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 >>
- GA 634-2006 消防员隔热防护服

【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 消防员隔热防护服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12-07 02:48:26
- GA634-2006
- 现行
标准号:
GA 634-2006
标准名称:
消防员隔热防护服
标准类别:
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
标准状态:
现行-
发布日期:
2006-08-29 -
实施日期:
2007-01-01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pdf下载大小:
4.92 MB
替代情况:
GA 88-1994采标情况:
ISO 15538-2001 NEQ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规定了消防员隔热防护服的定义、型号、设计要求、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标准适用于消防员在灭火救援靠近火焰区受到强辐射热侵害时穿着的防护服。本标准不适用于消防员在灭火救援时进入火焰区与火焰有接触时,或处置放射性物质、生物物质及危险化学物品作业穿着的防护服。 GA 634-2006 消防员隔热防护服 GA634-2006

部分标准内容:
ICS13.22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634—2006
代替GA88—1994
消防员隔热防护服
Protective clothing for proximity fire fighting2006-08-29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2007-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
行业标准
消防员隔热防护服
GA634—2006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复兴门外三里河北街16号
邮政编码:100045
网址www.bzcbs.com
电话:6852394668517548
中国标准出版社秦皇岛印刷厂印剧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80×12301/16印张1字数24千字2006年12月第一版2006年12月第一次印剧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中心调换版权专有侵权必究
举报电话:(010)68533533
本标准的第6章、9.1为强制性条文,其余为推荐性条文。GA634—2006
本标准主要技术指标参考国外技术先进国家相关标准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而修订。对应于国际标准ISO15538:2001《具有反射表面的消防员防护服实验室测试方法和性能要求》中等级1,与ISO15538:2001的一致性的程度为非等效,本标准代替GA88—1994《消防隔热服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本标准与GA88一1994相比,主要差异如下:增加了型号、设计要求;
在结构上采用多层组合结构替代原来的单层结构,主要由外层、隔热层、舒适层组成;一增加了整体热防护性能、热稳定性能、硬质附件耐高温性能、外层面料用缝纫线耐商温性能、针距密度、隔热头套耐高温性能、隔热头套视窗视野和隔热头套视窗透光率,-增加了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按照GB/T1.1一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要求修改标准编写格式。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的附录。本标准由公安部消防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五分技术委员会(SAC/TC113/SC5)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马皎皎、徐兰娣、曹永强、杨晓华、姜敏。范围
消防员隔热防护服
GA634—2006
本标准规定了消防员隔热防护服的定义、型号、设计要求、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消防员在灭火救援靠近火焰区受到强辐射热侵害时穿着的防护服(以下简称隔热服)。
本标准不适用于消防员在灭火救援时进入火焰区与火焰有接触时,或处置放射性物质、生物物质及危险化学物品作业时穿着的防护服。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191—2000包装储运图示标志(eqvISO780:1997)GB/T1335.1-1997服装号型男子
GB/T1335.2—1997服装号型女子GB/T2410透明塑料透光率和雾度试验方法GB2811安全帽
GB/T2891—1995
过滤式防毒面具面罩性能试验方法GB/T3917.3一1997纺织品织物撕破性能第3部分:梯形试样撕破强力的测定(eqvISO9073-4:1989)
GB/T3923.1-1997纺织品织物拉伸性能第1部分: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的测定条样法(neqISO/DIS13934-1:1994)GB/T4744—1997纺织织物抗渗水性测定(静水压试验)(eqvISO811:1981)GB/T5455—1997纺织品燃烧性能试验垂直法GB/T8808软质复合塑料材料剥离试验方法GB/T13773—1992机织物及制品接缝强力和接缝效率试验方法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消防员隔热防护服protectiveclothingforproximityfirefighting消防员在进行灭火救援靠近火焰区受到强辐射热侵害时穿着的专用防护服,用来对其上下躯于、头部、手部和脚部进行隔热防护,包括隔热上衣、隔热裤、隔热头套、隔热手套以及隔热脚套。3.2
pant and jacket
分体式隔热服
上衣下裤分离式样的隔热服。分体式隔热服由隔热上衣、隔热裤、隔热头套、隔热手套以及隔热脚套等单体部分组成。隔热上衣对消防员的上部躯干、颈部、手臂和手腕提供保护,但不包括头部和手部。1
GA634—2006
隔热裤对消防员的下部躯干和腿部提供保护,但不包括踝部和脚部。3.3
连体式隔热服jumpsuit
上衣下裤连体式样的隔热服。连体式隔热服由连体隔热衣裤、隔热头套、隔热手套以及隔热脚套等单体部分组成。
隔热头套protectivehood forproximityfirefighting穿戴在消防员抢险救援头盔外用于反射辐射热的防护装具。3.5
隔热手套protectivegloveforproximityfirefighting穿戴在消防员抢险救援手套外用于反射辐射热的防护装具。3.6
隔热脚套protectivefootwearcover forproximityfirefighting穿戴在消防员灭火防护靴外用于反射辐射热的防护装具。3.7
隔热层thermalbarrier
用于提供隔热保护的防护服部分。3.8
接缝seam
隔热服面料的边缘通过缝纫或其他方式牢固连接的结构。4型号
4.1消防员隔热防护服的产品型号编制方法如下:R
企业改进型代号:A、B、..
主参数:号型(阿拉伯数字)
F:分体式L:连体式
消防员隔热防护服
消防员个人装备
示例RGF-F1表示1号分体式消防员隔热防护服。4.2生产厂商应在产品说明书中对其号型代码所代表的具体号型和规格予以说明。4.3生产厂商可使用“企业改进型代号项进一步说明产品的特性,但应在产品说明书中予以说明。5设计要求
5.1结构
隔热服是由外层、隔热层、舒适层等多层织物复合而成,这种组合部分的材料可允许制成单层或多层。隔热服外层应采用具有反射辐射热的金属铝箔表面材料,并能满足基本服装制作工艺要求和辅料相对应标准的性能要求。
5.2″款式
本标准规定隔热服的款式为分体式隔热服和连体式隔热服两种。连体式隔热服上对应部分的要求参照本标准。
5.2.1隔热上衣
GA634—2006
5.2.1.1隔热上衣应对消防员的上部躯干、颈部、手臂和手腕提供保护,但保护的范围不包括头部和手部。隔热上衣和隔热裤多层面料之间的重叠部分不应小于200mm。5.2.1.2隔热上衣设计应考虑与呼吸保护装具相配套使用,背部可设有背囊。5.2.1.3门襟的结构应包含外层和隔热层。5.2.1.4袖口应设计得使之能保护消防员的手腕,并防止燃烧的废碎片进入到衣袖中。袖口不得妨碍隔热服的穿着,并应与隔热手套的佩戴相配合。5.2.2隔热裤
隔热裤应对消防员的下肢和腿部提供保护,但不包括踝部和脚部。5.2.3隔热头套
5.2.3.1隔热头套应穿戴在消防员抢险救援头盔外部使用,也可自配头盔,但自配头盔的技术性能要求不得低于消防员抢险救援头盔的技术性能要求。5.2.3.2隔热头套和隔热上衣多层面料之间的重叠部分不应小于200mm。5.2.3.3隔热头套视窗为大眼窗,应采用无色或浅色透明的具有一定强度和刚性的耐热材料,并不应产生视觉变形现象。
5.2.4隔热手套
5.2.4.1隔热手套应穿戴在消防员抢险救援手套外部使用。5.2.4.2隔热手套和隔热上衣衣袖多层面料之间的重叠部分不应小于200mm。5.2.5隔热脚套
5.2.5.1隔热脚套应与消防员灭火防护靴配套使用,应覆盖消防员灭火防护靴整个靴面。5.2.5.2隔热脚套和隔热裤多层面料之间的重登部分不应小于300mm。5.3号型与主要规格
隔热服号型与主要规格的设置按GB/T1335.1—1997、GB/T1335.21997有关规定。5.4标志位置
标志应设暨在隔热上衣前胸左侧的舒适层上,并应标出本标准9.1规定的内容。5.5辅料
隔热服上的辅料应符合以下要求:所有硬质附件应无斑点、结节或尖利的边缘,并经防腐蚀处理;a)
应选用具有阻燃性的缝纫线和搭扣,颜色与外层面料相匹配;b)
c)隔热上衣的前门襟处若选用拉链,则拉链型号不小于8号,颜色与外层面料相匹配;d)隔热裤的背带应选用松紧带。6性能要求
6.1面料性能
6.1.1外层
6.1.1.1阻燃性能
损毁长度不应大于100mm,续燃时间不应大于2s,且不应有熔融、滴落现象。试验按7.1规定进行。
6.1.1.2断裂强力
经、纬向干态断裂强力不应小于623N。试验按7.2规定进行。6.1.1.3撕破强力
经、纬向撕破强力不应小于98N。试验按7.3规定进行。3
GA634—2006
6.1.1.4剥离强力
经、纬向剥离强力不应小于9N/30mm。试验按7.4规定进行。6.1.1.5耐静水压性能
耐静水压不应小于17kPa。试验按7.5规定进行。6.1.1.6热稳定性能
经260℃土5℃热稳定性能试验后,沿经、纬向尺寸变化率不应大于10%,试样表面无明显变化。试验按7.6规定进行。
6.1.2隔热层
6.1.2.1阻燃性能
损毁长度不应大于100mm,续燃时间不应大于2s,且不应有熔融、滴落现象。试验按7.1规定进行。
6.1.2.2热稳定性能
经180℃土5℃热稳定性能试验后,沿经、纬向尺寸变化率不应大于5%,试样表面无明显变化。试验按7.6规定进行。
6.1.3舒适层阻燃性能
不应有熔融、滴落现象。试验按7.1规定进行。6.2整体抗辐射热渗透性能
在40kW/m2辐射热源下,照射60s后,其内表面温升不大于25℃。试验按7.7规定进行。6.3整体热防护性能
整体热防护性能值不应小于35.0。试验按7.8规定进行。6.4接缝断裂强力
隔热服外层接缝断裂强力不应小于600N。试验按7.9规定进行。6.5硬质附件耐高温性能
在温度为260℃土5℃条件下,经5min后,应保持其原有的功能。试验按7.10规定进行。6.6外层面料用缝纫线耐高温性能在温度为260℃士5℃条件下,经5min后,应无熔融、烧焦的现象。试验按7.11规定进行。6.7针距密度
明暗线每3cm不应小于9针,包缝线每3cm不小于7针。试验按7.12规定进行。6.8隔热头套耐高温性能
在温度为260℃土5℃条件下,经5min后,应无明显变形或损坏的现象。试验按7.13规定进行。6.9隔热头套视窗视野
隔热头套视窗的总视野应大于80%,双日视野应大于65%,下方视野应大于50试验按7.14规定进行。
6.10隔热头套视窗透光率
无色透明和浅色透明视窗的透光率分别应不小于85%和43%。试验按7.15规定进行。6.11质量
整套防护服的质量(不包括自配防护头盔、隔热头套、隔热手套和隔热脚套)不应大于5000g。试验按7.16规定进行。
6.12外观质量
隔热服的外观质量应符合以下要求:各部位缝制应平整,不应有脱线、跳针以及破损等缺陷;a)
各对称部位应基本一致;
粘合衬不应有脱胶及表面渗胶;c)
d)标志设置位置应正确,号型标志应准确清晰;e)隔热头套的视窗应无明显擦伤或打毛痕迹。试验按7.17规定进行。
6.13材质性能
禁用石棉等对人体有害的材料。7试验方法
7.1阻燃性能试验
阻燃试验方法按GB/T5455—1997规定进行。7.2断裂强力试验
断裂强力试验方法按GB/T3923.1—1997规定进行。7.3撕破强力试验
撕破强力试验方法按GB/T3917.3—1997规定进行。7.4剥离强力试验
剥离强力试验方法按GB/T8808规定进行。7.5耐静水压性能试验
耐静水压试验方法按GB/T4744—1997规定进行。7.6热稳定性能试验
热稳定性能试验方法按附录A规定进行。7.7整体抗辐射热渗透性能试验
7.7.1试验装置
本试验所需试验装置包括:
a)辐射热源;
b)辐射热计;
c)温度测量显示装置:热电偶,温度显示仪。7.7.2试样制备
GA634—2006
试样大小为150mm×150mm,包含代表隔热服的所有各层,须从沿经、纬向取样,数量为三块。在20℃±2℃和65%土5%的相对湿度条件下将样品保持24h。7.7.3试验步骤
本试验须按以下步骤进行:
a)将连接温度显示仪的热电偶紧贴试样内层表面,此时使环境温度和试样内表面温度应稳定在23℃±3℃;wwW.bzxz.Net
b)调节辐射热源与试样的距离,使试样表面受到的辐射热通量为40kW/m士1kW/m;辐照60s后,记录温度显示仪的温度指示值,试样表面在受辐射热源辐照前后的温差值即为c)
试样内表面的温升值。
7.8整体热防护性能试验
整体热防护性能试验方法按附录B规定进行。7.9接缝断裂强力试验
接缝断裂强力试验方法按GB/T13773—1992进行。7.10硬质附件耐高温性能试验
将三件试样放置在温度为260℃士5℃的干燥箱内,试验5min后取出样品,检查是否有熔融、熔滴5
GA634—2006
的现象。
7.11外层面料用缝纫线耐高温性能试验试样长度为150mm,数量为三根,将试样放置在温度为260℃士5℃的干燥箱内,试验5min后取出样品,检查是否有熔融、熔滴的现象。7.12针距密度检验
7.12.1用量程为0mm~1000mm,精度为士0.1%的长度量具测定。7.12.2在隔热服上任取3cm计量。7.13隔热头套耐高温性能试验
7.13.1试验装置
本试验所需试验装置包括:
干燥箱,温度范围为20℃~300℃,温度波动度为士2.0℃,有足够的容积使试验样品单独a)
放置;
b)耐热非金属头模,其尺寸应符合GB2811附录A的要求。7.13.2试样制备
试样须为包括视窗的隔热头套,数量为一个;a)
隔热头套须穿戴在消防员抢险救援头盔外并佩戴在头模上;在20℃士2℃和65%土5%的相对湿度条件下将样品保持24h。c
7.13.3试验步骤
将试样放置在温度为260℃士5℃的干燥箱内,试验5min后取出样品,检查是否有明显变形或损坏的现象。
7.14隔热头套视窗视野试验
试验按GB/T2891—1995规定进行。7.15隔热头套视窗透光率试验
试验按GB/T2410规定进行。
7.16质量检验
用称量范围为0g~10000g,精度不低于3级的重量衡器测定。7.17外观质量检验
用目测法检验为主,逐件进行检查。8检验规则
8.1检验分类
隔热服的检验分为材料检验、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8.2材料检验
8.2.1材料检验应包含隔热服每层材料、辅料、缝纫线和五金件。8.2.2面料检验按每批进厂数量拍检,每5000m为一批次。随机抽样2m,按表1规定的项目进行检验,经检验合格后方可接受。8.2.3辅料、缝纫线、五金件的检验按每批进厂数量抽检。按表1规定的项目进行检验,经检验合格后方可接受。
8.3出厂检验
8.3.1隔热服必须经生产厂质量检验部门按表1规定的项目进行出厂检验,经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8.3.2出厂检验每1000套为一批次,不足1000套以实际生产量为一批,每批抽取二件样品,按表16
GA634—2006
进行检验。如有一项不合格,则对不合格项目检验进行加倍抽样,若仍出现不合格,则该批产品为不合格。
8.4型式检验
8.4.1型式检验按表1的规定项目进行,通常在下列情况下进行:a)
新产品试制的定型检验:
材料、款式、工艺有较大改变时;产品正常生产满二年时;
停产一年以上重新恢复生产时;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型式检验要求时。型式检验的样品从出厂检验合格的产品中随机抽样,抽样数量为三件。型式检验的检验项目按表1规定进行,检验项目的不合格分类按表2进行。检验的结果出现下列情况时,即判定为不合格:出现A类不合格;
出现不少于二个B类不合格;
出现一个B类不合格时,同时出现不少于二个C类不合格;出现不少于三个C类不合格。
表1材料检验、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标准序号
6.1.1.1、6.1.2.1,6.1.3
6.1.1.6,6.1.2.2
检验项目
阻燃性能
断裂强力
撕破强力
剥离强力
耐静水压性能
热稳定性能
整体抗辐射热渗透性能
整体热防护性能
接缝断裂强力
硬质附件耐高温性能
外层面料用缝纫线耐高温性能
针距密度
隔热头套耐高温性能
隔热头套视窗视野
隔热头套视窗透光率
外观质量
材料检验
出厂检验
型式检验
GA634—2006
检验项目
阻燃性能
断裂强力/N
撕破强力/N
剥离强力/(N/mm)
耐静水压性能/kPa
热稳定性能
整体抗辐射热渗透性能
整体热防护性能
接缝断裂强力/N
硬质附件耐高温性能
外层面料用缝纫线耐高温性能
针距密度
隔热头套耐高温性能
隔热头套视窗视野
隔热头套视窗透光率
质量/g
外观质量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表2不合格分类表
未达标准要求
未达标准要求
未达标准要求
未达标准要求
未达标准要求
未达标准要求
不合格分类
≥423且<523
未达标准要求
≥5且<10
≥500且<550
未达标准要求
未达标准要求
未达标准要求
未达标准要求
未达标准要求
未达标准要求
未达标准要求
消防员隔热防护服每件产品上应有永久性的标志,其主要内容包括:a)
“消防员隔热防护服符合GA634一2006标准的要求”;型号、规格;
生产厂的名称或商标;
生产日期;
生产材料;
检验合格标记;
禁止使用场合。
≥523且<623
≥550且600
9.2包装
每件隔热服的内包装为塑料袋包装,每两件隔热服为一个包装箱并附有产品说明书和产品合9.2.1
格证。
包装箱应采用纸板箱。纸箱外应印有GB/T191一2000规定的有关标记:产品名称、型号、规格;
数量及总质量;
包装箱的外形尺寸;
生产日期或生产批号;
防雨、防晒、防钩挂;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634—2006
代替GA88—1994
消防员隔热防护服
Protective clothing for proximity fire fighting2006-08-29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2007-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
行业标准
消防员隔热防护服
GA634—2006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复兴门外三里河北街16号
邮政编码:100045
网址www.bzcbs.com
电话:6852394668517548
中国标准出版社秦皇岛印刷厂印剧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80×12301/16印张1字数24千字2006年12月第一版2006年12月第一次印剧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中心调换版权专有侵权必究
举报电话:(010)68533533
本标准的第6章、9.1为强制性条文,其余为推荐性条文。GA634—2006
本标准主要技术指标参考国外技术先进国家相关标准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而修订。对应于国际标准ISO15538:2001《具有反射表面的消防员防护服实验室测试方法和性能要求》中等级1,与ISO15538:2001的一致性的程度为非等效,本标准代替GA88—1994《消防隔热服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本标准与GA88一1994相比,主要差异如下:增加了型号、设计要求;
在结构上采用多层组合结构替代原来的单层结构,主要由外层、隔热层、舒适层组成;一增加了整体热防护性能、热稳定性能、硬质附件耐高温性能、外层面料用缝纫线耐商温性能、针距密度、隔热头套耐高温性能、隔热头套视窗视野和隔热头套视窗透光率,-增加了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按照GB/T1.1一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要求修改标准编写格式。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的附录。本标准由公安部消防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五分技术委员会(SAC/TC113/SC5)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马皎皎、徐兰娣、曹永强、杨晓华、姜敏。范围
消防员隔热防护服
GA634—2006
本标准规定了消防员隔热防护服的定义、型号、设计要求、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消防员在灭火救援靠近火焰区受到强辐射热侵害时穿着的防护服(以下简称隔热服)。
本标准不适用于消防员在灭火救援时进入火焰区与火焰有接触时,或处置放射性物质、生物物质及危险化学物品作业时穿着的防护服。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191—2000包装储运图示标志(eqvISO780:1997)GB/T1335.1-1997服装号型男子
GB/T1335.2—1997服装号型女子GB/T2410透明塑料透光率和雾度试验方法GB2811安全帽
GB/T2891—1995
过滤式防毒面具面罩性能试验方法GB/T3917.3一1997纺织品织物撕破性能第3部分:梯形试样撕破强力的测定(eqvISO9073-4:1989)
GB/T3923.1-1997纺织品织物拉伸性能第1部分: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的测定条样法(neqISO/DIS13934-1:1994)GB/T4744—1997纺织织物抗渗水性测定(静水压试验)(eqvISO811:1981)GB/T5455—1997纺织品燃烧性能试验垂直法GB/T8808软质复合塑料材料剥离试验方法GB/T13773—1992机织物及制品接缝强力和接缝效率试验方法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消防员隔热防护服protectiveclothingforproximityfirefighting消防员在进行灭火救援靠近火焰区受到强辐射热侵害时穿着的专用防护服,用来对其上下躯于、头部、手部和脚部进行隔热防护,包括隔热上衣、隔热裤、隔热头套、隔热手套以及隔热脚套。3.2
pant and jacket
分体式隔热服
上衣下裤分离式样的隔热服。分体式隔热服由隔热上衣、隔热裤、隔热头套、隔热手套以及隔热脚套等单体部分组成。隔热上衣对消防员的上部躯干、颈部、手臂和手腕提供保护,但不包括头部和手部。1
GA634—2006
隔热裤对消防员的下部躯干和腿部提供保护,但不包括踝部和脚部。3.3
连体式隔热服jumpsuit
上衣下裤连体式样的隔热服。连体式隔热服由连体隔热衣裤、隔热头套、隔热手套以及隔热脚套等单体部分组成。
隔热头套protectivehood forproximityfirefighting穿戴在消防员抢险救援头盔外用于反射辐射热的防护装具。3.5
隔热手套protectivegloveforproximityfirefighting穿戴在消防员抢险救援手套外用于反射辐射热的防护装具。3.6
隔热脚套protectivefootwearcover forproximityfirefighting穿戴在消防员灭火防护靴外用于反射辐射热的防护装具。3.7
隔热层thermalbarrier
用于提供隔热保护的防护服部分。3.8
接缝seam
隔热服面料的边缘通过缝纫或其他方式牢固连接的结构。4型号
4.1消防员隔热防护服的产品型号编制方法如下:R
企业改进型代号:A、B、..
主参数:号型(阿拉伯数字)
F:分体式L:连体式
消防员隔热防护服
消防员个人装备
示例RGF-F1表示1号分体式消防员隔热防护服。4.2生产厂商应在产品说明书中对其号型代码所代表的具体号型和规格予以说明。4.3生产厂商可使用“企业改进型代号项进一步说明产品的特性,但应在产品说明书中予以说明。5设计要求
5.1结构
隔热服是由外层、隔热层、舒适层等多层织物复合而成,这种组合部分的材料可允许制成单层或多层。隔热服外层应采用具有反射辐射热的金属铝箔表面材料,并能满足基本服装制作工艺要求和辅料相对应标准的性能要求。
5.2″款式
本标准规定隔热服的款式为分体式隔热服和连体式隔热服两种。连体式隔热服上对应部分的要求参照本标准。
5.2.1隔热上衣
GA634—2006
5.2.1.1隔热上衣应对消防员的上部躯干、颈部、手臂和手腕提供保护,但保护的范围不包括头部和手部。隔热上衣和隔热裤多层面料之间的重叠部分不应小于200mm。5.2.1.2隔热上衣设计应考虑与呼吸保护装具相配套使用,背部可设有背囊。5.2.1.3门襟的结构应包含外层和隔热层。5.2.1.4袖口应设计得使之能保护消防员的手腕,并防止燃烧的废碎片进入到衣袖中。袖口不得妨碍隔热服的穿着,并应与隔热手套的佩戴相配合。5.2.2隔热裤
隔热裤应对消防员的下肢和腿部提供保护,但不包括踝部和脚部。5.2.3隔热头套
5.2.3.1隔热头套应穿戴在消防员抢险救援头盔外部使用,也可自配头盔,但自配头盔的技术性能要求不得低于消防员抢险救援头盔的技术性能要求。5.2.3.2隔热头套和隔热上衣多层面料之间的重叠部分不应小于200mm。5.2.3.3隔热头套视窗为大眼窗,应采用无色或浅色透明的具有一定强度和刚性的耐热材料,并不应产生视觉变形现象。
5.2.4隔热手套
5.2.4.1隔热手套应穿戴在消防员抢险救援手套外部使用。5.2.4.2隔热手套和隔热上衣衣袖多层面料之间的重叠部分不应小于200mm。5.2.5隔热脚套
5.2.5.1隔热脚套应与消防员灭火防护靴配套使用,应覆盖消防员灭火防护靴整个靴面。5.2.5.2隔热脚套和隔热裤多层面料之间的重登部分不应小于300mm。5.3号型与主要规格
隔热服号型与主要规格的设置按GB/T1335.1—1997、GB/T1335.21997有关规定。5.4标志位置
标志应设暨在隔热上衣前胸左侧的舒适层上,并应标出本标准9.1规定的内容。5.5辅料
隔热服上的辅料应符合以下要求:所有硬质附件应无斑点、结节或尖利的边缘,并经防腐蚀处理;a)
应选用具有阻燃性的缝纫线和搭扣,颜色与外层面料相匹配;b)
c)隔热上衣的前门襟处若选用拉链,则拉链型号不小于8号,颜色与外层面料相匹配;d)隔热裤的背带应选用松紧带。6性能要求
6.1面料性能
6.1.1外层
6.1.1.1阻燃性能
损毁长度不应大于100mm,续燃时间不应大于2s,且不应有熔融、滴落现象。试验按7.1规定进行。
6.1.1.2断裂强力
经、纬向干态断裂强力不应小于623N。试验按7.2规定进行。6.1.1.3撕破强力
经、纬向撕破强力不应小于98N。试验按7.3规定进行。3
GA634—2006
6.1.1.4剥离强力
经、纬向剥离强力不应小于9N/30mm。试验按7.4规定进行。6.1.1.5耐静水压性能
耐静水压不应小于17kPa。试验按7.5规定进行。6.1.1.6热稳定性能
经260℃土5℃热稳定性能试验后,沿经、纬向尺寸变化率不应大于10%,试样表面无明显变化。试验按7.6规定进行。
6.1.2隔热层
6.1.2.1阻燃性能
损毁长度不应大于100mm,续燃时间不应大于2s,且不应有熔融、滴落现象。试验按7.1规定进行。
6.1.2.2热稳定性能
经180℃土5℃热稳定性能试验后,沿经、纬向尺寸变化率不应大于5%,试样表面无明显变化。试验按7.6规定进行。
6.1.3舒适层阻燃性能
不应有熔融、滴落现象。试验按7.1规定进行。6.2整体抗辐射热渗透性能
在40kW/m2辐射热源下,照射60s后,其内表面温升不大于25℃。试验按7.7规定进行。6.3整体热防护性能
整体热防护性能值不应小于35.0。试验按7.8规定进行。6.4接缝断裂强力
隔热服外层接缝断裂强力不应小于600N。试验按7.9规定进行。6.5硬质附件耐高温性能
在温度为260℃土5℃条件下,经5min后,应保持其原有的功能。试验按7.10规定进行。6.6外层面料用缝纫线耐高温性能在温度为260℃士5℃条件下,经5min后,应无熔融、烧焦的现象。试验按7.11规定进行。6.7针距密度
明暗线每3cm不应小于9针,包缝线每3cm不小于7针。试验按7.12规定进行。6.8隔热头套耐高温性能
在温度为260℃土5℃条件下,经5min后,应无明显变形或损坏的现象。试验按7.13规定进行。6.9隔热头套视窗视野
隔热头套视窗的总视野应大于80%,双日视野应大于65%,下方视野应大于50试验按7.14规定进行。
6.10隔热头套视窗透光率
无色透明和浅色透明视窗的透光率分别应不小于85%和43%。试验按7.15规定进行。6.11质量
整套防护服的质量(不包括自配防护头盔、隔热头套、隔热手套和隔热脚套)不应大于5000g。试验按7.16规定进行。
6.12外观质量
隔热服的外观质量应符合以下要求:各部位缝制应平整,不应有脱线、跳针以及破损等缺陷;a)
各对称部位应基本一致;
粘合衬不应有脱胶及表面渗胶;c)
d)标志设置位置应正确,号型标志应准确清晰;e)隔热头套的视窗应无明显擦伤或打毛痕迹。试验按7.17规定进行。
6.13材质性能
禁用石棉等对人体有害的材料。7试验方法
7.1阻燃性能试验
阻燃试验方法按GB/T5455—1997规定进行。7.2断裂强力试验
断裂强力试验方法按GB/T3923.1—1997规定进行。7.3撕破强力试验
撕破强力试验方法按GB/T3917.3—1997规定进行。7.4剥离强力试验
剥离强力试验方法按GB/T8808规定进行。7.5耐静水压性能试验
耐静水压试验方法按GB/T4744—1997规定进行。7.6热稳定性能试验
热稳定性能试验方法按附录A规定进行。7.7整体抗辐射热渗透性能试验
7.7.1试验装置
本试验所需试验装置包括:
a)辐射热源;
b)辐射热计;
c)温度测量显示装置:热电偶,温度显示仪。7.7.2试样制备
GA634—2006
试样大小为150mm×150mm,包含代表隔热服的所有各层,须从沿经、纬向取样,数量为三块。在20℃±2℃和65%土5%的相对湿度条件下将样品保持24h。7.7.3试验步骤
本试验须按以下步骤进行:
a)将连接温度显示仪的热电偶紧贴试样内层表面,此时使环境温度和试样内表面温度应稳定在23℃±3℃;wwW.bzxz.Net
b)调节辐射热源与试样的距离,使试样表面受到的辐射热通量为40kW/m士1kW/m;辐照60s后,记录温度显示仪的温度指示值,试样表面在受辐射热源辐照前后的温差值即为c)
试样内表面的温升值。
7.8整体热防护性能试验
整体热防护性能试验方法按附录B规定进行。7.9接缝断裂强力试验
接缝断裂强力试验方法按GB/T13773—1992进行。7.10硬质附件耐高温性能试验
将三件试样放置在温度为260℃士5℃的干燥箱内,试验5min后取出样品,检查是否有熔融、熔滴5
GA634—2006
的现象。
7.11外层面料用缝纫线耐高温性能试验试样长度为150mm,数量为三根,将试样放置在温度为260℃士5℃的干燥箱内,试验5min后取出样品,检查是否有熔融、熔滴的现象。7.12针距密度检验
7.12.1用量程为0mm~1000mm,精度为士0.1%的长度量具测定。7.12.2在隔热服上任取3cm计量。7.13隔热头套耐高温性能试验
7.13.1试验装置
本试验所需试验装置包括:
干燥箱,温度范围为20℃~300℃,温度波动度为士2.0℃,有足够的容积使试验样品单独a)
放置;
b)耐热非金属头模,其尺寸应符合GB2811附录A的要求。7.13.2试样制备
试样须为包括视窗的隔热头套,数量为一个;a)
隔热头套须穿戴在消防员抢险救援头盔外并佩戴在头模上;在20℃士2℃和65%土5%的相对湿度条件下将样品保持24h。c
7.13.3试验步骤
将试样放置在温度为260℃士5℃的干燥箱内,试验5min后取出样品,检查是否有明显变形或损坏的现象。
7.14隔热头套视窗视野试验
试验按GB/T2891—1995规定进行。7.15隔热头套视窗透光率试验
试验按GB/T2410规定进行。
7.16质量检验
用称量范围为0g~10000g,精度不低于3级的重量衡器测定。7.17外观质量检验
用目测法检验为主,逐件进行检查。8检验规则
8.1检验分类
隔热服的检验分为材料检验、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8.2材料检验
8.2.1材料检验应包含隔热服每层材料、辅料、缝纫线和五金件。8.2.2面料检验按每批进厂数量拍检,每5000m为一批次。随机抽样2m,按表1规定的项目进行检验,经检验合格后方可接受。8.2.3辅料、缝纫线、五金件的检验按每批进厂数量抽检。按表1规定的项目进行检验,经检验合格后方可接受。
8.3出厂检验
8.3.1隔热服必须经生产厂质量检验部门按表1规定的项目进行出厂检验,经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8.3.2出厂检验每1000套为一批次,不足1000套以实际生产量为一批,每批抽取二件样品,按表16
GA634—2006
进行检验。如有一项不合格,则对不合格项目检验进行加倍抽样,若仍出现不合格,则该批产品为不合格。
8.4型式检验
8.4.1型式检验按表1的规定项目进行,通常在下列情况下进行:a)
新产品试制的定型检验:
材料、款式、工艺有较大改变时;产品正常生产满二年时;
停产一年以上重新恢复生产时;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型式检验要求时。型式检验的样品从出厂检验合格的产品中随机抽样,抽样数量为三件。型式检验的检验项目按表1规定进行,检验项目的不合格分类按表2进行。检验的结果出现下列情况时,即判定为不合格:出现A类不合格;
出现不少于二个B类不合格;
出现一个B类不合格时,同时出现不少于二个C类不合格;出现不少于三个C类不合格。
表1材料检验、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标准序号
6.1.1.1、6.1.2.1,6.1.3
6.1.1.6,6.1.2.2
检验项目
阻燃性能
断裂强力
撕破强力
剥离强力
耐静水压性能
热稳定性能
整体抗辐射热渗透性能
整体热防护性能
接缝断裂强力
硬质附件耐高温性能
外层面料用缝纫线耐高温性能
针距密度
隔热头套耐高温性能
隔热头套视窗视野
隔热头套视窗透光率
外观质量
材料检验
出厂检验
型式检验
GA634—2006
检验项目
阻燃性能
断裂强力/N
撕破强力/N
剥离强力/(N/mm)
耐静水压性能/kPa
热稳定性能
整体抗辐射热渗透性能
整体热防护性能
接缝断裂强力/N
硬质附件耐高温性能
外层面料用缝纫线耐高温性能
针距密度
隔热头套耐高温性能
隔热头套视窗视野
隔热头套视窗透光率
质量/g
外观质量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表2不合格分类表
未达标准要求
未达标准要求
未达标准要求
未达标准要求
未达标准要求
未达标准要求
不合格分类
≥423且<523
未达标准要求
≥5且<10
≥500且<550
未达标准要求
未达标准要求
未达标准要求
未达标准要求
未达标准要求
未达标准要求
未达标准要求
消防员隔热防护服每件产品上应有永久性的标志,其主要内容包括:a)
“消防员隔热防护服符合GA634一2006标准的要求”;型号、规格;
生产厂的名称或商标;
生产日期;
生产材料;
检验合格标记;
禁止使用场合。
≥523且<623
≥550且600
9.2包装
每件隔热服的内包装为塑料袋包装,每两件隔热服为一个包装箱并附有产品说明书和产品合9.2.1
格证。
包装箱应采用纸板箱。纸箱外应印有GB/T191一2000规定的有关标记:产品名称、型号、规格;
数量及总质量;
包装箱的外形尺寸;
生产日期或生产批号;
防雨、防晒、防钩挂;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其它标准
- 热门标准
- 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标准计划
- GA/Z1736-2020 基于目标位置映射的主从摄像机协同系统技术要求
- GA/T755-2008 电子数据存储介质写保护设备要求及检测方法
- GA/T683-2007 信息安全技术防火墙安全技术要求
- GA/T792.1-2008 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管理标准第1部分:图像信息采集、接入、使用管理要求
- GA401-2002 消防员呼救器
- GA/T852.3-2009 娱乐服务场所治安管理信息规范第3部分:业务登记序号编码规则
- GA/T1063-2013 感应加热设备校准规范
- GA/T1053-2013 数据项标准编写要求
- GA274-2001 警用服饰星徽
- GA30.2-2002 固定消防给水设备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第2部分:消防自动恒压给水设备
- GA408.4-2006 道路交通违法管理信息代码 第4部分:交通违法处罚种类代码
- GA/T1049.11-2015 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通信协议第11部分:部省市三级指挥平台
- GA/T1030.1-2017 机动车驾驶人考场使用验收规范第1部分:驾驶理论考场
- GA/T1062-2013 IC卡光标测试系统校准规范
- GA/T465.3-2004 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基本业务功能规范第3部分:租赁房屋管理基本业务功能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