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地方标准(DB) >>
- DB/T 9-2004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地磁台站

【地方标准(DB)】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地磁台站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6-22 19:50:17
- DB/T9-2004
- 现行
标准号:
DB/T 9-2004
标准名称: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地磁台站
标准类别:
地方标准(DB)
标准状态:
现行-
发布日期:
2004-07-16 -
实施日期:
2004-12-01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pdf下载大小:
3.31 MB

部分标准内容:
ICS 91.120. 25
备案号:14143—20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行业标准
DB/T 9 —2004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地磁台站
Specific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eismic stationGeomagnetic station.
本电子版不作为法定技术文件,请以地震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2004-07-16发布
中国地震局发布
2004-12-01实施
1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4:观测场地勘选
观测设施建设
观测室建设
建筑物磁性跟踪控制
8设备配置·
附录A
几种常见岩石的磁化率文值一览表(资料性附录)
附录B(规范性附录)
附录C(规范性附录)
附录D(规范性附录)
参考文献
观测场地地磁场总强度跨度测量方法观测场地地磁场总强度密跨度测量方法建筑物磁性跟踪控制方法
地震标准
DB/T 9 — 204
DB/T 9 --- 2004
本标准是《地震台站设规范》系列标谁中的一项。该系列标准结构及名称预计如下:地震台站建设规范测震台站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地磁台站
地晟台站建设规范
地电台站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地形变台站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垂力台站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地下流体台站
本标准的附录B、附录 C、附录D为规范性附录,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地霞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25)扫口。
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负责起草,吉林省地震局、天津市地震局参加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冬梅、周锦屏、高玉芬、李永华、工晨、张良怀、韩润泉、冯义钩、周勋、、任熙宪、赵水芬。
地震标准
1范围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磁台站
DB/T 9 — 2004
本标准规定了地磁台站观测场地勘选、观测设施和观测室建设、建筑物磁性跟踪控制和观测设备配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地磁台站建设,不同地磁台站根据功能要求和设备配置,按本标准相关部分执行。流动地磁观测点的选建、弱磁性测量实验室的建设可参照使用。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口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19531.2—2004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第2部分:电磁观测
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3术语和定义
1—2000和CB/T18207.1—2000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GB/T 18039.1
观测墩absolute measurement pilar标准
用于安装地磁绝对观测仪器传感器的无磁性嫩。3.2
记录墩yariationrecordingpillar用安装地磁记录仪器传感器的无磁性墩。3.3
方位标azimuthmark
在照准点上安置的用于方位角或磁偏角测量的地面标。3.4
监测桩monitoringpillar
在用于监测地磁观测环境变化的观测点上埋设的仪器安装位置标识3.5
ahsolute rmeasurement house
绝对观测室
用作测量地磁要素绝对数值的场所的建筑物。3.6
相对记录室yariation recording room用作记录地磁要素相对某一基值变化量的场所的建筑物。3.7
质子矢量磁力仪室proton vector magetonueter hut用作质子失量磁力仪对地磁要素变化进行连续记录的场所的建筑物。1
DB/T9—2004
比测亭instriment comparison ut用作地磁观测仪器对比观测的场所的建筑物。3.9
密跨度测量dcnse survey of geomagnetic field以不大于10m×10m的网格间距对地磁场总强度F的测量。4观测场地勘选
4.1区域地磁场背景条件
4.1.1要求
观测场地成避开分布范围小于1000km的磁异常区41.2初选区域勘选方法
诚按以下方法进行;
收集当地航磁图,宜选择在航磁图上磁场等值线变化觉缓均勾的区域收集相关地质图件,宜选择地层接近水平、土层覆盖较厚或以灰岩、白云岩等弱磁性兴石为基底的区域。几种常见岩石的磁化率参见附录4;考察地形地貌条件,宜选择地势相对较高,排水顺畅,并且周围30x0m范围内可建立方位标的地区:
按附录B的规定进行地磁场总强度跨度测量。4.2场地磁场梯度条件
4.2.1要求
观测场地100m×100m范围内地磁场总强度F的水平梯度△F,≤1nT/m地需标准
4.2.2勘选方法
4.3人为电磁骚扰背景条件
4.3.1要求
人为电磁骚扰背景条件应符合GB/T19531.2一2004的规定,并保证个少在30个内得到保护。4.3.2勘选方法
应按以方法进行:
咨询地方政府规划部门,结合地发展规划选择地磁观测坏境在30午内不致造受破坏的地区;
调套易地人工骚扰源情况,应按GB/T19531.22004的规定进行实际测量。5观测设施建设
5.1观测墩建设的要求
5.1.1观测墩主体建设的要求
5.1.1.1应使磁化率绝对值不大于4元×10°(S单位制)的材料。5.1.1.2尺寸宜为0.4m×0.4m×1.5m5.1.1.3底部宜深于室内地板0.3m,并应与室内地板保持不小十0.03m宽的防振缓冲槽5.1.1.4应建在基座上,嵌人基座的深度应不小于0.2m。5.1.1.5嫩主体建设完成后,墩面总强度F的水平梯度△F.和垂直梯度△F,均应不大于1nT/ml5.1.2 基座建设的要求
应使用磁化率×绝对值不大于4元×10-5(SI单位制)的材料。5.1.2.1
5.1.2.2在可挖至基岩时,基座应直接建在基岩上,嵌人基岩的深度度不小于0.2m5.1.2.3在不能挖至基岩时,基座与墩基础施连为一体。5.1.2.4基座长、宽均宜为0.8m
5.1.2.5基座四周宜加回填士。
5.1.2.6基座上顶面低于室内地面的距离宜不小于0.1mDB/T 9 —- 2004
5.1.2.7基座建设完成后,周围1m范围内 F的水平梯度△F,和垂直梯度△F,均应不大于 1.5nT/ma5.1.3墩基础建设的要求
5.1.3.1在不能挖至基岩时应建设墩基础。5.1.3.2应使用磁化率X绝对值不大于4元×10-=(SI单位制)的材料。5.1.3.3墩基础厚度宜不小于0.5mc5.1.3.4墩基础底两应置于较坚硬的天然土层冻结深度以下,并以在天然地平线1m以下为宜。5.1.3.5在不能挖至较竖硬的然士层时,应打桩加固,5.1.3.6墩基础应与墙体基础分离,并应深于墙基。5.1.3.7当同-观测室内建有2个以上的观测墩时,各墩基础宜连为一体5.2记录墩建设的要求
5.2.1记录嫩主体尺寸宜为0.4m×0.4m×1.1mc5.2.2墩基础宜与墙体基础分离,并宜深于墙基。5.2.3其他按5.1的要求执行。
5.3方位标建设的要求
5.3.1至少应建设两个方位标。
5.3.2方位标应能与绝对观测室内和比测亭内的观测墩水平通视,与绝对观测室和比测亭的距离以地茶
150m~300m为宜。
5.3.3方位标应结实稳固,基础的建设可参照5.1.2.2条或5.1.3.4条、5.1.3.5条中的要求。5.3.4方位标上的标志符号应牢固、醒目,并易于瞄准。5.4监测桩建设的要求
5.4.1台站应设立至少1个监测桩,最好在2~3个不同方向上分别设立监测桩。5.4.2监测桩与台站的距离应不小于500m。5.4.3未设绝对观测室的台站,还应在距相对记录室或质子矢量磁力仪室30m~100m范用内设立1个监测桩。
5.4.4监测桩应建在人为地磁骚扰背景条件符合GB/T19531.2一2004规定的地点。5.4.5监测桩周围10m范围内F水平梯度△F,应不大于1.5nT/m。5.4.6监测桩上方2m范围内 F垂直梯度△F,应不大于 1.5nT/m。5.4.7监测桩应使用磁化率×绝刘对值不大于4元×10-5(SI单位制)的材料。5.4.8监测桩的尺寸宜为0.2m×0.2m×0.7m,宜埋入地下0.6m,出露地面0.1m5.4.9监测桩的顶面应刻有用于仪器安装置中的于字形标志。6观测室建设
6.1总要求
6.1.1抗震设防
观测宰的抗震设防应按GB 50011一2001中的乙类建筑要求进行设计。6.1.2建筑材料
建设观测室使用的各种建筑材料,其磁化率×绝对值均应不大丁4元×10-°(SI单位制)。3
DB/T 9 — 2004
6.1.3建设完成后应达到的技术指标建设完成后,各观测率内F水平梯度△F,和垂直梯度AF,均应不大于1.5nT/ms6.2绝对观测室建设的要求
6.2.1室内应建设至少4个观测墩,观测墩主体中心间距应不小于3m,与墙壁矩离应不小于1.5m。6.2.2至少应有2个观測嫩可通视2个方位标,通视效果应不受其他观测墩上安装仪器的影响。6.2.3-观测嫩周围2m以外应有放置仪器主机的位置。6.2.4室内地面宜高出天然地平线0.5m以上。6.2.5室内应有交流供电,线路应双向布设,与观测墩的最小距离为1.5m6.3相对记录室建设的要求
6.3.1室内应建设至少2个记录墩,墩主体中心间距应不小于3m,与墙壁距离应不小于1.5m6.3.2记录墩周围3m以外应有放置仪器模拟电路装置的位置。口温差官不大于0.3℃,年温差宜不火于6.3.3
AQUAKE
6.3.4相对湿度宜不大于 85%。
6.3.5室内应有交流供电,线路与记录墩的最小距离为1.5m6.3.6距离记录墩15m~40m范围内应有放置仪器主机的位置。6.3.7主机安放位置应有交、直流供电和通信线路,供电和通信线路均应采取避雷措施。6.4质子失量磁力仪室建设的要求6.4.1室内设1个记录墩。
6.4.2墩主体中心与墙壁距离应不小于1.5mc6.4.3室内应有交流供电,线路与记录墩的最小距离为1.5m6.4.4距离记录墩15m90m范围内应有放置仪器主机的位置。主机安放位置要求同6.3.7条的规定。
6.5比测亭建设的要求
6.5.1亭内设1个观测墩。
地震标准
6.5.2观测墩成能通视方位标、北极星及绝对观测室内的观测墩6.6观测场地布局的要求
6.6.1以最接近的墙体之间的距离计算,观测室之间的距离应满足以下要求:质子失量磁力仪室距绝对观测室、相对记录室、比测享不小十30m:相对记录仪和质子失量磁力仪的主机安放位置距所有观测空不小于15m。6.6.2台站内部生活、办公等用房及其他观测项目在建设时,应以建设过程和建设结果对地磁观测和记录的影响量不超过0.5nT的指标进行设计和实施。7建筑物磁性跟踪控制
观测设施和观测室建设过程中,应按附录D的规定,由地磁专业技术人员对建筑物的磁性进行跟踪控制。
8设备配置
可供地磁台站选用的各种设备及其主要技术指标见表1。台站可根据承扭的任务和功能对设备进行选择。
绝对测测设备
相对记录设备
质子失量磁力仪
辅助设备
表1“可供选用的设备及其主要技术指标名称
主要技术指标
精密度:0.1,≤0.1
偏角倾角磁力仪
总强度磁疗独
地磁D、H、Z三分量记录仪
最大允许误差:0.3°
检零传感器分努方:不大于0.1nr工作温度:-10 ~40
液量范围:20000nT70000nT
精密度:.3nT
最大允许误差:U.5πT
分辨力:不大于0.1nT
采样闯隔:不大于(s
工作温度:-10℃~40℃
时间服务最大允许误差:0.19
测量范围:0~70000mT
DB/T 9 - 2004
动态范围:不小于200mT-2000T
分辨力:不大于0.1l
温度系数:不大于1m/℃
采样间:不大于1:
时间服务最大允许误差:0.1$
工作温度:-10%
地震标准
质子失量磁力仪
分辨力:不大于0.1T
采样间隔:不大于5mim
时间服务最人允许误差:0.18
基推颜率校准源
数字温度计
输出电压:15V
容量100Ah
频率:2.441 kHz
频率稳定度:1×10-7
温度范围:-20%~50%
最大充许误差:0.1T
分辨力:不大于0.1℃
注:D、1,F、分H、2Z分别为在同一天内用仪器测量获得的数据确定的地磁场连续记录数据的基线值的均方差。当天连续记录数据的实际基线值应不变,参与计算的基线值数据个数不应少于6个。DB/T 9 — 2004
岩石类荆
岩浆岩
变质岩
沉积岩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几种常见岩石的磁化率值一览表表A.1
几种常见岩石的磁化率值一览表岩石名称
花岗岩
闪长岩
玄武岩
橄榄岩
石英岩
大理岩
片麻岩
石东岩
x/4元×10-6(S1单位制)
50-2800
50~10000
100~50000
760 - 16000
10-3000
注:资料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固体地球物理、测绘、空间科学卷》1985年。地震标准
B.1定义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观测场地地磁场总强度跨度测量方法DB/T 9 — 2004
观测场地地磁场总强度跨度测量,是为进一步查明地磁观测场地及其周围地区的地磁场分布特征,以观测场地为中心做「字型测线,对地磁场总强度F沿测线的空问分布进行的测量:B.2测量设备
测量设备包括:
质了旋进式磁力仪3台,分辨如不秒表2个;
便携式GPS或罗盘1合
B.3测量准备
B.3.1测线选定求
F0.1hT,精密度不大于0.3nT;
收集比例尺1:200000或1:1000000的航磁图和比例尺1:50000的地形图,初步确定观测场地。以观测场地为中心做各长30km的两条十了型测线,按南北和东西方向设计测线,在地形图工,
测线上测点点距3km
对测线和测点进行编号。测点编号顺序为西小东大、南小北人,共计22个测点。测线端总设木样标志,测点设简易标志震标准B.3.2日变站设立和观测
在测区中心附近设立记录F的日变站。日变站的设立和观测应满足以下要求:环境:10m范围内F水平梯度AF.应不大于1nT/m;仪器架设:架设1台质子旋进式磁力仪,探头架设高度1.5m;观测:在测线测量之前,日变站应提前30min投人记录,采样间隔10sB.4测线测量
B.4.1磁力仪时间校准
测最前成对便用的3台质子旋进式磁力仪设置统一时问,时问系统采用北京时,准确到秒。测最结束后成对仪器时钟进行检查,以保证日变站观测仪器和测线观测仪器时间同步。B.4.2测定仪器差
测量前后应测定使用的3台质子旋进式磁力仪的仪器差dF,dF=FE企站一F谢强,准确到0.1nT,以保证整个测量过程中所有仪器工作状态正常。B.4.3测量时间选择
测量成避开磁扰且:变到人为干扰的观测数据应重测。B.4.4技术要求
测量时,质子旋进式磁力仪探头的架设高度为1.5m,采样间隔为10s,每测点读取6个数。测量结果按表B.1的格式进行记录。DB/T 9 — 20(4
测线名称:
测线编号:
测点编号
起止时间
表B.1地磁观测场地地磁场总强度跨度测记录表议器型号:
仪器差dF:
注:下为F的平均值,
B.5测量结果表述
B.5.1数据处理
B.5.1.1数据处理方法
测量人员:
记录人员:
地震标准
页码:
口期:
设:为测点序号,为磁力仪在测点的读数序号,相应磁力仪读数为相同时刻日变站的观测值为 F。则
AF, =Fu-F+dF
(AF- AF)15
△F,反映测点i处相对于日变站处的磁场空间差别,aF反映观测值离散程度。B.5.1.2数据处理要求
算结果应取位到0.1 nT。
所有计算结果应进行复核。
....(B.2)
...-.(B.3)
B.5.2AF分布曲线制作
以日变站为原点,以测线为横轴,△F值为纵轴,作沿测线的△F分布曲线。横轴单位为千米(km):纵轴单位为纳特(nT),B.5.3结果分析
AF分布曲线应是水平或稍有倾斜的直线。若异常点偏离直线不大于50nT,则观测场址合格。B.5.4资料归档
所有原始记录、计算结果、△F分布曲线和结果分析应整理归档。C.1 定义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观测场地地磁场总强度密跨度测量方法DB/T 9 — 2004
观测场地地磁场总强度密跨度测量,是为进一步勘察观测场地范润内的磁场分布以及是否存在局部隐伏干扰体,在观测场地范围内对F进行的测量。C.2测量设备wwW.bzxz.Net
测量设备包括:
质子旋进式磁力仪2台分辨力不大于0.1红,精密度不大于0.3nT;量1个:长度50m或100m,最小刻度0.01m一秒表1个;
测量花杆3根;
铁锤2把及木桩若了
C.3测量准备
C.3.1布设测线
C.3.1.1初测
在观测场地200m×200m范围内,沿东西或南北方向以10m线距希设测线,在测线上自西向东或自南问北按10m点距设点,打桩设标,依次编号,如15/I代表第Ⅱ条测线上的第15个测点。C.3.1.2 细测
在初测合格基础上确定场址并征地后,在场址100m×100m范围内,沿东西或南北方向以5m线距布设测线,在测线上自西向东或自南向北按5m点距设点,打桩设标,依次编号。C.3.2日变站设立和观测
按B.3.2条规定执行。
C.4测实施
除每测点读数3次、测量结果按表C.1的格式进行记录外,其他按B.4条执行。细测过程中,当相邻两测点磁场观测值差异相对丁其他测点间的差异调显较大时,应首先检查日变站的观测值变化情况,如口变站观测值发生同步明显变化,则说明磁场有扰动,应暂停测量,等场平静后再测;如日变站观测值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则应在测点周围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进行加密测量,查明并清除测点附近的浅层磁性干扰体,然后重新测定该点的磁场值。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备案号:14143—20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行业标准
DB/T 9 —2004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地磁台站
Specific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eismic stationGeomagnetic station.
本电子版不作为法定技术文件,请以地震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2004-07-16发布
中国地震局发布
2004-12-01实施
1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4:观测场地勘选
观测设施建设
观测室建设
建筑物磁性跟踪控制
8设备配置·
附录A
几种常见岩石的磁化率文值一览表(资料性附录)
附录B(规范性附录)
附录C(规范性附录)
附录D(规范性附录)
参考文献
观测场地地磁场总强度跨度测量方法观测场地地磁场总强度密跨度测量方法建筑物磁性跟踪控制方法
地震标准
DB/T 9 — 204
DB/T 9 --- 2004
本标准是《地震台站设规范》系列标谁中的一项。该系列标准结构及名称预计如下:地震台站建设规范测震台站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地磁台站
地晟台站建设规范
地电台站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地形变台站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垂力台站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地下流体台站
本标准的附录B、附录 C、附录D为规范性附录,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地霞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25)扫口。
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负责起草,吉林省地震局、天津市地震局参加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冬梅、周锦屏、高玉芬、李永华、工晨、张良怀、韩润泉、冯义钩、周勋、、任熙宪、赵水芬。
地震标准
1范围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磁台站
DB/T 9 — 2004
本标准规定了地磁台站观测场地勘选、观测设施和观测室建设、建筑物磁性跟踪控制和观测设备配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地磁台站建设,不同地磁台站根据功能要求和设备配置,按本标准相关部分执行。流动地磁观测点的选建、弱磁性测量实验室的建设可参照使用。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口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19531.2—2004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第2部分:电磁观测
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3术语和定义
1—2000和CB/T18207.1—2000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GB/T 18039.1
观测墩absolute measurement pilar标准
用于安装地磁绝对观测仪器传感器的无磁性嫩。3.2
记录墩yariationrecordingpillar用安装地磁记录仪器传感器的无磁性墩。3.3
方位标azimuthmark
在照准点上安置的用于方位角或磁偏角测量的地面标。3.4
监测桩monitoringpillar
在用于监测地磁观测环境变化的观测点上埋设的仪器安装位置标识3.5
ahsolute rmeasurement house
绝对观测室
用作测量地磁要素绝对数值的场所的建筑物。3.6
相对记录室yariation recording room用作记录地磁要素相对某一基值变化量的场所的建筑物。3.7
质子矢量磁力仪室proton vector magetonueter hut用作质子失量磁力仪对地磁要素变化进行连续记录的场所的建筑物。1
DB/T9—2004
比测亭instriment comparison ut用作地磁观测仪器对比观测的场所的建筑物。3.9
密跨度测量dcnse survey of geomagnetic field以不大于10m×10m的网格间距对地磁场总强度F的测量。4观测场地勘选
4.1区域地磁场背景条件
4.1.1要求
观测场地成避开分布范围小于1000km的磁异常区41.2初选区域勘选方法
诚按以下方法进行;
收集当地航磁图,宜选择在航磁图上磁场等值线变化觉缓均勾的区域收集相关地质图件,宜选择地层接近水平、土层覆盖较厚或以灰岩、白云岩等弱磁性兴石为基底的区域。几种常见岩石的磁化率参见附录4;考察地形地貌条件,宜选择地势相对较高,排水顺畅,并且周围30x0m范围内可建立方位标的地区:
按附录B的规定进行地磁场总强度跨度测量。4.2场地磁场梯度条件
4.2.1要求
观测场地100m×100m范围内地磁场总强度F的水平梯度△F,≤1nT/m地需标准
4.2.2勘选方法
4.3人为电磁骚扰背景条件
4.3.1要求
人为电磁骚扰背景条件应符合GB/T19531.2一2004的规定,并保证个少在30个内得到保护。4.3.2勘选方法
应按以方法进行:
咨询地方政府规划部门,结合地发展规划选择地磁观测坏境在30午内不致造受破坏的地区;
调套易地人工骚扰源情况,应按GB/T19531.22004的规定进行实际测量。5观测设施建设
5.1观测墩建设的要求
5.1.1观测墩主体建设的要求
5.1.1.1应使磁化率绝对值不大于4元×10°(S单位制)的材料。5.1.1.2尺寸宜为0.4m×0.4m×1.5m5.1.1.3底部宜深于室内地板0.3m,并应与室内地板保持不小十0.03m宽的防振缓冲槽5.1.1.4应建在基座上,嵌人基座的深度应不小于0.2m。5.1.1.5嫩主体建设完成后,墩面总强度F的水平梯度△F.和垂直梯度△F,均应不大于1nT/ml5.1.2 基座建设的要求
应使用磁化率×绝对值不大于4元×10-5(SI单位制)的材料。5.1.2.1
5.1.2.2在可挖至基岩时,基座应直接建在基岩上,嵌人基岩的深度度不小于0.2m5.1.2.3在不能挖至基岩时,基座与墩基础施连为一体。5.1.2.4基座长、宽均宜为0.8m
5.1.2.5基座四周宜加回填士。
5.1.2.6基座上顶面低于室内地面的距离宜不小于0.1mDB/T 9 —- 2004
5.1.2.7基座建设完成后,周围1m范围内 F的水平梯度△F,和垂直梯度△F,均应不大于 1.5nT/ma5.1.3墩基础建设的要求
5.1.3.1在不能挖至基岩时应建设墩基础。5.1.3.2应使用磁化率X绝对值不大于4元×10-=(SI单位制)的材料。5.1.3.3墩基础厚度宜不小于0.5mc5.1.3.4墩基础底两应置于较坚硬的天然土层冻结深度以下,并以在天然地平线1m以下为宜。5.1.3.5在不能挖至较竖硬的然士层时,应打桩加固,5.1.3.6墩基础应与墙体基础分离,并应深于墙基。5.1.3.7当同-观测室内建有2个以上的观测墩时,各墩基础宜连为一体5.2记录墩建设的要求
5.2.1记录嫩主体尺寸宜为0.4m×0.4m×1.1mc5.2.2墩基础宜与墙体基础分离,并宜深于墙基。5.2.3其他按5.1的要求执行。
5.3方位标建设的要求
5.3.1至少应建设两个方位标。
5.3.2方位标应能与绝对观测室内和比测亭内的观测墩水平通视,与绝对观测室和比测亭的距离以地茶
150m~300m为宜。
5.3.3方位标应结实稳固,基础的建设可参照5.1.2.2条或5.1.3.4条、5.1.3.5条中的要求。5.3.4方位标上的标志符号应牢固、醒目,并易于瞄准。5.4监测桩建设的要求
5.4.1台站应设立至少1个监测桩,最好在2~3个不同方向上分别设立监测桩。5.4.2监测桩与台站的距离应不小于500m。5.4.3未设绝对观测室的台站,还应在距相对记录室或质子矢量磁力仪室30m~100m范用内设立1个监测桩。
5.4.4监测桩应建在人为地磁骚扰背景条件符合GB/T19531.2一2004规定的地点。5.4.5监测桩周围10m范围内F水平梯度△F,应不大于1.5nT/m。5.4.6监测桩上方2m范围内 F垂直梯度△F,应不大于 1.5nT/m。5.4.7监测桩应使用磁化率×绝刘对值不大于4元×10-5(SI单位制)的材料。5.4.8监测桩的尺寸宜为0.2m×0.2m×0.7m,宜埋入地下0.6m,出露地面0.1m5.4.9监测桩的顶面应刻有用于仪器安装置中的于字形标志。6观测室建设
6.1总要求
6.1.1抗震设防
观测宰的抗震设防应按GB 50011一2001中的乙类建筑要求进行设计。6.1.2建筑材料
建设观测室使用的各种建筑材料,其磁化率×绝对值均应不大丁4元×10-°(SI单位制)。3
DB/T 9 — 2004
6.1.3建设完成后应达到的技术指标建设完成后,各观测率内F水平梯度△F,和垂直梯度AF,均应不大于1.5nT/ms6.2绝对观测室建设的要求
6.2.1室内应建设至少4个观测墩,观测墩主体中心间距应不小于3m,与墙壁矩离应不小于1.5m。6.2.2至少应有2个观測嫩可通视2个方位标,通视效果应不受其他观测墩上安装仪器的影响。6.2.3-观测嫩周围2m以外应有放置仪器主机的位置。6.2.4室内地面宜高出天然地平线0.5m以上。6.2.5室内应有交流供电,线路应双向布设,与观测墩的最小距离为1.5m6.3相对记录室建设的要求
6.3.1室内应建设至少2个记录墩,墩主体中心间距应不小于3m,与墙壁距离应不小于1.5m6.3.2记录墩周围3m以外应有放置仪器模拟电路装置的位置。口温差官不大于0.3℃,年温差宜不火于6.3.3
AQUAKE
6.3.4相对湿度宜不大于 85%。
6.3.5室内应有交流供电,线路与记录墩的最小距离为1.5m6.3.6距离记录墩15m~40m范围内应有放置仪器主机的位置。6.3.7主机安放位置应有交、直流供电和通信线路,供电和通信线路均应采取避雷措施。6.4质子失量磁力仪室建设的要求6.4.1室内设1个记录墩。
6.4.2墩主体中心与墙壁距离应不小于1.5mc6.4.3室内应有交流供电,线路与记录墩的最小距离为1.5m6.4.4距离记录墩15m90m范围内应有放置仪器主机的位置。主机安放位置要求同6.3.7条的规定。
6.5比测亭建设的要求
6.5.1亭内设1个观测墩。
地震标准
6.5.2观测墩成能通视方位标、北极星及绝对观测室内的观测墩6.6观测场地布局的要求
6.6.1以最接近的墙体之间的距离计算,观测室之间的距离应满足以下要求:质子失量磁力仪室距绝对观测室、相对记录室、比测享不小十30m:相对记录仪和质子失量磁力仪的主机安放位置距所有观测空不小于15m。6.6.2台站内部生活、办公等用房及其他观测项目在建设时,应以建设过程和建设结果对地磁观测和记录的影响量不超过0.5nT的指标进行设计和实施。7建筑物磁性跟踪控制
观测设施和观测室建设过程中,应按附录D的规定,由地磁专业技术人员对建筑物的磁性进行跟踪控制。
8设备配置
可供地磁台站选用的各种设备及其主要技术指标见表1。台站可根据承扭的任务和功能对设备进行选择。
绝对测测设备
相对记录设备
质子失量磁力仪
辅助设备
表1“可供选用的设备及其主要技术指标名称
主要技术指标
精密度:0.1,≤0.1
偏角倾角磁力仪
总强度磁疗独
地磁D、H、Z三分量记录仪
最大允许误差:0.3°
检零传感器分努方:不大于0.1nr工作温度:-10 ~40
液量范围:20000nT70000nT
精密度:.3nT
最大允许误差:U.5πT
分辨力:不大于0.1nT
采样闯隔:不大于(s
工作温度:-10℃~40℃
时间服务最大允许误差:0.19
测量范围:0~70000mT
DB/T 9 - 2004
动态范围:不小于200mT-2000T
分辨力:不大于0.1l
温度系数:不大于1m/℃
采样间:不大于1:
时间服务最大允许误差:0.1$
工作温度:-10%
地震标准
质子失量磁力仪
分辨力:不大于0.1T
采样间隔:不大于5mim
时间服务最人允许误差:0.18
基推颜率校准源
数字温度计
输出电压:15V
容量100Ah
频率:2.441 kHz
频率稳定度:1×10-7
温度范围:-20%~50%
最大充许误差:0.1T
分辨力:不大于0.1℃
注:D、1,F、分H、2Z分别为在同一天内用仪器测量获得的数据确定的地磁场连续记录数据的基线值的均方差。当天连续记录数据的实际基线值应不变,参与计算的基线值数据个数不应少于6个。DB/T 9 — 2004
岩石类荆
岩浆岩
变质岩
沉积岩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几种常见岩石的磁化率值一览表表A.1
几种常见岩石的磁化率值一览表岩石名称
花岗岩
闪长岩
玄武岩
橄榄岩
石英岩
大理岩
片麻岩
石东岩
x/4元×10-6(S1单位制)
50-2800
50~10000
100~50000
760 - 16000
10-3000
注:资料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固体地球物理、测绘、空间科学卷》1985年。地震标准
B.1定义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观测场地地磁场总强度跨度测量方法DB/T 9 — 2004
观测场地地磁场总强度跨度测量,是为进一步查明地磁观测场地及其周围地区的地磁场分布特征,以观测场地为中心做「字型测线,对地磁场总强度F沿测线的空问分布进行的测量:B.2测量设备
测量设备包括:
质了旋进式磁力仪3台,分辨如不秒表2个;
便携式GPS或罗盘1合
B.3测量准备
B.3.1测线选定求
F0.1hT,精密度不大于0.3nT;
收集比例尺1:200000或1:1000000的航磁图和比例尺1:50000的地形图,初步确定观测场地。以观测场地为中心做各长30km的两条十了型测线,按南北和东西方向设计测线,在地形图工,
测线上测点点距3km
对测线和测点进行编号。测点编号顺序为西小东大、南小北人,共计22个测点。测线端总设木样标志,测点设简易标志震标准B.3.2日变站设立和观测
在测区中心附近设立记录F的日变站。日变站的设立和观测应满足以下要求:环境:10m范围内F水平梯度AF.应不大于1nT/m;仪器架设:架设1台质子旋进式磁力仪,探头架设高度1.5m;观测:在测线测量之前,日变站应提前30min投人记录,采样间隔10sB.4测线测量
B.4.1磁力仪时间校准
测最前成对便用的3台质子旋进式磁力仪设置统一时问,时问系统采用北京时,准确到秒。测最结束后成对仪器时钟进行检查,以保证日变站观测仪器和测线观测仪器时间同步。B.4.2测定仪器差
测量前后应测定使用的3台质子旋进式磁力仪的仪器差dF,dF=FE企站一F谢强,准确到0.1nT,以保证整个测量过程中所有仪器工作状态正常。B.4.3测量时间选择
测量成避开磁扰且:变到人为干扰的观测数据应重测。B.4.4技术要求
测量时,质子旋进式磁力仪探头的架设高度为1.5m,采样间隔为10s,每测点读取6个数。测量结果按表B.1的格式进行记录。DB/T 9 — 20(4
测线名称:
测线编号:
测点编号
起止时间
表B.1地磁观测场地地磁场总强度跨度测记录表议器型号:
仪器差dF:
注:下为F的平均值,
B.5测量结果表述
B.5.1数据处理
B.5.1.1数据处理方法
测量人员:
记录人员:
地震标准
页码:
口期:
设:为测点序号,为磁力仪在测点的读数序号,相应磁力仪读数为相同时刻日变站的观测值为 F。则
AF, =Fu-F+dF
(AF- AF)15
△F,反映测点i处相对于日变站处的磁场空间差别,aF反映观测值离散程度。B.5.1.2数据处理要求
算结果应取位到0.1 nT。
所有计算结果应进行复核。
....(B.2)
...-.(B.3)
B.5.2AF分布曲线制作
以日变站为原点,以测线为横轴,△F值为纵轴,作沿测线的△F分布曲线。横轴单位为千米(km):纵轴单位为纳特(nT),B.5.3结果分析
AF分布曲线应是水平或稍有倾斜的直线。若异常点偏离直线不大于50nT,则观测场址合格。B.5.4资料归档
所有原始记录、计算结果、△F分布曲线和结果分析应整理归档。C.1 定义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观测场地地磁场总强度密跨度测量方法DB/T 9 — 2004
观测场地地磁场总强度密跨度测量,是为进一步勘察观测场地范润内的磁场分布以及是否存在局部隐伏干扰体,在观测场地范围内对F进行的测量。C.2测量设备wwW.bzxz.Net
测量设备包括:
质子旋进式磁力仪2台分辨力不大于0.1红,精密度不大于0.3nT;量1个:长度50m或100m,最小刻度0.01m一秒表1个;
测量花杆3根;
铁锤2把及木桩若了
C.3测量准备
C.3.1布设测线
C.3.1.1初测
在观测场地200m×200m范围内,沿东西或南北方向以10m线距希设测线,在测线上自西向东或自南问北按10m点距设点,打桩设标,依次编号,如15/I代表第Ⅱ条测线上的第15个测点。C.3.1.2 细测
在初测合格基础上确定场址并征地后,在场址100m×100m范围内,沿东西或南北方向以5m线距布设测线,在测线上自西向东或自南向北按5m点距设点,打桩设标,依次编号。C.3.2日变站设立和观测
按B.3.2条规定执行。
C.4测实施
除每测点读数3次、测量结果按表C.1的格式进行记录外,其他按B.4条执行。细测过程中,当相邻两测点磁场观测值差异相对丁其他测点间的差异调显较大时,应首先检查日变站的观测值变化情况,如口变站观测值发生同步明显变化,则说明磁场有扰动,应暂停测量,等场平静后再测;如日变站观测值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则应在测点周围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进行加密测量,查明并清除测点附近的浅层磁性干扰体,然后重新测定该点的磁场值。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其它标准
- 热门标准
- 地方标准(DB)标准计划
- DB36/1101.2-2019 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 第2部分:有机化工行业
- DB33/T2252-2020 居住出租房屋旅馆式管理规范
- DB37/T3469.2-2018 农村垃圾分类与处理技术规范 第2部分:生产垃圾
- DB33/T2249.2-2020 农村信用建设规范 第2部分:信用评价
- DB33/T2251-2020 网络订餐配送操作规范
- DB31/379-2015 在用压燃式发动机汽车加载减速法排气烟度排放限值
- DB33/T2249.1-2020 农村信用建设规范 第1部分:农户信用信息管理
- DB33/T2091-2018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规范
- GB/T15144-2020 IEC 60929 :2015 管形荧光灯用交流和/或直流电子控制装置性能要求
- DB53/T277.18-2008 陆良优质烤烟综合标准 第18部分:植烟土壤取样方法
- DB53/T277.28-2008 陆良优质烤烟综合标准 第28部分:烟叶质量追踪
- DB65/T2938-2009 无公害食品 阿魏菇出菇菌袋废料处理技术规程
- DB13/T758.6-2006 无公害中药材田间生产技术规程 第6部分:山药
- DB62/T1742-2008 庆阳市油松种实害虫综合防治规程
- DB35/T822-2008 白芽奇兰茶 初制加工技术规范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