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林业行业标准(LY) >>
- LY/T 1764-2008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技术规程

【林业行业标准(LY)】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技术规程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11-07 16:44:25
- LY/T1764-2008
- 现行
标准号:
LY/T 1764-2008
标准名称: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技术规程
标准类别:
林业行业标准(LY)
标准状态:
现行-
发布日期:
2008-01-01 -
实施日期:
2008-12-01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pdf下载大小:
3.34 MB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规定了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基本原则、依据、方法和功能区总体布局等原则性、技术性要求。本标准适用于自然保护区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等有关领域,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除外。 LY/T 1764-2008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技术规程 LY/T1764-2008

部分标准内容:
ICS65.0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LY/T1764—2008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nature reserve zoning2008-09-03发布
数码防伪
国家林业局
2008-12-01实施
LY/T1764—2008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区划原则
总体布局
区划依据
区划方法
区划结果阐释
附录A(规范性附录)
附录B(规范性附录)
附表格式
制图要求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北京林业大学提出。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LY/T1764—2008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崔国发、李忠、徐基良、邢韶华、雷霆、栾晓峰、时坤、王楠、郭红燕、安丽丹武立磊。
1范围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技术规程
LY/T1764—2008
本标准规定了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基本原则、依据、方法和功能区总体布局等原则性、技术性要求。本标准适用于自然保护区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等有关领域,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除外。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3792.6—2005测绘制图资料著录规则GB5791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GB/T18317—2001专题地图信息分类与代码GB/T20399—2006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LY/T1685—2007自然保护区名词术语LY/T5126-2004
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规范
3术语和定义
LY/T1685一2007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区nature reserve for wetland ecosystem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以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包括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中的海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3.2
动态区划dynamiczoning of naturereserve在不同的季节里采取不同分区方案的区划方法。该方法主要适用于作为迁徙性或洄游性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自然保护区,特别是以候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3.3
季节性核心区
区seasonalcorearea
根据野生动物的迁徒或洄游规律,在核心区之外划定的严格保护区域。在野生动物集中分布的时段,按核心区管理;在其他时段,按实验区管理。4区划原则
4.1科学性
根据主要保护对象、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以及社会经济等因素,采取科学的区划方法,因地制宜地确定各功能区的空间位置和范围等。对迁徒性或洄游性野生动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应采取科学而灵活的区划方法。
4.2针对性
针对主要保护对象的分布、数量以及面临的于扰因素,确定各功能区的空间位置和范围。1
LY/T1764—2008
4.3完整性
为保证主要保护对象的长期安全及其生境的持久稳定,应确保各功能区的完整性。4.4协调性
确定功能区的布局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社区生产生活的基本需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5总体布局
5.1功能区的一般组成
自然保护区一般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必要时应划建生物廊道。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也可以划分为核心区、季节性核心区和实验区。5.1.1核心区
是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危野生动植物和自然遗迹的集中分布区。核心区面积占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比例按照GB/T20399一2006的7.1.2。5.1.2季节性核心区
在重点保护的迁徙性或洞游性野生动物集中分布的时段里,季节性核心区是核心区以外保护对象相对集中分布的区域。
5.1.3缓冲区
位于核心区外围,用于减缓外界对核心区于扰的区域。缓冲区的空间位置与宽度应足以消除外界干扰因素对核心区的影响。5.1.4实验区
位于核心区或缓冲区之外,可用于实现生态旅游、科学实验和资源持续利用等功能的区域。实验区可再划分为生产经营小区、生态旅游小区、科学实验小区、宣传教育小区、生活办公小区等。对于作为迁性或洄游性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特别是作为候鸟栖息地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是位于核心区和季节性核心区以外的区域。实验区中需要加以特殊保护的地段,应参考缓冲区的管理方式予以管理。5.2生物廊道
当一个自然保护区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核心区时,核心区之间应划建生物廊道。在主要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迁徒或洄游路线上建有铁路、公路、围栏、水坝等人工构筑物时,应划建生物廊道。
相邻的自然保护区如有必要,可在自然保护区间划建生物廊道。生物廊道参照缓冲区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6区划依据
6.1基础资料
6.1.1主要保护对象资料
6.1.1.1植被
根据自然保护区面积大小,植被分类单位应细化到群系或群丛组;明确植被分布状况,并绘制植被图。
6.1.1.2野生动植物
包括野生动植物的名录、重点保护物种和自然保护区特有种的种群及其生境状况;绘制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分布示意图。
6.1.2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资料
6.1.2.1地质地貌
包括地质、地貌等资料。
6.1.2.2土壤
包括土类、各土类特征以及土壤分布图。6.1.2.3气候
包括气候要素资料以及气候资源分布等资料。6.1.2.4水文
包括水系、水体类型、流量、水面积、水深、水质、利用状况及其动态变化等资料。6.1.2.5矿产
包括矿产的类型、规模、分布及利用状况等资料。6.1.2.6地热
包括地热能源的规模与分布等资料。6.1.2.7自然灾害
包括多发性自然灾害的类型、影响程度、分布和发生频率等资料。6.1.3社会经济资料
6.1.3.1历史与文化古迹
包括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古迹类型及分布资料。6.1.3.2人口
LY/T1764—2008
包括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常住人口的数量、分布、民族组成、年龄结构、教育水平、生活习俗等。6.1.3.3行政区划
包括行政建制及区划,居民点及分布,村界、乡界及其他相关地界等资料。6.1.3.4国民经济基础设施
包括交通、能源、水利、通讯、供电等基础设施资料。6.1.3.5社区生活配套设施
包括给排水、生活能源、卫生等配套基础设施状况。6.1.3.6经济状况
包括产业结构、地方财政收入、居民经济收人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资料。6.1.3.7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
包括自然保护区内道路、桥梁、办公场所等现有基础设施的规模和布局。6.1.3.8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状况与土地权属包括自然保护区内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变更资料;土地使用权和管理权资料,其中林权分为林地权属和林木权属。
6.1.3.9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
包括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及利用规划方面的资料。6.1.4测绘资料
测绘资料包括地形图和专业图,其中专业图主要指遥感影像(航片、卫片)、地下溶洞与河流测图、地下工程与管网等专业测图。
6.2各功能区划分依据
6.2.1核心区
将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自然遗迹的集中分布区域划人核心区。
根据主要保护对象的分布及生存需求空间和自然环境状况,确定核心区的空间位置和范围;也可根据关键种及其生境的分布状况确定核心区的范围。6.2.1.1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包括典型森林植被的集中分布区,或者森林群落多样性较高的区域。3
LY/T1764—2008
为维持核心区的完整性,一些次生林和灌丛也可以划人核心区;但除已纳人国家重点公益林的人工林,其他人工林不应划人核心区。6.2.1.2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包括典型荒漠植被和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集中分布的区域,或者是作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或迁通道的重要区域。
6.2.1.3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包括湿地类型最典型、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分布最集中的区域,特别是野生动物的集中繁育区、取食区或者洄游路线。
根据野生动物的迁徒或洄游规律,在其集中分布的时段里,应将核心区以外重点保护对象相对集中的区域划为季节性核心区。
6.2.1.4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包括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分布最集中或野生动物多样性较高的区域,特别是野生动物的巢穴区、繁殖区、取食区或潜在活动区等比较集中的区域。6.2.1.5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包括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及其生境分布最集中或野生植物多样性较高的区域。6.2.2缓冲区
在核心区外围根据外界干扰因素的类型和强度确定缓冲区的空间位置和范围。自然保护区内存在的隔离网、隔离墙等物理隔离带也可以作为缓冲区。核心区外围是另个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或缓冲区,或者核心区边界有悬崖、峭壁、河流等较好自然隔离的地段,可以不划分缓冲区。6.2.2.1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包括核心区外围典型森林植被分布的区域,或者作为森林野生动物迁移通道的区域,或者是主要森林野生动植物物种的潜在分布区。6.2.2.2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包括核心区外围典型荒漠植被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或者作为荒漠野生动物栖息或迁徒通道的一般区域,或者是主要荒漠野生动植物物种的潜在分布区。6.2.2.3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包括核心区外野生动植物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或者是作为野生动物洄游通道的区域。6.2.2.4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包括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或者是保护对象的潜在栖息地。6.2.2.5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包括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及其生境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或者植物多样性相对较高的区域。6.2.3实验区
在划定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后,其他区域为实验区。对于作为迁徙性或洄游性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特别是作为候鸟栖息地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在划定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季节性核心区后,其他区域为实验区。根据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和发展的需要,确定实验区内生产经营小区、生态旅游小区、科学实验小区、宣传教育小区、生活办公小区等的空间位置和范围。6.2.4生物廊道
根据主要保护对象的种类、数量、分布和迁徙或洄游规律以及生境需求,确定生物廊道的空间位置、数量、长度、宽度和高度。
7区划方法
7.1图件准备
LY/T1764—2008
在地理信息系统(GIS)中准备地形图、水文图、植被图、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分布示意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等基本图件。7.2图层叠加与分析
在GIS中叠加以上图件。根据主要保护对象分布状况及生存需求,结合人为干扰和各种自然环境因子的分布,分析自然保护区内不同地段的重要程度,勾画出各功能区的范围。7.3实地勘查定界
结合实地勘查,确定各功能区的界线。为维持主要保护对象生境和地貌单元的完整性,应利用自然界线或永久性的人工构筑物作为各个功能区的界线,如河流、沟谷、山脊、道路、居民区等。8区划结果阐释
8.1功能区说明
8.1.1功能区范围说明
说明各个功能区包括的区划单元,如森林小班、林班、公里网格、地理单元等;说明功能区边界的明显地标物;注明功能区边界的地理坐标。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附表见附录A。8.1.2主要保护对象说明
阐明主要保护对象在各功能区中的数量和分布状况。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分布数量统计表见表A.3。
8.2功能区边界标识
8.2.1图件标识
绘制“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并使用对比鲜明的颜色在图面上标明各功能区范围。制图要求见附录B。
8.2.2实地标识
各功能区的交界处应设立界碑、界桩等标志物。界碑、界桩等标志物规格按照LY/T5126一2004。5
LY/T1764—2008
A.1范围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附表格式
本附录确定了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附表的名称、内容与格式。A.2附表种类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应有以下附表: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表;
-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在各功能区分布和数量统计表;自然保护区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表;一自然保护区社区情况统计表。A.3附表内容与格式
以下附表(表A.1~表A.4)以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为例,其余类型自然保护区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对于作为迁徒性或洄游性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特别是作为候鸟栖息地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其功能区划表参考表A.2。表A.1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表
功能区
核心区
缓冲区
实验区
面积/hm
比例/%
注:本表格式同GB/T20399—2006附录A表A.6。表A.2
功能区
核心区
季节性核心区
实验区
面积/hm2
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表比例/%
表A.3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在各功能区分布数量统计表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核心区
缓冲区
实验区
局、站等设置
局、站等设置
标注等级
标注等级
标注等级
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自然保护区特有野生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自然保护区特有野生
表A.3(续)
核心区
缓冲区bzxZ.net
自然保护区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表表A.4
有林地
注1:分别按核心区、缓冲区或实验区统计。竹
注2:其他土地指沙地、戈壁、裸露地及盐磁地等红
注3:本表格式同GB/T20399—2006附录A表A.5灌
LY/T1764—2008
实验区
非林地
标注等级
标注等级
标注等级
标注等级
标注等级
标注等级
标注等级
标注等级
标注等级
标注等级
标注等级
标注等级
标注等级
标注等级
标注等级
LY/T1764—2008
B.1总则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制图要求
本附录规定了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制图要求。本附录适用于下列方式绘制的图样:a)
计算机制图;
手工制图。
本附录适用于下列附图的制作: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自然保护区植被图;
水系分布图;
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分布示意图;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分布图;
自然保护区干扰因素分布图;
自然保护区林权图;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制图,除应符合本附录要求外,还应符合GB/T18317一2001、GB/T3792.6一2005以及国际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和制图规范,5为了将来能够准确地进行数字化,地图应是原印刷件。B.1.5
B.2一般规定
B.2.1比例尺
应根据自然保护区面积大小,参照表B.1自定图件比例尺。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图件比例尺参照表B.2确定。
比例尺
1:1000
1:2000
1:5000~1:10000
1:10000~1:25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
1:250000
供参照的图件比例尺
自然保护区面积/hm2
100~300
300~1000
10005000
5000~30000
30000~100000
100000~300000
>300 000
本附录参照GB/T20339—2006附录B编写。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LY/T1764—2008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nature reserve zoning2008-09-03发布
数码防伪
国家林业局
2008-12-01实施
LY/T1764—2008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区划原则
总体布局
区划依据
区划方法
区划结果阐释
附录A(规范性附录)
附录B(规范性附录)
附表格式
制图要求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北京林业大学提出。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LY/T1764—2008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崔国发、李忠、徐基良、邢韶华、雷霆、栾晓峰、时坤、王楠、郭红燕、安丽丹武立磊。
1范围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技术规程
LY/T1764—2008
本标准规定了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基本原则、依据、方法和功能区总体布局等原则性、技术性要求。本标准适用于自然保护区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等有关领域,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除外。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3792.6—2005测绘制图资料著录规则GB5791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GB/T18317—2001专题地图信息分类与代码GB/T20399—2006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LY/T1685—2007自然保护区名词术语LY/T5126-2004
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规范
3术语和定义
LY/T1685一2007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区nature reserve for wetland ecosystem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以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包括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中的海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3.2
动态区划dynamiczoning of naturereserve在不同的季节里采取不同分区方案的区划方法。该方法主要适用于作为迁徙性或洄游性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自然保护区,特别是以候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3.3
季节性核心区
区seasonalcorearea
根据野生动物的迁徒或洄游规律,在核心区之外划定的严格保护区域。在野生动物集中分布的时段,按核心区管理;在其他时段,按实验区管理。4区划原则
4.1科学性
根据主要保护对象、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以及社会经济等因素,采取科学的区划方法,因地制宜地确定各功能区的空间位置和范围等。对迁徒性或洄游性野生动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应采取科学而灵活的区划方法。
4.2针对性
针对主要保护对象的分布、数量以及面临的于扰因素,确定各功能区的空间位置和范围。1
LY/T1764—2008
4.3完整性
为保证主要保护对象的长期安全及其生境的持久稳定,应确保各功能区的完整性。4.4协调性
确定功能区的布局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社区生产生活的基本需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5总体布局
5.1功能区的一般组成
自然保护区一般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必要时应划建生物廊道。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也可以划分为核心区、季节性核心区和实验区。5.1.1核心区
是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危野生动植物和自然遗迹的集中分布区。核心区面积占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比例按照GB/T20399一2006的7.1.2。5.1.2季节性核心区
在重点保护的迁徙性或洞游性野生动物集中分布的时段里,季节性核心区是核心区以外保护对象相对集中分布的区域。
5.1.3缓冲区
位于核心区外围,用于减缓外界对核心区于扰的区域。缓冲区的空间位置与宽度应足以消除外界干扰因素对核心区的影响。5.1.4实验区
位于核心区或缓冲区之外,可用于实现生态旅游、科学实验和资源持续利用等功能的区域。实验区可再划分为生产经营小区、生态旅游小区、科学实验小区、宣传教育小区、生活办公小区等。对于作为迁性或洄游性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特别是作为候鸟栖息地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是位于核心区和季节性核心区以外的区域。实验区中需要加以特殊保护的地段,应参考缓冲区的管理方式予以管理。5.2生物廊道
当一个自然保护区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核心区时,核心区之间应划建生物廊道。在主要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迁徒或洄游路线上建有铁路、公路、围栏、水坝等人工构筑物时,应划建生物廊道。
相邻的自然保护区如有必要,可在自然保护区间划建生物廊道。生物廊道参照缓冲区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6区划依据
6.1基础资料
6.1.1主要保护对象资料
6.1.1.1植被
根据自然保护区面积大小,植被分类单位应细化到群系或群丛组;明确植被分布状况,并绘制植被图。
6.1.1.2野生动植物
包括野生动植物的名录、重点保护物种和自然保护区特有种的种群及其生境状况;绘制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分布示意图。
6.1.2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资料
6.1.2.1地质地貌
包括地质、地貌等资料。
6.1.2.2土壤
包括土类、各土类特征以及土壤分布图。6.1.2.3气候
包括气候要素资料以及气候资源分布等资料。6.1.2.4水文
包括水系、水体类型、流量、水面积、水深、水质、利用状况及其动态变化等资料。6.1.2.5矿产
包括矿产的类型、规模、分布及利用状况等资料。6.1.2.6地热
包括地热能源的规模与分布等资料。6.1.2.7自然灾害
包括多发性自然灾害的类型、影响程度、分布和发生频率等资料。6.1.3社会经济资料
6.1.3.1历史与文化古迹
包括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古迹类型及分布资料。6.1.3.2人口
LY/T1764—2008
包括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常住人口的数量、分布、民族组成、年龄结构、教育水平、生活习俗等。6.1.3.3行政区划
包括行政建制及区划,居民点及分布,村界、乡界及其他相关地界等资料。6.1.3.4国民经济基础设施
包括交通、能源、水利、通讯、供电等基础设施资料。6.1.3.5社区生活配套设施
包括给排水、生活能源、卫生等配套基础设施状况。6.1.3.6经济状况
包括产业结构、地方财政收入、居民经济收人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资料。6.1.3.7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
包括自然保护区内道路、桥梁、办公场所等现有基础设施的规模和布局。6.1.3.8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状况与土地权属包括自然保护区内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变更资料;土地使用权和管理权资料,其中林权分为林地权属和林木权属。
6.1.3.9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
包括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及利用规划方面的资料。6.1.4测绘资料
测绘资料包括地形图和专业图,其中专业图主要指遥感影像(航片、卫片)、地下溶洞与河流测图、地下工程与管网等专业测图。
6.2各功能区划分依据
6.2.1核心区
将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自然遗迹的集中分布区域划人核心区。
根据主要保护对象的分布及生存需求空间和自然环境状况,确定核心区的空间位置和范围;也可根据关键种及其生境的分布状况确定核心区的范围。6.2.1.1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包括典型森林植被的集中分布区,或者森林群落多样性较高的区域。3
LY/T1764—2008
为维持核心区的完整性,一些次生林和灌丛也可以划人核心区;但除已纳人国家重点公益林的人工林,其他人工林不应划人核心区。6.2.1.2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包括典型荒漠植被和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集中分布的区域,或者是作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或迁通道的重要区域。
6.2.1.3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包括湿地类型最典型、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分布最集中的区域,特别是野生动物的集中繁育区、取食区或者洄游路线。
根据野生动物的迁徒或洄游规律,在其集中分布的时段里,应将核心区以外重点保护对象相对集中的区域划为季节性核心区。
6.2.1.4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包括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分布最集中或野生动物多样性较高的区域,特别是野生动物的巢穴区、繁殖区、取食区或潜在活动区等比较集中的区域。6.2.1.5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包括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及其生境分布最集中或野生植物多样性较高的区域。6.2.2缓冲区
在核心区外围根据外界干扰因素的类型和强度确定缓冲区的空间位置和范围。自然保护区内存在的隔离网、隔离墙等物理隔离带也可以作为缓冲区。核心区外围是另个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或缓冲区,或者核心区边界有悬崖、峭壁、河流等较好自然隔离的地段,可以不划分缓冲区。6.2.2.1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包括核心区外围典型森林植被分布的区域,或者作为森林野生动物迁移通道的区域,或者是主要森林野生动植物物种的潜在分布区。6.2.2.2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包括核心区外围典型荒漠植被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或者作为荒漠野生动物栖息或迁徒通道的一般区域,或者是主要荒漠野生动植物物种的潜在分布区。6.2.2.3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包括核心区外野生动植物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或者是作为野生动物洄游通道的区域。6.2.2.4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包括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或者是保护对象的潜在栖息地。6.2.2.5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包括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及其生境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或者植物多样性相对较高的区域。6.2.3实验区
在划定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后,其他区域为实验区。对于作为迁徙性或洄游性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特别是作为候鸟栖息地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在划定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季节性核心区后,其他区域为实验区。根据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和发展的需要,确定实验区内生产经营小区、生态旅游小区、科学实验小区、宣传教育小区、生活办公小区等的空间位置和范围。6.2.4生物廊道
根据主要保护对象的种类、数量、分布和迁徙或洄游规律以及生境需求,确定生物廊道的空间位置、数量、长度、宽度和高度。
7区划方法
7.1图件准备
LY/T1764—2008
在地理信息系统(GIS)中准备地形图、水文图、植被图、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分布示意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等基本图件。7.2图层叠加与分析
在GIS中叠加以上图件。根据主要保护对象分布状况及生存需求,结合人为干扰和各种自然环境因子的分布,分析自然保护区内不同地段的重要程度,勾画出各功能区的范围。7.3实地勘查定界
结合实地勘查,确定各功能区的界线。为维持主要保护对象生境和地貌单元的完整性,应利用自然界线或永久性的人工构筑物作为各个功能区的界线,如河流、沟谷、山脊、道路、居民区等。8区划结果阐释
8.1功能区说明
8.1.1功能区范围说明
说明各个功能区包括的区划单元,如森林小班、林班、公里网格、地理单元等;说明功能区边界的明显地标物;注明功能区边界的地理坐标。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附表见附录A。8.1.2主要保护对象说明
阐明主要保护对象在各功能区中的数量和分布状况。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分布数量统计表见表A.3。
8.2功能区边界标识
8.2.1图件标识
绘制“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并使用对比鲜明的颜色在图面上标明各功能区范围。制图要求见附录B。
8.2.2实地标识
各功能区的交界处应设立界碑、界桩等标志物。界碑、界桩等标志物规格按照LY/T5126一2004。5
LY/T1764—2008
A.1范围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附表格式
本附录确定了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附表的名称、内容与格式。A.2附表种类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应有以下附表: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表;
-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在各功能区分布和数量统计表;自然保护区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表;一自然保护区社区情况统计表。A.3附表内容与格式
以下附表(表A.1~表A.4)以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为例,其余类型自然保护区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对于作为迁徒性或洄游性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特别是作为候鸟栖息地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其功能区划表参考表A.2。表A.1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表
功能区
核心区
缓冲区
实验区
面积/hm
比例/%
注:本表格式同GB/T20399—2006附录A表A.6。表A.2
功能区
核心区
季节性核心区
实验区
面积/hm2
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表比例/%
表A.3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在各功能区分布数量统计表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核心区
缓冲区
实验区
局、站等设置
局、站等设置
标注等级
标注等级
标注等级
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自然保护区特有野生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自然保护区特有野生
表A.3(续)
核心区
缓冲区bzxZ.net
自然保护区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表表A.4
有林地
注1:分别按核心区、缓冲区或实验区统计。竹
注2:其他土地指沙地、戈壁、裸露地及盐磁地等红
注3:本表格式同GB/T20399—2006附录A表A.5灌
LY/T1764—2008
实验区
非林地
标注等级
标注等级
标注等级
标注等级
标注等级
标注等级
标注等级
标注等级
标注等级
标注等级
标注等级
标注等级
标注等级
标注等级
标注等级
LY/T1764—2008
B.1总则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制图要求
本附录规定了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制图要求。本附录适用于下列方式绘制的图样:a)
计算机制图;
手工制图。
本附录适用于下列附图的制作: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自然保护区植被图;
水系分布图;
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分布示意图;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分布图;
自然保护区干扰因素分布图;
自然保护区林权图;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制图,除应符合本附录要求外,还应符合GB/T18317一2001、GB/T3792.6一2005以及国际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和制图规范,5为了将来能够准确地进行数字化,地图应是原印刷件。B.1.5
B.2一般规定
B.2.1比例尺
应根据自然保护区面积大小,参照表B.1自定图件比例尺。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图件比例尺参照表B.2确定。
比例尺
1:1000
1:2000
1:5000~1:10000
1:10000~1:25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
1:250000
供参照的图件比例尺
自然保护区面积/hm2
100~300
300~1000
10005000
5000~30000
30000~100000
100000~300000
>300 000
本附录参照GB/T20339—2006附录B编写。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其它标准
- 热门标准
- 林业行业标准(LY)标准计划
- LY/T3165-2019 林业机械 便携式割灌机和割草机 发动机性能和燃油消耗
- LY/T3211-2020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 扁桃
- LY/T3164-2019 竹木复合层积地板生产综合耗能
- LY/T3040-2018 齿板连接性能测试方法
- LY/T3163-2019 浸渍纸层压木质地板生产线节能技术规范
- LY/T3166-2019 林业机械 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山地单轨运输机
- LY/T1444-1999 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木材生产能耗 综合能耗
- LY/T1449-1999 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木材生产能耗 森铁蒸汽机车运材燃料消耗量
- LY/T1446-1999 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木材生产能耗 集材拖拉机燃料能耗
- LY/T1521-1999 绞盘机缠绕卷筒 型式与尺寸
- LY/T1933-2019 林业机械 自行式苗木移植机
- LY/T1447-1999 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木材生产能耗 绞盘机装车燃料消耗量
- LY/T1448-1999 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木材生产能耗 汽车运材燃料消耗量
- LY/T1478-1999 集材捆木索
- LY/T3005.1-2018 杜仲 第1部分:良种选育技术规程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