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国家标准(GB) >>
- GB/T 8484-2008 建筑外门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

【国家标准(GB)】 建筑外门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
- GB/T8484-2008
- 现行
标准号:
GB/T 8484-2008
标准名称:
建筑外门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
标准类别:
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
现行-
发布日期:
2008-07-30 -
实施日期:
2009-03-01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pdf下载大小:
793.77 KB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本标准代替GB/T8484—2002《建筑外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和GB/T16729—1997《建筑外门保温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建筑外门、外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建筑外门、外窗(包括天窗)传热系数和抗结露因子的分级及检测。有保温要求的其他类型的建筑门、窗和玻璃可参照执行。 本标准与GB/T8484—2002和GB/T16729—1997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增加了影响建筑物室内环境质量的建筑外门窗抗结露因子检测内容;———明确了对于有保温要求的其他类型门、窗和玻璃可参照执行;———删除了热阻的定义;———增加了抗结露因子的定义;———增加了热流系数的定义;———增加了玻璃门的定义;———对外门、窗保温性能分级指标值进行调整、合并;———增加了玻璃门、外窗抗结露因子的分级规定;———增加了抗结露因子检测原理、检测装置与试件安装、检测程序的规定,以及抗结露因子CRF值的计算方法;———根据与建筑门窗能效标识相协调的原则,对检测装置的冷、热箱空气温度设定范围进行了修改;———增加了规范性附录“热流系数标定”(见附录A);———增加了规范性附录“抗结露因子试验测点布置”(见附录C);———增加了资料性附录“玻璃传热系数检测方法”供参考(参见附录E);———增加了资料性附录“窗框传热系数检测方法”供参考(参见附录F)。 GB/T 8484-2008 建筑外门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 GB/T8484-2008

部分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8484—2008
代替 GB/T 8484 2002,GB/T 16729--1997建筑外门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raduation and test method for thermal insulatingproperties of doors and windows2008-07-30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蒙肤饼
2009-03-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检测方法
6检测报告
附录A(规范性附录)
附录B(规范性附录)
附录C(规范性附录)
附录D(规范性附录)
附录E(资料性附录)
附录F(资料性附录)
热流系数标定
铜-康铜热电偶的校验
抗结露因子试验测点布置
加权平均温度的计算
坡璃传热系数的检测方法
窗框传热系数的检测方法
GB/T 84842008
GB/T 8484—2008
本标准代替GB/T8484-2002建筑外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和GB/T16729—1997《建筑外门保温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本标准与GB/T8484—2002和GB/T167291997相比上要变化如下:增加了影响建筑物室内环境质量的翼筑外门窗扰绪露固子检测内容;期确了对于有保温梦求的其他类型门,窗和坡璃可落照执行;册除了热伍的定义;
一增加了抗绰露因子的定义;
增加了热流系数的定义:
-增加了玻璃门的定义;
-对外门、窗保温性能分级指标值进行调整、合并;增加了玻璃门,外窗抗结露因子的分级规定;增加了抗结露岗于检测原理,检测装置与试外安装、检测程序的规定,以及抗结露因子(CRF值的计算方法:
-根据与衰筑门窗能效标识相协调的原则,对检测装置的冷,热箱空气温度设定范围行了修改;增加了规范性附录“热流系数标定”(见附录A);增加广规范性骑录抗结露图子试验测点布置”(见附录):增加了资料性附录“玻璃传热系数检测方法”供参考(参见附录E);增加了资料性附录“窗框传热系数检测方法“供参考(参见附录F)。本标准的附录A、验录B、附录C和附录D为规范性附录,附录E和附录 F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华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本标雅山住房和城乡豪设部毫筑制品与构配件产品标雅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新疆大学烹筑工程学院、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建筑门窗检测站,中国建筑材料检验认证中心.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泰诺风保泰(苏州)隧热材料有限公司,深圳南玻工程玻璃有限公司、福建省南平铝业有限公司、中信渤海铝业幕墙装饰有限公司、广东省东莞市坚朗五金制品有限公司、郑州中源应用技术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汇生罗克迪(上海)贸易有限公司、苏州罗普斯金铝业有限公司、北京新立基真空瑕技术有限公司厂州市白云化工实业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月莉、林波荣、杨任超、刘明明、于万江、栾景阳、刘海波,施伯、孙洪明、潘振,黄日勇、谢光宇、许武教、杜万明、姜涤新、崔洪、江裕生、顾泰吕、蔡强、马跃、蒋教、高汉民、班广生。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13/T84841987GB/T8484-2002;GB/T 16729—1997.
1范围
建筑外门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本标准规定了建筑外门、外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84842008
本标雅适用于建筑外门、外窗(包括犬窗)传热系数和抗结露因子的分级及检测。有保温要求的其他类型的建筑门、窗和玻璃可参服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逆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儿是法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了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或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儿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4132—1996绝热材料与相关语CB/T13475建筑构件稳态热传递性质的测定标定和防护热箱法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 1
门窗传热系数dorandwindoythernmaltransmittanice表征门窗保温性能的指标。表示布稳定传热条件下,外门窗两划空气温差为K,单位时刷内,酒过单位面积的传热量。
热导率thermal conductance
在稳定传热状态下,逍过一定厚度标准板的热流密度除以标准板两夜面的温度差。3.3
condensation resistance factor抗结霏因子
预测门,窗阻抗表面结露能力的指标。是在稳定传热状态下,门,窗热侧表面与室外空气温度差和室内、外空气温度差的比值。
otal hemispherical emissivity总的半球发射率
表面的总的半球发射密度与相同温度熙体的总的半球发射密度之比。同义词辐射率、黑度。
热流系数thermal current coefficient在稳定传热状态下,标定热箱中箱休或试件框两表面温差为1K时的传热显。3.6
玻璃门glassdoor
玻为主要构成材料的外门。
4分级
4.1外门、外窗传热系数分级
外门外窗传热系数K值分为10级,见表1。1
GB/T84842008
分级指标值
分级指标值
2. 5K2. 0
4.2玻璃门、外窗抗结露因子分级外门、外窗传热系数分级
5. c>K24. 0
2. 0K21. 6
4. 0×K23. 5
1. 6K1. 3
玻璃门、外窗抗结露因子 CRF值分为 10级:见表 2.表2玻璃门.外窗抗结露因于分级分级
分级指标值
分级指标值
检测方法
5.1原理
传热系数检测原理
35CRFM40
60-CRF
TOCCRFE4S
65-CRF70
3. 5K23. 0
1. 3×K1. 1
A45-CRFS50
W/(m - K)
3. 0>K2. 5
50-CRF55
CRF>75
本标准基于稳宽传热原理,采用标定热箱法检测建筑门、售传热系数。试件一侧为热箱,模拟采暖建筑冬牵室内气候车供,另一侧为冷籍,模拟冬季室外气温和气流速规。在对试件缝阻进行密封处理,试件两侧各保持摄的空气温度
气随速度机热辑射条件下,测量热箱中加热器的发热量,减去通过热箱外壁和试件椎的热损失(两者均由标超试验确定,标定靠验应特合附录A的现定,除以试件面积与两例空气温差的乘积
即可计算出试件的传热家数医值5.1.2抗结露因子检测原理
基于稳定传热传质原理,采用标定热箱法检测建筑门,窗抗结婚固子。试件一侧为热箱,模拟采暖建筑冬季室内气候系甲周时控制相对湿度术大宇心另侧为冷箱,模拟冬季室外气候条件。在稳定传热状态下,测量冷熟有空气平与温度和试件热表面温度,开算试件的抗结露国子。抗结露因子是由试件框表面温度的加机
或玻璃的平均温度与冷
气温度(的差值除以热箱空气温度(动)与冷箱空气温度(t。)的差值计算得到,再乘以100后,取所得的两个数值中较低的一5. 2检测装置
5.2. 1检测装置的组成
检测装置要由热箱、冷籍,试件框、控湿系统利环境空间五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5.2.2热箱
5.2.2.1热箱内净尺小不宜小于2100mm×2400mm(宽×高),进深不宜小了2000mml。5.2.2.2热箱外壁结构应由质材料组成其热阻(定义见GB/T 1132一-1996,以下均相同)不得小F 3. 5 m2 K/W。
5.2.2.3热箱内表面的总的半球发射率e值应大于0.85。5. 2. 3冷箱
5.2.3.1冷箱内净尺寸应与试件框外边缘尺寸相同,进探以能容纳制冷、加热及气流组织设备为宜,5.2.3.2冷箱外壁应来用不吸湿的保温材料.其热阻值不得小于3.5m2K/W,内表而应采用不吸水、耐腐蚀的材料,
5.2.3.3冷箱通过安装在冷箱内的蒸发器或引人冷空气进行降温。5.2. 3.4利用隔风板和风机进行强迫对流,形成沿试件表而自上而下的均匀气流,隔风板与试件框冷2
热箱:
2-冷籍;
试件描;
电邮热器:
试件;
脂风板:
—风机
装发器:
加热器:
环境空间;
空调器;
控湿装置:
冷亥机:www.bzxz.net
温度控制与数来集系筑
侧表面距离宜能调节
图1检测装置构成
GB/T 84842008
5.2.3.5随风板应采月热阻值不小于1.0m2·K/W的挤翌聚苯板,隔风板面向试件的表面,其总的半球发射率ε值成大于0.85隔风被的宽度与冷箱内净宽度相同。5.2.3.6蒸发器下部应设置排水孔或盛水盘。5.2.4试件框
5.2.4.1诚件框外缘尺寸不应小于热箱开口部处的内缘尺止。5.2.4.2试件框应来用不吸湿,均质的保温材料,热阻值不小于7.0m2,K/W,其密度应为20kg/m~40 kg/m2.
5.2.4.3安装试件的洞口要求如下:安装外窗试件的洞口不应小于1500mm×1500mm。洞口下部应留有高度不小于600mma)
宽度不小于300 mm的平台:平台及洞口周边的面板应采用不吸水、导热系数不人于0.25w/m·K)的材料。
安装外门试件的洞口不宜小于1800mm×2100 mm,洞口周边的面板成采用不吸水,导热系6)
数小于0.25W/(m·K)的材料。
5.2.5环境空间
5.2.5.1检测装置应放在装有空调设备的试验室内,保证热箱外壁内、外表面面积加权平均温差小下1. 0 K。试验室空气温度波动不应人于 0. 5 K。5.2.5.2诚验室围护结构应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和热稳定性,应避免太阳光透过窗户进人案内,试验室墙体及项棚内表面应进行绝熟热处理。GB/T8484—2008
5.2.5.3热箱外壁与周边壁面之间垒少应留有500mm的空间。5.3感温元件的布置
5.3.1感温元件
5.3.1.1感温元件来用钜-康铜热电偶,测最不确定度不应大于0.25K,5. 3. 1.2感温元件为弱-康铜热电偶,制-康铜热电偶必须使用同批生产、丝径为0.2 t)rm~~0.4 rm 的铜丝利康钢丝制作,丝和康铜丝应有绝缘包皮。5.3.1.3铜-康销热电调感应头虚作练缘处理5.3.1.4铜康铜热电偶应定期进行校验。校验方祛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5.3.2铜-康铜热电偶的布置
5.3.2.1空气温度测点要求如下
a)应在热箱空间内设置两层热电偶作为空气温度测点,每层均匀布4个刻点。6)冷箱空气温度测点应布置在符合GB/T13475规定的平而内,与试件安装洞口对应的面积上的布9点,
测量空气温度的热电假感应头,均应进行热辐射尿蔽。d
测量热、冷箱空气温度的热电偶可分别并联。5.3.2.2表面温度测点要求如下:a)熟箱每个外璧的内、外表面分别对应布6个温度测点。“b
试件框热侧表面温度测点不宜少于20个。试件框冷侧表面温度测点不宜少于14个点,热箱外壁及试件框每个表面源度测点的热电偶可分别联。d
测量表面温度的热电偶感应头应连同至少100m长的铜,铜引线一起,紧贴在被测表面上。将贴材料的总的半球发射率e值应与被测表面的e值相近。5.3.2.3凡是并联的热电偶,各热电偶引线电阻必须相等。各点所代表被测面积应相同。5.4热箱加热装置
5.4.1热箱采用交流稳压电源供加热器加热,检测外窗时,窗洞口平台板至少应高了加热器项部50mm。5.4.2计录加热功率Q的功率表的准确度等级不得低于0.5级,且应板据被测值大小转换垦程,使仪表示值处了满量程的70%以上。
5. 5控湿装望
5.5.1采用除湿系统控制热箱空气湿度,保证在整个测试过程中,热箱内相对湿度小于20%,5. 5.2设置个显度计测量热箱内空气相对湿度,湿度计的测量精度不应低于3%。5.6风速
5.6.1冷箱风速应使用热球风速仪进行测量,测点位置与冷箱空气温度测点位置相同。5.6.2不必每次试验都测定冷箱风速。当风机型号、安装位置、数最及隔风板位置发生变化时,应重新进行测最。
5.7试件安装
5.7.1被检试件为一件。试件的尺寸及构造应符合产品设计和组装要求,不得附加任何多余配件或特殊组装工艺
5.7.2试件安装位置:外表而应位于距试件柜冷侧表面50m处。5.7.3试件与试件洞口周边之间的继源宜用聚苯乙缔泡沫塑料条填密,并密封。5.7.4试件开启缝应采用透明塑料胶带双面密封。5.7.5当试件面积小于试件洞口面积时,应用与试件厚度相近,已知热导率A值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填堵。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两侧表面粘贴适量的铜-康铜热电偶,测量两表面的乎均漏差:计算通过该板的热损失。
5.7.6当进行传热系数检测时,宜在试件热侧表面适当部位布置热电偶,作为参考温度点,4
G&/T 8484—2008
5.7.7当进行抗结露因子检测时,应在试件窗框和玻璃热侧表面共布置20个热电偶供计算使用。热电的设置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
5.B检测条件
5.8.1传热系数检测
5.8.1.1热箱空气平均温度设定范围为19℃~21℃,温度波动幅度不应人十0.2K,5.8.1.2热箱内空气为自然对流。5.8.1.3冷箱空气平均温度设定范围为-19℃~—21℃,温度波动幅度不应大于0.3K5.8.T.4与试件冷侧表面距离符合GB/T13475规定平面内的平均风速为3.0m/s上0.2m/s:注:气流速度系指在设定值附近的莱一稳定值。5.8.2抗结露因子检测
5.8.2. 1热箱空气平均温度设定为 20 ℃±0.5 ℃,温度被动幅度不庞大于士0. 3 K。5.8.2.2热箱空气为自然对流,其相对褪度不大于20%。5.8.2.3冷箱空气平均漏度设定范国为-20℃±0.5℃,温度波动幅度不应大于士0.3K。5.8.2.4与试件冷侧表而距离符合GB/T13475规定平面内的平均风速为3.0m/s士0.2m/9。5.8.2.5试件冷侧总床力与热侧静压力之差在0Pa+10Pa范阐内,5.9检测程序
5.9.1传热系数检测
5.9.1.1检查热电偶是否完好。
5.9.1.2启动检测装置,设定冷、热箱和环境空气温度。5.9.1.3当冷、热箱和环境空气温度达到设定值后,监控各控温点温度:使冷,热箱和环境空气温度继持稳定,达到稳定状态后,如果逐时测量得到热箱和冷箱的空气平均温度和每小时变化的绝对值分别不大于0.1℃和0.3℃:温差△和△%每小时变化的绝对值分别不大了0.1和0.3,且上途温度和温差的变化不是单尚变化,则表示传热过程已达到稳定过程。5.9.1. 4传热过程稳定之后,每隔30 uin测量一次参数 tht、△91、402、△品,Q,共测六次。5.9.1.5测最结束之后,记录热箱内空气相对湿度中,试件热侧表面及玻离层结露或结霜状况:5.9.2抗结露因子检测
5.9.2.1检查热匕偶是否完好。
5.9.2.2启动检测设备利冷、热箱的温度自控系统,设定冷、热箱和环境空气温度:5. 9.2. 3调节压,方控制装置,使热箱静压方和冷箱总压,方之间的净注差在 0 Pa士10 Pa 范围内。5. 9.2. 4当冷、热箱空气温度达到设定值后,年隔30 min测量各控温点温度,检查是否稳定。如果函时测量得到热箱和冷箱的空气平均温度站和t每小时变化的绝对值与标准条件相比不超过士0.3℃,总热显输人变化不超过士2%,则表示抗结露因子检测已经处于稳定状态:5.9.2.5当冷、热箱空气温度达到稳定后,启动热箱控湿装置,保证热箱内的空气相对湿度不大于20%.
5. 9. 2. 6热箱内的空气相对湿度p满足要求后,每随5min 测量一次参数 th、t=、t1、t2、、t20、9,共测六次。
测最结束之后,记录试件热侧表面结露或结霜状况。5.10数据处理
5.10.1传热系数
5.[0.1.1各参数取六次测是的平值。5. 10. 1, 2试件传热系数K [W/m2·K)]按式(1)计算:K- Q-Mi.A-M: - AG-S.A-A0
A.(ti — te)
GB/T 8484—2008
203—
加热器加热功率,W;
由标定试验确定的热箱外壁热流系数,W/K(见附录A);由标定试验确定的试件框热流系数,W/K(见附录A);热箱外整内,外表面面积加权平哟温度之差,K;试件框热侧冷侧表面面积加权平均温度之差:K;填充板的面积,m2;
填充板的热导率,W/(m2K);
填充板热侧表面与冷侧表面的平均温差,K;试件面积,m2,按试件外缘尺寸计算,如试件为来光罩,其面积按来光军水平投影面积计算;热箱空气平均温度,℃:
冷箱空气平均温度,℃:
48的计算见附录D,妇果试件面积小于试件洞口面积时,(1)中分子S··0项为苯乙烯泡沫塑料填充板的热损失。5. 10. 1. 3试件传热系激 K值取两位有效激字,5.10.2抗结露因子
5.10.2.1各参数吸六次测量的平均值。5.10.2.2试件抗结露因子CRF值按式(2)、试(3)计算:CRF。= —× 100
-t×100
th — t.
式京:
CRF—试件玻璃的抗结露因子;
CRF-试件框的抗结露因子:
一热箱空气平均温度,C;
t——冷箱空气平均温度,℃:
te-试件玻璃热侧表平均温度,C一试件的框热侧表面平均温度的加权值,℃。(2)
-(3)
试件抗结露因子 CRF值取 CRF,与 CRFr中较低值。试件抗结露因子 CRF值取 2位有效数宇。5.10.2.3试件的框热侧表面平均温度的加权值由14个规定位置的内表而温度平均值(而)和4个位置非确定的、相对较低的框温度平均值()比算得到。t可通过试(4)计算得到:
r = (I -W) +W . tte
式中:
W一一权系数,由 p和t之间的比例关系确定,其式(5)计算:tip—tfr
tp-(t+10)
其中,t。为冷箱的空气平均温度,10为温度的修正系数,0.4为混度修正系数取10时的加权因子。6检测报告
检测摄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a)委托和生产单位;
GB/T8484-2008
试件名称、编号、规格、玻璃品种、玻璃及两层坡璃间空气层厚度,窗框面积与窗面积之比;b)
检测依、检测设备检测项日、检测类别和检测时间,以及报告日期:检测条件:热箱空气平均温度比和空气柜对湿度E、冷箱空气平温度和气流速度;a
检测结果如下:
1)传热系数:试件传热系数K值和保性能等级;试件热侧表面温度、结露和结霜情况;抗结露因子:试件的 CRF值(CRF.与CRFr中较低值)和等缎;试件破璃表面(或框衰面)2)
的抗结露网了-CRF值(CRF,和CRFr中的另外一个数值),以及t、tgir,W、g的值;试件热侧玻璃表面和框表面的温度、结露情况;f)测试人,审核人及负责人签名:检测单位。
GB/T8484—2008
A.1 标定内容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热流系数标定
热外壁热流系数M1和试件框热流系数M.A.2标准试件
A.2.1标准试件的材料要求
标雅试件应使用材质均习不透气、内部无空气层,热性能稳定的材料制能,宜采用经过长期存放、
厚度为50mm±2mm左者随半乙烯泡沫塑料板,其密度为20kg/m~22kg(m。A.2.2标准试件的热号率
标准试件热导率Wu?·K值应在与标定试验温度相近的温差条件下采用中向防护热板议进行测定。
A.3标定方法
A.3.1单层窗(包指单框单层玻璃窗单框中空玻璃窗和单框多层玻璃窗)及外门A.3.1.1用与试准量口面积相同的标准试件安装在洞口上,位量与单层窗(及外门)安装位置相同。中间的缝隙用聚蒸艺烯泡沫塑料条墨素,并带封。标准试件周边与滑
置9个铜-康铜热店
在标推试件两装面分别均匀布
A.3、1.2标定试险应车与保湿性能试验相向的冷,热销空气温度、风速等条件下改孕环境温度,进行当传热过程达到秘定之后,每隔30m测量次有关参数,共测六次,圾各测量离种不同工况的试验。
参数的平乌值,按式)、式(A.2联解求出热流系数M和M-M·0-M-A2
-M·A-M+
分别为两饮标定式验的热箱加热器加热功率,W:分别为两次标庭微验的热箱外壁内、外表面面积加权平均温差,:分别为两饮标走式验的试件框热侧与冷侧表面面积加权平均温差,K;分别为两次标定试验的标准试件两表面之间平均温差,K标准试件的热导率,W(m2·K):
标准试件面积,m。
.(A.1)
..-(A,2)
、△、、9为第一次标定试验测量的参数,右于角标有“”的参数,为第二次标定试验测量的参数。、、及、、的计算公式见附录。A.3.2双层窗
A. 3.2. 1 双层窗热流系数M1 值与单层窗标定结果相同。A.3.2.2双层窗的热流系激M应按下面方法进行标定:在试件口上安装两块标准试件。第一块标准试件的安装位置与单层窗标定试验的标准试件位置相同,并在标准试件两侧表面分别与匀布置9个销-康铜热电偶。第二块标准试件安装在距第一块标准试件表面不小于 100 mm 的位置。标准试件周边与试件洞口之问的链隙按A.3.要求处埋,并按A,3.1规定的试验条件进行标定试验,将测定的参数Q,1、2、2及标定单层窗的热流系数M1值代入式(A,1),计算双层窗的热流系数 M28
A.3.3标定试验的规定
GB/T 84842008
A.3.3.1两次标定试验应在标准板两侧空气温差相同或相近的条件下进行,△和△的绝对值不应小于 4. ,且|一[应大于 9,0 K,尽可能相同或相近。A.3.3.2热流系数Mi和M2应每年定期标定一次。如试验箱体构造、尺寸发生变化,必须重新标定,A.3.4标定试验的误差分析
新建门窗保温性能检测装置,应进行热流系数M,和M标定误差和门、窗传热系数K值检测误差分析。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国家标准(GB)标准计划
- GB12031-1989 洗涤剂中总五氧化二磷含量的测定磷钼酸喹啉重量法
- GB/T6346.1-2024 电子设备用固定电容器 第1部分:总规范
- GBJ12-1987 工业企业标准轨距铁路设计规范GBJ12-87
- GB/T20617—2006 烟花爆竹烟火药中铁含量的测定
- GB12029.3-1989 洗涤剂用羧甲基纤维素钠pH值的测定(电位法)
- GB17057-1997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的诊断 第9部分: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心脏病的诊断
- GB/T4897.5-2003 刨花板 第5部分:在潮湿状态下使用的结构用板要求
- GB/T5009.40-2003 酱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 GB/T5009.93-2003 食品中硒的测定
- GB13623-2003 铝压力锅安全及性能要求
- GB/T6751-1986 色漆和清漆 挥发物和不挥发物的测定
- GB/T18492-2001 信息技术 系统及软件完整性级别
- GB440-1977(1988) 20号航空润滑油
- GB16326-2005 坚果食品卫生标准
- GBZ/T211-2008 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规范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