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 >>
- DZ/T 0248-2006 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技术规程

【DZ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技术规程
- DZ/T0248-2006
- 现行
标准号:
DZ/T 0248-2006
标准名称:
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技术规程
标准类别:
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
标准状态:
现行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zip .pdf下载大小:
14.61 MB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DZ/T 0248-2006.
1世
DZ/T 0248规定了岩石地球化学测量(简称岩石测量)技术工作的基本内容、技术要求和工作程序。
DZ/T 0248适用于地质矿产行业在地质矿产区域调查、普查、详查和勘探各阶段所进行的岩石测量工作,亦可供其他行业进行类似工作时参考使用。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4496-93地球化学 勘查术语。
GB/T 14839-93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符号。
DZ/T 0011-91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 : 50000)。
DZ/T 0167-95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1 : 200000)。
DZ/T 0075-93地球化学勘查图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
3总则
3.1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是以岩石为采样介质的地球化学勘查工作。其目的是检测与矿化和地质体有空间关系和成因联系的某些元素或组份(主要是成矿、成晕元素)的含量及其分布特征,以发现与矿(矿化)或成矿作用有关的各类原生异常,进而寻找矿床(体)或解决其他地质问题。根据勘测的不同目的和在不同找矿勘查阶段所发挥的作用,可划分为岩石地球化学区域测量、岩石地球化学普查测量和岩石地球化学详查测量三大类(表1)。
3.2区域岩石地球化学测量,目的是研究区域地球化学场的基本特征,推断可能赋存的矿化类型,圈定成矿远景区,并研究有关基础地质问题等。
3.3普查岩石地球化学测量,目的是发现和圈定成矿有利地段,预测成矿远景,并解决相关的地质问题。
3.4详查岩石地球化学测量, 目的是确定矿体的空间部位、形态和规模、侵蚀截面水平,追踪盲矿,并预测矿床(体)规模。

部分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技术规程
DZ/T0248—2006
本标准规定了岩石地球化学测量(简称岩石测量)技术工作的基本内容、技术要求和工作程序。本标准适用于地质矿产行业在地质矿产区域调查、普查、详查和勘探各阶段所进行的岩石测量工作,亦可供其他行业进行类似工作时参考使用。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14496—93地球化学勘查术语。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符号。
GB/T1483993
DZ/T0011—91
DZ/T0167—95
DZ/T0075—93
3总则
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50000)。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1:200000)。地球化学勘查图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是以岩石为采样介质的地球化学勘查工作。其目的是检测与矿化和地质体有空3.1
问关系和成因联系的某些元素或组份(主要是成矿、成晕元素)的含量及其分布特征,以发现与矿(矿化)或成矿作用有关的各类原生异常,进而寻找矿床(体)或解决其他地质问题。根据勘测的不同目的和在不同找矿勘查阶段所发挥的作用,可划分为岩石地球化学区域测量、岩石地球化学普查测量和岩石地球化学详查测量三大类(表1)表1工作比例尺与测网密度
工作阶段
比例尺
1:100000
1:50000
1:25000
1:10000
1:5000
部面方式
线距×点距(m)(样/km2)
1000X500(2)
500×200(10)
250X100(40)
100×50(200))
50×25(800)
方格(m)(样/km)
1000X1000(1)
500X500(4)
250×250(16)
100×100(100)
50X50(4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xX一××一X×发布方
矩形(m)(样/km2)
1000×500~250(2~4)
500×250~100(8~20)
250×100~50(40—80)
100×50~20(200~500)
50×25~10(800~2000)
××××-××—××实施
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技术规程(DZ/T0248—2006)147
3.2区域岩石地球化学测量,目的是研究区域地球化学场的基本特征,推断可能赋存的矿化类型,圈定成矿远景区,并研究有关基础地质问题等。3.3普查岩石地球化学测量,目的是发现和圈定成矿有利地段,预测成矿远景,并解决相关的地质问题。
3.4详查岩石地球化学测量,目的是确定矿体的空间部位、形态和规模、侵蚀截面水平,追踪盲矿,并预测矿床(体)规模。
4设计
4.1设计书编写
4.1.1设计编写依据:依据任务书和本技术规程编写设计。4.1.2设计前的准备:
4.1.2.1资料的搜集与研究。应全面收集与研究测区及其外围与工作任务有关的前人工作概况和地质矿产、物探、化探、遥感、地形地貌及测绘等方面的资料。4.1.2.2实地踏勘:
a.了解工作区自然地理、交通、经济和居民点分布、地质和干扰等情况。b.选择有代表性地段,进行方法技术有效性试验研究工作。4.1.3设计书的主要内容:
4.1.3.1工作任务。应包括任务及任务来源,起止时间、目的与要求、选区依据及工作量。4.1.3.2测区工程概况。应包括位置、交通、地理景观,以及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工作程度。4.1.3.3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4.1.3.4工作方法、技术及其质量要求。包括野外工作、样品测试、室内资料整理、拟定的方法技术,工区测地和测点定位,技术指标及质量检查、质量监控方案等。4.1.3.5提交成果内容和时问。
4.1.3.6经济技术指标。含主要设备、材料计划、经费预算,组织、人员编制,以及工作进度安排等。4.2设计审批和实施
4.2.1设计书经任务下达部门(单位)组织审批之后方能组织实施:4.2.2承担单位应严格执行设计:4.2.3承担单位在任务(项目)实施过程中,遇特殊情况要修改设计时,必须事先提出书面修改方案,经设计审批单位同意获书面批复后方可执行修改方案。5区域岩石地球化学测量
相关技术要求参照DZ/T0167—95。6普查岩石地球化学测量”
6.1面积岩石地球化学测量
对区域内已圈出的各类区域地球化学异常和找矿运景区,为进一步缩小找矿靶区,追踪成矿有利地段,查明与矿有关的地球化学特征,可开展普查面积岩石测量工作,选区原则参照DZ/TO011一91。“系指在相当于1个1/5万一1/10万图幅或更大面积地域内,研究岩石中多元素含量的地理分布规律,进行区域找矿与矿产预测,并为其他领域提供基础地球化学资料而进行的地球化学测量系指在地球化学矿产普查(一般是在区域地球化学测量圈定的成矿远景地带)中,以岩石为采样对象,为查明成矿有利地段和找矿有关的地球化学特征而进行的地球化学测量。148
6.1.1野外工作
地质调查标准汇编地球化学勘查分册6.1.1.1采样布局:在满足一定的精度条件下,它应以最低限度的工作量,为普查找矿评价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各种有用信息为原则。面积性岩石测量的采样以在相应比例尺地形图上设计的方格和矩形格子为取样单元(分域),采样密度参见表1,并视地层和岩石类型的复杂程度、基岩露头情况、通行条件等,取样密度可适当加密或放稀。但要求连续空白不超过三格,测区总空白单元(分域)不超过3%。6.1.1.2样品采集:每个单元(分域)内取样点要求分布均匀,在每一采样点距1/3的范围内3一5处采取小块直径2--3cm的同类岩石组成一个样品。若单元内存在多种地质体,要视其面积大小及地质意义,分别独立取样:如遇岩性层极薄的韵律层,可视岩性的比例,分别敲取一定岩石碎块组成样品。单个样品重量一般要求为200300克。野外样点根据地形地物定位,也可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定位,相对误差在图上小于2mm,并做好标记。6.1.1.3现场编录:对采样点的地质、构造特点进行认真的观察,全面记录。记录的内容包括点线号,采样位置,地层层位、岩石名称、风化程度、矿化、蚀变类型及强度,以及构造(褶皱、断裂)特征等(附录C)。
6.1.1.4工作质量:
a方法技术的工作质量检查。质量检查人员深入现场,检查野外采样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和工作设计要求。抽检采样部位、定点误差、采样介质、记录内容等。室内抽查总工作量3%~10%,主要核对采样点位图、野外记录质量和样品介质及样量。b.重复采样。进行适当重复采样,以检查采样的质量。重复采样可与面积采样同步进行,亦可在面积性测量完成后,选定采样单元另行布采,工作量控制在总样品数3%~5%。但检查员必须由不同人担任。
6.1.2室内工作
6.1.2.1样品加工:将样品晒干装箱,填写送样单,送实验室。样品加工前应由专人对样品质量与编号进行复查。全部样品先用无污染的粗、中破碎机破碎至1~2mm粒度,再用无沾污细碎机加工至-0.076mm(-200目)(图1)。通常按点、线顺序号加工。为了防止沾污,一批样应将非矿化样品与矿化样品分开加工,先加工非矿化样品,后加工矿化样品。不同类型样品加工完毕应仔细清理。用于岩石粗、中碎加工的颚式破碎机,最好选用由非金属材料作颚板内衬的破碎机,以防粗碎时污染样品。若配备实有困难,也可使用低碳钢颚式破碎机,但必须在岩样加工前进行沾污度试验,确定粗碎加工方案。
6.1.2.2分析元素及技术要求(质量评述):普查岩石地球化学样品中分析元素的选定,以测区内拟找的矿种和潜在的矿化类型及其异常的元素组合为依据,因而不同测区工作中所选取分析的元素是不相同的。一般一个测区需选取10余种元素,有关分析技术要求参考DZ/T0011一91。但用于质量监控的一级标准物质必须采用岩石标样(GSR1~6)。6.1.2.3数据处理:
2.空白单元补值。以空白单元中心点为圆心,以线距为半径,域内各样点观测值的平均含量为其补值。对于边角空白,则采用近邻外推补值。b.特异值。系指测点元素含量的特高或特低值,在某些数据处理中通常是以测区均值加(特高值)、减(特低值)三倍离差所得值来代替。6.1.2.4分析数据的整理:岩石样品中各元素的分析数据,应分别统计全区内主要地质、构造、岩浆岩等单元中的地球化学参数,即平均值X、标准离差(So)、变化系数(CV)以及各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值。
6.1.2.5背景(平均)值与异常下限的确定:一般用泛克立格法,也可用7.3.2中的方法。6.1.2.6图件的编制:普查岩石地球化学勘查的图件,按其性质和用途可分为三类,即实际材料图、地球化学(异常)图和解释推断图。它们是各类地球化学勘查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具体内容参见DZT0075—93。
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技术规程(DZT0248—2006)岩块直径2-3cm,
重200—300克
用无污染粗中
破碎机磨至粒
6.2剖面岩石地球化学测量
低碳钢鄂式破碎机碎至
粒径0.3~0.5cm
刚玉瓷(或低碳钢)瓷鄂式破
碎机碎至粒径小于0.2cm
对角折叠
50℃拱干
高铝瓷球
磨罐磨至-200目
装袋送室验室
分析测试
岩石样品加工流程
装聚乙稀瓶
留作副样
主要用于化探异常的找矿远景评价,追索异常源:也可用于基础地质研究以解决相关的地质问题。6.2.1采样布局
剖面方向通常垂直地层、构造线或异常体,视范围大、小布置不同密度的剖面。6.2.2采样方法与技术
6.2.2.1重视样品的代表性。在每个采样点周围一定范围内,选取5~8处同一岩性的新鲜岩块组成一个样品,样重为200~300克。按照面积岩石测量对记录的要求进行描述,并将取样点位和编号标注在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图上。
6.2.2.2当以研究背景为目的时,要避免在接触带、蚀变带和有矿化迹象的部位取样,尽量排除矿化的干扰:若以异常检查为目的的岩石取样,要根据找矿地区的特征,布置取样剖面,重视与矿化有关物质的收集,以揭示异常的特征及与矿化的关系。6.2.3样品加工
同6.1.2.1所述。
6.2.4分析方法与技术要求
有关岩石剖面样品中多元素分析方法的检出限,暂不作具体规定。但要求采用分析方法的检出限必须满足分析数据报出率在80%以上的要求。有关岩石样的测试项目和技术要求、质量监控等,可以参照本规程面积岩石测量中的有关规定提出设计。6.2.5分析数据的整理
同6.1.2.4。
6.2.6图件编制
地质调查标准汇编地球化学勘查分册有关部面岩石地球化学测量的图件,按其特性可分为直方图、地球化学剖面图、地球化学剖面平面图等,其用途、内容和编制方法,参照DZ/T0075一93。7详查岩石地球化学测量
7.1面积岩石测量
在普查测量所圈定的远景区段或已知矿田外围地段,按一定采样布局开展面积性岩石测量,详细查明矿化的空间分布位置、矿化元素的组合与水平分带、侵蚀截面水平,预测矿产资源量等。因此,要根据测区地表岩石出露状况,结合地质特征,在已知矿(矿化)带进行面积岩石地球化学测量。7.1.1测区范围的选择
测区的范围应据任务要求及工区的具体条件合理地确定。一般应将被探测的地段或异常置于测区的中央,并将邻近的已知矿体分布地段和外围部分有远景的地区包括在内,以保证探测结果轮廓完整,周围要有一定面积的正常场,以利于异常的解释推断和评价。7.1.2野外采样
采样密度和工作比例尺的选择,要考虑所找矿种及测区潜在的矿化特点。7.1.2.1采样布局:
应据探查对象特点选择方网或矩形网。可以采用面法或以目标追踪法进行采样。也可以采用按一定面积划分采样单元,即采用单元网格采样。等轴状或透镜状矿体与异常,通常采用方格网:带状或长条形矿体或异常一般使用矩形网格(表1)。在地形切割剧烈的山区,可以沿山脊及山脚以及易通行道路布置取样,尽量使样品在区内分布均匀。每一矿化体或异常上不少于2条测线,每条测线上不少于2~3个样点。
7.1.2.2采样方法:要求采集组合样,可沿测线组合或按网格组合。通常采用格子或分域采样,每个采样网格内均匀地布采58个子样组合为一个样品:沿线采样则由3~5点,岩石碎片5~8块组成组合样。通常每一种岩石应分别取样,不可几种岩性混采。组合范围在5~10m2或1/10点距的范围内。当矿化极不均匀,或遇到构造带、矿化带、蚀变带等有利地段时,应适当加密采样。7.1.2.3样品性质与重量:根据任务需要,应对样品物质有所选择。通常可作为样品的物质有新鲜基岩、矿石、矿化蚀变岩石、裂隙细脉、风化基岩、脉岩、岩屑、母质层、断层泥、铁帽、特征矿物等,样品的重量一般取200~300克。7.1.2.4采样定位:通常使用仪器敷设测网或采用航片定点,定点误差在相应比例尺图上不大于2mm。7.1.2.5采样编录:应由地质、化探人员或具一定地质、化探专业知识的人员承担。要求图件标记清晰,须绘制采样点线分布图。内容描述突出重点,简明要。要求记录样品编号、袋号、样品类型、岩性特征和风化程度、蚀变类型和特征、矿化及控矿构造特征等。有可能时对典型控矿构造等作地质素描,拍照。
7.1.2.6背景样品的采样:为获得测区内不同时代地层或岩浆岩的地球化学背景值,可在测区内或在邻区和测区外围相同地层和岩浆岩体中进行采样,每一统计单元样品数最低为30件。7.1.3样品加工与分析
7.1.3.1样品加工:同6.1.2.1。7.1.3.2分析元素及技术要求(质量评述):同6.1.2.2。7.2部面岩石测量
剖面岩石测量目的是追踪异常源,布置工程,进行深部远景评价。可在地表、探槽、坑道、钻孔中进行。
\系指对区域测量和普查中所获得的有意义的局部异常,以岩石为采样介质开展大比例尺地球化学测量,目的是查明异常的细节,为进一步找矿提供依据。7.2.1采样方法
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技术规程(DZ/T0248—2006)7.2.1.1地表面岩石测量。通常是按已确定的剖面位置,据不同目的和地质特点,沿剖面线采集组合样。
7.2.1.2坑道、探槽剖面岩石测量。通常是沿探槽的一壁或底板,坑道的一壁或项板采集组合样。7.2.1.3钻孔岩石测量
a.钻孔岩心取样是沿钻孔岩心,自上至下在一定点距内作连续栋块或问断抹块。必要时取地质副样。取样密度按矿化类型确定,而分样间距是以岩心提升回次结合孔深和地质特征划分岩性段来确定的。通常对脉型矿或断裂构造带型矿化,含矿层可以3~5米,甚至1~2米间距取样。对无矿化、厚度大的岩层,岩性变化不大时,点距可以放稀到5~10米。在确定的间距内均匀地敲下5一7小块,直径小于20mm左右的碎块组成样品。一般样重为200~300克。对均匀性差的矿化,样量可适当加大。对不同岩、矿心要分别取样,近矿部位要加大取样密度。取样中应严格防止引入沾污物,如泥浆、油漆以及岩心表面的污染物等。
b.采样编录要求仔细观察所采岩心地质特点,注意收集与异常发育有关的物质,要及时将取样位置标绘在钻孔剖面(或柱状图)上。主要内容:(1)孔号、点线(工程)号、样品号及取样位置、孔深、问距等。(2)地质描述包括岩、矿石名称,结构构造,矿化和蚀变特点、构造破碎、裂隙发育程度、矿石矿物、次生变化等。每一岩样的记录应注意突出重点。7.2.2样品加工与分析
有关岩矿石样品的加工与分析要求,同6.1.2.1和6.1.2.2,7.3资料的整理
7.3.1分析数据质量的评定
7.3.1.1灵敏度。以报出率(P)来衡量,要求报出率不低于90%。7.3.1.2精密度。用相对标准偏差(RSD)来衡量。总体要求RSD≤40%~25%。7.3.1.3准确度。以相对偏差(RE)来衡量。要求RE优于土50%|~士35%1。7.3.2背景(平均)值与异常下限7.3.2.1图解法。包括散点图法、剖面法、直方图图解法、累积频率曲线图解法、四分数法、拐点法、概率格纸法等。以直方图图解法较为方便,但所得值偏低。7.3.2.2统计计算法(附录D)。所列各方法均有各自的应用条件,要根据地区条件和数值特征来选择。多数要求有背景区的数据但通常只有异常区的数据。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筛选和作适当剔除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无论用何种方法确定的背景值和异常下限,在圈定异常时仅能作为参考值。通常计算方法所获得的值比实际偏高,而图解法偏低。对该值的确定是否正确可靠,还应根据它是否能客观地反映测区的矿产和矿化分布特征来作适当的修正。7.3.3指示元素及其分带性
7.3.3.1指示元素的选择:与矿有关的多组分的异常元素及其分带性,在追踪评价异常和寻找盲矿、判断异常与矿的空问关系、区分矿与非矿异常、判断矿体的剥蚀程度、研究矿床的成因等方面都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并已建立了一批矿床的分带序列(附录E)。各类矿床成矿地质条件不同,必须因地制宜选择有效的指示元素。选择指示元紫一般的原则是:a.要求元素所形成的异常清晰、且易于分辨,具有较高的衬度和较大的分布范围;b.指示元素的异常与矿体的分布具有空问关系和成因联系,元素所形成的异常具有明显浓度、梯度的变化规律:
c.所选择的指示元素应已有快速、简便、且灵敏度合乎要求的分析方法。7.3.3.2元素分带性的确定:
在勘探剖面钻孔岩心取样分析基础上,研究部面上指示元素在矿体不同部位分布特点,包括元素浓度的相对分布重心,距矿体的分布距离等,以统计对比的方法来总结、归纳出矿体前缘、近矿和尾152
地质调查标准汇编地球化学勘查分册部元素的组合,确定矿床指示元素的分带关系。也可采用附录F的方法。7.3.4图件的编制
详查岩石测量的图件与普查岩石测量的图件大体相同,所不同的是各类图件的重点不尽一致。大体上也分为实际材料图、地球化学(异常)图和解释推断图三类。7.3.4.1实际材料图(原始数据图)在相同比例尺的图上,可附上简化了的地质、工程和地物标志等作底图,将采样的线、点位置和编号,以及分析元素的含量,按一定规律标记在图上。做到简单、明确,重点突出。
7.3.4.2成果图。按其内容和形式,大致可分为异常平面图、异常剖面图、异常剖析图、综合异常图和异常模式图,以及综合归纳出的矿床(矿田)地质一地球化学模式图等。要求正确、清晰地反映原生地球化学异常的特征。有关图件的具体要求,参见DZ/T0075一93。异常的解释推断与评价
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及其异常的解释推断与评价要通过地球化学数据、图表,结合其它地质学科的成果和已知矿床找矿模式、模型系统,识别各类地球化学异常与勘查对象,即通过对异常的对比分析和模式、模型的辨认,综合地质、物探、化探资料,研究总结出异常的空问分布规律,解释引起异常的原因,筛选矿致异常,并对异常作出找矿远景预测和评价,以及解决其他地质问题。8.1主要目的
8.1.1区域岩石地球化学异常解释与评价,重点是研究区域异常的空间分布规律,探讨异常与区域地层、岩浆岩、矿化蚀变带、地质构造及矿产之间的关系,应用各种找矿模型和地球化学参数发现找矿线索、圈定找矿远景区,进行资源量预测和解决其他地质问题。8.1.2普查和详查地球化学勘查是要查明异常源,辨别真假异常,分辨矿与非矿异常,推断矿化类型,判别矿化(体)剥蚀程度,推测地下矿体的位置,指导工程验证、追踪工业矿体。8.2异常评价的依据
对于岩石地球化学异常的评价,要正确地运用模式一模型系统。异常评价时要利用有关控矿的地质特征,化探本身评价指标,包括异常的结构(异常形态、浓度级次,元素组合、元素分带):异常的规模(异常的面积、强度)以及异常范围内的地球化学参数(各地质体元素含量、平均值、离差、变化系数、元素对或元素组比值、相关性)和地球化学环境指标及区域地球化学分散富集规律等。8.2.1异常元素和元素组合特征及其含量通过异常元素组合判断矿种与矿化类型。要注意不同矿化类型、不同成矿阶段、不同剥蚀程度具有不同的特征元素组合:即使同一矿化类型元素组合也有差异。8.2.2异常元素的分带
要利用元素的组份分带和浓度分带,辨认工业矿床与分散矿化。工业矿体引起的异常往往有明显的浓集中心和浓度梯度变化。利用元素的垂直或轴向分带判断矿液的运移方向,推断矿床的剥蚀程度。利用水平分带判断矿化的中心部位。8.2.3异带的规模与形态
要利用异常规模判断矿化规模和矿量丰富程度。但对弱异常进行评价时,要注意因矿体埋深、接盖厚度及地表氧化淋失等因素对异常规模的影响。利用异常形态揭示矿化成因类型,预测矿体形态。8.2.4元素对比值与元素组比值
利用元素比值判别矿化类型、分布特征和评价矿床剥蚀程度时,要注意元素对和元素组的选择,一定要结合区内矿化地质特征和地球化学异常模式的研究成果。通常是选择前缘(矿上)元素作分子,尾部(矿下)元素作分母,
8.2.5电算方法与技术的应用
要充分运用电算方法与技术,提高多元统计和制图的效率,从地球化学数据中提取更多找矿信息,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技术规程(DZ/T0248—2006)8.3地球化学异常评价优选程序
异常评价优选要遵循合理的工作程序(图2)。地球化学异常图
异常解释与筛选
找矿特征不显著的
地球化学异常
分类评序、初步筛选
选中的异常
落选的异常
异常检查
再次评序、筛选
落选的异常
■无工业价值
8.4异常评价方法
选中的异常
异常检查
工程验证
综合评价
工业矿
异常评序优选方框图
特征显著的异常
地球化学异常评价可采用模式辨认或模型类比、排序、主成份分析、层次分析以及RASMA分析等方法,要因地制宜,据条件、目的来拟定方案选择方法。8.4.1“模式”与“模型”的辨认利用模式和模型评价异常时,应包括异常而积大小,成矿与伴生元素含量值高低、各成晕元素异常的空间分布、分带性、浓集中心和梯度变化、控制因素、赋存部位及异常含矿性的评价指标等。此外,模式辨认还应重视地质特征和成矿地质、地球化学环境的分析。8.4.2异常筛选
可依据异常面积、异常强度、面金属量或线金属量、异常规模及元素组合特征、分带性、地球化学省套合的靶区及有利的地质环境、物探异常等,用传统经验方法或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异常进行筛选。
8.4.3异常检查
地质调查标准汇编地球化学勘查分册验证异常是否存在,进一步了解异常区的地质一地球化学异常特征,追踪异常源,估价异常的找矿远景,提出对异常地段进一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8.4.3.1踏勘检查:对于基岩出露地区的异常,通过横穿地质体进行野外现场踏勘,观察异常地区岩性、构造、蚀变、矿化等地质特征,初步查明引起异常的原因,推断可能的异常源。当地表矿化标志不明显时,则要重复加密取样,配合现场分析等方法追索,为确定异常验证方案提供依据。8.4.3.2异常进一步评价:经现场踏勘认为有进一步追踪评价意义的异常,要布置详细的地球化学测量,查明异常的元素组合与结构特征,提供深入解释推断的地球化学依据。有条件时,按需要布置一定量的物探工作,了解深部矿化情况。8.4.3.3工程揭露:经揭露查证后的异常,要根据所获的地质、物探、化探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对异常进行再解释,进一步深化对验证异常的解释推断和评价。9成果报告
各类地球化学测量工作,都要编写成果报告,以文字、图表等形式反映其最终成果。9.1报告的具体内容
9.1.1概况
包括工作任务来源、目的、任务与完成工作量,工作起止时间,工区交通、自然地理概况,前人的工作概述及取得的主要成果等。9.1.2工区区域地质、区域地球化学特征全面地论述工作区区域地质和区域地球化学特征。9.1.3工作方法、技术与质量评述主要包括方法技术有效性试验结果、采样布局、采样密度、方法与技术的特点,样品加工方案和分析方法选择,分析指标的确定(含试验工作的结果),工作质量的监控、质量评述和数据的处理、成图等,要紧扣设计书的要求。
9.1.4地球化学异常特征wwW.bzxz.Net
包括测区岩石地球化学异常(地表、坑道、钻孔等不同介质和部位)特征,已知矿床原生异常特征,建立不同级次的地球化学异常模式等。9.1.5成果解释推断
包括异常解释方法、结果和对解释成果可靠性的评价。9.1.6结论与建议
总结工作中取得的地球化学认识,重要的找矿信息,方法技术成果等,并提出进一步工作建议。9.2报告编写的要求
要做到层次分明、文图表一致、内容简明拢要、附图齐全。应以异常特征、解释推断、异常查证等为重点。力求做到立论有据、重点突出。所用名词、术语、代号、格式等要以国家与行业标准为据。原子
·系华北地台。
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技术规程(DZT0248—2006)附录A
(提示的附录)
地壳元素丰度值表(WB/10)
克拉克和华盛顿
(ClarkeF.W.and
WashingtonH.s.)
(1924)
495200
257500
nx10-1
nx10-5
nx10-s
n×10-5
nx10-5
戈尔德施密特
(Goldschmidt
(1937)
466000
277200
维诺格拉多夫
(BHHorpanoB
(1962)
470000
295000
(Taylor
(1964)
281500
魏德波尔
(Wedepohl
(1995)
288000
鄂明才
迟清华
(1997)
475000
281000
续附录A
*系华北地台。
克拉克和华盛顿
(Clarke F.W.and
Washington H.s.)
(1924)
nx10-5
0×102
nx10~5
0×10-1
nx10-3
0×10-1
0×10-3
nx10-+
nx10-3
nx10-3
0×10-1
nx10-4
n×10-2
nx10~6
地质调查标准汇编地球化学勘查分册戈尔德施密特
(Goldschmidt
(1937)
(0.0018)?
维诺格拉多夫
(BHHOrpaAOB
1962)
7×104
(Taylor
(1964)
魏德波尔
(Wedepohl
(1995)
琊明才
迟清华
(1997)
花岗岩
(880)
闪长岩
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技术规程(DZ/T0248—2006)附录B
(提示的附录)
中国主要岩类化学成分平均含量岩
(58)
“系中国东部沉积岩化学成分平均含量浆
(32)29
二长岩
正长岩
辉长岩
橄榄岩
(23)
(2100)
碎屑岩
(425)
泥质岩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DZ地质矿产行业标准标准计划
- DZ/T0184.11-1997 210Pb 地质年龄测定
- DZ/T0184.21-1997 天然水中氧同位素的二氧化碳 —— 水平衡法测定
- DZ/T0184.13-1997 硅酸盐及氧化物矿物中氧同位素组成的五氟化溴法测定
- DZ/T0184.14-1997 硫化物中硫同位素组成的测定
- DZ/T0196.5-1997 测井仪通用技术条件传导类电法测井仪
- DZ/T0184.12-1997 岩石、矿物中微量铅的同位素组成的测定
- DZ/T0196.6-1997 测井仪通用技术条件感应类电法测井仪
- DZ/T0184.22-1997 硅同位素组成的测定
- DZ/T0275.2-2015 岩矿鉴定技术规范 第2部分 岩石薄片制样
- DZ/T0275.5-2015 岩矿鉴定技术规范 第5部分矿石光片鉴定
- DZ/T0064.22-1993 地下水质检验方法 感耦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铜、铅、锌、镉、锰、铬、镍、钴、钒、锡、铍及钛
- DZ/T0275.2-2015 岩矿鉴定技术规范 第2部分 岩石薄片制样
- DZ/T0253.4-2014 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动植物样品分析方法 第4部分:氟量的测定扩散-分光光度法
- DZ/T0275.1-2015 岩矿鉴定技术规范 第1部分总则及一般规定
- DZ/T0275.3-2015 岩矿鉴定技术规范 第3部分 矿石光片制样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