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故乡的炊烟
霜降时节,清晨的空气带着微凉的潮意,村口的老槐树上覆着一层薄霜,仿佛被谁轻轻地撒上了一层细盐。太阳还没升起,天地间一片宁静,只听得见柴火燃烧的噼啪声和远处犬吠的回响。
我总觉得霜降是一个温柔的节气。它不像立冬那样冷峻,也不似秋分那般洒脱。霜降更像是秋天最后的叮咛,用一层薄霜告诉人们:寒意已来,记得添衣。
小时候,每到霜降,母亲总会早早起床,往灶膛里添柴。屋外白雾弥漫,屋内却被那火光照得暖洋洋的。她总爱做一碗热腾腾的南瓜粥,香甜的味道在屋子里弥漫开来。我趴在窗台上,看着屋外的菜园。豆秧上挂着晶莹的霜花,像一串串小小的银铃,微风一吹,闪闪发光。
父亲会披着厚衣出门去地头。他说,霜降一过,地里的收尾工作就要抓紧了,趁着土还未冻,要把最后一茬萝卜挖完。那时我总爱跟着他,一手提篮,一手拔萝卜。冷气钻进袖口,却挡不住心里的欢喜。太阳升起后,霜融化成水,滴在指尖上冰凉又清透。
如今离家多年,霜降一到,总会莫名怀念那时的炊烟与温度。城市的清晨没有鸡鸣犬吠,也少了那种被烟火气包裹的温暖。偶尔清早出门,看见车顶覆着一层白霜,我便会想起母亲的叮嘱:“天气凉了,多加件衣裳。”那一刻,霜似乎也化成了思念,悄悄落在心底。
霜降不仅是季节的分界,更像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珍惜温度,珍惜陪伴。世间万物皆有“寒”,唯有情感能抵御冷意。那一碗热粥,那一缕炊烟,便是秋天留给人间最温柔的馈赠。
霜降里的温度与人情
霜降,是秋天最后的节气。天气一天比一天冷,风从北方吹来,带着草木枯黄的气息。窗外的桂花早已凋谢,地上铺满了金色的落叶。每一片都像是季节的信笺,轻轻写着“告别”。
清晨出门,脚下的土地泛着白光。那是夜里结的霜,薄薄一层,却有着惊人的力量。它提醒人们,秋天真的要走了。街角的早餐铺升起了白烟,豆浆的香气混着油条的焦香,让人感到久违的温度。
霜降的温度,是凉的,但人心却是暖的。母亲常说:“霜降一到,别再贪凉。”于是家里的餐桌上,开始多了炖汤、红薯、热粥。那股热气腾腾的感觉,让我觉得,这个节气不只是寒意的开始,更是温情的延续。
在乡下,霜降也意味着丰收的尾声。地里的玉米已经收完,稻草堆成小山。孩子们在堆旁打闹,笑声回荡在空旷的田野里。老人坐在屋檐下,手里搓着玉米棒,神情安然。霜降的日子,不紧不慢,一切都刚刚好。
傍晚时分,天边泛起一抹淡淡的金红。空气愈发清冷,却也格外清澈。我喜欢这样的时刻——天色沉静,人心安稳。霜降像一个温柔的节点,让人学会在冷意中寻找温暖,在告别中怀抱希望。
也许这就是霜降的意义吧——它让人们在季节的转角,重新感受生活的温度。霜降里的凉,不是冷漠,而是让我们更懂得珍惜那份细微的温情。
小提示:上面此文档内容仅展示完整文档里的部分内容,若需要下载完整文档请点击免费下载完整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