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通信行业标准(YD) >>
- YD/T 3026-2016 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管理技术要求

【YD通讯标准】 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管理技术要求
- YD/T3026-2016
- 现行
标准号:
YD/T 3026-2016
标准名称:
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管理技术要求
标准类别:
通信行业标准(YD)
标准状态:
现行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zip .pdf下载大小:
14.16 MB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YD/T 3026-2016.Technical requirement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for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base stations.
1范围
YD/T 3026针对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制定管理办法和相应技术要求,以全过程规范和指导电信运营商的日常管理和辐射监测。本标准主要对电磁辐射管理制度、环境评估流程、电磁环境质量调查、基站选址与规划、现场监测抽取原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监测质量保证、公众参与和环境风险防范等方面给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和规范。
YD/T 3026适用于移动通信基站周围电磁场的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8702 电磁环境控制限值
HJ/T 10.2-1996 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
HJ/T 10.3-1996 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
环发[2007]114号 关于印发《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试行)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电场场强 (E) Electric Field Strength (E)
某个点的矢量场强,指放入电场中某点的试验电荷所受的电场力F跟它的电荷量q的比值。

部分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3026-2016
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管理技术要求Technical requirement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forelectromagneticradiationofbasestations2016-01-15发布
2016-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制度建设与组织保障·
基站环评的实施步骤与流程·
电磁环境现状调查与预测
基站站址的选择与科学规划
现场监测的抽取原则·
电磁辐射环境监测
监测质量保证
公众参与
环境风险防范要求
13其他环境保护措施
附录A(资料性附录)共建共享环评工作建议.附录B(资料性附录)纠纷及纠纷处理次
附录C(资料性附录)电磁辐射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附录D(资料性附录)共建共享基站电磁辐射监测·YD/T3026-2016
YD/T3026-2016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主要参考了GB8702《电磁辐射防护规定》、HJ/T10.2《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一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T10.3《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一一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环发[2007]114号《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试行)》等标准文件进行制定。附录A~附录D均为资料性附录。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检测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谈儒猛、李国庆、马文华、齐殿元、张兴海、罗森文、陈少川、王志岗、王文俭、牛年增、张炎、安少廣、周礴进、魏蔚、陈文、王丽丽。iiiKAoNiKAca
1范围
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管理技术要求YD/T3026-2016
本标准针对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制定管理办法和相应技术要求,以全过程规范和指导电信运营商的日常管理和辐射监测。本标准主要对电磁辐射管理制度、环境评估流程、电磁环境质量调查、基站选址与规划、现场监测抽取原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监测质量保证,公众参与和环境风险防范等方面给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和规范。本标准适用于移动通信基站周围电磁场的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8702
HJ/T10.2-1996
HJ/T10.3-1996
环发[2007]114号
3术语和定义
电磁环境控制限值
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关于印发《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试行)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电场场强(E)ElectricFieldStrength(E)某个点的失量场强,指放入电场中某点的试验电荷所受的电场力F跟它的电荷量9的比值。EE
电场强度的单位为伏特每米(V/m)。3.2
功率密度(S)PowerDensity(S)垂直于某表面的辐射入射功率与该表面的面积之比。功率密度的单位为瓦特每平方米(W/m2)注:平面波的功率密度(S)、电场强(E)和磁场强(H)通过自由空间的阻抗(n%=377Q)联系在一起,具体关系是:
其中,E和H的单位分别为V/m和A/m,S的单位是W/m2。虽然多数检测设备显示的是功率密度单位,但实际测量的量是E和H。
HiiKAoNi KAca
YD/T3026-2016
环境敏感点(区)EnvironmentallySensitivePoint(area)人口密集区、文教区、党政机关集中的办公地点、医院以及具有历史、科学、民族、文化意义的保护地。
环境保护目标EnvironmentalProtectionObjectives移动通信基站周围医院、幼儿园、学校、机关及居民住宅区活动的人群。4制度建设与组织保障
4.1建立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运营商应制定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管理和环境保护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文件,对基站规划、建设和运营中涉及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监督和管理。4.2配置电磁环境保护管理机构、人员和仪器设备为加强环境管理,运营商应成立基站工程电磁环境保护工作管理小组,负责组织开展各期移动通信基站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及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对移动通信基站工程的合理规划、建设及运行进行监督管理,尽量避免出现环境问题,并对各种环境问题进行协调、解决。各地市运营商应设置电磁辐射环境管理人员,聘请相关专业的专家进行电磁辐射基础知识培训和环境监测培训,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局第十八号令)和《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能开展电磁辐射环境管理工作。电磁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应配备满足标准要求的相关仪器和仪表。4.3环境管理人员的具体职责
a)从环境保护的角度,配合网络建设部门选址建站:b)实施电磁辐射环境监测计划:c)定期聘请有电磁辐射检测资质的单位进行现场测试:d)处理基站投诉问题,解除民事纠纷:e)发现电磁辐射环境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f)配合环境保护部门,宣传科学的电磁辐射知识,使公众全面、科学的认识电磁辐射。5基站环评的实施步骤与流程
根据国家环保部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要求,基站建设项目须履行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即编制《基站建设项目电磁辐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该报告书(表)分两个阶段编制,第一阶段编制《可行性阶段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应在基站建设项目立项前完成:第二阶段编制《实际运行阶段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应在基站竣工验收前完成,并按规定提交验收申请报告及两阶段环境影响报告书等资料后,对基站电磁辐射剂量进行测试验收,合格后,由环保部门颁发《电磁辐射环境验收合格证》。
根据该办法,目前基站的环评流程如图1所示。5.1可行性阶段的环评报批流程及说明在基站建设项自的可行性阶段,环评及报批流程如图1所示。2
TiikANniKAca
基站环评流程
运营商
建设项目启动
中请环评
选择具有资质的
环评单位,并书
南老轩环牌
配合提供柜关费
科、及现场勤香免费标准bzxz.net
段环培影投告
书(表)(市
批毯)
参与评审
中请设工验收
选择具有资质的
验收单位,并
配合现场监器
收到实
阶段环境影响托
告(报批
参与评审
式造售
环保行政主管部
核定评价定级
技术审查评估,
共提出篷改
批复、环保登记
登记备案,下
验收审连评估
复环保部
5.2验收阶段的环评报批流程及说明环评单位
接受委托,进入真
内部环评流程
参与评审后能改护
基站建设环评及报批的基本流程在基站建设项目的验收阶段,环评及报批流程如图2所示。验收监滤单位
接受委托,进入成
内部流程,
安与评审后修改托
YD/T3026-2016
iiKAoNiKAca
YD/T3026-2016
移动通信基站验收监测及报批流程及说明1.省公司提出具资质的环境
基站环评验收单位选定,
签订框架协议
基站环评验收委托
合同签定
环评验收报告书编制
环评验收报告内部评审
环评验收报告上报省环保
省环保厅审核,批复
验收监测单位意向,经省环保
部门同意认可,确定环评验收
单位并就验收操作方式与其签
订框架协议:
2.省公司与环评验收单位签
订委托合同:
3,环评验收单位开展环评验
收监测工作,完成环评验收报
告书初稿:
4.市公司和环评监测单位共
同对验收报告初稿进行内审:
5.省公司组织市公司将环评
验收报告书上报省环保厅,申
请环评验收:
6.省环保厅根据抽验的结果
对验收报告书进行批复,视情
况颁发电磁辐射验收合格证。
图2验收阶段的环评及报批流程
5.3运营期间的电磁辐射投诉纠纷处理随着通信基站的大规模建设以及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由基站电磁辐射引发的担忧、抱怨与投诉开始凸显。另外,随着共建共享规模的扩大,共建共享基站的天线数量大量增加,一个铁塔或天面共用多个移动通信系统,导致公众对电磁辐射的担忧和恐慌也大大增加。针对运营期间的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投诉问题,其纠纷处理可参考附录B。6电磁环境现状调查与预测
6.1电磁环境现状调查
电磁环境调查及测量应以天线为中心,半径50m的范围内进行,调查及测量点位布设在拟建天线天面、主瓣方向环境敏感点和地面特征点,每个基站布设测量点3~8个。现场调查及测试选取基站的原则:a)选取基站位于环境关注区:
b)选取基站覆盖到各个县区:
c)包含运营商重点使用的天线型号、杆塔结构:d)包含共站、独立站情况;
e)选取一定比例的改扩建基站:f)选取特殊基站调查测试,如公众怀疑有问题的基站:4
HiiKAoiKAca
g)抽测比例应不小于10%。
YD/T3026-2016
在所测量的基站站址及周围环境敏感点处,电磁辐射水平电场强度和功率密度均应小于目标管理值。6.2环境影响预测
在基站拟建之前,需采用理论计算方法对其建成运行后的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由于基站的使用频率处于微波频段,因此,其远场轴向功率密度(Pa)采用HJ/T10.2-1996规定的公式计算:
4×xp2(g)
(W/m2)
式中:P—天线辐射功率(W):G天线增益(倍数):
厂(9)一一天线垂直面方向性函数,是对G值的修正。根据天线增益图,当天线主辨与监测点的俯角<20°时,取f(0)=1:当俯角20°<70°时,取(0)=0.5;当俯角670°时,取/(0)=0.2;r—测量位置与天线距离(m)。将发射设备的机顶功率P(W),增益G(倍数)一一根据设备参数中的天线增益(dBi)减去馈线等损耗(dBi)而得的,以及基站天线到周围各建筑物房项的相对距离(r)代入式(1),估算得到基站建成运营后对周围各建筑物及地面上的功率密度贡献值(μW/cm)。通过理论计算,天线对周围电磁辐射环境影响应在项目管理目标值以内。需注意:如果基站处于建筑物密集区,计算点位于各类建筑物的反射和绕射集中区域,其功率密度实际值可能与理论值有误差。由理论预测和类比实测的结果可知:基站周围环境电磁辐射水平随距离变化而呈波浪起伏,总体趋势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高度差的增大而减小。因此,对于发射功率相对较大且与环境敏感点高差较小的基站,建设单位可采取尽量增加其天线的架设高度、减小发射功率、改变天线发射方向等措施,以确保其产生的电磁辐射水平低于项目管理目标值。7基站站址的选择与科学规划
7.1总体规划、合理布局
基站站址应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具体要求如下:a)做好合理规划和合理布局,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基站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进行预测,新建基站天线主瓣方向尽量避开环境敏感点,远离环境保护目标,以预防为主;b)充分考虑到周围环境的现状以及发展规划,不仅在建设初期不扰民,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满足各项标准要求;
c)合理选择基站发射功率、载频数、半功率角、下倾角、架设高度、方向角等参数,尽量降低基站发射功率:
d)基站选址符合城市市容景观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尽量避开城市重点建筑物、标志性建筑物、主要出入口和风景区等重要场所。在市区主要景观建筑和风景区采用美化天线,减少对环境景观的影响:e)在居民区选址的,优先在非居住建筑物上考虑,并尽量采用集约化和室内分布系统。在民用建筑物上设置基站,事先取得建筑物产权人或使用人和周围居民的同意。市区基站避免天线主瓣方向前方近处有高大楼房,以免其受到较大的电磁辐射影响,也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民事约纷5
HiiKAoiKAca
YD/T3026-2016
7.2基站选址原则
基站选址原则如下:
a)基站站址应选在地势相对较高或有高层建筑、高塔利用的地方。如果高层的高度不能满足基站天线高度要求,应有房顶设塔或地面立塔的条件,以便保证基站周围视野开阔,附近没有高于基站天线的高大建筑物阻挡。
b)天线主瓣方向应尽可能避免在近距离内有环境敏感点,设立的天线与环境敏感点的高度差应尽可能增大,预防天线对环境保护目标的近距离照射。c)基站应选在人为噪声及其他无线电干扰小的地方。不应设在大功率无线电发射台、大功率电视发射台、大功率雷达站附近。
d)市区基站应避免天线前方近处有高大楼房而造成障碍或反射后对其周围基站产生干扰,也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民事纠纷。
e)应避免在高山上设站。在高山上架设基站干扰范围大且易产生容底塔下黑现象,如果设站应采取相应措施。
f)根据国家、地方规定和运营商的业务需要,在无技术障碍的前提下,运营商已有基站资源应向其他运营商开放共用,新增基站应按共用标准建设或共建,杜绝同地点规划新建铁塔、同路由规划新架设杆路或敷设传输线路等。
7.3天线选型原则
7.3.1市区基站天线选择
在市区一般选用中等增益的、水平半功率波束宽度为65°的双极化定向基站天线。在市区出于控制干扰的原因,需要将天线的下倾角调得较大,电调天线在下倾角的调整方面不会有问题:但对机械下倾天线,需选择下倾角调整范围更大的天线。7.3.2农村基站天线选择
在农村一般选用高增益的全向或高增益的水平半功率波束宽度为90°、105°、120°的垂直极化定向基站天线。农村地区对天线的下倾调整不多,其下倾角的调整范围及特性要求不高,建议使用价格较便宜的机械下倾天线。
7.3.3郊区基站天线选择
在郊区,若周围基站分布很密,则可参考城区基站的天线的选择原则:若周围基站分布较少,且将来扩容潜力不大,则参考农村基站的天线的选择原则。优先采用水平面半功率波束宽度为65°或90°的中、高增益天线。不建议采用全向站型。7.3.4公路、铁路覆盖基站天线选择以覆盖公、铁路沿线为目标的基站,采用窄波束高增益的定向天线或高增益(14dBi)的8字形天线,最好具有零点填充:如要兼顾沿线的村,可采用全向或变形全向天线(210°~220°),如8学形或心形天线。由于此类地区的用户主要是快速移动用户,所以为保证切换的正常进行,定向天线的前后比不宜太高。
7.3.5山区覆盖基站天线选择
视基站的位置、站型及周边覆盖要求来决定方向性的选择,可以选择全向天线,也可以选择定向天线。一般选择具有零填充和预置下倾角的高增益的天线。6
HiiKAoiKAca
7.3.6美化天线的使用
美化天线主要有美化树、美化灯、美化水桶、美化空调、美化柱、美化杆等形式。YD/T3026-2016
通过对天线的美化,既达到了美化城市的视觉环境,也减少了公众对无线电磁环境的恐惧和抵触,同时也可延长天线的使用寿命,保证通信的质量。运营商应优先使用美化天线,使之与周围环境相协调。8现场监测的抽取原则
针对基站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关于电磁辐射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有关问题的复函》(环函[2003]75号)中,给出了明确的答复:“由于移动通信基站数量较多,在环保竣工验收监测时,可以采用抽测的方法。抽测的基站,应主要考虑环境敏感区域的基站、可能在公众活动区域造成较大电磁辐射水平的基站以及某优势地点架设多部基站等具有代表性的基站。抽测数量由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基于移动通信基站建设项目站址数量多、工作原理相同、组成结构相似等工程特点,依据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上述复函意见,参照基站验收监测经验,验收监测采取抽取具有典型特征并具有代表性的基站进行现场监测的方法,从而送到以点带面的效果。选取代表性基站进行现场测试时,遵循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复函意见中的原则:主要考环境敏感区域的基站、可能在公众活动区域造成较大电磁辐射水平的基站以及某优势地点架设多部基站等具有代表性的基站。具体选取原则如下:
a)公众投诉的基站。
注1:公众投诉基站,指的是公众因电磁辐射环境影响问题向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电信公司投诉的基站。b)选取环评阶段预测超过管理目标值的基站。c)位于环境敏感区域中环境关注区的典型基站,选取周围50m范围内建筑物密集,与发射天线高差小的典型基站。
d)地理位置等参数较环评时有变化的基站。e)尽量多选取与其他基站共站址的基站,“共站址”指的是该基站周围50m范围内有其他运营商的基站。
f)涵盖各种建设性质,新建、改扩建、技术改造均按比例选取。g)涵盖天线的各种架设形式。尽量多选取架设形式为美化天线、榄杆等对周围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较大的基站。
注2:架设形式分为“铁塔”、“通信杆”、“增高架”、“榄杆”、“美化天线”等。其中“铁塔”、“通信杆”是指从地面建设的,与周围地面高差在20m以上的铁架,金属杆:美化树、美化灯杆等也属于该类别。“增高架指天线与楼房天面高差在10m以上的架设形式。“杆”指天线与楼房天面高差小于10m的架设形式。“美化天线”指在楼房天面建设的天线,如排气管、罗马柱、空调、水桶等。h)涵盖各种基站技术参数(如主机设备、天线型号)的基站:i)选取的基站分布于所辖各个市/区/县。j)涵盖两个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基站。总之,应选取环境敏感程度较高、典型基站、各种共站形式的基站、各种天线架设形式的基站,分布区域广泛,具有代表性和包络性,能够以点带面,代表总体情况的基站。进行现场监测时,基站应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
YD/T3026-2016
9电磁辐射环境监测
9.1监测目的
为了解基站周围电磁环境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减少或避免电磁辐射污染和由此导致的民事纠纷,保障公众健康,同时促进基站的合理合法建设和维护,因此,应开展电磁环境监测工作,营造和谐的基站运营环境。
9.2环境监测机构
歧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监督性监测及居民投诉基站监测均应由有电磁辐射检测资质的单位进行监测。
9.3环境监测指标及限值
监测指标:电场强度(E)、功率密度(S)。指标限值:电磁辐射环境管理目标值按GB8702执行。9.4环境监测方法
环境监测的具体方法按照HJ/T10.3-1996和环发[2007]114号文中的相关规定进行监测。9.4.1监测点位的布设
9.4.1.1室外监测点位的布设
监测点位布设在以发射天线为中心半径50m的范围内可能受到影响的环境保护目标,并尽可能找到测量最高值点。根据现场环境情况可对点位进行适当调整。具体点位优先布设在公众可以到达的距离天线最近处,也可根据不同目的选择监测点位,如对于公众特别关注的区域等。因移动通信基站的发射天线为定向天线,所以监测点位的布设原则上设在天线主瓣方向内。
对于发射天线架设在楼顶的基站,在楼顶公众可活动范围内布设监测点位。监测时,应设法避免或尽量减少周边偶发的其他电磁辐射源的干扰,9.4.1.2室内监测点位的布设
对室内电磁辐射水平进行监测时,一般选取房间中央位置,点位与家用电器等设备之间距离不小于1m。在窗口或阳台等位置监测时,探头(天线)尖端在窗框或阳台界面以内。监测仪器探头(天线)尖端距地面(或立足点)1.7m。
9.4.2监测时间
电磁辐射环境监测应在基站正常工作时间内进行。一般确定每日8:0021:00为监测时段。9.4.3监测读数
测量过程中,每个监测点连续读数5次,每次监测时间不小于15s,并读取稳定状态下的最大值。若读数起伏较大时,适当延长监测时间。监测仪器为自动测试系统时,仪器设置于平均方式,每次监测时间不少于6min,连续取样数据采集取样率为2次/s。9.4.4监测结果记录
9.4.4.1基站信息的记录
记录基站名称、经纬度、地理位置、移动通信基站类型、发射频率范围、天线架设高度、天线架设类型、环境特征等参数。
9.4.4.2监测条件的记录
YD/T3026-2016
记录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天气状况;记录监测开始结束时间、监测人员、监测仪器9.4.4.3监测结果的记录
勾画以基站发射天线为中心,50m范围内的监测点布置示意图,标注基站和其他电磁发射源的位置。记录监测点位具体名称和监测数据。记录监测点位与基站发射天线的水平距离和高差。9.5环境监测周期
移动通信基站建设完成后正式投入运行前,均应申请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委托有验收资质的单位进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
新建基站投入运营后,按环保局文件要求委托有电磁辐射检测资质的单位进行监督性监测。如有居民投诉,及时与环境保护部门或有资质的电磁环境检测部门联系,进行监测。运营商应按需配备电磁辐射检测仪器,进行日常监测。所有的监测资料均应进行归档。10监测质量保证
10.1监测仪器
进行现场测量时,采用非选频式宽带电磁辐射分析仪:当需要了解多个电磁波发射源中各个发射源的电磁辐射贡献量时,采用选频式电磁辐射分析仪。电磁辐射测量仪器探头(天线)均应为全向性。所使用的各种测量仪器性能应满足工作要求,仪器定期送有资质的单位检定、校准。10.2监测质量保证措施
10.2.1工作组织安排
验收监测单位在接到任务后,应立即成立专项工作组,对资料收集、现场监测、报告编写等工作进行分工,安排。
10.2.2质量保证
为做好监测任务的质量保证工作,应建立以下质量保证体系:10.2.2.1仪器检定及比对测试
所用各种测量仪器均经过国家计量认证部门检定合格,并都在合格证的有效期内,性能满足工作要求。
10.2.2.2现场监测质量保证
监测布点和监测方法均严格按照环发[2007]114号文的要求进行。11公众参与
11.1公众参与组织形式
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收集群众反映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措施和建议,减轻建设项目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减少建设项目引起的环境纠纷。公众参与工作应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起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2006年3月18日起实施)的要求组织开展。
11.1.1公开环境信息
运营商应在官方网站或当地媒体上对项目的基本信息进行公示。公示中的基本信息应包括:一建设项目的名称及概要;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YD通讯标准标准计划
- YD/T1786-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业务保护技术要求
- YD/T1770-2008 接入网用室内外光缆
- YD/T1765-2008 通信安全防护名词术语
- YD/T1533.2-2006 固定网多媒体消息业务技术要求 第2部分:多媒体消息业务接口
- YD/T1460.4-2006 通信用气吹微型光缆及光纤单元 第4部分:微型光缆
- YD/T1785-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总体技术要求
- YD/T1790-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应用层接口技术要求
- YD/T1793-2008 2GHz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网络管理技术要求网元管理系统(EMS)功能
- YD/T1118.2-2001 光纤用二次被覆材料 第2部分:改性聚丙烯
- YD/T1460.5-2006 通信用气吹微型光缆及光纤单元 第5部分:高性能光纤单元
- YD/T1533.1-2006 固定网多媒体消息业务技术要求 第1部分:多媒体消息中心(MMSC)设备
- YD/T1368.2-2008 2GHz TD-S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终端设备测试方法 第2部分网络兼容性测试
- YD/T1787-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业务指南技术要求
- YD/T1488-2006 400/1800MHz SCDMA 无线接入系统:频率间隔为 500kHz 的系统测试方法
- YD/T1791-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交互应用技术要求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