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标准下载网!

【YD通讯标准】 基于软交换的网络组网总体技术要求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11-14 12:03:54
  • YDC045-2007
  • 现行

基本信息

  • 标准号:

    YDC 045-2007

  • 标准名称:

    基于软交换的网络组网总体技术要求

  • 标准类别:

    通信行业标准(YD)

  • 标准状态:

    现行
  •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
  • 下载格式:

    .zip .pdf
  • 下载大小:

    540.45 KB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其他信息

标准简介标准简介/下载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YDC 045-2007.General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Networking Based on Softswitch.
1范围
YDC 045文件规定了软交换系统架构(包括软交换网络的分层模型、体系架构、主要设备、接口协议要求)、软交换网络的业务要求、软交换网组网结构(包括横向组网结构和纵向组网结构,其中纵向组网结构又包括软交换业务应用平面的组网、软交换控制平面的组网模型、承载网的结构、接入层组网.结构)、编号和编址、路由原则、认证、网络的互通、运营支撑系统(包括计费要求和网管要求)、服务质量要求等技术要求。在本标准文件中不涉及H.323终端。不同运营商软交换之间的互通参见相关的互通规定。
YDC 045文件适用于软交换网络,并为软交换网络相关设备制造商提供设备生产和组网的参考。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文件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文件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文件,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文件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文件。
YD/T 1192-2002No.7信令与IP互通适配层技术规范一-消 息传递部分(MTP)第三级.用户适配层(M3UA)
YD/T 1193. 1-2002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BICC) 规范一第1部分: BICC 的功能
YD/T 1193. 2-2002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BICC) 规范一第2部分: BICC的消息、参数的基本功能和格式
YD/T 1193. 3-2002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BICC) 规范-第3部分: BICC 的程序

标准内容标准内容

部分标准内容:

通信标准参考性技术文件
YDC045-2007
基于软交换的网络组网总体技术要求General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NetworkingBased on Softswitch2007-03-16印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科学技术司发布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定义和缩略语
3.1定义.
3.1.1游牧性,
3.1.2游牧用户
3.1.3媒体网关
3.2缩略语.··
4软交换网络的业务要求
5软交换系统架构
5.1软交换网络的体系架构,
5.2软交换网络主要设备,
5.2.1应用服务器
5.2.2第三方应用服务器
5.2.3媒体服务器
5.2.4应用网关
5.2.5 HLSR..
5.2.6Web服务器
5.2.7软交换设备
5.2.8信令网关(SG)
5.2.9中继网关(TG)
5.2.10接入网关(AG)
5.2.11SAC
5.2.12NBP.
5.2.13位置服务器
5.2.14转接软交换
5.3接口协议要求
5.3.1Ia接口(软交换和应用服务器之间的接口)5.3.2Ib接口(软交换和应用网关之间的接口)5.3.3Ic接口(软交换和HLSR之间的接口)5.3.4Id接口(软交换和软交换之间的接口)5.3.5le接口(软交换和媒体服务器之间的接口)5.3.6If接口(软交换和信令网关之间的接口)5.3.7Ig接口(软交换和中继网关之间的接口)5.3.8Ih接口(软交换和接入网关之间的接口)次
5.3.9Ii接口(应用服务器/应用网关和媒体服务器之间的接口)5.3.10接口(应用服务器/应用网关和信令网关之间的接口)5.3.11IKk接口(其他运营商基于NGN的网络和NBP之间的接口)TTTKAONIKAca-
YDC045-2007
YDC045-2007
5.3.12Ⅱ接口(软交换和IAD之间的接口)5.3.13Im接口(软交换和位置服务器/转接软交换之间的接口)5.3.14In接口(SAC和SIP终端之间的接口)5.3.15Io接口(Web服务器和SAC之间的接口)5.3.16Ip接口(应用服务器和应用网关之间的接口)5.3.17Ir接口(第三方应用服务器和应用网关之间的接口)5.3.18Is接口(SAC和软交换之间的接口)5319It接口(IAD和SAC之间的接口)5.3.20Iu接口(SAC和应用服务器/应用网关之间的接口)6软交换网组网结构
6.1软交换横向组网结构..
6.2软交换纵向组网结构.
6.2.1软交换业务应用平面的组网6.2.2软交换控制平面组网模型
6.2.3承载网的结构
6.2.4接入层组网结构
7用户终端上软交换网络设备相关地址的配置8编号和编址
8.1编号.
8.1.1编号原则
8.1.2软交换网络用户的编号
8.1.3软交换网内补充业务和增值业务的编号8.2IP地址的分配(IPv4地址的分配)8.2.1原则...
8.2.2网络侧设备IP地址的分配
8.2.3SAC的IP地址的分配
8.3设备域名分配.
8.4信令点编码的分配,
9路由,
9.1软交换网内用户呼叫的路由细则,9.1.1同一个软交换控制下的软交换内用户之间的呼叫9.1.2不同软交换控制下的软交换网络用户之间的呼叫9.2软交换网络用户呼叫SCN用户的路由细则,9.2.1本地呼叫
9.2.2长途呼叫
9.3SCN用户呼叫软交换用户的路由细则,9.3.1本地呼叫
9.3.2长途呼叫.
9.4SCN到SCN用户的路由细则(经由软交换网络)9.5软交换网络用户呼叫特服号码.10用户认证
10.1固定用户认证,
10.2游牧用户认证
11软交换网络与其他网络的互通I
11.1软交换网络与SCN的互通
11.1.1软交换本地网与SCN的互通框架结构11.1.2软交换长途网与SCN的互通11.2软交换网络与No.7信令网的互通11.3软交换网络与智能网的互通11.4软交换网络与Internet网络的互通..11.5与其他业务平台的互通,
12服务质量要求
12.1语音服务质量要求
12.1.1语音的PSQM评分
12.1.2语音的PESO评分
12.1.3语音的MOS评分
12.2传真业务的服务质量要求,12.3视频业务服务质量要求
12.4承载网络质量要求
13运营支撑系统
13.1计费要求
13.1.1总体要求
13.1.2计费点要求
13.1.3计费信息的传送要求
13.1.4计费内容
13.2网管要求.
13.2.1概述
13.2.2软交换网络管理体系结构....13.2.3网管系统功能
14软交换安全要求
14.1软交换网络安全域划分
14.2软交换网络各安全域的安全要求..14.2.1窄带网络域安全要求.
14.2.2运营计费、网管维护域安全要求14.2.3网络域安全要求
14.2.4开放业务域安全要求
14.2.5网络接入域安全要求
14.2.6用户域安全要求
附录A(资料性附录)软交换网络中某些设备所保存的信息附录B(资料性附录)软交换用户注册和认证参考流程.B.1采用接入数据线认证方式的软交换用户的注册和认证流程(以H.248协议为例)B.2采用IAD终端认证方式的软交换用户的注册和认证流程(以H.248协议为例)B.3SIP用户的注册和认证流程(用户未游牧)B.4SIP用户的注册和认证流程(用户游牧)TKAOIKAca
YDC045-2007
YDC045-2007
本标准文件是基于软交换的网络组网系列标准之一,本系列标准文件的结构及名称预计如下:一《基于软交换的网络组网总体技术要求》:—《软交换业务接入控制设备技术要求》;《软交换业务接入控制设备测试方法》。本标准文件的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为满足软交换网络的建设和运营需要,现将该标准文件印发,供科研、设计、生产、使用和管理等方面参照使用。使用中的建议和意见,请向起草单位或通信标准技术审查部反映。基于软交换设备的组网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多,相关技术和业务仍在研究过程中,因此随着技术的发展,将不断完善本标准文件的内容。本标准文件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文件起草单位: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西门子通信网络股份有限公司、UT斯达康(重庆)有限公司、深圳市纪元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文件主要起草人:续合元、李海花、龚双瑾、田辉、蒋晓琳、王樱、万志坤、屠嘉顺、沈宇超、王磊、张铭。
1范围
基于软交换的网络组网总体技术要求YDC045-2007
本标准文件规定了软交换系统架构(包括软交换网络的分层模型、体系架构、主要设备、接口协议要求)、软交换网络的业务要求、软交换网组网结构(包括横向组网结构和纵向组网结构,其中纵向组网结构又包括软交换业务应用平面的组网、软交换控制平面的组网模型、承载网的结构、接入层组网结构)、编号和编址、路由原则、认证、网络的互通、运营支撑系统(包括计费要求和网管要求)、服务质量要求等技术要求。在本标准文件中不涉及H.323终端。不同运营商软交换之间的互通参见相关的互通规定。
本标准文件适用于软交换网络,并为软交换网络相关设备制造商提供设备生产和组网的参考。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文件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文件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文件,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文件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文件。
YD/T1192-2002
YD/T1193.1-2002
YD/T 1193.2-2002
YD/T1193.3-2002
YD/T1193.4-2002
YD/T1226-2002
YD/T1256-2003
YD/T1292-2003
YD/T1390-2005
YD/T1434-2006
YD/T1445-2006
YD/T1472-2006
YD/T1473-2006
YD/T1522.1-2006
YD/T1522.3-2006
YD/T1608-2007
GF017-95
No.7信令与IP互通适配层技术规范一一消息传递部分(MTP)第三级用户适配层(M3UA)
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BICC)规范一第1部分:BICC的功能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BICC)规范一第2部分:BICC的消息、参数的基本功能和格式
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BICC)规范一第3部分:BICC的程序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BICC)规范一第4部分:BICC的应用传送机制(APM)、隧道和IP承载控制协议智能网能力集2(CS-2)智能网应用规程(INAP)智能网应用规程(INAP)能力集1(CS-1)补充规定基于H.248的媒体网关控制协议技术要求基于软交换的应用服务器设备技术要求软交换设备总体技术要求
No.7信令与IP互通适配层技术要求消息传递部分(MTP)第二级用户适配层(M2UA)
ISDN信令与IP互通用户适配层(IUA)技术要求接入网与IP互通V5.2用户适配层(V5UA)技术要求会话初始协议(SIP)技术要求第1部分:基本的会话初始协议会话初始协议(SIP)技术要求第3部分:ISDN用户部分(ISUP)和会话初始协议(SIP)的互通
媒体网关控制协议(MGCP)技术要求智能网应用规程(INAP)
TTKAONTKAca-
YDC 045-2007
3定义和缩略语
3.1定义
下列定义适用于本标准文件。
游牧性
是指用户可以改变网络接入点,当用户改变网络接入点时,正在进行的会话或通信会终止,即不具有会话的持续性,也不进行切换。通常用户在移动到另一个网络接入点之前先终止会话或通信。3.1.2
游牧用户
具有游牧性的软交换用户,软交换网络能够向该软交换用户提供游牧性,在本标准文件指SIP用户。3.1.3
媒体网关
包括各种需要进行媒体转换的网关,例如中继网关、接入网关、多媒体网关等。3.2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文件。ACL
Access Control List
AccessGateway
ApplicationProgramInterfac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Application Server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Border Gateway Protocol
BusyHour CallingAttempt
Bearer Independent Call Control protocolBroadbandRemoteAccessServer
BasicRateInterface
Call Detail Record
Customer Router
Class Of Service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Deny of service
Distributed Deny of service
DiffServCodePoint
Dual Tone Multi-Frequency
ExteriorBorderGatewayProtocolversion4Exterior GatewayProtocol
Label SwitchProtocol
tElephone NUmber Mapping
Fast Reroute
GPRS tunneling Protocol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HomeLocation and ServiceRegisterIntegrated AccessDevice
接入控制列表
接入网关www.bzxz.net
应用编程接口
地址解析协议
应用服务器
异步转移模式
边界网关协议
忙时试呼次数
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协议
宽带接入服务器
基本速率接口
呼叫详细记录
客户路由器
服务类别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拒绝服务
分布式的拒绝服务
区分服务码点
双音多频
外部边界网关协议版本4
外部网关协议
标记交换协议
电话号码映射
快速重路由
GPRS隧道协议
超文本传送协议
归属位置业务寄存器
综合接入设备
NA(P)T
ParlayAPI
Radius
SIGTRAN
InteriorBorderGateProtocol
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
Intelligent Peripheral
Internet Protocol
Intelligent Network
Intelligent Network Application PartISDN User Adaptation
ISDN User Part
Local Area Networks
MTP-2UserAdaptation
MTP-3 User Adaptation
Media Access Control
MediaGateway
Media Gateway Control
MediaGatewayControl ProtocolMean Objection Score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
Network Address (Port) TranslationNetwork Border Point
NextGenerationNetwork
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MaintenanceOpen Shortest Path First
Private Branch eXchange
PolicyDecision Function
Provider Edger Router
Primary Rate Interface
Plain Old Telephone Service
Perceptual Evaluation of SpeechPerceptual SpeechQualityMeasurementPermanent Virtue Connection
Quanlity of Service
Remote Authentication Dial In User Service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Resource Reservation ProtocolSoftswitch Services Access Control DeviceSignalling Connection Control PartSwitched Circuit Network
Service Control Point
Stream ControlTransmissionProtocolSignalling Gateway
Signalling Transport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TKAOTKACa-
内部边界网关协议
内部网关协议
智能外设
互联网协议
智能网
智能网应用部分
ISDN用户适配
ISDN用户部分
局域网
MTP-2用户适配
MTP-3用户适配
媒体访问控制子层
媒体网关
媒体网关控制
媒体网关控制协议
平均意见分数
多协议标签交换
YDC045-2007
网络地址(端口)转换
网络边界点
下一代网络
操作、管理和维护
开放最短路径优选
业界定义的向第三方开放的标准API
用户级交换机
策略决策功能
运营商边缘路由器
基群速率接口
普通老式电话业务
感知话音评估法
感知话音质量测量法
永久虚连接
服务质量
远程拨号接入认证协议
路由信息协议
资源保留协议
软交换业务接入控制设备
信令连接控制部分
电路交换网
业务控制点
流控制传输协议
信令网关
信令传送
初始会话协议
YDC045-2007
Service-LevelAgreement
SimpleNetworkManagementProtocolSoftSwitch
Signaling System No.7
Service SwitchPoint
Signaling Transfer Point
Trunk Gateway
Type Of Service
Telephone User Part
UniformResourceIdentifier
V5.2 User Adaptation
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
Virtue Private Network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4软交换网络的业务要求
服务等级协议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软交换
No.7信令系统
业务交换节点
信令转接点
中继网关
服务类型
电话用户部分
统一资源标识符
V5.2用户适配
虚拟局域网
虚拟专用网
无线局域网
下一代网络(NGN-NextGenerationNetwork)是基于分组的网络,它使用多种具有QoS保证的宽带传送技术,提供包括电信业务在内的各种业务。NGN具备业务与控制分离、控制与承载分离的特征,具有通用移动性的功能,用户通过NGN能够灵活、自由的接入不同业务提供者。软交换网络以软交换设备为呼叫控制核心,在分组交换网上提供实时语音和多媒体业务的网络,软交换网络是NGN实现方式之本标准文件中的软交换网络只支持固定用户和游牧用户。软交换网络能够提供的业务至少包括:基本话音业务、传真业务、各类补充业务、点到点视频业务、各种智能网业务和各种增值业务。基本话音业务指:本地话音业务、国内长途话音业务和国际长途话音业务。传真业务指:本地传真业务、国内长途传真业务和国际长途传真业务。各类补充业务包括原有PSTN/ISDN网络所提供的补充业务和软交换网络新增的补充业务。原有PSTN/ISDN网络所提供的补充业务包括:(1)缩位拨号;(2)热线服务:(3)呼出限制;(4)免打扰服务;(5)改进的闹钟服务;(6)无条件呼叫前转;(7)遇忙呼叫前转:(8)无应答呼叫前转;(9)主叫号码显示:(10)主叫号码显示限制:(11)呼叫等待:(12)呼叫保持:(13)遇忙回叫:(14)三方通话:(15)会议电话:(16)Centrex业务:(17)被连接号码显示:(18)被连接号码显示限制;(19)语音邮箱:(20)截接服务:(21)查找恶意呼叫:(22)缺席用户服务。软交换需要支持的新增补充业务,包括:(1)用户不在线呼叫前转业务:(2)按时间段呼叫前转业务:(3)按主叫号码前转业务:(4)群振呼叫:(5)依次振铃:(6)区别振铃:(7)主叫姓名显示:(8)主叫姓名显示限制:(9)被连接姓名显示:(10)被连接姓名显示限制等,这些业务可以直接在软交换上实现,也可以由软交换和应用服务器配合实现某些补充业务。软交换网络可以提供现有智能网所提供的业务软交换网络可以提供的具体增值业务依赖于应用服务器或第三方应用服务器的具体业务实现。5软交换系统架构
5.1软交换网络的体系架构
其他运营商基
于NGN的网络
服务器
Intermet
隧道方式
软交换网络
服务器
软交换
第三方
应用服务器
位置服务器
图1软交换网络体系架构
转接软交换
服务器
YDC045-2007
软交换
智能网
No.7信令网
软交换网络的体系架构如图2所示,其中软交换、应用服务器、应用网关、媒体服务器、归属位置服务寄存器(HLSR)、信令网关、中继网关、网络边界点(NBP)、软交换业务接入控制设备(SAC)属于网络侧设备,当接入网关可信任时可以放置在网络侧。第三方服务器由第三方运营,需要通过应用网关接入到软交换。Web服务器一般放置在Internet网中并通过SAC接入到软交换网络。软交换网络通过信令网关和智能网进行互通,通过信令网关和中继网关与No.7信令网和SCN网络进行互通,通过SAC与Internet网进行互通,通过NBP和其他运营商基于NGN的网络进行互通,如其他运营商的软交换网络。软交换网络中的终端,包括IAD、SIP终端可以通过接入网络通过SAC接入到软交换:另外IAD或接入网关可以采用隧道方式通过SAC接入到软交换,具体隧道方式待定。软交换网络中SIP终端也可以通过Internet网络通过SAc接入到软交换。5.2软交换网络主要设备
5.2.1应用服务器
应用服务器是在软交换网络中向用户提供各类增值业务的设备,负责增值业务逻辑的执行、业务数据和用户数据的访问、业务的计费和管理等,它应能够通过SIP协议或INAP协议控制软交换设备完成业务请求,通过SIP/H.248/MGCP协议控制媒体服务器设备提供各种媒体资源,或通过软交换控制媒体服务器。
第三方应用服务器
由第三方运营,通过应用网关(如PARLAY网关)接入到软交换网络向用户提供业务的应用服务器。5.2.3媒体服务器
媒体服务器是软交换体系中提供专用媒体资源功能的独立设备,也是分组网络中的重要设备,提供基本和增强业务中的媒体处理功能,包括DTMF信号的采集与解码、信号音的产生与发送、录音通知的发送、会议、不同编解码算法间的转换等各种资源功能以及通信功能和管理维护功能,5.2.4应用网关
向应用服务器和/或第三方服务器提供开放的、标准的接口,以方便业务的引入,并应提供统一的业务执行平台。软交换可以通过应用网关访问应用服务器或第三方应用服务器。5
TTKAONTKAca
YDC045-2007
应用网关应提供应用服务器的初始接入、注册和发现等功能,对第三方应用服务器还需要提供认证和授权功能。
5.2.5HLSR
HLSR和软交换之间进行交互获得相关的信息,HLSR的功能、以及HLSR和软交换之间的接口、HLSF和软交换之间所交互的信息待定。HLSR负责对软交换用户和软交换终端进行认证、鉴权、密钥分发和管理,负责保存和软交换用户相关的网络位置信息,HLSR还负责保存和用户相关的业务属性信息,其中可以包括用户的基本业务数据和补充业务数据。
在用户注册阶段,HLSR和软交换进行交互,获得软交换用户的位置信息,并且如果需要向软交换传送进行认证、加密所需要的信息,在呼叫阶段,软交换可能需要访问HLSR获得和软交换用户相关的业务属性,应用服务器也可以通过软交换向HLSR查询和用户相关的位置信息。注:和软交换用户相关的基本业务和补充业务相关数据倾向于保存在软交换设备中。5.2.6Web服务器
Web服务器位于Internet网络中,向用户提供各种Web页面,用户可以通过Web服务器所提供的页面激活基于Web的业务,如点击拨号、点击传真等,但Web服务器并不实现具体的业务逻辑,Web服务器需要将用户所点击的链接相关的信息发送给软交换中的应用服务器(或软交换、第三方应用服务器)。5.2.7软交换设备
软交换设备是软交换网络的核心控制设备,主要完成呼叫控制、媒体网关接入控制、资源分配、协议处理、路由、认证、计费等主要功能,并可以向用户提供各种基本业务和补充业务。软交换设备应该保存归属地用户游牧到其他软交换覆盖域的软交换的地址,注册用户(包括归属地未游牧的用户和其他域游牧的用户)的SAC地址,应保存用户业务清单并可以进行业务触发软交换应具备选路功能,即软交换能够根据E.164号码或SIPURI解析出呼叫下一跳节点所对应的IF地址。
软交换设备应该能够提供如下功能,也可以和应用服务器配合提供:·好友列表功能:软交换用户能够向软交换定制所感兴趣的其他软交换用户的状态信息;好友列表传送功能:软交换用户注册时,软交换应该能够向该用户传送好友列表及相关的状态;·状态变化通知功能:好友列表中好友状态发生变化时软交换应该能够通知该用户;。好友列表的管理功能:软交换用户能够删除、添加或修改好友列表中的某个好友,或进行好友组管理等。
5.2.8信令网关(SG)
跨接在No.7信令网与IP网之间的设备,负责对No.7信令消息进行转接、翻译或终结处理,根据应用与服务情况,信令网关可独立设置也可与中继网关合设。5.2.9中继网关(TG)
跨接在SCN网络和软交换网络之间,负责TDM中继电路和分组网络媒体信息之间的相互转换,此外中继网关也可以接入PRI。
5.2.10接入网关(AG)
能够实现用户侧语音、传真信号到分组网络媒体信息的转换,用户侧接入的用户可以是:POTS接入:
ISDNBRI和PRI接入;
—V5接入。
5.2.11SAC
软交换业务接入控制设备SAC可以看作是软交换网络的边缘汇聚设备,用于接入软交换网络中的不可信任设备,对通过不可信任设备接入到软交换网络中的用户进行接入和业务控制,提供用户的信令流6
YDC045-2007
和媒体流的代理功能,同时该设备具有安全防护、媒体管理、地址转换(包括IP层地址转换和应用层地址转换)等功能,配合软交换核心设备实现用户管理、业务管理、配合承载网实现QOS管理。SAC到软交换用户之间可以是二层数据网络,也可以是三层数据网络。当SAC跨接在接入网和软交换网络之间时,SAC可以接入IAD和SIP用户:当SAC跨接在Internet网和软交换网络之间时,SAC只能接入SIP用户。当SAC跨接在接入网和软交换核心网之间时,此时接入到软交换网络中的用户可以享受服务质量保证;经过Internet接入到SAC进而接入到软交换网络中的用户不能享受到服务质量保证。当SAC跨接在接入网和软交换核心网之间时,SAC应该能够获得更详细的标识软交换用户的信息,如位置信息、用户IP地址;当SAC跨接在Internet和软交换核心网之间时,由于经过Internet网络,所以SAC所获得和软交换用户相关的信息受限,有可能只能够获得软交换用户到SAC时所对应的IP地址信息。5.2.12NBP
NBP跨接在软交换网络和其他运营商基于NGN的网络之间,由于软交换网络和其他运营商基于NGN的网络特别是其他运营商的软交换网络之间的互通方式还不确定,所以和NBP相关的功能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和研究。
5.2.13位置服务器
路由信息放置在位置服务器上,位置服务器之间可以形成分层结构,软交换可以配置一个首选位置服务器及一个或多个备份位置服务器,软交换向位置服务器发送地址解析请求,地址解析在位置服务器上完成。位置服务器之间应实现路由信息的共享和互通,同一域内的位置服务器应该实现数据同步,未知路由应该向上层转发。软交换和位置服务器之间应实现路由信息的获取以及互相之间的状态检测。5.2.14转接软交换
转接软交换需要提供地址解析功能,即根据被叫用户的E.164号码或SIPURI解析出下一跳软交换所对应的IP地址,此外转接软交换还应具备呼叫转接功能,转接软交换需要保留会话状态,在需要的情况下可能还要产生CDR。
5.3接口协议要求
5.3.1la接口(软交换和应用服务器之间的接口)软交换和应用服务器之间采用SIP协议,SIP协议应符合YD/T1522.1-2006《会话初始协议(SIP)技术要求第1部分:基本的会话初始协议》相关规定。当应用服务器支持传统的PSTN智能网业务时,应用服务器与软交换设备之间可以采用INAP协议,INAP协议应符合GF017-95、YD/T1256-2003和YD/T1226-2002相关规定。
5.3.21b接口(软交换和应用网关之间的接口)软交换可以通过应用网关再连接到应用服务器或第三方应用服务器,软交换和应用网关之间采用SIP协议,SIP协议应符合YD/T1522.1-2006《会话初始协议(SIP)技术要求第1部分:基本的会话初始协议》相关规定。
5.3.3Ic接口(软交换和HLSR之间的接口)软交换和HLSR之间的接口要求待定。5.3.41d接口(软交换和软交换之间的接口)软交换和软交换之间可以采用SIP/SIP-I或BICC协议。当软交换网络仅支持传统POTS终端用来提供传统话音业务时,软交换之间可以采用BICC或SIP-I协议:当软交换网络同时支持传统POTS终端和SIF终端时,建议软交换之间采用SIP/SIPI协议。SIP协议应符合YD/T1522.1-2006《会话初始协议(SIP)技术要求第1部分:基本的会话初始协议》相关规定,SIP-I协议应符合YD/T1522.3-2006《会话初始协议(SIP)技术要求第3部分:ISDN用户部分(ISUP)和会话初始协议(SIP)的互通》相关规定BICC协议应符合YD/T1193.1—2002、YD/T1193.2—2002、YD/T1193.3—2002和YD/T1193.4—2002的相关规定。
5.3.51e接口(软交换和媒体服务器之间的接口)7
TKAONIKAca-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YD通讯标准标准计划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 返回顶部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