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纺织行业标准(FZ) >>
- FZ/T 10003-1992 帆布织物试验方法

【纺织行业标准(FZ)】 帆布织物试验方法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7-27 21:11:36
- FZ/T10003-1992
- 现行
标准号:
FZ/T 10003-1992
标准名称:
帆布织物试验方法
标准类别:
纺织行业标准(FZ)
标准状态:
现行-
发布日期:
1992-12-09 -
实施日期:
1993-04-01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pdf下载大小:
234.09 KB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规定了帆布织物的长度、幅宽、密度、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以及1m 2干澡重量的侧定。本标准适用于有梭和无梭织机织造的帆布织物的试验。 FZ/T 10003-1992 帆布织物试验方法 FZ/T10003-1992

部分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纺织行业标准
帆布织物试验方法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FZ/T 10003--92
本标准规定了帆布织物的长度、幅宽、密度、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以及 1 m?干燥重量的测定。本标准适用于有梭和无梭织机织造的帆布织物的试验。2引用标准
GB3291纺织名词术语(纺织材料、纺织产品通用部分)ZBW04 006.2温度与回潮率对棉及化纤纯纺、混纺制品断裂强力的修正方法本色布断裂强力的修正方法
3标准大气
试验用标准大气为温度20±2 ℃,相对湿度65%±2%。4帆布织物长度的测定
4.1定义
机织物的长度是一段织物两端最外边,保持整幅纬纱线间的距离。4.2测定原理
整段织物上标出用带刻度的钢尺连续量出的片段,然后从各片段的长度得出织物的总长。4.3测量程序
帆布检验,-般在叠好的布匹上进行(或在验布机上直接测量)。一段布上的每页折幅全部测量,余下不足折幅的,用钢尺测量,精确至0.1cm,不足0.1cm的不计。4.4测量结果的计算
匹长(m)=实际折幅长(m)×折数+不足实际折幅的长度(m)(1)5帆布织物幅宽的测定
5.1定义
织物的总幅宽是织物最外的两边经纱间与织物长度方向垂直的距离。5.2测定原理
用钢尺在织物不同点测量宽度。5.3测量程序
帆布幅宽每匹检验,一般在折叠的布匹上进行(或在验布机上测量)。将布摊在平台上,用钢板尺均衡地测量5~10处(匹长50m以下测量5处,匹长50~100m测量8处,匹长100m以上测量10处)。测量处须距布的头尾至少5m。
5.4测量结果的计算
以各次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为该匹布的幅宽。数字精确至0.01cm,舍入至0.1cm。6 帆布织物密度的测定
6.1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纺织工业部1992-12-09批准1993-04-01实施
FZ/T10003—92
密度是指在织物经向或纬向单位长度中所含有的纱线根数。6.2测量程序
6.2.1帆布的经、纬密度在取样的三匹布上进行检验。6.2.2帆布的经、纬线密度用10cm内纱线的根数表示,检验密度时,一般可点数5cm内的经线或纬线根数,将测得的数字乘2即得。但密度在100根以下时,仍应点数10cm内的经线或纬线根数。6.2.3经密检验一般在布匹(距布的头尾不少于5cm)的中间部位进行,在布匹全幅上同一纬向不同位置检验三处,其中两处应在距布边5cm处进行,纬密必须在不同的位置检验5~10处。匹长50m以下检验5处,匹长50~100m检验8处,匹长100m以上检验10处,各测定点距离应大致相等。6.2.4密度检验,应精确至0.25根,起论点均以两根线孔隙中间为标准,如点至线的左侧则最后根线作0.25根,至线的中心则最后一根线作0.5根,至线的右侧则最后一根线作0.75根。凡不足0.25根的不计,超过0.25根作0.5根计,超过0.75根作1根计,如图1。OOOOOO
6.3 测量结果的计算
每匹帆布的经线和纬线密度以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表示。计算精确至0.01根,舍入为0.1根。7帆布织物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7.1定义
7.1.1断裂强力
在试样被拉伸至断裂的试验中所测得的最大拉伸力,以牛顿表示。7.1.2断裂伸长率
拉伸试验中试样拉伸至断裂时长度的增加值,以名义夹持长度的百分率表示。7.2测定原理
用适宜的机械方法,对试样给予逐步增加的拉力,使其伸长,直至发生断裂,并指示出断裂时的最大拉力和伸长。
7.3试样调湿
试验前试样应在标准大气条件下调湿24 h。7.4样品和试样
7.4.1样品
7.4.1.1试验样品要具有代表性,要求布面平整,不能有影响试验结果的疵点。每次随机抽取三匹帆布,每匹剪取一块样品,即长度约40cm的整幅布样(不能在上了机布上取样)。7.4.1.2样品的调湿平衡
试验前将样品充分暴露在标准试验大气中,直至达到含湿平衡。通常指其称量时,每隔2h称得重量的递变量不超过0.25%。
7.4.2试样
FZ/T10003--92
7.4.2.1每块样布裁剪经向试样T和纬向试样W至少各5条,各试样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织物的经纱或纬纱。幅宽小于100cm的,经向距布边1/10幅宽处裁取。试样裁剪尺寸见表1。一般织物的试样长度应满足名义夹持长度达到20cm。试样裁剪如图2。表1
份样布布条数
试验项目
断製强度
回潮率
布幅宽
33 ~ 38
块布条的裁剪尺寸
6. 5 × 33 ~ 38
33 ~ 38 × 13 ~ 38
7.4.2.2试样裁剪的宽度,应根据织物留有毛边的宽度而定,般在织物二边留有5 mm毛边。7.4.2.3拉去边纱后的试样宽度为50mim,5股以上经线的帆布在试验前拆除试验经向强力布条两侧的纱线,使布条的两侧各比5cm多4根纱线(不被夹钳夹住),如图3。上夹错
下夹错
7.5试验步骤
7.5.1仪器校正
7.5.1.1试验前校正强力试验机的零位图3
7.5.1.2校正强力机上下夹距之间距离为20cm(精确至1mm)。并使夹钳相互对齐和平行,确保试303
样受力后不产生歪斜。
FZ/T 10003-92
7.5.1.3强力机下夹钳下降速度为10~11cm/min。7.5.1.4选择适宜的载荷重锤,并使强力指示读数落在刻度盘的20%~75%范围内,内圈不适用时使用外圈。超过75%范围时,可采用25mm的布条代替,但须将测得的强力乘以系数(经向为2.05,纬向为1.95)。
7.5.2预加张力
根据试样断裂负荷大小,决定预加张力大小,见表2。表2
断裂负荷
4.905以上
2941~4905
1970 ~2940
1970以下
7.5.3试样的夹持
预加张力
在夹钳中心位置夹持试样,使试样在预加张力作用下,其纵向轴线与夹钳的钳口线互成直角。夹持试验时则应关闭上夹钳制动器。将试样一端置入上夹钳的中间位置,稍加紧,再将试样的另一端置入下夹钳内,悬挂预加张力重锤,使试验全幅纱线在预加张力作用下达到均勾挺直,然后拧紧上夹钳,松开上夹钳制动器,检查刻度盘上的指针是否恰为悬挂重量的刻度,然后拧紧下夹钳,取下张力重锤,开启马达进行测定。
7.5.4测定强力时,可在夹钳内垫放衬物,以免布条滑移。如仍有滑移现象时,应在试验前沿夹钳的上下夹持线用细笔在布条上划一界线,当布条断裂时,再沿夹钳的上下夹持线用细笔划界线。然后将布条拿下,测量滑移长度,在计算伸长时予以扣除。断裂伸长的计算公式:E-
式中:E—一帆布实测断裂伸长率,%,L1——实际断裂伸长,cm
(2)
L2—上下夹钳距离,20cm。
7.5.5试验中,布条如沿夹钳的夹持线或在夹钳内断裂,试验得出的数字无效,应另换预备布条再行试验。
7.5.6试验人员读数的视线应与刻度盘在同一水平线上,如有必要可按试验人员的身高在试验机前放置垫木,以免影响读数的正确性。7.6测定结果的计算
7.6.1单位
断裂强力以牛顿表示,断裂伸长以毫米表示。7.6.2平均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计算公式:a。平均断裂强力
式中:F
平均断裂强力,N:
FZ/T10003—92
各试样断裂强力值的总和,N;
测定次数。
计算要求精确至小数后二位,舍入为一位。平均断裂伸长
式中:e
平均断裂伸长,mm:bZxz.net
各个试样断裂伸长值的总和,mm;测定次数。
各个试样断裂伸长率
式中En
E, =100AL
各个试样断裂伸长率,%;
各个试样断裂伸长的值,mm;
试样名义夹持长度,mm。
平均断裂伸长率
式中:E平均断裂伸长率,%:
一各个试样断裂伸长率总和;
一测定次数。
计算要求精确至小数后二位,舍入为一位。81m2干燥重量的测定
8.1原理
试验用样品放在标准大气中调湿后,按规定尺寸从样品上裁取试样称量,计算单位面积的重量。8.2测定程序
8.2.1试样裁剪
将试验布样二边沿划线正确地剪去各2.5cm左右,并修剪平齐。8.2.2将试样置于平板上,取试样中心及二边测量其长度和宽度(二边距布边10cm处),精确至0.1cms
8.2.3在布样上裁取试验回潮的布条,四边各拉去边线数根,夹在大块布中一起称重,精确至0.01g,作为布样的烘前重量。
8.2.4将试样中试验回潮率的布称重,然后放入自动控温烘箱。8.2.5烘至不变重量时,称出其干燥重量。8.3测定结果的计算
G ×1000000×92
L×B×g,
式中:G
一1m2干燥重量,g/m2;
试验布样烘前重量,g
一回潮布条烘前重量,g;
92-—回潮布条干燥重量,;
L—一试验布样长度,mm;
B—一试验布样宽度、mm。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试样名称和规格;
试验日期;
试验条件;
FZ/T 10003--92
说明任何偏离本标准试验方法的细节。A1
FZ/T 10003—92
附录A
物理试验分批规定和试验周期
(补充件)
物理试验以成品车间一昼夜产量为一批,若质量稳定时,可以延长试验周期,但每周至少试验A2试验结果如不符合技术要求项目规定,对不符合要求的项目必须进行复试,以一次复试结果为准。仍达不到要求时,则对一叠夜产品予以降等,再连续试验三批合格后,方得恢复原定试验周期,如连续不合格,则应连续降等。附录B
非仲裁性常规测定
(补充件)
B1试验用标准大气可以采用温度20±3℃,相对湿度65%±3%。B2若在工厂内部定等、质量控制试验等,可采用一般温湿度条件下进行试验,根据实测回潮率Ws,然后以温度和标准回潮率换算的办法,修正试样的断裂强力,但试验地点的温湿度必须保持稳定。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纺织工业部科技发展司提出。本标准由上海纺织标准计量研究所归口。本标准由上海市纺织工业局、青岛纺织工业总公司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薛苇、叶家琛。307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帆布织物试验方法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FZ/T 10003--92
本标准规定了帆布织物的长度、幅宽、密度、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以及 1 m?干燥重量的测定。本标准适用于有梭和无梭织机织造的帆布织物的试验。2引用标准
GB3291纺织名词术语(纺织材料、纺织产品通用部分)ZBW04 006.2温度与回潮率对棉及化纤纯纺、混纺制品断裂强力的修正方法本色布断裂强力的修正方法
3标准大气
试验用标准大气为温度20±2 ℃,相对湿度65%±2%。4帆布织物长度的测定
4.1定义
机织物的长度是一段织物两端最外边,保持整幅纬纱线间的距离。4.2测定原理
整段织物上标出用带刻度的钢尺连续量出的片段,然后从各片段的长度得出织物的总长。4.3测量程序
帆布检验,-般在叠好的布匹上进行(或在验布机上直接测量)。一段布上的每页折幅全部测量,余下不足折幅的,用钢尺测量,精确至0.1cm,不足0.1cm的不计。4.4测量结果的计算
匹长(m)=实际折幅长(m)×折数+不足实际折幅的长度(m)(1)5帆布织物幅宽的测定
5.1定义
织物的总幅宽是织物最外的两边经纱间与织物长度方向垂直的距离。5.2测定原理
用钢尺在织物不同点测量宽度。5.3测量程序
帆布幅宽每匹检验,一般在折叠的布匹上进行(或在验布机上测量)。将布摊在平台上,用钢板尺均衡地测量5~10处(匹长50m以下测量5处,匹长50~100m测量8处,匹长100m以上测量10处)。测量处须距布的头尾至少5m。
5.4测量结果的计算
以各次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为该匹布的幅宽。数字精确至0.01cm,舍入至0.1cm。6 帆布织物密度的测定
6.1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纺织工业部1992-12-09批准1993-04-01实施
FZ/T10003—92
密度是指在织物经向或纬向单位长度中所含有的纱线根数。6.2测量程序
6.2.1帆布的经、纬密度在取样的三匹布上进行检验。6.2.2帆布的经、纬线密度用10cm内纱线的根数表示,检验密度时,一般可点数5cm内的经线或纬线根数,将测得的数字乘2即得。但密度在100根以下时,仍应点数10cm内的经线或纬线根数。6.2.3经密检验一般在布匹(距布的头尾不少于5cm)的中间部位进行,在布匹全幅上同一纬向不同位置检验三处,其中两处应在距布边5cm处进行,纬密必须在不同的位置检验5~10处。匹长50m以下检验5处,匹长50~100m检验8处,匹长100m以上检验10处,各测定点距离应大致相等。6.2.4密度检验,应精确至0.25根,起论点均以两根线孔隙中间为标准,如点至线的左侧则最后根线作0.25根,至线的中心则最后一根线作0.5根,至线的右侧则最后一根线作0.75根。凡不足0.25根的不计,超过0.25根作0.5根计,超过0.75根作1根计,如图1。OOOOOO
6.3 测量结果的计算
每匹帆布的经线和纬线密度以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表示。计算精确至0.01根,舍入为0.1根。7帆布织物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7.1定义
7.1.1断裂强力
在试样被拉伸至断裂的试验中所测得的最大拉伸力,以牛顿表示。7.1.2断裂伸长率
拉伸试验中试样拉伸至断裂时长度的增加值,以名义夹持长度的百分率表示。7.2测定原理
用适宜的机械方法,对试样给予逐步增加的拉力,使其伸长,直至发生断裂,并指示出断裂时的最大拉力和伸长。
7.3试样调湿
试验前试样应在标准大气条件下调湿24 h。7.4样品和试样
7.4.1样品
7.4.1.1试验样品要具有代表性,要求布面平整,不能有影响试验结果的疵点。每次随机抽取三匹帆布,每匹剪取一块样品,即长度约40cm的整幅布样(不能在上了机布上取样)。7.4.1.2样品的调湿平衡
试验前将样品充分暴露在标准试验大气中,直至达到含湿平衡。通常指其称量时,每隔2h称得重量的递变量不超过0.25%。
7.4.2试样
FZ/T10003--92
7.4.2.1每块样布裁剪经向试样T和纬向试样W至少各5条,各试样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织物的经纱或纬纱。幅宽小于100cm的,经向距布边1/10幅宽处裁取。试样裁剪尺寸见表1。一般织物的试样长度应满足名义夹持长度达到20cm。试样裁剪如图2。表1
份样布布条数
试验项目
断製强度
回潮率
布幅宽
33 ~ 38
块布条的裁剪尺寸
6. 5 × 33 ~ 38
33 ~ 38 × 13 ~ 38
7.4.2.2试样裁剪的宽度,应根据织物留有毛边的宽度而定,般在织物二边留有5 mm毛边。7.4.2.3拉去边纱后的试样宽度为50mim,5股以上经线的帆布在试验前拆除试验经向强力布条两侧的纱线,使布条的两侧各比5cm多4根纱线(不被夹钳夹住),如图3。上夹错
下夹错
7.5试验步骤
7.5.1仪器校正
7.5.1.1试验前校正强力试验机的零位图3
7.5.1.2校正强力机上下夹距之间距离为20cm(精确至1mm)。并使夹钳相互对齐和平行,确保试303
样受力后不产生歪斜。
FZ/T 10003-92
7.5.1.3强力机下夹钳下降速度为10~11cm/min。7.5.1.4选择适宜的载荷重锤,并使强力指示读数落在刻度盘的20%~75%范围内,内圈不适用时使用外圈。超过75%范围时,可采用25mm的布条代替,但须将测得的强力乘以系数(经向为2.05,纬向为1.95)。
7.5.2预加张力
根据试样断裂负荷大小,决定预加张力大小,见表2。表2
断裂负荷
4.905以上
2941~4905
1970 ~2940
1970以下
7.5.3试样的夹持
预加张力
在夹钳中心位置夹持试样,使试样在预加张力作用下,其纵向轴线与夹钳的钳口线互成直角。夹持试验时则应关闭上夹钳制动器。将试样一端置入上夹钳的中间位置,稍加紧,再将试样的另一端置入下夹钳内,悬挂预加张力重锤,使试验全幅纱线在预加张力作用下达到均勾挺直,然后拧紧上夹钳,松开上夹钳制动器,检查刻度盘上的指针是否恰为悬挂重量的刻度,然后拧紧下夹钳,取下张力重锤,开启马达进行测定。
7.5.4测定强力时,可在夹钳内垫放衬物,以免布条滑移。如仍有滑移现象时,应在试验前沿夹钳的上下夹持线用细笔在布条上划一界线,当布条断裂时,再沿夹钳的上下夹持线用细笔划界线。然后将布条拿下,测量滑移长度,在计算伸长时予以扣除。断裂伸长的计算公式:E-
式中:E—一帆布实测断裂伸长率,%,L1——实际断裂伸长,cm
(2)
L2—上下夹钳距离,20cm。
7.5.5试验中,布条如沿夹钳的夹持线或在夹钳内断裂,试验得出的数字无效,应另换预备布条再行试验。
7.5.6试验人员读数的视线应与刻度盘在同一水平线上,如有必要可按试验人员的身高在试验机前放置垫木,以免影响读数的正确性。7.6测定结果的计算
7.6.1单位
断裂强力以牛顿表示,断裂伸长以毫米表示。7.6.2平均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计算公式:a。平均断裂强力
式中:F
平均断裂强力,N:
FZ/T10003—92
各试样断裂强力值的总和,N;
测定次数。
计算要求精确至小数后二位,舍入为一位。平均断裂伸长
式中:e
平均断裂伸长,mm:bZxz.net
各个试样断裂伸长值的总和,mm;测定次数。
各个试样断裂伸长率
式中En
E, =100AL
各个试样断裂伸长率,%;
各个试样断裂伸长的值,mm;
试样名义夹持长度,mm。
平均断裂伸长率
式中:E平均断裂伸长率,%:
一各个试样断裂伸长率总和;
一测定次数。
计算要求精确至小数后二位,舍入为一位。81m2干燥重量的测定
8.1原理
试验用样品放在标准大气中调湿后,按规定尺寸从样品上裁取试样称量,计算单位面积的重量。8.2测定程序
8.2.1试样裁剪
将试验布样二边沿划线正确地剪去各2.5cm左右,并修剪平齐。8.2.2将试样置于平板上,取试样中心及二边测量其长度和宽度(二边距布边10cm处),精确至0.1cms
8.2.3在布样上裁取试验回潮的布条,四边各拉去边线数根,夹在大块布中一起称重,精确至0.01g,作为布样的烘前重量。
8.2.4将试样中试验回潮率的布称重,然后放入自动控温烘箱。8.2.5烘至不变重量时,称出其干燥重量。8.3测定结果的计算
G ×1000000×92
L×B×g,
式中:G
一1m2干燥重量,g/m2;
试验布样烘前重量,g
一回潮布条烘前重量,g;
92-—回潮布条干燥重量,;
L—一试验布样长度,mm;
B—一试验布样宽度、mm。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试样名称和规格;
试验日期;
试验条件;
FZ/T 10003--92
说明任何偏离本标准试验方法的细节。A1
FZ/T 10003—92
附录A
物理试验分批规定和试验周期
(补充件)
物理试验以成品车间一昼夜产量为一批,若质量稳定时,可以延长试验周期,但每周至少试验A2试验结果如不符合技术要求项目规定,对不符合要求的项目必须进行复试,以一次复试结果为准。仍达不到要求时,则对一叠夜产品予以降等,再连续试验三批合格后,方得恢复原定试验周期,如连续不合格,则应连续降等。附录B
非仲裁性常规测定
(补充件)
B1试验用标准大气可以采用温度20±3℃,相对湿度65%±3%。B2若在工厂内部定等、质量控制试验等,可采用一般温湿度条件下进行试验,根据实测回潮率Ws,然后以温度和标准回潮率换算的办法,修正试样的断裂强力,但试验地点的温湿度必须保持稳定。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纺织工业部科技发展司提出。本标准由上海纺织标准计量研究所归口。本标准由上海市纺织工业局、青岛纺织工业总公司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薛苇、叶家琛。307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其它标准
- 热门标准
- 纺织行业标准(FZ)标准计划
- FZ/T64068-2019 拒油防污机织粘合衬
- FZ/T64007-2019 树脂机织衬
- FZ/T73011-2013 针织腹带
- FZ/T01149-2019 纺织品 防风透湿性能的评定
- FZ∕T01133-2016 纺织品 禁用偶氮染料快速筛选方法 气相色谱-质谱法
- FZ∕T01077-2018 服装衬布氯损强力试验方法
- FZ/T01031-2016 针织物和弹性机织物 接缝强力及伸长率的测定 抓样法
- FZ/T14019-2020 棉提花印染布
- FZ∕T10010-2018 棉及化纤纯纺、混纺印染布标志与包装
- FZ/T01132-2016 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维纶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
- FZ∕T01131-2016 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天然纤维素纤维与某些再生纤维素纤维的混合物(盐酸法)
- FZ/T01030-2016 针织物和弹性机织物 接缝强力和扩张度的测定 顶破法
- FZ/T54007-2019 锦纶6弹力丝
- FZ∕T10005-2018 棉及化纤纯纺、混纺印染布检验规则
- FZ∕T01078-2018 服装衬布吸氯泛黄试验方法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