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 >>
- GA 632-2006 正压式消防氧气呼吸器

【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 正压式消防氧气呼吸器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10-31 21:24:25
- GA632-2006
- 现行
标准号:
GA 632-2006
标准名称:
正压式消防氧气呼吸器
标准类别:
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
标准状态:
现行-
发布日期:
2006-08-29 -
实施日期:
2007-01-01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pdf下载大小:
4.75 MB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规定了正压式消防氧气呼吸器的型号、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贮存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消防员和抢险救护人员在有毒、缺氧、烟雾、悬浮于空气中的有害污染物等恶劣环境中,抢险救灾或从事灾情处理工作时使用的正压式消防氧气呼吸器。本标准不适用于正压式消防空气呼吸器、潜水呼吸器和负压式呼吸器。 GA 632-2006 正压式消防氧气呼吸器 GA632-2006

部分标准内容:
ICS13.22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632—2006
正压式消防氧气呼吸器
Self-contained positive pressure oxygen breathingapparatusforfirefighting
2006-08-29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2007-01-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型式、分类、型号
4.1型式
技术要求
外观质量
结构要求
材料要求
佩戴质量
气密性
防护性能
供氧性能
自动补给阀开启压力
排气阀开启压力
正压性能
耐温性能
压力表·
面罩性能·
气囊或呼吸舱的有效容积·
呼吸软管
压力报警
呼气阀和吸气阀
减压器安全阀.
高压部件强度·
人员佩戴性能
试验方法
外观质量、标志、包装检查
结构检查
表面电阻测定
材料阻燃性能试验
佩戴质量测定
气密性试验
防护性能试验
供氧性能测定
GA632—2006
GA632—2006
自动补给阀开启压力测定
排气阀开启压力测定
正压性能试验
耐温性能试验
压力表试验
视野试验
气囊或呼吸舱的有效容积测定.
呼吸软管性能试验
压力报警试验
呼气阀和吸气阀性能试验·
减压器安全阀性能试验,
高压部件强度试验
人员佩戴性能试验
检验规则
检验分类
型式检验
7.3出厂检验
8标志、包装和贮存bzxZ.net
标志·
8.2包装
GA632--2006
本标准的5.2、5.3、5.5、5.6、5.7、5.10、5.17、5.19为强制性条文,其余为推荐性条文。本标准与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批准的EN145一1997《呼吸保护器自给式压缩氧型或压缩氧氮型呼吸器要求、试验、标记》(英文版)的采标程度为非等效,主要差异如下:按照汉语习惯对一些编排格式进行了修改一将一些适用于国际标准的表述改为适用于我国标准的表述;分类中增加了180这一类型;
一定量供氧量的指标不同;
一正压性能试验方法不同;
一减少了一些零部件要求。
本标准由公安部消防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五分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凌新亮、徐耀亮、戴国定、曹家胜、殷海波、余进、马善清。1范围
正压式消防氧气呼吸器
GA632-2006
本标准规定了正压式消防氧气呼吸器的型号、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贮存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消防员和抢险敦护人员在有毒、缺氧、烟雾、悬浮于空气中的有害污染物等恶劣环境中,抢险救灾或从事灾情处理工作时使用的正压式消防氧气呼吸器(以下简称呼吸器)。本标准不适用于正压式消防空气呼吸器、潜水呼吸器和负压式呼吸器。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1226-2001般压力表
GB/T2891-1995过滤式防毒面具面罩性能试验方法爆炸性环境用防爆电气设备第1部分:通用要求(eqvIEC60079-0:1998)GB3836.1-2000
GB3836.4一2000爆炸性环境用防爆电气设备第4部分:本质安全型\i”(eqvIEC60079-11:1999)
GA124—2004正压式消防空气呼吸器MT867—2000隔绝式正压氧气呼吸器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正压式消防氧气呼吸器self-containedpositivepressureoxygenbreathingapparatusforfirefighting
以高压氧气瓶充填压缩氧气为气源,呼吸时使用氧气瓶内的氧气,不依赖外界环境气体,用呼吸舱(或气囊)作储气装置,面罩内的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的呼吸器。3.2
充breathingsystem
呼吸系统
包括面罩、呼吸导管、气囊、排气阀和供氧装置及连接件与佩戴者呼吸器官形成的起呼吸保护作用的系统。
定量供氧oxygendeliverybyconstantflow高压氧气经减压后,通过节流孔以规定的流量连续向呼吸系统供氧。3.4
oxygendeliverybymanual switch手动补给供氧
用手按动,使手动补给阀直接向呼吸系统供氧。GA632—2006
自动补给供氧oxygendeliverybydemandvaive呼吸系统内压力下降到规定压力值时,自动补给阀自动开启向呼吸系统供氧。3.6
自动排气阀
automatic relief valve
低压系统内的压力上升到规定值时,排气阀自动开启向外界排气的装置。3.7
高压系统highpressuresystem
包括氧气瓶、氧气瓶开关、减压器、手动补给阀和压力指示器等高压部分及其连接件形成的高压气路。
额定防护时间nominalprotectiontime在规定的作功功率条件下,呼吸器符合防护性能要求的使用时间。4型式、分类、型号
4.1型式
以高压氧气瓶充填压缩氧气作氧源(额定工作压力为20MPa),低压储气部分有气囊式和呼吸舱式两种。
4.2分类
按额定防护时间划分为:60、120、180、240型四种类型。4.3型号
额定防护时间,min
低压储气型式(N为气囊式,C为呼吸舱式)产品特征代号(Z为正压式,Y为氧气)产品类别代号(H为呼吸器)
消防员个人装备代号
示例:RHZYN240表示一具额定防护时间为240min气囊式的正压式消防氧气呼吸器。5技术要求
5.1外观质量
所有零部件应保持清洁,与氧接触部分应无油,涂漆、电镀表面保护层色泽应均匀一致,与基体结合良好,不得有针孔、斑点、条纹、脱皮、起泡、擦伤和流痕等缺陷。5.2结构要求
呼吸器的结构应简单、紧凑、结实,在狭小的通道通行时呼吸器不应被攀挂。呼吸器的外形不应有妨碍使用的向外凸出部分和尖角呼吸器从佩戴者身上取下,面罩未取下时,佩戴者仍可继续呼吸。呼吸器外壳应有足够强度,背壳(下壳)应符合人体背部外形,保证背负时舒适;用于固定上、下壳的扣合应松紧适度,开扣灵活,能防止意外挂开。气瓶瓶阀的安装位置应方便佩戴者开启或关闭瓶阀。压力表应显示气瓶压力,其安装位置应方便佩戴者观察到压力值。2
着装带应能调节长度,扣紧后不应发生滑脱。GA632—2006
气瓶瓶阀在开启后应保证不会被无意关闭,如气瓶瓶阀开启后不可锁定,那么开启手轮应至少旋转两周才能达到关闭状态。
呼吸器所用化学药品、佩戴时的唾液或冷凝水不应影响呼吸器的功能,或对佩戴者造成危害。5.3材料要求
呼吸器选用的材料,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耐老化,耐腐蚀。呼吸器外壳如采用非金属材料,其表面电阻不应大于1×10°α。着装带、带扣、外壳、面罩和呼吸软管在阻燃性能试验后,不应出现溶融现象,且续燃时间不应大于5s。
呼吸器外部件选材,不允许用镁、钛、铝或含有这些金属成分的合金制造。与佩戴者皮肤接触的部分,应选用对皮肤无刺激材料,与呼吸器官相通部分材料不应危害佩戴者健康。
5.4佩截质量
呼吸器的佩戴质量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佩戴质量
5.5气密性
5.5.1高压系统气密性
高压系统经气密性试验,在30min内不应漏气。5.5.2低压系统气密性
佩戴质量/kg
低压系统经正压气密性试验,在1min内其压力下降值不应大于30Pa。5.6防护性能
5.6.1额定防护时间内的防护性能额定防护时间内的防护性能应符合表2的规定。表2额定防护时间内的防护性能
吸气中氧气浓度/%
吸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吸气温度/℃
呼气阻力/Pa
吸气阻力/Pa
5.6.2重型劳动强度下的防护性能重型劳动强度下的防护性能应符合表3的规定。要
≤600
≤500
GA632-—2006
5.7供氧性能
吸气中氧气浓度/%
表3重型劳动强度下的防护性
吸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吸气温度/℃
呼气阻力/Pa
吸气阻力/Pa
5.7.1定量供氧量
≤700
≤600
当呼吸器高压系统压力为(20~2)MPa时,定量供氧量不应小于1.4L/min。5.7.2自动补给供氧量
当呼吸器高压系统压力为(20~3)MPa时,自动补给供氧量不应小于80L/min。5.7.3手动补给供氧量
当呼吸器高压系统压力为(20~3)MPa时,手动补给供氧量不应小于80L/min。5.8自动补给阀开启压力
呼吸器自动补给阀开启时,其低压系统中的压力应为(50~250)Pa。5.9排气阀开启压力
当向气囊或呼吸舱内通人1.4L/min流量的稳定气流时,排气阀的开启压力应为(400~700)Pa。5.10正压性能
在呼吸频率25次/min,呼吸流量50L/min时,呼吸器的面罩内应始终保持正压。5.11耐温性能
不接气瓶、不充填CO,吸收剂(或不接清净罐)、不装冷却元件的呼吸器,经耐温试验后,各部件应无发硬、开裂、发黏和变形等现象,且仍应符合5.5、表3和5.7的规定。5.12压力表
压力表的外壳应有橡胶防护套,外壳直径不应大于60mm。压力表的测量范围应为(030)MPa,精度不应低于2.5级,最小分格值不应大于1MPa。压力表标度盘上警报压力值段和20MPa处应有明显指示。在暗淡或黑暗的环境下,佩戴者应能读出压力指示值。在防水性能试验后,压力表内不得进水。当压力表同其连接的软管脱开时,在氧气瓶内压力为20MPa的情况下其漏气量不应大于25L/min。
压力表的其他性能应符合GB/T1226一2001的规定。5.13面罩性能
面罩质量应分布对称,头带或头罩应能根据佩戴者头部的需要自由调整,其密合框应与佩裁者面部密合良好,无明显压痛感,在额定防护时间内视窗不应上雾。视窗为大眼窗,应使用透光性能良好的无色透明材料,并不应产生视觉变形现象。视野应符合表4的规定。
5.14气囊或呼吸舱的有效容积
气囊或呼吸舱的有效容积不应小于5L。5.15呼吸软管
5.15.1呼吸软管的气密性和伸长率表4视野
总视野/%
双目视野/%
下方规野/(°)
呼吸软管应柔韧气密,弯曲时能保持气路畅通,伸长率不应小于20%。5.15.2呼吸软管的强度
经减压器最大输出压力值的2倍水压试验后应无渗漏。5.16压力报警
当气瓶在开启、关闭及余压为(5.5土0.5)MPa时应发出警示声响。要
GA 632-2006
余压报警声级强度应大于70dB(A),声响时间应在(30~60)s范围内,且报警最大耗气量不应大于5L/min。
如采用电子报警装置其防爆性能应符合GB3836.1—2000和GB3836.4—2000的规定。5.17呼气阀和吸气阀
5.17.1逆向漏气量
呼气阀、吸气阀的逆向漏气量不应大于0.3L/min。5.17.2通气阻力
呼气阀、吸气阀的通气阻力不应大于30Pa。5.18减压器安全阀
安全阀的开启压力与全排气压力应在减压器最大输出压力值的(120~200)%范围内,关闭压力不应小于减压器最大输出压力值。5.19高压部件强度
高压部件经30MPa水压试验后应无渗漏和异常变形。5.20人员佩戴性能
佩戴人员主观感觉应良好,无供气不足现象。6试验方法
6.1外观质量、标志、包装检查
用目测方法检查呼吸器的外观质量、标志和包装,结果应符合5.1、8.1和8.2的规定。6.2结构检查
用目测、主观感受方法检查呼吸器的结构,结果应符合5.2的规定。6.3表面电阻测定
表面电阻测定按GB3836.1一2000中23.4.7.8的规定进行,结果应符合5.3的规定。6.4材料阻燃性能试验
6.4.1著装带、带扣和外壳阻燃性能试验着装带、带扣和外壳阻燃性能试验按GA124—2004中6.2.1的规定进行,结果应符合5.3的规定。
GA632-—2006
6.4.2面罩、呼吸软管阻燃性能试验面罩、呼吸软管阻燃性能试验按GA124一2004中6.2.2的规定进行,结果应符合5.3的规定。6.5佩戴质量测定
用量程为(0~30)kg,精度为1/3000的电子秤测定呼吸器的佩戴质量,结果应符合表1的规定。6.6气密性试验
6.6.1高压系统气密性试验
接好气瓶(气瓶压力为18MPa以上),开启瓶阀,保持30min,用皂沫涂擦呼吸高压系统各个接头处,结果应符合5.5.1的规定。
6.6.2低压系统气密性试验
关闭排气阀,连接面罩的呼气软管在系统中通过三通接入压差计和压气泵,然后向系统内充气加压到800Pa,关闭气路,启动秒表计时,观察并记录1min内压力的下降值,结果应符合5.5.2的规定。6.7防护性能试验
6.7.1额定防护时间内的防护性能试验试验条件如表5,仪器设备、试验步骤、试验记录按MT867一2000中6.2.1、6.2.3和6.2.4的规定进行,结果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5额定防护时间内的防护性能试验参数恒温箱温度/
测定起止时间/min
6.7.2重型劳动强度下的防护性能试验呼吸量/
(L/min)
呼吸试验条件
呼吸频率/
(次/min)
CO2进入量/
(L/min)
抽氧量/
(L/min)
试验条件如表6,仪器设备、试验步骤、试验记录按MT8672000中6.2.1、6.2.3和6.2.4的规定进行,结果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6重型劳动强度下的防护性能试验参数恒温箱温度
6.8供氧性能测定
6.8.1定量供氧量测定
测定起止时间/min
呼吸量/
(L/min)
呼吸试验条件
呼吸频率/
(次/min)
CO进人量
(L/min)
抽氧量/
(L/min)
当呼吸器高压系统压力为(20~2)MPa时,用量程为(0.3~3)L/min,精度为4级的转子流量计测定,结果应符合5.7.1的规定。
6.8.2自动补给供氧量测定
当呼吸器高压系统压力为(20~3)MPa时,用量程为(16~160)L/min,精度为2.5级的转子流量计测定,结果应符合5.7.2的规定。6
6.8.3手动补给供氧量测定
GA632—2006
当呼吸器高压系统压力为(20~3)MPa时,按手动补给阀,用量程为(16~160)L/min,精度为2.5级的转子流量计测定,结果应符合5.7.3的规定。6.9自动补给阀开启压力测定
将呼吸器置于水平位置,连接呼吸器校验仪的水柱计和吸气泵,打开氧气瓶开关,从面罩处以(8~12)L/min流量向外抽气,观察自动补给阀开启供氧时的水柱压力计指示的压力值,结果应符合5.8的规定。
6.10排气阀开启压力测定
将呼吸器水平放置,连接呼吸器检查仪或校验台的水柱计,关闭排气阀,打开氧气瓶阀门,向低压系统内以测得的定量供氧量供氧,观察并记录呼吸器排气阀开启时的压力值,结果应符合5.9的规定。6.11正压性能试验
将呼吸器的面罩气密地佩戴在呼吸器综合检测仪的头模上,其呼吸接口同人工肺相连,按呼吸频率25次/min,呼吸流量50L/min设定人工肺,完全开启气瓶瓶阀,启动人工肺,测量氧气瓶内压力分别为(20~18)MPa、(7~5)MPa、(4~2)MPa压力值段时面罩内的压力,结果应符合5.10的规定。6.12耐温性能试验
把不接氧气瓶且不带冷却元件、不带CO,吸收剂的呼吸器放人(-20土2)℃的低温箱内贮存16h,取出后再放入(60士2)℃的高温箱内贮存16h,取出后冷却至室温,然后检查各零部件,结果应符合5.11的规定。
将经过耐温性能试验且检查合格的样品,分别按6.6、6.7.2和6.8的规定进行试验,结果应符合5.5、表3和5.7的规定。
6.13压力表试验
6.13.1压力表外壳直径测定
用游标卡尺测定压力表的外壳直径,结果应符合5.12的规定。6.13.2压力表防水性能试验
将压力表浸没在水温不低于5℃的清水中24h,结果应符合5.12的规定。6.13.3压力表导气管漏气试验
在氧气瓶内压力为20MPa时,卸下压力表,装上流量计,完全开启气瓶瓶阀,测量压力表导气管的漏气量,结果应符合5.12的规定。6.14视野试验
视野试验按GB/T2891一1995中3.3的规定进行,结果应符合表4的规定。6.15气囊或呼吸舱的有效容积测定把呼吸器置于水平位置,堵住定量供气孔,向气囊内或呼吸仓内通气,到排气阀(孔)开始排气时停止通气,用抽气装置(采气泵接湿式流量计)从中向外抽气,到自动补给阀开启为止,在湿式气体流量计上测出的体积即为有效容积,结果应符合5.14的规定。6.16呼吸软管性能试验
6.16.1呼吸软管的气密性和伸长率测定把软管一端吊起,测量其自然长度为α(不包括接头),然后在其另一端施加负荷10N,5min后测其长度为b,伸长率则为(b一α)/a×100%;测定时目测是否有开裂、脱胶、洞穿现象。在拉伸试验后的呼吸软管内,施加1.5kPa的气压(通人气体慢慢形成压力),检查漏气情况,结果应符合5.15.1的规定。
6.16.2呼吸软管的强度试验
在呼吸软管中加人减压器最大输出压力值的2倍水压力,历时15min,结果应符合5.15.2的规定。7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632—2006
正压式消防氧气呼吸器
Self-contained positive pressure oxygen breathingapparatusforfirefighting
2006-08-29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2007-01-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型式、分类、型号
4.1型式
技术要求
外观质量
结构要求
材料要求
佩戴质量
气密性
防护性能
供氧性能
自动补给阀开启压力
排气阀开启压力
正压性能
耐温性能
压力表·
面罩性能·
气囊或呼吸舱的有效容积·
呼吸软管
压力报警
呼气阀和吸气阀
减压器安全阀.
高压部件强度·
人员佩戴性能
试验方法
外观质量、标志、包装检查
结构检查
表面电阻测定
材料阻燃性能试验
佩戴质量测定
气密性试验
防护性能试验
供氧性能测定
GA632—2006
GA632—2006
自动补给阀开启压力测定
排气阀开启压力测定
正压性能试验
耐温性能试验
压力表试验
视野试验
气囊或呼吸舱的有效容积测定.
呼吸软管性能试验
压力报警试验
呼气阀和吸气阀性能试验·
减压器安全阀性能试验,
高压部件强度试验
人员佩戴性能试验
检验规则
检验分类
型式检验
7.3出厂检验
8标志、包装和贮存bzxZ.net
标志·
8.2包装
GA632--2006
本标准的5.2、5.3、5.5、5.6、5.7、5.10、5.17、5.19为强制性条文,其余为推荐性条文。本标准与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批准的EN145一1997《呼吸保护器自给式压缩氧型或压缩氧氮型呼吸器要求、试验、标记》(英文版)的采标程度为非等效,主要差异如下:按照汉语习惯对一些编排格式进行了修改一将一些适用于国际标准的表述改为适用于我国标准的表述;分类中增加了180这一类型;
一定量供氧量的指标不同;
一正压性能试验方法不同;
一减少了一些零部件要求。
本标准由公安部消防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五分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凌新亮、徐耀亮、戴国定、曹家胜、殷海波、余进、马善清。1范围
正压式消防氧气呼吸器
GA632-2006
本标准规定了正压式消防氧气呼吸器的型号、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贮存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消防员和抢险敦护人员在有毒、缺氧、烟雾、悬浮于空气中的有害污染物等恶劣环境中,抢险救灾或从事灾情处理工作时使用的正压式消防氧气呼吸器(以下简称呼吸器)。本标准不适用于正压式消防空气呼吸器、潜水呼吸器和负压式呼吸器。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1226-2001般压力表
GB/T2891-1995过滤式防毒面具面罩性能试验方法爆炸性环境用防爆电气设备第1部分:通用要求(eqvIEC60079-0:1998)GB3836.1-2000
GB3836.4一2000爆炸性环境用防爆电气设备第4部分:本质安全型\i”(eqvIEC60079-11:1999)
GA124—2004正压式消防空气呼吸器MT867—2000隔绝式正压氧气呼吸器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正压式消防氧气呼吸器self-containedpositivepressureoxygenbreathingapparatusforfirefighting
以高压氧气瓶充填压缩氧气为气源,呼吸时使用氧气瓶内的氧气,不依赖外界环境气体,用呼吸舱(或气囊)作储气装置,面罩内的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的呼吸器。3.2
充breathingsystem
呼吸系统
包括面罩、呼吸导管、气囊、排气阀和供氧装置及连接件与佩戴者呼吸器官形成的起呼吸保护作用的系统。
定量供氧oxygendeliverybyconstantflow高压氧气经减压后,通过节流孔以规定的流量连续向呼吸系统供氧。3.4
oxygendeliverybymanual switch手动补给供氧
用手按动,使手动补给阀直接向呼吸系统供氧。GA632—2006
自动补给供氧oxygendeliverybydemandvaive呼吸系统内压力下降到规定压力值时,自动补给阀自动开启向呼吸系统供氧。3.6
自动排气阀
automatic relief valve
低压系统内的压力上升到规定值时,排气阀自动开启向外界排气的装置。3.7
高压系统highpressuresystem
包括氧气瓶、氧气瓶开关、减压器、手动补给阀和压力指示器等高压部分及其连接件形成的高压气路。
额定防护时间nominalprotectiontime在规定的作功功率条件下,呼吸器符合防护性能要求的使用时间。4型式、分类、型号
4.1型式
以高压氧气瓶充填压缩氧气作氧源(额定工作压力为20MPa),低压储气部分有气囊式和呼吸舱式两种。
4.2分类
按额定防护时间划分为:60、120、180、240型四种类型。4.3型号
额定防护时间,min
低压储气型式(N为气囊式,C为呼吸舱式)产品特征代号(Z为正压式,Y为氧气)产品类别代号(H为呼吸器)
消防员个人装备代号
示例:RHZYN240表示一具额定防护时间为240min气囊式的正压式消防氧气呼吸器。5技术要求
5.1外观质量
所有零部件应保持清洁,与氧接触部分应无油,涂漆、电镀表面保护层色泽应均匀一致,与基体结合良好,不得有针孔、斑点、条纹、脱皮、起泡、擦伤和流痕等缺陷。5.2结构要求
呼吸器的结构应简单、紧凑、结实,在狭小的通道通行时呼吸器不应被攀挂。呼吸器的外形不应有妨碍使用的向外凸出部分和尖角呼吸器从佩戴者身上取下,面罩未取下时,佩戴者仍可继续呼吸。呼吸器外壳应有足够强度,背壳(下壳)应符合人体背部外形,保证背负时舒适;用于固定上、下壳的扣合应松紧适度,开扣灵活,能防止意外挂开。气瓶瓶阀的安装位置应方便佩戴者开启或关闭瓶阀。压力表应显示气瓶压力,其安装位置应方便佩戴者观察到压力值。2
着装带应能调节长度,扣紧后不应发生滑脱。GA632—2006
气瓶瓶阀在开启后应保证不会被无意关闭,如气瓶瓶阀开启后不可锁定,那么开启手轮应至少旋转两周才能达到关闭状态。
呼吸器所用化学药品、佩戴时的唾液或冷凝水不应影响呼吸器的功能,或对佩戴者造成危害。5.3材料要求
呼吸器选用的材料,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耐老化,耐腐蚀。呼吸器外壳如采用非金属材料,其表面电阻不应大于1×10°α。着装带、带扣、外壳、面罩和呼吸软管在阻燃性能试验后,不应出现溶融现象,且续燃时间不应大于5s。
呼吸器外部件选材,不允许用镁、钛、铝或含有这些金属成分的合金制造。与佩戴者皮肤接触的部分,应选用对皮肤无刺激材料,与呼吸器官相通部分材料不应危害佩戴者健康。
5.4佩截质量
呼吸器的佩戴质量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佩戴质量
5.5气密性
5.5.1高压系统气密性
高压系统经气密性试验,在30min内不应漏气。5.5.2低压系统气密性
佩戴质量/kg
低压系统经正压气密性试验,在1min内其压力下降值不应大于30Pa。5.6防护性能
5.6.1额定防护时间内的防护性能额定防护时间内的防护性能应符合表2的规定。表2额定防护时间内的防护性能
吸气中氧气浓度/%
吸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吸气温度/℃
呼气阻力/Pa
吸气阻力/Pa
5.6.2重型劳动强度下的防护性能重型劳动强度下的防护性能应符合表3的规定。要
≤600
≤500
GA632-—2006
5.7供氧性能
吸气中氧气浓度/%
表3重型劳动强度下的防护性
吸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吸气温度/℃
呼气阻力/Pa
吸气阻力/Pa
5.7.1定量供氧量
≤700
≤600
当呼吸器高压系统压力为(20~2)MPa时,定量供氧量不应小于1.4L/min。5.7.2自动补给供氧量
当呼吸器高压系统压力为(20~3)MPa时,自动补给供氧量不应小于80L/min。5.7.3手动补给供氧量
当呼吸器高压系统压力为(20~3)MPa时,手动补给供氧量不应小于80L/min。5.8自动补给阀开启压力
呼吸器自动补给阀开启时,其低压系统中的压力应为(50~250)Pa。5.9排气阀开启压力
当向气囊或呼吸舱内通人1.4L/min流量的稳定气流时,排气阀的开启压力应为(400~700)Pa。5.10正压性能
在呼吸频率25次/min,呼吸流量50L/min时,呼吸器的面罩内应始终保持正压。5.11耐温性能
不接气瓶、不充填CO,吸收剂(或不接清净罐)、不装冷却元件的呼吸器,经耐温试验后,各部件应无发硬、开裂、发黏和变形等现象,且仍应符合5.5、表3和5.7的规定。5.12压力表
压力表的外壳应有橡胶防护套,外壳直径不应大于60mm。压力表的测量范围应为(030)MPa,精度不应低于2.5级,最小分格值不应大于1MPa。压力表标度盘上警报压力值段和20MPa处应有明显指示。在暗淡或黑暗的环境下,佩戴者应能读出压力指示值。在防水性能试验后,压力表内不得进水。当压力表同其连接的软管脱开时,在氧气瓶内压力为20MPa的情况下其漏气量不应大于25L/min。
压力表的其他性能应符合GB/T1226一2001的规定。5.13面罩性能
面罩质量应分布对称,头带或头罩应能根据佩戴者头部的需要自由调整,其密合框应与佩裁者面部密合良好,无明显压痛感,在额定防护时间内视窗不应上雾。视窗为大眼窗,应使用透光性能良好的无色透明材料,并不应产生视觉变形现象。视野应符合表4的规定。
5.14气囊或呼吸舱的有效容积
气囊或呼吸舱的有效容积不应小于5L。5.15呼吸软管
5.15.1呼吸软管的气密性和伸长率表4视野
总视野/%
双目视野/%
下方规野/(°)
呼吸软管应柔韧气密,弯曲时能保持气路畅通,伸长率不应小于20%。5.15.2呼吸软管的强度
经减压器最大输出压力值的2倍水压试验后应无渗漏。5.16压力报警
当气瓶在开启、关闭及余压为(5.5土0.5)MPa时应发出警示声响。要
GA 632-2006
余压报警声级强度应大于70dB(A),声响时间应在(30~60)s范围内,且报警最大耗气量不应大于5L/min。
如采用电子报警装置其防爆性能应符合GB3836.1—2000和GB3836.4—2000的规定。5.17呼气阀和吸气阀
5.17.1逆向漏气量
呼气阀、吸气阀的逆向漏气量不应大于0.3L/min。5.17.2通气阻力
呼气阀、吸气阀的通气阻力不应大于30Pa。5.18减压器安全阀
安全阀的开启压力与全排气压力应在减压器最大输出压力值的(120~200)%范围内,关闭压力不应小于减压器最大输出压力值。5.19高压部件强度
高压部件经30MPa水压试验后应无渗漏和异常变形。5.20人员佩戴性能
佩戴人员主观感觉应良好,无供气不足现象。6试验方法
6.1外观质量、标志、包装检查
用目测方法检查呼吸器的外观质量、标志和包装,结果应符合5.1、8.1和8.2的规定。6.2结构检查
用目测、主观感受方法检查呼吸器的结构,结果应符合5.2的规定。6.3表面电阻测定
表面电阻测定按GB3836.1一2000中23.4.7.8的规定进行,结果应符合5.3的规定。6.4材料阻燃性能试验
6.4.1著装带、带扣和外壳阻燃性能试验着装带、带扣和外壳阻燃性能试验按GA124—2004中6.2.1的规定进行,结果应符合5.3的规定。
GA632-—2006
6.4.2面罩、呼吸软管阻燃性能试验面罩、呼吸软管阻燃性能试验按GA124一2004中6.2.2的规定进行,结果应符合5.3的规定。6.5佩戴质量测定
用量程为(0~30)kg,精度为1/3000的电子秤测定呼吸器的佩戴质量,结果应符合表1的规定。6.6气密性试验
6.6.1高压系统气密性试验
接好气瓶(气瓶压力为18MPa以上),开启瓶阀,保持30min,用皂沫涂擦呼吸高压系统各个接头处,结果应符合5.5.1的规定。
6.6.2低压系统气密性试验
关闭排气阀,连接面罩的呼气软管在系统中通过三通接入压差计和压气泵,然后向系统内充气加压到800Pa,关闭气路,启动秒表计时,观察并记录1min内压力的下降值,结果应符合5.5.2的规定。6.7防护性能试验
6.7.1额定防护时间内的防护性能试验试验条件如表5,仪器设备、试验步骤、试验记录按MT867一2000中6.2.1、6.2.3和6.2.4的规定进行,结果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5额定防护时间内的防护性能试验参数恒温箱温度/
测定起止时间/min
6.7.2重型劳动强度下的防护性能试验呼吸量/
(L/min)
呼吸试验条件
呼吸频率/
(次/min)
CO2进入量/
(L/min)
抽氧量/
(L/min)
试验条件如表6,仪器设备、试验步骤、试验记录按MT8672000中6.2.1、6.2.3和6.2.4的规定进行,结果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6重型劳动强度下的防护性能试验参数恒温箱温度
6.8供氧性能测定
6.8.1定量供氧量测定
测定起止时间/min
呼吸量/
(L/min)
呼吸试验条件
呼吸频率/
(次/min)
CO进人量
(L/min)
抽氧量/
(L/min)
当呼吸器高压系统压力为(20~2)MPa时,用量程为(0.3~3)L/min,精度为4级的转子流量计测定,结果应符合5.7.1的规定。
6.8.2自动补给供氧量测定
当呼吸器高压系统压力为(20~3)MPa时,用量程为(16~160)L/min,精度为2.5级的转子流量计测定,结果应符合5.7.2的规定。6
6.8.3手动补给供氧量测定
GA632—2006
当呼吸器高压系统压力为(20~3)MPa时,按手动补给阀,用量程为(16~160)L/min,精度为2.5级的转子流量计测定,结果应符合5.7.3的规定。6.9自动补给阀开启压力测定
将呼吸器置于水平位置,连接呼吸器校验仪的水柱计和吸气泵,打开氧气瓶开关,从面罩处以(8~12)L/min流量向外抽气,观察自动补给阀开启供氧时的水柱压力计指示的压力值,结果应符合5.8的规定。
6.10排气阀开启压力测定
将呼吸器水平放置,连接呼吸器检查仪或校验台的水柱计,关闭排气阀,打开氧气瓶阀门,向低压系统内以测得的定量供氧量供氧,观察并记录呼吸器排气阀开启时的压力值,结果应符合5.9的规定。6.11正压性能试验
将呼吸器的面罩气密地佩戴在呼吸器综合检测仪的头模上,其呼吸接口同人工肺相连,按呼吸频率25次/min,呼吸流量50L/min设定人工肺,完全开启气瓶瓶阀,启动人工肺,测量氧气瓶内压力分别为(20~18)MPa、(7~5)MPa、(4~2)MPa压力值段时面罩内的压力,结果应符合5.10的规定。6.12耐温性能试验
把不接氧气瓶且不带冷却元件、不带CO,吸收剂的呼吸器放人(-20土2)℃的低温箱内贮存16h,取出后再放入(60士2)℃的高温箱内贮存16h,取出后冷却至室温,然后检查各零部件,结果应符合5.11的规定。
将经过耐温性能试验且检查合格的样品,分别按6.6、6.7.2和6.8的规定进行试验,结果应符合5.5、表3和5.7的规定。
6.13压力表试验
6.13.1压力表外壳直径测定
用游标卡尺测定压力表的外壳直径,结果应符合5.12的规定。6.13.2压力表防水性能试验
将压力表浸没在水温不低于5℃的清水中24h,结果应符合5.12的规定。6.13.3压力表导气管漏气试验
在氧气瓶内压力为20MPa时,卸下压力表,装上流量计,完全开启气瓶瓶阀,测量压力表导气管的漏气量,结果应符合5.12的规定。6.14视野试验
视野试验按GB/T2891一1995中3.3的规定进行,结果应符合表4的规定。6.15气囊或呼吸舱的有效容积测定把呼吸器置于水平位置,堵住定量供气孔,向气囊内或呼吸仓内通气,到排气阀(孔)开始排气时停止通气,用抽气装置(采气泵接湿式流量计)从中向外抽气,到自动补给阀开启为止,在湿式气体流量计上测出的体积即为有效容积,结果应符合5.14的规定。6.16呼吸软管性能试验
6.16.1呼吸软管的气密性和伸长率测定把软管一端吊起,测量其自然长度为α(不包括接头),然后在其另一端施加负荷10N,5min后测其长度为b,伸长率则为(b一α)/a×100%;测定时目测是否有开裂、脱胶、洞穿现象。在拉伸试验后的呼吸软管内,施加1.5kPa的气压(通人气体慢慢形成压力),检查漏气情况,结果应符合5.15.1的规定。
6.16.2呼吸软管的强度试验
在呼吸软管中加人减压器最大输出压力值的2倍水压力,历时15min,结果应符合5.15.2的规定。7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其它标准
- 热门标准
- 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标准计划
- GA/Z1736-2020 基于目标位置映射的主从摄像机协同系统技术要求
- GA/T755-2008 电子数据存储介质写保护设备要求及检测方法
- GA401-2002 消防员呼救器
- GA408.4-2006 道路交通违法管理信息代码 第4部分:交通违法处罚种类代码
- GA/T852.3-2009 娱乐服务场所治安管理信息规范第3部分:业务登记序号编码规则
- GA/T1063-2013 感应加热设备校准规范
- GA/T1062-2013 IC卡光标测试系统校准规范
- GA/T465.3-2004 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基本业务功能规范第3部分:租赁房屋管理基本业务功能
- GA/T697-2007 信息安全技术静态网页恢复产品安全功能要求
- GA/T685-2007 信息安全技术交换机安全评估准则
- GA/T1030.1-2017 机动车驾驶人考场使用验收规范第1部分:驾驶理论考场
- GA274-2001 警用服饰星徽
- GA503-2004 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技术规程
- GA1409-2017 警用服饰硬式肩章
- GA332.1-2001 禁毒信息管理代码第1部分:毒品种类代码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