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标准下载网!

【国家标准(GB)】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1部分: 艾灸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10-14 08:14:04
  • GB/T21709.1-2008
  • 现行

基本信息

  • 标准号:

    GB/T 21709.1-2008

  • 标准名称: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1部分: 艾灸

  • 标准类别:

    国家标准(GB)

  • 标准状态:

    现行
  • 发布日期:

    2008-04-23
  • 实施日期:

    2008-07-01
  •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
  • 下载格式:

    .rar.pdf
  • 下载大小:

    3.10 MB

标准分类号

  • 标准ICS号:

    医药卫生技术>>11.020医学科学和保健装置综合
  • 中标分类号:

    医药、卫生、劳动保护>>医药、卫生、劳动保护综合>>C05医学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 书号:

    155066·1-31949
  • 页数:

    平装16开/页数:10/字数:18千字
  • 标准价格:

    14.0 元
  • 出版日期:

    2008-06-01
  • 计划单号:

    20068365-T-468

其他信息

  • 首发日期:

    2008-04-23
  • 起草人:

    杨骏
  • 起草单位:

    安徽中医学院
  • 归口单位:

    中国针灸学会
  • 提出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发布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 主管部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相关标签:

    针灸 技术 操作 规范
标准简介标准简介/下载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部分规定了常用艾灸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与禁忌;本部分适用于常用艾灸技术操作。 GB/T 21709.1-2008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1部分: 艾灸 GB/T21709.1-2008

标准内容标准内容

部分标准内容:

ICS11.0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1709.1—2008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1部分:艾灸
Standardized manipulation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Part1:Moxibustion
2008-04-23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8-07-01实施
中华人民
共和国
国家标准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1部分:艾灸
GB/T21709.1-2008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复兴门外三里河北街16号bZxz.net
邮政编码:100045
网址www.spc.net.cn
电话:68523946
68517548
中国标准出版社秦皇岛印刷厂印刷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80×12301/16
2008年6月第一版
印张0.75
字数18千字
2008年6月第一次印刷
书号:155066·1-31949
如有印装差错
定价14.00元
由本社发行中心调换
版权专有侵权必究
举报电话:(010)68533533
GB/T21709《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按部分发布.拟分为21个部分:第1部分:艾灸;
第2部分:头针;
第3部分:耳针;
第4部分:三棱针;
第5部分:拔罐;
第6部分:穴位注射;
-第7部分:皮肤针;
第8部分:皮内针;
第9部分:穴位贴敷;
第10部分:穴位埋线;
第11部分:电针;
第12部分:火针;
第13部分:芒针;
第14部分:体;
第15部分:眼针;
第16部分:鼻针;
第17部分:口唇针;
第18部分:腹针;
第19部分:腕踝针;
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
-第21部分:毫针针刺手法。
本部分为GB/T21709的第1部分。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本部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本部分由中国针灸学会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安徽中医学院。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杨骏。
本部分参加起草人:张庆萍、刘广霞、黄学剪、储浩然、韩为、柳刚。GB/T 21709.1—2008
1范围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部分:艾灸GB/T21709.1—2008
GB/T21709的本部分规定了常用艾灸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与禁忌。
本部分适用于常用艾灸技术操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21709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系款。凡起注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术包插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便角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丹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12346
GB/T13734
3术语和定义
瑜处名称与定位
再家称与定位
下列术语和效适用于GB/T21709的术部分3.1
moxibustlon
用艾绒或以艾绒为主要成分制成的灸材,点燃后想置或放演在穴位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温必,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达到治病防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为法。3.2
艾绒moxa-woo
艾叶经加工制成的淡黄色细软绒状物。3.3
艾条moxa-stick
用艾绒为主要成分卷成的捆糕形长条。根据内含药物的有无,分为药艾条和清条。3.4
艾灶moxa-cone
用手工或器具将艾绒制作成小圆锥形,称作艾灶。每燃1个艾蜓,称灸1壮。3.5
温针灸moxibustionwithneedle
毫针留针时在针柄上置以艾绒(艾团或艾条段)施灸,是针剩与艾灸结合应用的方法。3.6
直接灸directmoxibustion
将艾灶直接置放在穴位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根据对皮肤刺激程度不同,又分为化脓灸法利非化脓灸法。
间接灸indirectmoxibustion
在艾灶与皮肤之间垫隔适当的中药材后施灸的一种方法。根据选用中药材的不同又分为不同的间GB/T21709.1—2008
接灸,如隔姜灸、隔蒜灸等。
温灸器moxibustioninstrument
温灸器是指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目前临床常用的温灸器有灸架、灸简和灸盒等。3.9
晕灸faintingduringmoxibustion患者在接受艾灸治疗过程中发生晕厥的现象。表现为突然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呕吐、汗出、心慌、四肢发凉、血压下降等症状。重者出现神志昏迷、跌仆、唇甲青紫、二便失禁、大汗、四肢厥逆、脉微欲绝。
4操作步骤与要求
4.1施术前准备
4.1.1灸材选择
艾条灸应选择合适的清艾条或药艾条,检查艾条有无霏变、潮湿,包装有无破损。艾灿灸应选择合适的清艾绒,检查艾绒有无篝变、潮湿。问接灸应准备好所选用的药材,检查药材有无变质、发霉、潮湿,并适当处理成合适的大小、形状、平整度、气孔等。
温灸器炎应选择合适的温炎器,如炎架、炎简、炎盒等。准备好火柴或打火机、线香、纸捻等点火工具,以及治疗盘、弯盘、锻子、灭火管等辅助用具。4.1.2穴位选择及定位
穴位的选择依据各疾病的诊疗标准,根据病症选取适当的穴位或治疗部位。穴位的定位应符合(GI3/T12346及GB/T13734的规定。4.1.3体位选择
选择心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4.1.4环境要求
应注意环境消沾卫生,避免污染。4.1.5消毒
4.1.5.1针具消毒:应用温针灸时所使用的针具可选择高压消毒法。可选择一次性针具。4.1.5.2部位消毒:应用温针灸时所采用的针刺部位可用含75%乙醇或0.5%~1%碘伏的棉球在施术部位由中心向外做环形擦拭。强刺激部位宜用含0.5%1%碘伏棉球消毒。4.1.5.3术者消毒:术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再用含75%乙醇棉球擦拭。4.2施术方法
4.2.1艾条灸法
4.2.1.1悬起灸法
分温和灸、回旋灸、啄灸。
术者手持艾条,将艾条的一端点燃,直接悬于施灸部位之上,与之保持一定距离,使热力较为温和地作用于施灸部位。其中将艾条燃着端悬于施灸部位上距皮肤2cm~3cm处,灸至病人有温热舒适无灼痛的感觉、皮肤稍有红晕者为温和灸;将艾条燃着端悬于施灸部位上距皮肤2cm~3cm处,平行往复回旋熏灸,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灼痛者为回旋灸;将艾条燃着端悬于施灸部位上距皮肤2cm~3cm处,对准穴位,上下移动,使之像鸟雀啄食样,一起一落,忽近忽远的施灸为雀灸。4.2.1.2实按灸法
艾条的选用参见附录A。
在施灸部位上铺设6层~8层绵纸、纱布、绸布或棉布;术者手持艾条,将艾条的一端点燃,艾条燃2
GB/T 21709.1—2008
着端对准施灸部位直按其上·停1s2s.使热力透达深部。待病人感到按灸局部灼烫、疼痛即拿开艾条。每次每穴可按3次~7次,移去艾条和铺设的纸或布.见皮肤红晕为度。4.2.2温针灸法
首先在选定的穴上针刺,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并施行适当的补泻手法后,在留针时将2g~3g艾绒包裹于毫针针柄顶端捏紧成团状,或将1cm~3cm长短的艾条段直接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燃尽无热度后除去灰烟。艾灸结束,将针取出。4.2.3艾灸法
4.2.3.1直接灸法
首先在穴位皮肤局部可以先涂增加粘附或刺激作用的液汁如大蒜汁、凡·上林、甘油等,然后将艾烂粘贴其上,自艾灶尖端点燃艾灶。在艾灶燃烧过半,局部皮肤潮红、灼痛时术者即用子移去艾,更换另一艾灶,连续灸足应灸的壮数。因此法刺激量轻且灸后不引起化脓、不留瘢痕,故称为非化脓灸法(无癜痕灸)。在艾灶燃烧过半,局部皮肤潮红、灼痛时术者用手在施灸穴位的周轻轻拍打或抓挠,以分忠者注意力,减轻施灸时的痛苦。待艾灶燃毕,即可以另一艾灶粘上,继续燃烧,直至灸足应灸的壮数。此法刺激量重,局部组织经灸灼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灸疮)并留有癫痕·故称为化胀灸法(癜痕灸)。4.2.3.2间接灸法
将选定备好的中药材置放灸处,再把艾性放在药物上,自艾灶尖端点燃艾灿;艾灿燃烧至居部皮肤潮红,病人有痛觉时,可将间隔药材稍许上提,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逊行。需刺激量轻者,在艾灶燃至2/3时即移去艾灶,或更换另一艾灶续灸,直至灸足应灸的非数;需刺激承重者,在艾性燃至2/3时术者可用手在施灸穴位的周围轻轻拍打或抓挠,以分敞惠者注意力,减轻施灸时的疝苦,待艾柱燃毕,再更换另一艾灶续灸,直至灸足应灸的壮数。常用间接灸参见附录B。4.2.4温灸器灸法
4.2.4.1灸架灸法
将艾条点燃后插入灸架顶孔,对准穴位固定好灸架;医者或惠者可通过上下调节插入叉条的高度以调节艾灸温度,以患者感到温热略烫可耐受为宜;灸毕移去灸架,取出艾条并熄火。灸架参见附水(4.2.4.2灸筒灸法
首先取出灸简的内简,装入艾绒后安上外简,点燃内简中央部的艾绒,放置牵外,待灸简外而热烫而艾烟较少时,盖上顶盖取回。医生在施灸部位上隔8层~10层棉布或纱布,将灸简放置其1,以惠者感到舒适,热力足而不烫伤皮肤为宜;灸毕移去灸简,取出灸艾并熄灭灰燃。灸简参见附录(。4.2.4.3灸盒灸法
将灸盒安放于施灸部位的中央,点燃艾条段或艾绒后,置放于灸盒内中下部的铁纱上,蓝上盒盖。灸至病人有温热舒适无灼痛的感觉、皮肤稍有红年为度。如病人感到灼烫,间略掀开盆盖或拍起灸盒,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逃行,直至灸足应灸;灸毕移去灸盒,取出灸义并熄灭灰爆。灸盒参见附录C。
4.3施术后处理
施灸后,皮肤多有红晕灼热感,不需处理,可自行消失。灸后如对表皮基底层以上的皮肤组织造成灼伤可发生水肿或水泡。如水泡直径在1cm左右,一殿不需任何处理,待其自行吸收即可;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针剪刺破或剪开泡皮放出水泡内容物,并剪去泡皮,暴露被破坏的基底层,涂搽消炎膏药以防止感染,创面的无菌脓液不必清理,直至结痴自愈。灸泡皮肤可以在5d~8d内结痴并自动脱落,愈后一般不留瘢痕。灸后有时会破坏皮肤基底层或真皮组织,发生水肿、溃烂、体液渗出,甚至形成无菌性化脓。轻者仅破坏皮肤基底层,受损伤的皮肤在7d~20d内结痴并自动脱落,留有永久性浅在瘢痕;重者其皮组织被破坏,创面在20d~50d结厚痧自动脱落,愈后留有永久性搬痕,即古代医荠所记载的灸疮。在灸疮3
GB/T21709.1—2008
化脓期间,不宜从事体力劳动,要注意休息,严防感染。若感染发生,轻度发红或红肿,可在局部作消炎处理,一般短时间内可消失;如出现红肿热痛且范围较大,在上述处理的同时口服或外用消炎药物;化脓部位较深,则应请外科医生协助处理。5注意事项
5.1艾灸火力应先小后大,灸盐先少后多,程度先轻后重,以使病人逐渐适应。艾灸具体灸量、艾灸治疗时间及疗程参见附录D。
5.2需采用搬痕灸时,应先征得患者同意。5.3直接灸操作部位应注意预防感染。5.4注意录灸的发生。如发生晕灸现象,处理办法参见附录D。5.5忠者在精神紧张、大汗后、劳架后或饥饿时不适宜应用本疗法。5.6注意防止艾灰脱落或艾倾倒而烫伤皮肤或烧坏衣被。尤其幼儿患者更应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烫伤。艾条灸毕后,应将剩下的受条套人灭火管内或将燃头没人水中,以彻底熄灭,防止再燃。如有绒灰脱落床上,应清扫干涤以免复燃烧坏被褥等物品。禁忌
6.1颜面、心前区、水血部和关节、肌腱处不可用瘢痕灸;乳头、外生殖器官不直捞灸。6.2中料、离血压他象、肺结核晚期大量略血等末宜使用艾灸疗法,6.3妊娠期妇女腰诞部和少腹部不宜用癫痕灸。A.1清艾条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常用艾条
取纯净艾绒20g~30g,用棉皮纸等包裹卷成圆柱形长条。A.2普通药艾条
GB/T21709.1-2008
取肉桂、干姜、木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苍术、没药、乳香、川椒各等份,研成细末。将药末泥入艾绒中,每支艾条加药末6g
A.3太乙神针
其药物配方历代医家跑载各异。近代处方为:人参-250,参三七250g,山举血l62.5g,千年健500g,钻地风500g,肉桂560g,州椒500/k.孔香50)g.没药500g,炮甲250g,小随香500g,艾2000g,甘草1000g,防风2006工香少许.经加.r.炮制后共研为术,将药末混义艾绒中,每支艾条加药末25g。
A.4雷火神针
其药物配方代医家记载各异。近代处方为:沉香、木香、乳香、茵陈、差活干姜、炮甲各9名,人工麝香少许,经加上制后共研为末.将药未混人94g艾绒,用梯皮纸卷成圆柱形长条外涂鸡强清,以柔皮纸厚糊6层~
层阴千勿令泄气,得用
GB/T21709.1—2008
B.1隔姜灸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常用间接灸
鲜-姿切成直径大约2cm~3cm、厚约0.4cm~0.6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的穴部位或心处,将艾灶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灶燃尽,易灶再灸,直至灸完应灸的壮数。常用于因寒而导致的呕吐、腹痛、股泻及风寒痹痛等。B.2隔蒜灸
用鲜大蒜头,切成序0.3cm~0.5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灶放作禁片上点燃施灸。当艾灿燃尽,易灶再灸,直至灸完应灸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骠、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
B.3隔盐灸
川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灶施灸。当艾灶燃尽,易灶再灸,直至灸完应炎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吡泻并作、中风脱证等。B.4隔附子饼灸
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0.2cm0.3cm、厚0.5cm~0.8cm的薄饼,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的愉穴部位或忠处,再将艾灶放在附子饼上点燃施灸。当艾灶燃尽,易灶再灸,直至灸完应灸的壮数。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B.5隔椒饼灸
用白胡椒末加面粉和水,制成直径0.2cm~0.3cm、厚0.5cm0.8cm薄饼。饼的中心放置药末(丁香、肉挂、人工麝香等)少许,然后于应灸的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灶放在椒饼上点燃施灸。当艾灶燃尽,易再灸,直至灸完应灸的壮数。多用于风湿痹痛及局部麻木不仁。B.6隔豉饼灸
用黄酒将淡跛末调和.制成直径0.2cm~0.3cm、厚0.5cm~0.8cm薄饼,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于应灸的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灶放在豉饼上点燃施灸。当艾柱燃尽,易灶再灸,直至灸完应灸的壮数。多用于痈疽发背初起、或溃后久不收口。B.7隔黄土灸
用水调黄土,制成直径0.2cm~0.3cm、厚0.5cm~0.8cm薄饼,贴在应灸穴或患处,再将艾放在黄土饼上点燃施灸。当艾燃尽,易灶再灸·直至灸完应灸的壮数。用于发背疗疮初起、白癣、湿疹等。
C.1灸架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常用温灸器
GB/T 21709.12008
一种特制的圆桶形塑料制灸具,四面镂空,顶部中间有一置放和固定艾条的圆孔,灸架内中下部距底边3cm~4cm安装铁窗纱一块。灸架两边有一底祥,另有一根橡皮带和一灭火管。施灸时将艾条点燃后插入孔中,以可上下自由移动为度,再将灸架固定在某一穴位上,用橡皮带套在灸架两边的底祥上,即可固定而不脱落;升降艾条调节距离,以微烫而不疼痛为适中。灸治完毕后,将剩余艾条插入灭火管中。
C.2灸筒
由内筒和外筒两部分相套而成,均用2cm~5cm厚的铁片或铜片制成。内简和外简的底、壁均有孔,外简上用一活动顶盖扣住,内筒安置一定的架位,使内简与外简的间距固定。外简上安置有一手柄便于把持。点燃放人内筒的艾绒,将内简放回外筒,盖上顶盖,即可使用。C.3灸盒
一种特制的木制长方形的盒形灸具。灸盒下面无底,上面有一可随时取下的与灸盒外径大小相同的盒盖,灸盒内中下部距底边4cm~6cm安装铁窗纱一块。施灸时把灸盒安放于施灸部位,将点燃的艾绒或艾条置于铁纱上,盖上盒盖即可。GB/T21709.1-2008
D.1艾灸量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艾灸量、治疗时间及疗程、晕灸的处理办法艾灸量是运用艾灸治疗时所用艾量以及局部达到的温热程度,不同的灸量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艾灿灸的灸量-一般以艾烂的大小和壮数的多少计算,灶小、壮数少则量小,烛大、壮数多则量大;艾条温和灸、温灸器灸则以时间计算;艾条实按灸是以灸的次数计算。艾灸部位如在头而胸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处,灸量宜小;在腰腹部、肩及两股等皮厚而肌肉丰满处,灸本叫大。
病情如属沉寒瘤冷、1气欲脱者,灸量宜大;若属外感、痈疽痹痛,则应掌握适度,以灸量小为宜。凡体质强壮者,川灸款大;久病、体质腿弱、老年和小儿患者,灸量宜小。D.2艾灸治疗时间及疗程
次施灸时间10min~40min,依病症辨证确定。5次~15次可为一个疗程。瘢痕灸一次间隔6 d~10 d。
ID.3晕灸的处理办法
若发生年灸后应立即停止艾灸,使患者头低位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一般休息片刻,或饮温开水后即川恢复;重者可指按人中、内关、足三里即可恢复;严重时按晕厥处理。版权专有侵权必究
书号:155066·1-31949
GB/T21709.1-2008
定价: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国家标准(GB)标准计划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 返回顶部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