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标准下载网!

【YD通讯标准】 LTE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接入网总体技术要求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10-15 19:22:23
  • YD/T2570-2013
  • 现行

基本信息

  • 标准号:

    YD/T 2570-2013

  • 标准名称:

    LTE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接入网总体技术要求

  • 标准类别:

    通信行业标准(YD)

  • 标准状态:

    现行
  •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
  • 下载格式:

    .zip .pdf
  • 下载大小:

    6.24 MB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其他信息

标准简介标准简介/下载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YD/T 2570-2013.LTE digital cellular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general requirement.
1范围
YD/T 2570规定了UTRAN长期演进(LTE)的总体技术要求和功能要求。
YD/T 2570适用于LTEeNode B设备。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YD/T 2566-2013 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S1接口技术要求(第一阶段) (所有部分)
YD/T 2568-2013 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X2接口技术要求(第一阶段) (所有部分)
3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MBR                     Aggregate Maximum Bit Rate                     总计最大容量
ANR                      Automatic Neighbour Relation                     自动领区关系
BSR                         Buffer Status Reports                                   缓冲状态报告
4 E-UTRAN架构
4.1概述
LtE采用了与3G不同的空中接口技术,采用基于OFDM技术的空中接口设计。在系统中采用了基于分组交换的设计思想,即使用共享信道,物理层不再提供专用信道。系统支持FDD或TDD双工方式。同时,对传统3G的网络架构进行了优化,采用扁平化的网络结构,接入网仅包含eNode B,不再有RNC。
E-UTRAN网络架构如图1所示。

标准内容标准内容

部分标准内容:

ICS33.060.99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2570-2013
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无线接入网总体技术要求
LTE digital cellular mobilecommunication networkgeneral requirement
2013-07-22发布
2013-07-22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za
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缩略语
E-UTRAN架构+
功能描述
4.3B-UTRAN标识
4.4传输地址
4.5eNB中与UE关联的类型
5E-UTRAN的物理层
下行传输方案
5.2上行传输方案·
5.3传输信道·
5.4B-UTRA物理层模型
6层2·
MAC子层·
6.2PDCP子层
业务和功能
7.2RRC协议和状态转移
7.3NAS消息的传送
7.4系统消息·
移动性管理
UE的测量-
E-UTRAN内移动性
系统间移动性·
E-UTRAN和非3GPP无线技术之间的移动性.8.4
区域限制
8.6GSG和Hybrid小区移动性
调度和速率控制
9.1基本的调度器操作
YD/T2570-2013
YD/T2570-2013
9.2支持调度操作的测量
9.3GBR和UE-AMBR的速率控
9.4CQI报告
显性拥塞指示
非连续接收(DRX)
11.1承载业务架构
11.2QoS参数
11.3混合小区的QoS支持
12无线资源管理功能..
12.1概述
12.2无线承载控制(RBC)
12.3无线接入控制(RAC)
12.4连接移动性控制(CMC)
动态资源分配(DRA)和包调度(PS)12.6小区间扰协调(ICIC)
负载均衡(LB)
系统间无线资源管理
系统/载频优先级中的用户签约信息标识(SPID)12.9
网络拥塞控制
13自组织网络(SON)
13.1基本概念
13.2支持SON的UE能力
自配置
自优化:
14S1和X2接口
S1用户面
SI控制面
14.3X2用户面…
14.4X2控制面
15.1MBMS定义
15.2MBMS概述
MBMS/Unicast混合小区
15.4多小区MBMS传输
业务连续性
15.6网络对复用的支持..
15.7过程…
15.8M1接口
15.9M2接口
参考文献
oeeoEeeeoeostmttts1
rKacadiaiKAca
YD/T2570-2013
本标准按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YD/T2570-2013
本标准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通信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南京爱立信熊猫通信有限公司、诺基亚西门子通信(上海)有限公司、新邮通信设备有限公司、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中国普天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诺基亚通信有限公司、重庆重邮信科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展讯高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菲、刘晓峰、龙紫薇、周彦、顾曼霞、李福昌、谢伟良、陈晓冬、韩冬、朱作熊、王可、胡海静、马志锋、刘红军、高兴航,王梅、贺、、常、疆、张增洁、李蓄、赵训威、常永宏、付晓、余勇、陈迎、郝丹丹、段红光、师延山、李、芳。IV
1范围
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无线接入网总体技术要求
本标准规定了UTRAN长期演进(LTE)的总体技术要求和功能要求。本标准适用于LTEeNodeB设备。
2规范性引用文件
YD/T2570-2013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YD/T2566-2013LTE数字峰窝移动通信网S1接口技术要求(第一阶段)(所有部分)YD/T2568-2013LTE数字峰窝移动通信网X2接口技术要求(第一阶段)(所有部分)3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C-plane
C-RNTI
AggregateMaximumBitRate
Automatic NeighbourRelation
Buffer Status Reports
Carrier-to-InterferencePowerRatioConstantAmplitudeZeroAuto-CorrelationConnectionMobilityControl
CyclicPrefix
ControlPlane
CellRNTI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Cyelic Redundancy Check
Closed Subscriber Group
Dedicated Control Channel
Downlink
DFTSpreadOFDM
Data Radio Bearer
Discontinuous Reception
Dedicated Traffic Channel
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
Downlink Pilot Time Slot
E-UTRANCell Global IdentifierEPSConnection Management
总计最大容量
自动领区关系
缓冲状态报告
载干功率比
恒包络零自相关序列
连接移动性控制
循环前缀
控制平面
小区RNTI
信道质量指示
循环允余校验
闭环用户组
专用控制信道
基于DFT的OFDM
无线数据承载
不连续接收
专用业务信道
不连续传输
下行导频时隙
E-UTRAN小区全球标识
EPS连接管理
rKacadiaiKAca-
YD/T2570-2013
E-UTRA
E-UTRAN
EPS Mobility Management
E-UTRANNodeB
Evolved Packet Core
Evolved Packet System
E-UTRANRadio.Access Bearer
Earthquake and Tsunami Warning SystemEvolvedUTRA
Evolved UTRAN
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
Guaranteed Bit Rate
Guard Period
HybridARQ
Handover
High Rate Packet Data
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Inter-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InternetProtocol
Load Balancing
LowChipRate
Long Term Evolution
Medium Access Control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Maximum Bit Rate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SingleFrequency Network
Multicast Control Channel
Multi-cell/multicast Coordination EntityMulticast Channel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Master Information Block
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
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
MBMS Traffic Channel
MCH Subframe Allocation PatternNegative Acknowledgement
Non-Access Stratum
NAS Node Selection Function
Neighbour cell Relation
EPS移动性管理
E-UTRAN基站
包核心网演进
包系统演进
E-UTRAN无线接入承载
地震及海啸预警系统
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
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络
频分复用
比特速率保障
保护间隔
混合重传
高速包交换
高速下行包接入
小区间干扰协调
互联网协议
负载均衡
低码片速率
长期演进
媒体介入控制
多媒体广播组播业务
最大比特速率
多媒体广播组播业务单频网络
多播控制信道
多小区/多播协调实体
多播信道
调制编码方案
主信息块
多入多出
移动管理实体
MBMS业务信道
MCH子分配方式
非正确接收
非接入层
NSA节点选择函数
邻小区关系
YD/T2570-2013
P-RNTI
PCFICH
RA-RNTI
Neighbour Relation Table
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Orthogonal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PDNGateway
PagingRNTI
PowerAmplifier
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
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
Prioritised Bit Rate
Paging Control Channel
Physical ControlFormat Indicator CHannelPaging Channel
Physical Cell Identifier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acket Data ConvergenceProtocolProtocol Data Unit
Physical Hybrid ARQ Indicator CHannelPhysical layer
Public Land MobileNetwork
Physical Multicast CHannel
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Physical Resource Block
Packet Scheduling
PhysicalUplinkControlCHannelPhysical Uplinke Shared CHannel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QoS Class Identifier
Quality of Service
Random Access RNTI
Radio Admission Control
Random Access Channel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RadioBearer
Radio Bearer Control
Radio Bearer Group
Radio Frequency
RANInformationManagement
邻小区关系列表
正交频分复用
正交频分多址
PDN网关
寻呼RNTI
功率放大器
峰均比
物理广播信道
优先比特速率
寻呼控制信道
YD/T2570-2013
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
寻呼信道
物理小区标识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
物理下行共享信道
分组数据汇聚层数据
协议数据单元
物理混合重传指示信道
物理层
公共陆地移动通信网
物理多播信道
物理随机接入信道
物理资源块
包调度
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物理上行共享信道
正交调幅
QoS组标识
服务质量
随机接入RNTI
无线接入控制
随机接入信道
无线接入技术
无线承载
无线承载控制
无线承载组
无线频率
RAN信息管理
iiKacadiaiKAca
YD/T2570-2013
S1-MMB
SI-RNTI
SC-FDMA
Radio Link Control
RadioNetwork Controller
Radio Network Layer
RadioNetworkTemporaryIdentifierRobustHeaderCompressio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
Resource Unit
Serving Gateway
S1 for the control plane
SystemInformation
System Information Block
System Information RNTI
S1 for the user plane
System Architecture EvolutionService Access Point
无线链路控制
无线网络控制
无线网络层
无线网络暂时标识
鲁棒头压缩
无线资源控制
无线资源管理
资源单元
服务网关
控制面S1
系统标识
系统信息块
RNTI系统信息
用户面S1
系统架构演进
服务接入点
Single Carrier-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单载波频分多址
Synchronization Channel
Service Data Flow
SpatialDivision Multiple AccessService Data Unit
SecurityGateway
System Frame Number
SubscriberProfileID forRAT/FrequencyPriorityScheduling Request
Signalling Radio Bearer
Scheduling Unit
Tracking Area
TransportBlock
Transmission Control PratocolTime Division Duplex
Traffic FlowTemplate
Transparent Mode
Transport Network Layer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UserEquipment
Uplink
Un-acknowledige Mode
同步信道
服务数据流
空分多址
服务数据单元
安全网关
系统顿数
服务配置文件标识符
调度请求
信号无线承载
调度单元
跟踪区域
发送块
发送控制协议
时分复用
业务流模板
发送模式
传输网络层
发送时间间隔
用户设备
非确认模式
U-plane
Userplane
UniversalTerrestrial RadioAccessUniversalTerrestrialRadioAccessNetworkUplinkPilotTimeSlot
Virtual ResourceBlock
X2-Control piane
X2-User plane
4E-UTRAN架构
用户面
通用陆地无线接入www.bzxz.net
YD/T2570-2013
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
上行导频时隙
虚拟资源块
X2控制面
X2用户面
4.1概述
LTE采用了与3G不同的空中接口技术,采用基于OFDM技术的空中接口设计。在系统中采用了基于分组交换的设计思想,即使用共享信道,物理层不再提供专用信道。系统支持FDD或TDD双工方式。同时,对传统3G的网络架构进行了优化,采用扁平化的网络结构,接入网仅包含eNodeB,不再有RNC。E-UTRAN网络架构如图1所示。
MME/S-GW
MME/S-GW
E-UTRAN
图1LTE系统网络架构
eNodeB与EPC通过S1接口连接:eNodeB之间通过X2接口连接:eNodeB与UE通过Uu接口连接。和UMTS相比,由于NodeB和RNC融合为网元eNodeB,所以TD-LTE少了Iub接口。X2接口类似于Iur接口,S1接口类似于Iu接口,但有较大简化。eNB的功能包括:RRM功能;IP头压缩及用户数据流加密:UE附着时的MME选择;寻呼信息的调度传输:广播信息的调度传输;以及设置和提供eNB的测量等。MME的功能包括:寻呼消息发送:安全控制:Idle态的移动性管理:SAE承载管理;以及NAS信令的加密及完整性保护等。
S-GW的功能包括:数据的路由和传输,以及用户面数据的加密。4.2功能描述
E-UTRAN的总体架构如图2所示。iKacadiaiKAca
YD/T2570-2013
EUERAN
E-UTRAN架构可以进一步描述如下:EPC
图2总体架构
E-UTRAN包括通过S1连接到EPC的一组eNBseNB
一个eNB可以支持FDD模式,TDD模式或者双模式操作:一eNBs可以通过x2相互连接:
一S1和X2是逻辑接口:
一E-UTRAN分层为无线网络层(RNL)和传输网络层(TNL):一E-UTRAN架构,如E-UTRAN逻辑节点以及之间的接口,定义为无线网络层的一部分:一对每个E-UTRAN接口(S1,X2),定义了相关的传输网络层协议和功能,传输网络层为用户面传输,信令传输提供服务:
一在S1-Flex配置中,每个eNB在一个池区域内和所有的EPC节点连接:如果必须支持E-UTRAN接口中的传输网络层的控制面和用户面数据的安全保护,应使用NDS/IP:
eMBMS架构参见3GPPTS36.440。
4.3E-UTRAN标识
4.3.1处理应用协议标识的原则
当eNB或者MME产生一个新的UE相关逻辑连接时,需要分配应用协议标识(APID)。APID会唯一的识别一个节点(eNB或者MME)内S1接口或者X2接口和UE相关的逻辑连接。在从发送节点收到带有新的APID的信息时,接收节点会在逻辑连接期间存储发送节点的APID。在第一次返回到发送节点的信息中,接收节点会分配要使用的APID来标识和UE相关的逻辑连接,并且如之前从接收节点接收信道APID一样,包含此逻辑连接。在所有接下来的来自和发送到接收节点的信息中,应同时包含发送和接收节点的APIDs。
在S1接口或者X2接口中的APIDs定义如下:eNBUES1APID:应分配eNBUESIAPID来唯一的标识一个eNB内的S1接口上的UE。当MME接收到eNB的UESIAPID时,在和UE相关的逻辑S1连接期间,应存储该eNBUES1APID。一旦MME已知后,此IE包含在所有UE相关的SI-AP信令中,eNBUESIAPID将在eNB逻辑节点中唯一确定。
MMEUESIAPID:应分配MMEUE S1APID来唯一的标识MME内的S1接口上的UE。当eNB接收到MIMEUESIAPID时,将在UE相关的逻辑SI连接期间,存储该MMEUESIAPID,一旦eNB已知后,该IE包含在所有的和S1-AP信令相关的UE中,MMEUESIAPID将在由GUMMEI识别的6
YD/T2570-2013
YD/T2570-2013
MME逻辑节点中唯一确定。
OIdeNBUEX2APID:应分配原有eNBUEX2APID来唯一标识在一个源eNB内的X2接口上的UE。当目的eNB接收到源eNBUEX2APD时,将在UE相关的逻辑X2连接期间,存储该OIdeNBUEX2APID,一且目的eNB已知后,该IE就包含在所有和该UE相关的X2-AP信令中。NeWeNBUEX2APID:应分配新的eNBUEX2APID来唯一确定目的eNB上的X2接口上的UE。当源eNB接收到新的eNBUEX2APID时,应在和逻辑X2连接相关的UE持续时间内,存储该NeweNBUEX2APID。一且源eNB已知后,该IEB就包含在所有与该UE相关的X2-AP信令中。4.3.2PLMN标识
PLMN标识号唯一识别公共地面移动网络。4.3.3全球唯一MME标识
全球唯一MME识别包括PLMN标识,MME组标识和MME编码。NAS节点选择函数使用MME编码来选择MME。
4.3.4eNB标识
eNB标识用来唯一确定B-UTRAN节点的eNB。4.3.5小区标识
小区标识用来唯一识别E-UTRAN中的小区。4.3.6跟踪小区标识
用来识别跟踪区域的标识。
4.3.7EPS承载标识
EPS承载标识唯一的识别通过E-UTRAN的一个UE接入的EPS承载。4.3.8UE标识
4.3.8.1RNTI
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用来作为E-UTRAN中的UE临时标识,并且在UE和E-UTRAN间的信令信息中。存在两种类型的RNTI:
a)C-RNTI类型。
在小区级标识RRC连接时,C-RNTI提供唯一的UE识。b)RA-RNTI类型。
在一些瞬时状态时,使用RA-RNTI来临时识别带有随机数值的UE,从而达到解决冲突的目的。4.3.8.2S-临时移动用户标识(S-TMSI)S-TMSI是临时UE标识,支持用户识别保密性,MME分配S-TMSI。4.4传输地址
传输地址参数在无线网络应用信令流程中传输,引起传输负载连接的建立。传输地址参数不应在无线网络应用协议中解释,而是在传输层显示使用的地址格式。4.5eNB中与UE关联的类型
在eNB中需要的UE关联(UEassociations)有几种类型:“eNBUE上下文”用来存储激活状态下UE所有需要的信息,以及在UE和用来S1/X2-APUB相关信息的逻辑S1和X2连接间的关系。定义:eNBUE上下文:eNBUE上下文是eNB中与一个激活UE相关的一组信息。该组信息包含激活UE7
rKacadiaiKAca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YD通讯标准标准计划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 返回顶部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