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地方标准(DB) >>
- DB46/T 243-2013 胡椒细菌性叶斑病防治技术规程

【地方标准】 胡椒细菌性叶斑病防治技术规程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6-13 19:42:55
- DB46/T243-2013
- 现行
标准号:
DB46/T 243-2013
标准名称:
胡椒细菌性叶斑病防治技术规程
标准类别:
地方标准(DB)
标准状态:
现行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 .pdf下载大小:

部分标准内容:
ICS65.020
备案号:37144-2013
海南省地
方标准
DB46/T2432013
胡椒细菌性叶斑病防治技术规程2013-02-27发布
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3-04-01实施
本标准按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爱勤、桑利伟、孙世伟、苟亚峰、谭乐和、杨建峰。DB46/T243—2013
1范围
胡椒细菌性叶斑病防治技术规程DB46/T243—2013
本标准规定了胡椒(PipernigrumL.)细菌性叶斑病防治技术的推荐使用药剂、防治原则和防治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海南胡椒种植区胡椒细菌性叶斑病的防治。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NY/T360胡椒插条苗
DB46/T24胡椒栽培技术规程
3推荐使用药剂的说明
3.1本标准推荐的杀菌剂是经国家农药管理部门登记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3.2胡椒细菌性叶斑病防治农药的使用应符合GB4285、GB/T8321(所有部分)规定的要求。防治原则
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根据胡椒细菌性叶斑病的发生流行规律,综合考虑影响该病发生的各种因素,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协调应用化学防治等措施,实现对胡椒细菌性叶斑病的安全、有效控制。Www.bzxZ.net
防治措施
5.1根据胡椒细菌性叶斑病的发生流行规律(详见附录B)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5.2农业防治措施
5.2.1培育壮苗
胡椒种苗质量应符合NY/T360的要求。5.2.2胡椒种植地选择
选择排水良好的地块建园:胡椒园面积以3~5亩为宜:建设胡椒园内外的排水沟,营造防护林。DB46/T243—2013
5.2.3栽培管理
定期清除枯枝落叶并及时清出园外集中烧毁:定期清理胡椒园杂草,降低园中湿度;雨季来临前清理病叶并集中园外烧毁;适当施用磷钾肥,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提高肥力,增强植株抗病能力;栽培管理应按照DB46/T24要求执行。在发病园区修剪操作后的工具应及时消毒;在雨季进入胡椒园之前应对鞋子进行消毒。5.2.4定期巡查病害
建立检查制度,重点在雨季及时做好检查工作,主要检查植株下层叶片。发现植株上有病状时(参见附录A),应及时将病叶、病枝、病花和病果摘除,集中园外烧毁,做到“勤检查,早发现,早防治”。5.3化学防治措施
5.3.1根据巡查结果确定需要采取化学防治的椒园和植株5.3.2轻病园的防治
先摘除病部,然后用1%波尔多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2000倍稀释液,喷洒病株及其邻近植株,同时用同样药液喷洒病株附近地面,每5~7天喷洒1次,连喷35次。
5.3.3重病园的防治
对重病园(或植株),可喷施1%以下硫酸铜液促使整株叶片脱落,然后整株及地面喷施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2000倍稀释液;喷药后增施肥料、适当遮荫,使其恢复生长:胡椒抽出新叶后,对再感病的胡椒按照轻病园的防治措施处理。2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胡椒细菌性叶斑病为害症状
DB46/T243--2013
此病在各龄胡椒园均有发生。以大、中椒发病较多,叶、枝、蔓、花序和果穗均受害,主要侵害老熟叶片。叶片感病后,初期出现水渍状斑点,几天后病斑变为紫褐色,呈圆形或多角形,随后病斑渐变为黑褐色。后期许多病斑汇合成为一个灰白色大病斑,边缘有一黄色晕圈,病健交界处有一条紫褐色分界线。在潮湿条件下,叶片背面的病斑上出现细菌溢脓,干后形成一层明胶状薄膜。病叶早期脱落,严重时只留下光秃的蔓。枝蔓较少受害,病菌多从节间或伤口侵入,呈不规则形的紫褐色病斑。剖开茎部病组织,可见导管已变色。果穗感病后,初期病斑呈圆形、紫褐色,后期整个果粒变黑色,易脱落。3
DB46/T243—2013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胡椒细菌性叶斑病发生规律
本病的主要侵染来源是带病种苗和田间病株及其残体,病菌在病组织内可存活1个月以上。感病的野生寄主也是侵染来源之一。病菌潜育期10~14天。病组织上干的细菌溢脓遇水溶解,借雨水传播雨水能冲散病班上的细菌溢脓,分散的细菌随雨水流到下层叶片上和王壤里,溅散的雨滴又能把土中细菌带回到下层叶片上使其发病。露水、流水、风雨、昆虫及人员在田间操作时也能传病。病菌通过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寄主
本病在胡椒园里整年均可发生。在1年中,上半年雨水少,相对湿度低,田间只有零星病叶:下半年开始雨水增多,相对湿度高,发病严重。一般在1次较大降雨过程后1个月左右会出现1个发病高峰,如出现短时期干旱,新侵染的病叶明显减少,病情下降,表现为1年内有多个发病峰期。降雨和高温高湿是本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条件,特别是台风雨的袭击给胡椒植株造成大量伤口,有利于病原细菌传播和侵入,如果风后又遇到连续降雨,本病就会迅速流行传播。本病的发生与降雨量、台风、温湿度及栽培管理有密切关系。①降雨量(高湿度)是本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条件,雨水能有效地传播病原细菌。降雨期间椒园湿度高,胡椒叶片上形成水膜,更有利于病斑上菌脓产生、细菌传播和侵入。因此,降雨量大的年份发病严重。②台风(雨)是本病流行的主导因素台风期间,风夹雨能远距离地传播病原细菌。这种天气最有利于病原细菌繁殖、侵入及扩展,重复侵染也多。同时,胡椒遭受台风袭击后,会出现大量伤口,抗病力下降,使病原细菌迅速与胡椒建立寄生关系,发病率和发病指数快速上升,并在短期内出现流行。③温度对本病有一定影响。上半年高温干旱,不利于病原细菌紧殖、传播和侵入,发病缓慢,病情轻:下半年气温较低,又遇台风李节,更有利于病原细菌繁殖、传播和侵入,新病斑迅速增多,扩展快,病情严重。④防护林稠密的椒园。虽经台风袭击,但发病仍较轻:反之,防护林稀疏或无防护林的椒园,台风后发病较重。在同块椒园,靠近防护林的胡椒发病较轻;远离防护林以及迎风面的胡椒发病较重。③胡椒园过于集中,面积过大,有利于病原细菌传播,发病较重;反之,椒园分散,每个椒园面积小的(以3~5亩为宜),可避免或减轻病害发生。③雨大或露水未干,进入椒园进行由简操作,容易人为地促进病菌传播和病区扩大4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备案号:37144-2013
海南省地
方标准
DB46/T2432013
胡椒细菌性叶斑病防治技术规程2013-02-27发布
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3-04-01实施
本标准按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爱勤、桑利伟、孙世伟、苟亚峰、谭乐和、杨建峰。DB46/T243—2013
1范围
胡椒细菌性叶斑病防治技术规程DB46/T243—2013
本标准规定了胡椒(PipernigrumL.)细菌性叶斑病防治技术的推荐使用药剂、防治原则和防治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海南胡椒种植区胡椒细菌性叶斑病的防治。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NY/T360胡椒插条苗
DB46/T24胡椒栽培技术规程
3推荐使用药剂的说明
3.1本标准推荐的杀菌剂是经国家农药管理部门登记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3.2胡椒细菌性叶斑病防治农药的使用应符合GB4285、GB/T8321(所有部分)规定的要求。防治原则
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根据胡椒细菌性叶斑病的发生流行规律,综合考虑影响该病发生的各种因素,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协调应用化学防治等措施,实现对胡椒细菌性叶斑病的安全、有效控制。Www.bzxZ.net
防治措施
5.1根据胡椒细菌性叶斑病的发生流行规律(详见附录B)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5.2农业防治措施
5.2.1培育壮苗
胡椒种苗质量应符合NY/T360的要求。5.2.2胡椒种植地选择
选择排水良好的地块建园:胡椒园面积以3~5亩为宜:建设胡椒园内外的排水沟,营造防护林。DB46/T243—2013
5.2.3栽培管理
定期清除枯枝落叶并及时清出园外集中烧毁:定期清理胡椒园杂草,降低园中湿度;雨季来临前清理病叶并集中园外烧毁;适当施用磷钾肥,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提高肥力,增强植株抗病能力;栽培管理应按照DB46/T24要求执行。在发病园区修剪操作后的工具应及时消毒;在雨季进入胡椒园之前应对鞋子进行消毒。5.2.4定期巡查病害
建立检查制度,重点在雨季及时做好检查工作,主要检查植株下层叶片。发现植株上有病状时(参见附录A),应及时将病叶、病枝、病花和病果摘除,集中园外烧毁,做到“勤检查,早发现,早防治”。5.3化学防治措施
5.3.1根据巡查结果确定需要采取化学防治的椒园和植株5.3.2轻病园的防治
先摘除病部,然后用1%波尔多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2000倍稀释液,喷洒病株及其邻近植株,同时用同样药液喷洒病株附近地面,每5~7天喷洒1次,连喷35次。
5.3.3重病园的防治
对重病园(或植株),可喷施1%以下硫酸铜液促使整株叶片脱落,然后整株及地面喷施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2000倍稀释液;喷药后增施肥料、适当遮荫,使其恢复生长:胡椒抽出新叶后,对再感病的胡椒按照轻病园的防治措施处理。2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胡椒细菌性叶斑病为害症状
DB46/T243--2013
此病在各龄胡椒园均有发生。以大、中椒发病较多,叶、枝、蔓、花序和果穗均受害,主要侵害老熟叶片。叶片感病后,初期出现水渍状斑点,几天后病斑变为紫褐色,呈圆形或多角形,随后病斑渐变为黑褐色。后期许多病斑汇合成为一个灰白色大病斑,边缘有一黄色晕圈,病健交界处有一条紫褐色分界线。在潮湿条件下,叶片背面的病斑上出现细菌溢脓,干后形成一层明胶状薄膜。病叶早期脱落,严重时只留下光秃的蔓。枝蔓较少受害,病菌多从节间或伤口侵入,呈不规则形的紫褐色病斑。剖开茎部病组织,可见导管已变色。果穗感病后,初期病斑呈圆形、紫褐色,后期整个果粒变黑色,易脱落。3
DB46/T243—2013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胡椒细菌性叶斑病发生规律
本病的主要侵染来源是带病种苗和田间病株及其残体,病菌在病组织内可存活1个月以上。感病的野生寄主也是侵染来源之一。病菌潜育期10~14天。病组织上干的细菌溢脓遇水溶解,借雨水传播雨水能冲散病班上的细菌溢脓,分散的细菌随雨水流到下层叶片上和王壤里,溅散的雨滴又能把土中细菌带回到下层叶片上使其发病。露水、流水、风雨、昆虫及人员在田间操作时也能传病。病菌通过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寄主
本病在胡椒园里整年均可发生。在1年中,上半年雨水少,相对湿度低,田间只有零星病叶:下半年开始雨水增多,相对湿度高,发病严重。一般在1次较大降雨过程后1个月左右会出现1个发病高峰,如出现短时期干旱,新侵染的病叶明显减少,病情下降,表现为1年内有多个发病峰期。降雨和高温高湿是本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条件,特别是台风雨的袭击给胡椒植株造成大量伤口,有利于病原细菌传播和侵入,如果风后又遇到连续降雨,本病就会迅速流行传播。本病的发生与降雨量、台风、温湿度及栽培管理有密切关系。①降雨量(高湿度)是本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条件,雨水能有效地传播病原细菌。降雨期间椒园湿度高,胡椒叶片上形成水膜,更有利于病斑上菌脓产生、细菌传播和侵入。因此,降雨量大的年份发病严重。②台风(雨)是本病流行的主导因素台风期间,风夹雨能远距离地传播病原细菌。这种天气最有利于病原细菌繁殖、侵入及扩展,重复侵染也多。同时,胡椒遭受台风袭击后,会出现大量伤口,抗病力下降,使病原细菌迅速与胡椒建立寄生关系,发病率和发病指数快速上升,并在短期内出现流行。③温度对本病有一定影响。上半年高温干旱,不利于病原细菌紧殖、传播和侵入,发病缓慢,病情轻:下半年气温较低,又遇台风李节,更有利于病原细菌繁殖、传播和侵入,新病斑迅速增多,扩展快,病情严重。④防护林稠密的椒园。虽经台风袭击,但发病仍较轻:反之,防护林稀疏或无防护林的椒园,台风后发病较重。在同块椒园,靠近防护林的胡椒发病较轻;远离防护林以及迎风面的胡椒发病较重。③胡椒园过于集中,面积过大,有利于病原细菌传播,发病较重;反之,椒园分散,每个椒园面积小的(以3~5亩为宜),可避免或减轻病害发生。③雨大或露水未干,进入椒园进行由简操作,容易人为地促进病菌传播和病区扩大4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其它标准
- 热门标准
- 地方标准标准计划
- DB36/1101.2-2019 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 第2部分:有机化工行业
- DB33/T2252-2020 居住出租房屋旅馆式管理规范
- DB37/T3469.2-2018 农村垃圾分类与处理技术规范 第2部分:生产垃圾
- DB33/T2249.2-2020 农村信用建设规范 第2部分:信用评价
- DB33/T2250-2020 企业综合能耗确权核算通则
- DB33/T2251-2020 网络订餐配送操作规范
- DB31/379-2015 在用压燃式发动机汽车加载减速法排气烟度排放限值
- DB33/T2249.1-2020 农村信用建设规范 第1部分:农户信用信息管理
- DB33/T2091-2018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规范
- GB/T15144-2020 IEC 60929 :2015 管形荧光灯用交流和/或直流电子控制装置性能要求
- DB53/T277.18-2008 陆良优质烤烟综合标准 第18部分:植烟土壤取样方法
- DB53/T277.28-2008 陆良优质烤烟综合标准 第28部分:烟叶质量追踪
- DB13/T758.6-2006 无公害中药材田间生产技术规程 第6部分:山药
- DB65/T2938-2009 无公害食品 阿魏菇出菇菌袋废料处理技术规程
- DB35/T822-2008 白芽奇兰茶 初制加工技术规范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