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国家标准(GB) >>
- GB 15997-1995 白喉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国家标准(GB)】 白喉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8-06 07:32:53
- GB15997-1995
- 已作废
标准号:
GB 15997-1995
标准名称:
白喉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标准类别:
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treatment principles for diphtheria标准状态:
已作废-
发布日期:
1996-01-23 -
实施日期:
1996-07-01 -
作废日期:
2007-10-15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pdf下载大小:
306.48 KB
替代情况:
被WS 275-2007替代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规定了白喉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和人员对白喉病人的诊断、报告和处理。 GB 15997-1995 白喉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GB15997-1995

部分标准内容:
GB15997—1995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感染特征为咽、喉、鼻部等处粘膜充血,肿胀并有灰白色假膜形成,以及细菌外毒素引起的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常合并心肌炎和末梢神经麻痹。由于白喉菌苗(百白破三联制剂)的广泛应用,典型白喉逐渐减少,不典型白喉或轻型白喉日渐增多,尤其成人白喉的发病应引起关注。
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参考了1989年卫生部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尽量结合我国流行病学,临床实践和各地情况,以便易于实施和应用。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B、附录C都是提示的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北京市地坛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荣珍、杨立信、王树山。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1192
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白喉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of diphtheria本标准规定了自喉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GB15997—1995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和人员对白喉病人的诊断、报告和处理。2诊断原则
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咽拭子细菌学涂片结果做出临床诊断;确诊则需白喉杆菌培养阳性,且证明能产生毒素或检出白喉特异性抗体。3诊断标准
3.1流行病学史
白喉流行地区,与确诊白喉病人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3.2临床症状
发热、咽痛、鼻塞、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鼻、咽、喉部有不易剥落的灰白色假膜,剥时易出血。3.3实验室诊断
3.3.1白喉棒状杆菌分离培养阳性并证明能产生外毒素,见附录A。3.3.2咽拭子直接涂片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棒状杆菌,并有异染颗粒。3.3.3病人双份血清特异性抗体四倍以上增长,见附录C。3.4病例分类
3.4.1疑似病例
具有3.2者。
3.4.2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加3.3.2、参考3.1。
3.4.3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3.3.1、3.3.3任何条者。4防治原则
4.1对病人的隔离
发现疑似或诊断病例,应立即隔离,隔离期至症状消失后,咽拭子两次细菌培养阴性为止,或症状消尖后14 d,
4.2终米消毒
病人隔离后对病家以及病愈出院后,对其病室均应进行终末消毒。可用含氟消毒剂。4.3治疗原则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12-15批准1996-07-01实施
GB15997--1995
4.3.1尽早,一次足量给予白喉抗毒素。抗生素首选青霉素杀灭病原菌,减少毒素的分泌,4. 3.2采取对症治疗和防治并发症,特别是心肌炎的防治。4.4对易感者的应急措施
4.4.1对病人周围未发病的易感人群,应采取应急接种白喉类毒素。4.4.2对体弱多病的易感儿则可在锡克氏试验(白喉毒素皮肤试验)阳性后肌注白喉抗毒素。4.4.3对密切接触者,应检疫7d。对细菌培养阳性的带菌者,应给予抗生素治疗。4.5白喉的免疫预防
在白喉流行地区,用白喉类毒素应急接种,对控制流行效果十分显著。按照我国现行的免疫程序,做好常规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并保证接种质量,就能控制白喉的发生。3.9.1
A1白喉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GB15997—1995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白喉病原学诊断方法
从病人咽部假膜或鼻咽部采集标本分离病原体。A2标本的采集
A2.1病人
以无菌棉拭子或无菌棉拭子吸附新鲜配制的亚碲酸钾、甘油盐水保存液从疑似患者咽喉假膜边缘蘸取标本或同时采取鼻咽拭子,放入灭菌试管内同时送检。A2.2带菌者或疑似病人
由于未见到明显的假膜,故应采集鼻咽部或扁桃体粘膜上的分泌物送检。A3鼻咽拭子接种吕氏血清斜面或亚碲酸钾培养基等作细菌培养观察鉴定A3.1菌型
革兰氏阳性细长杆菌呈棒状,排列不规则,常呈人字形、栅栏状。庞氏染色可见异染颗粒。A3.2培养及生化特性
白喉杆菌在血平板上形成灰白色、圆形光滑菌落,有溶血环。在亚碲酸钾血平板上,菌落呈中心黑色或灰黑色,边缘带灰色。在尿素卵黄双糖培养基上,经37℃12~48h培养后可做初步鉴定。白喉杆菌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果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甘露醇,一般不分解蔗糖。不产生吲哚,能还原硝酸盐,酶阳性,氧化酶阴性,不液化明胶,不分解尿素。重型白喉杆菌能分解淀粉、糖原和糊精,迟缓分解蔗糖。依据形态、培养、生化特性可将白喉杆菌分为轻、中、重三型。A4毒力试验
由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致病因素为外毒素。抗原性强,毒性剧烈。白喉杆菌不是所有菌株都有毒力,只有那些携带β-棒状杆菌噬菌体的菌株才能产生外毒素。毒力试验可测定白喉杆菌产生外毒素的能力,常用的方法有两种。A4.1艾立克(Elek)氏平板毒力试验将Flek培养基加热熔化,冷却至50℃左右,加入正常无菌(兔或牛)血清2mL,混匀后用无菌子取预先制好的自喉抗毒素(每毫升含5000~10000u),干燥滤纸条贴于平板中央表面,置37C孵箱内约0.5h,烘十表面水分,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结果。将试验菌株划线接种于平板上成一直线,使其与抗毒素滤纸成直角相交。同一平板可同时接种4~5个标本。同时要用已知有毒菌株作阳性对照。于37C培养48~72h,如发育良好即可观察结果。阳性者于距纸条稍远处沿接种线开始有絮状沉淀弧出现。若于72h仍未出现沉淀弧者可作阴性报告。A4.2豚鼠皮内接种毒力试验
将待试菌株接种吕氏血清斜面,于37C培养16~18h,加肉汤1mL,刮下菌苔,使成悬液,吸取此菌液0.5ml,加入3.5mL肉汤中,混匀后即可应用。同时要用已知有毒菌株作对照,选体重250g左右豚鼠两只,一只在试验前24h腹腔注射白喉抗毒素1000u,作为对照动物:另一只不注射抗毒素,作为试验动物。接种前先将动物腹部向上,固定在架上。以温水洗净腹部后剃毛。剃毛后再用无菌生理盐水擦洗次待干,用1mL注射器吸取菌液,准确注射0.1mL于皮内,可同时接种395
GB15997---1995
6~8株菌。注射后4h,给试验动物注射抗毒素4000u,以免因毒株毒力太强而致死。注射后经24、48、72h,各观察皮内反应一次。对照动物无论接种有毒或无毒菌株,均应无局部反应;试验动物在注射有毒株的部位,于24h呈红肿,48h在红肿部位边缘有化脓性病变,72h可见硬块,出现灰黑色坏死斑,无毒的菌株则无病变。动物毒力试验也可应用家兔及小鸡作试验动物。附录B
(提示的附录)
白喉毒素试验(锡克氏试验)
白喉毒素试验可用于测定机体对白喉的易感性及判断白喉预防接种后是否产生免疫力。B1方法
在两前臂掌侧上1/3处,左臂皮内注射白喉毒素液0.1mL,右臂皮内注射对照液0.1mL。B2反应的观察与判断
阴性反应:两臂注射处无任何反应为阴性反应。两臂注射处稍有红色硬块,颜色较浅,界线不清,红色消退快,不留痕迹,在24~36h最为显著,48~72h基本消退,为假阳性。阴性和假阳性反应表示对白喉有免疫力,但感染量大时仍可得病。阳性反应:注射对照液处呈阳性反应或假阴性反应(48~~72 h基本消退),而注射试验液处呈现红色团块,界线分明,直径达1cm以上,通常于注射后24~48h开始出现,72~96h最明显,7d以后逐渐消退,遗留--个褐色斑,数周至数月后可以退净。阳性反应表示对白喉无免疫力。附录C
(提示的附录)
血清学诊断方法
C1间接血凝法测定白喉抗体
C1.1原理
间接血凝法是利用红血球作为载体,并经过一定处理后,使蛋白质抗原吸附于红血球表面,此种血球称为致敏血球。然后用致敏血球来测定相应的微量抗体。当特异抗体存在时,发生抗原抗体结合,血球就出现凝集,为阳性反应。
C1.2材料
C1.2.1抗原
作致敏血球用。白喉类毒素含量为20~30 Lf/mL以上。C1.2.2标准抗毒素bzxz.net
每毫升含10个国际单位,用以测定致敏血球效价,用前须进行56℃,30min灭活。C1.2.3血球
健康绵羊血球(血球保存液保存)。C1.2.4试验溶液配制
C1.2.4.10.15mol/L磷酸盐和食盐溶液配制C1. 2. 4. 1. 1 0. 15 mol/L NazHPO4NazHPO.·12H,O(M.W=358.16)
蒸馏水至
C1.2.4.1.20.15mol/L.KH,PO)
KH,PO,(M. W= 136. 09)
蒸馏水至
C1. 2. 4. 1. 30. 15 mol/L NaClNaCI(M. W=58.45)
蒸馏水至
GB 159971995
1000mL
1 000 ml
1000mL
C1.2.4.2pH7.2磷酸盐缓冲液(P.B.S)0. 15 mol/L Na2HPO
0. 15 mol/L KH,PO,
0. 15 mol/L NaCl
配后测pH值,灭菌后备用。
C1.2.4.3pH6.4磷酸盐缓冲液(P.B.S)0. 15 mol/L Na,HPO
0. 15 mol/L KH2PO,
0. 15 rmol/L NaCl
配后测 pH 值,灭菌后备用。
C1.2.4.4pH8.2磷酸盐缓冲液(P.B.S)0. 15 mol/L Na2HPO.
0. 15 mol/L KH,PO
配后测pH值,灭菌后备用。
C1.2.4.5戊二醛稀释液
pH8.2磷酸盐缓冲液(P.B.S)
0. 15 mol/L NaCl
蒸馏水
灭菌后放冷库备用。
C1.2.4.61%戊二醛溶液
25%戊茂二醛溶液
戊二醛稀释液
C1.2.4.71%干酸溶液
蒸馏水加至
100 mL
4C避光保存可用一周,用前以生理盐水稀释至1:20000。C1.2.4.8血球保存液
葡葡糖
枸橡酸钠
蒸馏水加至
测pH,需用10%枸橡酸校正至pH6.15,于0.7kPa消毒20min。C1.3致敏血球制备
C1.3.1血球采集与处理
选择健康绵羊静脉采血,注入血球保存液中(血球与保存液比例为1:1),摇匀放冷库(2~8℃)48h,离心弃上清,用生理盐水洗涤血球三次,每次离心(2000~2500r/min)20~25min,弃上清得压积397
血球。
C1.3.2血球醛化
GB15997—1995
取上述压积血球1份,加入24份冷却的1%戊二醛溶液中,放2~6℃,固定时间大于等于30min每5~6min摇动一次,离心(2000r/min,10min)弃上清,用生理盐水洗五次,再用蒸馏水洗五次,最后用生理盐水配成10%血球悬液,加入1:10000硫柳汞防腐,放2~8℃冷库备用。C1.3.3血球致敏
10%醛化血球悬液,白类用pH7.2磷酸盐缓冲液(P.B.S)稀释至2.5%后进行酸处理。a)赣酸处理
2.5%血球一份加1:10000的酸一份,混匀后放45℃或37℃水浴30min(每5~6min摇一次),然后用pH7.2磷酸盐缓冲液(P.B.S)洗涤三次(2000~2500r/min,5~6min),最后用pH6.4磷酸盐缓冲液(P.B.S)配成2.5%化血球悬液。b)致敏
2.5%化血球一份加精制白喉类毒素一份(25Lf/mL)加pH6.4磷酸盐缓冲液(P.B.S)三份置45℃或37℃水浴30min(须经常摇动),离心弃上清,用0.5%免血清生理盐水洗涤二次,再用0.5%免血清生理盐水配成2.5%血球悬液。C1.3.4对照血球制备
2.5%化血球-份加4份pH6.4磷酸盐缓冲液(P.B.S)置45℃或37℃水浴30min(须经常摇动),离心弃上清,用0.5%兔血清生理盐水洗涤血球二次,再用兔血清生理盐水配成2.5%对照血球悬液。
C1.4效价滴定
C1.4.1致敏血球、敏感度的测定将标准白喉抗毒素用0.5%兔血清生理盐水先行稀释使每毫升含1个单位,然后再以倍比法进行一系列稀释,自1:2~1:4096,每个稀释度取一滴(0.025mL)加入血凝板孔中,再加人致敏血球一滴(0.025mL),摇匀放37℃2h,取出判读结果或放冰箱,次晨判读结果,以“++”为凝集试验终点。白喉类毒素致敏血球的敏感度不能低于0.003906IU/mL。同时作两种对照:a)不同稀释度抗血清加化血球,以检查抗血清有无非特异性凝集;b)0.5%免血清生理盐水加致敏血球以检查血球有否自凝作用。以上两种对照皆为阴性试验才能成立,否则应重试。
C1.4.2待检血清处理
a)经56℃30 min灭活。
b)醛化血球吸收。吸收方法:待检血清1份加50%醛化血球2份,放37℃1~2h,离心沉淀,吸取上清即为1:2稀释的血清样品。C1.4.3待检血清滴定
先在血凝板中每孔加入0.5%兔血清生理盐水一滴(0.025mL),再将待检血清用微量滴管滴入第一孔中(0.025mL),使与0.5%免血清生理盐水混合,注意不要发生气泡,混匀血清后,每孔均取0.025mL,加入到第二孔中。混匀后自第二孔中吸出0.025mL到第三孔中,如此类推,最后一孔取出0.025mL弃掉。或用0.025mL的稀释棒自第2孔开始作系列稀释。用微量滴管吸取0.025mL0.5%致敏血球加到每个孔中,加时滴管勿碰到孔壁,以免沾有抗血清。然后摇勾,放37℃2h取出,放2~~10℃冰箱内次日晨判读结果,以“十十”为凝集试验终点。每份待检血清可做三个稀释度抗血清加酸血球的对照,稀释方法如前所述(即1:2,1:4,1:8),以排除血清中非特异凝集。C1.4.4结果计算
待检血清单位=待检血清终点稀释度×标准血清终点稀释度所含单位数。例如标准白喉抗毒素(10IU/mL)终点稀释度为1:2048,含有0.0048IU/mL,而待检血清终点稀释度为1:8,于是其单位398
为 0. 038 IU /ml.。
C1.4.5结果判定标准
GB15997-1995
a)凝集的红血球均勾地铺在孔底形成一薄层为“十十十十”;b)凝集的红血球基本同a),只是在此薄层的底部有一很弱红圈为“十十十”;c)凝集的红血球在孔底形成的薄层,同时中间可见一松散的红圈为“十十”;d)凝集的红血球在孔底形成一圆圈,周围可见少量的红血球比对照圆圈稍大为“+”e)血球在孔底形成紧密的圆圈成圆点为“一”。影响血凝试验的准确性与敏感度因素很多,如用具的清洁,材料的标准化,操作的细致等。C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白喉毒素抗体C2.1原理
利用包被在固相载体上白喉类毒素捕捉待检血清中相应抗毒素抗体,再用酶标记的抗人IgG抗体去掉反应(抗原-抗体-酶标记抗抗体),利用底物使酶显色而测知是否存在抗体。C2.2材料
C2.2.1抗原
精制白喉类毒素1110Lf/mL。
C2.2.2结合物
羊抗人IgG酶标记抗体。
C2.2.3载体
1cm×4cm聚苯乙烯塑料管平底带盖。C2.2.4底物
邻苯二胺,
C2.2.5参考血清
多份间接血凝法阳性高效价血清混合为阳性参考血清,多份阴性血清混合为阴性参考血清。C2.2.6被检血清
白喉暴发流行区的病人和健康者。C2.2.7测定仪
721型分光光度计。
C2.3方法及步骤
C2.3.1包被抗原量及被检血清最适稀释倍数的确定用阳性及阴性参考血清与抗原作方阵式滴定,确定本试验包被抗原浓度为20ug/mL,被检血清最适起始稀释度为1:40。
C2.3.2参考血清标准曲线绘制
阳性及阴性参考血清均从1:40开始至10240二倍法稀释,反应结果用721型分光光度计测光密度(OD值,=492nm。本试验取三次测定结果的均值,以血清稀释度为横坐标,相对应的OD值为纵坐标,画曲线;然后用相关回归法确定OD值与血清稀释倍数相对应的标准曲线。阳性血清最高OD值为0.6,最低为0.1。因阳性和阴性血清呈明显差别的界限OD值为0.3处,故确定(D值大于等于0.3为阳性,其所对应的血清稀释度为1:2560,即为一个单位。每份被检血清稀释度为1:40,效价从标准曲线查出。经测算,两系数的P值皆小于0.01。C2.3.3抗原包被
每管加已稀释好的抗原1.0mL,放4C过夜,然后用pH7.2磷酸盐缓冲液(P.B.S)-吐温20洗涤三次,两次之间静止3min。
C2.3.4加被检血清1.0mL,置室温2h,再洗涤三次,方法同前。399
GB15997—1995
C2.3.5加结合物(1:8000)1.0mL,室温2h,洗涤同前。C2.3.6加底物液(0.04%)1.0mL,室温下30min,加2mol/L硫酸0.015mL,如终止反应立即测OD值。
C3固相放射免疫法测白喉抗体
C3.1基本原理
固相放射免疫分析法(SPRIA)是应用双抗体法,以纯化的白喉类毒紊吸附到固相载体上,加入特异性抗血清,载体上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然后再加入标有同位素的第二抗体,就形成抗原-抗体-抗抗体复合物,通过测定标记的第二抗体的放射性就可确定相应抗体的含量。C3.2材料和方法
C3.2.1血清标本来源
人群白喉抗体水平检测对象,多为采集儿童血清标本。C3.2.2精制白喉类毒素进一步纯化,经SephadexG-200过滤,测其浓度。C3.2.3抗血清(标准品)
C3.2.4第二抗体及标化法
以马抗人IgG(经纯化)作为第二抗体,参照格林伍德(GreeWood)和亨特(Hunter)的高比度标化法进行放射碘化标化获得的125I-马抗人IgG。C3.2.5固相载体
U型聚氯乙烯软塑料板。
C3.2.6缓冲液及填充液
a)缓冲液:PBST,即含0.05%吐温20的0.01.mol/LpH7.4磷酸缓冲盐水。b)稀释液:PBST-BSA,即在缓冲液中加入0.5%的牛血清白蛋白。c)填充液:PBS-BSA,即在稀释液中减去吐温20。C3.3操作方法
C3.3.1包被抗原,用碳酸缓冲液(pH9.6)将精制白喉类毒素稀释成5μg/mL,加入聚氮乙烯板各孔100μL,置4℃冰箱过夜。
C3.3.2将抗原溶液甩净,用PBST洗5次,每1次静置1min左右,每孔加满填充液,将板放入湿盒内,37'C孵育1h,通过水泵将填充液吸净。C3.3.3每孔加人用PBST-BSA1:20稀释的血清标本100uL(做双份),37℃孵育2h,吸掉孔内液体,用 PBST 洗 5 次。
C3.3.4每孔加入20万CPM125I标记的马抗人免疫球蛋白(125I-IgG)100uL,37℃保温2h,吸掉液体后用PBST洗5次,吸净待干。
C3.3.5.用剪刀将聚氯乙烯软塑料板上的各孔剪下来,进行放射性测量,每孔计数1min。C3.3.6以不同稀释度的标准品所得结果在坐标纸上划出标准曲线,用每份标本双孔的平均值,在标推曲线上查出相应的抗毒素IU/mL。100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感染特征为咽、喉、鼻部等处粘膜充血,肿胀并有灰白色假膜形成,以及细菌外毒素引起的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常合并心肌炎和末梢神经麻痹。由于白喉菌苗(百白破三联制剂)的广泛应用,典型白喉逐渐减少,不典型白喉或轻型白喉日渐增多,尤其成人白喉的发病应引起关注。
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参考了1989年卫生部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尽量结合我国流行病学,临床实践和各地情况,以便易于实施和应用。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B、附录C都是提示的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北京市地坛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荣珍、杨立信、王树山。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1192
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白喉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of diphtheria本标准规定了自喉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GB15997—1995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和人员对白喉病人的诊断、报告和处理。2诊断原则
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咽拭子细菌学涂片结果做出临床诊断;确诊则需白喉杆菌培养阳性,且证明能产生毒素或检出白喉特异性抗体。3诊断标准
3.1流行病学史
白喉流行地区,与确诊白喉病人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3.2临床症状
发热、咽痛、鼻塞、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鼻、咽、喉部有不易剥落的灰白色假膜,剥时易出血。3.3实验室诊断
3.3.1白喉棒状杆菌分离培养阳性并证明能产生外毒素,见附录A。3.3.2咽拭子直接涂片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棒状杆菌,并有异染颗粒。3.3.3病人双份血清特异性抗体四倍以上增长,见附录C。3.4病例分类
3.4.1疑似病例
具有3.2者。
3.4.2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加3.3.2、参考3.1。
3.4.3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3.3.1、3.3.3任何条者。4防治原则
4.1对病人的隔离
发现疑似或诊断病例,应立即隔离,隔离期至症状消失后,咽拭子两次细菌培养阴性为止,或症状消尖后14 d,
4.2终米消毒
病人隔离后对病家以及病愈出院后,对其病室均应进行终末消毒。可用含氟消毒剂。4.3治疗原则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12-15批准1996-07-01实施
GB15997--1995
4.3.1尽早,一次足量给予白喉抗毒素。抗生素首选青霉素杀灭病原菌,减少毒素的分泌,4. 3.2采取对症治疗和防治并发症,特别是心肌炎的防治。4.4对易感者的应急措施
4.4.1对病人周围未发病的易感人群,应采取应急接种白喉类毒素。4.4.2对体弱多病的易感儿则可在锡克氏试验(白喉毒素皮肤试验)阳性后肌注白喉抗毒素。4.4.3对密切接触者,应检疫7d。对细菌培养阳性的带菌者,应给予抗生素治疗。4.5白喉的免疫预防
在白喉流行地区,用白喉类毒素应急接种,对控制流行效果十分显著。按照我国现行的免疫程序,做好常规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并保证接种质量,就能控制白喉的发生。3.9.1
A1白喉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GB15997—1995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白喉病原学诊断方法
从病人咽部假膜或鼻咽部采集标本分离病原体。A2标本的采集
A2.1病人
以无菌棉拭子或无菌棉拭子吸附新鲜配制的亚碲酸钾、甘油盐水保存液从疑似患者咽喉假膜边缘蘸取标本或同时采取鼻咽拭子,放入灭菌试管内同时送检。A2.2带菌者或疑似病人
由于未见到明显的假膜,故应采集鼻咽部或扁桃体粘膜上的分泌物送检。A3鼻咽拭子接种吕氏血清斜面或亚碲酸钾培养基等作细菌培养观察鉴定A3.1菌型
革兰氏阳性细长杆菌呈棒状,排列不规则,常呈人字形、栅栏状。庞氏染色可见异染颗粒。A3.2培养及生化特性
白喉杆菌在血平板上形成灰白色、圆形光滑菌落,有溶血环。在亚碲酸钾血平板上,菌落呈中心黑色或灰黑色,边缘带灰色。在尿素卵黄双糖培养基上,经37℃12~48h培养后可做初步鉴定。白喉杆菌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果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甘露醇,一般不分解蔗糖。不产生吲哚,能还原硝酸盐,酶阳性,氧化酶阴性,不液化明胶,不分解尿素。重型白喉杆菌能分解淀粉、糖原和糊精,迟缓分解蔗糖。依据形态、培养、生化特性可将白喉杆菌分为轻、中、重三型。A4毒力试验
由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致病因素为外毒素。抗原性强,毒性剧烈。白喉杆菌不是所有菌株都有毒力,只有那些携带β-棒状杆菌噬菌体的菌株才能产生外毒素。毒力试验可测定白喉杆菌产生外毒素的能力,常用的方法有两种。A4.1艾立克(Elek)氏平板毒力试验将Flek培养基加热熔化,冷却至50℃左右,加入正常无菌(兔或牛)血清2mL,混匀后用无菌子取预先制好的自喉抗毒素(每毫升含5000~10000u),干燥滤纸条贴于平板中央表面,置37C孵箱内约0.5h,烘十表面水分,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结果。将试验菌株划线接种于平板上成一直线,使其与抗毒素滤纸成直角相交。同一平板可同时接种4~5个标本。同时要用已知有毒菌株作阳性对照。于37C培养48~72h,如发育良好即可观察结果。阳性者于距纸条稍远处沿接种线开始有絮状沉淀弧出现。若于72h仍未出现沉淀弧者可作阴性报告。A4.2豚鼠皮内接种毒力试验
将待试菌株接种吕氏血清斜面,于37C培养16~18h,加肉汤1mL,刮下菌苔,使成悬液,吸取此菌液0.5ml,加入3.5mL肉汤中,混匀后即可应用。同时要用已知有毒菌株作对照,选体重250g左右豚鼠两只,一只在试验前24h腹腔注射白喉抗毒素1000u,作为对照动物:另一只不注射抗毒素,作为试验动物。接种前先将动物腹部向上,固定在架上。以温水洗净腹部后剃毛。剃毛后再用无菌生理盐水擦洗次待干,用1mL注射器吸取菌液,准确注射0.1mL于皮内,可同时接种395
GB15997---1995
6~8株菌。注射后4h,给试验动物注射抗毒素4000u,以免因毒株毒力太强而致死。注射后经24、48、72h,各观察皮内反应一次。对照动物无论接种有毒或无毒菌株,均应无局部反应;试验动物在注射有毒株的部位,于24h呈红肿,48h在红肿部位边缘有化脓性病变,72h可见硬块,出现灰黑色坏死斑,无毒的菌株则无病变。动物毒力试验也可应用家兔及小鸡作试验动物。附录B
(提示的附录)
白喉毒素试验(锡克氏试验)
白喉毒素试验可用于测定机体对白喉的易感性及判断白喉预防接种后是否产生免疫力。B1方法
在两前臂掌侧上1/3处,左臂皮内注射白喉毒素液0.1mL,右臂皮内注射对照液0.1mL。B2反应的观察与判断
阴性反应:两臂注射处无任何反应为阴性反应。两臂注射处稍有红色硬块,颜色较浅,界线不清,红色消退快,不留痕迹,在24~36h最为显著,48~72h基本消退,为假阳性。阴性和假阳性反应表示对白喉有免疫力,但感染量大时仍可得病。阳性反应:注射对照液处呈阳性反应或假阴性反应(48~~72 h基本消退),而注射试验液处呈现红色团块,界线分明,直径达1cm以上,通常于注射后24~48h开始出现,72~96h最明显,7d以后逐渐消退,遗留--个褐色斑,数周至数月后可以退净。阳性反应表示对白喉无免疫力。附录C
(提示的附录)
血清学诊断方法
C1间接血凝法测定白喉抗体
C1.1原理
间接血凝法是利用红血球作为载体,并经过一定处理后,使蛋白质抗原吸附于红血球表面,此种血球称为致敏血球。然后用致敏血球来测定相应的微量抗体。当特异抗体存在时,发生抗原抗体结合,血球就出现凝集,为阳性反应。
C1.2材料
C1.2.1抗原
作致敏血球用。白喉类毒素含量为20~30 Lf/mL以上。C1.2.2标准抗毒素bzxz.net
每毫升含10个国际单位,用以测定致敏血球效价,用前须进行56℃,30min灭活。C1.2.3血球
健康绵羊血球(血球保存液保存)。C1.2.4试验溶液配制
C1.2.4.10.15mol/L磷酸盐和食盐溶液配制C1. 2. 4. 1. 1 0. 15 mol/L NazHPO4NazHPO.·12H,O(M.W=358.16)
蒸馏水至
C1.2.4.1.20.15mol/L.KH,PO)
KH,PO,(M. W= 136. 09)
蒸馏水至
C1. 2. 4. 1. 30. 15 mol/L NaClNaCI(M. W=58.45)
蒸馏水至
GB 159971995
1000mL
1 000 ml
1000mL
C1.2.4.2pH7.2磷酸盐缓冲液(P.B.S)0. 15 mol/L Na2HPO
0. 15 mol/L KH,PO,
0. 15 mol/L NaCl
配后测pH值,灭菌后备用。
C1.2.4.3pH6.4磷酸盐缓冲液(P.B.S)0. 15 mol/L Na,HPO
0. 15 mol/L KH2PO,
0. 15 rmol/L NaCl
配后测 pH 值,灭菌后备用。
C1.2.4.4pH8.2磷酸盐缓冲液(P.B.S)0. 15 mol/L Na2HPO.
0. 15 mol/L KH,PO
配后测pH值,灭菌后备用。
C1.2.4.5戊二醛稀释液
pH8.2磷酸盐缓冲液(P.B.S)
0. 15 mol/L NaCl
蒸馏水
灭菌后放冷库备用。
C1.2.4.61%戊二醛溶液
25%戊茂二醛溶液
戊二醛稀释液
C1.2.4.71%干酸溶液
蒸馏水加至
100 mL
4C避光保存可用一周,用前以生理盐水稀释至1:20000。C1.2.4.8血球保存液
葡葡糖
枸橡酸钠
蒸馏水加至
测pH,需用10%枸橡酸校正至pH6.15,于0.7kPa消毒20min。C1.3致敏血球制备
C1.3.1血球采集与处理
选择健康绵羊静脉采血,注入血球保存液中(血球与保存液比例为1:1),摇匀放冷库(2~8℃)48h,离心弃上清,用生理盐水洗涤血球三次,每次离心(2000~2500r/min)20~25min,弃上清得压积397
血球。
C1.3.2血球醛化
GB15997—1995
取上述压积血球1份,加入24份冷却的1%戊二醛溶液中,放2~6℃,固定时间大于等于30min每5~6min摇动一次,离心(2000r/min,10min)弃上清,用生理盐水洗五次,再用蒸馏水洗五次,最后用生理盐水配成10%血球悬液,加入1:10000硫柳汞防腐,放2~8℃冷库备用。C1.3.3血球致敏
10%醛化血球悬液,白类用pH7.2磷酸盐缓冲液(P.B.S)稀释至2.5%后进行酸处理。a)赣酸处理
2.5%血球一份加1:10000的酸一份,混匀后放45℃或37℃水浴30min(每5~6min摇一次),然后用pH7.2磷酸盐缓冲液(P.B.S)洗涤三次(2000~2500r/min,5~6min),最后用pH6.4磷酸盐缓冲液(P.B.S)配成2.5%化血球悬液。b)致敏
2.5%化血球一份加精制白喉类毒素一份(25Lf/mL)加pH6.4磷酸盐缓冲液(P.B.S)三份置45℃或37℃水浴30min(须经常摇动),离心弃上清,用0.5%免血清生理盐水洗涤二次,再用0.5%免血清生理盐水配成2.5%血球悬液。C1.3.4对照血球制备
2.5%化血球-份加4份pH6.4磷酸盐缓冲液(P.B.S)置45℃或37℃水浴30min(须经常摇动),离心弃上清,用0.5%兔血清生理盐水洗涤血球二次,再用兔血清生理盐水配成2.5%对照血球悬液。
C1.4效价滴定
C1.4.1致敏血球、敏感度的测定将标准白喉抗毒素用0.5%兔血清生理盐水先行稀释使每毫升含1个单位,然后再以倍比法进行一系列稀释,自1:2~1:4096,每个稀释度取一滴(0.025mL)加入血凝板孔中,再加人致敏血球一滴(0.025mL),摇匀放37℃2h,取出判读结果或放冰箱,次晨判读结果,以“++”为凝集试验终点。白喉类毒素致敏血球的敏感度不能低于0.003906IU/mL。同时作两种对照:a)不同稀释度抗血清加化血球,以检查抗血清有无非特异性凝集;b)0.5%免血清生理盐水加致敏血球以检查血球有否自凝作用。以上两种对照皆为阴性试验才能成立,否则应重试。
C1.4.2待检血清处理
a)经56℃30 min灭活。
b)醛化血球吸收。吸收方法:待检血清1份加50%醛化血球2份,放37℃1~2h,离心沉淀,吸取上清即为1:2稀释的血清样品。C1.4.3待检血清滴定
先在血凝板中每孔加入0.5%兔血清生理盐水一滴(0.025mL),再将待检血清用微量滴管滴入第一孔中(0.025mL),使与0.5%免血清生理盐水混合,注意不要发生气泡,混匀血清后,每孔均取0.025mL,加入到第二孔中。混匀后自第二孔中吸出0.025mL到第三孔中,如此类推,最后一孔取出0.025mL弃掉。或用0.025mL的稀释棒自第2孔开始作系列稀释。用微量滴管吸取0.025mL0.5%致敏血球加到每个孔中,加时滴管勿碰到孔壁,以免沾有抗血清。然后摇勾,放37℃2h取出,放2~~10℃冰箱内次日晨判读结果,以“十十”为凝集试验终点。每份待检血清可做三个稀释度抗血清加酸血球的对照,稀释方法如前所述(即1:2,1:4,1:8),以排除血清中非特异凝集。C1.4.4结果计算
待检血清单位=待检血清终点稀释度×标准血清终点稀释度所含单位数。例如标准白喉抗毒素(10IU/mL)终点稀释度为1:2048,含有0.0048IU/mL,而待检血清终点稀释度为1:8,于是其单位398
为 0. 038 IU /ml.。
C1.4.5结果判定标准
GB15997-1995
a)凝集的红血球均勾地铺在孔底形成一薄层为“十十十十”;b)凝集的红血球基本同a),只是在此薄层的底部有一很弱红圈为“十十十”;c)凝集的红血球在孔底形成的薄层,同时中间可见一松散的红圈为“十十”;d)凝集的红血球在孔底形成一圆圈,周围可见少量的红血球比对照圆圈稍大为“+”e)血球在孔底形成紧密的圆圈成圆点为“一”。影响血凝试验的准确性与敏感度因素很多,如用具的清洁,材料的标准化,操作的细致等。C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白喉毒素抗体C2.1原理
利用包被在固相载体上白喉类毒素捕捉待检血清中相应抗毒素抗体,再用酶标记的抗人IgG抗体去掉反应(抗原-抗体-酶标记抗抗体),利用底物使酶显色而测知是否存在抗体。C2.2材料
C2.2.1抗原
精制白喉类毒素1110Lf/mL。
C2.2.2结合物
羊抗人IgG酶标记抗体。
C2.2.3载体
1cm×4cm聚苯乙烯塑料管平底带盖。C2.2.4底物
邻苯二胺,
C2.2.5参考血清
多份间接血凝法阳性高效价血清混合为阳性参考血清,多份阴性血清混合为阴性参考血清。C2.2.6被检血清
白喉暴发流行区的病人和健康者。C2.2.7测定仪
721型分光光度计。
C2.3方法及步骤
C2.3.1包被抗原量及被检血清最适稀释倍数的确定用阳性及阴性参考血清与抗原作方阵式滴定,确定本试验包被抗原浓度为20ug/mL,被检血清最适起始稀释度为1:40。
C2.3.2参考血清标准曲线绘制
阳性及阴性参考血清均从1:40开始至10240二倍法稀释,反应结果用721型分光光度计测光密度(OD值,=492nm。本试验取三次测定结果的均值,以血清稀释度为横坐标,相对应的OD值为纵坐标,画曲线;然后用相关回归法确定OD值与血清稀释倍数相对应的标准曲线。阳性血清最高OD值为0.6,最低为0.1。因阳性和阴性血清呈明显差别的界限OD值为0.3处,故确定(D值大于等于0.3为阳性,其所对应的血清稀释度为1:2560,即为一个单位。每份被检血清稀释度为1:40,效价从标准曲线查出。经测算,两系数的P值皆小于0.01。C2.3.3抗原包被
每管加已稀释好的抗原1.0mL,放4C过夜,然后用pH7.2磷酸盐缓冲液(P.B.S)-吐温20洗涤三次,两次之间静止3min。
C2.3.4加被检血清1.0mL,置室温2h,再洗涤三次,方法同前。399
GB15997—1995
C2.3.5加结合物(1:8000)1.0mL,室温2h,洗涤同前。C2.3.6加底物液(0.04%)1.0mL,室温下30min,加2mol/L硫酸0.015mL,如终止反应立即测OD值。
C3固相放射免疫法测白喉抗体
C3.1基本原理
固相放射免疫分析法(SPRIA)是应用双抗体法,以纯化的白喉类毒紊吸附到固相载体上,加入特异性抗血清,载体上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然后再加入标有同位素的第二抗体,就形成抗原-抗体-抗抗体复合物,通过测定标记的第二抗体的放射性就可确定相应抗体的含量。C3.2材料和方法
C3.2.1血清标本来源
人群白喉抗体水平检测对象,多为采集儿童血清标本。C3.2.2精制白喉类毒素进一步纯化,经SephadexG-200过滤,测其浓度。C3.2.3抗血清(标准品)
C3.2.4第二抗体及标化法
以马抗人IgG(经纯化)作为第二抗体,参照格林伍德(GreeWood)和亨特(Hunter)的高比度标化法进行放射碘化标化获得的125I-马抗人IgG。C3.2.5固相载体
U型聚氯乙烯软塑料板。
C3.2.6缓冲液及填充液
a)缓冲液:PBST,即含0.05%吐温20的0.01.mol/LpH7.4磷酸缓冲盐水。b)稀释液:PBST-BSA,即在缓冲液中加入0.5%的牛血清白蛋白。c)填充液:PBS-BSA,即在稀释液中减去吐温20。C3.3操作方法
C3.3.1包被抗原,用碳酸缓冲液(pH9.6)将精制白喉类毒素稀释成5μg/mL,加入聚氮乙烯板各孔100μL,置4℃冰箱过夜。
C3.3.2将抗原溶液甩净,用PBST洗5次,每1次静置1min左右,每孔加满填充液,将板放入湿盒内,37'C孵育1h,通过水泵将填充液吸净。C3.3.3每孔加人用PBST-BSA1:20稀释的血清标本100uL(做双份),37℃孵育2h,吸掉孔内液体,用 PBST 洗 5 次。
C3.3.4每孔加入20万CPM125I标记的马抗人免疫球蛋白(125I-IgG)100uL,37℃保温2h,吸掉液体后用PBST洗5次,吸净待干。
C3.3.5.用剪刀将聚氯乙烯软塑料板上的各孔剪下来,进行放射性测量,每孔计数1min。C3.3.6以不同稀释度的标准品所得结果在坐标纸上划出标准曲线,用每份标本双孔的平均值,在标推曲线上查出相应的抗毒素IU/mL。100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其它标准
- 热门标准
- 国家标准(GB)标准计划
- GB/T251-2008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评定沾色用灰色样卡
- GB/T29790-2020 即时检验 质量和能力的要求
- GB/T2828.1-2012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 GB/T39648-2020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数字图像技术评级
- GB/T2910.16-2024 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第16部分:聚丙烯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二甲苯法)
- GB/T43423-2023 空间数据与信息传输系统 深空光通信编码与同步
- GB/T26174-2023 厨房纸巾
- GB/T21078.1-2023 金融服务 个人识别码管理与安全 第1部分:基于卡系统的PIN基本原则和要求
- GB/T30966.6-2022 风力发电机组 风力发电场监控系统通信 第6部分:状态监测的逻辑节点类和数据类
- GB/T29529-2013 泵的噪声测量与评价方法
- GB/T5009.43-2003 味精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 GB/T5009.68-2003 食品容器内壁过氯乙烯涂料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 GB/T31138-2022 加氢机
- GB/T42001-2022 高压输变电工程外绝缘放电电压海拔校正方法
- GB/T32113-2015 口腔护理产品中氯酸盐的测定离子色谱法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