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标准下载网!

【国家标准(GB)】 海洋调查规范 第2部分: 海洋水文观测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11-21 02:13:39
  • GB/T12763.2-2007
  • 现行

基本信息

  • 标准号:

    GB/T 12763.2-2007

  • 标准名称:

    海洋调查规范 第2部分: 海洋水文观测

  • 标准类别:

    国家标准(GB)

  • 英文名称:

    Specifications for oceanographic survey—Part 2:Marine hydrographic observation
  • 标准状态:

    现行
  • 发布日期:

    2007-08-13
  • 实施日期:

    2008-02-01
  •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
  • 下载格式:

    .rar.pdf
  • 下载大小:

    13.57 MB

标准分类号

  • 标准ICS号:

    数学、自然科学>>07.060地质学、气象学、水文学
  • 中标分类号:

    综合>>基础学科>>A45海洋学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 页数:

    平装16开 页数:41, 字数:72千字
  • 标准价格:

    30.0 元
  • 出版日期:

    2008-02-01
  • 计划单号:

    20070210-T-418

其他信息

  • 首发日期:

    1991-03-22
  • 起草人:

    汤毓祥、孙洪亮、胡筱敏、矫玉田、熊学军、梁楚进、王炜阳
  • 起草单位: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 归口单位:

    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
  • 提出单位:

    国家海洋局
  • 发布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 主管部门:

    国家海洋局
  • 相关标签:

    海洋 规范 水文 观测
标准简介标准简介/下载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部分规定了海洋水文观测的基本要素、技术指标、观测方法和资料处理。 GB/T 12763.2-2007 海洋调查规范 第2部分: 海洋水文观测 GB/T12763.2-2007
本部分规定了海洋水文观测的基本要素、技术指标、观测方法和资料处理。
GB/T12763《海洋调查规范》分为11个部分:
---第1部分:总则;
---第2部分:海洋水文观测;
---第3部分:海洋气象观测;
---第4部分:海洋化学要素调查;
---第5部分:海洋声、光要素调查;
---第6部分:海洋生物调查;
---第7部分:海洋调查资料交换;
---第8部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
---第9部分:海洋生态调查指南;
---第10部分:海底地形地貌调查;
---第11部分:海洋工程地质调查。
其中第9部分、第10部分和第11部分对应于GB/T12763-1991是新增部分。
本部分为GB/T12763的第2部分,代替GB/T12763.2-1991《海洋调查规范 海洋水文观测》。
本部分与GB/T12763的第1部分和GB/T12763的第7部分配套使用。
本部分与GB/T12763.2-1991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引用标准中增加了GB/T15920-1995《海洋学术语:物理海洋学》和GB/T14914-1994《海滨观测规范》(见第2章);
---术语和定义全部归入第3章(见第3章);
---在一般规定中,补充了技术设计的内容,并明确规定技术设计应形成文件,并报主管部门审批(1991版第一篇中的3;本版的4.1);增加了质量控制管理的规定,以适应新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即ISO9000)的要求(本版的4.6);同时,将观测资料记录、整理和验收的一般要求改为观测资料记录、整理和交换,以及调查成果的验收(1991版第一篇的8;本版的4.7);
---删掉深度测量篇,水深测量仅在一般规定中简单提及(1991版第二篇;本版4.8);
---对1991版的水温观测做了较重大的修改:
a) 通过引导语,对水温观测准确度做了更灵活、更符合实际的规定(1991版的14.1;本版的5.1.1);
b) 将连续测站水温观测时次由一般每两小时观测一次改为一般每小时观测一次(1991版的14.2;本版的5.1.2);
c) 将水温观测的标准层次的内容全部改用表格表示,并将表层改为海面下3m 以内的水层(1991版的14.3;本版的5.1.3);
d) 本版摒弃了1991版有关水温观测方法和观测记录整理的叙述方式,突出了已普遍使用的现代化温盐深仪(即CTD)观测水温的方法和技术,以及资料处理方法(1991 版的15 和16;本版的5.2.1和5.3.1);同时,增加了走航测温的内容(本版的5.2.2和5.3.2);
e) 在利用颠倒温度表观测水温中,增加了仪器设备和主要技术指标内容;操作使用方法按使用前检查与安装和测量两部分重新做了规范(1991版的附录A;本版附录B);
---与水温观测相对应,盐度测量中重点规范了CTD 仪测量盐度的方法(1991版的19.1;本版6.2.1和6.3.1);增加了走航测量盐度的内容(本版的6.2.2和6.3.2);同时,将1991版中利用实验室盐度计测量海水样品盐度以及实验记录的整理的部分内容皆从正文移入附录(1991版的19.2、20.1.2和20.2;本版的附录A);
---大幅度地改写了海流观测一章:
a) 将海流测量的准确度的内容全部改用表格表示,并通过引导语对测量的准确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1版的22.2;本版的7.1.2);
a) 增加了海表面漂移浮标测流、锚定测流和走航测流的观测方法和观测记录整理(本版的7.2.1,7.2.3,7.2.4和7.2.5);
b) 按漂流浮标测流、船只锚定测流、锚定潜标测流、锚定明标测流和走航测流五大系列重新规定了海流观测方法和观测记录的整理(1991版的23和24;本版的7.2和7.3);
---波浪观测作了以下两方面的修改:
a) 对波高、周期和波向测量的准确度作了更具广泛性的规定(1991版的26.2;本版的8.1.2);
b) 本版摒弃了过去按观测要素撰写观测方法,而将观测方法按目测和仪器观测进行规范。同时,扩充了仪器观测方法内容,增加了以船只为承载工具测波和锚定测波的观测方法(1991年版的27;本版的8.2);
---水位观测从附录移入正文,并重写了水位观测方法(1991年版附录D;本版的第9章);
---对海冰观测作了以下几方面的修改:
a) 在技术指标中增加了观测要素的单位与准确度(本版的11.1.2);
b) 对漂流方向和速度,以及海冰厚度的观测方法作了部分修改(1991年版的34.2.6,34.2.7;
本版的11.2.2.6,11.2.2.7);
c) 增加了固定冰厚度观测的内容(本版的11.2.3.2);
---对水文观测用表作了以下的删补和修改:
a) 删掉了有关深度测量的有关用表(1991年版附录C 中的表C1和表C2);
b) 波级表的内容做了补充,并增加了十六个方位与度数换算表(1991 年附录B 中的表B3;本版附录C 中的表C.1、表C.2);
c) 海冰用表按新的格式做了调整(1991 年附录B 中的表B5~ 表B8;本版附录C 中的表C.4~表C.7);
d) 与修改后的水温、海流观测方法相对应,在附录D 中增加了表D.8、表D.9、表D.10 和表D.11。
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 为规范性附录,附录D 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国家海洋局提出。
本部分由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归口。
本部分由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负责起草,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北海分局参加起草。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汤毓祥、孙洪亮、胡筱敏、矫玉田、熊学军、梁楚进、王炜阳。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2763.2-1991。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12763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12763.1海洋调查规范 第1部分:总则
GB/T12763.3 海洋调查规范 第3部分:海洋气象观测
GB/T12763.7 海洋调查规范 第7部分:海洋调查资料交换
前言Ⅲ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一般规定3
4.1 技术设计3
4.2 观测要素、方式及顺序3
4.3 测站布设原则及观测间隔选取4
4.4 测站定位和观测时间标准4
4.5 水文观测仪器和设备的基本要求4
4.6 质量控制管理4
4.7 观测资料记录、整理和交换,以及调查成果的验收4
4.8 水深测量4
5 水温观测5
5.1 技术指标5
5.2 观测方法5
5.3 资料处理7
6 盐度测量7
6.1 技术指标7
6.2 观测方法7
6.3 资料处理8
7 海流观测8
7.1 技术指标8
7.2 观测方法8
7.3 资料处理11
8 海浪观测11
8.1 技术指标11
8.2 观测方法12
8.3 资料处理13
9 水位观测14
9.1 技术指标14
9.2 观测方法14
9.3 资料处理15
10 海水透明度、水色和海发光观测15
10.1 技术指标15
10.2 观测方法15
11 海冰观测16
11.1 技术指标16
11.2 观测方法17
11.3 资料处理19
附录A(规范性附录) 实验室盐度计测量海水样品盐度和计算盐度的有关公式20
附录B(规范性附录) 利用颠倒温度表观测海水温度23
附录C(规范性附录) 海洋水文观测用表26
附录D(资料性附录) 海洋水文观测记录表格式30
图1 锚碇浅水应用型潜标10
图2 锚碇深水应用型潜标10
图3 锚碇明标系统的组成10
图4 波面随时间的变化曲线14
表1 水温观测的准确度和分辨率5
表2 标准观测层次5
表3 盐度测量的准确度和分辨率7
表4 海流观测的准确度8
表5 海况等级表12
表6 波型分类表12
表7 海冰观测要素的单位和准确度16
表8 浮冰漂流速度的目测估计18
表B.1 颠倒温度表系列主要技术指标23
表C.1 波级表26
表C.2 十六个方位与度数换算表26
表C.3 海发光类型及强度等级表27
表C.4 浮冰冰型表27
表C.5 浮冰表面特征分类表28
表C.6 浮冰冰状表28
表C.7 固定冰冰型表28
表C.8 冰山等级表29
表C.9 冰山形状分类表29
表D.1 目测海浪记录表30
表D.2 海水透明度、水色和海发光观测记录表30
表D.3 浮冰观测记录表31
表D.4 固定冰观测记录表31
表D.5 冰山观测记录表32
表D.6.1 颠倒温度表测温记录表(Ⅰ) 32
表D.6.2 颠倒温度表测温记录表(Ⅱ) 33
表D.7 盐度分析记录表33
表D.8 CTD 观测记录表34
表D.9 漂流浮标记录表34
表D.10 船只锚碇测流记录表35
表D.11 声学多普勒测流记录表35

标准内容标准内容

部分标准内容:

ICS07.06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2763.2--2007
代替GB/T12763.2—1991
海洋调查规范
第2部分:海洋水文观测 
Specifications for oceanographic survey-Part 2 : Marine hydrographic observation2007-08-13发布
数码防伪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8-02-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一般规定
4.1技术设计
观测要素、方式及顺序
测站布设原则及观测间隔选取
测站定位和观测时间标准
4.5水文观测仪器和设备的基本要求.
质量控制管理
观测资料记录、整理和交换,以及调查成果的验收水深测量
5水温观测
技术指标
观测方法
5.3资料处理
6盐度测量
6.1技术指标
6.2观测方法
资料处理
海流观测
7.1技术指标
7.2观测方法
7.3资料处理
8海浪观测…·
8.1技术指标·
观测方法·
资料处理
水位观测·
9.1技术指标
9.2观测方法…·
9.3资料处理·
10海水透明度、水色和海发光观测10.1技术指标
观测方法
海冰观测
技术指标
GB/T12763.2—2007
GB/T12763.2-—2007
11.2观测方法
11.3资料处理
附录A(规范性附录)实验室盐度计测量海水样品盐度和计算盐度的有关公式附录B(规范性附录)利用颠倒温度表观测海水温度附录C(规范性附录)海洋水文观测用表附录D(资料性附录)海洋水文观测记录表格式图1
锚旋浅水应用型潜标
锚锭深水应用型潜标
图3锚锭明标系统的组成
波面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表1水温观测的准确度和分辨率
表2标准观测层次
盐度测量的准确度和分辨率
海流观测的准确度
海况等级表
波型分类表
海冰观测要素的单位和准确度
浮冰漂流速度的目测估计
颠倒温度表系列主要技术指标
波级表
十六个方位与度数换算表
海发光类型及强度等级表
浮冰冰型表
浮冰表面特征分类表
浮冰冰状表
固定冰冰型表
冰山等级表
冰山形状分类表
目测海浪记录表
海水透明度、水色和海发光观测记录表浮冰观测记录表
固定冰观测记录表
冰山观测记录表
颠倒温度表测温记录表(I)
颠倒温度表测温记录表(Ⅱ)
盐度分析记录表
CTD观测记录表
漂流浮标记录表
船只锚锭测流记录表
声学多普勒测流记录表
GB/T12763《海洋调查规范》分为11个部分:第1部分:总则;
第2部分:海洋水文观测;
一第3部分:海洋气象观测;
第4部分:海洋化学要素调查;
一第5部分:海洋声、光要素调查;第6部分:海洋生物调查;
第7部分:海洋调查资料交换;
第8部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第9部分:海洋生态调查指南;
一第10部分:海底地形地貌调查;一第11部分:海洋工程地质调查。GB/T12763.2—2007
其中第9部分、第10部分和第11部分对应于GB/T12763--1991是新增部分。本部分为GB/T12763的第2部分,代替GB/T12763.2—1991《海洋调查规范海洋水文观测》。本部分与GB/T12763的第1部分和GB/T12763的第7部分配套使用。本部分与GB/T12763.2一1991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引用标准中增加了GB/T15920-1995《海洋学术语:物理海洋学》和GB/T14914-1994《海滨观测规范》(见第2章);
一术语和定义全部归入第3章(见第3章);一在“一般规定”中,补充了“技术设计”的内容,并明确规定技术设计“应形成文件,并报主管部门审批”(1991版第一篇中的3;本版的4.1);增加了质量控制管理的规定,以适应新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即ISO9000)的要求(本版的4.6);同时,将“观测资料记录、整理和验收的一般要求”改为“观测资料记录、整理和交换,以及调查成果的验收”(1991版第一篇的8;本版的4.7);删掉“深度测量”篇,水深测量仅在一般规定”中简单提及(1991版第二篇;本版4.8);一对1991版的“水温观测”做了较重大的修改:通过引导语,对水温观测准确度做了更灵活、更符合实际的规定(1991版的14.1;本版的a)
将连续测站水温观测时次由“一般每两小时观测一次”改为“一般每小时观测一次”(1991b)
版的14.2;本版的5.1.2);
将“水温观测的标准层次”的内容全部改用表格表示,并将表层改为“海面下3m以内的水c
层”(1991版的14.3;本版的5.1.3);本版弃了1991版有关水温观测方法和观测记录整理的叙述方式,突出了已普遍使用的d)
现代化温盐深仪(即CTD)观测水温的方法和技术,以及资料处理方法(1991版的15和16;本版的5.2.1和5.3.1);同时,增加了走航测温的内容(本版的5.2.2和5.3.2);e)在“利用颠倒温度表观测水温”中,增加了“仪器设备和主要技术指标”内容;操作使用方法按“使用前检查”与“安装和测量”两部分重新做了规范(1991版的附录A;本版附录B);一与“水温观测”相对应,“盐度测量”中重点规范了CTD仪测量盐度的方法(1991版的19.1;本版6.2.1和6.3.1);增加了走航测量盐度的内容(本版的6.2.2和6.3.2);同时,将1991版中血
GB/T12763.2-2007
“利用实验室盐度计测量海水样品盐度”以及“实验记录的整理”的部分内容皆从正文移入附录(1991版的19.2、20.1.2和20.2;本版的附录A);大幅度地改写了“海流观测”一章:将海流“测量的准确度”的内容全部改用表格表示,并通过引导语对测量的准确度提出了a)
更高的要求(1991版的22.2;本版的7.1.2)增加了海表面漂移浮标测流、锚定测流和走航测流的观测方法和观测记录整理(本版的a)
7.2.1,7.2.3,7.2.4和7.2.5);
按“漂流浮标测流”、“船只锚定测流”、“锚定潜标测流”、“锚定明标测流”和“走航测流”五大系列重新规定了海流观测方法和观测记录的整理(1991版的23和24;本版的7.2和7.3);
“波浪观测”作了以下两方面的修改:a)对波高、周期和波向测量的准确度作了更具广泛性的规定(1991版的26.2;本版的8.1.2);b)本版摒弃了过去按观测要索撰写观测方法,而将观测方法按“目测”和“仪器观测”进行规范。同时,扩充了仪器观测方法内容,增加了“以船只为承载工具测波和锚定测波”的观测方法(1991年版的27;本版的8.2);水位观测从附录移人正文,并重写了水位观测方法(1991年版附录D;本版的第9章);对“海冰观测”作了以下几方面的修改:a)在“技术指标”中增加了“观测要素的单位与准确度”(本版的11.1.2);b)对漂流方向和速度,以及海冰厚度的观测方法作了部分修改(1991年版的34.2.6,34.2.7;本版的11.2.2.6,11.2.2.7);
c)增加了固定冰厚度观测的内容(本版的11.2.3.2);对“水文观测用表”作了以下的删补和修改删掉了有关“深度测量”的有关用表(1991年版附录C中的表C1和表C2);a)
“波级表”的内容做了补充,并增加了“十六个方位与度数换算表”(1991年附录B中的表B3;本版附录C中的表C.1、表C.2);c)“海冰用表”按新的格式做了调整(1991年附录B中的表B5~表B8;本版附录C中的表C.4~表C.7);
d)与修改后的水温、海流观测方法相对应,在附录D中增加了表D.8、表D.9、表D.10和表D.11。
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本部分由国家海洋局提出。
本部分由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归口。本部分由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负责起草,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北海分局参加起草。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汤毓祥、孙洪亮、胡筱敏、矫玉田、熊学军、梁楚进、王炜阳。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12763.2-1991。
1范围
海洋调查规范
第2部分:海洋水文观测
GB/T12763.2-2007
GB/T12763的本部分规定了海洋水文观测的基本要素、技术指标、观测方法和资料处理。本部分适用于海洋环境基本要素调查中的海洋水文观测。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12763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GB/T12763.1海洋调查规范第1部分:总则GB/T12763.3海洋调查规范第3部分:海洋气象观测GB/T12763.7海洋调查规范第7部分:海洋调查资料交换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GB/T12763的本部分。3.1
现场水深insitewaterdepth
现场测得的自海面至海底的垂直距离。测量的目的主要用于确定测站的深度。3.2
仪器沉放深度
deployeddepthofinstrument
自海面至水下观测仪器的垂直距离。用于确定所测得的水文要素值所在深度。3.3
watertemperature
现场条件下测得的海水温度。
注:单位为℃。
盐度salinity
海水中含盐量的一个标度。
注:绝对盐度和实用盐度的定义见GB/T15920一1995:海洋学术语物理海洋学。实用盐度的计算式见附录A。3.5
oceancurrent
海水的宏观流动,以流速和流向表征。注1:流速单位为cm/s。
注2:流向指海水流去的方向。单位为度(\),正北为零,顺时针计量。3.6
oceanwave
海洋中由风产生的波浪。包括风浪及其演变而成的涌浪。注1:风浪和涌浪的定义见GB/T15920—1995。注2:海浪的基本要素包括波高、波向和周期等,其定义见GB/T15920—1995。1
GB/T12763.2—2007
海况seacondition
在风力作用下的海面特征。
波型wavepattern
海浪的外貌特征。
水位waterlevel
观测点处海面相对于某参照面的垂直距离。注:计量单位为m。
海水透明度
seawatertransparency
表征海洋水体透明程度的物理量,表征光在海水中的衰减程度。注:计量单位为m。
watercolour
位于透明度值一半的深度处,白色透明度盘上所显示的海水颜色。注:用水色计的色级号码表示。3.12
海发光luminescenceof the sea夜间海面上出现的生物发光现象。3.13
海冰seaice
在海上所见到的由海水冻结而成的冰。广义的是指海洋上一切冰的总称。注:浮冰、固定冰和冰山的定义见GB/T159201995。3.14
海洋观测seaobservation
在海上观察和测量海洋环境要素的过程。3.15
大面观测
Jextensiveobservation
在调查海区布设的若干观测点上,船到站即测即走的观测。3.16
sectionalobservation
断面观测
在调查海区一水平直线上设计多个观测点,由这些观测点的垂线所构成的面称为断面。在此断面之站点上进行的海洋观测称为断面观测。3.17
连续观测continuoslyobservation在调查海区有代表性的测点上,连续进行25h以上的海洋观测。3.18
同步观测synchronous survey
在调查海区若干站点上,同时进行相同海洋环境要素的观测。3.19
走航观测runningobservation
根据预先设计的航线,使用单船或多船携带走航式传感器采集观测要素数据。2
CTDconductivity-temperature-depth温盐深仪,用于测量深度以及温度和盐度垂直连续变化的自记仪器。3.21
XBTexpendablebathythermographyGB/T12763.2--2007
抛弃式温深仪,一种在船只以规定船速航行下投放,用于测量温度、深度的仪器。3.22
XCTDexpendableconductivity-temperature-depth抛弃式温盐深仪,一种在船只以规定船速航行下投放,用于测量温度、盐度和深度的仪器。3.23
ADCPacousticdopplercurrentprofiler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以声波在流动液体中的多普勒频移来测量流速的仪器。4一般规定
4.1技术设计
4.1.1技术设计的内容
接收调查项目后,承担单位应根据任务书或合同书的要求进行技术设计,内容主要包括:a)调查海区范围与测站布设;
观测要素与观测层次;
观测方式与时次;
调查船及其主要设备的要求;
主要观测仪器的名称、型号及数量;人员的组织和分工;
观测资料的分析方法;
质量要求与质量控制要点;
应提交的调查成果、完成时间及验收方式;其他。
技术设计的形成
技术设计由项目负责人组织编制,应形成文件,并报主管部门审批。4.2观测要素、方式及顺序
4.2.1观测要素
海洋水文观测要素一般包括:水温、盐度、海流、海浪、透明度、水色、海发光和海冰等。如有需要,还要观测水位。每次调查的具体观测要素,据任务书或合同书的要求而定,并应在技术设计文件中明确规定。
观测方式
依据调查任务的要求与客观条件的允许程度,水文观测方式可选择下列中的一种或多种:a)大面观测;
断面观测;
c)连续观测;www.bzxz.net
d)同步观测;
e)走航观测。
4.2.3观测顺序
水文观测一般按下列顺序进行:3
GB/T12763.2—2007
观测前准备和检查仪器;
对于大面(或断面)观测,到站后首先测量水深;对于连续观测应在正点前测量水深:b)
观测水温、盐度,并采水;
观测海流,对于连续观测站,海流观测应尽可能在正点完成;e)
观测海浪、透明度、水色和海发光;f)
观测海冰。
4.3测站布设原则及观测间隔选取测站的布设和观测间隔的选取应符合以下原则:a)布设的测站在观测海区应具有代表性,使所测得的水文要索数据能够反映该要素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
每一水文断面应不少于三个测站。同一断面上各测站的观测工作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b)
完成。
相邻两测站的站距,应不大于所研究海洋过程空间尺度的半;在所研究海洋过程的时间尺度c)
内,每一测站的观测次数应不少于两次。如条件允许,应尽量缩小时、空观测间隔。4.4测站定位和观测时间标准
测站的定位和观测的时间标准按GB/T12763.1的有关规定执行。4.5水文观测仪器和设备的基本要求水文观测仪器和设备应符合GB/T12763.1的有关规定。同时,还应满足以下要求:a)仪器的适用水深范围和测量范围应满足观测水深和所测要索的变化范围,同时还须满足对观测要素及其计算参数的准确度及时空连续性的要求。b)
选用的仪器应适于所采用的承载工具和观测方式。c)
调查设备安装位置的基本要求是:工作方便,各项工作互不妨碍,防止建筑物、辐射热和船只排出污水等对观测结果的影响。
d)每航次观测结束后,调查设备和观测仪器应认真维护保养。凡人水的仪器均须用淡水洗净晾干后保存。绞车和钢丝绳等应仔细擦拭,并进行保养。4.6质量控制管理
海洋水文观测质量控制管理的详细内容见GB/T12763.1的有关规定。4.7观测资料记录、整理和交换,以及调查成果的验收按以下有关规定实施:
a)对原始观测资料记录和验收按GB/T12763.1的有关规定实施。b)
观测资料的记录格式和交换内容按GB/T12763.7的有关规定执行。海洋调查报告的编写按GB/T12763.1的有关规定实施。c)
调查成果的鉴定和验收按GB/T12763.1的有关规定实施。4.8水深测量
包括现场水深和仪器沉放深度的测量:a)
水深以米(m)为单位。记录取一位小数,准确度为士2%。b)
大面或断面测站,船到站测量一次;连续测站,每小时测量一次。c)
现场水深测量采用回声测深仪。如条件不具备或水深较浅,可采用钢丝绳测深法。钢丝绳测深时若钢丝绳倾斜,应用偏角器量取钢丝绳倾角。倾角超过10°时,应进行钢丝绳的d)
倾角订正。倾角较大时,应加大铅锤重量或利用其他方法使倾角尽量控制在30°以内。仪器沉放深度,通常由仪器本身所配压力传感器测得。但当仪器本身未装配压力传感器时,可e
参照钢丝绳测现场水深的方法进行测量。4
5水温观测
5.1技术指标
5.1.1水温观测的准确度
GB/T12763.2-—2007
主要根据项目的要求和研究目的,同时兼顾观测海区和观测方法的不同以及仪器的类型,按表1确定水温观测的准确度。
表1水温观测的准确度和分辨率
准确度等级
5.1.2观测时次
准确度/
大面或断面测站,船到站观测一次;连续测站,一般每小时观测一次。5.1.3水温观测的标准层次
标准观测层次如表2所示。
表2标准观测层次
水深范围
50~100
100~200
表层,510,15,20,25,30,底层标准观测水层
表层,5,10,15,2025,30,50,75,底层表层,5,10,15,20,25,30,50,75,100,125,150,底层表层,10,20,30,50,75,100,125,150,200,250,300,400,500,600,700,800,1000,1200,1500,2000,2500,3000水深大于3000m时,每千米加一层),底层
注1:表层指海面下3m以内的水层。分辨率/
单位为米
底层与相邻标准层
的最小距离
注2:底层的规定如下:水深不足50m时,底层为离底2m的水层;水深在50m~200m范围内时,底层离底的距离为水深的4%;水深超过200m时,底层离底的距离,根据水深测量误差、海浪状况、船只漂移情况和海底地形特征综合考虑,在保证仪器不触底的原则下尽量靠近海底。注3:底层与相邻标准层的距离小于规定的最小距离时,可免测接近底层的标准层。5.2观测方法
5.2.1温盐深仪(CTD)定点测温
5.2.1.1仪器设备
CTD仪分实时显示和自容式两大类。5.2.1.2观测步骤和要求
CTD仪操作主要包括室内和室外操作两大部分。前者主要是控制作业进程,后者则是收放水下单元,但两者应密切配合、协调进行。具体观测步骤和要求如下:观测期间首先应按表D.8的格式记录有关信息;并在计算机中输入观测日期、文件名、站位a)
(经度、纬度)和其他有关的工作参数。5
GB/T12763.2-2007
b)投放仪器前应确认机械连接牢固可靠,水下单元和采水器水密情况良好。待整机调试至正常工作状态后开始投放仪器。
将水下单元吊放至海面以下,使传感器浸人水中感温3min~5min。对于实时显示CTD,观c))
测前应记下探头在水面时的深度(或压强值);对自容式CTD,应根据取样间隔确认在水面已记录了至少三组数据后方可下降进行观测。根据现场水深和所使用的仪器型号确定探头的下放速度。一般应控制在1.0m/s左右。在深d)
海季节温跃层以下下降速度可稍快些,但以不超过1.5m/s为宜。在一次观测中,仪器下放速度应保持稳定。若船只摇摆剧烈,可适当增加下放速度,以避免在观测数据中出现较多的深度(或压强)逆变。
e)为保证测量数据的质量,取仪器下放时获取的数据为正式测量值,仪器上升时获取的数据作为水温数据处理时的参考值。
获取的记录,如磁盘、记录板和存储器等,应立即读取或查看。如发现缺测数据、异常数据、记f)
录曲线间断或不清晰时,应立即补测。如确认测温数据失真,应检查探头的测温系统,找出原因,排除故障。
CTD仪测温注意事项:
1)释放仪器应在迎风,避免仪器压人船底。观测位置应避开机舱排污口及其他污染源。2)探头出人水时应特别注意防止和船体碰撞。在浅水站作业时,还应防止仪器触底。3)利用CTD测水温时,每天至少应选择一个比较均匀的水层与颠倒温度表的测量结果比对一次。如发现CTD的测量结果达不到所要求的准确度,应及时检查仪器,必要时更换仪器传感器,并应将比对和现场标定的详细情况记人观测值班日志。4)CTD的传感器应保持清洁。每次观测完毕,须冲洗干净,不能残留盐粒和污物。探头应放置在阴凉处,切忌曝晒。
5.2.2走航测温
5.2.2.1仪器设备
抛弃式温深仪(XBT)、抛弃式温盐深仪(XCTD)和走航式CTD(MVP300)等皆可按观测要求,在船只以规定船速航行下投放。
5.2.2.2观测步骤和要求
使用XBT、XCTD和MVP300等仪器走航测温的基本步骤和要求如下:a)XBT和XCTD观测:
1)仪器探头投放前,输人探头编号、型号、时间、站号、经纬度,并进人投放准备状态。应用手持发射枪或固定发射架(要求良好接地),将探头投人水中。带有仪器控制器的专2)
用计算机便开始显示采集数据或绘制曲线。探头的投放,最好选在船体后部进行,以免导线与船磨擦。3)
b)走航式CTD(MVP300)观测:
绞车系统自检、数据采集及通讯软件自检、GPS数据检测。1)
2)按观测要求,船只以规定船速航行。3)投放CTD拖鱼,并储存数据。4)回收CTD拖鱼。
颠倒温度表测温方法见附录B。
5.2.4标准层水温的观测
标准层的水温,可利用CTD、XBT、XCTD和走航式CTD(MVP300)等仪器测得的标准层上、下相邻的观测值通过内插求得;也可利用颠倒温度表测得。6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国家标准(GB)标准计划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 返回顶部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