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国家标准(GB) >>
- GB/T 5170.5-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检验方法 湿热试验设备

【国家标准(GB)】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检验方法 湿热试验设备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6-30 09:03:39
- GB/T5170.5-2008
- 现行
标准号:
GB/T 5170.5-2008
标准名称: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检验方法 湿热试验设备
标准类别:
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
现行-
发布日期:
2008-06-16 -
实施日期:
2009-03-01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pdf下载大小:
1.10 MB
标准ICS号:
试验>>19.040环境试验中标分类号:
电工>>电工综合>>K04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替代情况:
替代GB/T 5170.5-1996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GB/T5170的本部分规定了湿热试验设备的检验项目、检验用主要仪器及要求、检验负载、检验条件、检验方法、数据处理结果与检验结果、检验周期等内容。本部分适用于对GB/T2423.3《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Cab:恒定湿热试验》、GB/T2423.4《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Db:交变湿热试验方法》和GB/T2423.16《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J:长霉》所用试验设备的首次检验/验收检验和周期检验。本部分也适用于类似试验设备的检验。 GB/T 5170.5-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检验方法 湿热试验设备 GB/T5170.5-2008

部分标准内容:
ICS19.04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5170.5—2008
代替GB/T5170.5-1996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检验方法湿热试验设备
Inspection methods for environmental testing equipmentsfor electric and electronic products-Damp heat testing equipments2008-06-16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1271879
2009-03-01实施
GB/T 5170.5—2008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检验项目
检验用主要仪器及要求
检验负载
检验条件
检验方法
数据处理结果与检验结果
10检验周期
附录A(规范性附录)
附录B(规范性附录)
检验项目的选择
干湿表法测量相对湿度
GB/T5170目前包含以下几部分:前言
GB/T5170.1-2008
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检验方法总则GB/T5170.22008
GB/T5170.5—2008
GB/T5170.8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检验方法GB/T5170.5—2008
温度试验设备
:湿热试验设备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检验方法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检验方法盐雾试验设备GB/T5170.9-20081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检验方法太阳辐射试验设备GB/T5170.10-2008
GB/T5170.112008
GB/T5170.13--2005
机械振动台
GB/T5170.14—1985
电动振动台
GB/T5170.15-2005
液压振动台
-GB/T5170.16-2005
离心机
GB/T5170.17-2005
综合顺序试验设备
GB/T5170.182005
试验设备
-GB/T5170.192005
合试验设备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检验方法高低温低气压试验设备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检验方法腐蚀气体试验设备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基本参数检定方法振动(正弦)试验用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基本参数检定方法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基本参数检定方法振动(正弦)试验用
振动(正弦)试验用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基本参数检定方法稳态加速度试验用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基本参数检定方法低温/低气压/湿热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基本参数检定方法温度/湿度组合循环
温度/振动(正弦)综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基本参数检定方法GB/T5170.20--2005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基本参数检定方法水试验设备
本部分是GB/T5170的第5部分。
本部分代替GB/T5170.5—1996。与GB/T5170.5—1996相比,技术内容主要有如下变化:标准名称“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基本参数检定方法湿热试验设备”更改为“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检验方法湿热试验设备”所有用词“检定”更改为”检验”,增加了“术语和定义”一章;
增加了“相对湿度波动度\检验项目;增加了“相对湿度均匀度”检验项目:增加了“每5min温度平均变化速率”检验项目;增加了“温度指示误差检验项目:增加了“相对湿度指示误差”检验项目;增加了温度过冲量”检验项目;增加了“相对湿度过冲量”检验项目:增加了“温度过冲恢复时间”检验项目增加了“相对湿度过冲恢复时间”检验项目;I
GB/T5170.5-—2008
增加了“噪声”检验项目;
一在“检验用主要仪器及要求”一章中,给出了温度测量系统和湿度测量系统其测量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K=2)的要求;
—增加了“检验负载”章,
测量数据记录改为每一分钟记录一次数据:增加了附录A“检验项目的选择”;增加了附录B“干显表法测量相对湿度”。附录A和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由全国电工电子产品环境条件与环境试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8)提出并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信息产业部电子第五研究所。本部分主要起草人:伍伟雄、谢晨浩、蔡锦文、张孝华、罗军、薛秀美、孔玉梅、梁为旺,罗国良。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5170.5—1985,GB/T5170.6-1985.GB5170.7—1985,GB/T5170.5—1996.1
1范围www.bzxz.net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检验方法湿热试验设备
GB/T5170.5—2008
GB/T5170的本部分规定了湿热试验设备的检验项口,检验用主要仪器及要求,检验负载,检验条件、检验方法,数据处理结果与检验结果,检验周期等内容。本部分适用于对GB/T2423.3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Cab:恒定湿热试验、GB/T2423.4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Db:交变湿热试验方法和GB/T2423.16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长舞所用试验设备的首次检验/验收检验和周期检验。
本部分也适用于类似试验设备的检验。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5170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2423.3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Cab:恒定湿热试验(GB/T2423.32006,IEC60068-2-78.2001,IDT)GB/T2423.4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Db:交变湿热试验方法
(GB/T2423.42008.IEC60068-2-30:2005IDT)GB/T2423.16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J:长霉(GB/T2423.161999,idtIEC60068-2-10:1988)
GB/T2424.6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温度/湿度试验箱性能确认(GB/T2424.6-2006,IEC60068-3-6:2001,IDT)
GB/T5170.1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检验方法总则GB/T6999环境试验用相对湿度查算表GB/T16839.1热电偶第1部分:分度表(GB/T16839.11997idtIEC60584-11995)IEC60751工业铂电阻敏感元件
3术语和定义
本部分采用GB/T5170.1—2008规定的术语和定义。4检验项目
本部分的检验项目如下:
温度偏差;
—相对湿度偏差:
温度波动度:
相对湿度波动度:
CB/T$170.52008
温度均勾度:
相对湿度均匀度:
每5min温度平均变化速率,
风速:
升降益特性:
温度指示误差:
相对湿度指示误差:
温度过冲量:
相对湿度过冲量:
温度过冲恢复时间:
相对提度过冲换复时间
5检验用主要仪器及要求
5.1温度测量仪器
采用由铂电阻、热电创传感器及二秋仪表组成的温度测量系绕·其刻量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上一2)不大于披检温度允许偏的13
销电阻传感器拉符合IEC60751的等级A,热电偶传感器应物合GB/T16839.1传感器在空+含50%响应时间应在10540s之间·温度副量系统的响应时间应小于40s,5.2湿度测量仪器方
果用干湿球温度计或由其他湿度传感器组成的湿度测量系统,其制量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一2)不大于被谢湿度先性间美的1/3
5.3风速测量仅器
果用各种风速仗,黄感应量不无于0.05m/s5.4噪再测量仪器
带A计权网络的级计·其测量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2)不大于1邮,6检验负规
按GB/T5170,1
7检验条件
2009第7意的履定(或按有关标准的规定)。7.1受检试验设备在检验时的气候条件,电源条件,用水系件和其他务件应符合GB/T5170.1一2008第4章的规定,
7.2受检试验设备的外观和安全婴求应待合6B/午5170-1-2008第8章的规定,检验方法
8:1温度偏差,相对湿度偏差,温度波动度,相对湿度波动度,温度均勾度,相对湿度均勾度,温度指承误美,相对湿度指示误差、每5min温度平均变化速率,风速的检验方法8.1,1调量点数量及位置
8.11.1,根据试验设备容积的大小,将工作空间分为上,中,下三层,中层通过工作空间儿何中心点。格一定数量的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布放在其中规定的位置上,传感器不应受冷热源的直接辆射,8.1.1.2测截点分别位于上,中,下三层8.11.3温度测量点用O.A.B.C.D.E.F.G.HJ.K.LM.N.U表示.8.1.1.4相对湿度测量点用ODh、H,L表示,8.1.1.5风速测量点数量及布放位置与温度测量点完全相同。GB/T 5170.5—2008
8.1.1.6测量点E,OOU分别位于上、中,下层的几何中心。其他各测量点与试验设备内壁的距离为各自边长的1/10(遇有风道时,是指与送风口和回风口的距离),但最大距离不大于500mm,最小距离不小于50mm。如果设备带有样品架或样品车时,下层测量点可布放在样品架或样品车上方10mm处。
8.1.1.7试验设备容积小于或等于2m时,温度测量点为9个,相对湿度测量点为3个,位置如图1所示。
8.1.1.8试验设备容积大于2m时,温度测量点为15个,相对湿度测量点为4个,布放位置如图2所示。
当试验设备容积小于0.05m或大于50m2时,可适当减少或增加测量点。8.1.1.10根据试验和检验的需要,可在试验设备工作空间增加对疑点的测量。8.1.1.11
每5min温度平均变化速率测量点为工作空间几何中心点。PA
8.1.2检验步骤
图1试验设备容积小于或等于2m时温湿度测量点布放位置B.
图2试验设备客积大于2m时温湿度测量点布放位置8.1.2.1恒定湿热试验设备
按规定位置安装温度,相对湿度测量传感器。在空载和室温条件下,将风速计的传感器置于各a)
测量点,测量每点的风速,取其最大值作为该测量点的风速按规定的升温速率升至所规定的温度。升温期间,每1min测量一次中心点的温度值。b)
在2h内使相对湿度达到所规定的相对湿度值,e
自工作空间进人控温控湿状态后稳定30min(稳定时间最长不超过2h),开始记录各测量点的温湿度值和设备指示的温湿度值,每隔1min记录一次,在30min内共记录30次。注:当设备控制器的温湿度示值达到设定值偏差带时起,可视为进人控温控湿状态。8.1.2.2交变湿热试验设备
a)按规定位置安装温度、相对湿度测量传感器。使工作空间的温度达到25℃士3℃,相对湿度3
GB/T5170.52008
保持在45%RH~75%RH之间
b)在1h肉,使工作案间的相对湿度不低于%RH,从此刻开始·快工作空间的调靠度按GB/T2423.4中规定的程序,即接“升温一高温高湿一降温一低温高湿”连续变化)在升温阶段利和开温结束后15min内,邮1min测量一次中心点(O.O2的温覆度值进人高遇高湿恒定价段后移足0mm开婚记录各调量点的妈提度值和设备指示的温湿度值,每隔1min记录一次,在30min内共记录30次e
自降温阶段开始前的1min开始,每1min费量一次中心点O.O>的温湿度值,直到工作空间的温度达到25℃主3相对度不低主的%RH,即进人低温高湿阶段为止,进入低温高湿慎定龄段后稳定0m,开始记录各谢量点的温湿度值和设备指示的温湿度值每隔1min记录一次,在30min内共记录30次8.1.2.3长零试验设备
)按规定位置安装温度,相对得度副量传感器在空载和室温条件下,格风速计的传感器置于各测量点,量每点的风速,取其最大值作为该副量点的风速。使工作空间的惠度然到29C十,相对湿度大于90%RHb
自工作空间进人控盟控湿状态后稳定30m(急定时间股长不超过2h)开始记录各测量点的温湿度值和设备指示的温湿度值,能需1mim记录一次,在30min内共记录30次。8.1.3计算方法
8.1.3.1数据修正
全部调量致费接器量系统的修正值进行修正,果用干提法副量相对显度时·接GB工6999套出相对强度值
8.1.3.2恒定温料式验设备和长高试验设备8.1.3.2.1温度制差的计算方法
对8.1.2.1的8利8.1.2.3的记录的数据,按下式计算温度偏差:ATTu-Tx
式中:
温度上与益单位为摄氏度(心
温度下信差,单位为摄氏度(亡)各量点在s0mn内的实测最高温度值,单位为摄氏度():各测量点在80内的实微最低温度值,单位为摄氏度):标称温度值,中心摄民度(C)
8.1.3.2.2相对湿度销差的计算方法对81.2.1的d和8.1.2.3的记录的数据,按下式计算相对提度偏差AHHH
AaH-Hs
相对程度上差·XRH:
相对摄度下销差,%RH:
各测量点在30min内的实测最高相对湿度值,%RH:各测量点在30min内的实副最低相对湿度值-%RHt标称相对湿度值,%RH
温度玻动度的计算方法
8.1.3.2.3
对8.1.2.1的和8.1.2.3的)记录的数据,按下式计算温度波动度:(12
式中:
AT=Tjmx-Tfmi
试验设备工作空间第点温度波动度,单位为摄氏度(℃):GB/T5170.5—2008
试验设备工作空间第点在30min内的实测最高温度值,单位为摄氏度(℃):试验设备工作空间第点在30min内的实测最低温度值,单位为摄氏度(C)。取A工,的最大值为设备的温度波动度。8.1.3.2.4相对湿度波动度的计算方法对8.1.2.1的d)和8.1.2.3的c)记录的数据,按下式计算相对湿度波动度:AH-Hi-Hmin
式中:
试验设备工作空间第点相对湿度波动度,%RH:试验设备工作空间第点在30min内的实测最高相对湿度值,%RH:Hiain
试验设备工作空间第点在30min内的实测最低相对湿度值,%RH。取△H,的最大值为设备的相对湿度波动度。8.1.3.2.5温度均匀度的计算方法对8.1.2.1的d和8.1.2.3的c)记录的数据,按下式计算温度均匀度:AT
式中:
温度均勺度,单位为摄氏度(℃):T/30
各测量点在第次测量中的实测最高温度值,单位为摄氏度(℃):各测量点在第次测量中的实测最低温度值,单位为摄氏度(℃)8.1.3.2.6相对湿度均匀度的计算方法对8.1.2.1的d和8.1.2.3的c)记录的数据,按下式计算相对湿度均匀度:AH.
相对湿度均匀度,%RH:
各测量点在第,次测量中的实测最高相对湿度值,%RH:各测量点在第,次测量中的实测最低相对湿度值,%RH8.1.3.3温度指示误差的计算方法对8.1.2.1的dD和8.1.2.3的c)记录的数据,按下式计算温度指示误差:1
MXN台T
ATP-TB-To
式中:
设备工作空间的测量点数;
测量次数;
T一设备工作空间第于点第:次的温度测量值,单位为摄氏度(℃);T设备第次指示温度值,单位为摄氏度(℃)Ta
设备工作空间全部测量点的温度测量平均值,单位为摄氏度(℃):6)
-(8)
(10)
(115
GB/T5170.5—2008
T,设备指示温度的平均值,单位为摄氏度(℃)AT—温度指示误差,单位为摄氏度(℃)。8.1.3.3.1相对湿度指示误差的计算方法对8.1.2.1的d)和8.1.2.3的e)记录的数据,按下式计算相对湿度指示误差:NM
Ho=MXN台台
AH-HHo
式中:
设备工作空间的测量点数;
测量次数:
设备工作空间第点第1次的相对湿度测量值,%RH;设备第,次指示相对湿度值,%RH;设备工作空间全部测量点的相对湿度测量平均值,%RH;设备指示相对湿度的平均值,%RH;相对湿度指示误差,%RH。
8.1.3.3.2每5min温度平均变化速率的计算方法对8.1.2.1的b))记录的数据,按下式计算每5min温度平均变化速率:V.=|AT1/5
V+每5min温度平均变化速率,单位为摄氏度每分钟(℃/min):△T一每5min的温度变化量,单位为摄氏度(℃)。-(12)
-(13)
(14)
+(15)
注:在两个规定温度之间测量每5m温度平均变化速率得到的多个值,可取其中的最小值与最大值的范围作为测量结果
8.1.3.3.3风速的计算方法
对8.1.2.1的a)和8.1.2.3的a)记录的数据,按下式计算风速:u./n
式中:
试验设备工作空间内的风速,单位为米每秒(m/s):D
各测量点的风速,单位为米每秒(m/s):n——测量点数。
8.1.3.4交变湿热试验设备
8.1.3.4.1描绘升温特性曲线
a)按GB/T2423.4有关规定,必要时绘出升温阶段的温湿度允许变化范围图。(16)
b)将8.1.2.2的c)测得的中心点的温湿度数据措绘在8.1.3.4.1的a)的范围图中,用点划线连接,作出升温特性曲线。
8.1.3.4.2描绘降温特性曲线
按GB/T2423.4的有关规定,必要时绘出降温阶段的温湿度允许变化范围图。a)
将8.1.2.2的e)测得的中心点的温湿度数据描绘在8.1.3.4.2的a)的范围图中,用点划线连b)
接,作出降温特性曲线。
8.1.3.4.3温度偏差,相对湿度偏差的计算方法a)对8.1.2.2的d)和8.1.2.2的)记录的数据,按式(1),式(2)分别计算高温高湿阶段和低温高湿阶段的温度确差
GB/T5170.52008
6)对8.12.2的dD和8:1:2.2的D记录的数暑,接式C3式(4分别计算高温高湿阶段和低温高提价段的相对湿度偏差,
8.1.3.4.4温度波动度相对漫度波动度的计算方法对81.2.2的和8.1.2.2的D记录的数据:按式(5)式(6计算商温高湿阶段和低温高避阶段的温度破动度指对湿度波动度
8.1.3.4.5温度均匀度相对湿度均匀度的计算方法对8.1.2.2的d)和8.1.2.2的D记录的数据按式(7),式(8)升算高温高湿阶段和低温高谨阶段的温度均匀度,相对醒度购匀度,8.1.3.4.6温度指示误差相对度指示误差的计算方法对8.12.2的d)和8.12.2的D记录的数据,按式(9)式(10)式011)式C12)式(132式(14)计算高温高提价股和低温高湿价设的温度指示课差,相对湿度指示读差8.2温度过冲量,相对湿度过冲量的检验方法8.2.1测量点位置
副量点规定为设备工作空间的儿何中心点。8.2.2检腔步票
8.2.2.1温度过冲量和相对激度过冲量检验与温度偏差检验、相对摄度偏检验,每5min温度平均变化速率检验同时进看,
8.2.2.2设备在开温或降温过程中,测量和记录超出标称温度允许偏差范外的最高或最低温度值,在加湿或减湿过程中,测量和记录超出标称相对醒度允许偏差范册外的最商或最低相对壶度值,8.2.3计算方法
8.2.3.1数据修正
对所记录的员量数据,按测量系统的修定值进行修正8.2.3.2温度过冲量的计算方法
对8.2.2.2起的数据,按下式计算温度过冲量:ATOTTlAT
式中·
满度过市量单位为摄氏度(
下超出标称温度允许偏差范围外的实测最商或最低温度值,单位为抵民度(亡):T标称温度值·单选为摄氏度CC)达了标称温度允许编整值单位为摄氏度(C)170
避当测量点的温度不能达到破没有超出标格度无辞简整范最时,不存在温度过冲,即没有留度过冲最,8.2.3.3相对湿度过冲量的计算方法对8.2.2.2的测量数据,按下式计算相对湿度过冲量,AHo-H-HN1-AH1
相对湿度过冲量%RH:
H超出标相对提度的实测最高或最低相对度值,%RH:H标称相对湿度值,%RH
H标称相对提度充许得美值.RH
生十当测量点的相对显度不能达到或没有超出标称相对整度允许响差范摄,则不存在相对醒度过冲,即疫有相对混健过冲量
8.3温度过冲核复时间和相对湿度过冲恢复时间的检验方法8.3.1避量点规定为设备工作空间的儿何中心点GB/T5170.5—2008
8.3.2温度过冲恢复时间检验与温度过冲量检验同时进行。当进行温度过冲量检验时,记录温度从超出标称温度充许偏差范围外起至开始稳定在标称温度充许偏差范围内时所需的时间,即为设备在该检验温度下的温度过冲恢复时间,单位为min。8.3.3相对湿度过冲恢复时间检验与相对湿度过冲量检验同时进行。当进行相对湿度过冲量检验时记录相对湿度从超出标称相对湿度充许偏差范围外起至开始稳定在标称相对湿度允许偏差范围内时所需的时间,即为设备在该检验相对湿度下的相对湿度过冲恢复时间,单位为min注:只有存在温度(相对湿度)过冲时,才有温度(相对湿度)过冲恢复时间。8.4噪声测量方法
8.4.1测量环境
a)测量场地的地面(反射面)不能由于振动而辑射显著的声能。b)在测量点上,试验设备工作时测得的A计权声压级与背景噪声的A计权声压级之差应至少大于3dB,若小手10dB应按表1修正。户外测量时,风速应小于6m/s(相当于四级风),并应使用风罩,表背景噪声的修正
试验设备工作时测得的A计权声压级与背景噪声测得的A计权声压级之差dB
8.4.2噪声的测量
8.4.2.1测量点位置
背景噪声修正值(应减去的量)/dB
测量点位于距离设备正面中轴线1m远(与设备正面垂直),距离地面高度为设备高度1/2处,但距离地面最大高度不大于1.5m,最小高度不小于1m。8.4.2.2测量
a)试验设备开机前,测量测量点的背景噪声的A计权声压级。b)
在试验设备空载且辐射噪声最大的工作条件下正常稳定运行后,使用声级计的A计权网络测量A计权声压级,传声器应正对试验设备,使用声级计的“慢”时间计权特性进行测量,声压级的读数为观察周期内的平均值(对偶然出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不予考虑)。为避免测量时操作者身体的反射影响,操作距离传声器应至少大于0.5m。记录测量的数值,按表1修正后,即为试验设备运行时噪声的A计权声压级。9数据处理结果与检验结果
9.1数据处理结果
数据处理结果应符合GB/T2423.3.GB/T2423.4,GB/T2423.16或有关标准和合同的要求。升温特性曲线应连续上升,降温特性曲线应连续下降,不应呈锯齿状。8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5170.5—2008
代替GB/T5170.5-1996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检验方法湿热试验设备
Inspection methods for environmental testing equipmentsfor electric and electronic products-Damp heat testing equipments2008-06-16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1271879
2009-03-01实施
GB/T 5170.5—2008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检验项目
检验用主要仪器及要求
检验负载
检验条件
检验方法
数据处理结果与检验结果
10检验周期
附录A(规范性附录)
附录B(规范性附录)
检验项目的选择
干湿表法测量相对湿度
GB/T5170目前包含以下几部分:前言
GB/T5170.1-2008
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检验方法总则GB/T5170.22008
GB/T5170.5—2008
GB/T5170.8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检验方法GB/T5170.5—2008
温度试验设备
:湿热试验设备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检验方法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检验方法盐雾试验设备GB/T5170.9-20081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检验方法太阳辐射试验设备GB/T5170.10-2008
GB/T5170.112008
GB/T5170.13--2005
机械振动台
GB/T5170.14—1985
电动振动台
GB/T5170.15-2005
液压振动台
-GB/T5170.16-2005
离心机
GB/T5170.17-2005
综合顺序试验设备
GB/T5170.182005
试验设备
-GB/T5170.192005
合试验设备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检验方法高低温低气压试验设备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检验方法腐蚀气体试验设备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基本参数检定方法振动(正弦)试验用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基本参数检定方法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基本参数检定方法振动(正弦)试验用
振动(正弦)试验用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基本参数检定方法稳态加速度试验用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基本参数检定方法低温/低气压/湿热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基本参数检定方法温度/湿度组合循环
温度/振动(正弦)综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基本参数检定方法GB/T5170.20--2005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基本参数检定方法水试验设备
本部分是GB/T5170的第5部分。
本部分代替GB/T5170.5—1996。与GB/T5170.5—1996相比,技术内容主要有如下变化:标准名称“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基本参数检定方法湿热试验设备”更改为“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检验方法湿热试验设备”所有用词“检定”更改为”检验”,增加了“术语和定义”一章;
增加了“相对湿度波动度\检验项目;增加了“相对湿度均匀度”检验项目:增加了“每5min温度平均变化速率”检验项目;增加了“温度指示误差检验项目:增加了“相对湿度指示误差”检验项目;增加了温度过冲量”检验项目;增加了“相对湿度过冲量”检验项目:增加了“温度过冲恢复时间”检验项目增加了“相对湿度过冲恢复时间”检验项目;I
GB/T5170.5-—2008
增加了“噪声”检验项目;
一在“检验用主要仪器及要求”一章中,给出了温度测量系统和湿度测量系统其测量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K=2)的要求;
—增加了“检验负载”章,
测量数据记录改为每一分钟记录一次数据:增加了附录A“检验项目的选择”;增加了附录B“干显表法测量相对湿度”。附录A和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由全国电工电子产品环境条件与环境试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8)提出并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信息产业部电子第五研究所。本部分主要起草人:伍伟雄、谢晨浩、蔡锦文、张孝华、罗军、薛秀美、孔玉梅、梁为旺,罗国良。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5170.5—1985,GB/T5170.6-1985.GB5170.7—1985,GB/T5170.5—1996.1
1范围www.bzxz.net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检验方法湿热试验设备
GB/T5170.5—2008
GB/T5170的本部分规定了湿热试验设备的检验项口,检验用主要仪器及要求,检验负载,检验条件、检验方法,数据处理结果与检验结果,检验周期等内容。本部分适用于对GB/T2423.3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Cab:恒定湿热试验、GB/T2423.4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Db:交变湿热试验方法和GB/T2423.16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长舞所用试验设备的首次检验/验收检验和周期检验。
本部分也适用于类似试验设备的检验。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5170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2423.3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Cab:恒定湿热试验(GB/T2423.32006,IEC60068-2-78.2001,IDT)GB/T2423.4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Db:交变湿热试验方法
(GB/T2423.42008.IEC60068-2-30:2005IDT)GB/T2423.16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J:长霉(GB/T2423.161999,idtIEC60068-2-10:1988)
GB/T2424.6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温度/湿度试验箱性能确认(GB/T2424.6-2006,IEC60068-3-6:2001,IDT)
GB/T5170.1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检验方法总则GB/T6999环境试验用相对湿度查算表GB/T16839.1热电偶第1部分:分度表(GB/T16839.11997idtIEC60584-11995)IEC60751工业铂电阻敏感元件
3术语和定义
本部分采用GB/T5170.1—2008规定的术语和定义。4检验项目
本部分的检验项目如下:
温度偏差;
—相对湿度偏差:
温度波动度:
相对湿度波动度:
CB/T$170.52008
温度均勾度:
相对湿度均匀度:
每5min温度平均变化速率,
风速:
升降益特性:
温度指示误差:
相对湿度指示误差:
温度过冲量:
相对湿度过冲量:
温度过冲恢复时间:
相对提度过冲换复时间
5检验用主要仪器及要求
5.1温度测量仪器
采用由铂电阻、热电创传感器及二秋仪表组成的温度测量系绕·其刻量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上一2)不大于披检温度允许偏的13
销电阻传感器拉符合IEC60751的等级A,热电偶传感器应物合GB/T16839.1传感器在空+含50%响应时间应在10540s之间·温度副量系统的响应时间应小于40s,5.2湿度测量仪器方
果用干湿球温度计或由其他湿度传感器组成的湿度测量系统,其制量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一2)不大于被谢湿度先性间美的1/3
5.3风速测量仅器
果用各种风速仗,黄感应量不无于0.05m/s5.4噪再测量仪器
带A计权网络的级计·其测量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2)不大于1邮,6检验负规
按GB/T5170,1
7检验条件
2009第7意的履定(或按有关标准的规定)。7.1受检试验设备在检验时的气候条件,电源条件,用水系件和其他务件应符合GB/T5170.1一2008第4章的规定,
7.2受检试验设备的外观和安全婴求应待合6B/午5170-1-2008第8章的规定,检验方法
8:1温度偏差,相对湿度偏差,温度波动度,相对湿度波动度,温度均勾度,相对湿度均勾度,温度指承误美,相对湿度指示误差、每5min温度平均变化速率,风速的检验方法8.1,1调量点数量及位置
8.11.1,根据试验设备容积的大小,将工作空间分为上,中,下三层,中层通过工作空间儿何中心点。格一定数量的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布放在其中规定的位置上,传感器不应受冷热源的直接辆射,8.1.1.2测截点分别位于上,中,下三层8.11.3温度测量点用O.A.B.C.D.E.F.G.HJ.K.LM.N.U表示.8.1.1.4相对湿度测量点用ODh、H,L表示,8.1.1.5风速测量点数量及布放位置与温度测量点完全相同。GB/T 5170.5—2008
8.1.1.6测量点E,OOU分别位于上、中,下层的几何中心。其他各测量点与试验设备内壁的距离为各自边长的1/10(遇有风道时,是指与送风口和回风口的距离),但最大距离不大于500mm,最小距离不小于50mm。如果设备带有样品架或样品车时,下层测量点可布放在样品架或样品车上方10mm处。
8.1.1.7试验设备容积小于或等于2m时,温度测量点为9个,相对湿度测量点为3个,位置如图1所示。
8.1.1.8试验设备容积大于2m时,温度测量点为15个,相对湿度测量点为4个,布放位置如图2所示。
当试验设备容积小于0.05m或大于50m2时,可适当减少或增加测量点。8.1.1.10根据试验和检验的需要,可在试验设备工作空间增加对疑点的测量。8.1.1.11
每5min温度平均变化速率测量点为工作空间几何中心点。PA
8.1.2检验步骤
图1试验设备容积小于或等于2m时温湿度测量点布放位置B.
图2试验设备客积大于2m时温湿度测量点布放位置8.1.2.1恒定湿热试验设备
按规定位置安装温度,相对湿度测量传感器。在空载和室温条件下,将风速计的传感器置于各a)
测量点,测量每点的风速,取其最大值作为该测量点的风速按规定的升温速率升至所规定的温度。升温期间,每1min测量一次中心点的温度值。b)
在2h内使相对湿度达到所规定的相对湿度值,e
自工作空间进人控温控湿状态后稳定30min(稳定时间最长不超过2h),开始记录各测量点的温湿度值和设备指示的温湿度值,每隔1min记录一次,在30min内共记录30次。注:当设备控制器的温湿度示值达到设定值偏差带时起,可视为进人控温控湿状态。8.1.2.2交变湿热试验设备
a)按规定位置安装温度、相对湿度测量传感器。使工作空间的温度达到25℃士3℃,相对湿度3
GB/T5170.52008
保持在45%RH~75%RH之间
b)在1h肉,使工作案间的相对湿度不低于%RH,从此刻开始·快工作空间的调靠度按GB/T2423.4中规定的程序,即接“升温一高温高湿一降温一低温高湿”连续变化)在升温阶段利和开温结束后15min内,邮1min测量一次中心点(O.O2的温覆度值进人高遇高湿恒定价段后移足0mm开婚记录各调量点的妈提度值和设备指示的温湿度值,每隔1min记录一次,在30min内共记录30次e
自降温阶段开始前的1min开始,每1min费量一次中心点O.O>的温湿度值,直到工作空间的温度达到25℃主3相对度不低主的%RH,即进人低温高湿阶段为止,进入低温高湿慎定龄段后稳定0m,开始记录各谢量点的温湿度值和设备指示的温湿度值每隔1min记录一次,在30min内共记录30次8.1.2.3长零试验设备
)按规定位置安装温度,相对得度副量传感器在空载和室温条件下,格风速计的传感器置于各测量点,量每点的风速,取其最大值作为该副量点的风速。使工作空间的惠度然到29C十,相对湿度大于90%RHb
自工作空间进人控盟控湿状态后稳定30m(急定时间股长不超过2h)开始记录各测量点的温湿度值和设备指示的温湿度值,能需1mim记录一次,在30min内共记录30次。8.1.3计算方法
8.1.3.1数据修正
全部调量致费接器量系统的修正值进行修正,果用干提法副量相对显度时·接GB工6999套出相对强度值
8.1.3.2恒定温料式验设备和长高试验设备8.1.3.2.1温度制差的计算方法
对8.1.2.1的8利8.1.2.3的记录的数据,按下式计算温度偏差:ATTu-Tx
式中:
温度上与益单位为摄氏度(心
温度下信差,单位为摄氏度(亡)各量点在s0mn内的实测最高温度值,单位为摄氏度():各测量点在80内的实微最低温度值,单位为摄氏度):标称温度值,中心摄民度(C)
8.1.3.2.2相对湿度销差的计算方法对81.2.1的d和8.1.2.3的记录的数据,按下式计算相对提度偏差AHHH
AaH-Hs
相对程度上差·XRH:
相对摄度下销差,%RH:
各测量点在30min内的实测最高相对湿度值,%RH:各测量点在30min内的实副最低相对湿度值-%RHt标称相对湿度值,%RH
温度玻动度的计算方法
8.1.3.2.3
对8.1.2.1的和8.1.2.3的)记录的数据,按下式计算温度波动度:(12
式中:
AT=Tjmx-Tfmi
试验设备工作空间第点温度波动度,单位为摄氏度(℃):GB/T5170.5—2008
试验设备工作空间第点在30min内的实测最高温度值,单位为摄氏度(℃):试验设备工作空间第点在30min内的实测最低温度值,单位为摄氏度(C)。取A工,的最大值为设备的温度波动度。8.1.3.2.4相对湿度波动度的计算方法对8.1.2.1的d)和8.1.2.3的c)记录的数据,按下式计算相对湿度波动度:AH-Hi-Hmin
式中:
试验设备工作空间第点相对湿度波动度,%RH:试验设备工作空间第点在30min内的实测最高相对湿度值,%RH:Hiain
试验设备工作空间第点在30min内的实测最低相对湿度值,%RH。取△H,的最大值为设备的相对湿度波动度。8.1.3.2.5温度均匀度的计算方法对8.1.2.1的d和8.1.2.3的c)记录的数据,按下式计算温度均匀度:AT
式中:
温度均勺度,单位为摄氏度(℃):T/30
各测量点在第次测量中的实测最高温度值,单位为摄氏度(℃):各测量点在第次测量中的实测最低温度值,单位为摄氏度(℃)8.1.3.2.6相对湿度均匀度的计算方法对8.1.2.1的d和8.1.2.3的c)记录的数据,按下式计算相对湿度均匀度:AH.
相对湿度均匀度,%RH:
各测量点在第,次测量中的实测最高相对湿度值,%RH:各测量点在第,次测量中的实测最低相对湿度值,%RH8.1.3.3温度指示误差的计算方法对8.1.2.1的dD和8.1.2.3的c)记录的数据,按下式计算温度指示误差:1
MXN台T
ATP-TB-To
式中:
设备工作空间的测量点数;
测量次数;
T一设备工作空间第于点第:次的温度测量值,单位为摄氏度(℃);T设备第次指示温度值,单位为摄氏度(℃)Ta
设备工作空间全部测量点的温度测量平均值,单位为摄氏度(℃):6)
-(8)
(10)
(115
GB/T5170.5—2008
T,设备指示温度的平均值,单位为摄氏度(℃)AT—温度指示误差,单位为摄氏度(℃)。8.1.3.3.1相对湿度指示误差的计算方法对8.1.2.1的d)和8.1.2.3的e)记录的数据,按下式计算相对湿度指示误差:NM
Ho=MXN台台
AH-HHo
式中:
设备工作空间的测量点数;
测量次数:
设备工作空间第点第1次的相对湿度测量值,%RH;设备第,次指示相对湿度值,%RH;设备工作空间全部测量点的相对湿度测量平均值,%RH;设备指示相对湿度的平均值,%RH;相对湿度指示误差,%RH。
8.1.3.3.2每5min温度平均变化速率的计算方法对8.1.2.1的b))记录的数据,按下式计算每5min温度平均变化速率:V.=|AT1/5
V+每5min温度平均变化速率,单位为摄氏度每分钟(℃/min):△T一每5min的温度变化量,单位为摄氏度(℃)。-(12)
-(13)
(14)
+(15)
注:在两个规定温度之间测量每5m温度平均变化速率得到的多个值,可取其中的最小值与最大值的范围作为测量结果
8.1.3.3.3风速的计算方法
对8.1.2.1的a)和8.1.2.3的a)记录的数据,按下式计算风速:u./n
式中:
试验设备工作空间内的风速,单位为米每秒(m/s):D
各测量点的风速,单位为米每秒(m/s):n——测量点数。
8.1.3.4交变湿热试验设备
8.1.3.4.1描绘升温特性曲线
a)按GB/T2423.4有关规定,必要时绘出升温阶段的温湿度允许变化范围图。(16)
b)将8.1.2.2的c)测得的中心点的温湿度数据措绘在8.1.3.4.1的a)的范围图中,用点划线连接,作出升温特性曲线。
8.1.3.4.2描绘降温特性曲线
按GB/T2423.4的有关规定,必要时绘出降温阶段的温湿度允许变化范围图。a)
将8.1.2.2的e)测得的中心点的温湿度数据描绘在8.1.3.4.2的a)的范围图中,用点划线连b)
接,作出降温特性曲线。
8.1.3.4.3温度偏差,相对湿度偏差的计算方法a)对8.1.2.2的d)和8.1.2.2的)记录的数据,按式(1),式(2)分别计算高温高湿阶段和低温高湿阶段的温度确差
GB/T5170.52008
6)对8.12.2的dD和8:1:2.2的D记录的数暑,接式C3式(4分别计算高温高湿阶段和低温高提价段的相对湿度偏差,
8.1.3.4.4温度波动度相对漫度波动度的计算方法对81.2.2的和8.1.2.2的D记录的数据:按式(5)式(6计算商温高湿阶段和低温高避阶段的温度破动度指对湿度波动度
8.1.3.4.5温度均匀度相对湿度均匀度的计算方法对8.1.2.2的d)和8.1.2.2的D记录的数据按式(7),式(8)升算高温高湿阶段和低温高谨阶段的温度均匀度,相对醒度购匀度,8.1.3.4.6温度指示误差相对度指示误差的计算方法对8.12.2的d)和8.12.2的D记录的数据,按式(9)式(10)式011)式C12)式(132式(14)计算高温高提价股和低温高湿价设的温度指示课差,相对湿度指示读差8.2温度过冲量,相对湿度过冲量的检验方法8.2.1测量点位置
副量点规定为设备工作空间的儿何中心点。8.2.2检腔步票
8.2.2.1温度过冲量和相对激度过冲量检验与温度偏差检验、相对摄度偏检验,每5min温度平均变化速率检验同时进看,
8.2.2.2设备在开温或降温过程中,测量和记录超出标称温度允许偏差范外的最高或最低温度值,在加湿或减湿过程中,测量和记录超出标称相对醒度允许偏差范册外的最商或最低相对壶度值,8.2.3计算方法
8.2.3.1数据修正
对所记录的员量数据,按测量系统的修定值进行修正8.2.3.2温度过冲量的计算方法
对8.2.2.2起的数据,按下式计算温度过冲量:ATOTTlAT
式中·
满度过市量单位为摄氏度(
下超出标称温度允许偏差范围外的实测最商或最低温度值,单位为抵民度(亡):T标称温度值·单选为摄氏度CC)达了标称温度允许编整值单位为摄氏度(C)170
避当测量点的温度不能达到破没有超出标格度无辞简整范最时,不存在温度过冲,即没有留度过冲最,8.2.3.3相对湿度过冲量的计算方法对8.2.2.2的测量数据,按下式计算相对湿度过冲量,AHo-H-HN1-AH1
相对湿度过冲量%RH:
H超出标相对提度的实测最高或最低相对度值,%RH:H标称相对湿度值,%RH
H标称相对提度充许得美值.RH
生十当测量点的相对显度不能达到或没有超出标称相对整度允许响差范摄,则不存在相对醒度过冲,即疫有相对混健过冲量
8.3温度过冲核复时间和相对湿度过冲恢复时间的检验方法8.3.1避量点规定为设备工作空间的儿何中心点GB/T5170.5—2008
8.3.2温度过冲恢复时间检验与温度过冲量检验同时进行。当进行温度过冲量检验时,记录温度从超出标称温度充许偏差范围外起至开始稳定在标称温度充许偏差范围内时所需的时间,即为设备在该检验温度下的温度过冲恢复时间,单位为min。8.3.3相对湿度过冲恢复时间检验与相对湿度过冲量检验同时进行。当进行相对湿度过冲量检验时记录相对湿度从超出标称相对湿度充许偏差范围外起至开始稳定在标称相对湿度允许偏差范围内时所需的时间,即为设备在该检验相对湿度下的相对湿度过冲恢复时间,单位为min注:只有存在温度(相对湿度)过冲时,才有温度(相对湿度)过冲恢复时间。8.4噪声测量方法
8.4.1测量环境
a)测量场地的地面(反射面)不能由于振动而辑射显著的声能。b)在测量点上,试验设备工作时测得的A计权声压级与背景噪声的A计权声压级之差应至少大于3dB,若小手10dB应按表1修正。户外测量时,风速应小于6m/s(相当于四级风),并应使用风罩,表背景噪声的修正
试验设备工作时测得的A计权声压级与背景噪声测得的A计权声压级之差dB
8.4.2噪声的测量
8.4.2.1测量点位置
背景噪声修正值(应减去的量)/dB
测量点位于距离设备正面中轴线1m远(与设备正面垂直),距离地面高度为设备高度1/2处,但距离地面最大高度不大于1.5m,最小高度不小于1m。8.4.2.2测量
a)试验设备开机前,测量测量点的背景噪声的A计权声压级。b)
在试验设备空载且辐射噪声最大的工作条件下正常稳定运行后,使用声级计的A计权网络测量A计权声压级,传声器应正对试验设备,使用声级计的“慢”时间计权特性进行测量,声压级的读数为观察周期内的平均值(对偶然出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不予考虑)。为避免测量时操作者身体的反射影响,操作距离传声器应至少大于0.5m。记录测量的数值,按表1修正后,即为试验设备运行时噪声的A计权声压级。9数据处理结果与检验结果
9.1数据处理结果
数据处理结果应符合GB/T2423.3.GB/T2423.4,GB/T2423.16或有关标准和合同的要求。升温特性曲线应连续上升,降温特性曲线应连续下降,不应呈锯齿状。8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国家标准(GB)标准计划
- GB40050-2021 网络关键设备安全通用要求
- GB/T39648-2020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数字图像技术评级
- GB/T39092-2020 航空器环境控制系统图解符号
- GB/T2910.16-2024 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第16部分:聚丙烯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二甲苯法)
- GB/T529-2008 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撕裂强度的测定(裤形、直角形和新月形试样)
- GB/T25811-2010 染料试验用标准漂白涤纶布
- GB/T26863-2022 火电站监控系统术语
- GB/T36434-2018 复杂机械手表机心万年历和打簧机构零部件的名称
- GB/T43379-2023 空间数据与信息传输系统 基于XML的遥测遥控信息交换规范
- GB/T43423-2023 空间数据与信息传输系统 深空光通信编码与同步
- GB/T30966.6-2022 风力发电机组 风力发电场监控系统通信 第6部分:状态监测的逻辑节点类和数据类
- GB/T24204-2009 高炉炉料用铁矿石 低温还原粉化率的测定 动态试验法
- GB/T23639-2009 节能耐腐蚀钢制电缆桥架
- GB/T29529-2013 泵的噪声测量与评价方法
- GB/T32113-2015 口腔护理产品中氯酸盐的测定离子色谱法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