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标准】 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中非稀土杂质 化学分析方法 第12部分:钍、铀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12-08 17:32:42
- GB/T12690.12-2024
- 现行
标准号:
GB/T 12690.12-2024
标准名称:
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中非稀土杂质 化学分析方法 第12部分:钍、铀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标准类别:
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
Chemical analysis methods for non-rare earth impurities of rare earth metals and their oxides—Part 12:Determination of thorium and uranium contents—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um method标准状态:
现行-
发布日期:
2024-04-25 -
实施日期:
2024-11-01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pdf .zip下载大小:
1.95 MB
标准ICS号:
冶金>>有色金属>>77.120.99其他有色金属及其合金中标分类号:
冶金>>金属化学分析方法>>H14稀有金属及其合金分析方法
替代情况:
替代GB/T 12690.12-2003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本文件描述了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中钍、铀量的测定方法。本文件适用于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中钍、铀量的测定。测定范围(质量分数):钍量0.000 05%~0.020%;铀量0.000 05%~0.020%。

部分标准内容:
ICS. 77.120.99
CCS H 14
中华人民共和國国國国家标准國GB/T12690.12—2024
代替GB/T12690.12—2003
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中非稀土杂质化学分析方法 第12部分:钰、铀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Chemical analysis methods for non-rare earth impurities of rare earth metalsand their oxides-Part 12:Determination of thorium and uranium contents-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um method2024-04-25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24-11-01实施
GB/T12690.12—2024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是GB/T12690《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中非稀土杂质化学分析方法》的第12部分。GB/T12690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
第1部分:碳、硫量的测定高频-红外吸收法;第2部分:稀土氧化物中灼减量的测定重量法;一第3部分:稀主氧化物中水分量的测定重量法:第4部分:氧、氮量的测定脉冲-红外吸收法和脉冲-热导法;第5部分:钴、锰、铅、镍、铜、锌、铝、铬、镁、镉、钒、铁量的测定第6部分:铁量的测定硫氰酸钾、1,10-二氮杂菲分光光度法:第7部分:硅量的测定;
第8部分:钠量的测定;
第9部分:氯量的测定硝酸银比浊法第10部分:磷量的测定钼蓝分光光度法:第11部分:镁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第12部分:针量的测定偶氮肿IⅢI分光光度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第13部分:钼、钨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第14部分:钛量的测定:
第15部分:钙量的测定;
第16部分:氟量的测定离子选择性电极法;第17部分:稀土金属中锯、量的测定;第18部分:锆量的测定;
第19部分:砷、汞量的测定。
本部分代替GB/T12690.12一2003《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中非稀土杂质化学分析方法第12部分:针量的测定偶氮肿III分光光度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与GB/T12690.122003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a)删除了方法1“偶氮肿II分光光度法”;b)更改了方法2的测定范围,针量的测定范围由“0.0001%~0.010%”更改为“0.00005%0.020%”;增加了铀量的测定范围“0.00005%~0.020%”(见第1章,2003年版的第10章);c)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见第2章、第3章);d)增加了对分析中试剂和用水的说明(见第5章);更改了仪器设备的具体要求(见第6章,2003年版的第13章);e)
更改了样品的预处理条件(见7.1,2003年版的14.1);f)
更改了试料的预处理的称取量(见8.1,2003年版的15.2);g
更改了系列标准溶液的配制(见8.4,2003年版的15.3);h)
更改了分析试液的制备(见8.5,2003年版的15.2);i)
增加了标准曲线的绘制(见8.6.1);k)更改了试验数据处理的计算公式(见第9章,2003年版的第16章);I
GB/T 12690.12—2024
删除了质量保证和控制(见2003年版的第18章)。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全国稀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29)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西省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湖南稀土金属材料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福建省长汀金龙稀土有限公司、包头稀土研究院、定南大华新材料资源有限公司、虔东稀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南县新资源稀土有限责任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徐娜、孙娜、曾庆平、陈荣、王贵超、王金凤、王宝华、张曼宁、温斌、张鹃、陈添连常诚、陈燕、曹娅娟、王寿虹。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1990年首次发布为GB/T12690.12一1990,2003年第一次修订;一本次为第二次修订。
GB/T12690.12—2024
在稀土产品化学成分分析领域,我国已经建立了针对稀土总量、非稀土杂质、稀土杂质等检测的较为全面的标准体系。GB/T12690《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中非稀土杂质化学分析方法》以原标准GB/T12690.12~26—1990《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化学分析方法》为基础,合并了GB/T8762.3—1988《荧光级氧化钇中酸溶性二氧化硅量测定钼蓝分光光度法》、GB/T8762.41988《荧光级氧化中氧化铁、氧化铅、氧化镍和氧化铜量测定发射光谱法》、GB/T8762.6一1988《荧光级氧化销中氧化铅、氧化镍、氧化铁和氧化铜量测定发射光谱法》、GB/T11074.3~7—1989《氧化化学分析方法》等标准,最后形成对所有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中非稀土杂质的综合分析标准。经整合后的系列方法标准弓引用了先进的检测方法,并基本覆盖了全部稀土金属及其稀土氧化物基体,为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中非稀土杂质含量的测定提供了快捷、准确的方法规范,具有良好的操作性。根据检测对象、检测方法的不同以及各稀土金属与稀土氧化物基体的差异等,GB/T12690由20个部分构成:
第1部分:碳、硫量的测定高频-红外吸收法;第2部分:稀土氧化物中灼减量的测定重量法:第3部分:稀土氧化物中水分量的测定重量法一第4部分:氧、氮量的测定脉冲-红外吸收法和脉冲-热导法;一第5部分:钻、锰、铅、镍、铜、锌、铝、铬、镁、镉、钒、铁量的测定;第6部分:铁量的测定硫氰酸钾、1,10-二氮杂菲分光光度法;第7部分:硅量的测定;
第8部分:钠量的测定;
第9部分:氯量的测定硝酸银比浊法;-第10部分:磷量的测定钼蓝分光光度法;第11部分:镁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一第12部分:针、铀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第13部分:钼、钨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第14部分:钛量的测定;
第15部分:钙量的测定;
第16部分:氟量的测定离子选择性电极法;第17部分:稀土金属中、量的测定:第18部分:锆量的测定;
第19部分:砷、汞量的测定;
第20部分:稀土氧化物中微量和痕量氟、氯的测定离子色谱法。上述各个部分标准按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生产与贸易中常规的检测元素依次设立,各部分包括一种或多种检测方法,分别明确适用范围、试剂材料与试验设备的选择,规范试验步骤,并经过多家实验室多次试验和验证给出精密度数据,为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品质核查建立严谨、规范的标准化工作基础。稀土矿多为伴生放射性矿种,在其开发利用、制备成多种稀土产品的过程中,伴生矿中的天然放射性物质也将被迁移和重新分布。ICP-MS以其所需样品少、检测限低、测量速度快、可进行多元素同时分析的优点,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痕量核素分析中。本文件利用ICP-MS,通过大量条件试验、规范检测过程中的各个细节,建立了规范、易操作、准确性高的检测标准。Ⅲ
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中非稀土杂质GB/T 12690.12—2024
化学分析方法第12部分:针、铀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警示一一使用本文件的实验室应配备铅桶用于存储样品。本文件并未指出所有可能的安全问题,使用者有责任采取适当的安全和健康措施,并保证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规定的条件,1范围
本文件描述了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中钰、铀量的测定方法。本文件适用于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中针、铀量的测定。测定范围(质量分数):针量0.00005%0.020%;铀量0.00005%~0.020%。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6682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GB/T8170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JF1159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校准规范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4方法提要
试料经硝酸分解,在稀硝酸介质中,以氩等离子体为离子源,直接进行质谱测定,以内标法校正仪器漂移和基体效应等影响测定的因素。5试剂和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在分析中仅使用确认为分析纯及以上试剂和符合实验室GB/T6682规定的二级水。液体试剂均保存于塑料瓶中,优先使用有证标准溶液5.1过氧化氢[w(H202)≥30%]。
5.2氢氟酸(1+9)。
5.3硝酸(1+1)。
5.4硝酸(2+98)。
5.5针标准溶液(p=1000
μg/mL):有证标准溶液。
GB/T12690.12—2024
5.6铀标准溶液(p=1000
Pg/mL):有证标准溶液。
5.7内标贮存溶液(p=100μg/mL):称取0.1267g经110℃烘干并置于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的氯化,置于100mL烧杯中,加入10mL硝酸(5.3),低温加热至溶解完全,冷却。移入1000mL容量瓶中,以水稀释至刻度,混匀。此溶液1mL含100μg。置于100mL烧杯
5.8铟内标贮存溶液(p=100μg/mL):称取0.1000g金属钢[w(In)≥99.9%],中,加入10mL硝酸(5.3),低温加热至溶解完全,冷却。移入1000mL容量瓶中,以水稀释至刻度,混匀。此溶液1mL含100μg铟。
5.9 针和铀混合标准溶液(p=1Pg/mL):分别移取针、铀标准溶液(5.5~5.6)各1 mL于100 mL 容量瓶中,加入10mL硝酸(5.3),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再逐级稀释,混匀。5.10钢和混合标准溶液(p=10
μg/mL):分别移取铟、标准贮存溶液(5.7~5.8)各10mL于100mL容量瓶中,加入10mL硝酸(5.3),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5.11氩气(体积分数≥99.99%)。6仪器设备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在仪器最佳工作条件下,凡达到下列指标者均可使用:应符合JJF1159中要求的四极杆等离子体质谱仪校准项目和技术指标;测量元素的同位素质量数见表1。表1测量元素同位素质量数wwW.bzxz.Net
7样品
质量数
7.1将氧化物样品置于烘箱内105℃烘1h,置于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立即称样。7.2金属样品应去掉表面氧化层,取样后立即称样。8试验步骤
8.1试料
称取0.25g样品(第7章),精确至0.0001g。8.2平行试验
平行做两份试验。
8.3空白试验
随同试料做空白试验。
8.4系列标准溶液的配制
质量数
分别准确移取0mL、0.20mL、0.50mL、1.00mL、2.00mL、5.00mL、10.00mL针和混合标准溶2
GB/T12690.12—2024
液(5.9)于7个100mL容量瓶中,加入1mL和混合内标溶液(5.10),以硝酸(5.4)定容至刻度,混匀。待测。此系列标准溶液浓度见表2。表2系列标准溶液的配制
单位为纳克每毫升
标准溶液编号
针、铀
注:使用具有在线加入内标溶液装置的仪器时,在系列标准溶液配制时不加入钢和艳混合内标溶液(5.10)。8.5分析试液的制备
8.5.1将除二氧化铺外的试料(8.1)置于100mL烧杯中,加10mL硝酸(5.3),低温加热至溶解完全,冷却至室温,移入100mL容量瓶中,以水稀释至刻度,混匀。8.5.2将二氧化铈试料(8.1)置于100mL烧杯中,加10mL硝酸(5.3),滴加0.5mL过氧化氢(5.1),低温加热至溶解完全。冷却至室温,移入100mL容量瓶中,以水稀释至刻度,混匀。8.5.3分别移取10mL试液(8.5.1,8.5.2)于50mL容量瓶中,加入0.5mL铟和混合内标溶液(5.10),以硝酸(5.4)定容至刻度,混匀。待测。注:使用具有在线加入内标溶液装置的仪器时,在系列标准溶液配制时不加入钢和艳混合内标溶液(5.10)。8.6测定
8.6.1标准曲线的绘制
待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运行稳定后,在选定的仪器工作条件下,于待测元素和内标元素质量数处,依次测定系列标准溶液(8.4)中待测元素和内标元素的离子流信号强度。以标准溶液中待测元素的质量浓度为横坐标,待测元素与内标元素的离子流信号强度比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各元素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应在0.9995以上,否则需重新进行标准化或重新配制系列标准溶液进行标准化。8.6.2分析试液和空白试验液的测定在标准曲线符合测定的要求后,立即测定分析试液和空白试验液中测定元素的离子流信号强度,仪器根据标准曲线自动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并输出各元素含量。注:使用具有在线加入内标溶液装置的仪器时,应根据装置的加入比例,控制在线测定溶液的钢和混合内标溶液的质量浓度为100ng/mL。
9试验数据处理
待测元素的含量以质量分数w,计,按公式(1)计算: · (pi p.) . V, · V, × 10-m V.
式中:
k一一换算系数,以单质表示时k=1;以氧化物表示时,各元素氧化物与其单质的换算系数见表3;
分析试液(8.5)中待测元素的质量浓度,单位为纳克每毫升(ng/mL)3
GB/T12690.122024
空白试验液(8.3)中待测元素的质量浓度,单位为纳克每毫升(ng/mL);被测试液体积,单位为毫升(mL);V2—
一试液总体积,单位为毫升
(mL):m-
试料的质量,单位为克
分取试液体积,单位为毫升(mL)。表3各元素单质与其氧化物的换算系数元素
两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大于表4中相应重复性限时,取其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所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数值修约按GB/T8170的规定执行。10精密度
10.1重复性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试结果的测定值,在表4给出的平均值范围内,这两个测试结果的绝对差值不超过重复性限(r),超过重复性限(r)的情况不超过5%,重复性限(r)按表4数据采用线性内插法求得。
表4重复性限(r)
质量分数/%
注1:重复性限(r)为2.8×S,.S,为重复性标准差重复性限(r)/%
注2:稀土氧化物中二氧化针和八氧化三铀的重复性限可参考单质针和单质铀的重复性限结果。2再现性
GB/T12690.12—2024
在再现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试结果的绝对差值不超过再现性限(R),超过再现性限(R)的情况不超过5%,再现性限(R)按表5数据采用线性内插法求得。表5再现性限(R)
质量分数/%
注1:再现性限(R)为2.8×SR,Sr为再现性标准差再现性限(R)/%
注2:稀土氧化物中二氧化和八氧化三铀的再现性限可参考单质针和单质铀的再现性限结果,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CCS H 14
中华人民共和國国國国家标准國GB/T12690.12—2024
代替GB/T12690.12—2003
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中非稀土杂质化学分析方法 第12部分:钰、铀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Chemical analysis methods for non-rare earth impurities of rare earth metalsand their oxides-Part 12:Determination of thorium and uranium contents-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um method2024-04-25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24-11-01实施
GB/T12690.12—2024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是GB/T12690《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中非稀土杂质化学分析方法》的第12部分。GB/T12690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
第1部分:碳、硫量的测定高频-红外吸收法;第2部分:稀土氧化物中灼减量的测定重量法;一第3部分:稀主氧化物中水分量的测定重量法:第4部分:氧、氮量的测定脉冲-红外吸收法和脉冲-热导法;第5部分:钴、锰、铅、镍、铜、锌、铝、铬、镁、镉、钒、铁量的测定第6部分:铁量的测定硫氰酸钾、1,10-二氮杂菲分光光度法:第7部分:硅量的测定;
第8部分:钠量的测定;
第9部分:氯量的测定硝酸银比浊法第10部分:磷量的测定钼蓝分光光度法:第11部分:镁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第12部分:针量的测定偶氮肿IⅢI分光光度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第13部分:钼、钨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第14部分:钛量的测定:
第15部分:钙量的测定;
第16部分:氟量的测定离子选择性电极法;第17部分:稀土金属中锯、量的测定;第18部分:锆量的测定;
第19部分:砷、汞量的测定。
本部分代替GB/T12690.12一2003《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中非稀土杂质化学分析方法第12部分:针量的测定偶氮肿III分光光度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与GB/T12690.122003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a)删除了方法1“偶氮肿II分光光度法”;b)更改了方法2的测定范围,针量的测定范围由“0.0001%~0.010%”更改为“0.00005%0.020%”;增加了铀量的测定范围“0.00005%~0.020%”(见第1章,2003年版的第10章);c)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见第2章、第3章);d)增加了对分析中试剂和用水的说明(见第5章);更改了仪器设备的具体要求(见第6章,2003年版的第13章);e)
更改了样品的预处理条件(见7.1,2003年版的14.1);f)
更改了试料的预处理的称取量(见8.1,2003年版的15.2);g
更改了系列标准溶液的配制(见8.4,2003年版的15.3);h)
更改了分析试液的制备(见8.5,2003年版的15.2);i)
增加了标准曲线的绘制(见8.6.1);k)更改了试验数据处理的计算公式(见第9章,2003年版的第16章);I
GB/T 12690.12—2024
删除了质量保证和控制(见2003年版的第18章)。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全国稀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29)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西省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湖南稀土金属材料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福建省长汀金龙稀土有限公司、包头稀土研究院、定南大华新材料资源有限公司、虔东稀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南县新资源稀土有限责任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徐娜、孙娜、曾庆平、陈荣、王贵超、王金凤、王宝华、张曼宁、温斌、张鹃、陈添连常诚、陈燕、曹娅娟、王寿虹。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1990年首次发布为GB/T12690.12一1990,2003年第一次修订;一本次为第二次修订。
GB/T12690.12—2024
在稀土产品化学成分分析领域,我国已经建立了针对稀土总量、非稀土杂质、稀土杂质等检测的较为全面的标准体系。GB/T12690《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中非稀土杂质化学分析方法》以原标准GB/T12690.12~26—1990《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化学分析方法》为基础,合并了GB/T8762.3—1988《荧光级氧化钇中酸溶性二氧化硅量测定钼蓝分光光度法》、GB/T8762.41988《荧光级氧化中氧化铁、氧化铅、氧化镍和氧化铜量测定发射光谱法》、GB/T8762.6一1988《荧光级氧化销中氧化铅、氧化镍、氧化铁和氧化铜量测定发射光谱法》、GB/T11074.3~7—1989《氧化化学分析方法》等标准,最后形成对所有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中非稀土杂质的综合分析标准。经整合后的系列方法标准弓引用了先进的检测方法,并基本覆盖了全部稀土金属及其稀土氧化物基体,为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中非稀土杂质含量的测定提供了快捷、准确的方法规范,具有良好的操作性。根据检测对象、检测方法的不同以及各稀土金属与稀土氧化物基体的差异等,GB/T12690由20个部分构成:
第1部分:碳、硫量的测定高频-红外吸收法;第2部分:稀土氧化物中灼减量的测定重量法:第3部分:稀土氧化物中水分量的测定重量法一第4部分:氧、氮量的测定脉冲-红外吸收法和脉冲-热导法;一第5部分:钻、锰、铅、镍、铜、锌、铝、铬、镁、镉、钒、铁量的测定;第6部分:铁量的测定硫氰酸钾、1,10-二氮杂菲分光光度法;第7部分:硅量的测定;
第8部分:钠量的测定;
第9部分:氯量的测定硝酸银比浊法;-第10部分:磷量的测定钼蓝分光光度法;第11部分:镁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一第12部分:针、铀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第13部分:钼、钨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第14部分:钛量的测定;
第15部分:钙量的测定;
第16部分:氟量的测定离子选择性电极法;第17部分:稀土金属中、量的测定:第18部分:锆量的测定;
第19部分:砷、汞量的测定;
第20部分:稀土氧化物中微量和痕量氟、氯的测定离子色谱法。上述各个部分标准按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生产与贸易中常规的检测元素依次设立,各部分包括一种或多种检测方法,分别明确适用范围、试剂材料与试验设备的选择,规范试验步骤,并经过多家实验室多次试验和验证给出精密度数据,为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品质核查建立严谨、规范的标准化工作基础。稀土矿多为伴生放射性矿种,在其开发利用、制备成多种稀土产品的过程中,伴生矿中的天然放射性物质也将被迁移和重新分布。ICP-MS以其所需样品少、检测限低、测量速度快、可进行多元素同时分析的优点,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痕量核素分析中。本文件利用ICP-MS,通过大量条件试验、规范检测过程中的各个细节,建立了规范、易操作、准确性高的检测标准。Ⅲ
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中非稀土杂质GB/T 12690.12—2024
化学分析方法第12部分:针、铀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警示一一使用本文件的实验室应配备铅桶用于存储样品。本文件并未指出所有可能的安全问题,使用者有责任采取适当的安全和健康措施,并保证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规定的条件,1范围
本文件描述了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中钰、铀量的测定方法。本文件适用于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中针、铀量的测定。测定范围(质量分数):针量0.00005%0.020%;铀量0.00005%~0.020%。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6682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GB/T8170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JF1159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校准规范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4方法提要
试料经硝酸分解,在稀硝酸介质中,以氩等离子体为离子源,直接进行质谱测定,以内标法校正仪器漂移和基体效应等影响测定的因素。5试剂和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在分析中仅使用确认为分析纯及以上试剂和符合实验室GB/T6682规定的二级水。液体试剂均保存于塑料瓶中,优先使用有证标准溶液5.1过氧化氢[w(H202)≥30%]。
5.2氢氟酸(1+9)。
5.3硝酸(1+1)。
5.4硝酸(2+98)。
5.5针标准溶液(p=1000
μg/mL):有证标准溶液。
GB/T12690.12—2024
5.6铀标准溶液(p=1000
Pg/mL):有证标准溶液。
5.7内标贮存溶液(p=100μg/mL):称取0.1267g经110℃烘干并置于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的氯化,置于100mL烧杯中,加入10mL硝酸(5.3),低温加热至溶解完全,冷却。移入1000mL容量瓶中,以水稀释至刻度,混匀。此溶液1mL含100μg。置于100mL烧杯
5.8铟内标贮存溶液(p=100μg/mL):称取0.1000g金属钢[w(In)≥99.9%],中,加入10mL硝酸(5.3),低温加热至溶解完全,冷却。移入1000mL容量瓶中,以水稀释至刻度,混匀。此溶液1mL含100μg铟。
5.9 针和铀混合标准溶液(p=1Pg/mL):分别移取针、铀标准溶液(5.5~5.6)各1 mL于100 mL 容量瓶中,加入10mL硝酸(5.3),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再逐级稀释,混匀。5.10钢和混合标准溶液(p=10
μg/mL):分别移取铟、标准贮存溶液(5.7~5.8)各10mL于100mL容量瓶中,加入10mL硝酸(5.3),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5.11氩气(体积分数≥99.99%)。6仪器设备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在仪器最佳工作条件下,凡达到下列指标者均可使用:应符合JJF1159中要求的四极杆等离子体质谱仪校准项目和技术指标;测量元素的同位素质量数见表1。表1测量元素同位素质量数wwW.bzxz.Net
7样品
质量数
7.1将氧化物样品置于烘箱内105℃烘1h,置于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立即称样。7.2金属样品应去掉表面氧化层,取样后立即称样。8试验步骤
8.1试料
称取0.25g样品(第7章),精确至0.0001g。8.2平行试验
平行做两份试验。
8.3空白试验
随同试料做空白试验。
8.4系列标准溶液的配制
质量数
分别准确移取0mL、0.20mL、0.50mL、1.00mL、2.00mL、5.00mL、10.00mL针和混合标准溶2
GB/T12690.12—2024
液(5.9)于7个100mL容量瓶中,加入1mL和混合内标溶液(5.10),以硝酸(5.4)定容至刻度,混匀。待测。此系列标准溶液浓度见表2。表2系列标准溶液的配制
单位为纳克每毫升
标准溶液编号
针、铀
注:使用具有在线加入内标溶液装置的仪器时,在系列标准溶液配制时不加入钢和艳混合内标溶液(5.10)。8.5分析试液的制备
8.5.1将除二氧化铺外的试料(8.1)置于100mL烧杯中,加10mL硝酸(5.3),低温加热至溶解完全,冷却至室温,移入100mL容量瓶中,以水稀释至刻度,混匀。8.5.2将二氧化铈试料(8.1)置于100mL烧杯中,加10mL硝酸(5.3),滴加0.5mL过氧化氢(5.1),低温加热至溶解完全。冷却至室温,移入100mL容量瓶中,以水稀释至刻度,混匀。8.5.3分别移取10mL试液(8.5.1,8.5.2)于50mL容量瓶中,加入0.5mL铟和混合内标溶液(5.10),以硝酸(5.4)定容至刻度,混匀。待测。注:使用具有在线加入内标溶液装置的仪器时,在系列标准溶液配制时不加入钢和艳混合内标溶液(5.10)。8.6测定
8.6.1标准曲线的绘制
待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运行稳定后,在选定的仪器工作条件下,于待测元素和内标元素质量数处,依次测定系列标准溶液(8.4)中待测元素和内标元素的离子流信号强度。以标准溶液中待测元素的质量浓度为横坐标,待测元素与内标元素的离子流信号强度比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各元素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应在0.9995以上,否则需重新进行标准化或重新配制系列标准溶液进行标准化。8.6.2分析试液和空白试验液的测定在标准曲线符合测定的要求后,立即测定分析试液和空白试验液中测定元素的离子流信号强度,仪器根据标准曲线自动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并输出各元素含量。注:使用具有在线加入内标溶液装置的仪器时,应根据装置的加入比例,控制在线测定溶液的钢和混合内标溶液的质量浓度为100ng/mL。
9试验数据处理
待测元素的含量以质量分数w,计,按公式(1)计算: · (pi p.) . V, · V, × 10-m V.
式中:
k一一换算系数,以单质表示时k=1;以氧化物表示时,各元素氧化物与其单质的换算系数见表3;
分析试液(8.5)中待测元素的质量浓度,单位为纳克每毫升(ng/mL)3
GB/T12690.122024
空白试验液(8.3)中待测元素的质量浓度,单位为纳克每毫升(ng/mL);被测试液体积,单位为毫升(mL);V2—
一试液总体积,单位为毫升
(mL):m-
试料的质量,单位为克
分取试液体积,单位为毫升(mL)。表3各元素单质与其氧化物的换算系数元素
两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大于表4中相应重复性限时,取其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所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数值修约按GB/T8170的规定执行。10精密度
10.1重复性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试结果的测定值,在表4给出的平均值范围内,这两个测试结果的绝对差值不超过重复性限(r),超过重复性限(r)的情况不超过5%,重复性限(r)按表4数据采用线性内插法求得。
表4重复性限(r)
质量分数/%
注1:重复性限(r)为2.8×S,.S,为重复性标准差重复性限(r)/%
注2:稀土氧化物中二氧化针和八氧化三铀的重复性限可参考单质针和单质铀的重复性限结果。2再现性
GB/T12690.12—2024
在再现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试结果的绝对差值不超过再现性限(R),超过再现性限(R)的情况不超过5%,再现性限(R)按表5数据采用线性内插法求得。表5再现性限(R)
质量分数/%
注1:再现性限(R)为2.8×SR,Sr为再现性标准差再现性限(R)/%
注2:稀土氧化物中二氧化和八氧化三铀的再现性限可参考单质针和单质铀的再现性限结果,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国家标准标准计划
- GB/T2828.1-2012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 GB/T29790-2020 即时检验 质量和能力的要求
- GB/T228.1-2021 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 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
- GB/T3098.1-2010 紧固件机械性能 螺栓、螺钉和螺柱
- GB19148.2—2003 插脚式灯座的型式和尺寸
- GB/T3836.1-2021 爆炸性环境 第1部分:设备 通用要求
- GB/T42239.1-2022 洗涤用酶制剂 第1部分:碱性蛋白酶
- GB/T5009.101-2003 食品容器及包装材料用聚酯树脂及其成型品中锑的测定
- GB/T9124.1-2019 钢制管法兰 第1部分:PN 系列
- GB50236-2011 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规范
- GB/T6109.13-2008 漆包圆绕组线 第13部分:180级直焊聚酯亚胺漆包铜圆线
- GB/T14625.3-2008 篮球、足球、排球、手球试验方法 第3部分:动态耐冲击试验方法
- GB/T4995-2014 联运通用平托盘 性能要求和试验选择
- GB/T15338-1994 炭黑试验方法精密度和偏差的确认
- GB7911.1-1987 热固性树脂装饰层压板 技术条件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