6。4.1.5.2营造方式
护路护岸林根据地理条件、植物生长条件和建设模式等因素选择营造方式。在山区、植被较好且有自然生长条件的沙区,以及较宽阔的地区以封山育林与人工造林相结合,在保留天然植被的基础上,靠近路基处人工种植数行乔灌林带;其他地方一般采用人工造林种草的方式。4.1.5.3营造模式
4.1.5.3.1道路防护林
GB/T18337.3--2001
TTKAoNiKAca
在区划范围内的道路防护林应与范围外的自然植被或景观保持和谐与一致,形成完美的绿色通道。严重风沙区的护路林带外侧要设置沙障。营造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a)高路基绿化
绿化乔木应栽植在路基以外的平地上,林带内侧的边行与路基坡脚的距离应根据有无人行道或人行道路面宽窄而定。路堤的坡面上,按等高线栽植护坡灌草。一般为疏透结构或通风结构林带,在风蚀严重或风沙较大地区可配置紧密结构林带,采用定数量的常绿树种,并在林带两侧各配置1~~2行灌木。干旱草原地带采用多带式防护林体系,带宽20m左右,带距15m左右,带间育草,林带外缘留一定宽度育草固沙。半荒漠地带由固沙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和风沙育草带等五带组成,上风方向300m左右,下风方向200m左右。b)挖方线路绿化
挖方深度在2m以内时,坡顶可裁植灌木,外侧再栽植乔木;深度大于2m时,在坡顶与道路成平行方向挖排水沟,于沟外侧1~2m处先裁植1~2行灌木,再配置乔木林带。挖方边坡上,生物护坡与工程护坡相结合,生物护坡宜种植草皮和灌木相结合。c)平坦线路绿化
在道路两侧人行道以外栽植乔灌林带,林带行数根据需要而定。可采用保留天然植被和人工造林相结合的方式,在内侧栽植1~2行林带,带外以天然植被为主。---般为通风结构林带,在风蚀严重或风沙较大地区应配置紧密结构林带,并在林带两侧各配置1~2行灌木。
d)半挖半填线路绿化
通过山区、丘坡或河流沟坡的线路,应在坡面上沿等高线栽植成行乔灌木,并注重保留天然植被,以扩大绿化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新开坡面除采取工程防护措施外,应根据土壤、地质和气候状况选择适当灌木草种,进行植被护坡。
道路交叉处、急转弯处、桥涵附近,以及高速公路两侧都不宜配置影响视线的高大乔木及高大灌木。道路交叉路口、高等级公路分车带内可用花坛、低矮绿笃、花灌木或人工草皮等进行绿化美化。4.1.5.3.2堤岸防护林
a)固岸护堤林
大型干渠、河川堤坝分堤脚、堤坡、坡顶几部分营建生物固岸护堤体系。堤脚因接近水面,应裁植耐水湿、耐盐碱的乔灌树种;堤坡栽植固土护坡能力强的灌草树种;堤顶道路两衡栽植护路林带。无人工堤坝和固定河床的地段,应结合水源涵养林建设在山坡脚部营造固岸林带,宽度根据河流、湖库水体的重要性和生态脆弱性等级确定,注意与泄洪线路统筹安排。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封山育林与人工造林相结合。
b)拦沙林
在水库上游河流和水沟口的滩地上,为拦截淤留来自河流和水沟的泥沙,营造多带式紧密结构并能耐水湿的乔灌木混交林。
c)防浪林
在河、湖、库岸下部靠近水面处,栽植草带,常水位线以上营造灌木林带,以及耐水湿水淹、树冠枝条抵御风浪能力较强的乔木林带,以减缓大风大浪对堤岸的冲刷。d)生物排水林
库坝下游和其他低湿地区,选择抗盐或耐水湿的乔灌木树种,进行垒式或台阶式整地营造片林。实行生物排水,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和沼泽化。4.1.5.4营造技术
人工造林执行GB/T15776的规定;封山育林执行GB/T15163的规定。115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为使我国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和林业分类经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轨道,指导全国生态公益林建设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高林业生态建设质量和成效,特制定《生态公益林建设》系列标准。本系列标准共分为《生态公益林建设导则》、《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设计通则》、《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生态公益林建设检查验收规定》《生态公益林建设效益评价方法》五个部分。本标准是其中的第三项标准,主要规定了生态公益林营造、经营、林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态公益林建设档案管理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的附录 A、附录 B、附录 C都是提示的附录;附录 D、附录 E、附录 F、附录 G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负责解释。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雷加富、刘红、王恩玲、唐小平、钱能志、樊喜斌、杜纪山、赵雨森、郑小贤、薛建辉、林书宁、罗中康、张同伟、赵博生、周洁敏、程小玲。104
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生态公益林建设
技术规程
Non-commercial forest construction-Technical regulationTriKAoNiKAca
GB/T 18337.3—2001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公益林营造、经营、林地配套设施建设及生态公益林建设档案管理等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生态公益林建设。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2772—1999林木种子检验规程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GB 6000—-1999
5育苗技术规程
GB 6001—1985
GB7908—1999林木种子质量分级GB/T 15162—1994
飞机播种造林技术规程
GB/T 15163-1994
GB/T 157811995
GB/T 15776—1995
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
森林抚育规程
造林技术规程
3母树林营建技术
GB/T 16621—1996
GB/T16453.1~16453.6—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LYJ104—1988林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LYJ127—1991森林防火工程技术标准LY1000—1991容器育苗技术
LY/T1186—1996飞机播种治沙技术要求3总则
3.1为规范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提高建设质量和成效,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社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和林业分类经营的总体要求,制定本规程。3.2建设措施或森林经营活动必须有利于增强森林的生态和环境保护功能,维护生物多样性,提高森林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经济效益。3.3按不同区域特点、不同功能要求,分别建设区域和建设类型确定生态公益林建设模式和技术指标。3.4生态公益林营造要因地制宜,封山(沙)育林(草)、飞播造林(草)、人工造林(草)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相结合,营造混交林,增加生物多样性。以优良乡土树种为主,充分利用外来树种,适地适树适种源。禁止使用带检疫对象的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3.5生态公益林经营按照自然规律,按特殊、重点和一般三个建设与保护等级确定经营管理制度、优化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启2001-03-14批准2001-05-01实施
GB/T 18337.3--2001
森林结构和安排经营管护活动,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森林群落的正向演替。3.6生态公益林利用以不影响其发挥森林主导功能为前提,以限制性综合利用和非林非木资源利用为主,有利于森林可持续经营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4生态公益林营造
4.1防护林营造
4.1.1水土保持林
4.1.1.1树种选择
选择适应性强,生长旺盛、根系发达、固土力强,具有穿人深层土壤根系,能以根和压条繁殖以及匍鼠茎保护土壤,耐薄、抗干旱,可增加土壤养分、恢复土壤肥力,能形成疏松柔软、具有较大容水量和透水性死地被调落物的树种。
详见附录A表A1和附录B、附录C。4.1.1.2营造方式
以封山(沙)育林(草)为主,结合飞播造林(草)。当封山与飞播难以恢复林草植被或必须新造林(草)才能满足建设需要时,进行人工造林(种草)。退化草场、水土流失和风蚀严重,或乔灌树种难以成活,但地面有草类残留根茬与种子,当地的水热条件能满足自然恢复植被需要的地区应实行封坡(沙)育草。4.1.1.3营造模式
4.1.1.3.1模式设计
采用混交造林模式。
a)混交类型
优先选用以下混交类型:
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混交;
深根系树种与浅根系树种混交;阴性树种与阳性树种混交;
乔木与灌木混交;
保留、诱导能与更新树种共生的幼树形成人天混交林。b)混交方法
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带状混交:适用于大多数立地条件的乔灌混交、阴性树种与阳性树种混交;块状(局部)混交:适用于树种间竞争性较强,或地形破碎、不同立地条件镶嵌分布的地段;株间混交:适用于疗薄土地和水土流失严重区,在乔木间裁植具有保土、保水的灌草,或在灌草中稀疏栽植耐干旱、薄的乔木。
c)混交比例
混交比在30%以上。立地条件差的地方,混交比应大些,并以灌木树种为主;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加大灌木树种、草本的比重。
4.1.1.3.2模式配置
以小班为单位配置造林模式。地形破碎的山地提倡采用局部造林法,形成人工林与天然林块状镶嵌的混交林分。
4.1.1.4种苗
播种造林执行GB7908的规定;
飞播造林(草)执行GB/T15162和LY/T1186的规定;裸根苗执行GB6000的规定;
容器苗执行LY1000的规定;
GB/T 18337.3—2001
检验林木种子质量执行GB2772的规定。未制定国家标准的苗木类型和树种,以及有条件或需特殊处理的种子、苗木另行规定。4.1.1.5营造技术
HrKAoNiKAca
封山(沙)育林技术要求执行GB/T15163的规定;飞播造林(草)技术要求执行GB/T15162和LY/T1186的规定;人工造林整地、造林密度在满足下列要求的同时,具体执行GB/T15776的规定。4.1.1.5.1整地
禁止采用全面整地方法。具体视立地、树种等情况确定是否整地或适宜的局部整地方式,一般采用:a)鱼鳞坑整地
适用于陡坡、沟头或沟坡造林。鱼鳞坑为半月形坑穴,外高内低,长径0.8~1.5m,短径0.5~1.0m,高0.2~0.3m。坡面上坑与坑排列成三角形,以利蓄水保土。b)水平沟或竹节沟整地
适于土层浅薄的丘陵、沟墅山地。沿等高线布设,品字形或三角形配置。沟长4~6m,沟底宽0.2~0.4m,沟口宽0.5~~1.0m,深0.4~0.6m。沟内留档,档距2m。种植点设在沟埋内坡的中部。c)反坡梯田
适于地形破碎程度小、坡面平整的造林地。田面向内倾斜3~15°反坡;宽1~3m,长度不限,每隔定距离修筑土,预防水流汇集;横向比降保持在1%以内。d)两次整地
适宜于降雨量稀少、土层薄、半风化母质的山地。在上年的干旱季节,先整成一个浅坑,等到浅坑内积存了雨水,使土壤和半风化母质变松软时,再进行第二次整地达到要求深度。4.1.1.5.2造林密度
根据建设类型区、立地条件、树种生物学特性确定水土保持林的适宜造林密度,不同造林树种的适宜造林密度参见附录D,原则上:南方水热条件较好地区可比北方水热条件较差地区大些;同一地区立地条件较好地段可比立地条件较差地段大些;灌木树种比乔木树种大些;
针叶树种比阔叶树种大些。
4.1.2水源涵养林
4.1.2.1树种选择
选择树体高大、冠幅大,林内枯枝落叶丰富和枯落物易于分解,具有深根系、根量多和根域广;长寿、生长稳定且抗性强的树种。
详见附录A表A2和附录B、附录C。4.1.2.2营造方式
同水土保持林。
4.1.2.3营造模式
以营造混交且垂直郁闭好的复层群落结构模式为主。混交类型、方式和混交比基本同水土保持林,但应根据具体情况尽可能增加阔叶树的比例。4.1.2.4种苗
同水土保持林。
4.1.2.5营造技术
封山(沙)育林的技术要求执行GB/T15163的规定;飞播造林(草)的技术要求执行GB/T15162和LY/T1186的规定;人工造林的整地与造林密度在满足下列要求的同时,具体执行GB/T15776的规定。
4.1.2.5.1整地
GB/T 18337.3—2001
严禁采用全面整地。具体视立地、树种等情况确定是否整地或适宜的局部整地方式,一般采用:a)穴状整地
一般在降水量集中、洪水危害较重、河川上游的水源区,以及融雪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分水岭和山体上部地段采用穴状整地。穴的口径50~60cm,深度30cm。在多草地带,整地规格可适当大些b)带状整地
沿等高线进行,每隔一定距离应保留0.5~1.0m自然植被带。华北石质山区一般采用水平沟法;西北黄土高原区采用反坡梯田法;南方低山丘陵区采用水平阶法、竹节沟法等。4.1.2.5.2造林密度
根据建设类型区、立地条件、树种生物学特性确定水源涵养林的适宜造林密度。不同造林树种的适宜造林密度参见附录D。
4.1.3防风固沙林
4.1.3.1树种选择
树种选择抗于阜、抗风、抗寒、耐沙压、耐薄的树种,海岸线上选择耐水浸、耐盐碱、抗风、耐旱树种;同时,能改良土壤,有效提供燃料、饲料、木料、肥料,耐平茬、热能高、耐啃食、适口性好的树种。不同生态公益林建设区防风固沙林的适宜造林乔木树种见附录A表A3,适宜造灌草种见附录B,适宜播种乔灌草种见附录C。
4.1.3.2营造方式
封山(沙)育林(草)、飞播造林和人工造林种草相结合。内陆风沙区一般分为干旱草原风沙区、干草原-荒漠草原区和于旱荒漠区三种类型。干旱草原区应加大封沙育灌(草)、飞播造林(草)的比重,荒漠区以宜林(草)荒沙人工造林(草)为主,封育和飞播结合。沿海风沙区一般分为沙滩沙丘、盐碱滩地、农用地和丘陵山地四种类型,前三种类型以人工造林为主,后一种类型以封山(沙)育林为主。4.1.3.3营造模式
4.1.3.3.1内陆风沙区防风造林固沙模式a)生态经济圈
在半干旱草原区,选择地下水位高、沙化危害小、近期易于治理、开发潜力大、交通较便利的丘间低地或沙丘起伏较小的平缓沙地,实行水、草、林、机、粮(料)等配套措施,综合治理开发沙区。b)绿洲农田林网
在绿洲内部农区,为改善绿洲内部小气候条件,结合田、路、渠配置完善的农田防护林网。c)退耕还林还草
对风沙危害严重的沙质旱作耕地退耕后造灌草或农经作物与草带间隔耕作。d)生物沙障固沙
在半干早地区低缓流动沙丘,以及平缓起伏的流动沙地上,选用萌性强的灌木树种进行高密度扦插造林,形成活体沙障固沙。
e)流动沙丘造林固沙
在流沙风口地带,为堵塞风口、阻滞沙源营造固沙林,并就地取材,设置防风栅栏,栽高立式、低立式或半隐蔽式机械沙障,或铺粘土和石块压沙等工程防护措施。f)防风阻沙林带
在绿洲农田与灌草固沙带之间,为消减风沙流动速度,阻挡沙丘沉降剩余沙粒,栽植乔灌结合、多树种混交的防风林带。www.bzxz.net
g)沙漠沙源封育灌草固沙带
在沙漠边缘,为防止风蚀,就地起沙和减少地表风速,截留风沙流,采用封育措施,建立宽阔的抗风108
GB/T 18337.3--2001
沙、耐干阜、耐沙埋的灌草类生物固沙带。4.1.3.3.2沿海风沙区防风造林固岸模式FTIKAONiKAca
在沿海风沙危害区,实行田、路、河、渠、堤、林配套,带、网、片相结合,建设以沿海基干林带为主体的综合防护林体系。
a)海岸防护林带
沿沙质、泥质海岸线,为防止海风长驱直入并阻隔流沙移动,以及保护农耕区,采用人工造林的方式,结合农田防护林建设营建防护林网。b)海岸沙地造林
沿沙质海岸线,选择耐水浸、耐沙压、耐痨薄的固沙树种,采取人工造林方式营造防护林带。c)海岸盐碱地造林
沿盐碱质海岸线,选择耐水浸、耐盐碱、耐薄的乔灌树种,采取人工造林方式营造防护林带。d)红树防风固岸林
在热带和南亚热带的陆海交界处,包括河口水域、滩涂的各个潮带及潮上带的部分宜林陆域,以消浪、促淤、造陆和护堤为主要目的,采取封滩育林与人工造林相结合的方式营造红树林。4.1.3.4营造技术
封山(沙)育林(草)执行GB/T15163的规定;飞播造林治沙执行GB/T15162和LY/T1186的规定;小面积人工治沙造林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4.1.3.4.1生物治沙技术
a)生态经济圈
以住户或居民点为核心,分圈(层)构建具有不同生态、生产作用的功区,由核心区和保护区构成,在营建防护林带防治草场沙化、治理流沙的基础上,恢复和建设草场植被,发展农牧业生产。治理面积般3.3~~7.7hm2,按以下程式:
机械围栏:生态经济圈外围采用机械围栏,桩距3m,用横向或网格状刺线封闭;沿机械围栏,四周边界乔灌结合营造防护林,外围种植灌木,一般选择带刺树种,3~5年后替代机械围栏,区内实行封育、栽植灌木、种植牧草;核心区内修建房舍、棚圈、水井等;——平整土地,建设基本农田;建设饲料基地。
b)绿洲农田林网
详见农田牧场防护林。
c)退耕还林还草
风蚀严重的轮歇沙丘地,进行人工造灌植草;风蚀严重的平地,实行农作物和草带间隔耕作,农作物宽10~20m。草带宽1~2m。农作物横主风向种植,秋收后留茬10~20cm高度,防止冬春土壤风蚀,留茬直至翌年春翻耕播种时止;覆沙梁旱地,实行封育或人工造灌种草。d)生物沙障固沙
树种选择:选用萌能力强、经济价值高的优良沙生灌木。沙障规格:以4m×4m为宜。沙丘顶部可适当缩小,较高丘项可不设。设置方法:扦插造林。10月中下旬,就近选取枝干木质化程度较好的灌木枝条作插条,随采随造。划好网格线,挖栽植沟深60~80cm,插条株距5~10cm,直立于栽植沟内,湿沙回填一半时踩实一次,填满湿土后再踩实一次,最后培5~10cm湿沙。地上部分留20~30cm,其余剪去,形成疏透度0.2~~0.3的矮立式紧密结构沙障。沙地固定后网格内可再行营造其他乔灌草植物。e)流动沙丘造林固沙
——丘间低地造林
GB/T18337.3—2001
造林场地:选择沙丘背风坡的丘间,留出一定间隔(春季造林离沙丘3~4m,秋季造林离沙丘7~10m)后种植乔灌草,次年在沙丘前移的退沙畔再造林草,连续3~4次,将沙丘拉平。造林密度:以维持沙地水分平衡为推。于早荒漠地区,无灌溉条件、地下水又不能为树本根系利用时,要稀植,株距可稍小,行距则要宽,并横对主风向成行种植(一般3000株/hm*);半干旱草原地区,沙地水分尚好,灌木固沙宜密株距、宽行距,以后在灌木行间营造乔木树种,乔木不宜过密。造林季节:植苗或插条造林以春季为主,解冻早的沙丘地先造,丘间地后造,或将苗木冷窖存贮,延长造林时间或在秋季土壤封冻前10天左右定植后随即用沙全株覆盖,次年春季扒掉覆沙。栽植技术:深栽、实埋、少露苗,根系深埋到湿沙层,剥离表层于沙,阔叶乔木树要修剪枝叶,可能时灌水。萌发力强的灌木可插条栽植,枝条紧贴地面或外露不超过3~5cm,带根苗木不宜深裁。沙丘固沙造林
设置沙障(详见工程治沙技术)。造林场地:选择迎风坡中下部造林,丘顶让风蚀不断削平沙丘。造林密度:横对主风方向,成行裁植固沙植物,宽行窄株,丛植,株距1~1.5m,行距2~~4m。栽植方法:对高不足7m、水分条件好的沙丘,在迎风坡基部犁耕促进风蚀,使沙丘矮化后造林草。或采用固定一部分流动沙丘,让另部分沙丘继续流动的方法,选择奇数排(或偶数排)作为要固定的沙丘,设立沙障或造林迅速固定沙丘流动,对其余沙丘,不加固定措施,使其迅速移动,直至沙丘移动到被固定的位置,扩大平坦丘间低地,再行造林或开辟农田、果园。具体裁植方法同丘间低地造林。f)防风阻沙林带
造林场地:绿洲外围与沙漠、戈壁、风蚀地相毗连的地带,实行片林、块状和带状错综分布,以紧靠绿洲的沙丘丘间低地、风蚀地、平缓沙地造林为主。先在绿洲的周边造林,逐渐向外扩展加宽。沙丘地段,先在丘间低地造林,前挡后拉,以丘间团块状林木分隔包围沙丘,随着沙丘前移和丘项被风力削平,在退沙畔再行造林,扩大丘间林地,形成较为稠密的防风阻沙林带。林带配置:实行乔灌草、行间混交,越接近外缘灌木比重越太,形成紫密结构。在大面积流沙侵人的前沿地区,林带宽200~1000m;流沙迫近绿洲,前沿沙丘排列整齐地区,贴近沙丘边缘造林,林带宽50100m;绿洲与沙丘接壤地区为固定、半固定沙丘,林带宽3050m;绿洲与沙丘源毗连地带,缓平沙地或风蚀地,林带宽10~20m,不超过30~40m。裁植方法:同丘间低地造林技术。g)沙漠沙源封沙育灌草固沙带
封育场地:沙漠化严重、对绿洲生存构成威胁的最外层地段实行封育灌草固沙。封育规模:根据绿洲迎风侧沙源状况和残留物质、风力强度、绿洲规模、绿洲水源和植被破坏程度,确定封沙育草带的宽度与规模。沙源广(流动沙丘高大,连绵分布),残留植物少,植被覆盖度低(<10%),封育面积要大,封育带宽1000m以上,沙丘低矮,残留植物覆盖度较高(>10%),封育宽度可为500~1000m。
封育方法:严禁滥垦、滥樵、滥牧、滥挖,实行全面封禁。当植被盖度达到30%以上后,可实行半封,利用强度控制在天然草场能良性循环范围。在春季或雨季可进行人工撒播沙生灌草种,促进植物繁衍;条件许可或立地条件较好地域,采用飞机播种;有条件地段可以利用绿洲灌溉,改善封沙育灌草环境。4.1.3.4.2工程治沙技术
在生物治沙难以满足治理要求时,结合采用各种机械工程手段进行工程治沙或称机械治沙。a)草方格沙障
—场地选择
在风口或除主风外尚有较强侧风的沙区,用麦秸秆、稻草、芦苇等材料直接插人沙层内,直立于沙地上,星方格状半隐蔽式沙障。
…方格规格
GB/T 18337.3—2001
HKAoNiKAca
以1 m×1 m为宜。在地势不平坦的沙丘坡面上确定沙障间距,要根据沙障高度和沙丘坡度按式(1)计算:
DHctga
式中:D
沙障的障间距离;
H——沙障高度;
沙面坡度。
设置方法
在迎风坡横对主风方向(主带)直线平铺麦秸或稻草,用铁锹在草中部压人沙内约15cm,地上麟出15~20cm,草厚5~6cm,再向草带沙加固草带。主带完成后,与主带垂直铺设竖带,竖带草的厚度可稍薄,要与主带衔接好,需要固定落沙坡时,从顶部依次向下作业,先做竖带,再做主带。b)高立式沙障
一场地选择
在固沙带前沿设置高立式沙障,阻拦前移的流沙,使之积在其附近,达到切断沙源、抑制沙丘前移和防止沙埋危害的目的。一般在沙源丰富的地区或草方格沙障的外缘,阻截流沙,作为保护草方格沙障的屏障,还用于流沙危害的农田、渠道、交通线等地段。高立式沙障般设在沙丘项部,而不在沙丘下风处。沙障结构
高立式沙障按空隙程度分为三种结构类型,以小空隙度(0.25~0.35)的疏透结构为宜。1)紧密型,迎风侧积沙范围一般为其高度的2~3倍,背风侧为4~5倍;2)空隙度0.25左右,迎风侧积沙不多,背风侧为7~8倍,3)空隙度为0.5,迎风侧积沙很少,背风侧为12~14倍。沙障阻沙量按式(2)计算:
V = 4. 5H’sinα
式中:V.—阻沙量;
H—一障高;
一沙障设置方向与主风方向的夹角。α
一设置方法
(2)
因沙障拦沙后会造成堆积,要与保护对象留有适当的距离。高立式沙障一般用芦革、灌木枝条、玉米和高梁秸秆等编成芭块,钉在木桩上,制成防沙栅栏。埋人沙层的深度以牢固为准,一般50cm,外露1m高度最为合适。还可设置粘土沙障、卵石平铺沙石,泥授沙丘筑土墙等,防止流沙侵袭。在沙丘密集、沙源丰富的地段,可设置多排高立式沙障。在沙丘迎风坡上设置沙障的间距,要使下列沙障的顶端与上一列的基部等高。建立防沙栅栏阻拦流沙,可采取逐渐提拔沙障的办法,使沙子越积越高,形成高大人工沙堤。
c)引水拉沙
利用河流、湖泊、水库的水源,自流引水或机械抽水,以水力冲拉沙丘。建设内容包括引水拉沙和造田。
引水工程设计
1)根据地形地势查清水源,计算水量。尽量选择水量比较充足的河流、水库、湖泊作为水源;水源不足的地方应筑坝蓄水,亦可考虑机械抽取地下水。2)田块规划。一般选择冲沙水源的河流、水库、湖泊下游或渠道附近,地形开阔,田块高程应低于水源高程、拉沙距离不宜太远。一一引水设施
1)引水渠道。引水渠道上接水源,下连蓄水池。拉沙时输水,造田时引水,造田后成为固定性道。机械引水拉沙,少挖或不挖引水渠道。111
GB/T 18337.3-2001
2)蓄水池。临时性的蓄水设施,可引用沙湾或人工围蕃水,主要是抬高水位增加落差。平地造田,水量又充足,可直接引水或抽水拉沙,不必围筑蕃水池。3)冲沙壕。冲沙壕比降要大,水流通畅。在冲拉沙丘中,冲沙壕要经常向被拉沙丘靠拢,起逼水、聚水作用,保持或加大水流的冲力。4)围。拦截冲沙壕拉下来的泥沙和排下来的水源,使沙湾洼地淤填抬高成田块,在拉沙造田后变为田。
5)排水口。高于田面,低于围,起控制高差、拦蓄浑水、沉淀泥沙和排除清水的作用。排水口要用柴草等保护,以防冲蚀。
———引水拉沙作业
根据沙丘形态、水量、沙丘与水位的高差等因素因地制宜选择拉沙方法。1)抓沙顶。引水渠水位高于或平于沙丘顶部时采用。将冲沙壤直接穿过沙丘顶部冲沙,水壕不断向左右展开,自上而下,由高到低,逐层拉平沙丘。2)漩沙腰。水渠水位只能引到沙丘腰部时采用。利用水力逐步向沙丘深腹淘漩,形成曲线拉沙,齐腰拉平,必要时需人工铲沙配合。3)劈沙畔。一般在沙丘高大、渠道水位低、水无法引至沙丘顶部或腰部抓、漩”时采用。在沙丘坡脚开一道冲沙壕,人工用柴梢控制水流方向,由外向内,逐步劈沙入水,将整个沙丘连根拉平。水量大时可筑两条冲沙壕,两边夹攻,加快拉沙速度。4)野马分鬃。在水渠水位略低于或相等于大型新月型沙丘或沙丘链顶部时采用。引水至沙丘邻近水源的一端,先偏一侧开壕冲挖,放水入壕拉去一块,接着偏向沙丘另一侧,挖一段冲沙壕再挖去一块。由远而近,左右连续冲挖,拉平沙丘。5)麻雀战。在拉沙造田收尾工程中采用,消除残留沙堆。高大沙丘初步拉平后,在每个小沙堆旁安排1~2人,分别引水冲拉沙堆,拉出平坦沙地。若地面还有较大坡度,可在坡面最低处挡起土墙,顺坡开壕,深0.7~1.0m,壕间距6~8cm,从坡面最高处两侧往壕里戳沙,直至平整。
4.1.3.4.3沿海风沙区防风造林固岸技术a)海岸防护林带
一林带方向与结构
垂直于主害风方向设置,也可与附近农区的农田林网、村镇绿化林带的方向一致。海防林带应采用疏透结构,对保护果树、橡胶等种植园为主的防护林网(带),可采用紧密结构。一林带宽度
海岸基干林带宽度视沿海地区地形和风沙危害程度而定。一般农田区林带宽度50m左右;在沙岸地段,从海水涨潮的最高限,向岸上延伸200m范围;在泥岸地段,从海滩能植树的地方起,向陆地延伸100m;低湿地或盐碱地林带宽度200m;其他地段50~~100m。带距及网格面积
采用窄林带小网格,以利于抗强台风,一般主带距150m,副带距250~400m,每个网格面积4~8 hm。
b)海岸沙地造林
随整地随造林,北方沙地造林可先挖坑,加速周围土壤脱盐过程;-——适当深栽,合理密植;
—风口处设置立式草沙障,
粗沙地和地下水位较低的固定沙地,进行客土施肥,改善立地。c)海岸盐碱地造林
-修建排水的主干河道,挖沟起垒,抬高地面形成台地;112
GB/T 18337.3—2001
一种植绿肥或耐盐碱植物,改良土壤;一对台田深翻细耙,细致整地;一选择耐盐碱树种营造混交林,并合理密植,尽快郁闭覆盖地面;——采用植苗造林,植苗不宜过深,植后不要在苗周堆土,以减轻盐分对幼苗危害。d)红树防风固岸林
HKAoNiKAca
一封育与造林相结合。通过封育促进天然林的自然繁衍能力,同时对大片林隙和海岸外侧泥滩以人工造林为主。
一一根据滩涂高低、盐度与基质类型等选择不同的树种。沙质海滩以白骨壤、木榄为主;高盐度地区以秋茄、白骨壤等为主;淤泥深厚地带以无瓣海桑、海桑、红海榄、桐花树等为主;近陆地带以半红树林树种海漆等为主。
采集发育好的胎生苗进行带状造林,合理密植。一般1m×1m或0.5m×0.5m;无辩海桑、海桑、红海榄、桐花树等一般1.5mX1.5m。4.1.4农田牧场防护林
4.1.4.1树种选择
选择根深、树冠较窄,不易风倒、风折;速生尤其高生长快、干直兼有经济效益;具有较强的抗寒、抗早、抗高温、抗病虫害、耐水湿、耐盐碱等能力与防护对象协调共生关系好,不能与作物、牧草等有共同病虫害或是其中间寄生的树种。不同生态公益林建设类型区的农田牧场防护林适宜造林乔木树种见附录A表A4、表A5。4.1.4.2营造方式
采用人工造林方式,牧区造林应尽量保留原有植被。4.1.4.3营造模式
按照田、林、渠、路、坡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使农田、牧场能得到有机结合的林网保护。并以农牧林网为主体,有机地结合村镇及“四旁”绿化等,建立起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综合防护林体系。营造模式主要有:
4.1.4.3.1农田林网
a)林带结构
根据外部形态和内部树种配置与树冠结构分为紧密结构、疏透结构和通风结构三种类型,其使用范围见表1。
表1不同林带结构特点与使用范围表类型
紧密结构
疏透结构
通风结构
主要特点
使用范菌
由带幅较宽,行数较多,造林密度较大的乔灌木树用作果园、种植园防护林,或保护某些重要建筑物和工程设施,以及阻止流沙侵袭等种组成。透光度<0.3,透风系数<0.3由行数较少,带幅较窄的乔灌木树种组成。灌木只在林带外侧或内外两侧配叠一行。透光度 0.3~0. 4,透风系数0.3~0. 5
广泛用于平原农区和风沙区农地的防护行少带幅窄,一般由乔木组成。透光度0.4~0.6,透「用于一般风害区或风害不大的壤土耕地,或风速不大的灌溉区和风影响较小的水网区风系数>0.5
b)林带方向
在有显著主害风和盛行风地区,采取主林带为长边的长方形网格,并与主害风方向垂直,风偏角的变化不得超过45°;无主害风的地区,林网网格可采取正方形。c)林带间距与网格面积
根据土壤条件、害风状况、林带结构、林带高度及有效防护距离确定林带间距与网格面积。一般主林113
GB/T 18337.3—2001
带间距为防护林树种成熟标木平均树高15~20倍,林带由2~4行树木组成,风害小的地区间距可大些,风害大的地区间距可适当小些。副林带间距可适当大些,由1~2行树木组成。林网的网格面积一般15~20hm2,最大不应超过30hm2,严重风沙危害区控制在15hm2以下。4.1.4.3.2农林间作(林粮间作)农林间作要有利于同一土地上林木与农作物的有机结合,有效提高土地和空间的利用率,增强农业抗灾能力。同时,提高农区林木覆盖率和生态效益。a)以林为主类型:在土壤条件较差、自然灾害较重的中低产地区采用,如风沙、盐碱地区;b)以粮为主类型:在土壤条件较好、自然灾害一般的地区采用;c)林粮并重类型:在土壤条件较差、自然灾害也较明显的地区采用。4.1.4.3.3护村林
围绕农区村边空地及荒地、荒滩,结合农区用材和村镇绿化建设片林或围村林带。在改善村镇生态条件、绿化美化环境的前提下视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营造技术措施。4.1.4.3.4草牧场防护林带
在人工草场、半人工草场和天然草场内,根据草场植被群落特征、放牧性畜种类、载畜量、畜群结构和生态经济圈围建等划分放牧小区,并与水、草、林、基、料相结合,营造草牧场防护林带。林带配合灌溉水渠、耕作道路或小区边界进行布设,采用疏透结构;林网由主副林带组成。主林带不必拘泥于与主害风垂直,可依地势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坡度大于8°后原则上沿等高线布设;副林带原则上与主林带垂直。由于有草本植被覆盖,林带间距可比旱地农田防护林大些,一般主林带间距为防护林树种成熟林木平均树高的20~30倍,副林带是主林带间距的2倍。4.1.4.3.5牧区基点防护林
结合牧区饮水点(井、泉)、畜群点、畜舍、棚圈、居民点等基点,因地制宜、因害设防,营造畜群防护林、畜舍棚圈防护林、居民点绿化林、疏林草地(树伞)、饲料型防护林、燃料型防护林或绿篱等,形成多功能的生态经济圈。
4.1.4.4营造技术
具体执行GB3/T15776的规定。
不同生态公益林建设区的农田防护林适宜造林乔木树种见附录A表A4,牧场防护林适宜造林乔木树种见附录A表A5,适造灌草种见附录B,适播乔灌草种见附录C。4.1.5护路护岸林
4.1.5.1树种选择
4.1.5.1.1道路防护林
选择干形端直、树冠较大、枝叶茂密,根系固土作用强;生长健壮,高生长和直径生长快;耐修剪,抗性强,对烟尘、废气有较强的耐性与抗性,对不良气候与土壤条件的适应性强,防噪声、防风沙、防雪效果好;树木寿命长,能长期稳定地发挥防护效益;树形美观,有观赏价值和美化作用的树种。4.1.5.1.2堤岸防护林
选择深根系、根系发达,固持土壤、抗蚀防崩能力强;耐水湿水,树冠与枝叶的减浪能力强;耐盐碱,防土壤次生盐渍化和培肥改土能力强的树种。不同生态公益林建设区的护路、护岸林的适宜造林乔木树种见附录A表A6。4.1.5.2营造方式
护路护岸林根据地理条件、植物生长条件和建设模式等因素选择营造方式。在山区、植被较好且有自然生长条件的沙区,以及较宽阔的地区以封山育林与人工造林相结合,在保留天然植被的基础上,靠近路基处人工种植数行乔灌林带;其他地方一般采用人工造林种草的方式。4.1.5.3营造模式
4.1.5.3.1道路防护林
GB/T18337.3--2001
TTKAoNiKAca
在区划范围内的道路防护林应与范围外的自然植被或景观保持和谐与一致,形成完美的绿色通道。严重风沙区的护路林带外侧要设置沙障。营造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a)高路基绿化
绿化乔木应栽植在路基以外的平地上,林带内侧的边行与路基坡脚的距离应根据有无人行道或人行道路面宽窄而定。路堤的坡面上,按等高线栽植护坡灌草。一般为疏透结构或通风结构林带,在风蚀严重或风沙较大地区可配置紧密结构林带,采用定数量的常绿树种,并在林带两侧各配置1~~2行灌木。干旱草原地带采用多带式防护林体系,带宽20m左右,带距15m左右,带间育草,林带外缘留一定宽度育草固沙。半荒漠地带由固沙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和风沙育草带等五带组成,上风方向300m左右,下风方向200m左右。b)挖方线路绿化
挖方深度在2m以内时,坡顶可裁植灌木,外侧再栽植乔木;深度大于2m时,在坡顶与道路成平行方向挖排水沟,于沟外侧1~2m处先裁植1~2行灌木,再配置乔木林带。挖方边坡上,生物护坡与工程护坡相结合,生物护坡宜种植草皮和灌木相结合。c)平坦线路绿化
在道路两侧人行道以外栽植乔灌林带,林带行数根据需要而定。可采用保留天然植被和人工造林相结合的方式,在内侧栽植1~2行林带,带外以天然植被为主。---般为通风结构林带,在风蚀严重或风沙较大地区应配置紧密结构林带,并在林带两侧各配置1~2行灌木。
d)半挖半填线路绿化
通过山区、丘坡或河流沟坡的线路,应在坡面上沿等高线栽植成行乔灌木,并注重保留天然植被,以扩大绿化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新开坡面除采取工程防护措施外,应根据土壤、地质和气候状况选择适当灌木草种,进行植被护坡。
道路交叉处、急转弯处、桥涵附近,以及高速公路两侧都不宜配置影响视线的高大乔木及高大灌木。道路交叉路口、高等级公路分车带内可用花坛、低矮绿笃、花灌木或人工草皮等进行绿化美化。4.1.5.3.2堤岸防护林
a)固岸护堤林
大型干渠、河川堤坝分堤脚、堤坡、坡顶几部分营建生物固岸护堤体系。堤脚因接近水面,应裁植耐水湿、耐盐碱的乔灌树种;堤坡栽植固土护坡能力强的灌草树种;堤顶道路两衡栽植护路林带。无人工堤坝和固定河床的地段,应结合水源涵养林建设在山坡脚部营造固岸林带,宽度根据河流、湖库水体的重要性和生态脆弱性等级确定,注意与泄洪线路统筹安排。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封山育林与人工造林相结合。
b)拦沙林
在水库上游河流和水沟口的滩地上,为拦截淤留来自河流和水沟的泥沙,营造多带式紧密结构并能耐水湿的乔灌木混交林。
c)防浪林
在河、湖、库岸下部靠近水面处,栽植草带,常水位线以上营造灌木林带,以及耐水湿水淹、树冠枝条抵御风浪能力较强的乔木林带,以减缓大风大浪对堤岸的冲刷。d)生物排水林
库坝下游和其他低湿地区,选择抗盐或耐水湿的乔灌木树种,进行垒式或台阶式整地营造片林。实行生物排水,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和沼泽化。4.1.5.4营造技术
人工造林执行GB/T15776的规定;封山育林执行GB/T15163的规定。115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国家标准(GB)标准计划
- GB/T39648-2020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数字图像技术评级
- GB/T25811-2010 染料试验用标准漂白涤纶布
- GB/T2910.16-2024 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第16部分:聚丙烯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二甲苯法)
- GB/T43423-2023 空间数据与信息传输系统 深空光通信编码与同步
- GB/T26863-2022 火电站监控系统术语
- GB/T36434-2018 复杂机械手表机心万年历和打簧机构零部件的名称
- GB/T30966.6-2022 风力发电机组 风力发电场监控系统通信 第6部分:状态监测的逻辑节点类和数据类
- GB/T1438.2-2008 锥柄麻花钻 第2部分:莫氏锥柄长麻花钻的型式和尺寸
- GB/T23639-2009 节能耐腐蚀钢制电缆桥架
- GB/T24204-2009 高炉炉料用铁矿石 低温还原粉化率的测定 动态试验法
- GB50030-2013 氧气站设计规范
- GB/T5009.68-2003 食品容器内壁过氯乙烯涂料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 GB/T23315-2009 粘扣带
- GB/T29529-2013 泵的噪声测量与评价方法
- GB/T32113-2015 口腔护理产品中氯酸盐的测定离子色谱法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