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国家标准(GB) >>
- GB/T 13994-1992 60路PCM/ADPCM编码转换设备技术要求

【国家标准(GB)】 60路PCM/ADPCM编码转换设备技术要求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7-28 08:46:40
- GB/T13994-1992
- 现行
标准号:
GB/T 13994-1992
标准名称:
60路PCM/ADPCM编码转换设备技术要求
标准类别:
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
现行-
发布日期:
1992-01-02 -
实施日期:
1993-08-01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pdf下载大小:
2.23 MB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规定了60路PCM/ADPCM编码转换设备的接口特性、信令传输、定时同步、监测、维护运用以及其它实现60路编码转换设备所特有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公用网中使用的60路PCM/ADPCM编码转换设备。专用网中使用的60路PCM/ADPCM编码转换设备也应参照采用本标准。 GB/T 13994-1992 60路PCM/ADPCM编码转换设备技术要求 GB/T13994-1992

部分标准内容:
ICS_621.39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3994—92
60路PCM/ADPCM编码
转换设备技术要求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a 60-channelPCM/ADPCM transcoder equipment1992-12-19发布
国家技术监督局
1993-08-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60路PCM/ADPCM编码转换设备技术要求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a 60-channel PCM/ADPCM transcoder equipmentGB/T13994—92
本标准参照采用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G.761和G.721等有关建议。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60路PCM/ADPCM编码转换设备的接口特性、信令传输、定时同步、监测、维护运用以及其它实现60路编码转换设备所特有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公用网中使用的60路PCM/ADPCM编码转换设备。专用网中使用的60路PCM/ADPCM编码转换设备也应参照采用本标准。2引用标准
GB7610
音频脉冲编码调制特性
脉冲编码调制通信系统网路数字接口参数GB7611
GB68792048kbit/s30路脉码调制复用设备技术要求3技术要求
3.1设备的定义
60路PCM/ADPCM编码转换设备(简称编码转换设备,TRANSCODER)实现两个30路2048kbit/sPCM码流与一个60路2048kbit/sADPCM码流之间的转换。在30路2048kbit/s码流中,采用按GB7610中规定的64kbit/sA律PCM对电话信号进行编码,在60路2048kbit/s码流中,采用按本标准附录A规定的32kbit/sADPCM算法对电话信号进行编码。编码转换设备三个不同的信号端口A,B和C的规定见图1。3M8 is
- 2n-9 thit/s
20451his
2043 kus
接收划
E48 khits
20路,s
缩码[A片HM]
2048 lchi7s
0路,4路2
仍(AUPCM)
图160路PCM/ADPCM编码转换设备的端口3.2接口A,接口B和接口C的基本要求和电气特性国家技术监督局1992-12-19批准1993-08-01实施
GB/T13994—92
接口A,接口B和接口C的基本要求和电气特性应符合GB7611中3.1和3.2条的要求。输入,输出口的过压保护能力应符合本标准附录B的要求。输入口的抗干扰能力应满足下述要求:利用一个组合网络将有用信号与一个干扰信号叠加,然后经过符合GB7611中3.2条规定的连线加到设备的输入口。有用信号是一个符合GB7611中3.1和3.2条规定的PCM信号。干扰信号是一个比特率符合GB7611中3.1条的规定,但与有用信号不同源,脉冲形状与有用信号相同,二进内容为215一1的伪随机序列。组合网络标称阻抗符合GB7611中3.2条的规定,该网络对有用信号呈现零损耗,并给出信号对干扰比为18dB。在这种情况下,设备应能正常工作。
3.3码流A和码流B的顿结构
2048kbit/sPCM码流A和码流B的顿结构符合GB7611中3.2条的规定。时隙TS0的比特1用于CRC程序。顿失位、顿定位恢复和CRC复顿定位的判据按照本标准附录C规定。码流A和码流B的TS16如未用于信令,可以用来传输电话信号,提供两个分别命名为31A和31B的附加信道(见本标准表1)。3.4码流A和码流B的TS16中的复顿结构当用于随路信令时,码流A和码流B的TS16按GB7611中3.3条的规定构成复顿。告警指示的定义按GB7611中3.3条的规定。复顿失位和复顿定位恢复的判据见本标准的3.7.1.1.4条或按GB6879的相关规定。
3.5码流C的顿结构
码流C的帧结构符合GB7611中3.3条的规定。时隙TS0的比特1用于CRC程序。帧失位、顿定位恢复和CRC复帧定位的判据按照本标准附录C的规定。时隙TS1到TS15和TS17到TS31中,每个时隙的信号各为下列二者之一:一两个4比特电话信号样值,这是来源于同一个PCM输入码流(A或B)的32kbit/sADPCM编码样值。32kbit/s信号的比特顺序是从比特1开始传送4比特码语。信道的比特1到4对应于第一个32kbit/s信号,信道的比特5到8则对应于第二个32kbit/s信号。一个64kbit/s数字信号。
在码流C中传输60路电话信号时,各信道的编号及码流A和码流B中的64kbit/sPCM信道与码流C中的32kbit/sADPCM信道之间的对应关系见表1。3.6码流C的时隙TS0的比特分配
码流的时隙TSO的比特分配按GB7611中3.3条的规定,但在不包含顿定位信号的那些顿中TS0的比特3到8用来传输如下信息:-比特3和4分别用来直接转移与PCM码流A和码流B的顿相关的对端告警指示(见3.8.3条)。
比特5和6分别用来直接转移PCM码流A和码流B的不包含顿定位信号的时隙TSO的比特4。
比特7和8用来传输与PCM码流A和码流B相关的AIS告警指示或旁路保护指令(见3.8.2条)。
60路32kbit/s信道的2048kbit/s顿的安排(码流c)表1
8比特时隙编号
信道的1~4比特
信道的5~8比特
8比特时隙编号
信道的1~4比特
信道的5~8比特
GB/T13994—92
续表1
16B18A
18B20A
26B28A
注:①PCM码流A(相应地B)中,从1到30的信道编号以及它们与时隙的对应关系按照GB7611中3.3条的规定。
1)TS16预定用于信令,但在需要时也可以传输话音信道,其1~4比特和5~8比特分别编号为31A和31B(见3.7条)。
3.7码流C的TS16中的比特分配
TS16可用于下列二者之一
传输信令:随路信令(见3.7.1条)或共路信令(见3.7.2条)。传输电话信号(见GB7611中3.3条)。在这种情况下,电话信号的两个样值各用四比特编码。这样使用时,码流能传输多达62个电话信号。码流C的1~4比特和5~8比特分别对应于PCM码流A和码流B的TS16中传输的64kbit/sPCM信号。3.7.1随路信令
TS16的比特分配将取决于每个信道信令比特的数目。3.7.1.1每个信道两个或小于两个信令比特把TS16组织成复顿,每个复顿包含16个连续的顿,组成复顿的顿的编号从0到15。复顿的重复频率是500Hz。
3.7.1.1.1顿0的TS16中各个比特的分配顿0中TS16的内容见表2。
表2顿0中TS16的内容
比特编号
1到4比特固定为0,构成复顿定位信号。比特5和8用于PCM码流A和码流B的“TS16中的AIS指示(见3.8.5条)。比特6和7用于直接转移与PCM码流A和码流B的复顿相关的对端告警指示(见3.8.6条)。
3.7.1.1.2顿1到顿15内TS16中各个比特的分配顿1到帧15中TS16的内容见表3。这种比特分配对每个32kbit/s信道提供两个500bit/s的、命名为\a\和\b\的信令信道,其定义见GB7611中3.3条。
为了把假冒复顿定位信号的危险减到最小,对某些信令比特进行特殊处理,见3.7.1.1.3条。对PCM码流A和B的TS16中未用的比特c和d,编码转换设备还原为:c=1,d=1。
在直接转移PCM码流A和码流B的某些64kbit/s时隙时,与所转移时隙相关的TS16的四个比特将被透明地传输,并按GB7611中3.3条的表9和图14进行分配,这些信令比特不经受如3.7.1.1.3条所述的特殊处理。由于直接转移,与PCM码流A和B中不可用的各个时隙相关的TS16中的四个比特,编码转换设备将它们还原为下列值:a=0,b=1,c=1,d=1。
任何信令信道的信令畸变将不超过士2ms。3
时隙TS16比特编号
GB/T13994—92
3顿1到顿15中TS16的内容
3.7.1.1.3信令比特的特殊处理
顿1到顿15的TS16的比特2(相应地4、6和8)中所传输的信令比特B按照表4由B-1,B-2,B,-3,ba-1和b计算得出。
在表4中:
1)b,是处理前的信令比特。
2B,是处理后的信令比特。
3)下标n-3,n-2,n-1和n标明同一电话信道不同时刻的信令比特。例如,如果b是1到顿15的某一TS16中某一编号(2,46或8)的比特,则b-1是一个复顿之前相应TS16中同一编号的那个比特。传输后的逆处理按表5进行。由相继收到的B,-3,B-2,B-1,B,和前面的ba-1值推算出经逆处理的b.。当码流℃中没有传输误码时,b,一b,信令畸变不增加。在情况不是这样时,误码增值因子在2到4之间。
3.7.1.1.4
复失位和复顺定位的恢复
当已连续地收到两个有错误的复顿定位信号时,应认为复顿已失位。当检测到一个时隙16(TS16)开头四个比特为全零4比特码语,并在一个复顿周期后又检测到一个全零4比特码语时,应认为复顿定位已恢复。3.7.1.2每信道两个以上的信令比特每信道两个以上的信令比特见3.12条。3.7.2共路信令
码流C的TS16可用于传输共路信令。在这种情况下,PCM码流A或码流B的TS16通过码流C的TS16直接转移。不要求同时从码流A和码流B中转移TS16。由于PCM码流A(或码流B)的TS16直接转移到码流C的TS16,对PCM码流B(或码流A)中不4
GB/T13994—92
可用的TS16,编码转换设备应将它还原为全1信号格式。3.8告警指示
在码流C中能够传输下列告警指示:3.8.1码流C的AIS
这个指示意味着在发送侧已检测到60路公共故障。“码流C的AIS”以全“1”状态在码流C中发出。
表4、发送侧信令比特的处理
表5接收侧信令比特的处理
GB/T13994—92
续表5
3.8.2码流A(相应地B)的AIS
这个指示意味着在发送侧已检测到码流A(相应地B)的30路公共故障。对于发送侧:
当“码流A的AIS”和“码流B的AIS”同时出现时,就应当发出“码流C的AIS”当“码流A(相应地B)的AIS”出现,而“码流B(相应地A)的AIS”不存在时,则与码流B(相应地A)相关的信息比特和信令比特应照常传输,而在码流C中与码流A(相应地B)相关的信道时隙和信令时隙中的相关比特应发送“全1”状态。此外,码流C中不含顿定位信号的TS0中比特7(相应地8)应被置为1,以指示“码流A(相应地B)的AIS”(见表6)。码流C中的这种比特状态称为“部分AIS码流A”(相应地“部分AIS码流B”)。
对于接收侧:
如果连续三次检测到码流C中不含顿定位信号的TS0中比特7(相应地8)为状态1,将认为部分AIS码流A(相应地B)已出现。
如果连续三次检测到码流C中不含顿定位信号的TS0中比特7(相应地8)为0状态,将认为部分AIS码流A(相应地B)已消失。
表6码流C中不含顿定位信号的TS0中比特7和8的用途义
比特编号
码流A的AIS
码流B的AIS
旁路保护状态
3.8.3码流A(相应地B)的对端告警指示在发送侧,码流A(B)不含顿定位信号的TS0的比特3转发到码流C中相应的TS0的比特3(相应地4)。
在接收侧,码流C的不含顿定位信号的TS0的比特3(相应地4)转移到码流A(相应地B)中相应的TS0的比特3。
3.8.4码流C的TS16中的AIS
GB/T13994—92
对于每信道两个或小于两个信令比特的随路信令,这个指示意味着在发送侧已检测到与码流C的所有60路相关的信令信息的公共故障。“码流C的TS16中的AIS”是以在TS16中的“全1”状态发送的。
3.8.5码流A(相应地B)的TS16中的AIS对于每信道两个或小于两个信令比特的随路信令,这个指示意味着在发送侧已检测到码流A(相应地B)的30路公共故障。
对于发送侧:
当“码流A的TS16中的AIS”和“码流B的TS16中的AIS”同时出现,就应当发送“码流C的TS16中的AIS”。
当\码流A(相应地B)的TS16中的AIS”出现,而码流B(相应地A)的TS16中的AIS”不存在时,则码流B(相应地A)的信令信息应照常传输,而码流C的TS16中与码流A(相应地B)相关的信令比特应以“全1”状态发送。此外,顿0的TS16中的比特5(相应地比特8)应被置为1,以指示“码流A(相应地B)的TS16中的AIS”。
对于接收侧:
如果连续两次检测到顿0的TS16中的比特5(相应地8)为1状态,将认为码流A(相应地B)的TS16中的AIS已出现。
如果连续两次检测到顿0的TS16中的比特(相应地8)为0状态,将认为码流A(相应地B)的TS16中的AIS已消失。
3.8.6码流A(相应地B)的TS16中的对端告警对于每个信道两个或小于两个信令比特的随路信令:在发送侧,码流A(B)顿0的TS16中的比特6转发到码流C顿0的TS16中的比特6(相应地7)。在接收侧,码流C的顺0的TS16中的比特6(相应地比特7)转发到码流A(B)中相应的TS16的比特6。
3.8.7对于每个信道两个以上的信令比特的随路信令传输(见3.12)当“码流A(相应地B)的TS16中的AIS”出现时应当在码流C的TS16(相应地TS17)中发送“全1\状态。
3.9绝对时延
对相互连接的编码转换设备(即PCM到PCM)所引入的总绝对时延,对任何32kbit/s信道和任何透明地转换的64kbit/s信道,都应小于500us。在随路信令情况下,一对相互连接的编码转换设备(即PCM到PCM)所引入的总时延,对任何信令信道,都应小于3ms。
3.10时钟同步
3.10.1发送侧
为了使设备能在准同步网或降级条件运行的同步网中正常运行,在发送侧PCM口A和B都应装有帧和复的重新同步设备,以实现受控制的样值滑动(即样值重复或丢除)。发送侧应能同步到下列信号之一:与输入PCM码流A相关的定时信号。与输入PCM码流B相关的定时信号。与输入码流C相关的定时信号。
外部的2048kHz定时信号(接口要求见GB7611中的第7章)。如果选用作同步的输入信号出现故障(见表8注1),则认为时钟同步失灵,相应措施是即时维护告警。
注:为使设备在网络中运行时尽可能避免有控制的样值滑动,应优先选用与输入PCM码流A或B相关的定时信7
号作时钟同步信号。
3.10.2接收侧
GB/T13994—92
接收侧应同步到与输入码流C相关的定时信号。3.11抖动
3.11.12048kbit/s输入口容许抖动和漂动输入口承受数字信号的抖动和漂动容限是以对该数字信号进行相位调制的正弦信号的幅度和频率来衡量的。在满足GB7611中3.2条的允许连接衰减和本标准3.2条的抗干扰能力要求的同时,输入口应能承受的输入抖动和漂动的下限按图2中所给出的规定。当编码转换设备发送侧被同步到输入PCM码流A或B,且码流A和B彼此同步时,则当在输入口A或B之一或二者都存在幅度小于最大允许抖动的正弦抖动时,不应出现样值滑动。98
1.2×L0**
动损动临中,且2(效兰
图22048kbit/s输入口抖动和漂动容限3.11.22048kbit/s输出抖动
3.11.2.1定时信号(发送侧、接收侧)来自内部振荡器当在f120Hz到f4=100kHz的频率范围内测试时,在2048kbit/s输出口的峰-峰抖动值不应超过0.05U1。
3.11.2.2发送侧定时信号来自没有抖动的外部2048kHz时钟信号当在f1=20Hz到f4=100kHz的频率范围内测试时,2048kbit/s输出口的峰-峰抖动值不应超过0.05U1。
3.11.2.3定时信号(发送侧、接收侧)来自没有抖动的输入2048kbit/s信号当在fi20Hz到f4=100kHz的频率范围内测试时,2048kbit/s输出口的峰/峰抖动值不应超过0.10U1。
3.11.3抖动转移特性
对互相连接的编码转换设备(即PCM到PCM),2048kbit/sPCM输入接口与相应的PCM输出接口之间的抖动转移特性,应在图3极限范围以下。8
3.12直接时隙转移
GB/T13994—92
图3抖动转移特性
应能对编码转换设备进行人工编程,使将两个输入PCM码流A和B的每一个中至少两个时隙透明地转移到码流C中。
在应用中,当需要每个信道有两个以上的信令比特时,来自PCM码流A和B的时隙TS16应该分别转移到码流C的时隙TS16和TS17,而来自码流C的时隙TS16和TS17分别转移到PCM码流A和B的时隙TS16。这时,不需要3.7.1.1.3条所述的信令比特的特殊处理。表7列出最大可能直接转移时隙的设置情况,并给出了优先顺序。因此,PCM码流A和B每个中至少TS6和TS22应是可直接转移的,这些时隙在码流C的顿中的位置如下:-PCM码流A的TS6转入码流C的TS5。PCM码流B的TS6转入码流C的TS6。PCM码流A的TS22转入码流C的TS22。-PCM码流B的TS22转入码流C的TS23。在直接转移时,编码转换设备应在PCM输出码流A和B的不可用时隙中还原相当于A律解码器输出值编号为1的PCM码语。例如,TS6被透明转移时,同一个PCM码流中的时隙TS5不再可用,在相应PCM输出码流的时隙TS5中应还原A律解码器输出值编号为1的PCM码语(11010101)。表7码流A或B的64kbit/s时隙
转换到码流C的先后次序
码流A中的时隙TS
码流B中的时隙TS
码流中的时隙TS
码流A中的时隙TS
GB/T13994—92
续表7
码流B中的时隙TS
码流C中的时隙TS
注:1)当PCM码流的时隙TS16用于每个信道有两个以上的信令比特的随路信令时,码流C的时隙TS17将不能用来直接转移码流B的时隙TS17(见3.12条)。在直接转移几个64kbit/s时隙时,编码转换设备要保持八比特组序列的完整性。3.13不停业务监测bzxz.net
当PCM到ADPCM(编码)和/或ADPCM到PCM(译码)处理器是60路时分共用时,应当提供对处理器的不停业务监测。这种不停业务监测的实现方案,应当具有区分发侧故障和收侧故障的能力。注:因为在TSO中不传输PCM(相应地ADPCM)信号,所以可以采用把测试信号插入PCM码流A和B的TSO相对应的额外信道中的方法来实现不停业务监测。3.14
一个PCM码流(A或B)的保护
在已检测到编码转换设备的数字处理部分或编码转换设备的电源有故障时,应该能够自动地或者非自动地保护一个PCM支流。在这种情况下,应使指定的PCM码流(A或B)在两个传输方向上都旁路通过编码转换设备而连接到传输链路,以取代正常的码流C信号。应优先对端口A的PCM码流实施保护。
在接收侧,当检测到码流C中不包含顿定位信号TS0中的比特7和8连续三次同时出现状态“1”时,表示上游的编码转换设备已经倒换到保护状态,本端编码转换设备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见表11)。
注:在设备安装时,所选定被保护的PCM码流在传输链路的两端应当一致。要验证被保护的PCM码流中不含顿定位信号的TSO的比特7和8应处于状态1。必须保证编码转换设备两侧的局内电缆在1024kHz的总衰减不超过连接到编码转换设备两侧的其他设备所允许的最大衰减。
3.15故障情况和相应措施
GB/T13994—92
与码流A、B或C的顿相关的故障情况与相应措施列于表8。采用每信道两个或小于两个信令比特的随路信令时,与码流A、B或C的复顿相关的故障情况与相应措施列于表9。
采用每信道两个以上信令比特的随路信令时,与码流A、B或C的复帧相关的故障情况与相应措施列于表10。
设备的即时维护告警信号应可供外部利用(例如为了集中维护的需要)。3.16可用性要求
对于任一PCM基群的30路ADPCM信道全中断性故障,平均的故障间隔时间MTBF应不小于5年。每次故障导致中断通信的处理时间应不大于5分钟。4工作条件
4.1环境条件
储存时的温度:一10~60℃。
工作时的环境温度:5~40℃(保证性能指标)。工作时的相对湿度:<85%(+25℃)。大气压力:70~106kPa。
4.2供电直流电源
供电电压:24V土10%或
一48V±10%或
—60V±10%
脉动电压:<100mV(p-p)
4.3耐震要求
设备经常规的振动试验后不应降低性能指标。表8帧AB和C的故障情况与相应措施不含顿定
相应措施
故障情况
PCM码流A1)
PCM码流B1)
PCM码流A和
码流cl)
码流A、TSO
比特3为16)
码流B、TSO
比特3为16
即时维护
告警指示
位信号的
TSO的
比特3
码流c的
不含顿定
位信号的
往码流c的
TS1~TS31中的
与码流A或B相
关的位置填入比特
相关码流
AIS加到码流
AIS加到
码流C的不含
慎定位信号的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3994—92
60路PCM/ADPCM编码
转换设备技术要求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a 60-channelPCM/ADPCM transcoder equipment1992-12-19发布
国家技术监督局
1993-08-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60路PCM/ADPCM编码转换设备技术要求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a 60-channel PCM/ADPCM transcoder equipmentGB/T13994—92
本标准参照采用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G.761和G.721等有关建议。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60路PCM/ADPCM编码转换设备的接口特性、信令传输、定时同步、监测、维护运用以及其它实现60路编码转换设备所特有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公用网中使用的60路PCM/ADPCM编码转换设备。专用网中使用的60路PCM/ADPCM编码转换设备也应参照采用本标准。2引用标准
GB7610
音频脉冲编码调制特性
脉冲编码调制通信系统网路数字接口参数GB7611
GB68792048kbit/s30路脉码调制复用设备技术要求3技术要求
3.1设备的定义
60路PCM/ADPCM编码转换设备(简称编码转换设备,TRANSCODER)实现两个30路2048kbit/sPCM码流与一个60路2048kbit/sADPCM码流之间的转换。在30路2048kbit/s码流中,采用按GB7610中规定的64kbit/sA律PCM对电话信号进行编码,在60路2048kbit/s码流中,采用按本标准附录A规定的32kbit/sADPCM算法对电话信号进行编码。编码转换设备三个不同的信号端口A,B和C的规定见图1。3M8 is
- 2n-9 thit/s
20451his
2043 kus
接收划
E48 khits
20路,s
缩码[A片HM]
2048 lchi7s
0路,4路2
仍(AUPCM)
图160路PCM/ADPCM编码转换设备的端口3.2接口A,接口B和接口C的基本要求和电气特性国家技术监督局1992-12-19批准1993-08-01实施
GB/T13994—92
接口A,接口B和接口C的基本要求和电气特性应符合GB7611中3.1和3.2条的要求。输入,输出口的过压保护能力应符合本标准附录B的要求。输入口的抗干扰能力应满足下述要求:利用一个组合网络将有用信号与一个干扰信号叠加,然后经过符合GB7611中3.2条规定的连线加到设备的输入口。有用信号是一个符合GB7611中3.1和3.2条规定的PCM信号。干扰信号是一个比特率符合GB7611中3.1条的规定,但与有用信号不同源,脉冲形状与有用信号相同,二进内容为215一1的伪随机序列。组合网络标称阻抗符合GB7611中3.2条的规定,该网络对有用信号呈现零损耗,并给出信号对干扰比为18dB。在这种情况下,设备应能正常工作。
3.3码流A和码流B的顿结构
2048kbit/sPCM码流A和码流B的顿结构符合GB7611中3.2条的规定。时隙TS0的比特1用于CRC程序。顿失位、顿定位恢复和CRC复顿定位的判据按照本标准附录C规定。码流A和码流B的TS16如未用于信令,可以用来传输电话信号,提供两个分别命名为31A和31B的附加信道(见本标准表1)。3.4码流A和码流B的TS16中的复顿结构当用于随路信令时,码流A和码流B的TS16按GB7611中3.3条的规定构成复顿。告警指示的定义按GB7611中3.3条的规定。复顿失位和复顿定位恢复的判据见本标准的3.7.1.1.4条或按GB6879的相关规定。
3.5码流C的顿结构
码流C的帧结构符合GB7611中3.3条的规定。时隙TS0的比特1用于CRC程序。帧失位、顿定位恢复和CRC复帧定位的判据按照本标准附录C的规定。时隙TS1到TS15和TS17到TS31中,每个时隙的信号各为下列二者之一:一两个4比特电话信号样值,这是来源于同一个PCM输入码流(A或B)的32kbit/sADPCM编码样值。32kbit/s信号的比特顺序是从比特1开始传送4比特码语。信道的比特1到4对应于第一个32kbit/s信号,信道的比特5到8则对应于第二个32kbit/s信号。一个64kbit/s数字信号。
在码流C中传输60路电话信号时,各信道的编号及码流A和码流B中的64kbit/sPCM信道与码流C中的32kbit/sADPCM信道之间的对应关系见表1。3.6码流C的时隙TS0的比特分配
码流的时隙TSO的比特分配按GB7611中3.3条的规定,但在不包含顿定位信号的那些顿中TS0的比特3到8用来传输如下信息:-比特3和4分别用来直接转移与PCM码流A和码流B的顿相关的对端告警指示(见3.8.3条)。
比特5和6分别用来直接转移PCM码流A和码流B的不包含顿定位信号的时隙TSO的比特4。
比特7和8用来传输与PCM码流A和码流B相关的AIS告警指示或旁路保护指令(见3.8.2条)。
60路32kbit/s信道的2048kbit/s顿的安排(码流c)表1
8比特时隙编号
信道的1~4比特
信道的5~8比特
8比特时隙编号
信道的1~4比特
信道的5~8比特
GB/T13994—92
续表1
16B18A
18B20A
26B28A
注:①PCM码流A(相应地B)中,从1到30的信道编号以及它们与时隙的对应关系按照GB7611中3.3条的规定。
1)TS16预定用于信令,但在需要时也可以传输话音信道,其1~4比特和5~8比特分别编号为31A和31B(见3.7条)。
3.7码流C的TS16中的比特分配
TS16可用于下列二者之一
传输信令:随路信令(见3.7.1条)或共路信令(见3.7.2条)。传输电话信号(见GB7611中3.3条)。在这种情况下,电话信号的两个样值各用四比特编码。这样使用时,码流能传输多达62个电话信号。码流C的1~4比特和5~8比特分别对应于PCM码流A和码流B的TS16中传输的64kbit/sPCM信号。3.7.1随路信令
TS16的比特分配将取决于每个信道信令比特的数目。3.7.1.1每个信道两个或小于两个信令比特把TS16组织成复顿,每个复顿包含16个连续的顿,组成复顿的顿的编号从0到15。复顿的重复频率是500Hz。
3.7.1.1.1顿0的TS16中各个比特的分配顿0中TS16的内容见表2。
表2顿0中TS16的内容
比特编号
1到4比特固定为0,构成复顿定位信号。比特5和8用于PCM码流A和码流B的“TS16中的AIS指示(见3.8.5条)。比特6和7用于直接转移与PCM码流A和码流B的复顿相关的对端告警指示(见3.8.6条)。
3.7.1.1.2顿1到顿15内TS16中各个比特的分配顿1到帧15中TS16的内容见表3。这种比特分配对每个32kbit/s信道提供两个500bit/s的、命名为\a\和\b\的信令信道,其定义见GB7611中3.3条。
为了把假冒复顿定位信号的危险减到最小,对某些信令比特进行特殊处理,见3.7.1.1.3条。对PCM码流A和B的TS16中未用的比特c和d,编码转换设备还原为:c=1,d=1。
在直接转移PCM码流A和码流B的某些64kbit/s时隙时,与所转移时隙相关的TS16的四个比特将被透明地传输,并按GB7611中3.3条的表9和图14进行分配,这些信令比特不经受如3.7.1.1.3条所述的特殊处理。由于直接转移,与PCM码流A和B中不可用的各个时隙相关的TS16中的四个比特,编码转换设备将它们还原为下列值:a=0,b=1,c=1,d=1。
任何信令信道的信令畸变将不超过士2ms。3
时隙TS16比特编号
GB/T13994—92
3顿1到顿15中TS16的内容
3.7.1.1.3信令比特的特殊处理
顿1到顿15的TS16的比特2(相应地4、6和8)中所传输的信令比特B按照表4由B-1,B-2,B,-3,ba-1和b计算得出。
在表4中:
1)b,是处理前的信令比特。
2B,是处理后的信令比特。
3)下标n-3,n-2,n-1和n标明同一电话信道不同时刻的信令比特。例如,如果b是1到顿15的某一TS16中某一编号(2,46或8)的比特,则b-1是一个复顿之前相应TS16中同一编号的那个比特。传输后的逆处理按表5进行。由相继收到的B,-3,B-2,B-1,B,和前面的ba-1值推算出经逆处理的b.。当码流℃中没有传输误码时,b,一b,信令畸变不增加。在情况不是这样时,误码增值因子在2到4之间。
3.7.1.1.4
复失位和复顺定位的恢复
当已连续地收到两个有错误的复顿定位信号时,应认为复顿已失位。当检测到一个时隙16(TS16)开头四个比特为全零4比特码语,并在一个复顿周期后又检测到一个全零4比特码语时,应认为复顿定位已恢复。3.7.1.2每信道两个以上的信令比特每信道两个以上的信令比特见3.12条。3.7.2共路信令
码流C的TS16可用于传输共路信令。在这种情况下,PCM码流A或码流B的TS16通过码流C的TS16直接转移。不要求同时从码流A和码流B中转移TS16。由于PCM码流A(或码流B)的TS16直接转移到码流C的TS16,对PCM码流B(或码流A)中不4
GB/T13994—92
可用的TS16,编码转换设备应将它还原为全1信号格式。3.8告警指示
在码流C中能够传输下列告警指示:3.8.1码流C的AIS
这个指示意味着在发送侧已检测到60路公共故障。“码流C的AIS”以全“1”状态在码流C中发出。
表4、发送侧信令比特的处理
表5接收侧信令比特的处理
GB/T13994—92
续表5
3.8.2码流A(相应地B)的AIS
这个指示意味着在发送侧已检测到码流A(相应地B)的30路公共故障。对于发送侧:
当“码流A的AIS”和“码流B的AIS”同时出现时,就应当发出“码流C的AIS”当“码流A(相应地B)的AIS”出现,而“码流B(相应地A)的AIS”不存在时,则与码流B(相应地A)相关的信息比特和信令比特应照常传输,而在码流C中与码流A(相应地B)相关的信道时隙和信令时隙中的相关比特应发送“全1”状态。此外,码流C中不含顿定位信号的TS0中比特7(相应地8)应被置为1,以指示“码流A(相应地B)的AIS”(见表6)。码流C中的这种比特状态称为“部分AIS码流A”(相应地“部分AIS码流B”)。
对于接收侧:
如果连续三次检测到码流C中不含顿定位信号的TS0中比特7(相应地8)为状态1,将认为部分AIS码流A(相应地B)已出现。
如果连续三次检测到码流C中不含顿定位信号的TS0中比特7(相应地8)为0状态,将认为部分AIS码流A(相应地B)已消失。
表6码流C中不含顿定位信号的TS0中比特7和8的用途义
比特编号
码流A的AIS
码流B的AIS
旁路保护状态
3.8.3码流A(相应地B)的对端告警指示在发送侧,码流A(B)不含顿定位信号的TS0的比特3转发到码流C中相应的TS0的比特3(相应地4)。
在接收侧,码流C的不含顿定位信号的TS0的比特3(相应地4)转移到码流A(相应地B)中相应的TS0的比特3。
3.8.4码流C的TS16中的AIS
GB/T13994—92
对于每信道两个或小于两个信令比特的随路信令,这个指示意味着在发送侧已检测到与码流C的所有60路相关的信令信息的公共故障。“码流C的TS16中的AIS”是以在TS16中的“全1”状态发送的。
3.8.5码流A(相应地B)的TS16中的AIS对于每信道两个或小于两个信令比特的随路信令,这个指示意味着在发送侧已检测到码流A(相应地B)的30路公共故障。
对于发送侧:
当“码流A的TS16中的AIS”和“码流B的TS16中的AIS”同时出现,就应当发送“码流C的TS16中的AIS”。
当\码流A(相应地B)的TS16中的AIS”出现,而码流B(相应地A)的TS16中的AIS”不存在时,则码流B(相应地A)的信令信息应照常传输,而码流C的TS16中与码流A(相应地B)相关的信令比特应以“全1”状态发送。此外,顿0的TS16中的比特5(相应地比特8)应被置为1,以指示“码流A(相应地B)的TS16中的AIS”。
对于接收侧:
如果连续两次检测到顿0的TS16中的比特5(相应地8)为1状态,将认为码流A(相应地B)的TS16中的AIS已出现。
如果连续两次检测到顿0的TS16中的比特(相应地8)为0状态,将认为码流A(相应地B)的TS16中的AIS已消失。
3.8.6码流A(相应地B)的TS16中的对端告警对于每个信道两个或小于两个信令比特的随路信令:在发送侧,码流A(B)顿0的TS16中的比特6转发到码流C顿0的TS16中的比特6(相应地7)。在接收侧,码流C的顺0的TS16中的比特6(相应地比特7)转发到码流A(B)中相应的TS16的比特6。
3.8.7对于每个信道两个以上的信令比特的随路信令传输(见3.12)当“码流A(相应地B)的TS16中的AIS”出现时应当在码流C的TS16(相应地TS17)中发送“全1\状态。
3.9绝对时延
对相互连接的编码转换设备(即PCM到PCM)所引入的总绝对时延,对任何32kbit/s信道和任何透明地转换的64kbit/s信道,都应小于500us。在随路信令情况下,一对相互连接的编码转换设备(即PCM到PCM)所引入的总时延,对任何信令信道,都应小于3ms。
3.10时钟同步
3.10.1发送侧
为了使设备能在准同步网或降级条件运行的同步网中正常运行,在发送侧PCM口A和B都应装有帧和复的重新同步设备,以实现受控制的样值滑动(即样值重复或丢除)。发送侧应能同步到下列信号之一:与输入PCM码流A相关的定时信号。与输入PCM码流B相关的定时信号。与输入码流C相关的定时信号。
外部的2048kHz定时信号(接口要求见GB7611中的第7章)。如果选用作同步的输入信号出现故障(见表8注1),则认为时钟同步失灵,相应措施是即时维护告警。
注:为使设备在网络中运行时尽可能避免有控制的样值滑动,应优先选用与输入PCM码流A或B相关的定时信7
号作时钟同步信号。
3.10.2接收侧
GB/T13994—92
接收侧应同步到与输入码流C相关的定时信号。3.11抖动
3.11.12048kbit/s输入口容许抖动和漂动输入口承受数字信号的抖动和漂动容限是以对该数字信号进行相位调制的正弦信号的幅度和频率来衡量的。在满足GB7611中3.2条的允许连接衰减和本标准3.2条的抗干扰能力要求的同时,输入口应能承受的输入抖动和漂动的下限按图2中所给出的规定。当编码转换设备发送侧被同步到输入PCM码流A或B,且码流A和B彼此同步时,则当在输入口A或B之一或二者都存在幅度小于最大允许抖动的正弦抖动时,不应出现样值滑动。98
1.2×L0**
动损动临中,且2(效兰
图22048kbit/s输入口抖动和漂动容限3.11.22048kbit/s输出抖动
3.11.2.1定时信号(发送侧、接收侧)来自内部振荡器当在f120Hz到f4=100kHz的频率范围内测试时,在2048kbit/s输出口的峰-峰抖动值不应超过0.05U1。
3.11.2.2发送侧定时信号来自没有抖动的外部2048kHz时钟信号当在f1=20Hz到f4=100kHz的频率范围内测试时,2048kbit/s输出口的峰-峰抖动值不应超过0.05U1。
3.11.2.3定时信号(发送侧、接收侧)来自没有抖动的输入2048kbit/s信号当在fi20Hz到f4=100kHz的频率范围内测试时,2048kbit/s输出口的峰/峰抖动值不应超过0.10U1。
3.11.3抖动转移特性
对互相连接的编码转换设备(即PCM到PCM),2048kbit/sPCM输入接口与相应的PCM输出接口之间的抖动转移特性,应在图3极限范围以下。8
3.12直接时隙转移
GB/T13994—92
图3抖动转移特性
应能对编码转换设备进行人工编程,使将两个输入PCM码流A和B的每一个中至少两个时隙透明地转移到码流C中。
在应用中,当需要每个信道有两个以上的信令比特时,来自PCM码流A和B的时隙TS16应该分别转移到码流C的时隙TS16和TS17,而来自码流C的时隙TS16和TS17分别转移到PCM码流A和B的时隙TS16。这时,不需要3.7.1.1.3条所述的信令比特的特殊处理。表7列出最大可能直接转移时隙的设置情况,并给出了优先顺序。因此,PCM码流A和B每个中至少TS6和TS22应是可直接转移的,这些时隙在码流C的顿中的位置如下:-PCM码流A的TS6转入码流C的TS5。PCM码流B的TS6转入码流C的TS6。PCM码流A的TS22转入码流C的TS22。-PCM码流B的TS22转入码流C的TS23。在直接转移时,编码转换设备应在PCM输出码流A和B的不可用时隙中还原相当于A律解码器输出值编号为1的PCM码语。例如,TS6被透明转移时,同一个PCM码流中的时隙TS5不再可用,在相应PCM输出码流的时隙TS5中应还原A律解码器输出值编号为1的PCM码语(11010101)。表7码流A或B的64kbit/s时隙
转换到码流C的先后次序
码流A中的时隙TS
码流B中的时隙TS
码流中的时隙TS
码流A中的时隙TS
GB/T13994—92
续表7
码流B中的时隙TS
码流C中的时隙TS
注:1)当PCM码流的时隙TS16用于每个信道有两个以上的信令比特的随路信令时,码流C的时隙TS17将不能用来直接转移码流B的时隙TS17(见3.12条)。在直接转移几个64kbit/s时隙时,编码转换设备要保持八比特组序列的完整性。3.13不停业务监测bzxz.net
当PCM到ADPCM(编码)和/或ADPCM到PCM(译码)处理器是60路时分共用时,应当提供对处理器的不停业务监测。这种不停业务监测的实现方案,应当具有区分发侧故障和收侧故障的能力。注:因为在TSO中不传输PCM(相应地ADPCM)信号,所以可以采用把测试信号插入PCM码流A和B的TSO相对应的额外信道中的方法来实现不停业务监测。3.14
一个PCM码流(A或B)的保护
在已检测到编码转换设备的数字处理部分或编码转换设备的电源有故障时,应该能够自动地或者非自动地保护一个PCM支流。在这种情况下,应使指定的PCM码流(A或B)在两个传输方向上都旁路通过编码转换设备而连接到传输链路,以取代正常的码流C信号。应优先对端口A的PCM码流实施保护。
在接收侧,当检测到码流C中不包含顿定位信号TS0中的比特7和8连续三次同时出现状态“1”时,表示上游的编码转换设备已经倒换到保护状态,本端编码转换设备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见表11)。
注:在设备安装时,所选定被保护的PCM码流在传输链路的两端应当一致。要验证被保护的PCM码流中不含顿定位信号的TSO的比特7和8应处于状态1。必须保证编码转换设备两侧的局内电缆在1024kHz的总衰减不超过连接到编码转换设备两侧的其他设备所允许的最大衰减。
3.15故障情况和相应措施
GB/T13994—92
与码流A、B或C的顿相关的故障情况与相应措施列于表8。采用每信道两个或小于两个信令比特的随路信令时,与码流A、B或C的复顿相关的故障情况与相应措施列于表9。
采用每信道两个以上信令比特的随路信令时,与码流A、B或C的复帧相关的故障情况与相应措施列于表10。
设备的即时维护告警信号应可供外部利用(例如为了集中维护的需要)。3.16可用性要求
对于任一PCM基群的30路ADPCM信道全中断性故障,平均的故障间隔时间MTBF应不小于5年。每次故障导致中断通信的处理时间应不大于5分钟。4工作条件
4.1环境条件
储存时的温度:一10~60℃。
工作时的环境温度:5~40℃(保证性能指标)。工作时的相对湿度:<85%(+25℃)。大气压力:70~106kPa。
4.2供电直流电源
供电电压:24V土10%或
一48V±10%或
—60V±10%
脉动电压:<100mV(p-p)
4.3耐震要求
设备经常规的振动试验后不应降低性能指标。表8帧AB和C的故障情况与相应措施不含顿定
相应措施
故障情况
PCM码流A1)
PCM码流B1)
PCM码流A和
码流cl)
码流A、TSO
比特3为16)
码流B、TSO
比特3为16
即时维护
告警指示
位信号的
TSO的
比特3
码流c的
不含顿定
位信号的
往码流c的
TS1~TS31中的
与码流A或B相
关的位置填入比特
相关码流
AIS加到码流
AIS加到
码流C的不含
慎定位信号的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国家标准(GB)标准计划
- GB/T39648-2020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数字图像技术评级
- GB/T25811-2010 染料试验用标准漂白涤纶布
- GB/T2910.16-2024 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第16部分:聚丙烯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二甲苯法)
- GB/T529-2008 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撕裂强度的测定(裤形、直角形和新月形试样)
- GB/T43423-2023 空间数据与信息传输系统 深空光通信编码与同步
- GB/T26863-2022 火电站监控系统术语
- GB/T36434-2018 复杂机械手表机心万年历和打簧机构零部件的名称
- GB/T30966.6-2022 风力发电机组 风力发电场监控系统通信 第6部分:状态监测的逻辑节点类和数据类
- GB/T23639-2009 节能耐腐蚀钢制电缆桥架
- GB/T24204-2009 高炉炉料用铁矿石 低温还原粉化率的测定 动态试验法
- GB/T5009.68-2003 食品容器内壁过氯乙烯涂料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 GB/T23315-2009 粘扣带
- GB/T29529-2013 泵的噪声测量与评价方法
- GB50030-2013 氧气站设计规范
- GB/T32113-2015 口腔护理产品中氯酸盐的测定离子色谱法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