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地方标准(DB) >>
- DB51/T 877-2009 茶叶采摘技术规程

【地方标准(DB)】 茶叶采摘技术规程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6-22 02:37:32
- DB51/T877-2009
- 现行
标准号:
DB51/T 877-2009
标准名称:
茶叶采摘技术规程
标准类别:
地方标准(DB)
标准状态:
现行-
发布日期:
2009-03-05 -
实施日期:
2009-03-10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 .pdf下载大小:
198.79 KB

部分标准内容:
65.020.20
川省地
方标准
DB51/T8772009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
2008-03-05发布
2008-03-10实施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全品成伴网ht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3无公害茶叶基地的选择与建设4选择适宜良种
5无公害茶的栽培与管理
6无公害茶的加工与贮运
http://
uwfoodmate.net
DB51/T877—2008
DB51/T8772008
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前言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四川省农业厅经作处、四川省园艺技术推广总站、四川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夹江县农业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朱万成、黄苹、段新友、饶椰林、张冬川、唐洪、朱德顺。I
http://foodmate.net1范围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茶叶DB51/T8772008
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茶叶的生产基地条件、栽培管理、产品加工贮藏及贮运包装技术措施。本标准适用于无公害茶叶生产。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4285
GB11767
GB7718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一)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二)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三)Www.bzxZ.net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四)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五)
茶树种子和苗木
食品标签通用标准
NY5020-2001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NY/T5019无公害食品茶叶加工技术规程DB51/335
DB51/336
DB51/337
DB51338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
无公害农产品(或原料)产地环境条件无公害农产品农药使用准则
无公害农产品肥料使用准则
33无公害茶叶基地的选择与建设3.1生产基地的环境
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环境,应符合NY5020的要求。3.1.1土壤pH值在4.5~6.5之间,土层深厚,有效土层不低于45cm,养分丰富而且平衡,在0~45cm上层的有机质含量≥12g/kg,有效氮含量≥120mg/kg,有效钾含量≥100mg/kg,有效磷含量≥20mg/kg,有效镁≥50mg/kg、有效锌≥1.5mg/kg,其它元素含量不缺,地下水位100cm以下,年降水量大于1000mm,10℃以上积温大于3700℃,常年相对湿度70%以上:生产、加工、贮藏场所及周围场地应保持清洁卫生。
3.2茶叶基地选择
3.2.1植茶区域生态环境良好:
3.2.2现有茶园,近期不偏施或重施化肥、化学合成农药、除草剂等;3.2.3茶园集中成片,有一定规模,长势良好,且无公害茶生产茶园与其他常规农业生产用地有一定的隔离。
3.3茶园生态环境的维护与建设
应科学合理地在茶园和茶园四周及道路、沟渠两旁种植与茶树相适宜的树木,营造防护林,梯壁坎1
h
DB51/T8772008
边种草。
4选择适宜良种
4.1茶树品种的选择,应适宜当地土壤、气候等条件和适制茶类,尤其是要选用对病虫害抗性较强经审定的无性系良种,种植前按GB11767要求对苗木进行质量检验和植物检疫。4.2在北纬30°以南,海拔700m以下的区域,可选用云南大叶种等品种;也可选用福鼎大白、名山131等中叶品种。
4.3在北纬28°~30°,海拔400m以下,或北纬30°以北,海拔1200m以下区域,可用福鼎大白等中小叶品种。
5无公害茶的栽培与管理
5.1茶树树冠标准(见表1)茶园成龄后,应达到和维持表1所列各项指标。表1树冠标准
树高×树幅
大叶种
中叶种
90×140±10
80×120±10
5.2树体培养与修剪
分枝层次
(层)
主枝直径
(cm)
蓬面小桩数
(个/m)
1350±50
2700±100
叶面积指数
小桩直径
(cm)
覆盖度
5.2.1根据茶树树龄、长势和修剪目的分别采用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刘等方法培养和维持高产优质树冠或复壮树势。5.2.2定型修剪
5.2.2.1大叶品种可用分段修剪法。即苗高33cm以上,茎粗0.4cm以上时,离地12~15cm剪去主枝,以后两年实施分段剪,即新枝茎粗0.35cm、或展叶7片~8片,或枝梢木质化或半木质化时,在上次剪口上提高8cm~12cm剪,全年分段剪2~4次。分段剪后在此基础上剪平投产。5.2.2.2中小叶品种离地15cm~20cm、30cm~35cm、45cm~55cm高度定剪三次,以苗高≥25cm、茎粗0.3cm作为开剪标准,完成定剪后投产。5.2.3轻修剪
每年茶季结束或春茶结束后轻修剪一次,修剪高度是在上次剪口上提高3cm~5cm。5.2.4深修剪
树势衰退或产量显著下降时进行深修剪。以剪除鸡爪枝为原则,修剪深度10cm~15cm。剪后留养一季,以重新组成生产枝。深修剪可间隔3~5年进行一次。5.2.5重修剪和台刘
对树龄老化,树势严重衰退的茶树应进行重修剪或台刘。重修剪可剪去树高1/3~1/2,或离地面30cm~45cm处剪去上部枝叶;台刘高度为离地5~10cm。5.3肥料选择与施用技术
5.3.1按DB51/338要求选用肥料。5.3.2尽量选用《准则》中推荐和允许使用的肥料种类。在不产生不良后果的前提下,允许有限度地使用部分化学合成肥料。
5.3.3宜多施有机肥,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避免单施化肥和矿物源肥料。5.3.4农家肥料等有机肥施用前应经无害化处理。处理方法如EM堆腐法、自制发酵催熟堆腐法、工厂化无害化处理。
5.3.5N肥品种以铵态N肥为主。在施氮肥的同时,应配施一定数量的磷、钾肥及其他微量元素,实施茶园平衡施肥。
DB51/T877-—-2008
5.3.6根据土壤理化性质、茶树树龄、长势、预计产量、生产茶类和气候等条件,确定合理的肥料种类、数量和时间。
5.3.7施肥分为基肥和追肥
5.3.7.1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并根据土壤条件,配合施用磷肥、钾肥和其它所需营养。于当年秋季开沟深施,施肥深度20cm以上,施肥部位在茶蓬边缘正下方,施后及时盖土。5.3.7.2追肥以化学肥料为主,每年可施用3~4次。第一次在茶芽萌动前15~20天施催芽肥,以后分别在春茶、夏茶结束后施入。开沟浅施,沟深10cm左右,部位同基肥。5.3.7.3施肥数量见表2。追肥化学氮肥每667m年最高用量不超过60kg。表2施肥数量
单位:kg(kg/667m/年)
苗期(指定剪期)
初投产期
盛产期
有机肥
根外追肥
每次1kg×3次(尿素)
5.3.8根据茶树生长情况可使用叶面肥,施用的叶面肥应经农业部记注册。叶面肥应与土壤施肥相结合,采茶前10天停止使用。
5.4茶园行间铺草覆盖
在茶园中提倡行间铺草,每亩铺草量不少于1000kg,原料可利用山草、稻草、麦杆等。5.5茶园的耕作与除草
5.5.1每年3~5次浅耕除草,主要在春茶开采前、春茶结束后和夏茶结束后进行。浅耕深度5cm10cm5.5.2秋茶结束后,可结合施基肥进行一次行间深耕,深度20cm~30cm。5.6无公害茶园病虫防治
按DB51/337执行。
5.6.1农业防治
5.6.1.1分批、多次、及时采摘,抑制茶蚜、假眼小绿叶蝉、茶附线螨、茶橙瘘螨、茶白星病等危害芽叶的病虫。
5.6.1.2合理修剪、疏枝,剪去部分病虫枝条和茶丛下部过密的枝叶和徒长枝,抑制茶园粉虱类、类等病虫危害。
5.6.1.3秋末进行深耕,将土表越冬的尺类和刺蛾类的蛹、螨类等各种病原物深埋入土,同时将深土层中的越冬害虫如地老虎、象甲类等地下害虫暴露在土表,减少年在土壤中越冬的鳞翅目和象甲类害虫的种群密度。
5.6.1.4秋冬季将茶园中的枯枝落叶及根际表土清理至行间深埋,有效防治在表土中越冬的害虫和叶部病害。
5.6.2物理、机械防治
5.6.2.1采用人工捕杀或摘除,剪除病虫枝等方法,减轻茶毛虫、茶蚕、大蛾、茶裳蛾等害虫危害。5.6.2.2利用害虫趋光性、趋色性和趋化性,进行灯光诱杀、色板诱杀、性外激素诱杀和糖醋诱杀。5.6.3生物防治
5.6.3.1以虫治虫:即利用当地茶园中的飘虫、草岭、蜘蛛、捕食性螨、寄生蜂和寄生蝇等害虫天敌来消灭害虫。
5.6.3.2以病毒治虫:即利用核型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等病毒来消灭害虫。5.6.3.3以菌治虫:即利用苏云金杆菌(Bt)制剂、白僵菌等有益的细菌、真菌、放线菌及其代谢物来防治病虫。
5.6.4化学防治
DB51/T8772008
严格按制订的防治指标,掌握防治适期施药。宜一药多治,合理轮换施药或合理混用农药。茶季结束后,施用封园药。
5.7鲜叶采摘与管理
5.7.1采摘
5.7.1.1初投产的两年内,春季留一片真叶采,夏、秋留鱼叶采,以养树为主,保证叶面积指数在3~3。盛产期,依新梢生育和气候特点,采用多茶类组合采摘,春茶以采名优茶为主;大宗茶以1芽2叶为开采标准,兼采1芽3叶和同等嫩度对夹叶,实行按标准,及时、分批、留叶采,春季末期留一片真叶,其余留余叶采,强采对夹叶,至年底叶面积指数维持表1指标。5.7.1.2采摘名茶原料,5%新梢符合标准时开采;采大宗茶原料,有10%一15%芽叶达到采摘标准时开采。
5.7.2装运
5.7.2.1采用清洁、通风性良好的竹篓,网眼茶篮或篓框盛装茶叶。运输工具要清洁卫生,严防污染。5.7.2.2采下的鲜叶要及时进厂加工、防止日晒雨淋,避免温热、机械损伤或有毒、有异味物质侵害。6无公害茶的加工与贮运
6.1无公害茶的加工
6.1.1茶厂环境与卫生要求
茶厂应建在地势高、距离居民生活区较远、无污染,并重视厂房周围的绿化、美化。贮青室要安装换气扇,保持空气新鲜:加工车间要安装排气、除尘装置:包装车间要清洁卫生:车间和机具要经常清洗,保持清洁。
6.1.2加工机具与卫生要求
6.1.2.1加工设备中直接接触茶叶的设备和用具,要用无每、无异味,不污染茶叶的材料制成,6.1.2.2鲜叶、在制品和成茶等在茶叶加工全过程中均应做到不落地,并保持加工车间内空气清新。6.1.2.3加工过程中及加工结束后,对各种设备与场地均应保持整洁、卫生,经常清洗。6.1.3茶厂的卫生管理
6.1.3.1加工厂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卫生管理制度,并在加工场所张帖明示。6.1.3.2从事茶叶加工和包装的人员应经过制茶技术和食品卫生知识的培训,并且要经健康检查,取得健康合格证后方能上岗。
6.1.4进厂鲜叶管理
6.1.4.1进厂鲜叶应来源于无公害茶生产基地,避免常规茶园鲜叶与无公害茶园鲜叶混合。按标准验收划分等级,及时贮青、摊放,并要专人管理。6.1.4.2贬青室要清洁卫生、阴凉、通风、干燥,防止鲜叶发热、红变等,剔除红变或其他污染变质叶。
6.1.5茶叶产品加工
6.1.5.1根据各类茶叶产品标准,按鲜叶原料品种等级,采用相应的加工工艺,确保产品质量。6.1.5.2茶叶加工要尽量采用连续化、自动化、封闭式等生产方式,减少对茶叶的污染。6.1.6在加工中不允许使用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合成色素及其它添加物。6.1.7茶厂应配备合格的质量检验人员,配置所需的出厂检验仪器设备,每批产品都应按无公害茶叶出厂检验项目进行检验,经检验合格方可出厂,不合格产品不允许出厂销售。6.2无公害茶的包装、运输、贮藏6.2.1包装
6.2.1.1接触茶叶的所有包装材料必须是取得生产许可证企业生产的食品用的包装材料,不受杀菌剂、防腐剂、薰蒸剂、杀虫剂等物品的污染。4
DB51/T877—2008
6.2.1.2茶叶包装材料必须干燥、无异味和无机械损伤,要求防潮、遮光和阻氧等。宜使用真空包装充氮包装。
6.2.1.3成品茶应附有标签,标签内容应符合GB7718的规定。产品质量应符合DB51/T335的要求。6.2.2运输
运输工具应清洁、干燥、无异味、无污染,运输中应防雨、防曝晒、防污染,严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6.2.3贮藏
6.2.3.1贮藏茶叶的仓库应干燥、清洁、卫生、无异味,并保持通风干燥。产品不得与有毒、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放并远离污染源。应尽量采用低温冷藏。6.2.3.2无公害茶叶与常规茶叶分别贮藏。http://foodmate.net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川省地
方标准
DB51/T8772009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
2008-03-05发布
2008-03-10实施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全品成伴网ht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3无公害茶叶基地的选择与建设4选择适宜良种
5无公害茶的栽培与管理
6无公害茶的加工与贮运
http://
uwfoodmate.net
DB51/T877—2008
DB51/T8772008
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前言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四川省农业厅经作处、四川省园艺技术推广总站、四川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夹江县农业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朱万成、黄苹、段新友、饶椰林、张冬川、唐洪、朱德顺。I
http://foodmate.net1范围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茶叶DB51/T8772008
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茶叶的生产基地条件、栽培管理、产品加工贮藏及贮运包装技术措施。本标准适用于无公害茶叶生产。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4285
GB11767
GB7718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一)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二)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三)Www.bzxZ.net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四)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五)
茶树种子和苗木
食品标签通用标准
NY5020-2001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NY/T5019无公害食品茶叶加工技术规程DB51/335
DB51/336
DB51/337
DB51338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
无公害农产品(或原料)产地环境条件无公害农产品农药使用准则
无公害农产品肥料使用准则
33无公害茶叶基地的选择与建设3.1生产基地的环境
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环境,应符合NY5020的要求。3.1.1土壤pH值在4.5~6.5之间,土层深厚,有效土层不低于45cm,养分丰富而且平衡,在0~45cm上层的有机质含量≥12g/kg,有效氮含量≥120mg/kg,有效钾含量≥100mg/kg,有效磷含量≥20mg/kg,有效镁≥50mg/kg、有效锌≥1.5mg/kg,其它元素含量不缺,地下水位100cm以下,年降水量大于1000mm,10℃以上积温大于3700℃,常年相对湿度70%以上:生产、加工、贮藏场所及周围场地应保持清洁卫生。
3.2茶叶基地选择
3.2.1植茶区域生态环境良好:
3.2.2现有茶园,近期不偏施或重施化肥、化学合成农药、除草剂等;3.2.3茶园集中成片,有一定规模,长势良好,且无公害茶生产茶园与其他常规农业生产用地有一定的隔离。
3.3茶园生态环境的维护与建设
应科学合理地在茶园和茶园四周及道路、沟渠两旁种植与茶树相适宜的树木,营造防护林,梯壁坎1
h
DB51/T8772008
边种草。
4选择适宜良种
4.1茶树品种的选择,应适宜当地土壤、气候等条件和适制茶类,尤其是要选用对病虫害抗性较强经审定的无性系良种,种植前按GB11767要求对苗木进行质量检验和植物检疫。4.2在北纬30°以南,海拔700m以下的区域,可选用云南大叶种等品种;也可选用福鼎大白、名山131等中叶品种。
4.3在北纬28°~30°,海拔400m以下,或北纬30°以北,海拔1200m以下区域,可用福鼎大白等中小叶品种。
5无公害茶的栽培与管理
5.1茶树树冠标准(见表1)茶园成龄后,应达到和维持表1所列各项指标。表1树冠标准
树高×树幅
大叶种
中叶种
90×140±10
80×120±10
5.2树体培养与修剪
分枝层次
(层)
主枝直径
(cm)
蓬面小桩数
(个/m)
1350±50
2700±100
叶面积指数
小桩直径
(cm)
覆盖度
5.2.1根据茶树树龄、长势和修剪目的分别采用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刘等方法培养和维持高产优质树冠或复壮树势。5.2.2定型修剪
5.2.2.1大叶品种可用分段修剪法。即苗高33cm以上,茎粗0.4cm以上时,离地12~15cm剪去主枝,以后两年实施分段剪,即新枝茎粗0.35cm、或展叶7片~8片,或枝梢木质化或半木质化时,在上次剪口上提高8cm~12cm剪,全年分段剪2~4次。分段剪后在此基础上剪平投产。5.2.2.2中小叶品种离地15cm~20cm、30cm~35cm、45cm~55cm高度定剪三次,以苗高≥25cm、茎粗0.3cm作为开剪标准,完成定剪后投产。5.2.3轻修剪
每年茶季结束或春茶结束后轻修剪一次,修剪高度是在上次剪口上提高3cm~5cm。5.2.4深修剪
树势衰退或产量显著下降时进行深修剪。以剪除鸡爪枝为原则,修剪深度10cm~15cm。剪后留养一季,以重新组成生产枝。深修剪可间隔3~5年进行一次。5.2.5重修剪和台刘
对树龄老化,树势严重衰退的茶树应进行重修剪或台刘。重修剪可剪去树高1/3~1/2,或离地面30cm~45cm处剪去上部枝叶;台刘高度为离地5~10cm。5.3肥料选择与施用技术
5.3.1按DB51/338要求选用肥料。5.3.2尽量选用《准则》中推荐和允许使用的肥料种类。在不产生不良后果的前提下,允许有限度地使用部分化学合成肥料。
5.3.3宜多施有机肥,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避免单施化肥和矿物源肥料。5.3.4农家肥料等有机肥施用前应经无害化处理。处理方法如EM堆腐法、自制发酵催熟堆腐法、工厂化无害化处理。
5.3.5N肥品种以铵态N肥为主。在施氮肥的同时,应配施一定数量的磷、钾肥及其他微量元素,实施茶园平衡施肥。
DB51/T877-—-2008
5.3.6根据土壤理化性质、茶树树龄、长势、预计产量、生产茶类和气候等条件,确定合理的肥料种类、数量和时间。
5.3.7施肥分为基肥和追肥
5.3.7.1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并根据土壤条件,配合施用磷肥、钾肥和其它所需营养。于当年秋季开沟深施,施肥深度20cm以上,施肥部位在茶蓬边缘正下方,施后及时盖土。5.3.7.2追肥以化学肥料为主,每年可施用3~4次。第一次在茶芽萌动前15~20天施催芽肥,以后分别在春茶、夏茶结束后施入。开沟浅施,沟深10cm左右,部位同基肥。5.3.7.3施肥数量见表2。追肥化学氮肥每667m年最高用量不超过60kg。表2施肥数量
单位:kg(kg/667m/年)
苗期(指定剪期)
初投产期
盛产期
有机肥
根外追肥
每次1kg×3次(尿素)
5.3.8根据茶树生长情况可使用叶面肥,施用的叶面肥应经农业部记注册。叶面肥应与土壤施肥相结合,采茶前10天停止使用。
5.4茶园行间铺草覆盖
在茶园中提倡行间铺草,每亩铺草量不少于1000kg,原料可利用山草、稻草、麦杆等。5.5茶园的耕作与除草
5.5.1每年3~5次浅耕除草,主要在春茶开采前、春茶结束后和夏茶结束后进行。浅耕深度5cm10cm5.5.2秋茶结束后,可结合施基肥进行一次行间深耕,深度20cm~30cm。5.6无公害茶园病虫防治
按DB51/337执行。
5.6.1农业防治
5.6.1.1分批、多次、及时采摘,抑制茶蚜、假眼小绿叶蝉、茶附线螨、茶橙瘘螨、茶白星病等危害芽叶的病虫。
5.6.1.2合理修剪、疏枝,剪去部分病虫枝条和茶丛下部过密的枝叶和徒长枝,抑制茶园粉虱类、类等病虫危害。
5.6.1.3秋末进行深耕,将土表越冬的尺类和刺蛾类的蛹、螨类等各种病原物深埋入土,同时将深土层中的越冬害虫如地老虎、象甲类等地下害虫暴露在土表,减少年在土壤中越冬的鳞翅目和象甲类害虫的种群密度。
5.6.1.4秋冬季将茶园中的枯枝落叶及根际表土清理至行间深埋,有效防治在表土中越冬的害虫和叶部病害。
5.6.2物理、机械防治
5.6.2.1采用人工捕杀或摘除,剪除病虫枝等方法,减轻茶毛虫、茶蚕、大蛾、茶裳蛾等害虫危害。5.6.2.2利用害虫趋光性、趋色性和趋化性,进行灯光诱杀、色板诱杀、性外激素诱杀和糖醋诱杀。5.6.3生物防治
5.6.3.1以虫治虫:即利用当地茶园中的飘虫、草岭、蜘蛛、捕食性螨、寄生蜂和寄生蝇等害虫天敌来消灭害虫。
5.6.3.2以病毒治虫:即利用核型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等病毒来消灭害虫。5.6.3.3以菌治虫:即利用苏云金杆菌(Bt)制剂、白僵菌等有益的细菌、真菌、放线菌及其代谢物来防治病虫。
5.6.4化学防治
DB51/T8772008
严格按制订的防治指标,掌握防治适期施药。宜一药多治,合理轮换施药或合理混用农药。茶季结束后,施用封园药。
5.7鲜叶采摘与管理
5.7.1采摘
5.7.1.1初投产的两年内,春季留一片真叶采,夏、秋留鱼叶采,以养树为主,保证叶面积指数在3~3。盛产期,依新梢生育和气候特点,采用多茶类组合采摘,春茶以采名优茶为主;大宗茶以1芽2叶为开采标准,兼采1芽3叶和同等嫩度对夹叶,实行按标准,及时、分批、留叶采,春季末期留一片真叶,其余留余叶采,强采对夹叶,至年底叶面积指数维持表1指标。5.7.1.2采摘名茶原料,5%新梢符合标准时开采;采大宗茶原料,有10%一15%芽叶达到采摘标准时开采。
5.7.2装运
5.7.2.1采用清洁、通风性良好的竹篓,网眼茶篮或篓框盛装茶叶。运输工具要清洁卫生,严防污染。5.7.2.2采下的鲜叶要及时进厂加工、防止日晒雨淋,避免温热、机械损伤或有毒、有异味物质侵害。6无公害茶的加工与贮运
6.1无公害茶的加工
6.1.1茶厂环境与卫生要求
茶厂应建在地势高、距离居民生活区较远、无污染,并重视厂房周围的绿化、美化。贮青室要安装换气扇,保持空气新鲜:加工车间要安装排气、除尘装置:包装车间要清洁卫生:车间和机具要经常清洗,保持清洁。
6.1.2加工机具与卫生要求
6.1.2.1加工设备中直接接触茶叶的设备和用具,要用无每、无异味,不污染茶叶的材料制成,6.1.2.2鲜叶、在制品和成茶等在茶叶加工全过程中均应做到不落地,并保持加工车间内空气清新。6.1.2.3加工过程中及加工结束后,对各种设备与场地均应保持整洁、卫生,经常清洗。6.1.3茶厂的卫生管理
6.1.3.1加工厂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卫生管理制度,并在加工场所张帖明示。6.1.3.2从事茶叶加工和包装的人员应经过制茶技术和食品卫生知识的培训,并且要经健康检查,取得健康合格证后方能上岗。
6.1.4进厂鲜叶管理
6.1.4.1进厂鲜叶应来源于无公害茶生产基地,避免常规茶园鲜叶与无公害茶园鲜叶混合。按标准验收划分等级,及时贮青、摊放,并要专人管理。6.1.4.2贬青室要清洁卫生、阴凉、通风、干燥,防止鲜叶发热、红变等,剔除红变或其他污染变质叶。
6.1.5茶叶产品加工
6.1.5.1根据各类茶叶产品标准,按鲜叶原料品种等级,采用相应的加工工艺,确保产品质量。6.1.5.2茶叶加工要尽量采用连续化、自动化、封闭式等生产方式,减少对茶叶的污染。6.1.6在加工中不允许使用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合成色素及其它添加物。6.1.7茶厂应配备合格的质量检验人员,配置所需的出厂检验仪器设备,每批产品都应按无公害茶叶出厂检验项目进行检验,经检验合格方可出厂,不合格产品不允许出厂销售。6.2无公害茶的包装、运输、贮藏6.2.1包装
6.2.1.1接触茶叶的所有包装材料必须是取得生产许可证企业生产的食品用的包装材料,不受杀菌剂、防腐剂、薰蒸剂、杀虫剂等物品的污染。4
DB51/T877—2008
6.2.1.2茶叶包装材料必须干燥、无异味和无机械损伤,要求防潮、遮光和阻氧等。宜使用真空包装充氮包装。
6.2.1.3成品茶应附有标签,标签内容应符合GB7718的规定。产品质量应符合DB51/T335的要求。6.2.2运输
运输工具应清洁、干燥、无异味、无污染,运输中应防雨、防曝晒、防污染,严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6.2.3贮藏
6.2.3.1贮藏茶叶的仓库应干燥、清洁、卫生、无异味,并保持通风干燥。产品不得与有毒、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放并远离污染源。应尽量采用低温冷藏。6.2.3.2无公害茶叶与常规茶叶分别贮藏。http://foodmate.net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其它标准
- 热门标准
- 地方标准(DB)标准计划
- DB37/T3469.2-2018 农村垃圾分类与处理技术规范 第2部分:生产垃圾
- DB36/1101.2-2019 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 第2部分:有机化工行业
- DB33/T2252-2020 居住出租房屋旅馆式管理规范
- DB33/T2251-2020 网络订餐配送操作规范
- DB53/T277.28-2008 陆良优质烤烟综合标准 第28部分:烟叶质量追踪
- DB31/379-2015 在用压燃式发动机汽车加载减速法排气烟度排放限值
- DB33/T2249.1-2020 农村信用建设规范 第1部分:农户信用信息管理
- DB33/T2091-2018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规范
- GB/T15144-2020 IEC 60929 :2015 管形荧光灯用交流和/或直流电子控制装置性能要求
- DB53/T277.18-2008 陆良优质烤烟综合标准 第18部分:植烟土壤取样方法
- DB62/T1743-2008 庆阳市欧美杨(107号、108号)育苗栽培技术规范
- DB62/T1742-2008 庆阳市油松种实害虫综合防治规程
- DBl2/T040-2007 天津市科学技术档案整理规则
- DB65/T2938-2009 无公害食品 阿魏菇出菇菌袋废料处理技术规程
- DB65/T2927-2009 无公害食品 阿魏菇原生态产地环境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