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电力行业标准(DL) >>
- DL/T 653-1998 高压并联电容器用放电线圈订货技术条件

【电力行业标准(DL)】 高压并联电容器用放电线圈订货技术条件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10-13 07:17:46
- DL/T653-1998
- 现行
标准号:
DL/T 653-1998
标准名称:
高压并联电容器用放电线圈订货技术条件
标准类别:
电力行业标准(DL)
标准状态:
现行-
发布日期:
1998-03-19 -
实施日期:
1998-10-01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pdf下载大小:
4.08 MB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规定了高压并联电容器用放电线圈的定义、分类、命名、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本标准适用于工频6-66 kV电力系统中高压并联电容器组所配用的单相放电线圈。放电线圈与高压并联电容器组并联连接,使电容器从电力系统切除后的剩余电荷能快速泄放,电容器的剩余电压在规定时间内达到要求值。当放电线圈有二次绕组时,可以兼作电气保护装置用。但不包括三相放电线圈的特殊要求。 DL/T 653-1998 高压并联电容器用放电线圈订货技术条件 DL/T653-1998

部分标准内容:
DL/T653-1998
本标准是根据电力工业部1995年电力行业标准计划项目(技综[1995715号文)的安排制定的。目前国内尚无高压并联电容器用放电线图的标准,因此本标准为新制定的行业标准。标准的编写参照了日本工业标准JISC4802《高压及特别高压并联电容器用放电线圈》和我国国家标准GB1207《电压互感器》。
本标准附录A和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本标准由电力工业部电力电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安徽省电力试验研究所和电力工业部武汉高压研究所。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浙江省电力试验研究所、丹东电抗器厂、无锡电力电容器厂、温州市凯泰特种电器有限公司、奉化市东方高压电器厂。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江钧祥、盛国钊、史班、李学芳、陈自年、林浩、周国良。本标准由电力工业部电力电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362
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高压并联电容器用放电线圈
订货技术条件
Specification of discharge coils for highvoltage shunt capacitor for orderDL/T653-1998
neqJIsC4802:1990
本标准规定了高压并联电容器用放电线圈的定义、分类、命名、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本标准适用于工频6~66kV电力系统中高压并联电容器组所配用的单相放电线测。放电线圈与高压并联电容器组并联连接,使电容器从电力系统切除后的剩余电荷能快速泄放,电容器的剩余电压在规定时间内达到要求值。当放电线圈有二次绕组时,可以兼作电气保护装置用。但不包括三相放电线僵的特殊要求。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额定电压
GB1561993
GB311.11997
高压输变电设备的绝缘配合
GB311.2~311.6—1983高电压试验技术GB1094.2-1996
5电力变压器第二部分
GB1094.3-—1985
GB2900.161994
GB3983.2—1989
GB72521987
GB7354--1987
GB7595—1987
第三部分绝缘水平和绝缘试验
电力变压器
电工术语电力电容器
高电压并联电容器
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分析和判断导则局部放电测量
运行中变压器油质量标准
JB/T5357--1991
3定义
电压互感器试验导则
除本标准内明确说明的定义以外,其余定义符合GB2900.16的规定。3.1放电线圈dischargecoils
当电容器从电源脱开后能将电容器端子上的电压在规定时间内降到规定值的带有绕组的器件。3.2高压端子highvoltageterminai与电容器并联连接构成泄放电容器剩余电荷的放电线圜的出线端子。3.3一次绕组primarywinding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1998-03-19批准1998-10-01实施
与高压端子相连的绕组。
3.4接地端子earthterminal
DL/T653—1998
使与放电线圈的线圈相绝缘的外壳接地或使电位固定在外壳上而设置的端子。3.5外壳端子shellterminal
对一次绕组的一端与外壳同电位结构的放电线圈,为使该端子连接到外部回路而在外壳上设置的端子。
3.6额定-次电压(Ui.)ratedprimaryvoltage(Uin)放电线圈一次绕组端子间能连续承受的工频电压设计值的有效值。3.7额定二次电压(U2)ratedsecondaryvoltage(U2a)二次绕组端子间的工频电压设计值的有效值。3.8额定二次负荷ratedsecondryburden在额定频率和额定二次电压下,二次端子间连接的与本标准规定的准确级相对应的每一相的负荷伏·安数。
3.9最大配套电容器容量maximumreactivepowerofcapacitorco-ordinationforadischargecoil能满足电容器的剩余电压在规定时间内降至规定电压以下的电容器组的单相或三相容量上限值为最大配套电容器容量。由上、下限值所包含的容量为配套电容器容量范围。3.10最高工作电压maximumoperationvoltage连续施加于放电线圈一次绕组端子间的不致使其寿命显著缩短的工频电压限值。3.11额定绝缘水平ratedinsulationlevel放电线圈绝缘所能承受的耐压强度。3.12额定输出ratedoutput
在额定二次电压下及接有额定二次负荷时,由放电线圈所供给的二次回路的视在功率值(在规定功率因数下以VA表示)。
3.13电压误差(比值差)voltageerror(ratioerror)当有二次绕组时,放电线圈在测量电压时所出现的误差,它是由于实际电压比不等于额定电压比而产生的。
3.14准确级
支accuracyclass
当有二次绕组时,放电线圈所指定的误差等级,即在规定使用条件下的误差应在规定的限值内。常用电压误差(比值差)的百分限值表示。3.15额定频率ratedfrequency
本标准对放电线圈的要求所依据的规定频率值。3.16一次绕组中间抽头terminalinthemiddleofprimarywinding供差动保护使用的放电线圈,每相具有两个独立磁路,一次绕组有三个高压端子,其中一个高压端子处于中间电位。这种结构称作有一次绕组中间抽头。4要求
4.1使用条件
4.1.1环境条件
4.1.1.1安装位置:户外或户内。4.1.1.2环境温度:户外-40~十40℃C,-25~+45C,-5~+55℃;户内-5~十40℃。
4.1.1.3海拔:不超过1000m。
4.1.1.4抗污移能力:外绝缘的爬电比距不小于25mm/kV(相对于系统最高电压)。对重污移区应适364
当加大爬电比距。
DL/T653--1998
4.1.1.5安装地点无腐蚀性气体、蒸汽,无导电性或爆炸性尘埃。4.1.1.6安装场所无剧烈的机械振动。最大风速:35m/s。
4.1.1.8相对湿度:户内放电线圈,月平均相对湿度不超过90%,日平均相对湿度不超过95%4.1.2运行条件
4.1.2.1稳态过电压。放电线圈的工频稳态过电压和相应允许施加时间应符合表1的规定。4.1.2.2操作过电压及放电储存能量。用无重击穿开关正常操作电容器组,关合时可能发生第一个峰值不大于2√2倍施加电压(有效值),持续时间不大于1/2周波的过渡过程;开断时可能受到1.372倍施加电压(有效值)的电容器储能放电的作用。4.1.2.3工频加谐波过电压。如果放电线圈在不高于1.1U1.下长期运行,则包括所有谐波分量在内的电压峰值应不超过1.2√2Uta。
4.1.3储存、运输条件
周围空气温度符合环境温度要求。注:产品使用要求超出上述规定时,用户可与制造厂协商。表1工频稳态过电压
工频稳态过电压倍数
4.2额定值
4.2.1额定一次电压
允许施加时间
每24h内少于30min
工频稳态过电压倍数
允许施加时间
每月中5min以内的少于2次
每月中1min以内的少于2次
星形接线的放电线圈,且其中性占与电容器组中性点相连接时,其额定一次电压按表2选取。当电容器组为三有形接线,放电线圈为星形接线时,其额定一次电压取系统标称电压除以3后的1.05倍。三相放电线圈的额定一次电压为上述单相放电线圈额定一次电压的3倍。表2放电线圈额定一次电压
系统标称电压
单相放电线圈
的额定一次电压
注:当一次绕组带中间抽头时,其额定电压按用户要求设计(见附录B)。4.2.2额定绝缘水平
安装在地面上的放电线圈的额定绝缘水平从表3中选取。35
安装在绝缘台架上的放电线圈(无二次绕组或有二次绕组并带有对地隔离装置时)的额定绝缘水平不按表3选取。例如用于35kV电容器组的11kV和12kV放电线圈采用10kV级的额定绝缘水平。放在绝缘台架上的一次绕组准备接壳的端子与外壳绝缘时,它应能承受额定短时工频耐受电压3kV(有效值)。
4.2.3额定频率
50Hz。
4.2.4相数
单相或三相。
额定一次电压
额定短时工频耐受电压
(有效值)
额定雷电冲击耐受电压
(峰值)
DL/T653-1998
表3放电线圈额定绝缘水平
注:斜线下的电压为干燥状态下的值。4.2.5配套电容器容量范围
185/200
每一个放电线圈可以满足某一容量范围内的并联电容器的放电要求。单相放电线圈的放电容量优先从表4中选取。
单相配套电容
器容量范围
1700及以下
注;三相容量为单相容量的三倍。4.2.6额定二次电压
100V或100//3V。
4.2.7额定输出及准确级
1700~3334
50VA,0.5级;100VA,1级。
配套电容器容量
3334~5000
50008000www.bzxz.net
8000~14000/14000~20000
当一次绕组有中间抽头时,每一个二次绕组的额定输出和准确级应分别满足50VA,0.5级;100VA.1级,
4.3性能
4.3.1绝缘电阻
一次绕组对二次绕组、铁芯和外壳的绝缘电阻不小于1000MQ(20C时)。二次绕组对铁芯和外壳的绝缘电阻不小于500MQ(20C时)。4.3.2耐受电压
放电线圈耐受电压见表5。
表5放电线圈耐受电压
电压类型
工频电压
雷电冲击电压
工频的整倍
频率电压
(感应耐压)
工频电压
安装场所
台架上外壳
接固定电位
电压施加部位
连在一起的高压端子对接地
铁芯、外壳和二次端子
连在一起的二次端子对接地
铁芯和外壳
连在一起的高压端子对接地
铁芯、外壳和二次端子
同相高压端子相互之间
同相高压端子相互间,将一个
拟接外壳的高压端子接外壳
拟接外壳的高压端子对外壳、
铁芯和二次端子
电压值
按表3
按表3
施加时间或次数
正、负各三次
15~60s
15~60s
试验方法条号
4.3.3放电性能
DL/T653-1998
在额定频率和额定电压下,放电线圈与对应表4中规定容量上限值的并联电容器相并接,当电容器断电以后,其端子间的电压在5s后应由√2U降至50V以下。放电线圈应能承受在1.58√2U。电压下电容器储能放电的作用。4.3.4绕组直流电阻
绕组直流电阻应符合设计值规定。4.3.5准确级
在额定频率、0.9~1.3倍额定电压和0%~100%额定二次负荷(c0sΦ为0.8滞后)下,0.5级或1级的产品分别满足比值差不超过土0.5%或土1%,相位差不超过土20'或土40°。4.3.6温升
在1.1倍额定电压、额定频率和额定二次负荷(cosΦ在0.81)的条件下试验时,油浸式放电线圈的绕组温升不应超过表6规定之值。干式放电线圈的绕组温升不应超过表7规定之值,最热点温度不应超过表7中的绝缘系统温度。
表6油浸式放电线圈的绕组温升
效电线圈测温部位
顶层油
全密封产品绕组温升限值加5C
测温方法
电阻法
溢度计法
温升限值,
温度类别上限值超过十40C时,温升限值应减少(例如十55C类别时,温升限值为40℃)。2
表7干式放电线圈的绕组温升
测温部位
测温方法
电阻法
绝缘等级
温升限值,℃
注:对于铁芯、金属部件和与其相邻的材料的温升限值,应取在任何条件下不会出现使它们受到摄害的激度。4.3.7介质损耗因数
油浸式放电线圈的介质损耗因数值:35kV产品应不大于3%(20℃时),66kV产品应不大于2%(20℃时)。
4.3.8机械强度
全密封型和66kV非全密封放电线圈套管应能承受500N的静载荷。4.3.9局部放电
局部放电的要求对全部电压等级的干式放电线圈均适用。并适用于20kV及以上油浸式放电线圈。局部放电水平应不超过表8所列的限值。预加电压及测量电压也列在同一表中。4.3.10绝缘油性能
绝缘油性能应符合GB7252、GB7595及有关标准规定的要求。4.3.11短路承受能力
在额定电压下,能承受二次短路电流在1s时间内所产生的热和机械力的作用而无损伤。4.4结构
4.4.1放电线圈外露空气中金属部分应有良好的防腐蚀层,并符合户外防腐电工产品的涂漆标准及相应技术文件的要求。
系统标称电压
试验电压
施加方式
一次绕组对铁芯、外
壳和二次绕组
一次绕组两高压端
子之间
DL/T653—1998
表8局部放电水平
预加电压
(有效值)
0.8倍工频耐受电压
测量电压
(有效值)
允许局部放电水平
油漫式
4.4.2油浸式放电线圈的密封性能应足以保证在最高运行温度下不出现渗漏。全密封油浸式放电线圈应保证在下限温度下不出现负压,而在最高运行温度下油箱内部压力不大于0.1MPa。4.4.3户内干式放电线圈应具有良好的绝缘防潮性能,并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4.4.4安装在地面上的放电线圈两个高压端子之间、高压端子与外壳之间以及支柱绝缘子带电部分对地间的电气距离应符合表9的要求。安装在台架上的放电线圈的电气距离按相应电压等级考虑。表9电气距离
系统标称电压
电气距离
4.4.56~20kV电压等级放电线圈外壳接地螺栓直径应不小于8mm,35~66kV电压等级应不小于12mm。
6二次出线端子螺杆直径不得小于8mm,并用铜或铜合金制成。4.4.6
4.4.7产品结构部件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并必须安装方便。4.4.8放电线圈应有保证绝缘油与外界空气不直接接触或完全隔离装置,或其他防油老化措施。对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产品应装有上、下限油位指示装置(全密封型除外)。注油孔应有防止绝缴油受潮的措施。
4.4.9对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产品,油箱下部应有取油样或放油用的阀门,且能放出最低处之油(全密封型除外)。
4.4.10全密封型放电线圈在预期寿命期内不必更换部件。4.4.1120kV及以下放电线圈不装压力释放器,对35kV及以上放电线圈是否装压力释放器由用户和制造厂协商。
高压端子、二次端子、接地端子和铭牌等齐全,固定牢固。5试验方法
5.1试验条件
5.1.1放电线圈的一切试验和测量,除另有规定者外,均应在20士15℃的范围内进行。5.1.2试验所用的工频电压为实际正弦波形。两个半波应完全一样,且峰值和有效值之比等于2士0.07,电压畸变率不大于5%。
5.2外观检查
按本标准4.4条的要求进行。
5.3绝缘电阻及介质损耗因数测量DL/T6531998
一次绕组对铁芯、外壳和二次绕组用2500V兆欧表;二次绕组对铁芯和外壳用1000V兆欧表测量绝缘电阻。
对35kV及以上的油浸式放电线圈,用高压交流电桥或其他测试仪器测一次绕组与铁芯、外壳和二次绕组间的介质损耗因数,并记录测试温度。应在10kV至额定电压下测量,其试验要求应符合4.3.7条和JB/T5357的要求。
5.4绕组电阻测量
用电桥测量绕组电阻,并记录测试时绕组的温度。5.5绕组端子标志检验
在二次绕组上接一只适当量程的直流电压表,在一次绕组上施加1.5~12V的直流电压,并使对应端子的极性相同,如图1所示。如果在直流电源接通瞬间,电压表的指针向正的方向(向右)偏转,则绕组的极性为减极性(连接组的标号为12)。同一极性的端子为同名端。绕组端子标志检验也可以和误差试验同时进行。图1绕组端子标志检验线路图
5.6工频电压试验(干试或湿试)工频电压试验按GB311的要求进行。工频电压试验时,将一次绕组高压端子短接,试验电压施加在一次绕组与铁芯、外壳和二次绕组之间;或将二次绕组短接,试验电压施加在二次绕组与铁芯和外壳之间。试验电压按4.3.2条要求进行。验收试验的工频试验电压值为出厂试验值的90%。5.7感应耐压试验
试验通常按GB1094.3的要求进行。感应耐压试验电压按4.3.2条要求,施加时间按(1)式计算,但最短不得短于15s。试验频率为额定频率2倍及以下时,施加1mint
式中:t-—用频率为f的电压试验时所需经历时间,s;f.——额定频率,50Hz。
试验前后测试放电线圈的空载电流有无明显变化。(1)
当无二次绕组时,可以用另一台带有二次绕组的放电线圈、电磁式电压互感器或试验变压器的二次绕组接高频电源,而将其一次绕组与被试放电线圈一次绕组并接。5.8雷电冲击电压试验
在连接在一起的高压端子与铁芯、外壳和短接的二次绕组间施加正、负极性标准雷电冲击波(1.2/50μs)各三次。不需作大气条件校正。如果全电压下所记录的电压瞬间波形图与降低电压下所记录的相应波形图无明显差异,则试验合格。
装在台架上外壳接固定电位的放电线圈不作雷电冲击电压试验。5.9误差试验
误差试验应在49.550.5Hz频率范围内的任·-频率,90%~130%额定电压以及0%和100%额定二次负荷下进行。出厂试验可以仅测试比值差。5.9.1电压表法
DL/T653-1998
可以用标准互感器和电压表测比值差,其准确级应比被试验放电线圈的准确级高两个等级(例如土0.5%比值差的放电线圈用0.1级表计),注:使用电压表在0VA条件下测试时,允许带有电压表负荷(不大于1.5VA)。5.9.2电桥法
标准互感器应比被试放电线圈的准确级高两个等级。试验中可以同时测得比值差和相位误差。5.10密封性试验
油浸式放电线圈在充油状态下,其油箱应能承受0.05MPa的压力维持12h,剩余压力不低于:0.04MPa,且不出现渗油和永久变形;或保证在其各部分均达到80C后至少保持2h而不出现渗漏油。对于全密封结构,应保证产品各部件均达到试验温度后保持2h而不出现渗漏油。在下限温度时油箱内部不出现负压;而在上限温度运行时,油箱内压力不大于0.1MPa。5.11.绝缘油性能试验
放电线圈用绝缘油性能试验按GB7595和GB7252的要求进行。5.12空载电流及损耗试验
在工频和额定电压下,由二次绕组供电、一次绕组开路进行测试。无二次绕组时,不测量损耗。
5.13温升试验
温升试验方法按照GB1094.2要求进行。绕组温升应采用电阻法测量;绕组以外的其他部位的温升,可用温度计法或热电偶法测量。5.14放电试验
5.14.1选取表4中相应容量上限值的电容器组,以直流充电至1.582倍额定电压值,然后通过放电线涵放电。
试验前后测试放电线圈空载电流值应无明显变化。5.14.2选取表4中相应容量上限值的电容器组,以直流充电至√2倍额定电压值,然后通过放电线圈放电。测量放电开始5s时的电容器端子电压。5.15短路承受能力试验
放电线圈由一次侧励磁,二次端子短接。短路试验持续时间为1s,试验一次。一次绕组有中间抽头时,可以分别进行,也可以同时进行。当无二次绕组时,不必试验。
试验合格的判别原则:
a)放电线圈未受明显损伤(当电流密度不大于160A/mm时可以不必吊芯检查);b)复测误差并与短路试验前测试值相比,其差异不超过相应准确级限值的一半,且仍满足相应准确级的要求;
c)能承受5.6条及5.7条所规定的电压(干试)试验,但试验电压值降至原规定值的90%。5.16爬电比距检验
按照相应标准要求的方法检验。5.17高压端子间、高压端子对地电气距离检验一次绕组有两个高压端子时,测量导电部分最小的直线距离;一次绕组有三个高压端子时,测量两端两个高压端子的电气距离,应满足规定的值。中间高压端子与两端高压端子的电气距离可以适当减小。
高压端子对外壳的电气距离指高压端子对外壳或外壳突出部分或二次出线端子的最小直线距离。5.18励磁特性测量
系统标称电压在35kV及以上的放电线圈应进行励磁特性测量,其测试要求应符合JB/T5357之规定。
DL/T653--1998
试验时测量0.2、0.5、0.8、1.0、1.1、1.3、1.5倍额定电压下的励磁电压和电流值。有二次绕组时,试验电压可以施加于二次端子上。一次绕组有抽头时可以分别进行测试。5.19局部放电试验
5.19.1试验回路和测试设备
试验回路和测试设备按GB7354标准执行,测试灵敏度能达到测出局部放电量5pC的水平。5.19.2试验程序
5.19.2.1一次绕组对铁芯、外壳及二次绕组的局放试验当试验在工频耐压试验后进行时,升压至表8中的预加电压值,保持60s,然后将施加电压下降至表8中规定的测量电压值,保持30S,测得的局部放电量应不超过表8中规定的限值。试验在工频电压下进行。
局部放电试验也可以在工频耐压试验后的降压过程中,使电压降至局部放电测量电压值保持30s后进行测量。
5.19.2.2高压端子之间的局放试验感应耐压升至表5中试验电压值,保持15~40s,然后将电压下降至表8中规定的测量电压值,保持30S,测得的局部放电水平不超过表8中的规定值。试验时一高压端子接电源,另一高压端子接壳。两端子接线方式对调以后再试验一次。但对安装在台架上的产品拟接外壳的端子不做局部放电试验。5.20机械强度试验
在套管接线端子的水平方向和垂直向上方向分别施加规定的静载荷1min,如果没有发现损坏或漏油,则认为通过本项试验。
5.21检验规则
5.21.1试验分类
试验分为出厂试验、型式试验和验收试验。5.21.2出厂试验
每台产品出厂时,必须进行出厂试验,试验项目如下:a)外观检验;
b)绝缘电阻及介质损耗因数测量;c)绕组电阻测量;
d)端子标志检验(带有二次绕组时);e)空载电流及损耗试验;
f)工频电压试验(干试);
g)感应耐压试验;
h)比值差试验(带有二次绕组时);i)密封性试验;
j)绝缘油性能试验;
k)局部放电试验。
5.21.3型式试验
型式试验在于考核产品的设计、尺寸、材料和制造等方面是否满足本标准所规定的性能和运行要求。型式试验在新产品制出时进行。在生产中当产品的结构、材料或工艺有改变,且其改变有可能影响产品的性能时,应进行部分或全部型式试验。在没有上述改变时,型式试验至少应每5年进行1次。型式试验在出厂试验合格的产品上进行,包括出厂试验的全部项目,并增加下列试验项目:a)工频电压(湿试)试验(户外式产品);371
b)雷电冲击电压试验;
c)温升试验;
d)放电试验;
e)励磁特性测量;
f)误差试验(带有二次绕组时):g)机械强度试验;
h)短路承受能力试验;
i)爬电比距检验;
3—1998
DL/T653
i)高压端子之间、高压端子对地电气距离检验。5.21.4验收试验
验收试验是在安装前进行的试验,试验项目如下:a)外观检验;
b)绕组电阻测量;
c)绝缘电阻及介质损耗因数测量;d)比值差试验(必要时);
e)工频电压(干试)试验;
f)局部放电试验(干式和20kV及以上油没式放电线圈);注:若产品出厂时有局部放电试验报告时,可不进行本项试验或只进行抽查试验。g)感应耐压试验(对绝缘有怀疑时进行,试验电压为出厂值的85%);h)空载电流及励磁特性测量。
6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6.1标志
6.1.1铭牌
每台放电线圈应具有铜或铝材质的铭牌,铭牌应置于放电线圈的易见部位,并以不易消失的方法表示如下内容:
a)放电线圈名称;
b)型号;
c)额定一次电压(一次绕组有中间抽头时的表示方法参见图B1);d)额定二次电压;
e)额定频率;
f)额定输出/准确级;
g)配套电容器容量范围;
h)相数;
i)绝缘水平;
j)环境温度;
k)出厂序号;
1)出厂年月;
m)总重量;
n)制造厂名称。
6.1.2端子标志
应按图2和图3进行相应标志。大写字母A、X表示一次绕组高压端子,小写字母a和x表示相应的二次绕组端子。字母A和X表示全绝缘。X表示接成中性点,但不接地。372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本标准是根据电力工业部1995年电力行业标准计划项目(技综[1995715号文)的安排制定的。目前国内尚无高压并联电容器用放电线图的标准,因此本标准为新制定的行业标准。标准的编写参照了日本工业标准JISC4802《高压及特别高压并联电容器用放电线圈》和我国国家标准GB1207《电压互感器》。
本标准附录A和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本标准由电力工业部电力电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安徽省电力试验研究所和电力工业部武汉高压研究所。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浙江省电力试验研究所、丹东电抗器厂、无锡电力电容器厂、温州市凯泰特种电器有限公司、奉化市东方高压电器厂。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江钧祥、盛国钊、史班、李学芳、陈自年、林浩、周国良。本标准由电力工业部电力电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362
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高压并联电容器用放电线圈
订货技术条件
Specification of discharge coils for highvoltage shunt capacitor for orderDL/T653-1998
neqJIsC4802:1990
本标准规定了高压并联电容器用放电线圈的定义、分类、命名、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本标准适用于工频6~66kV电力系统中高压并联电容器组所配用的单相放电线测。放电线圈与高压并联电容器组并联连接,使电容器从电力系统切除后的剩余电荷能快速泄放,电容器的剩余电压在规定时间内达到要求值。当放电线圈有二次绕组时,可以兼作电气保护装置用。但不包括三相放电线僵的特殊要求。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额定电压
GB1561993
GB311.11997
高压输变电设备的绝缘配合
GB311.2~311.6—1983高电压试验技术GB1094.2-1996
5电力变压器第二部分
GB1094.3-—1985
GB2900.161994
GB3983.2—1989
GB72521987
GB7354--1987
GB7595—1987
第三部分绝缘水平和绝缘试验
电力变压器
电工术语电力电容器
高电压并联电容器
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分析和判断导则局部放电测量
运行中变压器油质量标准
JB/T5357--1991
3定义
电压互感器试验导则
除本标准内明确说明的定义以外,其余定义符合GB2900.16的规定。3.1放电线圈dischargecoils
当电容器从电源脱开后能将电容器端子上的电压在规定时间内降到规定值的带有绕组的器件。3.2高压端子highvoltageterminai与电容器并联连接构成泄放电容器剩余电荷的放电线圜的出线端子。3.3一次绕组primarywinding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1998-03-19批准1998-10-01实施
与高压端子相连的绕组。
3.4接地端子earthterminal
DL/T653—1998
使与放电线圈的线圈相绝缘的外壳接地或使电位固定在外壳上而设置的端子。3.5外壳端子shellterminal
对一次绕组的一端与外壳同电位结构的放电线圈,为使该端子连接到外部回路而在外壳上设置的端子。
3.6额定-次电压(Ui.)ratedprimaryvoltage(Uin)放电线圈一次绕组端子间能连续承受的工频电压设计值的有效值。3.7额定二次电压(U2)ratedsecondaryvoltage(U2a)二次绕组端子间的工频电压设计值的有效值。3.8额定二次负荷ratedsecondryburden在额定频率和额定二次电压下,二次端子间连接的与本标准规定的准确级相对应的每一相的负荷伏·安数。
3.9最大配套电容器容量maximumreactivepowerofcapacitorco-ordinationforadischargecoil能满足电容器的剩余电压在规定时间内降至规定电压以下的电容器组的单相或三相容量上限值为最大配套电容器容量。由上、下限值所包含的容量为配套电容器容量范围。3.10最高工作电压maximumoperationvoltage连续施加于放电线圈一次绕组端子间的不致使其寿命显著缩短的工频电压限值。3.11额定绝缘水平ratedinsulationlevel放电线圈绝缘所能承受的耐压强度。3.12额定输出ratedoutput
在额定二次电压下及接有额定二次负荷时,由放电线圈所供给的二次回路的视在功率值(在规定功率因数下以VA表示)。
3.13电压误差(比值差)voltageerror(ratioerror)当有二次绕组时,放电线圈在测量电压时所出现的误差,它是由于实际电压比不等于额定电压比而产生的。
3.14准确级
支accuracyclass
当有二次绕组时,放电线圈所指定的误差等级,即在规定使用条件下的误差应在规定的限值内。常用电压误差(比值差)的百分限值表示。3.15额定频率ratedfrequency
本标准对放电线圈的要求所依据的规定频率值。3.16一次绕组中间抽头terminalinthemiddleofprimarywinding供差动保护使用的放电线圈,每相具有两个独立磁路,一次绕组有三个高压端子,其中一个高压端子处于中间电位。这种结构称作有一次绕组中间抽头。4要求
4.1使用条件
4.1.1环境条件
4.1.1.1安装位置:户外或户内。4.1.1.2环境温度:户外-40~十40℃C,-25~+45C,-5~+55℃;户内-5~十40℃。
4.1.1.3海拔:不超过1000m。
4.1.1.4抗污移能力:外绝缘的爬电比距不小于25mm/kV(相对于系统最高电压)。对重污移区应适364
当加大爬电比距。
DL/T653--1998
4.1.1.5安装地点无腐蚀性气体、蒸汽,无导电性或爆炸性尘埃。4.1.1.6安装场所无剧烈的机械振动。最大风速:35m/s。
4.1.1.8相对湿度:户内放电线圈,月平均相对湿度不超过90%,日平均相对湿度不超过95%4.1.2运行条件
4.1.2.1稳态过电压。放电线圈的工频稳态过电压和相应允许施加时间应符合表1的规定。4.1.2.2操作过电压及放电储存能量。用无重击穿开关正常操作电容器组,关合时可能发生第一个峰值不大于2√2倍施加电压(有效值),持续时间不大于1/2周波的过渡过程;开断时可能受到1.372倍施加电压(有效值)的电容器储能放电的作用。4.1.2.3工频加谐波过电压。如果放电线圈在不高于1.1U1.下长期运行,则包括所有谐波分量在内的电压峰值应不超过1.2√2Uta。
4.1.3储存、运输条件
周围空气温度符合环境温度要求。注:产品使用要求超出上述规定时,用户可与制造厂协商。表1工频稳态过电压
工频稳态过电压倍数
4.2额定值
4.2.1额定一次电压
允许施加时间
每24h内少于30min
工频稳态过电压倍数
允许施加时间
每月中5min以内的少于2次
每月中1min以内的少于2次
星形接线的放电线圈,且其中性占与电容器组中性点相连接时,其额定一次电压按表2选取。当电容器组为三有形接线,放电线圈为星形接线时,其额定一次电压取系统标称电压除以3后的1.05倍。三相放电线圈的额定一次电压为上述单相放电线圈额定一次电压的3倍。表2放电线圈额定一次电压
系统标称电压
单相放电线圈
的额定一次电压
注:当一次绕组带中间抽头时,其额定电压按用户要求设计(见附录B)。4.2.2额定绝缘水平
安装在地面上的放电线圈的额定绝缘水平从表3中选取。35
安装在绝缘台架上的放电线圈(无二次绕组或有二次绕组并带有对地隔离装置时)的额定绝缘水平不按表3选取。例如用于35kV电容器组的11kV和12kV放电线圈采用10kV级的额定绝缘水平。放在绝缘台架上的一次绕组准备接壳的端子与外壳绝缘时,它应能承受额定短时工频耐受电压3kV(有效值)。
4.2.3额定频率
50Hz。
4.2.4相数
单相或三相。
额定一次电压
额定短时工频耐受电压
(有效值)
额定雷电冲击耐受电压
(峰值)
DL/T653-1998
表3放电线圈额定绝缘水平
注:斜线下的电压为干燥状态下的值。4.2.5配套电容器容量范围
185/200
每一个放电线圈可以满足某一容量范围内的并联电容器的放电要求。单相放电线圈的放电容量优先从表4中选取。
单相配套电容
器容量范围
1700及以下
注;三相容量为单相容量的三倍。4.2.6额定二次电压
100V或100//3V。
4.2.7额定输出及准确级
1700~3334
50VA,0.5级;100VA,1级。
配套电容器容量
3334~5000
50008000www.bzxz.net
8000~14000/14000~20000
当一次绕组有中间抽头时,每一个二次绕组的额定输出和准确级应分别满足50VA,0.5级;100VA.1级,
4.3性能
4.3.1绝缘电阻
一次绕组对二次绕组、铁芯和外壳的绝缘电阻不小于1000MQ(20C时)。二次绕组对铁芯和外壳的绝缘电阻不小于500MQ(20C时)。4.3.2耐受电压
放电线圈耐受电压见表5。
表5放电线圈耐受电压
电压类型
工频电压
雷电冲击电压
工频的整倍
频率电压
(感应耐压)
工频电压
安装场所
台架上外壳
接固定电位
电压施加部位
连在一起的高压端子对接地
铁芯、外壳和二次端子
连在一起的二次端子对接地
铁芯和外壳
连在一起的高压端子对接地
铁芯、外壳和二次端子
同相高压端子相互之间
同相高压端子相互间,将一个
拟接外壳的高压端子接外壳
拟接外壳的高压端子对外壳、
铁芯和二次端子
电压值
按表3
按表3
施加时间或次数
正、负各三次
15~60s
15~60s
试验方法条号
4.3.3放电性能
DL/T653-1998
在额定频率和额定电压下,放电线圈与对应表4中规定容量上限值的并联电容器相并接,当电容器断电以后,其端子间的电压在5s后应由√2U降至50V以下。放电线圈应能承受在1.58√2U。电压下电容器储能放电的作用。4.3.4绕组直流电阻
绕组直流电阻应符合设计值规定。4.3.5准确级
在额定频率、0.9~1.3倍额定电压和0%~100%额定二次负荷(c0sΦ为0.8滞后)下,0.5级或1级的产品分别满足比值差不超过土0.5%或土1%,相位差不超过土20'或土40°。4.3.6温升
在1.1倍额定电压、额定频率和额定二次负荷(cosΦ在0.81)的条件下试验时,油浸式放电线圈的绕组温升不应超过表6规定之值。干式放电线圈的绕组温升不应超过表7规定之值,最热点温度不应超过表7中的绝缘系统温度。
表6油浸式放电线圈的绕组温升
效电线圈测温部位
顶层油
全密封产品绕组温升限值加5C
测温方法
电阻法
溢度计法
温升限值,
温度类别上限值超过十40C时,温升限值应减少(例如十55C类别时,温升限值为40℃)。2
表7干式放电线圈的绕组温升
测温部位
测温方法
电阻法
绝缘等级
温升限值,℃
注:对于铁芯、金属部件和与其相邻的材料的温升限值,应取在任何条件下不会出现使它们受到摄害的激度。4.3.7介质损耗因数
油浸式放电线圈的介质损耗因数值:35kV产品应不大于3%(20℃时),66kV产品应不大于2%(20℃时)。
4.3.8机械强度
全密封型和66kV非全密封放电线圈套管应能承受500N的静载荷。4.3.9局部放电
局部放电的要求对全部电压等级的干式放电线圈均适用。并适用于20kV及以上油浸式放电线圈。局部放电水平应不超过表8所列的限值。预加电压及测量电压也列在同一表中。4.3.10绝缘油性能
绝缘油性能应符合GB7252、GB7595及有关标准规定的要求。4.3.11短路承受能力
在额定电压下,能承受二次短路电流在1s时间内所产生的热和机械力的作用而无损伤。4.4结构
4.4.1放电线圈外露空气中金属部分应有良好的防腐蚀层,并符合户外防腐电工产品的涂漆标准及相应技术文件的要求。
系统标称电压
试验电压
施加方式
一次绕组对铁芯、外
壳和二次绕组
一次绕组两高压端
子之间
DL/T653—1998
表8局部放电水平
预加电压
(有效值)
0.8倍工频耐受电压
测量电压
(有效值)
允许局部放电水平
油漫式
4.4.2油浸式放电线圈的密封性能应足以保证在最高运行温度下不出现渗漏。全密封油浸式放电线圈应保证在下限温度下不出现负压,而在最高运行温度下油箱内部压力不大于0.1MPa。4.4.3户内干式放电线圈应具有良好的绝缘防潮性能,并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4.4.4安装在地面上的放电线圈两个高压端子之间、高压端子与外壳之间以及支柱绝缘子带电部分对地间的电气距离应符合表9的要求。安装在台架上的放电线圈的电气距离按相应电压等级考虑。表9电气距离
系统标称电压
电气距离
4.4.56~20kV电压等级放电线圈外壳接地螺栓直径应不小于8mm,35~66kV电压等级应不小于12mm。
6二次出线端子螺杆直径不得小于8mm,并用铜或铜合金制成。4.4.6
4.4.7产品结构部件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并必须安装方便。4.4.8放电线圈应有保证绝缘油与外界空气不直接接触或完全隔离装置,或其他防油老化措施。对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产品应装有上、下限油位指示装置(全密封型除外)。注油孔应有防止绝缴油受潮的措施。
4.4.9对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产品,油箱下部应有取油样或放油用的阀门,且能放出最低处之油(全密封型除外)。
4.4.10全密封型放电线圈在预期寿命期内不必更换部件。4.4.1120kV及以下放电线圈不装压力释放器,对35kV及以上放电线圈是否装压力释放器由用户和制造厂协商。
高压端子、二次端子、接地端子和铭牌等齐全,固定牢固。5试验方法
5.1试验条件
5.1.1放电线圈的一切试验和测量,除另有规定者外,均应在20士15℃的范围内进行。5.1.2试验所用的工频电压为实际正弦波形。两个半波应完全一样,且峰值和有效值之比等于2士0.07,电压畸变率不大于5%。
5.2外观检查
按本标准4.4条的要求进行。
5.3绝缘电阻及介质损耗因数测量DL/T6531998
一次绕组对铁芯、外壳和二次绕组用2500V兆欧表;二次绕组对铁芯和外壳用1000V兆欧表测量绝缘电阻。
对35kV及以上的油浸式放电线圈,用高压交流电桥或其他测试仪器测一次绕组与铁芯、外壳和二次绕组间的介质损耗因数,并记录测试温度。应在10kV至额定电压下测量,其试验要求应符合4.3.7条和JB/T5357的要求。
5.4绕组电阻测量
用电桥测量绕组电阻,并记录测试时绕组的温度。5.5绕组端子标志检验
在二次绕组上接一只适当量程的直流电压表,在一次绕组上施加1.5~12V的直流电压,并使对应端子的极性相同,如图1所示。如果在直流电源接通瞬间,电压表的指针向正的方向(向右)偏转,则绕组的极性为减极性(连接组的标号为12)。同一极性的端子为同名端。绕组端子标志检验也可以和误差试验同时进行。图1绕组端子标志检验线路图
5.6工频电压试验(干试或湿试)工频电压试验按GB311的要求进行。工频电压试验时,将一次绕组高压端子短接,试验电压施加在一次绕组与铁芯、外壳和二次绕组之间;或将二次绕组短接,试验电压施加在二次绕组与铁芯和外壳之间。试验电压按4.3.2条要求进行。验收试验的工频试验电压值为出厂试验值的90%。5.7感应耐压试验
试验通常按GB1094.3的要求进行。感应耐压试验电压按4.3.2条要求,施加时间按(1)式计算,但最短不得短于15s。试验频率为额定频率2倍及以下时,施加1mint
式中:t-—用频率为f的电压试验时所需经历时间,s;f.——额定频率,50Hz。
试验前后测试放电线圈的空载电流有无明显变化。(1)
当无二次绕组时,可以用另一台带有二次绕组的放电线圈、电磁式电压互感器或试验变压器的二次绕组接高频电源,而将其一次绕组与被试放电线圈一次绕组并接。5.8雷电冲击电压试验
在连接在一起的高压端子与铁芯、外壳和短接的二次绕组间施加正、负极性标准雷电冲击波(1.2/50μs)各三次。不需作大气条件校正。如果全电压下所记录的电压瞬间波形图与降低电压下所记录的相应波形图无明显差异,则试验合格。
装在台架上外壳接固定电位的放电线圈不作雷电冲击电压试验。5.9误差试验
误差试验应在49.550.5Hz频率范围内的任·-频率,90%~130%额定电压以及0%和100%额定二次负荷下进行。出厂试验可以仅测试比值差。5.9.1电压表法
DL/T653-1998
可以用标准互感器和电压表测比值差,其准确级应比被试验放电线圈的准确级高两个等级(例如土0.5%比值差的放电线圈用0.1级表计),注:使用电压表在0VA条件下测试时,允许带有电压表负荷(不大于1.5VA)。5.9.2电桥法
标准互感器应比被试放电线圈的准确级高两个等级。试验中可以同时测得比值差和相位误差。5.10密封性试验
油浸式放电线圈在充油状态下,其油箱应能承受0.05MPa的压力维持12h,剩余压力不低于:0.04MPa,且不出现渗油和永久变形;或保证在其各部分均达到80C后至少保持2h而不出现渗漏油。对于全密封结构,应保证产品各部件均达到试验温度后保持2h而不出现渗漏油。在下限温度时油箱内部不出现负压;而在上限温度运行时,油箱内压力不大于0.1MPa。5.11.绝缘油性能试验
放电线圈用绝缘油性能试验按GB7595和GB7252的要求进行。5.12空载电流及损耗试验
在工频和额定电压下,由二次绕组供电、一次绕组开路进行测试。无二次绕组时,不测量损耗。
5.13温升试验
温升试验方法按照GB1094.2要求进行。绕组温升应采用电阻法测量;绕组以外的其他部位的温升,可用温度计法或热电偶法测量。5.14放电试验
5.14.1选取表4中相应容量上限值的电容器组,以直流充电至1.582倍额定电压值,然后通过放电线涵放电。
试验前后测试放电线圈空载电流值应无明显变化。5.14.2选取表4中相应容量上限值的电容器组,以直流充电至√2倍额定电压值,然后通过放电线圈放电。测量放电开始5s时的电容器端子电压。5.15短路承受能力试验
放电线圈由一次侧励磁,二次端子短接。短路试验持续时间为1s,试验一次。一次绕组有中间抽头时,可以分别进行,也可以同时进行。当无二次绕组时,不必试验。
试验合格的判别原则:
a)放电线圈未受明显损伤(当电流密度不大于160A/mm时可以不必吊芯检查);b)复测误差并与短路试验前测试值相比,其差异不超过相应准确级限值的一半,且仍满足相应准确级的要求;
c)能承受5.6条及5.7条所规定的电压(干试)试验,但试验电压值降至原规定值的90%。5.16爬电比距检验
按照相应标准要求的方法检验。5.17高压端子间、高压端子对地电气距离检验一次绕组有两个高压端子时,测量导电部分最小的直线距离;一次绕组有三个高压端子时,测量两端两个高压端子的电气距离,应满足规定的值。中间高压端子与两端高压端子的电气距离可以适当减小。
高压端子对外壳的电气距离指高压端子对外壳或外壳突出部分或二次出线端子的最小直线距离。5.18励磁特性测量
系统标称电压在35kV及以上的放电线圈应进行励磁特性测量,其测试要求应符合JB/T5357之规定。
DL/T653--1998
试验时测量0.2、0.5、0.8、1.0、1.1、1.3、1.5倍额定电压下的励磁电压和电流值。有二次绕组时,试验电压可以施加于二次端子上。一次绕组有抽头时可以分别进行测试。5.19局部放电试验
5.19.1试验回路和测试设备
试验回路和测试设备按GB7354标准执行,测试灵敏度能达到测出局部放电量5pC的水平。5.19.2试验程序
5.19.2.1一次绕组对铁芯、外壳及二次绕组的局放试验当试验在工频耐压试验后进行时,升压至表8中的预加电压值,保持60s,然后将施加电压下降至表8中规定的测量电压值,保持30S,测得的局部放电量应不超过表8中规定的限值。试验在工频电压下进行。
局部放电试验也可以在工频耐压试验后的降压过程中,使电压降至局部放电测量电压值保持30s后进行测量。
5.19.2.2高压端子之间的局放试验感应耐压升至表5中试验电压值,保持15~40s,然后将电压下降至表8中规定的测量电压值,保持30S,测得的局部放电水平不超过表8中的规定值。试验时一高压端子接电源,另一高压端子接壳。两端子接线方式对调以后再试验一次。但对安装在台架上的产品拟接外壳的端子不做局部放电试验。5.20机械强度试验
在套管接线端子的水平方向和垂直向上方向分别施加规定的静载荷1min,如果没有发现损坏或漏油,则认为通过本项试验。
5.21检验规则
5.21.1试验分类
试验分为出厂试验、型式试验和验收试验。5.21.2出厂试验
每台产品出厂时,必须进行出厂试验,试验项目如下:a)外观检验;
b)绝缘电阻及介质损耗因数测量;c)绕组电阻测量;
d)端子标志检验(带有二次绕组时);e)空载电流及损耗试验;
f)工频电压试验(干试);
g)感应耐压试验;
h)比值差试验(带有二次绕组时);i)密封性试验;
j)绝缘油性能试验;
k)局部放电试验。
5.21.3型式试验
型式试验在于考核产品的设计、尺寸、材料和制造等方面是否满足本标准所规定的性能和运行要求。型式试验在新产品制出时进行。在生产中当产品的结构、材料或工艺有改变,且其改变有可能影响产品的性能时,应进行部分或全部型式试验。在没有上述改变时,型式试验至少应每5年进行1次。型式试验在出厂试验合格的产品上进行,包括出厂试验的全部项目,并增加下列试验项目:a)工频电压(湿试)试验(户外式产品);371
b)雷电冲击电压试验;
c)温升试验;
d)放电试验;
e)励磁特性测量;
f)误差试验(带有二次绕组时):g)机械强度试验;
h)短路承受能力试验;
i)爬电比距检验;
3—1998
DL/T653
i)高压端子之间、高压端子对地电气距离检验。5.21.4验收试验
验收试验是在安装前进行的试验,试验项目如下:a)外观检验;
b)绕组电阻测量;
c)绝缘电阻及介质损耗因数测量;d)比值差试验(必要时);
e)工频电压(干试)试验;
f)局部放电试验(干式和20kV及以上油没式放电线圈);注:若产品出厂时有局部放电试验报告时,可不进行本项试验或只进行抽查试验。g)感应耐压试验(对绝缘有怀疑时进行,试验电压为出厂值的85%);h)空载电流及励磁特性测量。
6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6.1标志
6.1.1铭牌
每台放电线圈应具有铜或铝材质的铭牌,铭牌应置于放电线圈的易见部位,并以不易消失的方法表示如下内容:
a)放电线圈名称;
b)型号;
c)额定一次电压(一次绕组有中间抽头时的表示方法参见图B1);d)额定二次电压;
e)额定频率;
f)额定输出/准确级;
g)配套电容器容量范围;
h)相数;
i)绝缘水平;
j)环境温度;
k)出厂序号;
1)出厂年月;
m)总重量;
n)制造厂名称。
6.1.2端子标志
应按图2和图3进行相应标志。大写字母A、X表示一次绕组高压端子,小写字母a和x表示相应的二次绕组端子。字母A和X表示全绝缘。X表示接成中性点,但不接地。372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其它标准
- 热门标准
- 电力行业标准(DL)标准计划
- DL/T5173-2012 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
- DL/T5192-2004 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总布置设计导则
- DL/T247-2012 输变电设备用铜包铝母线
- DL/T606.3-2014 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导则 第3部分热平衡
- DL/T553-2013 电力系统动态记录装置通用技术条件
- DL/T5157-2002 电力系统调度通信交换网设计技术规程
- DL/T1100-2009 电力系统的时间同步系统 第1部分:技术规范
- DL/T1717-2017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厂化学监督技术导则
- DL/T1856-2018 核级阴离子交换树脂中氯型、碳酸型、硫酸型基团含量的测定方法
- DL/T1212-2013 火力发电厂现场总线设备安装技术导则
- DL/T1287-2013 煤灰比电阻的试验室测定方法
- DL/T1094-2008 电力变压器用绝缘油选用指南
- DL/T499-2001 农村低压电力技术规程
- DL/T990-2005 双吊点弧形闸门后拉式液压启闭机(液压缸)系列参数
- DL/T1298-2013 静止无功补偿装置运行规程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